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读者文摘读后感受(3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读者文摘读后感受篇一
也许,繁忙的生活节奏让我们的感情愈来愈麻木,愈来愈让人感觉你铁石心肠。当我们闭上眼睛可以看不见,我们堵上耳朵可以听不见,闭上嘴巴可以不发声,但我们的心灵总是有善良的一面,正可谓“人之初,性本善”。在这本书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真实故事的面前,我们能听见心中的天使和恶魔的争辩,因为总会有一份“情”、“爱”、“义”能感动你。
我认为,在人生中一个人最坏的处境,不是贫穷,不是厄运,而是当你的心不再受感动的时候。
朋友,如果你好久没有被感动过了,那就请你翻开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能让你满面流泪。
一本好书能陪伴你的一生,我最近读的这本《读者文摘》让我深深的感悟出了“情”、“爱”、“义”。
也许,繁忙的生活节奏让我们的感情愈来愈麻木,愈来愈让人感觉你铁石心肠,当我们闭上眼睛可以看不见,我们堵上耳朵可以听不见,闭上嘴巴可以不发声,但我们的心灵总是有善良的一面,正可谓“人之初,性本善”。在这本书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真实故事的面前,我们能听见心中的天使和恶魔的争辩,因为总会有一份“情”、“爱”、“义”能感动你。
我认为,在人生中一个人最坏的处境,不是贫穷,不是厄运,而是当你的心不再受感动的时候。
读者文摘读后感受篇二
一个偶然的下午,意外得来休息时间,去了超市,在一个零乱的书堆,写着“10.80元一斤”不禁感慨:现在无纸化的信息年代,人们看这种原始的纸书的本不多,加上近几年书价疯涨,人们更是敬而远之,这样的折价怕是超市的无奈,也是书们的无奈吧。
从小我就喜欢看书,小时候一本2.8元的《一千零一夜》已经算是奢侈了,家里我和妹妹两个孩子上学,不富裕,大多是看表姐的,暑假时就喜欢上表姐家,她是独女,爷爷奶奶又在上海,条件自然好得多,家里有许多书《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葫芦兄弟》、《安徒生童话》。。。。那些书大多是手绘图的,色彩比较丰富,每次去都抱着书从早看到晚,小时候我的童话世界就在书里,有漂亮的美人鱼、幸运的灰姑娘、还有优美歌声的夜莺,本领非常的葫芦七兄弟。
等上了小学,特别喜欢语文书,(那时候只有语文和数学两课)因为上面有许多故事,有英雄人物、有传奇故事、有唐诗宋词,每次新学期一发书,我迫不及待地把课本从头到尾看完,天天晚上放学也看,老师讲的时候我更认真的听老师讲字句的意思,每次考试的时候我都脑子里有一本书,了如指掌的一一答题,上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写作文了,爸爸就会开学的时候给我钱去书店买作文书一本作文书要5-6块钱,那时候只有是有书看都开心得不得了,很是认真的看,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揣摩,这也可能是我喜欢上写作文的原因,家里的作文书越来越多,好词好句,信手拣来,三年级我的作文已是全校的范文了,在工作以前我都一直热爱着文学和写作。
上了中学,同学多了,接触各种各样的书的机会就多了,自己也有了零花钱,在一次学校建立“图书角”的活动时,我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我的第一本所谓的闲书,(家里人只让买学习有关的书,其他不关学习的书,一律视为闲书)那本书的名字我一直记得《陶威尔教授的头颅》,是个科幻故事,从里面我看到了科学家的疯狂和人性的贪婪,更多的是超先的科技设想,让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科幻小说,迷上了ufo,于是我将课间零食的钱(那时都有两节课下吃面包的习惯)都省下来,动员妹妹将家里老爸的酒瓶卖了,这样我就有钱买我的科幻小说了,记得那时一本杂志好像是6块钱。还从课本里喜欢上了鲁迅,喜欢上了朱自清,于是我将一本的爱好又投入到散文上,有时可以从图书室借到一两本,更多是借口老师要写散文,和家里人要钱去买,那时的大人们,老师的话就是圣旨,于是一学期可以买个一两本,从书店出来在公交车上就读了起来,几次都是过了站,再从底站坐回来。感受朱自清的细腻,传染鲁迅的直白,后来去了一次鲁迅的故居,见到三味书屋和白草堂,楼上的小书房更是书香四溢,仿佛仍有人在子夜时分挑灯夜读,任由窗外雨打芭蕉的喧闹。
再后来上学,和宿舍的舍友们一起看席娟,可我总是看得很慢,因为我总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看,有时再回头体会写得好的地方,所以常常被大家笑的,碰到好的作品,我常是因为看得太久,借的钱超过了抻金的钱,干脆留了下来,权当买下来,慢慢看。看言情小说没多久就觉得都差不多,从班上男生那得到一本武侠,发现快意江湖实在是件洒脱的事。
工作后,自己有了一份收入,更喜欢看书,漫画、小说、时政、管理、人文、诗经、甚至周易风水,看得很杂,书越看越多,发现书价也越来越疯,一本书20-50,从好几年前有了mp4起,就再也不买书看了,看txt电子书,网上什么都有,下下来,随时随地都可以看,还不用花钱。
怀孕时,有时间了,就慢慢拿起书来,渐渐的又找回了看书时的安静心情。(此处还有几十字没写完)
近来看《菜根谭》,感悟良多!
本以为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修得了一些涵养,听培训课,听有名之士的见解,太多到最后却是同样的道理,没有新意,都是将一些世人都知道的道理加上包装展示在不同的案例里。。
读者文摘读后感受篇三
在自习室看到一本读者文摘,大概是别人用来占座位的。信手翻开,却看到一篇文章《让“死”活下去》,是陈希米怀念她丈夫史铁生的。文章处处萦绕的是思念和悲痛。史铁生现在于我不算做遥远了(我姑且大言不惭一回),只是自己变懒了,从来不愿把从他那获得的一些零散的感受梳理到一块,任它们流浪在笔记本的各个角落,彼此孤独着。权且为看了这篇文章有感,也为让我稍去一点懒人的惰性。
初识史铁生应归功于五年级的那篇课文《秋天的怀念》,是一个实习老师给我们上的,隐约记得上完后让我们写了篇读后感,至于什么内容早就淡忘了,仅只记我得到了老师的好评。那时候总分不清霍金与史铁生;再接触史铁生的作品便是高中的《我与地坛》,张老师讲的,似乎也没有过多的感触;高三快高考了,老陈将一些可能的高考素材贴在专栏里让我们去看,史铁生是2019年12月31日逝世的,老陈觉得考的概率高,所以专栏里有好几页关于他的段子,那天体育课没去玩到教室后面,刚好就看到了。现在仍清楚的记得里面节选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那头老黑牛偷吃草的那一节和一些零散的其关于生死的看法,现在想想那时能将其记住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高考,或许正如别人所调侃的那样,一到高考,屈原就无数次跳江,荆轲便又从易水出发;但我不否认对他质朴的满含意趣的文字的欣赏。
现在在学80年代文学,史铁生也便再次拉入眼睑。
我想史铁生也是这样鼓起他生活的勇气的罢,对于他自己,生活的目的便是虚无,但为着他人传承生命的希望,生活一如结尾说的那样无所谓从哪来,到哪去,希望周而复始,只有活好过程,活出精彩,也便得到救赎。
而想一想现实生活,也便如此,有时候做一些事或许目的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处在未知状态,但我们却也为之奋斗者,拷问不清楚的事努力去做,享受过程也便是好;生的那一瞬间也便开始了死的过程,这样看来是悲观的,但也应如史铁生一样,虚无的目标也必须有,为着活下去的勇气,至死方休的行走!
其次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本应归入知青文学,然而在我看来,史铁生的文章与其它的知青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以委婉清俊的笔触写出了知青与当地村民相濡以沫的情谊,知青生活不再是迷茫与愤慨,而是有那么多的记忆和眷恋。一个身处苦难的人,对别人抱有一颗悲悯之心,表达着对世界的爱和对生命的眷恋。这是多么难能可贵之处。
记得高中写作文,遇到坚强等话题,史铁生海伦等便被搬上了稿纸,但那时又能领略几分他们的酸楚。
史铁生说他经常有这样的一种感受:死神就坐在门前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的耐心等我。不知什么时候他会做起来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什么时候,我觉得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这或许是一个顿悟了生与死的人应有的态度吧。正因为顿悟了自己,也便看别人真切了几分,人性的高度也便升了一个层级,也便有了普世的悲悯之心。
有人说今年12月22日是世界末日,我也曾想假若今年真是世界末日,世界将会怎?而我又会怎样?妈妈弟弟说若真如此,每个人便不会去工作,只是享受,社会是混乱的,而我则觉得每个人会坦然的从容生活,因为我与他,我们都有了一个最终的判定书,苦也罢喜也罢,它都在那里,大家都要死,大家也便不怕死,也便都没有死。或许妈妈的猜想是对的,我不得承。那天考完试一个人从桃园后面下来,那三个男生的话着实让我毛骨悚然,大学生也有着如此粗鄙的思想,那时的混乱也便可想而知了,或许人性本恶。这般看来对存悲悯之心的人的敬畏要更上一层。
老师说不同的阶段看不同的作品感受是不一样的。重读《我与地坛》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史铁生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因此他选择了写作去完结他生命的辉煌。
我曾假设史铁生没有承受住生命之重,那又怎样呢?(这样看我似乎是个无悲悯心的人)。白发人送黑发人,最难承受的也便是他的母亲吧!儿子的不幸在她母亲那里总是要加倍的。作为残疾者的母亲,她的生活是苦的,苦的太久以至于吃了甜也想不起这便就是糖。偌大的地坛,母亲总会找到儿子,甚至连说话都小心翼翼。除了感动又能说些什么!
后一代对上一代是血缘关系呈几何关系递减的级数,我也不便表明什么,只是经常给爸妈打一个电话,与这陌生之地给他们一个我安好的讯息罢了,或许正如一同学所说有没有能力让他们幸福是我们的责任,我至少也可以找一个目标奋斗着。
史铁生喜欢去地坛,我猜想其一是源于一个残疾者对世界的静听,另一个是他在寻找一个,可以让灵魂栖息的地方。我也一直坚信人于喧嚣时,自己是空虚的,唯有独处时才可以找回本我,每个人都需要一种内在的宁静,可以以逸待劳的整理一切外来印象,这样人或许才有一种连续性和完整性,当人被纷繁的外部生活搅的不安宁时,他也就断裂破碎了,失去了消化吸收外来印象的能力,于独处时人便会去消化世界。
然而人毕竟是社会属性大于自然属性,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闹,不知想要干什么;有时候在独处时倍感孤独与害怕。似乎寻求这两点之间的平衡支点永远是那么困难。或许这也便是生活,矛盾,烦恼处处都在,每一阶段都有,摆脱不掉,总在一步步消解烦恼中成长着。与史铁生相比,我的也便是小巫见大巫了,但与每个人而言,烦恼有何所谓小大之辨,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情感激荡。有些事难得糊涂,静待船到桥头自然直。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一个傻女子,面对生死之学,面对生活,至少是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也唯有向史铁生致敬,在他人的引领下,于生活中且观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