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小学生传统文化德育故事演讲稿精选
演讲稿首先必须开头要开门见山,既要一下子抓住听众又要提出你的观点,中间要用各种方法和所准备的材料说明、支持你的论点,感染听众,然后在结尾加强说明论点或得出结论,结束演讲。优质的演讲稿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演讲稿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五千年。中国人以中国文化为荣,外国人来中国是因为向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小学生传统文化德育故事演讲稿,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生传统文化德育故事演讲稿篇1
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们:
中华民族汉字,是中华文明之魂,是生命的符号,是先祖以无穷智慧创造的世间独有的文化传播工具。揭示人生奥妙、宇宙规律,解读民族意识,感悟民族和-谐都离不开文字;表明人与人、人与自然(天地、动物、植物、矿物)以及人与暗物质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智慧的符号来表达。中华民族汉字,她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从形、音、意各方面已臻完善,於点、横、坚、撇、捺笔划中蕴含著自然的哲理与警示。各族人民的和-谐与繁荣,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与充满灵性、象征、诗性的文字息息相关。为了敬惜汉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特向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发出以下倡议:
一、充分认识敬惜汉字的重大意义。敬惜汉字就是礼敬先祖,尊重和继承民族的创造精神;敬惜汉字就是传承文明,弘扬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敬惜汉字就是净化心灵和传承孝道,传承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美德。
二、充分认识学好汉字的重要性。学好汉字,从圣人古训到先贤名言,从《惜字训》到佛家经典均有论述。汉字为世间至宝,国之遗产。她能使凡者圣,愚者智,贫者富,富者善,病者康。学好汉字,必能使人聪明睿智,福寿康宁,现身获其寿之五福,后裔得伊训之百祥。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以回归自然、关爱环境的心态,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之瑰宝——汉字,以符合自然之道的方式学好汉字,认真领会、准确把握。
三、应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对有汉字的书籍、纸张、物品以及各种印有汉字的袋子等等,均不可乱扔乱抛。切不可以书作枕、作凳、垫物;以报纸当铺坐、塞墙孔、包鞋包物;以带字之纸擦物品、当手纸甚至将汉字踩於脚下等。有条件者可建惜字炉,将带字纸张加以焚化。
四、普愿广大同仁,大力劝说亲朋好友、单位同志,若逢生日、祝寿、婚庆、入学、升职乔迁、开工开业、落成典礼,以及过年过节,不要燃放烟花鞭炮,免得糟蹋字纸获罪。同时,也希望制造鞭炮的厂家,切勿再用字纸生产鞭炮。
五、不用同音异字,肆意篡改成语、文字;不用贬词邪意曲解、歪解成语、汉辞作曲艺、游戏供人取乐。这是污践、诋毁汉字传承,毁灭中华圣人血脉,罪不容诛。望世人引以为戒,切莫冒此天下之大不韪。另外,不倒贴、倒写、倒画汉字;不在污秽、厕所、地面、低洼潮湿之处图写和张贴文字。
六、国家提出以德治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为我们倡导敬惜汉字、珍爱带字纸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契机。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分子,一定要敬重、珍爱中华民族的文字,正确使用汉字,尽可能避免错别字,不以拼音取代汉字,同时要严禁乱写乱画,特别是不在文物古迹上乱题乱写,保护好国家文物。我们强烈呼:把汉字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以保护中华古国仅存的汉字体系;设立汉字日,以号召全民敬惜汉字;国家应立法,规范汉字的使用与保护。让汉字这块人类瑰宝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全国各族同胞、海外侨胞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在工作、在生活的行为当中,以实际行动敬惜汉字,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小学生传统文化德育故事演讲稿篇2
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我们。
阳春三月,春风和煦,万木吐绿,百花盛开,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个季节的我们,也特别的活泼好动。然而,我们在活泼好动之余,有没有考虑过这么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言谈举止,文明了吗?礼貌了吗?
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五千年来一代传一代。今年,一个对全中国人民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年度,更应该向全世界拿出我们的文明礼仪,发扬我国传统美德。
在我们高区第二实验小学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文明礼貌也无处不在,它像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像阵阵微风,吹进人们的心田。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团结友爱,尊敬师长,文明之花常开放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但是在我们的校园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的现象。
譬如,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与我们美丽校园极不和谐的白色垃圾,总能听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总能目睹到同学之间不该发生的指责与大骂的“唇枪舌战”。有的同学甚至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给我们生活的空间埋下一颗颗地雷,有的同学甚至不注意爱护公共财物,在白色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在崭新的课桌上刻字留念,殊不知留下的却是臭名和唾骂,还有的还对“请爱护花草”的警告语视若无睹,为了少走几步路,随意践踏草坪,竟深深踩出一条路来,正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使命。如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能见到老师问声好,见到同学打招呼,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事事讲文明,时时讲礼貌,那我们便能生活在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中,别人也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正如老师们天天教导我们的一样,只要我们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身边的人,我们一样可以为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从此刻出发,做一个文明好少年。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文明礼貌之花开遍我们美丽的校园,也让文明礼貌之花盛开在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
小学生传统文化德育故事演讲稿篇3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也衍生出了深厚而璀璨的文化资源,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始终滋润着华夏儿女,为华夏儿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广泛的民族共识,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也衍生出了深厚而璀璨的文化资源,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始终滋润着华夏儿女,为华夏儿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养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它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社会风气至关重要。虽不能收立竿见影之效,但潜移默化,润人心田,德泽后代。
当前国际竞争趋势日益严峻,其背后最深层次的竞争是在文化领域的竞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广泛的民族共识,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途径。
掌握要义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构建社会新风正气、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普通群众全面深入地学习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蕴含的信念、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才能认同、尊重、践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然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地背诵几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历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价值体系、精神实质,否则就难以弄清它的意义所在。
毋庸讳言,对于普通群众而言,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内容广泛,思想深邃,可谓博大精深,并且不同领域文化之间以及同一领域文化内部一直处于不断发展融合的过程。就中华文化整体而言,从大的方面讲是儒释道三家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但仔细考察,先秦时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就单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时期的儒学在千年演变过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阐发注释,先后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汉学等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众多学派,产生众多思想观点。可见,真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由于语言的障碍,普通群众阅读传统文化的载体——经典文献,已感到困难重重,以至于难以直面传统文化,难以直达古人心灵,难以领略经典的风采和思想的玄妙。当代普通群众阅读经典文献,一是靠白话文翻译,然而一些古文所蕴含的词义和哲理很难用现代白话精准体现,在文白转换之间,经典中的一些精微之处往往被翻译得平淡无味;二是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当代人的解读。这种解读难免会融入个人的阅历、知识、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严守原典这条“红线”,就容易过度阐释议论甚至戏谑影射,把“经”念歪了。
再次,传统经典文献本身的书写体例无疑也增加了理解难度。无论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是道家的《道德经》,抑或其他诸子百家著作,其体例多为语录体或散文体,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于全书的不同篇章,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体系和内在逻辑,阅读起来似有雾里看花之感。比如,“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出现了一百多次。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孔子对“仁”的含义回答不尽一致。如不进一步深入研究,仅阅读文本很难弄清“仁”的具体内涵。
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中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矣。”普通群众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于学习是基本规律,但更要善于学习,掌握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不能同于专家学者的专业研究,否则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会望而却步,拒之于千里之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大处着眼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所谓“得其大者”是指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这种核心要义是指长期以来被中国人民、中国社会所接受的至今仍然活在我们心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有“大学”与“小学”之分。“大学”也被称为“德性学问”,重在心性之学、德行修养、人格塑造;“小学”也被视为“文献学问”,重在考据,研究文字、训诂和音韵。前者强调“尊德性”,后者强调“道问学”。两者既相互争辩又共同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但对于当下普通大众而言,传统文化的意义主要在于“大学”而非“小学”。学习优秀传统文化,首要侧重于其所蕴含的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化繁为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涵的内容十分广泛、繁多,但核心在于儒道两家。学者夏海在《国学要义》中指出,在短时间内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要义,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儒道经典,研读儒道概念。抓住了儒道经典和概念,就基本建构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四梁八柱。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本源,是最有价值的著作,儒道的基本经典有《老子》《庄子》和“四书”;概念是人们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认识和反映,儒道的基本概念包括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等。学习经典要注重原著的学习。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有句名言,任何一本解释经典的书都比不上原著本身。不读原著,只读别人诠释注解的东西,恐怕皓首穷经也难识传统文化的真面目。阅读经典可先从阅读权威注解版本入手,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陈鼓应的《老子古今译注》等,弄懂经典文本含义;再阅读阐发经典核心要义的权威通俗学术著作,如夏海《论语与人生》《老子与哲学》,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经典要义;最后再回归经典文本本身,反复研读,深化理解,融会贯通。
把握时代价值
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容相同,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学习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做古人的传声筒,也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更不是以古颂古,尊古薄今,为学而学,而是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前提下,掌握新时代赋予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对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合和、大同等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内涵,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的诠释。既要掌握其中的历史基因,不忘本来,开创未来;又要更好创新,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小学生传统文化德育故事演讲稿篇4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文明礼貌的风尚源远流长。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开始,我们的祖先一直走在追求文明的道路上。文明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的位置。文明是什么?文明就在我们身边,文明是路上相遇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和睦,是见到师长时的一声亲切的问早、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今天的我们要做优秀文明的传承人,让文明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也让文明伴随着我们的社会。
近期,同学们是否注意到,我们学校到处可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天早晨,我们都能看到我们的同学穿戴整洁,精神饱满地背着书包,一路纵对走进学校,同学们的一句爸爸妈妈再见!老师,早上好!让老师、父母脸上绽开了笑容的花朵。每天中午、放学我们的同学在班主任的安排下认真地做着值日卫生工作,把我们的教室、校园打扫的干干净净,使我们的校园格外整洁,美丽。朗朗的读书声不时从教室里传出,花坛中嬉戏的同学变少了,出操的脚步更加有力了,“对不起、没关系”的礼貌用语多了。同学们之间多了一份谦让,还有……还有……这些文明现象难道不叫人感动吗?不为之欣喜并为之骄傲吗?
但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你会感觉我们离文明还有一段距离。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有的同学校徽忘记佩带了,红领巾碎成了红带条。在我们校园内、教室里、楼梯上,那些与我们美丽的校园不和谐的纸屑又是不是你随意扔的?预备铃声早已响过,你是不是在顾盼左右,忙着说话?……这是一种和不文明的现象。
同学们,昨天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将决定明天的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做文明的小使者,文明传递,心心相传,用自己的行动,来塑造更清新的天空,让文明礼仪的画卷,布满整个新风校园。
小学生传统文化德育故事演讲稿篇5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放眼全球,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两手都要硬”——其一是经济,其二便是文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文化间的交融碰撞日趋白热化。中华文化虽有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特点,但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国人表现出来的却是民族文化自信的力不从心。
中国人文化自信力的缺失是近代以来百年丧权辱国历史的积淀产物。当西方列强用大炮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轰然打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时,中国人“天朝上国”美梦破灭后取而代之的是国人对中华文化的怀疑、批判和否定。这种历史渊源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一直在人们心里隐秘的苟存。
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曾经有一位外教说,当她到中国商店购物时,往往要多花钱,售货员认为她是外国人肯定有钱。这位英国人说到这,脸上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说:“我很穷,我并没有很多钱。”要知道,西方国家中也有穷人,他们并非个个腰缠万贯。这个事例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中国人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让国人看待中国文化时戴上了有色眼镜,他们总觉得我们一无是处。其实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与糟粕,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完美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历经五千年而经久不息,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她既有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当然也有一些落后的、封建残余的东西,但绝不可全盘否定。反观西方工业文明,它是在几百年间迅速形成的文化产物,代表着现代化和工业化;其外貌似强大,却缺少了必要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的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要博采众长,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
经济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需要经济发展为后盾。经济的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唐朝是古代中国的鼎盛时期。唐朝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表现出来的是中外文化的密切交流,中华文化深刻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历程。“唐人”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我们的文化自信力是空前的,这是丰富的物质生活成就的自信力。
近几年来特别是20__年以来,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力有了显著提高。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为西方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中国人感到了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这是令人欣喜的。伴着中国经济的起飞,中国人的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伟大的民族要有伟大的胸怀和胆识。也许短时期内我们无法彻底根除文化自信力缺失的现象,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是大有希望的!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的提升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