最新山西五台山导游词(优质20篇)
4.总结是对个人或团队的工作、生活进行评估和总结的过程阅读名家作品可以学习其优秀的写作技巧和精彩的表达方式。供参考的优秀范例。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一
而产生苦的来源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是人体及心理现象构成问题的认识,就如“有的人需要的不多但想要的太多而想要的不是真正需要的”,看似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很好的诠释了在南瞻部洲娑婆世界的众生都在为这为那去最求即使知道自己错也不愿意承认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然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会一成不变,都会经历从生到灭的过程具体到每件事都有其特性但每件事都会有其生成原因,在相当的一段时间或相当的一个空间无大的变化,在这段时间过后就会产生不稳定因素就像量到质的过程,最后事物已经毁灭形体不存在,就会产生“无常”而“无我”就是在告诫众生一切事物不仅形体不会永远存在,而且精神也会随之消灭是不有存在一个常恒的精神主体。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二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张智盈,欢迎来到佛教旅游圣地五台山。
现在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它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而且五座山峰的顶端平坦宽阔,好像是土砌的平台,故而称作“五台山”。又称清凉山,是个避暑的好去处,所以,最适合在酷热难耐的夏天来玩哦!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五台山别具一格的景点——黛螺顶。大家抬头看一下,要想到达黛螺顶,我们必须要先攀登面前的这条“大智路”,它有1080级台阶,一定要耐住性子,亲自攀上这1080级台阶,据说登了之后,可以消除1080种烦恼呢!快点加油攀爬吧,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恭喜大家成功登顶,来,这里叫做望景亭,从此向下俯视,是不是很像一个倒扣的大海螺呢?所以黛螺顶又叫“大螺顶”了。
咱们再往里面走,最值得一看的就是这里的主殿——五方文殊殿,它宽16。5米,深11米,殿内供奉着五座文殊铜像,每座高约2米。我们一进入这个大殿就会感觉到它的庄严肃穆。咱们仔细来看,每一座法像都神态各异,金光夺目,庄严祥和,把文殊菩萨的聪慧、大度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还有背面的碑记是值得一提的,那可是当年乾隆皇帝的亲笔题诗,字态饱满,刚劲有力,不愧为书法大家呀!
接下来,就请大家自由参观,拍照留念,有心的人可以去拜拜文殊菩萨,他可是有求必应的哦!要注意,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规矩,就是进殿时,不要踩踏门槛。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开心、愉快!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三
黛螺顶原先叫大螺顶,因这座小山形似螺丝而名,后因山上的树呈黛色,所以也叫黛螺顶。
相传乾隆多次来五台山进香拜菩萨,因天气不好都没能上去,就对黛螺顶的青云和尚召来,说他五年以后再来,要他想出一个即不用登台顶,还能朝拜五方菩萨的办法。到了第五年青云和尚还没想出办法。当时寺院里有个小和尚栓柱因偷吃供品被青云和尚抓住,青云和尚没有处罚他,而是限他三天之内想出一个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的办法。到第三天,栓柱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合塑于正殿。乾隆于1786年来此殿进香,朝拜了五方文殊,非常满意。
熏螺顶是一座风光如画的古寺。
该寺与台怀镇只隔一条碧水如练的清水河。站在河畔石拱桥上仰望山顶上的黛螺顶,即使是晴天丽日,也总是翠霭浮空,山岚飘拂,红墙掩映,恍若仙境。“茂林丛中松千尺,百鸟喧时鹤一声。”写尽了古刹的高雅与清静。
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处与该山峰同名的黛螺顶古刹,相当于一幢130多层高的摩天大厦,也驶高危的了,要想登顶,绝非举足之劳。所以攀登之前,有必要按自身条件从三条途径中首选其一。要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系1991年修,全长108米,净宽2.2米,全部用五台山青石铺成,共有1080级台阶,起名叫“大智路”。关于这路名和台阶的级数,都与佛教常识有点关联。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在诸菩萨中智慧第一,故又称“大智”文殊。大智路由此而得名。
1080级台阶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称六凡四圣。佛教将佛与众生分为10大类,总称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来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烦恼”等等。据僧人们讲,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级台阶,能给人增添智慧,消除烦恼,逢凶化吉,一生平顺。此路是由中国台湾高雄宏法寺住持开证法师捐款50万元人民币,由山西省宗教局和省佛教协会等有关部门支持修建的。走这条路比较近,但直上直下,对于年老体弱的游客来讲走起来比较费劲。
左边逝道,坡度舒缓,小径回环,虽多少绕点远,但攀登起来不太费劲。
除此而外,还有条捷径,那就是1995年8月修建的空中索道。坐在缆车上不用费力,几分钟便可到达离寺门不远的平台上。不过,坐缆车需要付费。
黛螵顶,因山势状如大螺,故又名大螺。又因遍山松柏,满目青翠,也名青峰。该寺初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寺名佛顶庵。明万历二十年(公元ls92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改称大螺顶。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改名为黛螵顶。
望景亭。
穿过写有“大螺顶”的木牌楼,可见山门外西南角有一汉白玉望景亭翩然立于眼前,玲珑剔透,招人喜悦。站于亭内.放眼望去,远处台顶隐约可见。若是冬日,四周山峰尽皆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若是夏日,千山皆绿,排青滴翠;流水沉碧,风光如画。星罗棋布的寺庙坐落于万绿丛中,若隐若现,几多玄妙,几多神秘。多高的山上也有水,因之多高的山上也有树,多高的山上也有庙。站于望景亭内,空气清纯,香风甜润,神清气爽,流连忘返。
天王殿。
这是黛螺顶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大殿。该殿建筑很有特点,殿座为六角形台基,故殿体也呈六角形建筑。殿顶为六角重檐攒尖顶,这种样式在五台山寺院中可谓别具一格。殿内的释迦牟尼佛站立于佛坛之上,这也是跟一般寺庙的佛陀塑像有所不同,故此殿也叫站坛殿。但因原塑为旃檀木雕刻而成,故正名为旃檀殿。旃檀,是檀香的意思;旃檀木,是一种质地坚硬的高贵木材。
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成道后,到仞利天为他母亲摩耶夫人诵讲《罗汉经》之前,弟子们为了让佛祖的形象永远存留于人间,便请佛祖站在河边为之绘像。出于对佛祖的尊敬,人们不敢用目光直视,画像时只得照水中的倒影而绘形,不免就将流水的波纹也给画了出来。后来人们照此画而雕其像,称为“照佛”。据传,世界上第一尊照佛是用旃檀木雕刻而成的,所以照佛又被叫做“旃檀佛”。后来,凡是塑成这种形态的释迦牟尼像,不管选用什么材料,均被称为“旃檀佛”。
旃檀殿前侧有一古松,挺拔高大,树影婆娑。五方文殊殿五方文殊殿,面宽五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为中轴线上第三重大殿。殿坛上方供五方文殊像,从南到北依次为:东台聪明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走进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就等于登遍了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一样,也叫“朝台”。略有不同的是,亲登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叫大朝台。而因故不能去五座台顶朝拜的,到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称为“小朝台”。
说到“小朝台”,这里面还有个颇耐人寻味的故事。
相传,乾隆皇帝曾几次欲上台顶进香拜菩萨,但每次都因风雨所阻而未能如愿。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春,乾隆皇帝将黛螺顶住持青云和尚诏人行宫,问道:“听说你在中台顶演教寺住过20xx年,我怎么一次也上不了台顶,这咋回事?”青云和尚遂将五座台顶变化莫测的天气状况向乾隆皇帝细细禀告了一番。
乾隆皇帝一听,便放弃了亲登台顶的打算。但又有点于心不甘,便向青云和尚说:“5年后朕再来时,既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你替朕办好这件事。”青云和尚倒头便拜.说:“贫僧记下了。”记下是记下了,可也把这位和尚给难住了。他焦心竭虑,绞尽脑汁,总想不出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正在束手无策之际,寺内有个叫妙慧的小沙弥因偷吃供品让青云和尚给逮住了。按清规是要重处的,可这次青云和尚没有处罚他,而是让他在五天之内,必须想出一个“不登台顶却能够朝拜五方文殊的好办法”,如想不出必当受罚。
到第三天,妙慧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青云和尚听了感到很满意。这个办法便是:模仿台顶五方文殊的塑像,将其集中汇塑于黛螺顶正殿之内。黛螺顶虽无台顶高,但在台怀寺庙集群之内,却是庙宇所占最高的一座山顶。人们攀山登上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确实能达到“既不登顶,还能朝拜五方文殊”的目的。乾隆五十一年春(公元1786年)三月,乾隆来此殿进香,十分欢喜地朝拜了五方文殊,而且欣然命笔.题写了一首七言律诗。
这便是“小朝台”的来历。从此之后,黛螺顶声名大振,来这儿“小朝台”的香客络绎不绝。那位当年偷吃供品的小沙弥妙慧后来做了黛螺顶的知客,协助青云和尚尽心尽力管理寺庙,最后成了一名弘扬佛法的高僧。
乾隆诗碑。
走出五方文殊殿,千万别忘了到殿前南侧那玲珑精巧的碑亭之内,亲眼看一番这通有名的乾隆御碑。碑上所刻一首七言律诗,诗家一致认为,乾隆一生六次朝台,给五台山留下好多题词与诗文,但数这首诗令人难忘。碑文书丹为乾隆御笔,写作时间是乾隆丙午暮春月,诗题为《登黛螺顶作》。全诗如下:。
峦回谷抱自重重,
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栈屈盘历霄汉,
花官独拥现芙蓉。
窗间东海初升日,
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像,
阇黎终未识真宗。
首联表明黛螺顶的地理形势,属实写。中间两联描景,运用对仗、比喻、形容、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黛螺顶华贵、幽雅的独特景象.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最后一联点题,说明作者写作的用意与感想。
这首诗中有两个佛教词语,一是“曼殊”,一是“阇黎”。曼殊,是文殊的另一种称谓。“阇(she)黎”,即“阇梨”,意为高僧,在这里泛指僧人。
全诗意为:重重叠叠的峦岭沟谷环抱在周围,黛螺顶邻靠着连绵不断的山峰。弯弯曲曲、云笼雾罩的栈道(山路)一直向上伸去,就像通到了天庭(霄汉),华丽的殿宇如同是从天空独自涌现的一朵芙蓉(暗指菩萨脚底的莲花)。窗间含映着从东海刚刚升起的彤彤红日,殿前台阶下耸立着万古常青的苍松。这里供养五座台顶的文殊菩萨供人朝拜,就跟亲登台顶朝拜一样,可僧人们以前却始终没有参透其中意蕴。
这首诗构思十分精巧,看似在歌颂黛螵顶优美的自然环境,实际是在通过描景、抒情的手段,为自己独创的“小朝台”从多方面寻找站脚的理由,以期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目的。因此,该诗为人所称道。好些游客想尽办法将这首诗从碑石上拓下来带回去加以珍藏,一是为诗写得美,二是为字写得好。乾隆皇帝实在是位多才多艺的君王。
自从黛螺顶立起这通乾隆御碑之后,好多僧侣到该寺正殿参拜五方文殊,便可以代替去朝拜五座台顶,既省时又省事,较为受人欢迎。从此黛螵顶香火旺盛,名闻遐迩。而寺内的乾隆御碑便成了一道最吸引游客的亮丽风景。
碑亭南侧有一株挺拔高大的樟子松,北侧有一株粗大苍老的古槐。据该寺僧人讲,樟子松的树龄在1020xx年以上,而古槐的树龄在520xx年左右。这两株古树将碑亭和文殊殿衬托得更加庄严肃穆,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
大雄宝殿。
该寺的大雄宝殿,也称后殿,面宽五间,单檐硬山顶,前出廊。殿内供着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合称横三世佛。同时还有帝释天、大梵天、阿难和迦叶。塑像一律为铜质。殿内两翻供着泥塑十八罗汉。该殿及其塑像均系该寺原住持宽遂法师于1996年重建、新塑的。
殿前南镳有一棵双人合抱、高约30米的樟子松,北铡有一棵树冠奇大的古松,它们的树龄也均在500以上。
当我们从大雄宝殿出来,准备回返的时候,带走的将是对这座山顶古刹美好的印象和绵远的怀念。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四
非常欢迎大家来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游观光,现在我们正行进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车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达500余里。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峙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那么五台山是如何成为佛教圣地的呢?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有僧尼3000余人。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近104处。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97处,黄庙15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
前面这个小城叫东冶,东冶镇西北10余里便是我们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个游览点——南禅寺。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印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国现存所有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置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我们的南禅寺之行暂且到此,下面我带大家去欣赏与南禅寺齐名的另一处唐代古建筑——佛光寺。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印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国现存所有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置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文档为doc格式。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五
清朝建立以后,康雍乾嘉四帝,无论其本人信佛与否,都相续不断地奉行着尊崇佛教政策。到康、雍、乾朝,尊崇佛教,尤尊藏传佛教,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而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中唯一的清黄庙并存的汉藏佛教圣地,且离京城较近,于是清朝诸帝便特别重视扶持五台山佛教。从顺治皇帝起,即重视利用黄教来加强蒙古地区与朝廷的联系,借以融洽民族关系。
顺治皇帝曾两次派数十名喇嘛到五台山,作护国佑民道场;命阿王老藏住持五台山真容院,督理番汉僧众。康熙皇帝从康熙二十二年(1684)以后,先后五次朝台,遍礼台顶,朝拜各庙,赐题碑文匾额,还亲封菩萨顶大喇嘛丹巴扎萨克为清修禅师,赐提督印和斩杀剑,命山西全省按时进贡钱粮。常住镇海寺的章嘉呼图克图则受命统辖蒙古和青海的佛教事务。乾隆皇帝继位后,效法其祖,曾六次朝台,广题诗文匾额,屡拨巨款,重修寺院。嘉庆皇帝继位后,也到五台山朝拜一次。
清朝统治者注重鼓励蒙藏佛教徒朝拜五台山,融洽民族关系,五台山喇嘛教权倾一时。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令五台山菩萨顶等10寺改为喇嘛庙,实行从藏传佛教堪布中给五台山委任大喇嘛的制度,还让统辖内蒙、青海佛教事务的大活佛章嘉呼图克图住在镇海寺。乾隆皇帝还命在白水池建寺一所,归三世章嘉活佛私有,赐名永乐院。在清代,蒙藏佛教徒对五台山非常崇拜,内外蒙进香者,每年四月至十月络绎不绝,遂使五台山的藏传佛教达到鼎盛时期。至嘉庆时,五台山有规模宏大的黄庙26所,喇嘛千余人,其中菩萨顶一寺就有喇嘛561人。
至清末,五台山有青庙78所,僧侣在千人以上。清代汉传佛教宗派继承了明末余绪,以禅宗为主,禅宗中以临济宗居首。
清末至中华民国初期,五台山佛教仍保持一定的规模。据1936年统计,五台山有寺院130所,僧尼2200人,其中喇嘛800余人。民国年间,一些寺院僧人曾募捐扩建了南山寺、普化寺、龙泉寺、慈福寺、尊胜寺等。特别是由于民国政府对七世章嘉活佛大加重用,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国大代表和蒙旗宣化使,五台山藏传佛教又兴盛一时。
五台山悠久的历史和旖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形构造加之古代建筑和文物的保存,特别是它的魂----文殊信仰对世人对全山的影响。世界遗产当之无愧!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六
游客们:
大家好。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五台县,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誉中外,有此殊荣,一是,这里是我国最早建寺的地区之一,而且从古至今,这里的寺僧在规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记载,这里是佛教四大菩萨之首文殊菩萨的道场;三是,历朝历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别关注这里,这里是我国唯一的青庙和黄庙共生荣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五百里道长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放南山,雪霁北巅。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罄清澈,香烟缭绕,胜幡翩跹。”写出了五台山的悠久历史和奇异风光。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显通寺,在五台山寺院当中,显通寺的规模最大,历史最古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是五台山佛教界最为尊崇的领袖寺庙。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七
五台山居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时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余处。到清代,随着喇嘛教传人五台山,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因共有5座山峰组成,仿佛五台,故名“五台山”。这5座山峰又各有不同,东台望海峰,海拔2795米,顶峰望海寺供奉的是聪明文殊,自然景观为云海日出;南台锦绣峰,海拔2485米,顶峰普济寺供奉的是智慧文殊,自然景观为高山花海;西台挂月峰,海拔2773米,法雷寺供奉的是狮吼文殊,自然景观为月色朗照;北台叶门峰为最高峰,海拔3058米,顶峰灵应寺供奉的是无垢文殊,自然景观为一览众山小;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顶峰演教寺供奉的是儒童文殊,自然景观为周边山景,走遍五台,也就是香客信徒所说的“大朝台”。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风景优美,寺庙云集,文物甚多,物产丰富,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和宗教圣地。
五台山在山西省五台县北部。因五座山顶高耸,而峰顶平坦如台,故有此名。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的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我国最早的寺院,建于东汉年间。以后随着佛教的传播,寺院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民国初年,全山尚有寺庙100余座,僧众千余人。在五台环抱的台怀镇,是寺庙最集中的地方,一派佛国气氛。
五台山至今完整保存的唐以来各代的木结构建筑,素有“古建宝库”之称。其中南禅寺、佛光寺、延庆寺、广济寺、殊像寺、广宗寺、菩萨顶、尊胜寺等八座寺宇,可称为古代木结构建筑的代表。南禅寺和佛光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被国内外建筑学家称为“千年瑰宝”
五台山最大的寺是显通寺,占地达120亩,有殿堂400余间。它的前身是五台山最早的灵鹫寺,后不断扩建,成为五台山第一禅寺。寺内珍藏文物比比皆是。五台山的石雕也有很高的价值。龙泉寺的石牌坊是一座白玉石建筑,建于1920-1920xx年,仿木结构。上面雕的花鸟虫鱼,人物花卉,精巧生动,是我国近代石雕中的精品。
五台山现存寺庙50余座。在这些寺庙集中表现了佛教的建筑、雕刻、塑像、壁画等方面的艺术,可谓佛教艺术大全。有人称五台山是“一部佛国史,百座艺术宫”。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八
龙泉寺:参观了金阁寺,我们乘车向台怀镇方向下行约10公里,便进入一道东西走向的沟峪,名叫东沟,著名的龙泉寺便位于沟北的山岭下,离台怀镇约5公里。龙泉寺之名源于寺东侧这眼泉水。泉亭下这股山泉清澈晶莹,味道甘爽。传说很久以前九龙作恶,文殊菩萨施行佛法把它们压在附近这九道山岭之下,在这眼泉水底部还可看到九条小龙的影子,所以被命名为龙泉。泉旁古刹便取名龙泉寺。龙泉寺位于中台顶脚下,九道岭拱抱,从山形地貌看去,像有九龙齐头并身会饮于龙泉,因此人称这里为九龙冈。
龙泉寺创建于宋代,明代重修,清末至民国初年重建。全寺占地15900平方米,共有各种殿堂僧舍160余间,坐北面南,并排三处大院。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艺术瑰宝。影壁和牌坊与东院处在一条中轴线上,由108级石板台阶相连。台阶底部这道照壁,正中所嵌这组汉白玉石雕,可以看作五台山主要寺庙的微缩示意图,中心这个葫芦形宝塔代表台怀中心的大白塔;中下端所雕大殿则是中台顶的演教寺;西北角殿外一人在叩头,代表佛母洞;东南侧这一山洞,洞中有坐像,标志观音洞,供有弥勒佛的楼阁代表栖贤寺。这组石雕,刻工精细,构图巧妙,堪称一绝。而台阶上面这座三门四柱牌坊更为精致壮观,全部用汉白玉石雕造而成,前后垂檐和三门拱券,都采用镂空雕法,玲珑剔透,整个牌楼雕满飞龙、花梁、纸扇、宝镜、书笔、尘掸、玉壶等多种图案,形象逼真。这座民国年间用10年工夫雕成的牌坊是近代雕刻艺术的稀世之宝。牌坊后面的东大院前后两进,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等建筑。
中院也叫塔院,龙泉寺三宝之三的墓塔就位于中院的祖师殿前。这是为清末民初五台山高僧普济所修的墓塔,通体全用汉白玉石做成,造型和雕工均十分精美。塔下方台6.4米见方,高1.5米,上边和下边各雕一圈莲花瓣,四角有四位大力士托塔金刚,台基中间内槽的坐佛小像为110尊。墓塔底座为八角须弥座,每角又各雕一力士像,宝壶形塔肚设四塞,各刻一尊弥勒佛像,这是因为普济生前自称弥勒转世,所以弟子特刻弥勒像。塔腹上面这八角飞檐,配以斗拱,宛若伞盖,既荫被四佛,又美观大方。顶覆圆盘上原安铜顶,现已不复存在。西院也有一座石塔,为南山寺第二代当家和尚的墓塔。此外,龙泉寺西北0.5公里左右那座名塔,叫令公塔。相传杨业战死后,其子五郎收其遗骨葬于塔下。
南山寺:从龙泉寺出来向东望去,我们可以看见一处宏大的殿宇群高挂于对面山坡,这便是著名的南山寺。驱车几分钟,东行北折再东过清水河不远就到达了南山寺脚下。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创建于元代,当时叫“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今天的规模。
各种花草树木,雕工纯熟。凭栏远望,清水河谷的风光,中台、北台、南台的雄姿可尽收眼底。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九
今天,我们一行六个大人,三个小孩去了五台山。刚出发的时候,天下着蒙蒙细雨,渐渐地,雨停了,太阳露出了笑脸,汽车在公路上飞驰,离目的地越来越近了,山清水秀,天高云淡,我的心情象出笼的鸟儿一样,兴奋极了,望着远处隐隐约约的山峰,我不由得吟起了“白云深处有人家”的诗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五台山脚下。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它因东西南北中五峰突如台状而得名,在三百七十六平方公里的景区范围内,有许多名胜古迹,是全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由于时间紧,我们只去了中台,中台最有名的是“菩萨顶”,它建于北孝文帝时期,有“喇嘛宫”之称,又称“大文殊院”。寺内一座座佛像庄严肃穆,栩栩如生。佛乐声中,许多游人顶礼膜拜,跪下许愿,我也悄悄地许了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妈妈下次再带我来五台山。我特别喜欢“大文殊殿”,殿内供奉大小七尊文殊菩萨的塑像,巍峨壮观,生动逼真,听和尚说,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的菩萨,拜文殊菩萨可以保佑我文运亨通。妈妈给我请了一个平安符,希望我聪明伶俐,平安健康。
爬上菩萨顶,极目远眺,山下寺院林立,香烟弥漫,沿着山路蜿蜒爬行的游人们都变成了小蚂蚁。抬头仰望,山上积雪覆盖,白云缭绕,仿佛置身于童话仙境一般。
下山的时候,叔叔阿姨给我买了好多纪念品,我高兴极了。哎呀,今天真是不虚此行啊!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十
游客们:
大家好!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五台县,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誉中外,有此殊荣,一是,这里是我国最早建寺的地区之一,而且从古至今,这里的寺僧在规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记载,这里是佛教四大菩萨之首文殊菩萨的道场;三是,历朝历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别关注这里,这里是我国唯一的青庙和黄庙共生荣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五百里道长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放南山,雪霁北巅。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罄清澈,香烟缭绕,胜幡翩跹。”写出了五台山的悠久历史和奇异风光。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显通寺,在五台山寺院当中,显通寺的规模最大,历史最古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是五台山佛教界最为尊崇的领袖寺庙。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钟楼,这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铜钟——长鸣钟,重达9999.5斤。
显通寺没有天王殿,只有两通石碑,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龙虎二碑,此二碑寓意为龙虎把门,不劳驾四大天王。
显通寺,占地120亩,殿堂楼舍400多间,正院内中轴线排列七座大殿,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
现在我们来到了观音殿,殿内供奉着三尊菩萨.中间为观音菩萨,两边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于两侧摆满了经书,故也称藏经殿.
观音殿外边一左一右两座碑亭.里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着御制显通寺碑文,一通无字,无字碑.这通无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赞美显通寺的雄伟,壮丽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难以用文字表达.
参观完了观音殿,我们就来到了,大文殊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寺庙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这座文殊殿却加了个”大”字,这个大字有四层含义:显通寺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台山寺院中建筑面积最大之一,是五台山保存最完整之一,施奉文殊菩萨最多的文殊殿,由于在这里可以同时拜到五方文殊,当地人称其为方便朝台.
这是显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结构。
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白色全砖建筑是无梁〔量〕殿,由于它全部用砖垒砌而成.没有用梁柱,所以叫无梁殿,又因为它代表的是佛法的无量,所以我们称之为无量殿,从外观看,似欧洲建筑,并且涂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纯洁,在这里象征佛教的无限光明。整个大殿从外看是7间,实际为3间,外观2层,内为1层。殿内中间供奉佛祖的抱身像卢舍纳佛,体现修成正果而得到佛境的光明智慧。
这是显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砖结构。
建筑穿过供奉有千钵,千手,千释迦的千钵文殊殿,我们就来到了铜殿。
此殿是我国仅有的三座铜殿之一,小巧精致,殿内中这尊铜铸的文殊坐狮像,造型美丽,四壁上的铜铸小佛琳琅满目,有万尊之多,故也有人称之为万佛殿,此殿是明万历年间,妙峰祖师化缘十万斤铜所造,民间所流传“显通,显通,十万斤铜”,就是由此而来。
此殿也是显通寺的第三大特色--------------全铜结构建筑。
现在是自由活动的时间了,大家可以尝尝原平的锅魁,莜面窝窝,高粱面鱼鱼,还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得台蘑,可以看看在民间流传了320xx年,具有山西黄土文化特色的剪纸,也看看形制美观的澄泥砚。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十一
大家好。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五台县,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誉中外,有此殊荣,一是,这里是我国最早建寺的地区之一,而且从古至今,这里的寺僧在规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记载,这里是佛教四大菩萨之首文殊菩萨的道场;三是,历朝历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别关注这里,这里是我国唯一的青庙和黄庙共生荣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五百里道长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放南山,雪霁北巅。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罄清澈,香烟缭绕,胜幡翩跹。”写出了五台山的悠久历史和奇异风光。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显通寺,在五台山寺院当中,显通寺的规模最大,历史最古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是五台山佛教界最为尊崇的领袖寺庙。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钟楼,这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铜钟——长鸣钟,重达9999.5斤。
显通寺没有天王殿,只有两通石碑,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龙虎二碑,此二碑寓意为龙虎把门,不劳驾四大天王。
显通寺,占地120亩,殿堂楼舍400多间,正院内中轴线排列七座大殿,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
现在我们来到了观音殿,殿内供奉着三尊菩萨.中间为观音菩萨,两边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于两侧摆满了经书,故也称藏经殿.
观音殿外边一左一右两座碑亭.里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着御制显通寺碑文,一通无字,无字碑.这通无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赞美显通寺的雄伟,壮丽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难以用文字表达.
参观完了观音殿,我们就来到了,大文殊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寺庙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这座文殊殿却加了个”大”字,这个大字有四层含义:显通寺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台山寺院中建筑面积最大之一,是五台山保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萨最多的文殊殿,由于在这里可以同时拜到五方文殊,当地人称其为方便朝台.
这是显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结构
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白色全砖建筑是无梁〔量〕殿,由于它全部用砖垒砌而成.没有用梁柱,所以叫无梁殿,又因为它代表的是佛法的无量,所以我们称之为无量殿,从外观看,似欧洲建筑,并且涂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纯洁,在这里象征佛教的无限光明。整个大殿从外看是7间,实际为3间,外观2层,内为1层。殿内中间供奉佛祖的抱身像卢舍纳佛,体现修成正果而得到佛境的光明智慧。
这是显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砖结构
建筑穿过供奉有千钵,千手,千释迦的千钵文殊殿,我们就来到了铜殿。
此殿是我国仅有的三座铜殿之一,小巧精致,殿内中这尊铜铸的文殊坐狮像,造型美丽,四壁上的铜铸小佛琳琅满目,有万尊之多,故也有人称之为万佛殿,此殿是明万历年间,妙峰祖师化缘十万斤铜所造,民间所流传“显通,显通,十万斤铜”,就是由此而来。
此殿也是显通寺的第三大特色--------------全铜结构建筑
现在是自由活动的时间了,大家可以尝尝原平的锅魁,莜面窝窝,高粱面鱼鱼,还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得台蘑,可以看看在民间流传了300年,具有山西黄土文化特色的剪纸,也看看形制美观的澄泥砚。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十二
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达500余里,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峙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那么五台山是如何成为佛教圣地的呢?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有僧尼3000余人,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近104处。清朝的康熙、乾垄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97处,黄庙15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
前面这个小城叫东冶,东冶镇西北10余里便是我们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个游览点——南禅寺。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印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十三
五台山是山西的著名旅游景点,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都慕名前去参观,导游要抓住五台山景点的特色,详细介绍给游客了解。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山西五台山。
导游词。
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县境内。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
现五台山寺庙尚存43处,其中台内37处,台外6处。五台山众多的佛寺皆聚集在台内台怀镇。这里寺庙林立,殿宇鳞次栉比,圣景圣迹荟萃一处,其中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罗寺和菩萨顶被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
台外的寺庙比较分散,其中以南禅寺、佛光寺最著名。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这里众多寺庙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的左胁侍,关于他的来历,说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说法是他出身于舍卫国的婆罗门家庭,因有慈爱之心,后随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佛的大弟子,帮助佛化导芸芸众生。他在诸大菩萨中智慧辩才第一,故专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号。文殊的坐骑为一青狮,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文殊菩萨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为众菩萨之首,后因对观音信仰流传,逐渐被取而代之。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北部五台县境内,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北部五台县境内,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五台山列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组成,其中五座环抱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因五峰耸峙,山势雄伟,素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峰环抱,方圆达250千米。东台海拔2795米,因其东望明霞,如波似海,故称望海峰;南台海拔2485米,细草杂花,灿若铺锦,故称锦绣峰;西台海拔2773米,月坠峰巅,宛如悬系,称挂月峰;北台海拔3058米,云浮山腰,巅摩斗杓,称叶斗峰,是五台山最高峰;中台2894米,石翠岩碧,碧霭浮空,称翠岩峰,是五台中心。五台北部阴谷处有终年不化的“千年雪”“万年冰”,北台盛夏时亦可偶见降雪,因此五台山亦称清凉山,是夏季避暑胜地。
五台山风光秀丽,夏无酷暑(盛夏时节,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气候宜人,是久负盛名的避暑胜地,因其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县东北,以“东、西、南、北、中”五座环护而立的台顶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居于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人文景观多姿多彩,古韵依然,自然风光奇丽壮观,美画如卷,吸引着国内外佛教信徒和游人前来朝台拜佛,参观文物古迹,游览佛地风光。
五台山历史悠久,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礼五台山者,更是自北魏到清朝,从未间断,翻开五台山各大寺的“庙史”,第一页几乎全是“敕建”二字。五台山也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因此受到西藏、内蒙、青海、甘肃、黑龙江等少数民族的无比尊崇。
五台佛国也诞生了一大批高僧名师,盛唐时期,这里成了海外信徒留学听经的高等佛教学院,千百年来,印度、日本、蒙古、朝鲜、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很多人都到五台山来朝圣求法巡礼,有些甚至留在五台山修行终身。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十四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欢迎大家来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游观光,现在我们正行进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车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达500余里。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峙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那么五台山是如何成为佛教圣地的呢?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有僧尼3000余人。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近104处。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97处,黄庙15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
前面这个小城叫东冶,东冶镇西北10余里便是我们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个游览点——南禅寺。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印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国现存所有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置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我们的南禅寺之行暂且到此,今天大家早点回去休息,回去的时候注意安全,我们明天继续我们的旅行!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十五
常听人说,坐落在神木郊外的五台山山形奇特,景色优美,弛名中外,是雕塑艺术的宝库,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
暑假,我的爸爸妈妈要带我去五台山,我高兴极了。因为去五台山是我多年的愿望,这次终于能够实现了。
爸爸开着车,沿着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向五台山奔驰。汽车穿过层峦叠嶂的山谷,途中的村镇,农舍被一一抛在后边,行车大约一小时左右,爸爸说“:看,五台山到了!”我举目向前望去,只见群山中崛起一峰,气势宏伟。
仰望五台山,麦垛形的山峰,三面悬空,另一面与山相连。山上树木十分茂密,苍松翠柏,清秀挺拔,崖面上飞阁栈道,犹如彩虹凌空,三尊巨大的佛像雕在上面,个个慈祥和善,神态安逸。而那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石窟,犹如蜂窝一样,山顶小塔掩映于绿树之中,隐约可见,在夏日的霞光里,五台山显得更加瑰丽,壮观。
我们坐着汽艇到了山脚下,顺着绿树掩映,曲折迂回的台阶,开始登山了。
我们看到的'第一尊塑像是睡佛——释迦牟尼,这尊佛像长达6米多,身边坐着他的十大弟子,高度也都在一米以上。只见释迦牟尼闭着双眼,右手托着下巴,神态是那么安详,慈善。细细一看,似乎还在均匀地呼吸,多么高超的雕刻技艺啊!他的弟子们也都神态各异,有的哭,有的笑,有的在念经,有的在煎药,似乎都盼望着佛祖早点醒来。
我们顺着狭窄的栈道再往上,就到了千佛廊,这可真是佛像聚会的大礼堂。它们分左右两层排列,有的端坐沉思,愁眉不展;有的展眉疾目,神态威严;有的温顺和蔼,若有所思;有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有的兴高采烈,眉开眼笑……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映照着美丽的五台山,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恋恋不舍的走下山去。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十六
五台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中华十大名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西五台山。
导游词。
欢迎借鉴参考。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县境内。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清代,随着喇嘛宗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
现五台山寺庙尚存43处,其中台内37处,台外6处。五台山众多的佛寺皆聚集在台内台怀镇。这里寺庙林立,殿宇鳞次栉比,圣景圣迹荟萃一处,其中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罗寺和菩萨顶被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
台外的寺庙比较分散,其中以南禅寺、佛光寺最著名。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这里众多寺庙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的左胁侍,关于他的来历,说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说法是他出身于舍卫国的婆罗门家庭,因有慈爱之心,后随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佛的大弟子,帮助佛化导芸芸众生。他在诸大菩萨中智慧辩才第一,故专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号。文殊的坐骑为一青狮,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文殊菩萨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为众菩萨之首,后因对观音信仰流传,逐渐被取而代之。
游客们大家好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五台县,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誉中外,有此殊荣,一是,这里是我国最早建寺的地区之一,而且从古至今,这里的寺僧在规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记载,这里是佛教四大菩萨之首文殊菩萨的道场;三是,历朝历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别关注这里,这里是我国唯一的青庙和黄庙共生荣的佛教圣地。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区。“五百里道长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放南山,雪霁北巅。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罄清澈,香烟缭绕,胜幡翩跹。”写出了五台山的悠久历史和奇异风光。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显通寺,在五台山寺院当中,显通寺的规模最大,历史最古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是五台山佛教界最为尊崇的领袖寺庙。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钟楼,这是五台山最大的一口铜钟——长鸣钟,重达9999.5斤。显通寺没有天王殿,只有两通石碑,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龙虎二碑,此二碑寓意为龙虎把门,不劳驾四大天王。显通寺,占地120亩,殿堂楼舍400多间,正院内中轴线排列七座大殿,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现在我们来到了观音殿,殿内供奉着三尊菩萨。中间为观音菩萨,两边分别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于两侧摆满了经书,故也称藏经殿。观音殿外边一左一右两座碑亭。里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着御制显通寺碑文,一通无字,无字碑。这通无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赞美显通寺的雄伟,壮丽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难以用文字表达。参观完了观音殿,我们就来到了,大文殊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寺庙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这座文殊殿却加了个”大”字,这个大字有四层含义:显通寺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台山寺院中建筑面积最大之一,是五台山保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萨最多的文殊殿,由于在这里可以同时拜到五方文殊,当地人称其为方便朝台。好,现在我们去全寺的中心,显通寺的重要建筑,大雄宝殿,它是五台山殿宇之最,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一亩二分,里面供奉横三世佛。中间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大雄宝殿即释迦牟尼的尊称,寓意像大勇士一样,英勇无畏,无畏一切,殿堂采用108根木柱支撑整个大殿,进到大殿感到十分宽敞,此殿,是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宝殿,也是寺里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这是显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结构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白色全砖建筑是无梁量殿,由于它全部用砖垒砌而成。没有用梁柱,所以叫无梁殿,又因为它代表的是佛法的无量,所以我们称之为无量殿,从外观看,似欧洲建筑,并且涂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纯洁,在这里象征佛教的无限光明。
整个大殿从外看是7间,实际为3间,外观2层,内为1层。殿内中间供奉佛祖的抱身像卢舍纳佛,体现修成正果而得到佛境的光明智慧。无梁殿又叫七处九会殿,取释迦牟尼曾在7处讲经9次之意,所以外观7间,这座大殿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了。此殿没有梁柱支撑,殿顶的重量由四周厚重的墙体支撑这是显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砖结构建筑穿过供奉有千钵,千手,千释迦的千钵文殊殿,我们就来到了铜殿。此殿是我国仅有的三座铜殿之一,小巧精致,殿内中这尊铜铸的文殊坐狮像,造型美丽,四壁上的铜铸小佛琳琅满目,有万尊之多,故也有人称之为万佛殿,此殿是明万历年间,妙峰祖师化缘十万斤铜所造,民间所流传“显通,显通,十万斤铜”,就是由此而来。此殿也是显通寺的第三大特色——全铜结构建筑现在是自由活动的时间了,大家可以尝尝原平的锅魁,莜面窝窝,高粱面鱼鱼,还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得台蘑,可以看看在民间流传了300年,具有山西黄土文化特色的剪纸,也看看形制美观的澄泥砚。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时节,仍须穿棉衣。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好,游客们,五台山马上就要到了,请大家携带好自己的物品,准备下车。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十七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国现存所有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置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我们的南禅寺之行暂且到此,下面我带大家去欣赏与南禅寺齐名的另一处唐代古建筑——佛光寺。
佛光寺:这就是在佛刹中被誉为“中华瑰宝”的佛光寺,它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佛教寺院。佛光寺东、南、北三面环山,惟西向开阔,寺因山势而建,坐东朝西,整个寺区松柏苍翠,殿宇巍峨,环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内有北魏以来的建筑和许多文物古迹,这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1961年,佛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到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我们不能不提起它的发现者——我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之子)先生。
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这座塔,与画上的一模一样,1400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遗物,双层六角,上实下空,绳纹切砖,有印度的束莲柱。它不仅是我国古建筑的珍品,也是中国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纪念碑。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这“祖师塔”,整个佛光寺都是一个古代艺术的新大陆。通过精心研察,测量绘图,写出了论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一寺的魏齐唐宋四个孤例;荟萃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文章发表以后,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光寺从此不只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有的外国学者公开称呼佛光寺为“亚洲佛光”。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后来被毁。现在佛光寺的正殿为唐代所建。因其在寺内东部的制高点上,是佛光寺的大雄宝殿,故名东大殿。在五台山是首屈一指的。大殿正中的大佛坛上面有三佛和菩萨胁侍等像三十五尊。佛坛的正中间是降魔释迦像,左边是弥勒佛,右边是阿弥陀佛。释迦、弥勒都有螺发,阿弥陀佛是直发。这三尊塑像,都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嘴唇端正,具有极为显著的唐风。弥勒佛和阿弥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裙与结带,和释迦与阿弥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招都非常一致,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菩萨立像均向前倾,腰部微微弯曲,腹部略突起,这是唐代中叶以后菩萨塑像的特性,与甘肃敦煌的塑像同出一范。
另外,供养菩萨均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耸的莲座上。这种塑像除了甘肃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华严寺以外,在国内还不多见。
佛坛的左梢间又有普贤菩萨骑像,两个菩萨胁侍,獠蛮牵着象,普贤像前有起陀和一个童子像。佛坛的右梢间是文殊菩萨骑狮像,拂林牵着狮子,两个菩萨胁侍。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贤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内两梢间的极端前角,都立有护法金刚,形体魁伟,遥对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宝剑,怒目而视。与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此外,沿着佛殿两山墙砌台上还排列着五百罗汉塑像。据东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补塑罗汉碑记云,确系明代遗物。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十八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欢迎大家来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游观光,现在我们正行进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车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达500余里。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峙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主要是以佛教圣地而名扬天下的。那么五台山是如何成为佛教圣地的呢?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中国传播佛教,当他们来到五台山,见五座台顶拱围台怀腹地,其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的修行地灵鹫山几乎相同,返回洛阳后就奏请汉明帝去五台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颁旨,在五台山修建了大孚灵鹫寺,即今天显通寺的前身,成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的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五台山也就成为佛教圣地。从此五台山的佛寺越来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时,五台山已有寺庙200多处,唐代更达到360多处,有僧尼3000余人。但由于唐武宗、周世宗两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近104处。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97处,黄庙15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
前面这个小城叫东冶,东冶镇西北10余里便是我们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个游览点——南禅寺。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印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20年,是中国现存所有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置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置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我们的南禅寺之行暂且到此,下面我带大家去欣赏与南禅寺齐名的另一处唐代古建筑——佛光寺。
佛光寺:这就是在佛刹中被誉为“中华瑰宝”的佛光寺,它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佛教寺院。佛光寺东、南、北三面环山,惟西向开阔,寺因山势而建,坐东朝西,整个寺区松柏苍翠,殿宇巍峨,环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内有北魏以来的建筑和许多文物古迹,这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1961年,佛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到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我们不能不提起它的发现者——我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之子)先生。
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这座塔,与画上的一模一样,1420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遗物,双层六角,上实下空,绳纹切砖,有印度的束莲柱。它不仅是我国古建筑的珍品,也是中国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纪念碑。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这“祖师塔”,整个佛光寺都是一个古代艺术的新大陆。通过精心研察,测量绘图,写出了论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一寺的魏齐唐宋四个孤例;荟萃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文章发表以后,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光寺从此不只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有的外国学者公开称呼佛光寺为“亚洲佛光”。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后来被毁。现在佛光寺的正殿为唐代所建。因其在寺内东部的制高点上,是佛光寺的大雄宝殿,故名东大殿。在五台山是首屈一指的。大殿正中的大佛坛上面有三佛和菩萨胁侍等像三十五尊。佛坛的正中间是降魔释迦像,左边是弥勒佛,右边是阿弥陀佛。释迦、弥勒都有螺发,阿弥陀佛是直发。这三尊塑像,都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嘴唇端正,具有极为显著的唐风。弥勒佛和阿弥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裙与结带,和释迦与阿弥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招都非常一致,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菩萨立像均向前倾,腰部微微弯曲,腹部略突起,这是唐代中叶以后菩萨塑像的特性,与甘肃敦煌的塑像同出一范。
另外,供养菩萨均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耸的莲座上。这种塑像除了甘肃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华严寺以外,在国内还不多见。
佛坛的左梢间又有普贤菩萨骑像,两个菩萨胁侍,獠蛮牵着象,普贤像前有起陀和一个童子像。佛坛的右梢间是文殊菩萨骑狮像,拂林牵着狮子,两个菩萨胁侍。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贤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内两梢间的极端前角,都立有护法金刚,形体魁伟,遥对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宝剑,怒目而视。与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此外,沿着佛殿两山墙砌台上还排列着五百罗汉塑像。据东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补塑罗汉碑记云,确系明代遗物。
东大殿内柱额上的几幅拱眼壁画,亦为唐代遗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横分三组:中间一组以佛为中心,七菩萨胁侍。左右两组以菩萨为中心,其旁边又各有菩萨、天王、飞天等。壁之两端有僧俗供养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内有一人,好像是在权衡长短,那嘴边上的胡须飘然若动,与敦煌画中的人物几乎没有两样。壁画颜色除石绿以外,都是深暗铁青色。各画像的衣纹姿态都极其流畅,具有唐代风韵,而画脸和胡须的笔法,还含有汉画的遗风。
东大殿左右四梁下还有唐人题字,如:“敕河东节度观察个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助造佛殿泽州功曹参军张公长”、“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执笔人李行儒”等字迹,清晰劲沉,实属不易多得的庸人墨迹。
我们刚才介绍的东大殿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四种艺术,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孤例的“四绝艺术”。
金阁寺:我们从南路进五台山,过收费处牌楼,前行不远,这座立于路北山坡金碧辉煌的庙宇,便是台怀腹地第一大寺——金阁寺。这金阁寺位于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阁岭上,海拔高度达到1900多米,除台顶寺庙外,金阁寺所处地势最高。该寺距台怀镇约十五公里。
金阁寺创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是由印度来的大法师不空,根据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江南高僧道义来五台山礼佛,梦幻中看见这里“金阁浮空”的传说,主持建造的。当时“铸铜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阁”之圣名,整个寺庙金光灿烂,无比辉煌,从敦煌壁画中至今仍可看到当时金阁寺的盛景。而且,不空大师作为密宗的主要创立者在金阁寺开办道场,译讲密宗仪轨,所以金阁寺在国内外很有声誉,也是古代中国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实证。
后院主体建筑为大雄金殿,内供三佛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两旁为十八罗汉。
龙泉寺:参观了金阁寺,我们乘车向台怀镇方向下行约10公里,便进入一道东西走向的沟峪,名叫东沟,著名的龙泉寺便位于沟北的山岭下,离台怀镇约5公里。龙泉寺之名源于寺东侧这眼泉水。泉亭下这股山泉清澈晶莹,味道甘爽。传说很久以前九龙作恶,文殊菩萨施行佛法把它们压在附近这九道山岭之下,在这眼泉水底部还可看到九条小龙的影子,所以被命名为龙泉。泉旁古刹便取名龙泉寺。龙泉寺位于中台顶脚下,九道岭拱抱,从山形地貌看去,像有九龙齐头并身会饮于龙泉,因此人称这里为九龙冈。
龙泉寺创建于宋代,明代重修,清末至民国初年重建。全寺占地15900平方米,共有各种殿堂僧舍160余间,坐北面南,并排三处大院。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艺术瑰宝。影壁和牌坊与东院处在一条中轴线上,由108级石板台阶相连。台阶底部这道照壁,正中所嵌这组汉白玉石雕,可以看作五台山主要寺庙的微缩示意图,中心这个葫芦形宝塔代表台怀中心的大白塔;中下端所雕大殿则是中台顶的演教寺;西北角殿外一人在叩头,代表佛母洞;东南侧这一山洞,洞中有坐像,标志观音洞,供有弥勒佛的楼阁代表栖贤寺。这组石雕,刻工精细,构图巧妙,堪称一绝。而台阶上面这座三门四柱牌坊更为精致壮观,全部用汉白玉石雕造而成,前后垂檐和三门拱券,都采用镂空雕法,玲珑剔透,整个牌楼雕满飞龙、花梁、纸扇、宝镜、书笔、尘掸、玉壶等多种图案,形象逼真。这座民国年间用20年工夫雕成的牌坊是近代雕刻艺术的稀世之宝。牌坊后面的东大院前后两进,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等建筑。
中院也叫塔院,龙泉寺三宝之三的墓塔就位于中院的祖师殿前。这是为清末民初五台山高僧普济所修的墓塔,通体全用汉白玉石做成,造型和雕工均十分精美。塔下方台6.4米见方,高1.5米,上边和下边各雕一圈莲花瓣,四角有四位大力士托塔金刚,台基中间内槽的坐佛小像为110尊。墓塔底座为八角须弥座,每角又各雕一力士像,宝壶形塔肚设四塞,各刻一尊弥勒佛像,这是因为普济生前自称弥勒转世,所以弟子特刻弥勒像。塔腹上面这八角飞檐,配以斗拱,宛若伞盖,既荫被四佛,又美观大方。顶覆圆盘上原安铜顶,现已不复存在。西院也有一座石塔,为南山寺第二代当家和尚的墓塔。此外,龙泉寺西北0.5公里左右那座名塔,叫令公塔。相传杨业战死后,其子五郎收其遗骨葬于塔下。
南山寺:从龙泉寺出来向东望去,我们可以看见一处宏大的殿宇群高挂于对面山坡,这便是著名的南山寺。驱车几分钟,东行北折再东过清水河不远就到达了南山寺脚下。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创建于元代,当时叫“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今天的规模。
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我们沿登山古道盘桓而上,未入山门已被古刹的气势所折服。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是最大的,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顶部壁据有砖雕。转过影壁便是气魄雄伟的108级石阶和石牌楼。108级台阶在五台山不只一处,但比较而言,菩萨顶的台阶是以陡峭著称,而南山寺的台阶则以宏伟宽大闻名。台阶分三段,每段36级,直抵尽头的牌楼。南山寺的这座牌楼同样以气势取胜。这座牌楼宽达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楼头,中间大而高,两旁稍低矮,比例匀称,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构更使牌楼气度不凡。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额更令人玩味。牌楼之后的大钟楼兼作山门,下面是方台石券门洞,上面是两层木楼,高大而稳健,我们可以顺门洞两侧小洞的28级台阶登上木楼,楼上四周围以石栏,围栏上刻各种花草树木,雕工纯熟。凭栏远望,清水河谷的风光,中台、北台、南台的雄姿可尽收眼底。
领略了南山寺的雄伟气魄,我们再去欣赏其精湛的塑像和石刻。从大钟楼左侧穿过一座小院便进入大雄宝殿所在四合大院,这里是南山寺主院,坐北朝南彩绘一新的大雄宝殿内有精美塑像和雕像。大殿主供释迦牟尼佛,两旁站立者为阿南和迦叶两大弟子。佛坛前正中是文殊骑狮石像,右侧为木雕普贤菩萨,左边为石雕送子观音,殿两壁是十八罗汉。该殿的造像之精,在五台山寺庙中颇有名气。特别是送子观音,一个白胖胖的小孩,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慈爱的观音左手抱护小孩,右手抚摸孩子的小手,使人倍感亲切。另外,脚踏莲花,臂有十八,身后跟着两头活蹦乱跳的小象的普贤造像亦相当精美。而十八罗汉表情造型各不相同,给人印象同样很深。出大雄殿,从左侧拾阶而上,穿过善德堂,便来到最上三层的佑国寺。这里可说是石雕的海洋,几乎是无石不雕。一进院共有石刻图案316幅,以“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苏武牧羊”等最为人们熟悉;二进院共有360幅,有“孟母择邻”、“太公钓鱼”的故事等;三进院共294幅,有“三顾茅庐”、“孙悟空、猪八戒登仙山”等情景。整个佑国寺石刻图案近千幅,内容之丰,数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称全山一绝。
殊像寺:游毕金阁寺、龙泉寺、南山寺沿途三大名寺;我们的下一个景点是殊像寺。殊像寺位于台怀镇南的凤林谷口,北距塔院寺仅0.5公里左右。这里南面梵仙山,北靠菩萨顶,地势优越,风光秀丽,寺旁还有般若泉,是一处风水宝地。该寺创建于元代,明代重修,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和十大青庙之一,颇有名气。全寺占地6400平方米,共有殿房50余间,其中主建筑文殊阁殿阔5间,进深3间,两层歇山式,是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也是殊像寺的精华所在。
殿内所供文殊骑狮像,高约9.3米,造型生动传神,名皤遐迩。仔细观瞧,神狮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双目圆睁,张牙卷舌,大有抖擞威风、腾云而起的气势,充满灵性和动感,在五台山所有文殊的座骑中,数这一只塑得最鲜活传神。端坐狮背的文殊菩萨,面容安详,双目平视,右手微举胸前,身后一片黄亮,好似菩萨身上放出的灵光。内蒙、西藏、青海的许多佛教信徒都知道五台山有一尊养面头文殊菩萨,指的就是这尊塑像。相传,在建造这座寺庙时,绿毛狮子和文殊的身子均已塑好,就差文殊的头部了,这时工匠们犯了难,由于谁也没见过文殊的面容,所以不知如何去塑,大伙七嘴八舌,众说不一。争论声惊动了做饭的伙夫,伙夫大声说,文殊菩萨的相貌可不是随便捏造的,你们再吵也无用。正在此时,突然院内金光照耀,文殊菩萨显出真容。这时寻找画匠描摹已来不及了,伙夫急中生智,将面案上和好的养面拿起,照着菩萨真容的样子捏了起来,刚把头部捏好,文殊菩萨便在空中隐去了。匠人们急忙把养面头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贴了金。人们就称此像为“养面头菩萨”,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文殊像背面是倒坐观音像,围有悬塑,上部表示祟山峻岭,下部代表海水流波,中间塑有善财童子、净瓶玉女,听经龙王及唐僧师徒取经等等。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的悬塑,高达6.5米,总围长47米多,内容为五百罗汉图。图下部描述形形色色的渡海场景,图上部则反映陆上生活场面,大干世界在这里得到形象生动的表现,寓意颇深。
显通寺:台怀镇到了,由于这里是五台怀抱的中心点,故名台怀,当地人把台怀地区称为“台内”,其他地区称“台外”。
台怀镇的大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始建于东汉时期,它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这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
他们之所以选中五台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当时五台山叫清凉山,佛经《华严经》里说,东方清凉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有案可据;其二,两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觉得与印度灵鹫峰极似,灵鹫峰又是释迦牟尼向弟子讲经的地方;其三,据说在两位高僧来以前,五台山已有一座佛塔。于是,五台佛国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连那座山也称作灵鹫峰了。
寺院面积8公顷(一百二十亩),各种建筑四百多间,多为明清遗物。排列于中轴线上有七座高大的建筑,很有气势。
大雄宝殿,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约670平方米(一亩二分)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绘,肃穆堂皇。殿内佛像高大,金碧辉煌。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届时,各寺都有僧人参加。
无量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高20米,面宽28米,进深16米,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细,宏伟壮观,又称无梁殿。
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人称“显通铜殿”。
相传,明朝穆宗驾崩前后,少主年幼无知,皇亲李良发动了宫廷政变,接管了江山,就将娘娘李彦纪和少主打入了冷宫,想绝明朝后裔。这少主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大臣徐彦昭和杨波进人冷宫行谰,李娘娘又气又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少主交给了徐、杨二人带走,让他们好好抚养。后来少主当了皇帝,惩除了奸臣。为了感谢母思,就决定在五台山为李娘娘建造一座铜殿。据记载,这座铜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灯和尚(山西平阳人),在现在太原市郝庄村南建起了高达13层的两座大塔(宣文塔)后,正在兴建永柞寺(即双塔寺)的过程中,又奉万历皇帝的命令,到显通寺“传戒”时建筑的。
铜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20年)。殿高8.3米,宽4.7米,入深4.5米,它是我国仅有的三铜殿中的一座。另外两座,一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在四川的峨眉山。不过就其建筑艺术和美观俊雅而言,那两座都不及这座铜殿,而且峨眉山的铜殿早已在战火中焚烧坏了。
铜殿外观为重檐歇山顶,共分两层,上层四周各有六面门扇,下层四周各有八面门扇。每面门扇的下端铸有花卉、松柏、鸟兽等图案。、“龙凤配”、“喜鹊登梅”、“玉兔拜瓤”……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每面门扇的上端都有精细的花卉图案,形态各异,玲珑剔透。正面横梁上的“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更是活灵活现。第二层的四周,有大约1米高的铜栏杆,其24面门上均有各式图案。殿脊的两端有铜铸的似龙非龙的宝瓶,光芒四射,耀眼夺目。
殿内正中有一尊铜铸文殊坐狮像,造型美丽。殿内四壁上的铜铸小佛像,琳琅满目,多达万尊。
整个铜殿结构严谨,建造精巧,瑰丽辉煌,全部用铜,传说是妙峰祖师化缘而来的。为取“万”字吉利,他曾出外云游数年,走了13个省、1万家人家才化缘来10万斤铜。人称“显通,显通,十万铜”,就是指这座铜殿。
塔院寺:大家可能都知道,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高大的白塔,而这大白塔就坐落在塔院寺内。塔院寺虽然没有显通寺那么宏大,但要比显通寺更引人注目。全寺占地15000多平方米,平面布局呈正方形,分为殿堂院、禅堂院和发塔院三部分。
我们从南正门进院,过天王殿便进入殿堂院或称塔院。与天王殿相对的这座大殿一般寺院都称大雄宝殿,而这里却叫做大慈延寿宝殿,这是为了和大慈延寿宝塔即大白塔相一致。内供华严三圣,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两旁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及十八罗汉。该殿是寺院僧人敬香诵经、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
大殿北侧与大慈延寿宝塔相接。大白塔按佛家正统说法是佛舍利塔。据传释迦佛圆寂之后,其佛体烧就职84000个舍利子,印度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成84000座塔,分布于大千世界,每座塔内藏一个舍利于,五台山这座塔为中国19座佛舍利塔之一。现在这座藏式大白塔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须弥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通高56.4米,其中铜质塔刹高4.43米,塔身高50.27米,须弥座高1.7米。塔身四周,遍挂风铃,共有252个,每遇风来,铃声悠扬,与寺院内的钟声、木鱼声、诵经唱诗声相互呼应,无疑是一曲佛国交响乐,令人神往。大塔下层四围筑有木栅栏,栏内可供僧众和游人附塔绕行。在大白塔底座的一个碹洞里立有释迎牟尼佛足碑,刻在石碑上的佛足印,长53厘米,宽20厘米,足心有千辐轮相和宝瓶鱼剑图。相传,佛足印为释迦牟尼涅盘之时留下,谁见到这足印并瞻礼供养就能消除灾难。唐僧到印度取经时,把佛足拓印下来带回,先是唐太宗下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宗庙,后来五台山建大白塔时,有人携图敬献,刻在碑上,供僧人香客顶礼膜拜。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十九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县境内。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 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
现五台山寺庙尚存43处,其中台内37处,台外6 处。 五台山众多的.佛寺皆聚集在台内台怀镇。这里寺庙林立,殿宇鳞次栉比,圣景圣迹荟萃一处,其中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罗寺和菩萨顶被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
台外的寺庙比较分散,其中以南禅寺、佛光寺最著名。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所以这里众多寺庙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的左胁侍,关于他的来历,说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说法是他出身于舍卫国的婆罗门家庭,因有慈爱之心,后随释迦牟尼佛出家,成为佛的大****,帮助佛化导芸芸众生。他在诸大菩萨中智慧辩才第一,故专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号。文殊的坐骑为一青狮,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文殊菩萨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为众菩萨之首,后因对观音信仰流传,逐渐被取而代之。
显通寺位于台怀镇中心地,是五台山历史最古、规模最大的寺庙。该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原名大孚灵鹫寺。北魏教文帝时期扩建,因寺侧有花园,赐名花园寺。唐代武则天以新译《华严经》中记载有五台山,乃更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又赐额"大显通寺".
现占地面积约120亩,各种建筑400余座,规模浩大。
显通寺周围山峦起伏,寺内殿阁巍峨,兼有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佛教气息浓郁。在全寺中轴线上,寺前铜塔耸立,七重殿宇分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各具特色,无一雷同,辉煌壮丽。尤其最为突出的是青铜铸造的铜殿,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集全国13省市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
铜殿方形,外观重檐两层,高约5米,四周隔扇上棂花图案和壶门花鸟装饰,形象生动,工艺绝佳。内壁四面铸满小佛万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称"万佛如来",殿前原有同期铸造铜塔五座,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台顶,可惜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盗走了三座,现仅存东西两座。塔有13层,高8米,塔身满铸佛像图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铸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头顶塔身。两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小指大的土地像。
铜殿两旁各有一座洁白小巧的重檐砖殿。寺院门前,有一种楼,气势宏伟,内悬万斤铜钟,系明代所铸,若人击之,钟声可遍及全山,诚为珍稀之文物。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篇二十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时节,仍须穿棉衣。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好,游客们,五台山马上就要到了,请大家携带好自己的物品,准备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