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山西导游词200字(优秀13篇)
总结是对过去所做努力的评估和总结,也是为了更好地迈向未来。善于观察生活和思考问题,可以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下面是一些关于总结的样例,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
山西导游词200字篇一
太原市地处大陆内部,距东部海岸线较远,其西北部为广阔的欧亚大陆腹地。在全国气候区划中,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环境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太原地区所处的北半球中纬度地理位置和山西高原的地理环境,使之能够接受较强的太阳辐射,光能热量比较丰富,在农业光能利用划分上属于高照率范畴;同时,受西风环流的控制及较高的太阳辐射的影响,又使其气候干燥,降雨偏少,昼夜温差大,是典型的的大陆性气候。
太,古通“大”,如太宰亦作“大宰”,太子亦作“大子”;大、太也有差异,太者大加一点,犹言比大还大,表示大之不尽,或谓很大、极大。
原,指宽广平坦的地形,若平原、高原、草原、沙原、苔原者然。中国最早诠释词义的专著《尔雅》说:“广平曰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皆“原”之妙用。
太原,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太原文化渊源淳厚,与全国任何一个历史古城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开封、洛阳在内,都毫不逊色。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历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太原曾经是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太原故国、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门、九边重镇、晋商故里……“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只要来过太原的人,都会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之中。
山西导游词200字篇二
非常欢迎大家来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旅游观光,现在我们正行进在忻州至五台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车时间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概况。
五台山是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臷、代县和河北阜平,周边达500余里。五台山的壮美风景在于它的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台山的名胜精华则是它那众多佛教寺庙。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臷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1次大规模灭法,全山佛寺几乎全部被毁。宋、元、明、清,五台山的佛寺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明朝时寺庙已近104处。清朝的康熙、乾隆、嘉庆诸帝均对五台山佛寺极为重视,不断投入巨资予以修建,到清末,五台山共有寺庙122处,其中青庙(汉传佛教寺院,住和尚)97处,黄庙(藏传佛教寺院,住喇嘛)15处,僧尼1000多人。
五台山现有寺庙50余座,尽管与历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庙最为集中,香火最为旺盛的。而且五台山的佛寺,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国均有遗存,建筑宏伟,式样繁多,精细严整,手法典型,连续性强,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来中国建筑史,是研究和欣赏中国古建筑的难得场所。另外,寺内佛教造像手法多样,技艺高超,泥塑、木雕、铜铸、玉雕应有尽有,同样是欣赏我国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最佳场所。
前面这个小城叫东冶,东冶镇西北10余里便是我们这次五台之行的第一个游览点——南禅寺。
南禅寺:南禅寺到了。我们从南路上五台山,首先游览这座古刹,事实上已经登上了五台山文物的最高峰。因为南禅寺内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馆的美誉,现存古建筑,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都居全国之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35处,省级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有284处。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有106处,占全国同期建筑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筑以五台山地区最为集中,而五台山的古建筑又以南禅寺最为古老。
南禅寺位于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寺旁渠水环绕,林木繁茂,红墙绿树,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南禅寺就是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已经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60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都是三间,而内里却是一大间,是单檐歇山顶。
2建筑,共用十二根据柱支撑殿顶,墙身并不负重,只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四个角柱稍高,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这样,大殿既稳固又俏丽,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国现存所有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这也是南禅寺海内外闻名的主要原因。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迎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营造出佛界肃穆而和谐的良好氛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迎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都是艺术精品,其风格与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嵌有砖雕70幅,是唐代砖面浮雕艺术杰作,同样颇具艺术价值。臵身大佛殿内,犹如进入一座唐代艺术殿堂,不论建筑,还是塑像、砖雕均是稀世国宝。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样一座唐代建筑为何能够完好地保存下来?答案应从三方面去找。从地势和气候上说,这里高而背风,较为干燥,有利于木构建筑物的完好保存;从所处地理位臵上讲,南禅寺远离寺庙最集中的台怀闹区,藏于偏僻山乡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够躲过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法和刀兵之劫;最后还要归功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精心保护,免去了可能发生的其他人为破坏。正是这几方面的原因,从而使南禅寺这座千年古刹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后,国家对古刹极为珍视,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拨专款进行维修,进而使南禅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我们的南禅寺之行暂且到此,下面我带大家去欣赏与南禅寺齐名的另一处唐代古建筑——佛光寺。
佛光寺:这就是在佛刹中被誉为“中华瑰宝”的佛光寺,它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伟的佛教寺院。佛光寺东、南、北三面环山,惟西向开阔,寺因山势而建,坐东朝西,整个寺区松柏苍翠,殿宇巍峨,环境清雅;寺院布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内有北魏以来的建筑和许多文物古迹,这在全国都是比较少见的。1961年,佛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3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到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我们不能不提起它的发现者——我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之子)先生。
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这座塔,与画上的一模一样,1400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遗物,双层六角,上实下空,绳纹切砖,有印度的束莲柱。它不仅是我国古建筑的珍品,也是中国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纪念碑。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这“祖师塔”,整个佛光寺都是一个古代艺术的新大陆。通过精心研察,测量绘图,写出了论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荟萃一寺的魏齐唐宋四个孤例;荟萃一殿的唐代四种艺术》。文章发表以后,轰动了中外建筑学界。佛光寺从此不只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有的外国学者公开称呼佛光寺为“亚洲佛光”。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后来被毁。现在佛光寺的正殿为唐代所建。因其在寺内东部的臸高点上,是佛光寺的大雄宝殿,故名东大殿。在五台山是首屈一指的。大殿正中的大佛坛上面有三佛和菩萨胁侍等像三十五尊。佛坛的正中间是降魔释迦像,左边是弥勒佛,右边是阿弥陀佛。释迦、弥勒都有螺发,阿弥陀佛是直发。这三尊塑像,都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嘴唇端正,具有极为显著的唐风。弥勒佛和阿弥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裙与结带,和释迦与阿弥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招都非常一致,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菩萨立像均向前倾,腰部微微弯曲,腹部略突起,这是唐代中叶以后菩萨塑像的特性,与甘肃敦煌的塑像同出一范。
另外,供养菩萨均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耸的莲座上。这种塑像除了甘肃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华严寺以外,在国内还不多见。
4常文殊居左,普贤居右的配臵是不相同的。
殿内两梢间的极端前角,都立有护法金刚,形体魁伟,遥对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宝剑,怒目而视。与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此外,沿着佛殿两山墙砌台上还排列着五百罗汉塑像。据东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补塑罗汉碑记云,确系明代遗物。
东大殿内柱额上的几幅拱眼壁画,亦为唐代遗物。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横分三组:中间一组以佛为中心,七菩萨胁侍。左右两组以菩萨为中心,其旁边又各有菩萨、天王、飞天等。壁之两端有僧俗供养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内有一人,好像是在权衡长短,那嘴边上的胡须飘然若动,与敦煌画中的人物几乎没有两样。壁画颜色除石绿以外,都是深暗铁青色。各画像的衣纹姿态都极其流畅,具有唐代风韵,而画脸和胡须的笔法,还含有汉画的遗风。
东大殿左右四梁下还有唐人题字,如:“敕河东节度观察个臵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助造佛殿泽州功曹参军张公长”、“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执笔人李行儒”等字迹,清晰劲沉,实属不易多得的庸人墨迹。
我们刚才介绍的东大殿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四种艺术,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孤例的“四绝艺术”。
金阁寺:我们从南路进五台山,过收费处牌楼,前行不远,这座立于路北山坡金碧辉煌的庙宇,便是台怀腹地第一大寺——金阁寺。这金阁寺位于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阁岭上,海拔高度达到1900多米,除台顶寺庙外,金阁寺所处地势最高。该寺距台怀镇约十五公里。
金阁寺创建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是由印度来的大法师不空,根据唐玄。
5宗开元二十四年,江南高僧道义来五台山礼佛,梦幻中看见这里“金阁浮空”的传说,主持建造的。当时“铸铜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阁”之圣名,整个寺庙金光灿烂,无比辉煌,从敦煌壁画中至今仍可看到当时金阁寺的盛景。而且,不空大师作为密宗的主要创立者在金阁寺开办道场,译讲密宗仪轨,所以金阁寺在国内外很有声誉,也是古代中国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实证。
金阁寺现存的寺庙建筑及塑像均为明、清两代和民国年间复修和添补后形成的。整个寺院占地面积21000多平方米,共有殿堂楼房160余间。天王殿里面这前后两重大院,中间用下窑上楼的二层建筑隔开。前院最主要的建筑就是这座二层大阁。阁内所供为观音菩萨,这尊观音铜像高达17.7米,是五台山最高最大的圣像,胸部以上伸入二层阁内,我们必须抬头仰望才能看到观音的容颜。铜像铸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后人重修时在铜像外贴泥,金妆,另加48臂,号曰千手观音。观音两旁这两尊高大的胁侍像,一男一女,是所谓的观音父母“妙庄王夫妇”。这是根据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之妻管道升编撰的《观音大士传》建造的。但观音来到中国后,一般塑像和图像多作女相。观音阁两壁这24尊塑像,称为“二十四诸天”,即24位护法神。原本在印度佛教里只有20位护法神,传入中国后又将道教里的4位神加了进去,这样就有了“二十四诸天”。观音站坛的西南壁角,还塑有下诏建造金阁寺的唐代宗李豫像,观音菩萨两侧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后院主体建筑为大雄金殿,内供三佛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两旁为十八罗汉。
6道岭拱抱,从山形地貌看去,像有九龙齐头并身会饮于龙泉,因此人称这里为九龙冈。
龙泉寺创建于宋代,明代重修,清末至民国初年重建。全寺占地15900平方米,共有各种殿堂僧舍160余间,坐北面南,并排三处大院。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艺术瑰宝。影壁和牌坊与东院处在一条中轴线上,由108级石板台阶相连。台阶底部这道照壁,正中所嵌这组汉白玉石雕,可以看作五台山主要寺庙的微缩示意图,中心这个葫芦形宝塔代表台怀中心的大白塔;中下端所雕大殿则是中台顶的演教寺;西北角殿外一人在叩头,代表佛母洞;东南侧这一山洞,洞中有坐像,标志观音洞,供有弥勒佛的楼阁代表栖贤寺。这组石雕,刻工精细,构图巧妙,堪称一绝。而台阶上面这座三门四柱牌坊更为精致壮观,全部用汉白玉石雕造而成,前后垂檐和三门拱券,都采用镂空雕法,玲珑剔透,整个牌楼雕满飞龙、花梁、纸扇、宝镜、书笔、尘掸、玉壶等多种图案,形象逼真。这座民国年间用10年工夫雕成的牌坊是近代雕刻艺术的稀世之宝。牌坊后面的东大院前后两进,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等建筑。
中院也叫塔院,龙泉寺三宝之三的墓塔就位于中院的祖师殿前。这是为清末民初五台山高僧普济所修的墓塔,通体全用汉白玉石做成,造型和雕工均十分精美。塔下方台6.4米见方,高1.5米,上边和下边各雕一圈莲花瓣,四角有四位大力士托塔金刚,台基中间内槽的坐佛小像为110尊。墓塔底座为八角须弥座,每角又各雕一力士像,宝壶形塔肚设四塞,各刻一尊弥勒佛像,这是因为普济生前自称弥勒转世,所以弟子特刻弥勒像。塔腹上面这八角飞檐,配以斗拱,宛若伞盖,既荫被四佛,又美观大方。顶覆圆盘上原安铜顶,现已不复存在。西院也有一座石塔,为南山寺第二代当家和尚的墓塔。此外,龙泉寺西北0.5公里左右那座名塔,叫令公塔。相传杨业战死后,其子五郎收其遗骨葬于塔下。
南山寺:从龙泉寺出来向东望去,我们可以看见一处宏大的殿宇群高挂于对面山坡,这便是著名的南山寺。驱车几分钟,东行北折再东过清水河不远就到达了南山寺脚下。南山寺北距台怀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7占地6公顷,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创建于元代,当时叫“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今天的规模。
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我们沿登山古道盘桓而上,未入山门已被古刹的气势所折服。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是最大的,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顶部壁据有砖雕。转过影壁便是气魄雄伟的108级石阶和石牌楼。108级台阶在五台山不只一处,但比较而言,菩萨顶的台阶是以陡峭著称,而南山寺的台阶则以宏伟宽大闻名。台阶分三段,每段36级,直抵尽头的牌楼。南山寺的这座牌楼同样以气势取胜。这座牌楼宽达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楼头,中间大而高,两旁稍低矮,比例匀称,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构更使牌楼气度不凡。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额更令人玩味。牌楼之后的大钟楼兼作山门,下面是方台石券门洞,上面是两层木楼,高大而稳健,我们可以顺门洞两侧小洞的28级台阶登上木楼,楼上四周围以石栏,围栏上刻各种花草树木,雕工纯熟。凭栏远望,清水河谷的风光,中台、北台、南台的雄姿可尽收眼底。
8精美。而十八罗汉表情造型各不相同,给人印象同样很深。出大雄殿,从左侧拾阶而上,穿过善德堂,便来到最上三层的佑国寺。这里可说是石雕的海洋,几乎是无石不雕。一进院共有石刻图案316幅,以“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苏武牧羊”等最为人们熟悉;二进院共有360幅,有“孟母择邻”、“太公钓鱼”的故事等;三进院共294幅,有“三顾茅庐”、“孙悟空、猪八戒登仙山”等情景。整个佑国寺石刻图案近千幅,内容之丰,数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称全山一绝。
殊像寺:游毕金阁寺、龙泉寺、南山寺沿途三大名寺;我们的下一个景点是殊像寺。殊像寺位于台怀镇南的凤林谷口,北距塔院寺仅0.5公里左右。这里南面梵仙山,北靠菩萨顶,地势优越,风光秀丽,寺旁还有般若泉,是一处风水宝地。该寺创建于元代,明代重修,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和十大青庙之一,颇有名气。全寺占地6400平方米,共有殿房50余间,其中主建筑文殊阁殿阔5间,进深3间,两层歇山式,是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也是殊像寺的精华所在。
殿内所供文殊骑狮像,高约9.3米,造型生动传神,名皤遐迩。仔细观瞧,神狮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双目圆睁,张牙卷舌,大有抖擞威风、腾云而起的气势,充满灵性和动感,在五台山所有文殊的座骑中,数这一只塑得最鲜活传神。端坐狮背的文殊菩萨,面容安详,双目平视,右手微举胸前,身后一片黄亮,好似菩萨身上放出的灵光。内蒙、西藏、青海的许多佛教信徒都知道五台山有一尊养面头文殊菩萨,指的就是这尊塑像。相传,在建造这座寺庙时,绿毛狮子和文殊的身子均已塑好,就差文殊的头部了,这时工匠们犯了难,由于谁也没见过文殊的面容,所以不知如何去塑,大伙七嘴八舌,众说不一。争论声惊动了做饭的伙夫,伙夫大声说,文殊菩萨的相貌可不是随便捏造的,你们再吵也无用。正在此时,突然院内金光照耀,文殊菩萨显出真容。这时寻找画匠描摹已来不及了,伙夫急中生臹,将面案上和好的养面拿起,照着菩萨真容的样子捏了起来,刚把头部捏好,文殊菩萨便在空中隐去了。匠人们急忙把养面头安了上去,又在外面贴了金。人们就称此像为“养面头菩萨”,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文殊像背面是倒坐观音像,围有悬塑,上部表示祟山峻岭,下部代表海水流波,中间塑有善财童子、净瓶玉女,听经龙王及唐僧师徒取经等等。殿内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的悬塑,高达6.5米,总围长47米多,内容为五百罗汉图。图下部描述形形色色的渡海场景,图上部则反映陆上生活场面,大干世界在这里得到形象生动的表现,寓意颇深。
显通寺:台怀镇到了,由于这里是五台怀抱的中心点,故名台怀,当地人把台怀地区称为“台内”,其他地区称“台外”。
台怀镇的大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始建于东汉时期,它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这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
他们之所以选中五台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当时五台山叫清凉山,佛经《华严经》里说,东方清凉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有案可据;其二,两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觉得与印度灵鹫峰极似,灵鹫峰又是释迦牟尼向弟子讲经的地方;其三,据说在两位高僧来以前,五台山已有一座佛塔。于是,五台佛国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连那座山也称作灵鹫峰了。
寺院面积8公顷(一百二十亩),各种建筑四百多间,多为明清遗物。排列于中轴线上有七座高大的建筑,很有气势。
大雄宝殿,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约670平方米(一亩二分)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绘,肃穆堂皇。殿内佛像高大,金碧辉煌。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届时,各寺都有僧人参加。
无量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高20米,面宽28米,进深16米,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型臸奇特,雕饰精细,宏伟壮观,又称无梁殿。
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人称“显通铜殿”。
相传,明朝穆宗驾崩前后,少主年幼无知,皇亲李良发动了宫廷政变,接管了江山,就将娘娘李彦纪和少主打入了冷宫,想绝明朝后裔。这少主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大臣徐彦昭和杨波进人冷宫行谰,李娘娘又气又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少主交给了徐、杨二人带走,让他们好好抚养。后来少主当了皇帝,惩除了奸臣。为了感谢母恩,就决定在五台山为李娘娘建造一座铜殿。据记载,这座铜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灯和尚(山西平阳人),在现在太原市郝庄村南建起了高达13层的两座大塔(宣文塔)后,正在兴建永柞寺(即双塔寺)的过程中,又奉万历皇帝的命令,到显通寺“传戒”时建筑的。
铜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殿高8.3米,宽4.7米,入深4.5米,它是我国仅有的三铜殿中的一座。另外两座,一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在四川的峨眉山。不过就其建筑艺术和美观俊雅而言,那两座都不及这座铜殿,而且峨眉山的铜殿早已在战火中焚烧坏了。
铜殿外观为重檐歇山顶,共分两层,上层四周各有六面门扇,下层四周各有八面门扇。每面门扇的下端铸有花卉、松柏、鸟兽等图案。“龙虎斗”、“龙凤配”、“喜鹊登梅”、“玉兔拜瓤”……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每面门扇的上端都有精细的花卉图案,形态各异,玲珑剔透。正面横梁上的“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更是活灵活现。第二层的四周,有大约1米高的铜栏杆,其24面门上均有各式图案。殿脊的两端有铜铸的似龙非龙的宝瓶,光芒四射,耀眼夺目。
殿内正中有一尊铜铸文殊坐狮像,造型美丽。殿内四壁上的铜铸小佛像,琳琅满目,多达万尊。
整个铜殿结构严谨,建造精巧,瑰丽辉煌,全部用铜,传说是妙峰祖师化缘而来的。为取“万”字吉利,他曾出外云游数年,走了13个省、1万家人家才化缘来10万斤铜。人称“显通,显通,十万铜”,就是指这座铜殿。
塔院寺:大家可能都知道,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高大的白塔,而这大白塔就坐落在塔院寺内。塔院寺虽然没有显通寺那么宏大,但要比显通寺更引人注目。全寺占地15000多平方米,平面布局呈正方形,分为殿堂院、禅堂院和发塔院三部分。
我们从南正门进院,过天王殿便进入殿堂院或称塔院。与天王殿相对的这座大殿一般寺院都称大雄宝殿,而这里却叫做大慈延寿宝殿,这是为了和大慈延寿宝塔即大白塔相一致。内供华严三圣,中间为释迦牟尼佛,两旁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及十八罗汉。该殿是寺院僧人敬香诵经、举行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
大殿北侧与大慈延寿宝塔相接。大白塔按佛家正统说法是佛舍利塔。据传释迦佛圆寂之后,其佛体烧就84000个舍利子,印度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成84000座塔,分布于大千世界,每座塔内藏一个舍利于,五台山这座塔为中国19座佛舍利塔之一。现在这座藏式大白塔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须弥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通高56.4米,其中铜质塔刹高4.43米,塔身高50.27米,须弥座高1.7米。塔身四周,遍挂风铃,共有252个,每遇风来,铃声悠扬,与寺院内的钟声、木鱼声、诵经唱诗声相互呼应,无疑是一曲佛国交响乐,令人神往。大塔下层四围筑有木栅栏,栏内可供僧众和游人附塔绕行。在大白塔底座的一个碹洞里立有释迎牟尼佛足碑,刻在石碑上的佛足印,长53厘米,宽20厘米,足心有千辐轮相和宝瓶鱼剑图。相传,佛足印为释迦牟尼涅盘之时留下,谁见到这足印并瞻礼供养就能消除灾难。唐僧到印度取经时,把佛足拓印下来带回,先是唐太宗下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宗庙,后来五台山建大白塔时,有人携图敬献,刻在碑上,供僧人香客顶礼膜拜。
塔院东面是禅堂院,为僧人居住之地。1948年毛泽东、周恩来东渡黄河,进军河北路经五台山,曾在此院下榻,现在这里已经辟为毛主席路居纪念馆了。
12饭后,她又要求也给爱犬一份,分饭僧犹豫之后勉强又给了一份,这时这位女子又说:“我腹内有子,尚须分食。”分饭僧极为愤怒地说:“肚里的孩子还没出生就要分饭食,你真是贪得无厌!”女子分辩道:“众生平等,肚里的孩子也是有生命的。”随后从袖子里取出一把剪子,剪下一把头发,放在案桌上,并口中念道:“苦瓜连苦根,甜瓜彻蒂甜,是吾超三界,却被阿师嫌。”说罢跃身腾空,化为文殊菩萨圣像,婴孩变成二天童,狗变成了绿毛神狮。分饭僧悔恨自己待人不平等,结果冒犯了菩萨,真是有眼不识圣灵,便取刀剂去自己的双眼。后来,就在菩萨显圣处建了这座塔,并把菩萨留下的头发放在里头供养起来,取名为文殊发塔。发塔院东南角,耸立着一座城楼式建筑,叫“山海楼”。登楼四望,台怀镇全景可尽收眼底,是一处居高览胜的观景佳地。
万佛阁:塔院寺山门东侧这座院落便是万佛阁。一般寺庙都有牌楼、山门等寺前建筑,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万佛阁并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万佛阁是塔院寺的属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寺庙,所以也就不会有独自的山门和牌楼了。
万佛阁虽然不大,占地仅2000平方米,殿楼堂舍也只有20多间,但因为内有五爷庙而名播远近香客盈门。
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现在建筑多为清代重修后的遗存。主建筑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龙王殿,三是古戏台。
13说地藏王菩萨欲在九华山开创道场,而当地一位员外起初不愿让出宝地,但员外的儿子却敢违抗父命把地界奉献出来,并出家跟了地藏王菩萨,取法号道明,成为虔诚的佛门弟子,因为这段故事,所以其父亲就只能站在地藏王菩萨的下首了。立于地藏王菩萨左右外侧的5对塑像,统称为“十殿阎王。”
坐北向南这座建筑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龙王殿,人们通称五爷庙。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这要从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巧借歇龙石的神话说起。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臹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这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为五龙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五龙王居于殿内正中,左侧为大龙王、二龙王、龙母,右侧为雨司、三龙王、四龙王。据说,五龙王以前是黑脸,但为什么我们所见却是金脸呢?这是因为佛教传言,说王爷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发脾气动怒。脸由黑色变为金色,就使五爷的脾气变温和了。
与五爷庙相对的便是古戏台,是专为五龙王唱戏而建。据传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每年六月大会,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观赏,以取悦于五爷,使他及时赐雨,保证岁岁给百姓喜降丰年。
罗睺寺:罗睺寺位于登菩萨顶的街道右侧,与左侧显通寺、塔院寺遥相对应。观赏古刹之前我先对寺名作一说明。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前曾娶妻生子,儿子取名叫罗眼罗,后随父出家修行,修得罗汉果位。罗睺寺即把奉罗眼罗的寺庙。罗眼寺创建于唐代,曾名落佛寺,明代几经重修,清代改名罗眼寺,并由青庙改为黄庙。
顺弯曲的夹墙石道来到山门前,我们首先应注意的是门两旁的石狮,一雄一雌,硕大雄浑,威武壮猛。台环中心区诸寺多雕有石狮,而唐代的遗作惟有此一处。山门里一共四重大殿。这第一重为天王殿,内塑四大天王,也称四大金刚,分别是抱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持宝剑的南方增长大王,缠长蛇的西方广目天王,持雨伞的北方多闻天王,民间称他们为风(持剑者)、调(抱瑟琶者)、雨(持伞者)、顺(握蛇者)四神。第二座殿为文殊殿,内供文殊菩萨,不同于一般青庙,这里的文殊菩萨面部为乳白色,而非贴金黄色,肩膀两边伸出了肩花,花上还放臵了经书和臹慧剑,文殊坐骑是卧在莲花上,而不是站立砖台。这些都体现了黄教文殊造像的特点。第三座为大佛殿,内供释迦牟尼佛(人间婆娑世界)、药师佛(东方琉璃世界)、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合称“三世佛”。三世佛前为胁侍菩萨和供养菩萨。第四重殿里的“开花现佛”最具神秘色彩。殿内正中高竖一朵莲花,内含四尊佛像,有时八瓣莲花会缓缓绽开,现出四方阿弥陀佛。其实,这是巧设机关人工操作的结果。这大莲花与下面的大圆盘用通柱连在一起,当僧人在圆盘下的暗室驱动木轮,通柱即会转动,莲花随之开启或闭合,遂出现“开花现佛”景观。另外,在圆台上塑24个神像,称“二十四天”。
这开花现佛的臸作与一段神奇传说相关。山门内东侧原有一棵古松,宋朝丞朝张商英游五台山时,亲眼目睹树顶呈现神灯,后人将这颗松树尊为“佛树”。到清代,不知何故,此树突然枯死。为祭奠佛树,便将枯树伐倒,主干做成“开花现佛”,枝梢及斧渣锯末,原地埋葬,上面建塔,称为“松塔”。
作为十大黄庙之一的罗睺寺还是汉藏民族团结的象征。青海、西藏的喇嘛教信众来五台山朝拜几乎都要到罗睺寺礼佛。
15求建寺的高僧讲述文殊菩萨的真容,高僧说:“佛法无边,大圣德像我又怎么说得清呢?”于是他们共同祈求菩萨显身,七天后,忽于云际显现金像,逐图模塑成佛像,因此而称真容院。
其实,菩萨顶创建于北魏,以后历代都曾加以重修。明代永乐年间,蒙古、西藏的黄教喇嘛到五台山寺院常住,菩萨顶逐渐成了他们集中活动的场所。在清代,国家以黄教怀柔蒙古,因而五台山的喇嘛教也特别隆盛。菩萨顶寺是五台山黄教首领扎萨克大喇嘛住持的地方,也是皇帝和蒙古诸王朝拜五台山时最主要的圣迹和佛刹,因此,菩萨顶的寺庙建筑是参照皇家的宫廷造型营建的。建筑在灵鹫峰顶的层层殿宇,规模宏伟,十分壮丽,殿宇上覆盖着黄绿蓝三彩琉璃瓦,金碧辉煌,雄冠台山,是五台山最大的黄庙(喇嘛寺)。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青、黄庙。五台山的寺庙,总称青黄庙。青庙是汉地佛教寺庙,为身穿青衣僧(即和尚)所住,青衣僧大部为汉族,少数为蒙族;黄庙是藏传佛教寺庙,为身穿黄衣僧(即喇嘛)所住,黄衣僧有汉喇嘛、藏喇嘛、蒙喇嘛,还有少数满喇嘛。青衣僧(和尚)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十方僧(游方僧),这种僧人拜师落发行动方便,一生以参禅游访寺庙为目的,五台山最大的游方僧寺庙是碧山寺;一种是子孙僧,坐守寺庙,生产念经,一直到老死,子孙僧又称家传僧。
在清代,菩萨顶寺禅堂斋房甚多,有殿院、方丈院、客堂院、茶房院、库房院、买卖院、马房院、长寿院、十八间楼院等几十所殿院。从南至北,占地约长0.5公里。据历史文献记载,清代的嘉庆皇帝朝拜五台山时,菩萨顶寺有喇嘛561人。最盛时,菩萨顶寺“内住三千喇嘛”。平时分成几百个“门子(伙食单位)”食宿。只有在举办重大的佛事活动时才集体用餐。寺中现存有举办大型法会时煮粥用的大铜锅好几口。
16堂皇,殿内佛坛上供文殊驾狻猊彩色泥塑像,东西两侧的佛坛上则供十八罗汉塑像。菩萨顶的文殊菩萨真容殿,是朝山信徒必定要参诣礼拜之处。汉地佛教徒朝拜时,一般是供奉、焚香和跪拜。蒙藏少数民族佛教徒朝拜时,则行“五体投地礼”,即头和四肢同时爬俯于地,十分恭敬和虔诚。殿内有藏族佛教徒供奉的藏画12幅,画面用赤金和五彩石质颜料工笔画成,是藏画中的精品。
大雄宝殿,是寺里举行大型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大殿四周有石雕的回廊环护,前面则与卷棚重檐式的献殿连为一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内供释迎、弥陀、弥勒三世佛。在这座庄严的大雄宝殿里,我国藏传佛教的大****、**,朝拜五台山时都曾在这里讲经说法。同时,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额尔德尼却吉坚赞生前于1980年参拜五台山时,也曾在菩萨顶寺大雄宝殿讲经说法。
在等级森严的旧社会里,只有皇家建筑才能覆盖黄琉璃瓦。为了表示对文殊菩萨的崇拜,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4年)春,康熙皇帝敕命“改覆本寺大殿琉璃黄瓦”。康熙二十年(公元1692年)春,又敕命“阖寺改覆琉璃黄瓦。”
同时,为了保护这座具有特殊地位的寺庙,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5年)三月,康熙皇帝又敕命“于菩萨顶前后门设宫永镇,把总(正七品武官)一员,马兵十名,步兵三十名,守护香火供器。”
17教从清康熙以后才逐渐扩展起来,均属于密宗。
从清代直至解放前,扎萨克大喇嘛为五台山黄教主要教主,并以教兼政;民国初年,有十九世章嘉**住五台山镇海寺。镇海寺是统管北京、西宁、五台山等地黄教的衙门,国民党政府并给予大国师的名称,并派精锐部队一营保护,十九世章嘉**又先后将文殊寺,广化寺,集福寺,慈福寺,普乐院等五处,变为他的下院,称为佛当我们参观完菩萨顶从这“灵峰胜境”牌楼前下顶时,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五台山难以数计的石雕狮子当然都有舌头,惟有在“灵峰胜境”牌楼右侧蹲卧的一座石狮却没有舌头,对此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公元1714年,相传在立这座“灵峰胜境”牌楼时,做饭的和尚每天要做50个人的饭。牌楼竣工后,在雕凿石狮那几天,出现了怪现象,每天三顿饭,吃饭的人不变,下锅的米数也不变,惟有早晨这顿饭,总是不够吃,不是差一点,而是差得多,逼着做饭的和尚不得不做第二次。每天早饭都如此。谁也说不出这是什么原因。有一天,做饭的和尚发现锅台上有兽蹄的爪印,他才恍然大悟:“每天早饭不够吃,是你们干的呀!”第二天一早,做饭的和尚把饭煮好后,自己躲在水缸后偷偷观看,工夫不大,只见两只狮子一前一后走进来,走在前面的那只狮子扒拉开锅盖,就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走在后面的那只狮子四下望一眼,也就跟着吃起来,一吃就是半锅。事后,做饭的和尚将见到阶情况告诉了管事的老僧。
翌日,管事的老僧将一把特臸的锐利刀片藏在饭锅里。当狮子将头伸进饭锅里,就听见“喊”地一声嚎叫,转身就跑,另一只也跟着夺路而逃,可是走在前面的那只狮子的舌头已被刀片割掉了。
当天下午,管事的老僧来到“灵峰胜境”牌楼下,看见右侧蹲卧的石狮的舌头没有了,就哈哈地对它说:“原来偷吃饭的就是你呀!”那只石狮子羞羞答答地点点头,承认了偷吃的错误。可是没有多久,这两只狮子还是照样下来偷吃。后来,在一百零八级石阶前面修建一座照壁,才挡住了它们,而那只没有舌头的石狮子,也就一直“饿着肚子”
18守候到如今。
黛螺项:从台怀镇出发,过清水河,上东山,向上攀登一公里路,便到山顶的黛螺顶。登临黛螺顶,远眺五台峰顶隐约可见,俯瞰台怀镇,寺庙星罗棋布,街市房屋井然有序,有登山观景之乐。更为重要的是一般人说去五台山就是指台怀镇,对佛教徒则不然,他们有大朝台和小朝台之分。可是,在清朝以前,并没什么大朝台和小朝台之分,只有“朝台”。所谓“朝台”,就是指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朝拜五个不同法号的文殊菩萨,即五方文殊。
相传,乾隆来五台山屡欲登台进香拜菩萨,都被风雨所阻。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春,将黛螺顶的青云和尚诏入行宫,问他:“听说你在中台顶的演教寺住过二十年,我怎么一次也上不去呢?”青云和尚将中台顶变化多端的气候禀告了乾隆。
乾隆知道台顶气候严寒恶劣,变化多端,难以攀登。暗自放弃了登山顶的奢望,可是他又想朝拜台顶的五方文殊,于是给青云和尚出道难题:“三年后我再来时,既不登台顶,但还要朝拜五方文殊,你替我办这件事。”青云和尚不敢违抗只好答应。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到第三年还没想出办法,这可把青云和尚愁坏了。说来也巧,这个寺院有个小和尚,叫栓柱,由于偷吃供品被青云和尚抓住了。出家人有五戒:一不要杀身;二不要偷盗;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贪酒;五不要妄语。这次他犯了偷盗之戒,可是青云老僧这次没有按清规戒律处罚,而是限他三天之内,想出“不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的最好办法。
三天头上,栓柱终于想出一个办法,青云和尚很满意,立即照办。这个办法是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文殊,南台顶的臹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正殿。登黛螺顶等于登五台顶,进正殿朝拜五方文殊等于朝拜五台顶的五方文殊。乾隆于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了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
峦炯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
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文殊像,阇黎凝未识真宗。
这首诗刻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落款的日期是乾隆丙午暮春月。
从此以后,游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可以代替朝五个台顶,省去许多路程。但也有区别:五个台顶都到,拜过五个台顶的文殊菩萨为大朝台;不登五个台顶,只上黛螺顶,则称为小朝台。
碧山寺:十方院是专门供游方僧入居住,并由十方僧人管理的寺院。五台山的碧山寺是驰名国内外的十方禅寺。
碧山寺始建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当时称普济寺,此庙宇地处北台叶斗峰之下,故亦名北山寺,寺周“群峰凝碧”,因而又称碧山寺。现在的全称是“碧山十方普济禅寺”。
碧出寺建筑宏伟,环境幽美。寺区林荫蔽日,寺前流水潺潺,景色绝佳。古人有游普济寺诗云:“落日碧山寺,萧然古涧边。白云生翠崦,明月下寒泉。”
凡是出家僧尼和居士信徒到了碧山寺,一律免费食宿,任何人无权逐客。启程时如果缺少川资路费,寺中还得周济盘缠,碧山寺这种广济十方僧人的做法,非常为人们所乐道和赞赏,因此人们亦称碧山寺为“广济茅蓬”。茅蓬是寺院的谦称。
那么,碧山寺供应十方僧人食宿的资金是怎样筹措起来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一,经营土地。解放前,碧山寺同五台山的其它寺庙一样,拥有很多土地庄产。二,经营工商业。接受布施和施舍。
碧山寺作为闻名遐迩的十方禅寺,深受朝山佛教徒的仰慕,是他们必定要朝礼的寺庙,如果碧山寺能住下,他们绝不去其它寺庙挂单(借宿暂住)。
20挂起来一看,宛如一座七级玲珑宝塔,飞檐风铃,犹如工笔画成。近前细看,方知是由绿豆大的楷书毛笔字组成。全塔正好写了一部《华严经》,计600043字。是由许德兴沐浴焚香用了十二年时间书写而成的。这幅华严经字塔现在陈列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内。
按照佛教的规定,十方院是专为招待游方僧人设立的寺院,“十方丛林,不准剃度”,任何人也不得把它攫为私家寺院。1935年,长期住在碧山寺的隆福师徒等人,自恃住寺日久,人多势众,企图改变碧山寺“十方禅寺”的性质,把这座颇负盛名的十方丛林变成他的子孙庙。为此,以广慧和尚为代表的住院十方僧与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全国佛教界的代表和政府的代表在台怀镇专门开会解决碧山寺十方僧与子孙僧的纠纷。参加会议的有: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政府蒙藏委员会副委员长赵丕廉的代表田乃登、太原绥靖公署总参议赵戴文的代表力宏、太原绥靖公署最高参谋台林逸、国民政府委员黄复生、五台山区长杜能宽、中国佛教会监事胡子笏、南京佛学会职员刘根尘、四川重庆佛学社常务董事米叔、山西省佛教会常委委员力宏、五台山僧会长寂富、碧山寺东房主任广慧、西房主任隆福。经过会议研究,与会者一致批评隆福的错误行为,出于对同道者的友情,与会者凑了一些钱给隆福师徒,让他们离开碧山寺去另建道场。碧山寺的事情竟然引起全国佛教界和有关方面的如此关注,由此可以知道碧山寺在全国的影响和地位。
碧山寺现在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寺观”。寺庙规模十分壮丽,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弥勒殿四重大殿。山门前彩色牌坊上的对联写道:“敷演清凉,四时瑞雪常飘,幻出银妆世界”,“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放,翻成金色乾坤”。词美,字好,意更佳,是对碧山寺奇特、瑰丽自然风光的绝妙写照。
常家庄园位于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距榆次17.5公里。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
车辋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迁此为人牧羊,到清康熙、乾隆。
21年间,七世祖常进全开始经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万已、万达,从事商业活动,赢利颇丰,逐渐使常氏成为晋中望族,晋商中的一支劲旅,开始大规模地营造住宅大院。常万已在车辋村建“南祠堂”,立“世荣堂”,以村西南为轴心,向东、南发展;常万达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东向西毗连修建,成一条新街,俗称“后街”。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东西两条大街。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共占地一百余亩,楼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间,使原先四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有谚曰:“乔家一个院,常家二条街。”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当时称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
常氏以儒商文化独树一臶,既有进土、举人、秀才,又不乏书画名家,所以在宅第建筑上亦有自己非凡的独创之处,是晋中曹家、乔家、渠家等晋商宅院望尘莫及的。
十、九、八间不等。如上房、南房各达八间时,便按正五偏三的模式,隔出偏院,从不越“方正”之规、“等级”之矩,充分显示了名门望族的气势。但其附属建筑却又充分显示了南国园林建筑的“灵秀”,使“方正”中浸透了“绮丽”。常家大院的绮丽,主要展示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每所方正院落的里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结构的牌楼,飞檐斗拱小巧玲珑。牌楼两侧各有砖雕花墙,婉如镶嵌宝石的扎带,使方正雄浑的北方庭院增添了画龙点睛般的南国园林秀色。这牌楼花墙将正院隔为里五外五,里五外四,里五外三多种形式,具有独特风格。
其次是院落之间与院落之后,大多建有花园、菜园,有小门与正院相通。进园之后,有甬道贯通,曲折迂回其间点缀回廊、亭榭、小桥流水,或草石农舍,或奇花异葩,匠心独具,犹似南方园林。
第三是在每个院落中触目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和木构件上的彩绘艺术,别具风采。砖雕艺术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房脊的吻、兽和雕花护脊,造形优美,线条娴熟,刀法细腻,均为清代砖雕精品;二是照壁、花墙砖雕,既有传统的“百寿图”、“吉祥图”以及佛道故事,又有花卉鸟兽和干、鲜果品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砖雕艺术;三是每排厢房“硬山墙”上端的“墀头”或花,或鸟,或兽,或字,两两成对,却很少雷同,造型又各具特色。四是现存的部分砖雕护栏,在贵和堂的楼层护栏上,全部由砖雕砌成,图案由福、寿、喜、禄、祯、祥团花和八卦炉、悬壶、文房四宝等组成,栏柱、栏板浑然一体,犹如天然而成,丝毫不见砌缝,无论雕刻艺术,还是垒砌艺术,堪称清代建筑中的上乘工艺。另一部分在养和堂,保存完好,但雕技艺术不及前者。
常家大院的石雕艺术有护栏、门兽、护墙等,大多用细砂石雕成,刻有各种图案。砂石的粗犷,雕工的细腻,相映得彰,别具一格。
常家大院的木雕,主要是宅第中的窗户木雕、门框、屏风、家具和隔扇木雕等,图案千变万化,造型手法各异,木质多种多样,恰似木雕展览,使游人眼花缘乱。可惜木质不易保存,破坏十分严重。常家大院是儒商建筑的代表,室内布臵十分讲究,处处反映出书香门第的稳重古朴、匀称适宜。室内的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奇花异卉、山水盆景,有别于其他晋商宅院。作为儒商宅院,有其独到之处,让人耳目一新。
历经300余年的沧桑变化,常家大院的破坏程度是很大的。鉴于开发晋中商业文化旅游的需要、政府正拟逐步恢复古建筑原貌,按照儒商的特色进行室内的陈列市臵,为晋商文化旅游增添一颗别具特色的璀璨明珠。
23动中,实现了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合一,遂咸清代驰名中外之儒商望族。
常氏在商儒互长,商业日益兴起之际的明末清初,开始了在车辋故里的宅第修建。九世常万玘、常万达兄弟的事业如日中天,宅第建筑也随之进入了鼎盛时期,万圮由南向北,建成一条街,俗称西街;万达在村北购臵土地,建起一条新街,俗称后街。遂有常家两条街之称。经之后近二百年的完善,这两条街,深宅大院百余处房屋四千余间,楼房五十余幢,占地六十万平方米。院内楼厅台阁,雕梁画栋,精致恢宏,蔚为壮观。另有七处园林,名花古木,高阁低亭,曲廊斋坊,水溪池潭,在千里堡墙八道堡门的环围下,实现了主人可燕居、可耕读、可修身、可遐想、可观赏、可浏览、可悦心、可咏叹等”八可”追求的理想精神庄园。现已修复的四万平米宅第,八万平米园林,虽只占原规模的四分之一,但基本上保持了庄园风格,再现了昔日风采。
晋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晋祠原为纪念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而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北魏郦道元的就有关于唐叔虞祠(即晋祠)的记载,可见当时已经颇为出名了。
晋祠现已称为一个有着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游览胜地。晋祠的文物古迹很多,比较著名的有:圣母殿和其中的42尊侍女像。圣母殿十晋祠的主体,也是现在晋祠的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的四周有围廊。建筑学家们认为这个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周柏,又名“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由于年代久远,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隋槐在祠内的关帝庙内,老枝纵横,盘根错节。
24万亩稻田。李白、范仲淹等大诗人都曾写过赞美难老泉的诗。
关于晋祠的故事,说来话长,据《史纪〃晋世家》的纪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在还难以考定。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的《水经注》,书中写道:“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坐时的风景文物已大有可观,祠、堂、飞梁都已俱备了。由此可见,晋祠的历史,即使是从北魏算起,距今也有一千好几百年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曾经过多次修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扩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感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修缮竣工时还刻碑记事。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自从北宋天圣年间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后,祠区建筑布局更大为改观。此后,铸造铁人,增建献殿、钟楼、鼓楼及水镜台等,这样,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来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边,退处于次要的位臵了。
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建筑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宫,及南面的水母楼、难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组成了一个综合建筑群。东西一条主线上的建筑,配合上南、北两组建筑,本来是不同时期搞起来的,集中在一起,却好像都服从于一个精巧的总体设计,并不是杂乱无章地生拼硬凑的,显得布局紧凑,既象庙观的院落,又象皇室的宫苑,反映了我国古代芳功人民创造的匠心。
25中轴线最前端为水镜台,始建于明朝,是当时演戏的舞台。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为重檐歇山顶。除前面的较为宽敞的舞台外,其余三面均有明朗的走廊,建筑式祥别致。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
从水镜台向西,有一条晋水的干渠——“臹伯渠”,又名海清北河。相侍春秋末期,晋国世卿臹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而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通过臹伯渠上的合仙桥,便是金人台。金人台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高两米有余。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
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献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是我因古建中的瑰宝。
献殿以西,是连接圣母殿的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东西桥面长十九点六米,宽五米,高出地面一点三米,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十九点五米,宽三点三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飞梁始建年代和旧址都不详,根据《水经注》纪载,北魏时已有飞梁之设。现存此桥,可能是北宋时与圣母及同时建造的。一九五五年曾按原样翻修。建筑结构有宋代特点,小八角石柱,复盆式莲瓣尚有北魏遗风。这种形臸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虽在古籍中早有记载,古面中偶有所见,但现存实物仅此一例。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26飞梁南北桥面之东,两端各卧伏一只宋雕石狮,造型生动。桥东月台上有铁狮一对,神态勇猛,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是我国较早的铁铸狮子。
山西导游词200字篇三
从山西省运城市市区北行15公里,在蜿蜒百里的鸣条岗西端,坐落着全国闻名的舜帝陵庙。对此,许多文人墨客曾著文褒赞。明人相宗皋写道:“观庙之形胜,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条山,鹾海之盐花献于前。右缠黄河玉带,妫油厘降之风犹存;左拱香山瑶台,历山耕稼之迹如故。”其地理环境可谓形胜壮美。
舜,姓姚,名重华,因其祖先曾封于虞(今永济市虞乡镇),故史称虞舜。舜是传说中我国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传说舜年幼丧母,经常受后母虐待和父亲的棒打。但他却以孝悌而闻名天下。后受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并将其女娥皇、女英婚配与舜。舜举贤任能,举荐“八恺”、“八元”著称的苍舒等十六人辅佐尧帝,除去鲧、共工、颧兜、三苗等恶人,使天下大治。尧死后,舜即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特别是命禹治平水患,使民安居乐业。故受万民拥戴。死后葬于鸣条岗。
舜帝陵庙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后毁于元末战火中。明正德初(1506),乡人重建。但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大地震中又遭毁坏。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安邑县令吴愈再次重建。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的大地震中又为瓦砾,仅存正殿。次年,在乡人王步洲等倡导下,重建舜庙。
舜陵坐北朝南,占地70亩,神道13亩,奉祀香火地17亩。沿舜陵外城遗址缘坡而上,即为神道,两旁夫妻柏夹道耸立。行百余步,进陵庙大门,便见到砖砌的方形墓冢,陵高3米,周围51米。陵前嵌有邢其任书写的“有虞帝舜陵”石碑,旁立“有虞氏陵”石碣1块。陵冢上槐相交翠,郁郁葱葱。绕陵北行约三十米,即是皇城,又名离乐城。进拱形城门,内以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寝宫为中轴线,东西两侧配以廊房及钟、鼓二楼,构造布局严谨,左右对称。主建筑正殿,建造于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面阔五间,进深五椽。殿内泥塑的舜帝坐像,头戴冕旒,身着衮服,神态庄严,栩栩如生。正殿之后,原建寝宫三楹,内塑娥皇、女英像,昔已毁于战火。陵庙东南,旧时曾建大云寺,为守陵僧侣居住,亦称“守陵寺”,于解放初拆毁。
20xx年舜帝陵庙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导游词200字篇四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是安徽旅行社导游员王萍,三横一竖的王,萍水相逢的萍,大家口译叫我“小王”,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欢迎来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xx县。看到大家,我就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仿佛上天早就安排,冥冥之中牵引着我们一起走过,相遇在这茫茫人海。在接下来的一天里,小王将陪同大家游览xx县古城墙、刘安墓、报恩寺、安丰塘等主要景点。预祝大家玩得开心! xx县古称寿春、寿阳,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依八公山,傍淮、淠河,同省会xx市接壤,与国家能源城xx市毗邻,是安徽省重点旅游城市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什么xx县是历史文化名城呢?因为早在春秋时期xx县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古属淮夷部落,夏为扬州域,商周为州来国地,春秋属楚。汉时淮南王刘安建淮南国之都城于此,三国是为魏地,已是十余万人的重镇。自晋以后到唐、宋,xx县继续以繁华著称于世,所谓“扬(州)寿(州)皆为重镇。” 你看xx县的古城墙,是全国唯一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墙,砖壁石基、周长7147米。它虽无明长城之宏伟 ,却也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考验。xx县城外四面环水,正阳关乃是六安境内淠河颖河入淮之处。1991年的那场大洪水大家都还记忆犹新吧?当时来势汹汹的洪水不知冲毁了多少堤坝,多少人的家园,唯有这座千年古城在肆虐的洪水中巍然屹立,毫不动摇。难道您不好奇这么古老的古董墙是如何能抵抗住洪水如此猛烈的冲击和攻势吗?奥秘就在他的东西南北四个正门和瓮门里。呆会到了古城墙我再跟大家详细解说。成语“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也是出自这里。你说的也不算错,不过咱们到xx县来住看是什么?是文化,是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中继承下来的古文化!xx县 在历经千年的洗礼之后,早已沉淀成一本耐人寻味的书。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xx县城小,文化精深。我们所熟识的很多的成语,像“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等都是出自于此地。 xx县是我国六十二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内无处不透着一个“古”字。再看xx县的山头——八公山,位于淮南与xx县的交界之地,瞰淮河,临淝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皆出自于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主峰仅有242米,和桂林的山一样小巧秀气 。可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西汉淮南王刘安都寿春,刘安笃好神仙黄白之术,宾客甚众,门下八位贤士苏非、李尚、田由、左吴、伍被、毛被、雷被 、晋昌人才尤为出众,号称“八公”。八公聚此炼丹,丹药方成,刘安因被告谋反畏罪自杀,八公除雷被一人外均被诛杀。后传说汉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刘安吞服丹药与罢工携手升天,余药鸡犬啄食也随之升天。你看,这一下子不知出了多少的神仙,他能不出名吗?八公山上现在尚留有他们当时留下的升仙台,还有后人们为纪念他建的淮南王庙以及淮南王墓。
说到淮南王墓有句话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南方才子北方将,西安的黄土埋皇上。”那咱们xx县的黄土埋什么呢?全是王侯和将相。都有哪些呢?请您听我慢慢报来:有咱们刚才提到的“豆腐鼻祖”淮南王刘安,赵大将军廉颇墓,一代贤君春申军墓,楚烈王墓、春秋鲁国单父宓子贱墓,曹操谋士荀彧之墓等等。此外楚蔡两国王侯和公卿贵族的墓葬也多在县境。这些黄土内埋的全是名人精英。淮南王刘安在寿春和“八公”完成了继《吕氏春秋》之后,我国古代第二部集体编写的巨著《淮南子》。它论述的炼丹术,在化学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书中提出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年法对天文学有重大贡献。廉颇是赵国大将军,“纸上谈兵”,“负荆请罪”这两个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都与廉颇有关。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广纳天下贤才,黄歇被封于此,后被王舅李园“伏死士”刺杀于寿春棘门之内。为纪念黄歇,后人在城内建春申坊、春申台。荀为曹操之谋事,因反对曹操称魏公,操以“空器”馈食,荀彧自杀于寿春,葬于城南门外。
xx县报恩寺光头没有,但是有骨头。嘿嘿,这可不是什么普通的骨头,而是佛舍利!报恩寺 在xx县城关东北角,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据《寿州志》记载,此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据穿传是唐玄奘法师所建,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全寺总面积 1470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在江淮大地上可谓首屈一指。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名。明末清初宿十八罗汉,堪称艺术珍品,现为xx县博物馆所在地。院正中是宋塔地宫,原为九级的北宋舍利砖塔,后倒塌六级,残存的三级因危及游人安全, 于1977年拆除。清基时发现了塔下的地宫,地宫有彩绘壁画,地宫内有一石棺。也许大家觉得这石棺没什么了不起,材料也不珍贵,的确,但是在过去达官贵人墓中不少都用石棺,但并不是直接用石棺殓尸,而是棺中有棺。打开石棺一看,果不其然,内有一银棺,是用银质薄片捶揲铆接而成,棺盖上饰有双龙戏珠图案,棺身一侧有十个佛门弟子缓步徐行敲钹送葬的场面,另一侧是释迦牟尼半卧象,后有十大弟子精心守护,神情庄重。这个场景描述的是佛祖时的场景。银棺内有一金棺,金棺上书“重佛舍利”, 内装满舍利子。不过据说,全为影骨。
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到了安丰塘。安丰塘古称“芍陂”,被誉为“天下第一塘”,为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所造,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安丰塘位于xx县县城南30公里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塘堤周长25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放水涵闸19座,灌溉面积93万亩。安丰塘是我国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对后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千百年来,安丰塘在灌溉、航运、屯田济军等方面起过重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投入资金对安丰塘进行维修,充分发挥古塘效益,灌区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xx县也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一些国内外专家学者先后到此参观,对安丰塘水利工程历史之久长,设计建造之科学而且至今仍发挥着巨大效益评价极高。安丰塘北堤外侧的孙公祠,是古人为纪念创建芍陂的楚相孙叔敖而建。祠内藏有古碑刻二十余方,是研究安丰塘水利史的珍贵资料,其中许多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和鉴赏价值。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天的行程就快结束了,小王也将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如果小王有什么做的不够好的地方,还请大家多多担待,多提意见,以便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最后,祝大家能有一个美好的回忆,期待和各位的再次相逢。谢谢!
山西导游词200字篇五
解州古称解梁,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位于运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镇,镇西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后屡建屡毁,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后,历时十载而重建的。庙以东西向街道为界,分南北两大部分,总占地面积约66600余平方米。街南称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残存高2米的结义碑1通,白描阴刻人物,桃花吐艳,竹枝扶疏,构思奇巧,刻技颇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园内桃林繁茂,千枝万朵,颇有“三结义”的桃园风趣。街北是正庙,座北朝南,仿宫殿式布局,占地面积18570平方米,横线上分中、东、西三院,中院是主体,主轴线上又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两侧是钟鼓楼、“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追风伯祠。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东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西院有长寿宫、永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司、汇善司和西花园以及前庭的“万代瞻仰”坊、“威震华夏”坊。全庙共有殿宇百余间,主次分明,布局严谨。殿阁嵯峨,气势雄伟;屋宇高低参差,前后有序;牌楼高高耸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筑间既自成格局,又和谐统一,布局十分得体。庭院间古柏参天,藤萝满树,草坪如毡,花香迷人,使磅礴的关帝庙氤氲着浓烈的生活气息。
游人从义勇门或忠武门入前庭,穿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端门,东西钟鼓楼巍巍耸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单檐歇山顶庙门,中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门,叫“雉门”,东面的“文经门”是文职官员行走的,西侧的是“武纬门”,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门门楼上嵌竖匾,书金字“关帝庙”三字。雉门后部的台阶上是戏台,铺上台板即可演戏,是一座双昂卷棚歇山顶建筑,下是横匾“全部春秋”,与上、下场门的“演古”、“证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门.是一座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两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144幅,洋洋大观,颇有童趣。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轩昂威武。北面左右两侧,彩绘着关羽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起于桃园三结义,止于水淹七军,只是没有走麦城这个情节,在全国关庙壁画中都按此进行,据说这是因忌讳关羽自高自大而被杀,终于造成蜀国的覆灭而隐去的。穿过午门,经“山海钟灵”坊、御书楼,便是关帝庙主体建筑崇宁殿。
北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名崇宁殿。殿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配以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使人顿生敬佩之感。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殿周回廊置雕龙石柱26根,皤龙姿态各异,个个须眉毕张,活灵活现。下施栏杆石柱52根。砌栏板50块,刻浮雕200方,蔚为壮观。大殿明间悬横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书。檐下有“万世人极”匾,是咸丰皇帝所写。下列青龙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门口还有铜香案一座,铁鹤一双,以示威严。殿内木雕神龛玲珑精巧,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勇猛刚毅,神态端庄肃穆。龛外雕梁画栋,仪仗倚列,木雕云龙金柱,自下盘绕至顶,狰狞怒目,两首相交,以示关羽的英雄气概。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一方,更增崇宁殿庄严肃穆的气氛。
穿崇宁殿而出,入后宫南门,就进入寝宫,过花圃,有“气肃千秋”坊,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木牌坊。东侧有印楼,里边放着“汉寿亭侯”玉印模型,西侧是刀楼,里面列青龙偃月刀模型。双楼对峙,系方形三层的十字歇山顶建筑。院里植有翠竹一片,风动影摇,珊珊可爱。又有《汉夫子风雨竹》碑刻,以竹隐诗,诗曰“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多谢东君意,丹青独留名”。传说出自关羽的手笔。
后宫后部,是关帝庙扛鼎之作的春秋楼,掩映在参天古树和名花异卉之间,巍然屹立,大气磅礴。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故名。《春秋》又名《麟经》,故又名麟经阁。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o)重修的。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楼顶彩色琉璃覆盖,光泽夺目。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第一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图案古朴,工艺奇特,传说是象征历史上山西108个县。世传春秋楼有三绝:建筑结构奇巧别致,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给人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据说楼当项,正好对着北斗七星的位置,谓之三绝。
关帝庙除古建筑外,还有琉璃影壁、石头牌坊、万斤铜钟、铁铸香炉、石雕饰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块,各朝题诗题匾60余幅,还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值得一观的艺术精品。关帝庙,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又是全国最大的祭扫关帝的场所,游人信士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如今经过多次修葺、彩绘,关帝庙更加壮丽辉煌。
山西导游词200字篇六
各位游客:
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到杏花村古井文化园参观游览,我是景点导游×××。
池州杏花村以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古有杏花村十二景,复建杏花村是池州几代人的梦想,这座牌坊就是杏花村复建的一个重要标志,牌坊上的“杏花村”三个字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艾青题写的。
大门两边有一幅对联:“旭日照池州出墙红杏引春风四时飘绿雨,晓钟惊世界耀眼琼花香碧宇千里醉丹霞”,寓意改革开放的春风和池州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无数外商来池州投资兴业,也才有了杏花村复建的开始,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古井文化园就是旅欧华侨詹晓荣先生投资兴建的,下面就请大家随我进园参观,一起探寻杜牧笔下的杏花村。
我们正前方这座山,上面刻有杜牧的《清明》诗,是大书法家启功的手迹,让我们走近看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书写不是按照正常的四句诗进行排列的,其实古时候人写字很多都是这样的。传说古时候有个书法家用此诗为人题写纸扇,持扇者不知扇上为杜牧之诗,便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一读便成了一首绝妙的好词,不知道是巧合还是艺术家的共同灵感,我们启功老先生写这首诗也是这样的。有关《清明》诗的有趣话题很多,相传清代大文人纪晓岚,就是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觉得该诗不够精炼,便每句删去两字,成了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来也有不少人改过此诗,但真正流传到现在的还是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关于《清明》诗的传说还有很多故事,大家有兴趣可以买一本我们公司编的《旅游指南》看看。)
接下来我们看山的另一侧,是公园的园记和杜牧的生平简介。下面我就把杜牧的生平作一下简单介绍:
杜牧,陕西人,靠近现在的西安市,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后人为区别杜甫称其为“小杜”。公元844年开始杜牧在池州做了两年的州官,当时叫刺史,足迹遍布池州美丽的山水。留下诗歌40多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明》诗。杜牧在池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减轻赋税、抓社会治安、造计时器、修建一些颇有影响的建筑等等。但真正和旅游有关的还是保护九华山的寺庙,当时在845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杜牧对九华山刚兴起的寺庙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为后来九华山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然我们今天看到的九华山可能就是两样的,所以池州老百姓永远地记着他,现在池州市的很多地名也和他有关,如杜湖、杜坞大桥等。我们在规划中准备在公园的东侧建一座杜公祠(杏花村过去就有杜公祠,是杜氏后人所建,清代知府李暲撰写《建杜公祠记》,现在遗址早废。)
现在我们向前走,顺着我手指的方向是一颗古老的树,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是樟树,樟树是我们池州市的市树,那你们知道我们池州市的市花是什么花吗?是杏花(池州市树市花是2002年3月29日池州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八项会议通过的)。
大家请随我这边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杏花村千年古井遗址所在地,这座颇具唐朝风格的建筑就是黄公井院,(指着对联)“红杏花开泉香一井,黄垆酒熟诗醉千秋”,很有气势吧。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口井吧,这口井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井的内壁四周都是青砖砌成的,深有9米,据文物部门考证确是唐代古井,有1000多年的历史。大家再看一下井边“杜刺史行春处”这块碑,是由明代大文人李歧阳题写的。(指着雕像)这是黄公的雕像,旁边一副对联:“幸得仙人传绝技,欣将名酒醉奇葩。”传说当年黄公酿得一手好酒,供不应求,仙人铁拐李路过此处,看到黄公夫妇忠诚勤恳,就暗中点化井水帮助他,后来在酒供不应求时井水都可以当酒卖,黄广润的夫人说:“酒虽好,猪无糟。”
现在我们从后边走,去实地看看酒是怎样酿出来的,酒糟又是什么样的。(手指酒坛)这块空地上的大酒坛,有4米多高,是贮藏黄公酒用的,黄公酒是我们公司注册的商标,那个小井样的标志是我们公司的徽标。现在我们可以闻到酒香了,(走进酿酒坊)这位就是黄公的后代黄师傅,这是发酵池,这是煮熟的饭,酿酒要用米和糠,100斤大米要兑20斤糠呢,现在我把工艺流程向大家介绍一下:首先将大米隔锅蒸熟,待熟饭冷却至40℃左右放入酒麯等发酵材料,再入发酵池发酵,10天后起池再上锅蒸,利用循环水加热后出酒。
山西导游词200字篇七
假日里爸爸妈妈带我去山西玩,我们是坐旅行大巴去的,一路上我晕车难受极了,当时我真想回家不去玩了。
我们第一站到壶口瀑布。离瀑布很远时,我们便听到了水声。到了景点下了车,我一点儿也不晕了,精神抖擞。只见滔滔河水从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地涌来,到了壶口这里汇到一起冲下悬崖,注入深潭形成极为壮观的壶口瀑布。壶口瀑布落差约三十米,水波急溅,激起百丈水柱,形成雾气,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烟云之势!站在这里真正体会到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境。
离开壶口瀑布我们又去看了世界一绝的悬空寺、古老的平遥古城、壮观的云冈石窟、灵险的五台山、纯木结构的应县木塔等等。
山西导游词200字篇八
西市街镇上的人又叫它“后街”,多的昵喔油货栈,西市街的大货栈都是大四合院,上下两层,有的是前后两进,临街还有店面。我们此刻看到的荣光店和四十眼窑院,后部都层层爬上山坡去了。在大货栈之间有小山巷,共十三条,此刻巨匠看到的这是百川巷,垂直枚举的冷巷既为各商号大院供给了交通便利,又有利于泄洪,可以想象当初碛口商人的聪明。因为都是做大生意的,所以那时碛口街上的“害灾”(方言,指公益性事业所需的破耗)一般都在后街起(收),好比唱戏或修桥、修庙等等。在西市街,我重点向巨匠介绍荣光店、天聚永、四十眼窑院、十义镖局、广生源等。
荣光店是那时闻名的大型粮油货栈,荣光店的创始人王佩珩的父亲,道光年间人,初到碛口买地的时辰,位于黄河干上的房基是一片乱山石坡,原首要价五百两银子,王父嫌贵没买,几天之后,他又要买时,要价涨到八百两,他仍然犹踌躇豫没有买,适值他在包头浊氚掺的的长子佩珩回来,看了这块基地,当即买下来,这时已经出价一千二百两,后来荣光店因为接近黄河码头且经营有道,生意十分兴隆,到咸康年间时,王家资产有白银30万两,水地上千亩。荣光店的望河楼是那时货栈老板品茶休闲与监工的处所,伴计们在他的看管下是涓滴不敢偷懒的。
山西导游词200字篇九
大家去过山西吗?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山西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
各位游客:
人人好!十分欢迎您们去到晋商文化专物馆。
我是您们的导游小萌,上面为人人介绍晋商文化专物馆。
山西省晋商文化专物馆坐落在国家级汗青文化名乡--祁县今乡内乱争的渠家大院。
山西省晋商文化专物馆坐落在国家级汗青文化名乡--祁县今乡内乱争的渠家大院,是一以是晋商文化为次要陈列内乱争容的县级专物馆,是山西省重点文物回护双位,齐国首家研究晋商文化的专物馆。
渠家大院始修于清坤隆年间,距古已有300年的汗青,它当年的佣人在县乡内乱争修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乡”,整个修建总面积为23628仄方米,现已合收出5317仄方米,是其时“渠半乡”的五分之一。
渠家大院始修于清坤隆年间,为齐国罕见的五入式穿堂院,内乱争分3个大院,19个小院,房屋240间。
亮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开,错落有致。
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主次分亮。
牌楼巍峨壮观,眺阁玲珑精致,院院之间有过厅,牌楼相隔,有条不紊,活泼乏味。
屋内乱争屋外彩绘华丽,堆金沥粉。
木、石、砖雕仰俯可见,题材广泛,寓意祥以及,刀法优越。
我国著名考今博家郑孝燮师长教师由衷地赞叹,渠家大院的每一个修建构件都是没有可多得的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民居瑰宝。
大院外观为乡堡式,墙头为垛心式入步先辈墙,内乱争分8个大院,19个四开小院,共有240间房屋,每个四开小院都自成系统,而各院落之间有牌楼、过厅相隔,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美妙格局。
整个大院墙高院深、气势恢弘。
此中石雕栏杆院、五入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错落有致,主次分亮,堪称渠家大院的四大修建特色。
被修建博家赞誉为"集宋、元、亮、清之法式,汇江北河南之大成"。
· · · · ·
渠家大院合收于1993年,经过了三年光阴的筹修,于1996年9月22日正式对外合放。
祁县渠家在晋商中颇具代表性,曾是清代著名的商业金”"融资”"原家。
齐国各大乡市都有渠家合设的商业金融字号,商业资原高达 1000万二利剑银,其收家进程、经营之叙及其做生意爱国、投资近代财产、冷口公益、兴办教育、倒退文化等都很引人注目,博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以及尊敬,在必定程度上可以或许说是中国近代商人兴衰命运的缩影电视一连剧《昌晋源票号》就是以渠家为本型。
现在馆内乱争陈展分晋商纵览、著名商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世、晋剧渊源、渠氏家族7大系列、27个展室,采取本状陈列以及系列展出相结开的法子,哄骗什物、图片、模型、雕塑等原领,配以声光电等古代化手法,揭示晋商文化的内乱争涵,艺术地再现了渠氏家族穷通世界,雄阔做生意的光辉。
列位旅客:
各人好!很是接待你们来到太原。
我是你们的导游小萌,下面为各人先容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诲中心和交通关节。
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个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生齿约280万,个中市区生齿160多万。
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
而5座气魄威风凛凛迥异的大桥又将对象台湾牢牢连在一路。
市内高楼商厦比肩矗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长,尽显壮观的当代都会派头。
趁便汇报各人,太原的街道极为类型,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树路、五一起、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对象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对象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
使行人倍感利便,断无迷失偏向之忧。
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织,地肥水美物产丰饶。
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
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绚丽,各具风范。
因此,古来就有“俊丽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汗青的古城。
传说太原这块处所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以是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
到唐叔虞的后世这一代,改国号为晋。
但其时晋国的中心在本日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权势才扩展到太原一带。
太原古称晋阳,奠定于春秋末期。
约莫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本日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
赵氏家属以晋阳为据点积储权势,奠基霸业。
公元前453年,把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连系韩、魏攻打赵襄子。
赵依附晋阳高城深池听命,使智氏难以到手。
智伯情急智生,发明晋水从龙山何处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即是晋桐智伯渠的泉源。
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原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朋分其地。
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
到公元前403年,情书大全,周皇帝正式认可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职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国都就是晋阳。
晋阳作为赵国都城历17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
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
必要声名的是,太本来义为辽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道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牢靠下来。
以后,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管辖太原、上党等六郡。
以后太原又称并州。
并州之名也许源于太原位于对象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止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多半会。
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瓜代攻占。
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雄师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获得较长时刻的休养生息,而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下场限弘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
高欢之子高洋代替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起身之地太原举办了大局限的建筑。
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光辉绚丽水平远远高出都城邮城。
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
太原面孔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期间是隋唐两朝。
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
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制作了第二座晋阳宫。
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越发利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代替。
而兴唐的李渊父子即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
唐高祖李渊曾恒久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
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渡过,被人称为“太原令郎”。
在隋末全国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师晋阳,昔时11月便攻人长安,成立唐王朝。
太原这段非凡汗青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职位。
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更名“北京”,最后又规复为“北都”。
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
据新旧《唐书》记实,唐代晋阳已经成为凌驾汾河台湾、由三座城池联接构成的多半市。
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里面包罗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所有席卷进来。
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
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
对象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对象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
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美满无缺,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互相呼应,互为依托,气魄威风凛凛奇异。
· · · ·
唐末五代全国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
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京城”,这里的新闻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华夏。
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皇帝”都是从太原发迹篡夺全国。
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
宋王朝成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平静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降服信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
宋太宗一则敌视晋阳军民的固执抵挡,二则恐惊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命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
落难失所的城中黎民纷纷外迁,个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事实是北方计谋腹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需再建新城。
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上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即是此刻太原城区雏型,太起因此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
宋朝统治者避忌“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配置了阳曲县,以后太原又有“阳曲”之称。
必要声名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皇帝与其争夺山河,就把太原的街道多半计划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
现在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
新建的太原成长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家、风物奇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俊丽太原城”。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浊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这里已是一座火食有数的空城了。
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三后世朱??为晋王,坐镇世界九边重镇之首的太原,经略北边防务。
朱??命永平侯谢成扩建城池,谢成在宋城基本上向东南北三面扩展,建成周12公里、高12米的砖城,城上建4座角楼、8座门楼、92座敌楼。
至今太原很多地名仍相沿其时城门名,如大南门、小东门、大败门、旱西门等。
清代以太原为山西省会。
民国时期始设太原市(1927年)。
到1949年解放前夕,太原城区面积为30平方公里,生齿20余万。
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太原获得了长足成长,成为拥有160万市民的多半市,并且是世界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故国的当代化建树中施展着越来越大的浸染。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汗青上名家辈出。
春秋期间有闻名构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闻名墨客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字画家米芾;金代名墨客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闻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汉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孝顺。
在漫长的成长进程中,太原积淀了富厚的文化遗产,生涯至今的如晋祠古构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浏览和研究代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抱负的旅游场景,让我们一一加以咀嚼。
山西导游词200字篇十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怀仁县境,1100年前,晋王李克用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这里会盟,两朝太祖易袍换马、义结金兰。后来,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辽太祖取“怀想仁人”之意,将这里命名为怀仁县。您如果进入怀仁县城,就可以看到晋王李克用和辽太祖把臂盟誓的雕像。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朋友们,我们现在正行驶在辽阔的金沙滩古战场上,只不过历史上苍凉雄浑的景象已经换成了眼前绿色的新装。透过车窗,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树林和茂盛的庄稼。不过,当我们来到金沙滩,仍然会在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悲凉,当我们的视线穿越1000年的历史时空,一幕印刻在中华民族记忆深处的大战就会历历出现在眼前,那隆隆的战鼓声将杨家将的慷慨悲歌演绎了整整一千年。其实,血战金沙滩的故事大家已经很熟悉了,从小到大我们从老人嘴里听、戏台上看、收音机里听、电视机里看、电影院里看、书本上面读,杨家七郎八虎有的战死、有的被俘、有的出家、有的被害,老令公血溅李陵碑,只有六郎一人大难不死,却仍然镇守雁门、为国尽忠,乃至连杨门女将也个个巾帼不让须眉,临危时刻披挂上阵、血染疆场,真可谓是满门忠烈、气壮山河。金沙滩——是杨家将赋予了这三个普通汉字以忠勇爱国、慷慨激昂、凛然正气的文化内涵;金沙滩,从历史走到今天,血染的沙场已经变成了美好的家园,然而当我们走过这片热土,会感到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样的肃穆,正象诗人白桦说的那样:“鲜血洒在战场,公道自在人心,思念留在民间,一千年的悲歌从古唱到今”。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金沙滩大战的本来面貌本来并不是这样的,杨老令公也不是撞李陵碑而死,而是由于作为三军统帅的潘美和王侁没有按照原先约定好的计划协同作战,导致战略失利,在金沙滩以南100多里的神池县陈家谷被俘后绝食三日而亡。好,前面要到应县了,除了赫赫有名的大木塔,应县还是杨家将的生死冤家——辽国萧太后的故乡。
山西导游词200字篇十一
山西地方剧种中的“大戏”即人称“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其中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同根异枝。小编为大家挑选整理了一些导游词,仅供参考学习,希望能帮到你们哦。
位于平定县城东北45公里处,是古代的一处关隘,原名苇译关,世传为万里长城第九关。这一关隘处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山西人把娘子关内外作为省内外的代称。
娘子关的城堡,背依高接云天的嵯峨绵山,面临涧壁如削的万丈深峪,山腰的垣堞,随山势蜿蜒,桃河环绕其西北,曲折奔流,真是“襟山带水,金城汤池”,整个关城两翼是依山势蜿蜒起伏的长城,这里的长城,历史上成为山西、河北两省间的天然屏障,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十分险要。
娘子关历史悠久,隋代开皇年间曾在此设苇泽县,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领娘子军据守此关,所以后人皆称之为娘子关。关城,现存关城,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筑,有南、东两座关门和长达650米的城墙,中间为居民区。城南门下为砖券、上为门楼,城门上方书额“京畿藩屏”四个大字,门洞前是近百米的石铺古车马道。城门楼建于门洞之上。关城内还有关帝庙、真武阁等古建筑。城内民宅、街道仍保持原貌,当地居民多为明、清两代“车户”后裔。东门为砖券门洞,上为平台。洞门上镌刻有“直隶娘子关”五个大宇。绵山上的避暑楼,相传为唐代平阳公主所建。关外是曲折绵延的燕赵古道。娘子关东门里有处砖砌的高台,相传为平阳公主的点将台。
娘子关还以山明水秀的宜人景色闻名遐迩,位于娘子关城堡东门附近约300米的妒女祠下的“娘子关瀑布”悬流百尺,顺悬崖峭壁而下,形成了一幅绚丽的“水帘瀑布。瀑布旁又有水帘洞、趵突泉等景点,景色极为优美。这里家家流水,处处涌泉,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天然画卷。
登上宿将楼台,凭栏眺望,或仰看苍山巍巍,或俯视大河滔滔。山光水色,与古老的娘子关城堡相映成趣,宛如进入一幅水粉描绘的山水风景画中。
山西省晋商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城内的渠家大院。
山西省晋商文化博物馆坐落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古城内的渠家大院,是一所以晋商文化为主要陈列内容的县级博物馆,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家研究晋商文化的博物馆。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它当年的主人在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人称“渠半城”,整个建筑总面积为23628平方米,现已开发出5317平方米,是当时“渠半城”的五分之一。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3个大院,19个小院,房屋240间。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组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主次分明。牌楼巍峨壮观,眺阁玲珑精致,院院之间有过厅,牌楼相隔,层次分明,活泼有趣。屋内屋外彩绘华丽,堆金沥粉。木、石、砖雕俯仰可见,题材广泛,寓意祥和,刀法精良。我国著名考古专家郑孝燮先生由衷地赞叹,渠家大院的每一个建筑构件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是当之无愧的民居瑰宝。
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头为垛口式女儿墙,内分8个大院,19个四合小院,共有240间房屋,每个四合小院都自成体系,而各院落之间有牌楼、过厅相隔,形成院套院、门连门的美妙格局。整个大院墙高院深、气势恢弘。其中石雕栏杆院、五进式穿堂院、牌楼院、戏台院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堪称渠家大院的四大建筑特色。被建筑专家赞誉为"集宋、元、明、清之法式,汇江南河北之大成"。
渠家大院开发于1993年,经过了三年时间的筹建,于1996年9月22日正式对外开放。祁县渠家在晋商中颇具代表性,曾是清代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全国各大城市都有渠家开设的商业金融字号,商业资本高达1000万两白银,其发家过程、经营之道及其经商爱国、投资近代工业、热心公益、兴办教育、发展文化等都很引人注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尊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商人兴衰命运的缩影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即是以渠家为原型。现在馆内陈展分晋商纵览、著名商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世、晋剧渊源、渠氏家族7大系列、27个展室,采取原状陈列和系列展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实物、图片、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揭示晋商文化的内涵,艺术地再现了渠氏家族穷通天下,雄阔经商的辉煌。
黄崖洞在山西省黎城县境内,位于太行山脉的北端,海拔多在15002000米,地壳相对运动产生的巨大能量,把这里的硬红石英砂岩、页岩层组成的山岳切出道道峡谷,峭壁连绵数十公里,拔地而起,直冲云霄。这种独特而壮观的地貌,与举世闻名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这里的山体和地形以及岩石的质地都比较适合攀岩运动。黄崖洞的岩壁高度大部分在80150米之间,坡度绝大部分成直角,称得上是岩壁博物馆。各种岩石共存于一条岩壁上,如页岩、砂岩、砾岩,也有蚀化的砂岩极阳朔的熔岩地貌。岩面上有许多造山运动留下的纵向裂缝,也有因河流切割、冲蚀形成的片岩层,窄的岩缝只能塞进小指,宽的岩缝可以挤进去两个人,有一些天然的石柱、小树,可以作攀岩的pitch点。绵延的岩壁上,到处是这种可以攀爬的岩缝、裂隙、高矮不等,从30米到200米都有,难度也各不相同,同一条崖壁上会有不同的岩质,下面是页岩,上面是蚀化的泥岩,有各种孔洞,绝对可以说是攀岩爱好者梦寐以求的野外攀岩场所。“小科罗拉多”、“一个被称为比阳朔还牛的岩壁”。
黄崖洞不仅保留了许多当年华北最大兵工厂和黄崖洞保卫战的遗迹,而且,现在到黄崖洞旅游,服务人员一律身穿八路军服,导游服务除一般的引路讲解外,还租给游客八路军军服,教游客打绑腿,介绍打绑腿进山行路可减轻腿部疲劳等知识;为游客着装照相,在山里为游客高唱山歌、战歌等特色服务。
主要遗迹有:镇倭塔、血花亭、吊桥天险、黄崖洞保卫战烈士墓地、纪念碑、兵工厂车间遗址等等,其中最能让人心灵震撼的要数当年左权将军在此长期居住过的那间依崖而建,高不过两米、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用石片垒起的简陋小屋,据称它不但是当时将军和同是抗日军人的将军零夫人的洞房,另外一个让所有到过黄崖洞的人都感到肃然起敬的英雄景观则是小号手崔振芳阵亡处。那时他只有17岁,他一人据守在位于悬崖上的石砌地工事里,一气就向冲上来的敌人投出了120多颗手榴弹,炸死了数十名曰寇,最后光荣殉国于此。
山西导游词200字篇十二
朋友们,我们今天游览的目的地,就是素有雄、险、奇、秀于一体的太行大峡谷。
太行大峡谷位于林滤山中,说起来古名隆滤山。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20_年)避殇帝刘隆名讳而改名林滤山,主体就是位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的林州市境内的南太行山,整个山体南北长74公里,东西宽29公里,总面积1760平方公里。
林滤山奇峰林立,山势嵯峨,崖谷密布,瀑布高悬,共有大小山峰7658座,大型幽谷7845条,造就了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这里现存古长城遗址1处,古塔9座,洞窟5处,石刻造像300多尊,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l处。这里森林茂密、古树参天,水溪潭池、飞瀑银花,重岩叠嶂、姿态万千,构成了一幅幅变幻无穷的山水风景名胜图。
朋友,在我们的正前方山头上,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壑口,这便是闻名退还的鲁班壑,也逝代山前通往石板岩乡和山西平顺县的惟一通道。
这里地势险要,海拔1172米,横宽110米,200余米高的绝壁耸立两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太行隧道未修通以前,石板岩乡的老百姓要想到县城,只能肩挑手提爬过这1000多米高的壑口,非常艰难。
山西导游词200字篇十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平遥就要到了,右前方那高耸的砖墙就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平遏城。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云南省丽江古城、山西省平迢古城和江苏省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大家可以观赏一下古城的远景和比较完整的外观。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据载:西周时期周宣工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曾派兵北伐萨犹,并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远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京陵衬,京陵二字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这可以说是平遥建城的开端,也是现在乎迢城的前身。从那时起,至今已有2800年左右历史了。
现在这座平送城始建于何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大约在北魏太武帝朽跋燕时,为避名讳,将原来的平陶县改为乎迢县.并把县治从别处迁到这里。建城时间应该是这以后的事。在湿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有过她的繁华,也曾多次道受战火的`破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城墙,是明代洪武三年,即1370年把原来的土城墙加高加厚加砖扩建而成的,明清以来虽曾数次维修,但风格未变。
平遥城内古建筑保存很多,像文庙大成殿、清虚观、市楼、城隆庙、武庙戏台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时代风貌。漫步街头,还会看到各种古色古香的院门、院埔、秸雕细刻的古建筑装饰,甚至还能看到门前的接马石桩、下马石等,一派古城风貌。
平遏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名人辈出。是敢于不顾“满门抄斩”的恐吓、秉笔直书的若名晋代史学家孙盛、以“映雪读书”流传千古的孙康等古代名人,当代已故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侯外庐、已故语言研究所副所长侯秸已歇中国文学研究会会长王瑶、著名画家李苟、著名歌唱家郎兰英等都出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平适古城不愧为历史文化名城。
(过急济桥)。
我们现在正行驶在惠济桥上,惠济桥是一座九拱石桥,修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同治年间重建。清代名宿博山先生曾亲笔为它写道碑记。这座桥规模不等大.历史也不算很长,但造型优美.桥面平坦,没有像一般石桥那样高高隆起,便于车马行走。而且更有一个奇处,就是这座桥下还有一座桥。下面的桥不见文字记载,人们原来也不知道。1977年8月,一场暴雨造成特大洪灾,滚滚洪水带走了不少淤积多年的河沙。水退后,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来惠济桥叠架在旧桥的桥面上,形成桥上桥的奇观。利用旧桥做新桥的牢固基础,既节省财力、人力,又省时间,多聪明的构思叼!这在造桥史上也是一个奇迹。
平迢古城到了.请大家随我上城墙参观。
篇一:【情系】之晋商文化游晋商文化游太原—晋中—平遥—灵石行程介绍(与领队协商后介绍)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晋商文化之旅是一条集中展示以晋商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