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优质11篇)
良好的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积累经验,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先梳理思路,列出要点,然后逐步展开。以下是一些总结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篇一
这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这些事件,涉及幼儿园、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学生生活,包括班级管理、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等等方面,内容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诸如:?当你身处一个手指责别人的时候,剩下的四个手指其实在指责自己?,?优秀的教师,善于挖掘不擅长表现的学生其他方面的优点?,?通情达理的老师会注意黑板礼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上黑板做题时的感受?等等。
做教育教学工作十几年来的我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这本书中介绍的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保持心理平衡。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篇二
1、从教育的角度看,我们成人要带着一种敬畏和理解这个孩子的态度去感受他、帮助他。同时,还要看这个孩子的状态是不是已经超出了教育者所能帮助的范围,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帮助,我们都有必要了解他状态背后我们看不到的那部分东西。
3、一眼看上去,一个孩子和另一个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孩子。但是,通过孩子生活中的活动,我们会认识到,每个孩子状态背后都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所看不到的。而要想真正地帮助到一个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状态背后的一些缘由,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4、我们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真实地学会一件事情,就像他们真实地学会等待一样,孩子们才会真实地活在当下。
5、在我和孩子合作的过程中,会看到很多人,包括家长、老师在内的大多数人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有太多的不确定,也许是有关教育孩子的理论太多,让我们大家不确定孩子到底需要什么,也不确定孩子的成长中需要什么载体让孩子获得或是完成幼儿园时期的这段学习经历。
马力娟老师《给孩子当下的幸福》一书,就深深的值得我去学习,此书重点的一个词就是“当下”,是的,不管之前如何,也不管以后怎样,我们生活在当下,就要给孩子当下的幸福,这也是本书的目的所在。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将来的幸福。于是总会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去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但孩子将来的幸福谁都无法预知,难道为了将来的幸福就得牺牲当下的幸福吗?给孩子当下的幸福,或许能让孩子的将来更幸福。
我也希望我所教的孩子在我所教的当下都能感受到幸福。看完书后,我最深的体验是:他们的老师是自然的、不着痕迹的、以孩子们愿意接受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他们很少说“不”,他们看似不动声色的动作、言语,却是包含了许多对孩子们的尊重、理解和爱。
幸福是人类的根本追求,人类的一切奋斗都指向最终的幸福。幸福是主体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是同人生的内在生命力量联系在一起的。一切与人的身心健康成长相关的积极感受才是幸福。因此,幸福不是一种外在的恩赐,幸福也不等同于物欲享受。
儿童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机体在生长发育外,他的精神也在成长。儿童来到人世,就开始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也许的确不能缺少成人的协助,但儿童主要的和根本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自己长大成人。儿童生命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创造能力是其心理世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原动力。对于儿童来说,不受任何阻碍地投入到自己的创造活动之中,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把儿童在其内在的巨大潜能指引下的创造、建构活动,看作是对整个人类的建构和完善,是人类迈向真正自由和幸福的必须经历的过程。
读完此书我们应该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幼儿学前教学的重要性,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带孩子们,“给孩子当下的幸福”随时随地给与孩子当下的幸福,是他们一贯遵守的原则。让孩子感受当下的幸福,不应该生活在我们安排,照顾之下,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发现给孩子一个当下的幸福,让他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篇三
1、我们承认教师不是完人,成人教师在许多方面不如我们的学生,这并不是降低了教育者对自己的人格要求,恰恰相反,只有教育者随时随地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真正有利于教师的不断完善。同样,我们承认学生在许多方面---首先在道德方面在我们教师之上,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放弃了对学生的教育责任。学生童心的保持,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但这种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在明确一点说就是民主的教育,就是教师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育学生。
2、真正的教育者,不是没有失误,只是他会从失误中吸取新的前进力量。几乎可以这么绝对的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着是否会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翻了的错误。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3、我不接受甚至反对“爱心教育”的提法,就是不希望人们把爱心当成一种模式,一种手段,一种技巧。教育的爱,这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做出来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考,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也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4、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5、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艺术。
前不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
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同时,使我这个颇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代沟。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远了,这哪是爱学生?反思后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决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为榜样,以“爱”为己任,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进取,顾大局,识大体,努力按照上级的要求,按学校要求,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竞争意识,不但要自己思想过硬,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乐于敬业,端正态度,明确责任,勇创佳绩,还应想方设法投入到学校集体的建设中,增添自己的一分力量,为校增光、添彩。自觉维护学校利益,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舍小家顾大家,洁身自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为人梯,爱生如子。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这就是我——一位人民教师在学习中的心声。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篇四
一本好书就像一粒幸福的种子,可以在阅读者身上开出美丽的花朵。莫源秋教授的《做幼儿喜爱的魅力教师》这本书,就像这样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我的心底,平凡细腻的笔触让我感动、反思。这本书阐明了爱是双向的,只有教师爱幼儿,没有幼儿爱教师的爱是不完整、不科学的。
教师想赢得幼儿的喜爱,除了为幼儿营造充满爱的环境,还要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的氛围。许多教师容易走入这样一个教育的误区,即一个幼儿犯了错误,让所有的幼儿都来“帮助”他。其实,犯错是幼儿个人的私事,有时更是幼儿个人的隐私,不需要大家都来关注,更不需要大家都来批判和“帮助”。否则,大家都参与进来,可能会让犯错误的幼儿在他人面前失去尊严。
诸如小朋友经常会出现“尿裤子”的现象,如若老师处理不当,孩子很可能会因为担心被同伴取笑而厌学,在全班面前失去尊严,我们如能运用“高超的手段”保住孩子的面子,尊重他们“犯错误”,不公开羞辱孩子,教师肯定会得到孩子的感激和尊重,尊重不代表着教师对幼儿的尊重,更意味着幼儿之间的相互尊重。回想自己在教育过程中,为帮助某一特调皮,缺点“一大筐”的孩子改正错误时,往往会动用集体的力量,开场白往往是“某某小朋友实际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但他身上还有很多的缺点,今天我们帮他来找找吧。”通过阅读此书,发觉自己的这种方法完全是错误的。当孩子犯错误时,教师应该和相关的幼儿私下“了结”,或者让幼儿自己“了结”,在别人不知不觉中改正,过于张扬幼儿所犯错误,不仅不利于幼儿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幼儿过多的去关注别人的短处,如果过多关注别人的短处,孩子的心理不会十分阳光,过多关注别人的孩子多了,班级的心理氛围决不会和谐。
书中“缺点”属于孩子的隐私,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莫老师还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某老师在家长来接孩子时,先将孩子的进步之处大大肯定了一番,然后想将孩子存在的缺点也告诉家长,家长也急切地想知道,但该教师却直接将缺点偷偷告诉了幼儿,让幼儿暂时保密,等改正了,再向家长报喜,我觉得此教师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学习,把孩子的缺点当作隐私来保护,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激励幼儿在无人知晓中快速地将自己的缺点改正,进而获得更大的进步,因此在平时,我要树立一种保护幼儿隐私的意识,只要是影响到幼儿健康发展的事情,都应该视为幼儿隐私,都应该受到教师的尊重和保护。
关注和满足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在幼儿园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幼儿园就会成为幼儿向往的地方,教师就会成为受幼儿尊敬、喜爱的人。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篇五
1、轮到我们学校的时候,我真快活得非常。我认识的学生很多,可荣谛从头到脚都换了新服装,露了齿微笑着通过了。谁知道他今天从早晨起已经背了多少捆柴了呢!市长把奖状授予他时,问他额上为何有红痕,他把原因说明,市长就把手加在他肩上。我向地座去看他的父母,他们都在掩着口笑呢。接着,代洛西来了。他穿着纽扣发光的青色上衣,昂昂地抬起金发的头悠然上去,那种丰采真是高尚。我恨不得远远地送给他一个吻。绅士们都向他说话,或是握他的手。
2、雨不绝地下着,风吹雨点打着窗门,夜色暗得没一些光。费鲁乔疲劳极了回来,身上满沾了泥,衣服破碎了好几处,额上负着伤痕。这是他和朋友投石打架了的缘故。他今夜又和人吵闹过,并且赌博把钱输光了,连帽子都落在沟里了。
3、没有办法,过了一会儿,只好提了衣包懒懒地走开。他悲哀得很,心乱得如旋风,各种忧虑同时涌上胸来。怎样好呢?到什么地方去好?从洛赛留到可特淮有一天的火车路程,身边只有一块钱,除去今天的费用所剩更无几了。怎样去张罗路费呢?劳动吧!但是向谁去求工作呢?求人布施吗?不行!难道再像方才那样地被人驱逐辱骂吗?不行!如果这样,还是死了好!他一边这样想,一边望着无尽头的街路,勇气愈加消失了。于是把衣包放在路旁,倚壁坐下,两手捧着头,现出绝望的神情。
4、夜渐渐深了,天忽下雨,又发起风来。费鲁乔和祖母还在厨房里没有睡觉。厨房和天井之间有一小小的堆物间,堆着旧家具。费鲁乔到外游耍,到了十一点钟光景才回来。祖母担忧不睡,等他回来,只是在大安乐椅上一动不动地坐着。他祖母常是这样过日的,有时竟这样坐到天明,因为她呼吸迫促,躺不倒的缘故。
5、前面可望见广漠的原野和戴着雪的亚尔普斯山。我们肚子已饿得不堪,面包一到嘴里好像就溶化了。可莱谛的父亲用葫芦叶盛了腊肠分给我们,大家一边吃着,一边谈先生们的事、朋友的事和试验的事。拨来可西怕难为情,什么都不吃。卡隆把好的拣了塞入他的嘴里,可莱谛盘了腿坐在他父亲身旁,两人并在一处;如其说他们是父子,不如说是兄弟,状貌很相像,都脸色赤红,露着白玉似的牙齿在微笑。父亲倾了皮袋畅饮,把我们喝剩的也拿了去像甘露似的喝着。
《爱的教育》这本书我们学校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读了,受学生的影响,我也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他所倡导的爱的教育,包括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人类美好的精神。
在作者眼中通过一些小故事表现得亲切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日记形式的故事一篇篇都不是很长,但都是有趣,有意义的事。小学生虽小,但却能深刻感受到“爱的教育”,感受好与坏,感受爱与憎恶,这一切复杂的感受通过这一篇篇日记表达出来,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的一些思考,让读者能切身体会“爱的教育”,感受“童言无忌”。
爱的教育并非易事,当教师、父母能把握好这个度,那爱的教育则就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正当处理这爱的教育,这爱就有可能成为溺爱,盲目的爱,将会起到反作用。我想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所以,这些以日记形式的小故事我们大人可以看,以了解孩子的心灵,小孩也可以看,感受同龄人的身心状态,一切都因它没有复杂的语言,却能带来一些共鸣。
《爱的教育》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鼓舞孩子能接受挑战,用爱心创造美好的世界,真是值得大家一看。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篇六
受教育者如果不建立一套自我教育和自我教养的制度,要确立正确人生观是不可想象的。自我教育是中小学生活中的中心问题之一。教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要做的最复杂的一项工作。平常所说的培养自己的信念,实际就是培养不违背自己良心的那种能力。为了使少年和青年男女确立这种极其重要的道德品质,教育者就应悉心地教导学生、注意检点自己、观察自己。
(第一卷790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要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谴责。
采用惩罚手段是很简单的,而教育一个人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受,从而受到良心的谴责,那要困难得多。在童年期,特别是在少年期,一个人如能进行自我谴责、洗刷自己的良心,那就有了一股很大的力量。我总是努力使少年在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之后,能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应当成为一个和我现在不一样的人。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受,这是对别人的不良行为不能容忍和毫不妥协的源泉。
(第三卷650页《公民的诞生》)。
要培养青少年的自责心。
这里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做了不体面的事,受到责备主要不是来自年长的人,而是来自孩子本人。年长的人只能去点燃善良思想的火花。
(第二卷352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用知识教育学生,并不意味着把知识变成成品,然后将它们塞进学生的头脑。学校的教育使命在于使青少年在心灵里树立起自觉的学习态度,确立对知识的坚定原则立场和自己的见解。
(第一卷780页《培养集体的方法》)。
关键是启发和鼓励学生自愿学习。
究竟怎样去培养、怎样去教学、怎样启发和鼓励学生们在学习上能成为自愿的而又具有魅力的呢?这是学校里诸多事情中一个最复杂、最艰难的问题。
(第二卷309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要培养学生终生获取知识的愿望。
我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而且也在于培养起他们终生获取知识的愿望。所以,我们努力使他们形成一种信念,认识到知识、学问和精神素养都是保持有意义的、有价值而又充实的精神生活的必要条件;认识到没有知识,生活就不可能有兴味,因为不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第四卷7页《帕夫雷什中学》)。
要比别人当作一面镜子。
一个人能把自己的一份精神力量赋予别人,希望别人变得更好,并能把别人当作一面镜子,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道德品质、创造才能和技巧),他就会激发起自己的自尊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第四卷629~630页《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第六编要培养青少年的幸福感。
一、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的欢乐和幸福。
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的欢乐和幸福。
教育并不是万能,它不能使一个人不受他所生活的那种环境的影响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但教育必须保护孩子们心灵中巨大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产和精神财富――欢乐和幸福。一旦孩子的心灵遭到了不幸,我们就应当记住:我们面前的人是孩子,首先应让他平静、安宁,帮他解除痛苦、不安和忧虑,然后给孩子带来生活的欢乐,这就是说,孩子没有生活欢乐,任何时候也不会觉得仙鹤是蔚蓝色的。假如我们的孩子都能以乐观的情绪去看世界,假如他周围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能向他展现出美丽、精细、柔弱、温和色彩的话,他就会易于接受教育,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
(第二卷186页《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创造幸福是教育的目的。
年复一年,我越来越确信,创造幸福是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幸福是一种精神状态,也可以说是接受教育的能力――接受教师教育影响的能力。没有这种精神状态,就根本不可能有教育。
(第五卷665~666页《人是最巨大的财富》)。
学校要给每个人以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
学校的任务不仅仅在于授予学生从事劳动及合乎要求的社会活动所必备的知识,而且也在于给每个人以个人精神生活的幸福。没有丰满的内在精神世界,没有劳动和创造的快乐,没有个人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就不可能有幸福。
(第四卷12~13页《帕夫雷什中学》)。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篇七
平时,我常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老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方面因素决定的,老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其人格,这是一名教师吸引学生力量的主要源泉。
人格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通过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教师在教学生的事业中,形成独特的鲜明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人格高尚、完美,就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教育效果就良好。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确实如此,凡是成功的教师,无论他是大学、中学、小学的教师,无不以人格之光烛照亮学生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教师的人格魅力首要的是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商跟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获得事业的成功。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受益终身。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他们会在平等的基础理论善待每一个学生,不会因为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庭背景的不同高看或歧视某些学生。在他们心里,教好每一个学生是老师的天职。他们胸怀博大,容得一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互有差异的学生。他们不仅是学生的良师,不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他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更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放在心间。
欢对学生说:想一想,你应该怎么做。在人品上他们更是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哪怕是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同样相信学生改正过失重新开始的能力。他们不光看到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从而利用现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基础。他们既是学生现在的引路人,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设计师。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他们不是仅仅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他们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正直去构筑学生的正直,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他们是最能以身作则的人。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他们始终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他们不会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他们会反思,并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的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丰硕的成果。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篇八
应老师们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我和同学们到图书馆选了一本书,选的这本书或许不是什么名著,很普通,但确是我需要的,也是我所喜爱的,这本书和我的专业课相联系,当我在翻阅时,瞬间就被这本书吸引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谈到教育爱时,谈的.最多的是教育对幼儿的爱,而极少谈及幼儿对教师的爱,更鲜有人去研究如何让幼儿爱上教师,或许大家觉得幼儿教育有了教师的爱就足够了,只要教师爱幼儿,幼儿肯定就会喜爱老师。可是,看了这本《做幼儿喜爱的魅力教师》后,我知道了爱应该是双向的,不只是教师爱幼儿,也应该用自己的方法让幼儿喜欢上教师。
“爱是一种需要,得到爱就会感到幸福和安全”.不仅幼儿需要教师的爱,教师对幼儿的爱同样有一种深深的渴求。幼儿在教师爱的包围中体验着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教师在幼儿爱的举止中品尝着作为教师的幸福与快乐。一开始进入学校的我迷迷糊糊,学前专业在我的记忆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概念,在不了解这些专业知识的时候,我并不知道原来教幼儿还会有这么多的学问,它并不是那么简单,甚至需要我们比平常的教师们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耐心。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读了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也让我认识到了想在幼儿教育工作上有所作为的教师,应该敬重幼儿教育工作:忠于职守、专心致志、恒心如一、一丝不苟。只要专注且持之以恒的努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一定会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有所成就。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篇九
在这为数很少的知识中,凡是那些必须要具有十分成熟的理解力才能懂得的,凡是那些牵涉到一个孩子不可能理解的人的关系的,以及那些尽管本身是真实的,但将促使一个没有经验的人对其他的问题产生错误想法的,都要通通抛开,不能拿来教育孩子。这样一来,你就把你要教的东西限制在一个同现时的事物有关的很小的范围了;不过,这个范围,以孩子的思想衡量起来,仍然是一个很广阔的境界。
我们要把我们的感觉变成观念,但是不要从感觉的对象一下就跳到思想的对象。
使你的学生去观察自然的种种现象,不久以后就可使他变得非常好奇;不过,为了培养他的好奇心,就不能那么急急忙忙地去满足他的好奇心。你提出一些他能理解的问题,让他自己去解答。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你一旦在他心中用权威代替了理智,他就不再运用他的理智了,他将为别人的见解所左右。你为了教这个孩子学地理,就给他弄来了许多地球仪、天象仪和地图。多么完备啊!为什么要用这些代表实物的东西呢?你开头应当使他先看原物,以便使他至低限度能够知道你给他讲的是些什么!
老师的心中热情洋溢,他想把这种感受传达给孩子,他以为使孩子注意那些触动他本人的情感的地方,就可以使孩子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完全是愚蠢的想法!自然的景色的生命,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要理解它,就需要对它有所感受。
有一本书在我看来对自然教育是论述得很精采的。我的爱弥儿最早读的就是这本书;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他的图书馆里就只有这样一本书,而且它在其中始终占居一个突出的地位。它就是我们学习的课本,我们关于自然科学的一切谈话,都不过是对它的一个注释罢了。它可以用来测验我们的判断力是不是有了进步;只要我们的趣味没有遭到败坏,则我们始终是喜欢读它的。这本好书是什么呢?是亚里士多德的名著?还是普林尼的?还是毕丰的?不,是《鲁滨逊漂流记》。
在每一种东西中,用途最广和必不可少的技术毫无疑问是最值得尊重的;而一种技术,如果它最不需要其他技术的帮助,则我们对它的评价当然比那些依赖性最大的技术高得多,因为它是最自由的,而且是最接近于独立操作的。这才是对技术和劳力的真正的评价尺度。
你想依赖现时的社会秩序,而不知道这个秩序是不可避免地要遭到革命的,而且,你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预料或防止那将要影响你的孩子的革命。大人物要变成小人物,富人要变成穷人,贵族要变成平民;你以为你能避免命运的打击吗?危机和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谁说得上你将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凡是人所制造的东西,人就能够把它毁掉;只有大自然刻画的特征才是不可磨灭的,然而大自然是从来不制造什么国王、富翁和贵族的。这位大官,你当初只教育他追逐富贵,将来落到卑贱的地位时怎么办呢?这个只知道靠黄金生活的税吏,将来穷困的时候怎么办呢?这个虚有其表的蠢人,无一技之长而全靠他人之力生活,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又怎么办呢?一个人要能够在自己的地位发生变化的时候毅然抛弃那种地位,不顾命运的摆布而立身做人,才说得上是幸福的!
这一根有半截是插在水中的棍子,其位置是固定地垂直放着的。由于它看起来好象是折断了,所以为了弄清楚它究竟是不是断了的,我们要经过许多的步骤之后,才把它从水中拿出来看或者把我们的手放进水里去摸!
(1)我们首先绕着棍子转,我们发现那折断的一段棍子也是同我们一样地在移动,可见是我们的眼睛觉得它在动;视觉是不能移动物体的。
(4)我们把水放走,这时候我们看见棍子随着水位的降落又慢慢地直起来了。这样一来,岂不把这件事情和光线折射的道理解释得很清楚了吗?既然我们单单用视觉就能校正我们认为是视觉造成的错误,那么,我们说视觉欺骗我们就说得不对了。
1.真正的教育绝不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
2.造成目前教育障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孩子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孩子的本性是不愿意感受到有人在教育他的。
3.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太累了,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家长、教师、校长的身上。
4.教育的很多问题,根源在于家长和老师放不下自己的权威、尊严,认为自己时时处处表现得比孩子强,才能树立权威。这既是个理念误区,也是个巨大的心理障碍。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
5.社会流行一个观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误导了很多人。其实终点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起跑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其实不重要。
6.我们要长期在中高考的体制下工作,因此,对基础教育有意义的研究,都不能离开中高考存在的前提,生本教育十年实践证明:“素质好,何愁考(中高考),为了好,偏不考(过程中的统考)”。
7.教育者的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地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
……。
变教育者的“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
现代教育有两个伟大的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
仅仅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是不够的,还要高度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这是一切教育的逻辑起点。
要真正的改变人,必须从人的内心深处下功夫,那就是——利用人的生命发展中的主动性规律。
激发孩子的兴趣,无非有三种思路:一是感觉引导,二是降低难度,三是协助孩子发掘学习的快感。
当孩子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这种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让孩子尝到甜头的唯一办法就是减少知识总量,降低学习难度,是孩子不断获得小成功,尝到小甜头。
在学校过程中,把一个大目标科学地细分成若干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每实现一个目标,就得到一次激励,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
学习的本质仍然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区别于将学习娱乐化所获得的表面的、短暂的快乐,是真正的、持久的、深层次的快乐。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天才。还未经文明熏染和污染的孩子,其思维模式还没有被纳入社会公认的体系中,他们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想法其实正是可贵的想象力的火花。
教育是一把好刀,会用的人进行优质教育,不会用的人,会把刀变成控制人的“凶器”。
终点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人的发展需要评价,分数是其中一种手段。
模糊的评价,实质上是上升到教育文化意义上的评价,是人性的回归。
从本质上说,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的过程。
教育,应当回归到心灵深处。
教育之道,道在心灵,而不是被动的知识传递和技能训练。
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
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
嘴巴的品质是耳朵培养出来的。在课堂上,教师如果尽可能闭上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孩子,也是教育行为转变中的一个关键。
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实现“闭着嘴说话”,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
要让孩子敞开心灵,教育者自己必须变得柔弱起来。
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弱起来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你的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
柔弱甚至示弱是一种根本性的教育素养,堪称教育的第一素质。
只要让孩子感应到你真的在乎他,他就不会让你太失望。
无声的行动有时能与话语一样重要,起到交流的作用,更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赏识。
教育者需要先打开心门,不可抱着一颗焦躁的心来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从身上流露出一种温暖平和,需要让孩子感受到“阳光”。
把我们心中的能量通过一种管道输送到孩子的心里去,每个孩子的心中一定是春意盎然。
精彩的教育,是传递精神能量。
教育是一种大爱,它的使命就是把精神能量传递给孩子。
精神能量不是安慰剂,更无需欺骗,只要教育者将自己的善意、沉着和关怀传递给孩子,孩子就能吸收并发挥这些伟大的力量,他会变得强大,有安全感,充满自信。
教育就是一种平静之气。
为孩子提供一种气韵生动的“场”,是孩子的心灵得以滋养的唯一途径。平静而生动的气韵是培养孩子美德的大格局。
回归教育的纯真,就是以自己的平静心情,培养孩子的平和心态。
教育者之美,不在于外貌,而在于“平夷”的美好心情。
控制情绪是教育者的基本功。
孩子的心灵是柔弱的,如果一开始的成长就是一面布满漏洞的墙,他也许需要用一生的力量去修复那些伤害。
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教育,才是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
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
教育者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孩子自主学习。
作家冰心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这应当是现代教育变革的总纲领。
允许孩子有秘密,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的踏脚石。
孩子需要有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摸索、碰撞,在这个过程中知道问题的边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任何粗糙的插手,都会让孩子在自己找寻坐标的过程中感到被监视,甚至感到羞辱。
惩罚是必要的,就是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在教育的十八般武艺中,惩罚也是很必要的,因为人的发展史艰苦的,是“先痛然后快乐”式的不断自我更新。
惩罚的目的不是惩罚本身,而是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并且克制“以自我为中心”意识的膨胀。
教育者的一个善行就是:最好少一只手。“少一只手”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也许你会发现,孩子收获的,比你期待的要多得多。
放下自我,敢于“装傻”。
教育者要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关键是放下自我。
“教育者是孩子的学生”,这不是一句夸张的。
口号。
而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自以为很幸福的人,一定是幸福的;自以为聪明的人,通常是愚蠢至极的人。
教育者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自己的聪明与才华,这样,即使获得了尊重,也是带着负面的尊重,总有一天会被孩子抛诸脑后,真正的“权威性”是等孩子长大后回想起来的“权威性”。
理想教育永不过时。
理想是一枚深藏的火种,可以抵御黑暗,度过艰难。在见不到光的日子,人的心灵也有来自理想火光的照耀,更能在坦途中提供能量。
理想牵引越早越好,教育者要尽早在孩子的内心装一个发动机。
理想教育的第一个要求,是引导孩子形成目标管理的习惯。
没有目标的努力是没有实际价值的,而没有目标的指引,孩子的潜能是无法释放的,所以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应当从目标的确定开始。
理想教育的第二个要求是,为孩子的心灵树立远方的灯塔。
理想是一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准确把握,只有有了志向目标,才能有动力,才会造就成功。
教育目标的长宽高:长,即具备学习的能力。宽,即学会共处和合作。高,即人的品质。
当前教育更加重要的任务正是还原人性之美,彰显人性光辉。
善良让合作自主转化。
善良归根结底是一种至爱,是一切人性之美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教育的范畴。
改变教育,其实是从改变教育者自己开始。对于我们的教育而言,包容与谅解是一朵芳香的“玫瑰”,教育者有责任把这朵“玫瑰”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人性中的另外一个彰显的美是正直之美。
对于孩子来说,主要的就是学会遵循所有的游戏规则。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充分使用正当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离不开自信作基础。
要培养自信,首先应该乐观自强,让孩子相信自己的潜能,凡事做出积极地选择。
建立自信,还需要坚定一个信念——只看自己有的,不看自己没有的。一个人如果有某些缺陷或者不足,应当接纳自己,相信事情都是分两面的,并从自怨自艾中走出来,乐观地面对生活。
形成了自信的信念之后,更需要学会在挫折中锤炼、巩固自己的自信心,否则自信将被扼杀。
爱心是无限珍贵的瑰宝。
勇敢,是人性中阳刚之美的集中体现,是在不可预测的未知面前所表现的自主意志。
关系大于教育。
礼之用,和为贵。
好的关系不是溺爱而是尊重,不是依赖而是信赖,不是包办一切而是独立合作;好的关系是一种真善美的关系,是让人发自内心喜爱的关系,是促使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是和谐的教育,好的关系的本质特征就是和谐。
我们的孩子内心里都有永不熄灭的“蜡烛”,这根蜡烛有着无限的能量,而教育者的任务是做一根火柴,点亮孩子心中的光明。
做孩子的“律师”,意味着站在孩子的一边,竭力维护、捍卫孩子,而不是做一个裁判是非的“法官”,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与孩子形成一种对抗的关系。比捍卫孩子的权益更重要的,是捍卫孩子的天性。
教育者应当选择做一个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农夫”。
教育者永远无法和孩子一起跑到他的人生终点,因此,最好的选择是站在看台上,为孩子呐喊助威,起到拉拉队的作用。
不做陪跑者,意味着为孩子的心灵留白,使之有了孤独的机会,使他的心灵品质得以提升。
不教而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教育是一种状态,一个教育者达到了一种好的状态后,坐在那里,随意说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实现不教而教,关键就在于“自我概念”这四个字,孩子建立自我概念,就可以自己教育自己。
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并满足孩子的层次需求,是建立孩子良好自我概念的基本线索。
“忙”是对教育责任的逃避。
只有从自己的学生或者孩子身上引导生成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
尽管我们所做的事情可能是很低微的,但“最低微的事情往往指向最崇高的目标”(莎士比亚语),即使你所做的事情再微小,也一定可以找到它的价值。
沉得住气,才能成为一名教育家。
越是聪明的人越需要下笨功夫。
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假定孩子最佳才能区的目的也正是要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
给不同孩子提供适合个性的教育,让孩子不至于感受到“硌脚”的痛苦,甚至感受不到自己在接受教育,那么教育就是很自然的了。
孩子的潜能像空气,放在多大的空间里,它就有多大。
教育之道,就在于洞察、处理人的内在自觉。
当教育者把孩子的自觉唤醒后,他就完成了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因为人在自觉意识产生后,就获得了主动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与热情。
自尊是一切个性化教育的线索,教育者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到每个孩子的自尊。
自尊,隐含了人发愤图强的密码,只有自尊得以保证的人才能积聚无比强大的精神能量。
所有的成功都是个性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
在教育领域中,“阶梯”的提出,看起来简单,但意义深远,是当前提出创造适合每个孩子水平的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可以说是个性化教育的实质。
知识并非力量。
对人的命运发生作用的,除了知识,还有人格和能力,三者协同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把拥有知识本身当做一种资本,容易把问题想得复杂,反而失去了创造力。
教育的人性尺度,就是使每个人潜在的、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生长,而能力的背后就是潜在的能量,简称“潜能”。
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比较有效的开发而已。
每一个孩子在体验中不断地感知、感悟、积累的过程,这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
只有悟到的才是自己的。
最为经典的引导觉悟、对人施加有效影响的最佳途径,莫过于“启发”了。
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教育的秘诀是“三分教,七分等”。
创造性才华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最终标准。
创新意识的培养能保证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育入手,培养人的创造性。爱美是人的天性,凡是天性中固有的必须趁着适当时机去培养,否则像花草不及时下种,即使一样去培植,还是凋零。
美育的根本价值在于给人自由与解放。
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
回归教育的根本,引发孩子的主动性,唤醒孩子的自觉,是教育走向春天的基本保障。
良好的习惯是形成和完善好的人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良的习惯也正是形成不良人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习惯决定命运。
我们所倡导的新时期养成教育的终点,就是养心。心正则身正,身正则行为正。
素质是养成的。
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身体、思维、知识、品质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称为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是逐步养成的,而不是教诲而来。我想,这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精髓。
1.真正懂得重要性。
2.找出可行性分析。
3.统筹安排,逐一击破。
4.关键前三天,重在一个月。
5.每天前进一点。
6.借东风。
7.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1.注重第一次。
2.找好突破口。
3.树立一个同龄榜样。
4.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训练。
5.进行正强化。
6.和孩子签订一个行为契约。
7.家校合作,形成风气。
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牢不可破。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引导自我训练。
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2.孝敬父母。
3.说了就一定要努力去做。
4.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5.认真写字。
6.从错误中反思自己。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篇十
2、这个世界,凡有爱的事情都好办一点,怕的是恨,不是爱。
4、华安爸爸说,很骄傲地,”别忘记,我是世界上第一个抱他的人。“能够这样见证宇宙的蕴吐,能够这样拥抱鲜活的生命,是多厚的恩泽啊!却有男人推拒这样的特权。
5、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恶事,没有必要让两岁就开始直到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贵!
6、一路上,两个人都很忙碌。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他。
他用受虐的、抱怨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洋溢的幸福。
8、在一个西方的家庭里就比较简单。孩子的母亲有最大的权利,任何人都得尊重“生母”的权利。我的婆婆很清楚地认知:宝宝首先是我的儿子,其次才是她的孙子。对孩子的教养,她可以从旁帮忙,或是提供过来人的经验,甚至于表示不同的意见,但她最后一句话永远是:“当然,决定还是在于你做妈妈的。”
9、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衣索匹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10、孩子是两个人的,生孩子也是两个人的事情。当医生和护士在为众多的病人跑进跑出的时候,只有丈夫能够握着你的手,陪你度过每一场阵痛的凌虐。夫妻的同舟共济,没有更好的时候。两个人先共度苦痛,苦痛之后再共享欣喜。
11、不要忘记这些过去的记忆,因为这些记忆,会跟着我们的人生,一生一世,只不过,它们不再像我们儿时那么的明显。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20篇篇十一
好教师的眼睛是带着感情的,那是母亲般温暖的目光,每一个孩子在他的视野中应该是平等的。在日常工作中,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寻找孩子,关注他们在做些什么;课堂上,老师会用自己的眼睛注视着孩子,捕捉孩子对知识学习的每一个信息,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生活中,老师的眼睛能给孩子温暖,孩子能在老师关切的目光中勇敢地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有人说得好:如今我们身上的全部长处都是以前老师曾经夸奖过的地方,我们身上的大部分缺点也是当年老师曾经批评过的地方,我们至今还没有涉足的领域,也是当年我们初次涉猎,遭遇失败被他人抱怨或者嘲笑的地方。所以一个老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要学会赏识孩子。在评价孩子中,你要能保持鼓励性的倾向,使孩子时刻感到自信,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孩子犯错时,能给孩子一个台阶下,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别忘了给孩子送上一片掌声;孩子有疑难时,老师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和真诚的朋友;当孩子大胆表现自己时,老师是最好的欣赏者。教师潜在的人格魅力会深深地感染孩子,真诚的赞美、友善的态度中时刻不忘对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好教师应能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挖掘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展孩子的个性。“让每个孩子追求成功”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一个好老师一定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课堂,使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注重塑造幼儿完整健全的人格。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是民主的、平等的,知识是师生互动生成的,孩子成绩的评价是全方位的。
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但是分寸应当适度,实事求是,不宜过分夸大,尤其是不可只讲这一个片面。孩子的成长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身上缺点和弱点的克服,只有调动和依靠孩子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而且克服缺点和弱点的目的正是为了发扬长处和优点。忘记这个目标,孩子就会感到一无是处,失去前进的信心,结果是缺点和错误也难以得到克服。
有时长处和优点,可能暂时未能找到正确的表现形式。这些都要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细心地加以体察。
如果目标不可能达到,或孩子认为不可能达到,就会失去自信,从而生气努力的动力。所以,赏识孩子不仅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为孩子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以保持孩子的自信力。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加以肯定,加以鼓励,加以强化。孩子自己相信“我能行”,而且成为一种定势,就会成为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障碍的强大动力。人生的道路充满着各种艰难险阻,“不如意事常八九”。一点帮助孩子有这样的思想准备。人才的成长更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这是无法回避的。但是人生又应当是快乐的,不能以吃苦为目的。片面地强调苦读、苦学、苦干,不容易为孩子接受,更不可能有持续的动力。重要的是使孩子从每一步前进中感到克服困难的愉悦,收获愉悦,达到新境界的愉悦,战胜自我的愉悦。奋斗本身就是其乐无穷。有了这样的感受,有了这样的人生态度,各种艰难困苦就都不在话下了,就都会成为“玉汝于成”的条件。能够笑迎困难,笑迎挑战,含笑去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缺点,自然能够勇往直前地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赏识,可以顺应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创造条件使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是扼杀,从而达到一般情况下似乎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但是绝不是无限夸大孩子的潜力,为孩子设置“超凡入胜”的目标,更不是为了让孩子付出太苦太累的代价给家长的脸上增光。因此,赏识也应当恰如其分,有多少说多少。更注意到,在肯定孩子的每一个进步的同时,让他看到新的目标,产生征服的愿望。我们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我们顺其自然,让这些“才”长得好,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能够发挥的一份作用,他在社会上就会有自己应该占有的一席之地。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把自己的才能和力量充分发挥出来,融入到社会整体的努力之中去,就会汇成历史的浩浩荡荡的洪流,人类的幸福就会与日俱增,这是确定无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