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伯牙绝弦(实用19篇)
总结经验是人类成长的必然过程,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最后,仔细检查和修改总结,确保语言通顺、逻辑清晰、没有错误。以下是文化名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崇和保护,让我们共同传承文明。
伯牙绝弦篇一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的丰富意象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是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学习本文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其次,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教学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
(一)、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可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读好两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哉、兮,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二)、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三)、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安排学生聆听《高山流水》,欣赏浑厚、流畅的旋律,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四)、作业中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五)、注重自读自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第一课时。
(一)本课时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高山流水》录音。
学生准备:充分预习,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把握节奏结合课下注释、课后资料袋,想一想是否读懂了这个故事,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给出词语高山流水,师生共同读词引入课文。
板书课题伯牙绝弦,生读指导生读准弦。
[设计意图:。
2.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解题:课题伯牙绝弦,怎么理解?围绕课题,学生质疑?(如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为谁而绝弦?)。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学生提出疑难,师生共同活动指读,合作读,齐读,教师范读达到能顺畅地读课文。
3、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最喜欢读哪一句,为什么?师生共同交流,理解句意。
(1)引导学生发现:善,一字多义。
(2)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你就是善听的子期,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山?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你有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指导朗读。
(3)欣赏音乐,拓展语言:
引入语言拓展训练:俞伯牙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伯牙的琴声也许还会表现很多景象,钟子期会如何赞叹?听音乐,用abcc的形式说出画面深入理解无论伯牙志在,志在,志在,子期都一定能得之而赞之,这真是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此时的伯牙心情如何?带着理解读出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
(4)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伯牙曾经有过这样的疑惑,默读背景故事回顾重点句子,体会知音难得(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到底有没有知音?谁是伯牙的知音?当他志在高山时,钟子期会赞曰,当他志在流水时,钟子期会赞曰,正是闻弦歌而知雅意,钟子期听的是琴声,懂的是志向,是胸怀,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知音)。
可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子期因病而亡,伯牙痛失知音拓展延伸: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师生感情朗读《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伯牙此时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欲将心事付瑶琴,弦断有谁听?伯牙此时还有什么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齐读最后一句,理解伯牙为什么而绝弦以及知音离散的痛苦和悲愤。
5、升华文心,熟读成诵。
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6、布置作业:
想一想,反思伯牙子期的故事,你赞同伯牙的选择吗?
写一写,你想对伯牙说点什么?
做一做,搜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
宣布下课。
伯牙绝弦篇二
看着身边这些阿谀奉承的人,我感到了无比的厌恶。自少年一举成名之时,我的身边总是会围绕着这样那样的人,他们总是会来称赞我的琴声是多么的美妙,可是他们之中却无一人能真正听懂我琴声中所蕴含的情绪,罢罢罢,我还是拿着我心爱的琴找个无人的地方去演奏吧。
我独自一人来到了山上,找了一片空旷的地方坐下来,随即开始弹奏起来。我刚一抬头便望见了高耸入云的山峰,我为这此情此景而深感震惊,便把这情景融入到了歌曲之中。嗨,老兄啊,你弹得可真好啊!听你这首曲子,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巍峨挺拔,直插云霄的山峰啊!什么,我惊异地转过头来,只见一个衣着虽简朴,双目却炯炯有神的小伙子背上背了一捆柴,看样子是住在附近的樵夫吧。会是他吗?我追寻已久的知己?正当我那怀疑的目光在樵夫身上打转时,他却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似的,身体微微前倾,双手往前一拱,说道:没错,正是在下。在下姓钟,字子期,您也可以叫我子期。这时,我无比的震惊,心想,原来这世界上竟还真有如此懂我的人!
岁月就这样飞快的流逝着,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我,子期走了。我顿时痛哭流涕,不禁昏死了过去。在梦里,我看见了他变微笑边向我挥手道别,那神情是如此的轻松自在。醒来后,我又看见了一堆虚情假意,对我嘘寒问暖的人,我不禁又想起了子期,便将我心爱的琴摔碎,并且立下毒誓:终身不再弹琴。
后来,我隐居山林,每年清明或心情烦闷的时候,我都会去子期的墓前,顺便带上一壶陈年醉。
伯牙绝弦篇三
学习了三年,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还达不到更高的境界。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万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进发。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时,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候,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成连划船离开了。过了许多天,成连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伯牙不禁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
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非常少。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在《列子》和《吕氏春秋》中,记载有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
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琴操》、《乐府解题》记载有伯牙学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连先生是伯牙的老师,伯牙跟成连学了三年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其师万子春善移情,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创作了《水仙操》。
伯牙绝弦篇四
子期陶醉了,脸上流露出一种沉醉和满足的神情,一字一句地道:“伯牙,你的心里有着巍峨泰山般的坚定心胸,有如缠绵流水般广阔情怀。你的情感,都已融入琴声……”
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对,子期,你没让我失望!
多大半的时光,都在这弹指间,都在这琴声间,都在这理解间——一点一点地消逝。
我永远永远没有想到,这位知音挚友,有一天会……。
子期的墓前,我所留下的回忆,只剩下这一抔的黄土,这郁葱的杂草!我久久地跪在墓前,双手抚摸着子期的碑。触着这冰凉、冰凉的碑,我想我必定要承受刺心的痛,没有了子期以后。
我的心,早已搁浅。
取来琴,我的泪,断了线……。
子期,你知道我对你以往的眷恋。可你,为什么这么绝情,让我只能追忆过去?那不变的誓言,在回响,你听见没有!
依旧是我弹的琴,我可能永久都不会再弹出你在时的欣然了。
心碎了,飘荡在高山流水里……。
我想我永远都不必弹琴了——就应该没有了你。我不想相信还会有人如你般理解我的心意。我不相信!
心早已不在了,那有琴何用?
轻扶起琴,抚摸着,找回从前你在我眼前的感觉。捧起它,摔碎在你的墓前。这琴,是为你而生,为你而死的。如今你已离去,它,也该回归了。
顿时,我摔碎了,我们的回忆。所以,再也没有了。
伯牙绝弦篇五
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让学生看动作猜老师的姓:张弓射箭(姓张)。
2、出示象鼻山图片,让学生介绍桂林的山水。(生介绍)。
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3、师介绍北京的龙庆峡小漓江,邀请同学到北京游览。
教学过程。
1、学生读课文,指导读出节奏。
2、出示难读的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3、出示带四个“善”字的句子,(“善”标成红色)问学生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一个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就叫一字多义。这在以后的学生中还会遇到。
4、让学生质疑。引入课文的学习。
生质疑:为什么世界上再无知音?伯牙为什么绝弦?
1、板书“知音”,阅读课文,了解什么叫“知音”?(生默读,请三名学生。
2、全班交流:为什么有这种感受,师点拨。
3、师生合作读句子,再现当时的画面。
4、知己在这里啊,(一一出示高山图、流水图)子期会怎么说?
生接着朗诵:“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伯牙还会想到什么呢?
6、板书甲骨文“志”字,解释字义,问:伯牙和子期的心去哪呢?
(引出杜甫、李白的诗句)。
7、“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说出了伯牙怎么胸怀?
(生:伯牙博大胸怀)。
8、此时,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生板书:)。
同学们对知音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从知心到知志??
(生上台板书:志同道合,志向相同。)。
9、伯牙在子期死后,为什么会破琴绝弦?(生借助阅读资料自学,再全班交流,师点拨)。
10、哪个词写出了“再无二人”?生:知音难求(板书)。
11、创设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师生合作读)。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12、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师:可面对子期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配乐出示句子的播放录音)。
忆昔去年春,??三尺瑶台为君死!
伯牙绝弦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可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出示历代诗人名人提到伯牙子期的诗句)。
师:从这些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谈理解。
13、出示诗句:此时高山与流水,应有钟期知妙旨。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出示: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
师:你想到了文中那句?生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一幕又一幕出现在我们面前,师生合作读。
2、尝试背诵课文。
2、《推荐阅读《列子汤问》。
知音。
心灵相通志同道合心有灵犀志向相同。
伯牙绝弦篇六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多媒体课件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篇七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朗读停顿注:“/”为停顿处。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文档为doc格式。
伯牙绝弦篇八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放录音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示)(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4.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3)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哉,( )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善哉,绵绵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善哉,( )兮像( )!
……。
(4)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四、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2.边听边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回味动人故事。
五、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六、作业:
1.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背诵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伙伴听。
板书设计:
善鼓琴 善听。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伯牙绝弦篇九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
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
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
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她曾在全国、省、市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参与编写人教版四川民族地区《语文》教材与北师大版教师教学用书,30余篇论文、文学作品获奖或发表,独著、参编10余本教学书籍。
伯牙绝弦篇十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人教版七年级上半学期语文书版本: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伯牙绝弦篇十一
生:知音。
生:密友。
生:亲密无间。
生:心有灵犀。
师:你们的知识面很宽。有一个词我不理解,两个最好的朋友应当是“知心”,彼此知道对方的心灵,可为什么不称“知心”而叫“知音”呢?有没有谁知道“知音”这个词的来历?如果知道,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生:古时候,有个叫伯牙的人,特别会弹琴。有一天,他在深山里正弹得入迷,忽然来了一个樵夫,他说,弹得真好呀!我好像看见了高高的山峰。伯牙又弹了一曲,樵夫赞叹道:好哇,我好像看到了浩大的海洋。这个樵夫叫做钟子期。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伯牙对别人说,这个世界上他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挑断了自己的琴弦,摔破了那把琴,一辈子再也没有弹过琴了。
师:呵呵,就用了课文的标题,是吗?难道只能用这个标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就叫《知音的故事》。
生:《知音的来历》。
生:《伯牙与钟子期》。
生(齐):想。
二、自读。
师:我数了一下,如果不计标点的话,这个关于知音的故事,我们的先祖只用了77个字就记下了,并且记得极为生动而曲折。这里面一定藏着很多很多的奥秘,一定有许多表达的密码。让我们一起来探秘。
请大家翻开书,每人先将文章自读一遍。我提两个要求:第一,用小三角形标记难读的字词;第二,对照注释,用小圈圈标记难以理解的字词。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多媒体展示)。
弦(xian)哉(zai) 峨(e)兮(xi)曰(yue)。
三、导读。
师:我们一起看看课文的标题,叫《伯牙绝弦》。这里,“绝”是什么意思?
生:断绝。
生:断。
生:我觉得听琴更难。因为,听琴的时候,要能理解琴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听琴者更难,因为听琴者需要对琴技、琴声非常熟悉。
生:我认为还是弹琴的更难,因为弹奏好一首曲子,需要长时间练习。
生:弹琴不容易,弹一支曲子的时候,他要通过小小的指尖将自己的心声完美地表现出来。
生:我还是认为善听者更难,因为善听者需要很好的感受能力,才能听出琴音里的意境。
师:其实,弹琴与听琴都是一种艺术享受。我们一起看看课文开头如何写的?
齐读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读)。
师:这就是近三千前古人所写的文字,经过了这么长的岁月,我们今天还能懂吗?(能懂)知道为什么吗?这是因为,在文言中,有些字的意义,几千年不变,像这个句子中的“琴”“听”,还有“伯牙”与“钟子期”这样的人名;还有些字,意义跟今天的差不多,比如“善”,可以解释为什么?(善于,擅长。注意:擅长的“擅”是如何写的。)假如文言中全是这样两类字,那我们读文言的感觉与读今天的话没有多大区别。问题是,还有些字的意义,古今差异很大。这就是我们学习文言所要重点关注的。比如这个“鼓”,是什么意思?(弹),今天说“鼓”呢?(打鼓或是另外一种乐器)。
故事打头一句就说“伯牙善鼓”与“钟子期善听”。注意,在这里,“善鼓”与“善听”是平起平坐的。从后面的文字看,文章是怎样写伯牙“善鼓”与钟子期“善听”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下面的文字。
(学生分角色朗读)。
男: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女: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全班男同学与女同学分角色读,交换角色读)。
生:“志在高山”中的“志”,这里是“想”的意思,今天是“志向”。
师:有个词语叫“意志”,“意”就是“志”。“志在高山”相当于“意在高山”,就是心理想着高山。
生:“哉”与“兮”都是文言里的语气词,今天都不用了。
师:今天有哪些相应的语气词?
生:啊,呀,哇噻!
生:我提醒大家“峨峨”是“高”的意思。
师:峨可以组词为“巍峨”,巍与峨都是“高”的意思。
生:我提醒大家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是“峨峨兮若泰山”,“兮”与“峨峨”连在一起,而不是“兮若泰山”。
师:真是好老师,这个提醒相当重要。
生:我提醒“若”是“好像”的意思。
师:有个成语叫“若无其事”,那个“若”是什么意思?
生:也是好像的意思。
师:“洋洋”这个词,你们没有提醒。猜猜它是什么意思?
生:宽广。
生:浩荡。
师:“浩荡”更好。
生:实际上也写了伯牙“善鼓”,因为,钟子期总说“善哉”!
生:唐僧。
师:如果不是伯牙弹得好,钟子期就不会发出“善哉”的赞叹。这是哪个角度的描写?
生:侧面描写。
生:还有,伯牙想到高山,想到流水的时候,就能用琴声来表达,这当然是“善鼓”。
生:越是写出钟子期“善听”,越是体现他是真正的“知音”。这样写,就会后面写到的“绝弦”举动,作了铺垫。
生:不是。
师:请你在文中找找证据。(指一名未举手的学生)。
生:(稍等)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对。但这里还是藏着问题。请你们讨论:前面都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这里却说“伯牙所念”。我想将“念”改成“志”,行不行?说说理由。
生:不好。伯牙弹琴弹得特别好,一点点念头,一点点想法,都能表达。而这一点点念头,居然都被钟子期感受到了。这更能体现他们是“知音”。
生:“念”是名词,它表达的是伯牙弹琴时所想到的东西;“志”是动词,是伯牙一边弹奏一边想着。
师:你的分析有道理,但“念”在这里,不是名词。
生:“志”好像是一个曲子的主题,而“念”没有那样明确,一个念头,一点念想都可能。子期就像在伯牙肚子里,什么“念”都晓得,都理解。
生:有影响。“必”是“必然”“必定”的意思。
生:“必然”说明没有一次意外,伯牙在琴声里表达的,都能被子期理解。
(生齐读)。
生:我发现,钟子期的话里都用了“善哉”这个感叹词。
生:钟子期的话都用了“兮”这个语气词。
生:钟子期的话里都有一个像“峨峨”“洋洋”这个的重叠词。
生:钟子期的话是对仗着写的。长短一样,句式差不多。
师:对。刚才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试试自己的创意力与表达力。仿照“志在高山”这样的句子,来造句。
(多媒体演示)。
志在春风,钟子期曰:“——————————”
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生跃跃欲试)。
生:志在春风,柔柔兮若轻抚。
生:志在春风,徐徐兮若微风。
生:志在春风,柔柔兮若母爱。
生:志在明月,朗朗兮若玉盘。
生:志在明月,皎皎兮若玉璧。
师:同学们的创造力相当强!我想问,如果文章只写到这里,那题目能叫“伯牙绝弦”吗?生:不能。根本还没有写到“绝弦”的事儿。
师:如果不叫“伯牙绝弦”那可以叫什么呢?
生:《伯牙觅知音》。
师:呵呵,钟子期就在他面前,要“觅”吗?
生:《伯牙遇知音》。
生:《伯牙巧遇知音》。
生:悲痛。
师:不是悲痛,而是极其悲痛。
指名读最后一句:“子期死……终身不复鼓。”
师:“死”字该怎样念?
生:低沉,饱含悲伤。
师:(齐读)体会“死”字如何读。
师:这里有个“谓”,是什么意思?
生:认为。
师:“谓”的古今差异很大,在古代它是“对……说”的意思。
生:就是懂得音乐,懂得琴声。
师:懂得琴声就是懂得心声。
生:不是。这里的“破”是个动词。摔破。
师:很好。能想象当摔琴的情形吗?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眼里一定噙着泪水。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心量一定很舍不得。
生:伯牙摔琴的时候,他一定有悲伤的叹息。
生:世上只有钟子期是他的知音,知音死了,他的弹琴再也意义。因为摔烂它,挑断它。
生:他弹的曲子无人能欣赏,留着琴没有用。
生:他跟钟子期那么知心,现在钟子期死了,伯子看着它伤心,不如摔了。
师:你们的理解都很深,观点却都差不多。
生:我觉得伯牙没必要摔琴,他应当在子期死的时候,跟他再弹一曲,然后将琴与子期一起埋葬。
生:我觉得伯式可以借这把琴来表达他对钟子期的思念。
师:你们都非常懂得感情。真不错!
四、拓展。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善听”之后要分开。这里是“总写”。“必得之”之后要分开,这里具体写了伯牙子与钟子期如何心灵相通的。最后,是故事的结局。
师:理解得非常好。相信大家都会认同这个思路。
(生点头)。
生:可能会志在别墅。
生:可能会志在美女。
多媒体播放二胡独奏《赛马》。
生:我想起过年时那种欢快的氛围,一群人在那里载歌载舞。
生:我想到了竞争,想到了划龙舟,敲锣鼓。
生:我想到的舞龙灯热闹而欢快的场景。
生:我想到了草原,想到蒙古包,想到马儿的奔跑。
生:我想到了奔跑的马,他们在竞赛,一会又在休息,准备下一轮冲锋。
师:你告诉我,此前是否听过这支曲子?
生:(摇头)没有。
师:(笑)一定,肯定以及确定?
生:肯定。
师:那你是了不起的“钟子期”
五、背诵。
结合板书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篇十二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变通地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理解知音真意,感受知音文化。
(一)检查预习
1.写出文中主人公的姓名。
2.听写词语“善鼓琴”“善听”,玩味“善”字。
3.检查朗读情况,注意节奏和语速。
(二)初识文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一说古文大意?
(三)故事串文
1.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必得之”。
(1)指导朗读好“善哉”。
(2)出示伯牙的资料。
(3)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
(4)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偶遇知音,伯牙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子期却能心领神会。于是,他们畅谈了整整一宿呀!
(5)在这样一个无眠的夜晚,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次日清晨,二人面对青山结拜为兄弟,因伯牙有要事在身,不得不在汉江口洒泪而别。
(6)此时,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二人约定来年中秋在此团聚。
(7)指导朗读
2.教学“子期死……终生不复鼓”。
一年后,伯牙如约来到汉江口,谁知迎接他的却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指导朗读。
(2)再解课题。
(四)深悟“绝弦”
1.出示“短歌”,再悟绝弦。
2.情境朗读。
(五)回味“绝弦”
1.背诵。
2.拓展。
伯牙绝弦篇十三
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对文中词句的体味,感受“知音”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齐读。
简介伯牙:春秋时期的琴师。
根据注释,自己说说“绝弦”的意思(断绝琴弦;弄断琴弦)。
2.自由读课文两分钟。
指名读,正音,对“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进行专门抽查和指导。
(联系“终身不复鼓”的解释,理解:绝弦,即永远不再弹琴。绝,含有“永远也不”的意思。)。
想想:我们汉语中哪些含有“绝”的词语,也有类似的“永远也不”的意思?(如:绝响,绝命,绝望,绝笔,绝路……)。
小结:每一个汉字,除了它字面的意思,还包含着更多深层次的意思。所以我们在阅读课文,尤其是古文的时候,一边要联系注释弄懂字面讲了什么;同时更要学会思考,关注字面以下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4.当然,首先我们需要弄懂这个故事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
联系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话大概的意思。说不通的地方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问:有没有同桌讨论后还不能解决的问题?(随机组织学生答疑)。
两人一组开火车,一生读一句,同桌翻译一句。
5.让我们先来看看两人是怎么成为“知音”的。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必得之。”齐读。
说说从中看出两人是怎么成为知音的?(在鼓琴、听琴、赞琴的过程中成为知音)。
先来看看伯牙鼓琴有什么特点:红显第一句:伯牙善鼓琴。
伯牙和一般弹琴的人一样吗?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伯牙的“善鼓琴”,和一般人的“善鼓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补充介绍:据史书记载,伯牙曾跟着古琴家成连先生学琴三年,却没有太大的长进。成连说自己只能教弹琴技艺,而不能移情(就是不能将心中的感情灌注到琴声中),便带伯牙去东海找万子春请教移情之法。可伯牙到了东海,并未见到万子春,只看见汹涌的波涛,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鸟,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说:“先生教会我移情了。”于是他的琴艺达到了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程度。心中想什么,手中就可以弹什么。据说这个故事中讲到的《高山》和《流水》两首曲子,就是伯牙即兴弹奏的。
7.钟子期的听琴和赞琴又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再读课文,思考。
交流:(1)钟子期善听。
(2)伯牙心中想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听出来。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仔细读,你发现钟子期的赞语有什么特点吗?
(预计:(1)“善哉”前置,表示情不自禁地赞叹,发自肺腑的赞美;
(2)引导:如果当时的情景是这样呢——出示并比较:
伯牙鼓琴,志在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高山。”
(3)这样的赞美之语在文中还有吗?(流水——江河;江河在古代是长江、黄河的特定称呼,这两条江河也在中国文化具有特殊的地位)。
(弹琴的,是了不起的人;听琴的,同样是了不起的人。两个了不起的人偶然相聚,并心意相通,由此成为知音。)。
伯牙绝弦篇十四
在老师成连的指导下,伯牙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乐师,得到了大家的赞扬,可茫茫人海,知音难觅,伯牙也一直为没有一个知音而郁郁寡欢。这天,伯牙外出游玩,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来到了汉阳江口。入夜,清风习习,汉阳江口显得格外幽静,月亮为这世间的一切都披上了一层银辉。看着看着,伯牙不由得琴性大发,拿出了自己随身携带的爱琴。
很快,一个个跳跃的音符组成了一首首动听的乐曲,从他的指间潺潺流出,那优美的乐曲和汉阳江口那迷人的月景相融,此情此景此声足以让每一位听者都如痴如醉。就在伯牙把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乐曲之中,用乐曲来抒发自己的心境时,往家赶的钟子期听到了这美妙的乐声,不由得用手打起了节奏,可却惊动了正在专心致志弹琴的伯牙。伯牙一分神,曲子跑调了,他有些生气的问道:“谁在附近?”钟子期见惊动了伯牙,连忙赔礼道歉:“在下姓钟,名子期,万分抱歉,我在回家途中听到如此美妙的天籁之音,有些过于入迷,不小心打扰了您,还望您谅解。”伯牙听了,消了消气,又问道:“你能听懂我刚才弹的是什么吗?”
“您刚才弹的曲调忧伤,像是在表达自己忧伤的心情。”“是呀!”见钟子期一语道中,正为没有知音而烦恼的伯牙高兴得跳了起来,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于是,他请钟子期坐下,然后弹起了自己在大自然中悟出的乐曲——《高山流水》。当他心中想到高山时,钟子期不由得称赞道:“您弹得太好了!气势宏大,曲调高昂,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点点头,心里又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如醉如痴:“妙极了,这琴声曲调优美,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面前流过,从我心里流过!”伯牙心里想到清风,钟子期不由得拍手称赞:“这琴声就像一阵风,清新自然,给我以清凉。”不伦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伯牙心里高兴万分。当晚,两人彻夜未眠,以琴交流,情投意合,真是相见恨晚!直到第二天天亮,钟子期要回去了他们这才依依不舍地分离,并约定明年再见。唉!只可惜天意弄人!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伯牙怀着对朋友的思念,如约而至,可却未见钟子期。这是怎么回事,钟子期为什么会失约呢?伯牙带着满肚子的疑惑,去询问当地的知情人,可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摆在了伯牙面前:钟子期由于疾病,突然去世,临死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见时,能听到伯牙的琴声。
听了这个消息,伯牙犹如五雷轰顶,脑子一下子一片空白,他抱起心爱的琴,发了狂似的朝江边跑去,可到了江边,他却步履沉重,越走越慢,两只脚似有千斤重。他多么希望走到江边时,看到的是钟子期像去年一样,和他弹琴论琴,如果真是那样,他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可事实却是无情的,钟子期的墓赫然毅立在江边,墓碑的白色是那样的刺眼。尽管已有了一些心理准备,可当见到钟子期的墓时,伯牙还是忍不住双腿一软,一下子坐在了钟子期的墓前,脸上带着泪痕,他的心似乎和钟子期一样停止了跳动,他的身体似乎和墓碑的温度相同。
他怅望灰天,嘴里喃喃自语道:“老天爷,你为何如此不公,几十年的苦苦寻觅,终于换来了知音,只是一夜的心灵交流,怎能让这一切都画上句号?不公啊!子期,你为何走得这么急,不愿见我最后一面,也罢。你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子期,我没有食言,今天,我来实现约定了,九泉之下的你可要听见呀!”说着,他又弹起了那首《高山流水》可那优美的乐调不知为何,变得如此的悲凉,凄楚!足以让闻者落泪,听者心碎。随着乐调的高低起伏,往事一幕幕出现在伯牙的眼前,仿若昨天,泪水也一滴滴无声息地滑过脸颊。
一曲完毕,悲痛万分的伯牙猛的把琴摔碎,说道:“知音不在,弹琴有何用?让我的音乐也随子期一起去吧!”唉!这真是:“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茫茫人海,知音难求呀!
伯牙绝弦篇十五
借问人间愁寂寞,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异,明月请风酒一樽。人生漫漫,友人常在,知音难寻。群在人郡煕攘的洒馆里,一位男子在中央抚琴,所有人都在听着。这时,一个人叫到:伯牙兄,你这弹的是什么呀?我怎么听不懂?另一个人也叫着:说好琴弦,怎么变成琴鬼了?顿时,酒馆人声鼎沸,到处骂声,唾弃声余音绕梁那个俞伯牙的人狼狈她出了酒馆。
俞伯牙回到山中,闷闷不乐地说:为何从末有人听懂我的琴声?他心里愁苦悲上心来,便操起了琴。
正弹到高潮处,他望见远处有一人影,很沉醉的样子,。他猛然一惊,一不小心用力过度,拍的一声琴弦断了。
我有惊喜,又是疑惑,使走单询问,原来那人的名钟子期,是个框大,伯乐心中不免不生疑,便坐下断继续抚琴弹时,他想到了高山,子期琴声如泰山屹立,他想到流水,子期道琴声如汤汤初七流。伯牙很激动,上前拉拄子期的手,叹:知我者,子期也!他们在一起无所不聊,话很投机,离别时,他们约定中秋时节再到此处相逢。
一岁不到,有一天一个人来到山上,告诉伯牙,子期已不幸生病离世,临死所说要在中秋之前将葬在伯牙屋旁。牙柏悲痛欲绝,摔碎了自己心爱的琴,祭尊知己终生复不再弹。
八月十五那日,伯牙独自来到山中,见花依旧,不禁触景情,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景物依旧,人事全非。三尺瑶琴而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人生苦短,短音难求啊!
伯牙绝弦篇十六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故事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读出自己的感悟。
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1、教师讲伯牙绝弦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学生试读“弦”。
3、解题质疑,理解“绝弦”,并提问学生通过什么知道的。渗透根据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题后有什么疑问,伯牙为什么绝弦?
1、课件出示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2、指名读课文,适当让学生评议。
3、范读课文。感知课文节奏。
4、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节奏。
5、齐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1、通过几遍读下来,我们已经知道课文中有两个人物。让学生找出来,指名说。板书:伯牙、钟子期。
2、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爱好呢?在课文找一找。指名读第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善”的意思。板书“善鼓琴”、“善听”。
3、从课文中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交流一下。
4、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中的第二、三句话。提问学生这里的 “善”表示什么呢?还可以怎么说?用自己的话替换一下。并视频展示伯牙和钟子期相识部分。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刚才的视频 吗?学生汇报。
5、是啊,伯牙所想到的,钟子期就能从琴声里听出来,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读一读,品一品。
6、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呢?谁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交流,视频展示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内容,感悟何为知音,板书:知音。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伤情感。
1、我们都知道伯牙是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以前他的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赞美,肤浅的赞美。体会伯牙遇到钟子期时,心情怎样?学生自由说。
2、无奈知音已去,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3、有记载,钟子期死后,伯牙在钟子期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课件出示诗歌,学生读诗歌,进一步感受伯牙的悲痛心情。
3、学生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内容。
4、如此动人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背下来呢?自由朗读,试背课文。
5、这的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
6、让我们再次在音乐声中诵读全文。
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伯牙绝弦篇十七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绝:断绝。
善:擅长,善于。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峨峨:山高峻的样子。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若:像……一样。
洋洋:广大。
念:心里所想的'。
必:一定,必定。
之:他。谓:认为。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乃: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伯牙绝弦篇十八
初春,我带着一肚子怨气,独自一人来到山上,想找个无人的地方散心。唉,身边的那些人明明听不懂我弹奏的音乐,却装作一副令人陶醉的模样来回馈我!
我继续弹奏起来,心里想着广大的江河,只听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又弹奏了一曲,子期像明白我的心意似的,曰:善哉,潇潇兮若春雨!我接二连三地弹奏了许多曲子,子期竟全都答对了我的心意。
我就这样跟子期成了无话不谈的老友,但却不得已一别两地。时光匆匆,一年过去了,马上就到了和子期再次重逢的时间。我彻夜未眠,十分期盼与子期重逢的情景。那天,我便早早地上路,却得来了噩耗:子期,去世了!
我悲伤不已,来到了子期的坟前边弹边唱: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一曲终,我怒把琴摔碎,发下了毒誓,此生不再弹琴。
伯牙绝弦篇十九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体会人物的心情。
课件。
自主探究自渎自悟。
搜集有关歌颂友谊的诗及名言警句。
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大家齐读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师:下面同学们看课文,听老师范读一下课文。
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读通顺了吗?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根据老师画的停顿,大家练读古文,要读出朗读节奏。(以组为单位派代表读评)。
齐读放慢节奏再读已经读出古文的节奏来了。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学生: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什么?下面我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下的注释,插图,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的可以再小组内交流,结果记在书上。
汇报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指导读?几个善?
汇报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赞叹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里流过!。
师: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能听出泰山?那么你们能不能读出来。泰山读的有味道,泰山很高,孔子认为因登泰山而小天下,可以看出来泰山是很高大的。
师:那谁能说说泰山这个词。
师:读书就像你们这样从字里行间读懂意思,能不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师:相当于现代的什么?
学生:(好啊、真棒、了不起、真厉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