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14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篇一
第68页的内容和练习十七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归纳、整理能力。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3、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过程:
一、呈现故事,提出问题
1、老师讲“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
猜一猜,听完这个故事用了多少时间?(1分52秒)
这么短的时间却能作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听了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感想?
2、这个小故事在书上68页,想一想,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内交流。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1)一个字一个字的数。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再数共有多少行。用每行的字数22乘行数13得到算式22×13,22≈20,20×13=260。所以这篇文章大约有260个字。
(3)22×13≈200。
(4)可以用笔算,22×13=286。
二、归纳知识
1、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并进行整理
2、小组代表汇报,大家进行评判。
板书:乘法口算
乘法估算
乘法笔算: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
三、巩固拓展
1、基本练习
(1)练习十七第1题: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估算练习
42×1839×1157×2842×12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
2、尝试编题并解决问题
请学生寻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笔算乘法解决问题的例子,由小老师亲自请学生回答
3、小企鹅想回家。(练习十七第2题)
4、完成练习十七第3、4题
第3题:
第4题:
(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再去做。
四、总结收获: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5页
板书设计:整理和复习
乘法口算
乘法估算
乘法笔算: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
教学反思:
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还比较差,讲得很零乱,东一点、西一点,没有系统性,以后还需要慢慢地进行培养。
作业反馈:此次作业有5道题。第1题是笔算后再连线,学生完成得很好。第2、3题与前面的时间有稍许联系,有些条件是暗藏,如七月份可运多少垃圾?已告诉每天运18吨,七月份是31天。又如每月用水17吨,一年共用水多少吨?一年是12个月。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指点。第5题是带星号的题目,理解力好的学生做得比较好。尤其是第2个小问题,剩余的票按每张18元全部卖出,可以再收多少元?剩余是584-370是三位数,好多学生能根据二位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到正确答案。但小部分的学生还有困难,但对他们不作要求。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篇二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火柴盒 魔方 特仑苏牛奶 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看一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生1:火柴盒、魔方、牛奶。
师:它们各是什么形状?
生:火柴盒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牛奶是长方体。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这些小小的物品就将成为我们学习中的小助手,和我们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火柴盒、魔方”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第一次尝试:自我梳理,形成网络。
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有什么特征?(7号抢答)
形体相同点不同点联系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的面积棱长长方体6个
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12条8个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在这一单元中,你还学过哪些知识?(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师:你能说出它们的意义吗?
小试牛刀:必答题(6号同学)。
填空: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1、给一个玻璃柜台的各边都安上角铁,是求这个玻璃柜台的()。
2、给一个乒乓球台喷漆,是求这个乒乓球台的()。
3、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装满水后,水的()是30cm。
4、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这个容器的()是30ml。
5、给一个洗衣机做布罩,是求这个洗衣机的()。
三、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在小组内进一步整理(2号填写,3号、5号汇报)
形体表面积体积(容积)定义计算公式
(长a宽b高h)常用单位定义计算公式常用单位长方体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s=(ab+ah+bh)×2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v=abh
v=sh
立方厘米(升毫)
立方分米(升)
立方米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正方体
s=6a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让他们自由地独立或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
四、第二次尝试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和老师设计的表格,同学们已经对本单元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做几道练习题,检验一下同学们是否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一)抢答题(4号同学)。
判断并说明理由。
1、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2、a=3a()
3、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4、电饭锅的体积大约是20立方厘米。()
(二)今天老师设计的习题都与火柴盒、牛奶盒有关,请同学们猜猜,老师为你们设计了什么样的问题?
师:看来有关它们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请同学们看老师设计的问题。
问题一:
如果把这个火柴盒放在桌子上,它所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指名到前面演示: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小?
师:以后再摆放物品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知识合理利用空间了。
问题二:
做这样1个火柴盒的外壳要用多少纸板?做这样1个火柴盒内盒要用多少纸板?(衔接处忽略不计)
要求只列式,说明每步求的是什么。
师: 你还能举出类似计算火柴盒内盒这样只计算5个面面积的例子吗?
师:火柴盒不能只有内盒吧?(外壳)计算几个面?(4个)
类似计算火柴盒外壳这样只计算4个面面积的情况,在生活中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问题二通过计算火柴盒的内盒和外壳所用纸板即表面积的大小,以及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问题三:
用两盒牛奶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与原来两盒牛奶的表面积、体积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了多少?小结:拼的方法不同,表面积减少的也不一样。
1、做个小小包装师:如果要给这几盒牛奶套上包装盒,不计算接头处与损耗材料,最少需要多少硬纸片?
(小组合作,拼一拼,汇报方法,集体评价。)
2、若将1盒牛奶倒入一个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饭盒里,这个饭盒的高至少为多少厘米?
学生计算,并测量高度。
(设计意图:知识应用分成两个环节:基础练习给定数据的题目,学会熟练应用数据,巩固所学知识;实践练习要由学生自己测量出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这自然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种练习设计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基础性”“层次性”“应用性”的特点。)
五、课堂小节
像火柴盒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这就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今后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物体,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篇三
大文斗范文网后面为你推荐更多教学设计:整理与复习!
【教材分析】
乘法口诀表是对两个单元的表内乘法内容所做的归纳整理,它为学生系统掌握这部分知识提供了有力的帮助。本教科书出现的乘法口诀表是小九九(四十五句),使用大九九的地区可以出大九九口诀表。用表格的形式将全部乘法口诀整理成一个阶梯型表,简明、清晰、逻辑性强。从左往右横着看,关于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如,关于4的乘法,口诀就有4句,关于9的乘法,口诀就有9句,所以表中乘法口诀共有45句(1+2+3+…+9)。这样编排,一方面便于学生将全部乘法口诀有条理地储存在大脑中,另一方面也向学生揭示了系统整理知识的一种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1~9的乘法口诀,知道了几的口诀就有几句。由于2~6的乘法口诀已经整理过一次,所以这次让学生自己整理1~9的乘法口诀,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计算,用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整理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培养自主探索及总结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整体记忆全部乘法口诀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够熟练地用口诀计算试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回忆旧知,引入课题
↓ ↓
复习整理→复习和整理本单元知识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提问:想一想,1~9的乘法口诀各有哪几句?
指名说一说。
2.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五八()七九()
三七()四六()
()()二十七()()七十二
()()五十四()()二十四
三八()九九()
二六()六七()
()()三十五三四()
()()四十二
【复习整理】
1.整理乘法口诀
(1)方法迁移准备。
教师引导:怎样整理45句乘法口诀,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呢?
让学生说一说。学生可能说出不同的整理方法:把乘法口诀分堆放;把有关各个数的乘法口诀按一定的顺序摆成一行等。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
(2)小组合作整理。
①以小组为单位按自己的想法整理所学的乘法口诀。
由于学生有了2~6的乘法口诀整理的经验,估计多数小组的学生会将45句口诀(卡片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好,并贴在一个大纸板上,形成一个有结构、有系统的表格。
②请各小组将自己整理的结果展示出来,对有结构、摆放整齐美观的小组给予奖励。
③动态显示整理的过程和方法。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种整理方法:先出示“一一得一”,接着出示“一二得二”,“二二得四”,整齐地排在“一一得一”的下面,再依次出示3、4、5、6、7、8、9的乘法口诀,按这样的排列方式排列出来,就形成了一张乘法口诀表。
④提问:请你们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句乘法口诀?
让学生算一算后,全班交流,要求说出是怎样算出来的,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单一些。
(3)探索乘法口诀规律。
①教师引导:请你们观察这张表,说一说你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②引导学生集中交流。指名说一说是怎样观察的,发现了什么规律(或特征)。
③教师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这张表,总结这张表的规律或特征。
④让学生结合这张表的规律(或特征),在小组内互相背诵乘法口诀。
2.运用乘法口诀计算。
(1)复习口诀的含义。
课件显示水上芭蕾图,每幅图里有8个人,共有3幅这样的图。
让学生列式计算一共有多少人,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用的是哪一句乘法口诀。(8×3=24或3×8=24口诀:三八二十四)
提问:从这两道题的算式和口诀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明白一句乘法口诀可以用来计算两道乘法试题。
(2)教师任意挑一句乘法口诀(两个因数不同的),让学生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巩固应用】
1.游戏。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两人一组,一个学生任意说出一个两位数,另一个学生将这个两位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相乘,并算出结果,直到算出的结果是一位数或一个数位上是0为止。如一个学生说:“63”,另一个学生则口算6×3=18→1×8=8。一个学生说:“56”,另一个学生则口算5×6=30。一个学生报了2个数以后,两个学生互换角色进行。
2.送信。
教师出示写有数字(24、32、72、56、48等)的邮箱,贴在黑板上。
教师说明:我们来玩玩送信游戏,好吗?请你们将手中信封上的算式算出得数后,贴在相应的邮箱下面。
组织学生活动,最后还剩几封“信”没有送到邮箱。
提问:你们手中的信为什么没有送出去?
让学生明白这几道算式的积信箱上没有。
3.()里最大的数能填几。
教师出示下面的题:
()×4<29 34>5×()
7×()<30()×8<55
60>()×9()×6<38
教师分步引导学生:先思考在()里能填哪几个数?再让学生思考:所填的这些数中,谁最大就写在()里。
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后,再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写出乘法口诀并整理。
2.乘法口诀表的规律。
3.乘法口诀的应用。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篇四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解答。
2.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有关税款、税后利息等实际应用问题。
重点:理解“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难点:利用百分数的意义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一、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1)10万元的5%是多少?(2)一个数的80%是100,求这个数。
(3)500减少20%后是多少?(4)1000元增加2%后是多少?
(5)100比某数多10%,求某数?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
二、知识梳理
1.某校男生人数比女生少10%。
①谁是单位“1”。
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③已知女生有500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④已知男生有450人,求女生有多少人?
2.把③、④两题进行比较,然后小结。
3.105页第1题,课本105页第4题。
二、税款的计算方法,利息的计算公式。
1.复习税款的计算方法。
2.复习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定期整存整取通常还要叫20%的利息税,因此所得利息只有80%)
3.什么利息不纳税?利息与税后利息有什么不一样?
三、巩固与深化练习
1.课本104页的第4题。
2.课本105页的第6题。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整体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内在联系,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
2.能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最近这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二、师生互动
1.呈现问题
出示问题:本单元学习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对照教材第42页情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用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并说明为什么。
(2)在长方体中分别指出与红色线标示的棱平行的棱和垂直的棱,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全班反馈。
2.全班反馈
相同点: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不同点: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继续呈现以下问题
(1)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知识你学到了什么?
(2)回忆计算表面积的方法以及探索体积公式的过程,想一想关键要知道什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相同点?
4.继续反馈
指名学生反馈,教师适时板书总结。表面积是各个面的总面积。
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其计算公式与体积的计算公式相同。
三、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整理与复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单元的相关知识。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复习,你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篇六
教学过程:
一、边练习边复习
学生在课本上自己完成,并根据题目体会:
1、分段对数据整理的方法
2、怎样从复式统计表中获取信息。
3、求平均数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统计的步骤是什么?对应的方法是什么?
2、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思路是什么?(分什么;按什么分)
三、课堂实践
练习四的1~3题。
四、课外实践
练习四的第4题。
课后反思:
学生习惯于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尝试,用多样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探索。
1、复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并能比较熟练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把整数、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进一步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比较熟练地约分和通分;进一步掌握分数和小数和互化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分数的意义。
1、什么是单位“1”?一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什么是分数单位?
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带分数、整数和假分数怎样互化?
二、基本练习
1、口答p110、1,22、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p111、33、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p111、4,54、应用题p111、6
三、小结
课题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②初步学会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③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①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概念。
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清因数和质因数,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回答:什么叫做质数?什么叫做合数?
2、填空:1~12的质数有,合数有。
3、观察:2、3、5、7、11……等质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4、6、8、9、10、12……合数,能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为什么?
二、揭示课题
下面我们学习每个合数能否用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把6、28、60写成比它本身小的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6=2×328=4×760=6×1060=2×3060=4×15…
(2)写出的两个数中如果还是合数的,再用上面的方法继续写下去。
6=2×3
28=2×2×7
60=2×2×3×5
(3)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什么来?
师生归纳: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质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做练习十三的第7题,学生口答。
⊙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板书课题:分解质因数)
如把6、28、60分解质因数右以写成:
6=2×3
28=2×2×7
60=2×2×3×5
书写格式说明:要分解的合数写在等号左边,把它的质因数相乘的形式写在等号的右边。质因数按从小往大的顺序排列。
2、学习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1)介绍短除法。
它是笔算除法的简化“”叫做短除号。
除数…26…被除数
3…商
(2)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28260
214230
7315
28=2×2×760=2×2×3×5
(3)学生小结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后看教材第62页的结语。
(4)再让学生讨论一下:分解质因数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实践
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让学生说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三的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同学做练习十三的第17*题。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篇七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复习第5~9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预习作业:
1、把课本34页第5——7题在作业本上写一下。
2、把课本35页第8、9题自己动手做一做。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
1、计算下面圆柱的表面积
底面半径6厘米,高8厘米
底面直径1米,高2米
底面周长6.28分米,高3分米
2、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锥:底面半径3分米,高是底面半径的2倍
二、合作探究
1、复习公式。
提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板书时出示相应图形)为什么正方体体积等于边长a的立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这个公式怎样得到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乘以1/3?
2、做复习第5----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口答每题算式,老师板书出来。
提问:刚才一题是求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共是多少,根据刚才一题的解答,你能找出数量关系解答这道题吗?(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3、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做第8、9题,学生讨论。
三、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篇八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教材简析】:
整理和复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学生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之后,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原先学习时,知识在大脑皮层留下的暂时联系痕迹,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渐模糊,出现遗忘。而且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进而认识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个反复。所以,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增进持久记忆。这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本单元内容不仅是本册教科书的一个重点,也是全套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根据《标准》划分的学习领域,把全部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归并为四节,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整个单元的编排结构如下图。
本单元教材,基于复习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设计了一系列的例题,并配备了必要的练习。教学时,我要善于就题论理、论思路,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一般的解题策略,以促进学习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同时,我还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如课内学生的发言、小组讨论、课后的作业批改、个别交谈等,了解学生的学习体会,发现他们的.学习经验,在班上介绍或交流。经验表明,六年级的整理和复习阶段,是小学生形成、总结学习经验的有利时机,利用这个时机,帮助学生总结个人经验,分享他人经验,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本单元的教学成效。
(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5课时 本册总课时:49~53课时
【教学内容】:
整数、小数、百分数、分数、负数的含义等。(课文第76、77页的有关内容,练习十三的1、3、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建议不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整理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悟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对小学阶段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课件出示主题图中信息)
请同学们来看屏幕上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你能找到哪些熟悉的数?
让学生自由发挥个人的认识:
有整数、小数、负数、分数、还有百分数……。
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数。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你学过的数?
学生补充:正数、负数、真分数、假分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
二、复习整理
师:那这些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把这几种数的意义和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揭示课题)
1、分类整理
(1)自然数和整数
适时点拨:
如果学生想不到负整数,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整数,除了自然数,还有小于0的负整数,这些数到了初中我们会更深入的学习。板书:整数,负整数,正整数,0。
(4)、百分数
引导学生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以及百分数与分数的关系。
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百分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的量,又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量的倍比关系·一种商品打七折销售,“七折”表示了现价是原价的()%。如果这种商品原价100元,现在便宜了()元。
三成五=()% 八折=()%
(5)、讨论数的整除
近似值
数的认识练习题(1)
2课时 本册总课时:54~55课时
一、填空题1、5060086540读作()。
2、二百零四亿零六十万零二十写作()。
3、5009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4、960074000用“亿”作单位写作();用“亿”作单位再保留两位小数()。
5、把3/7、3/8和4/7从小到大排列起来是()。
6、0,1,54,208,4500都是()数,也都是()数。
7、分数的单位是1/8的最大真分数是(),它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成了假分数。
8、0.045里面有45个()。
9、把0.58万改写成以“一”为单位的数,写作()。
10、把一根5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8段,每一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每段长()米。
11、6/13的分数单位是(),它里面有()个这样的单位。
12、()个1/7是5/7;8个()是 0.08。
13、把12.5先缩小10倍后,小数点再向右移动两位,结果是()。
14、分数单位是1/11的最大真分数和最小假分数的和是()。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所有的小数都小于整数。()
2、比7/9小而比5/9大的分数,只有6/9一个数。()
2、120/150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3、1米的4/5与4米的1/5同样长。()
4、合格率和出勤率都不会超过 100%。()
5、0表示没有,所以0不是一个数。()
6、0.475保留两位小数约等于0.48。()
7、因为3/5比5/6小,所以3/5的分数单位比5/6的分数单位小。()
8、比3小的整数只有两个。()
9、4和0.25互为倒数。()
10、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11、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
12、5.09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5.0。()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1.26里面有()个百分之一。
a、26 b、10 c、1262、不改变0.7的值,改写成以千分之一为单位的数是()。
a、0.007 b、0.70 c、7.00(4)0.7003、一个数由三个6和三个0组成,如果这个数只读出两个零,那么这个数是()。
a、606060 b、660006 c、600606 d、6606004、把0.001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三位后,再向左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
a、扩大10倍 b、缩小100倍 c、扩大100倍5、3.3时是()。
a、3小时30分 b、3小时18分 c、3小时3分6、2.85里有()个百分之一。
a、5 b、85 c、2857、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三位数大()。
a、899 b、900 c、1008、在9.9的末尾添上一个0,原数的计数单位就()。
a、扩大10倍 b、不变 c、缩小10倍
9、一个数的2/3是15,这个数是()。
a、10 b、22.5 c、3010、甲数的1/2等于乙数的1/3,那么甲数()乙数。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11、一个数,它的最高位是是十亿位,这个数是()位数。
a、八 b、九 c、十 d、十一
数的认识练习题(2)
2课时 本册总课时:56~57课时
一、填空题1、24和8,()是()的约数,()是()的倍数。
2、在1、2、3、9、24、41和51中,奇数是(),偶数是(),质数是(),合数是(),()是奇数但不是质数,()是偶数但不是合数。
3、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12,这个数有()个约数。
4、21的所有约数是(),21的全部质因数有()
5、一个合数的质因数是10以内所有的质数,这个合数是()。
6、a=2×2×5 ,b=2×3×3,a、b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7、a与b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8、20以内,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是(),是奇数但不是质数的数是()。
9、把171分解质因数是()。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任何自然数都有两个约数。()
2、互质的两个数没有公约数。()
3、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4、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5、因为21÷7=3,所以21是倍数,7是约数。()
6、质数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
7、因为60=3×4×5,所以3、4、5都是60的质因数。()
8、8能被0.4整除。()
9、18既是18的约数,又是18的倍数。()
10、有公约数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11、因为8和13的公约数只有1,所以8和13是互质数。()
12、所有偶数的公约数是2。()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下面各组数中,第一个数能整除第二个数的是()
a、0.2和0.24 b、35和5 c、5和252、下面各组数,一定不能成为互质数的一组是()
a、质数与合数 b、奇数与偶数 c、质数与质数 d、偶数与偶数
3、把210分解质因数是()
a、210=2×7×3×5×1 b、210=2×5×21 c、210=3×5×2×74、两个奇数的和()
a、是奇数 b、是偶数 c、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
5、如果a、b都是自然数,并且a÷b=4,那么数a和数b的最大公约数是()。
a、4 b、a c、b6、一个合数至少有()个约数。
a、1 b、2 c、37、6是36和48的()
a、约数 b、公约数 c、最大公约数
8、有4、5、7、8这四个数,能组成()组互质数。
a、3 b、4 c、59、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一个奇数,这个正方形的周长一定是()
a、质数 b、奇数 c、偶数
10、下面各数中能被3整除的数是()
a、84 b、8.4 c、0.611、下列各数中,同时能被2、3和5整除的最小数是()
a、100 b、120 c、30012、8和5是()。
a、互质数 b、质数 c、质因数
13、已知a能整除23,那么a是()
a、46 b、23 c、1或2314、如果用a表示自然数,那么偶数可以表示为()
a、a+2 b、2a c、a-1(4)2a-115、一个能被9、12、15整除的最小数是()
a、3 b、90 c、180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篇九
复习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12册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等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2、通过复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复习重点: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复习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交流
1、师生问好。
2、师生交流谈话,引入正题。
师:孩子们,屏幕上是一个装粮食的粮囤,这个粮囤是由哪两种图形组合而成的?
生:圆柱和圆锥
师: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圆柱和圆锥)。
3、请看复习指导(出示屏幕)。
组内交流
汇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电脑大师也是这样说的,请看屏幕,齐读一遍。
汇报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怎样计算(教师分别出示课件并板书)
圆柱圆锥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v=sh÷34、从体积公式可以看出,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过渡语:下面我们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1、看谁快: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10分米,高是20分米。
回答问题,并列出算式
3.14×102②2×3.14×10
③2×3.14×10×20④3.14×102×202、压路机前轮直径10分米,宽2.5米,前轮转一周,可以压路多少平方米?如果平均每分前进50米,这台压路机每时压路多少平方米?
10分米=1米
3.14×1×2.5=7.85(平方米)
50×2.5×60=7500(平方米)
答:————————。
3、一根6米长的圆柱形木料锯成相等的3段,表面积增加了15平方厘米,每一小段的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每小段木料的长:
6÷3=2(m)=200(cm)
15÷4×200=750(cm3)
答:———————。
4、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比圆锥体积大36立方分米,圆柱与圆锥体积各是多少?
圆锥体积:36÷2=18(dm3)
圆柱体积:18×3=54(dm3)
答:——————。
5、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周长是31.4m,高是7.2m,每立方米沙重1.5吨,如果用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来运,几次可以运完?
解:底面半径r=31.4÷3.14÷2=5(m)
沙堆的体积:
v=×3.14×52×7.2=188.4(m3)
188.4×1.5÷6≈48(次)
答:——————————。
6、将一个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6分米的圆柱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至少要削去多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3.14×32×6×2/3=113.04(dm2)
答:——————。
7、一个装满稻谷的粮囤,上面是圆锥形,下面是圆柱形,量得圆柱底面的周长是62.8米,高是2米,圆锥的高是1.2米。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立方米?如果每立方米稻谷重500千克,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吨?
解: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2.8÷3.14÷2=10(m)
3.14×102×2+3.14×102×1.2÷3=628+125.6=753.6(m3)
圆柱体积圆锥体积
753.6×500=376800(千克)=376.8(吨)
答:————————————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圆柱和圆锥
圆柱圆锥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v=sh÷3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篇十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103-105页。
设计理念:
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图形的轴对称以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掌握相应操作技能,运用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通过这样的设计活动,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等图形变换的特征;学会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
2、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放大与缩小的特征进行图形的变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图形的变换。
比如说:1、窗户在打开或关闭时是一种平移现象。2、汽车方向盘的转动是一种旋转现象。3、旋转门的运动是旋转。4、开关水龙头是旋转,而水龙头的水是向下平移。5、用放大镜看苍蝇是按比例放大,中国地图是按比例缩小。6、窗花是轴对称图形。7、小船向前行驶是一种平移现象。(课件出示)随机板书: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缩小。
师:刚才这些,都是图形的变换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图形与变换。(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整理概括
(一)分类整理。
师:如果根据图形变换的特点,把这些变换方法分一分类,你认为可以分成几类,为什么这样分?小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可能把图形变换的方法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位置变换);它们只改变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第二类是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大小变换);它们只改变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二)复习位置变换。
1、轴对称。
(1)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提问:你们认为它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关键点是什么?
(2)结合轴对称的知识,对平面图形进行整理。
(课件出示)下面这些平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假如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2、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1)怎样为平移和旋转现象,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
平移是物体或图形沿着一条直线移动,而本身没有改变方向。
旋转是物体绕着一个中心转动。
(2)你能说出图a是如何变换得到图b的?图b又是如何变换得到图c的?
学生观察,汇报:图a向右平移8格得到图b。
图b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得到图c。
以直线mn为对称轴作图b的对称图形得到图c。
(3)把一个图形进行平移、旋转时,各要注意什么?
平移时要注意说清平移的方向以及平移的距离,需要数准平移了几格,最好的方法是先找一个对应点。(板书:方向和距离)
图形的旋转,一定要说清围绕哪个点旋转,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板书:中心点、方向和度数)
3、变换比较
仔细观察轴对称、平移和旋转这三种变换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课件出示表格)。
(三)复习图形的缩放变换。
1、师:我们复习了第一类变换(位置变换),它们在变换时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有时还需要把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放大或缩小,它的形状变了吗,大小呢?
2、出示一个三角形,你能按4:1放大吗?
(1)把这幅图按4:1放大,表示什么?
(2)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每条边有什么关系?
(3)放大后的面积与原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通过讨论明确以下两点:①放大后与放大前相对应的边的比是4:1。②放大后的面积是原面积的16倍。
3、将三角形b的各边按1:2缩小,得到三角形c。三角形c与三角形b相对应的边的比是几比几?三角形c与三角形b面积比是几比几?
比较:把一个图形放大和缩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的新图形与原图形相对应的边的比总是相等的。
三、应用与拓展
1、图形a是怎样变换得到图形c的?
2、下面4幅图,哪一幅图是图形a绕点o顺时针旋转90变换的?
3、你能根据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吗?怎样画得又快又好?
教师引导说出:只要找出左边图形的几个关键点的对称点,再连线就可以了,关键点的对称点可以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来找。
4、下面这些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分别可以得到哪些立体图形?
5、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四、课堂总结
通过复习,你对图形变换方面的知识又有哪些新的认识?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篇十一
教学内容:p110~114部分练习
教学目标:
1、复习观察物体,知道观察物体的时候一般可以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并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
2、复习面积单元,进一步了解面积的有关知识。
3、复习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注意规范解答。
教学过程:
1、复习观察物体:
完成书上的第14题,提问:一个正方形有几个面?我们观察物体的时候一般是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的。
按照书上的样子,也用4个小正方体摆一摆,摆好后,分别说说从三个面观察能看到什么样子,用线连一连。
2、复习面积:
我们学过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说说它们分别上怎么算的?
(1)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大约是15平方米的花坛
交流你在设计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设计成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2)用一根20厘米的线,围长方形或正方形
问:20厘米是长方形的什么?(周长)
周长指的是2长加2宽,那也就是说1长加1宽是10厘米
所以在填写表格的时候,可以这样想:
10可以分成9(长)和1(宽),8(长)和2(宽),7(长)和3(宽),6(长)和4(宽),5(边长)和5(边长)
学生完成表格,并写上图形名称、计算出面积。
交流:这张表格告诉我们什么?
(周长一样,面积不一样,其中以正方形的面积为最大。)
3、复习解决实际问题:
前几天,有谁吃过粽子?你知道吃粽子的由来吗?
(1)有19条龙舟参加比赛,每条乘坐13人。“胜利号”3分划行了744米,“屈原号”2分划行了500米,哪条船划得快?
要求学生交流规范的解答格式:
胜利号:744÷3=248米
屈原号:500÷2=250米
屈原号划得快。
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先估计一下,再计算。
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大家找到相关的信息:19条龙舟,每船坐13人
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这道题可以把19看成20,20乘13等于260,得数接近260,但不会超过260。)
列竖式计算,得数为247,与估算的结果作比较,发现一致性。
商店为比赛特制了360个礼品粽,每2个装一袋,每3袋装一盒,一共装了多少盒?
问:这一盒究竟装了多少个粽子呢?
学生解答。
给“屈原号”每位队员买一盒礼品粽作奖品,160元够吗?
学生解答,全班交流。注意格式的规范。
(2)(p.112第8题)观察画面,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问:这辆汽车每分行1千米,到粮库还要多少分?
注意解答这题,先要把5000米改写成5千米
这辆汽车到粮库运35吨大米,要几次才能运完?
指出: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单要看文字信息,有的时候还要找到相关的图片信息。
(3)(p.113第12题)找到信息:8分米的蓝花布,1米4分米的红花布。
请你用小数来表示这两种布各买了多少米?
(注意关键字:小数、米)
买这两种布一共要付多少元?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篇十二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2页—第55页的“整理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对第一、二、三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整理。
2、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第一、二、三单元的内容进行复习和整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说一说:
1、你学到了什么?
可以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二、三单元的内容。
2、小组讨论与交流,以表格、网络图或者列举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小组间互相交流学习。展示小组的作品,介绍整理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进行反思和整理的能力。
二、想一想: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可以让学生根据第一、二、三单元的内容,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较难的或自己还不会的问题。
2、小组讨论与交流,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3、全班交流学习。展示小组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介绍解题方法,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
三、练一练:
1、第一单元练习:
第1、2、4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对部分习题作出讲解。
2、第二单元练习:
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补充有关第二单元的其他知识。
3、第三单元练习:
第3、4、6、8、9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对部分习题作出讲解。
四、数学探索
第1题: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发现无论是什么四边形最后都是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激发学生研究图形的兴趣。
第2题:从a到b有很多路可以走,有的是两个数相乘,有的是几个数相乘。主要练习用计算器做小数乘法,同时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五、数学游戏
通过数学游戏,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所学图形的特征,学习逐步缩小范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发展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篇十三
p26页第1-4题,第6题,完成练习七1、2、6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并能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进行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归类意识。
复习重点:
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复习难点: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
1.启发学生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5个12是多少?怎样列式。
2.启发学生回忆本单元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
8/15×5,5个8/15的和,8/15+8/15+8/15+8/15+8/15=8/15×5
3.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以上几道题都是分数乘整数,想想,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能说说分数乘整数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吗?
口算75×=×=×=36×=
以上几道题有的是整数乘分数,有的是分数乘分数,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数乘分数,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别说出以上几道题的意义
二、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4、p26第1题。
板书:
让学生看教材第26页的第1题,问:为了计算简便,在分数乘法中应该先做什么?(先约分,再做乘法)在本题中,都有一个因数是整数,约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三、复习分数乘法混合运算及简算
问:我们学过哪些乘法定律?它们在分数乘法中适用吗?然后独立完成第26页第2题,练习七第1、4题,再请个别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着重说说在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什么定律。
5、p27页第4题。
6、复习倒数:整理和复习第6题。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完成教材第26页第4题及27页第7题。
四、练习
1、口算,完成练习七第1题。
2、完成练习七第2题、第6题。
五、作业
课后作业:必做作业本p13/1、2、3、选做作业本p13/4、回家作业:必做课时特训p26-p27/1、2、3、选做课时特训p27/4、5、思维拓展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一)
分数乘以整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一个数乘以分数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篇十四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在本册教科书的第四、六单元中,也已经学习过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了约分、通分和把假分数与整数进行互化的方法。本单元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准备。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理解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第四单元中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了通分的方法,同时,三年级借助直观图初步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也将为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除法计算和分数、小数、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铺垫。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三年级上册已学过一些简单的(分母不超过10),但当时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学习,没有引导总结一般的计算方法。本册第四单元,系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建立起了“分数单位”的概念。本小节系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利用类推,让学生自主把握计算的关键——通分,填出通分后的两个分数,并算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结果。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习方式:同桌交流、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评价任务
任务1:通过观察能说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任务2:通过练习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五单元分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大家相互补充,比一比谁整理的全面、系统。(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整理的结果。
学生大概会出现不同样式的网络结构图。
如:树状整理图,表格整理图,大括号整理图,编号整理图等。
内容包括: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3)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加法(2)异分母分数减法
(3)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a、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b、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3、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学生交流时,采用边展示边补充的合作方式。下边的同学可以随时向台上的同学提问,质疑。构建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认识。)
师:同学们归纳整理的能力越来越强,大部分同学整理得都非常的全面,有条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展现,既突出了知识体系,又有自己的个性。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他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回顾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回顾)
指名交流: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总结完毕,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对于回答特别好的小组或学生,要加以表扬。)
四、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一)自主检测。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组测试题,看看大家能否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
1、解方程
x+2/5=9/10x-(1/4+1/5)=7/102、用简便方法计算
3/8+1/5+5/82/5+3/5—5/7
5/12—1/6—5/6+7/122—2/7—5/7
4/7+(17/24—4/7)12/13—(12/13—2/3)+1/33、一段红布,做红领巾用去了3/10米,做小红旗用去了3/20米,还剩下7/20米,这段红布原来长多少米?
(二)评价完善
学生做完后,全班订正,教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五、课堂总结
1、谈收获: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自我评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整理与复习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加减法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