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科学礼物教学反思(实用11篇)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避免同样的错误反复发生。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总结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
科学礼物教学反思篇一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是如何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是如何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
难点:理解保护色的作用。
活动准备:
1、艾玛图片一张。背景图片三张。
2、ppt:《动物的`保护色》。ppt:《特种兵》。
3、视频:《动物的保护色》。
活动过程:
一、介绍艾玛,埋下伏笔。
师:“今天可真高兴,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你瞧,我也带来一位新朋友。”(出示艾玛图片)“大家好!我叫艾玛。我是一头快乐的小象,是一头与众不同的象。你瞧,我身上有很多漂亮的颜色,你最喜欢哪种颜色呢?”(幼儿回答)“你喜欢我,我也喜欢你。”
二、寻找艾玛,陈述理由。
1、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你愿意参加吗?(愿意)我要藏了,快把眼睛闭起来,我数到五的时候你才可以挣开哦。”(教师拿黑板,边数1——5)“快找找艾玛藏哪了?”
2、幼儿根据图片寻找,并说出理由。
3、找到艾玛:真的是艾玛,它藏得可真好!提问:它为什么会藏到花格子被子的后面呢?师:艾玛不光是一头与众不同的象,还是一头特别聪明的象,会利用自己身体的颜色来隐藏自己,保护自己。快给它鼓鼓掌吧!
三、拓展知识,了解动物的保护色。
1、师:“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像艾玛一样聪明的小动物,会选择和自己身体颜色相近的环境来隐藏自己,不被敌人发现,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
2、师:“你知道哪些动物是利用保护色来进行自我保护的呢?”
3、幼儿回答,并说出理由。
4、看ppt:《动物的保护色》。
1)出示蚂蚱图片。提问:这是谁?它会隐藏在哪里?出示草地和黄花。幼儿讲述,并说出理由。
2)出示四幅图片。变色龙、青蛙、枯叶蝶、毛毛虫。请幼儿找出它们分别隐藏在哪里?并说出理由。
3)教师小结:小动物可真聪明,都有自己不同的保护色。
5、看视频:《动物的保护色》。
师:“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一下吧。”
四、经验延伸,了解人类的保护色。
看ppt:《特种兵》。
师:“小动物真聪明,但我们人类更聪明,也会利用保护色。”请幼儿说说特种兵为什么要穿迷彩服,戴草帽,脸上涂迷彩油。
五、结束活动,激发探索。
师:“多彩的颜色背后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大自然可真奇妙!拉拉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人类、动植物除了用保护色,还有很多的保护方法。只有你善于探索,一定会有惊奇的发现。现在,我们一起到外面找找看。”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从幼儿学科学、幼儿认知的特点出发,教学结构严谨,各环节衔接自然,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投入,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活动中利用ppt解决难点,既符合幼儿游戏的特点,又达到教学目标,并且充分利用了电教手段,易于幼儿理解和记忆。
2、有个别孩子参与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孩子对动物的保护色,了解不多,使他们在活动中兴趣不高。但教师要注意到这些孩子,主动发问,积极互动,效果会好些。
科学礼物教学反思篇二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点子记录的方法统计送各种礼物的人数。
2.能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礼物图片、统计表每组一张,大统计表一张、铅笔、胶棒.
活动过程:
一、我给妈妈送礼物。
1.教师:小朋友,平时妈妈照顾我们非常辛苦,你们想不想送一份礼物给妈妈呢?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礼物,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礼物?请幼儿看看礼物,一共有几种礼物?(8种)8种礼物,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出示数字8)。
2.那谁来说说,你想送给妈妈什么礼物?
3.幼儿挑选一样自己最想送给妈妈的礼物。
二、计礼物数量。
1.你选了什么礼物送给妈妈?
2.我们每个小朋友送的礼物都不一样,有什么好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全班送围巾的有几个人,送项链的有几个人呢?幼儿说一说。
3.出示统计表。
(2)幼儿认识统计表:上面一排是礼物,下面是统计人数,中间的这一段格子是让你把礼物贴到礼物标记的下面。比如:你们组有一位小朋友选了包包送给妈妈,就把礼物贴在包包的标记下面的格子里。另一位小朋友选了项链,那他应该把礼物贴在哪里呢?(项链下面的格子里)等你们组所有小朋友的礼物都贴好之后,选一位小朋友用点子记录送各种礼物的人数。记录在下面一排的格子里。
4.幼儿统计,教师指导。
5.展示小组统计表,教师再统计。
(1)看看,第一组小朋友的统计表,送妈妈围巾的有几个人呢?送项链的有几个?
第二组小朋友来说说看,你们组的统计结果。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第三组小朋友的统计结果。
(2)除了看礼物,还有什么办法知道第四组有几个人送了围巾,有几个人送了项链呢?(教师将礼物部分用白纸遮掉,引导幼儿看点子)。
(3)我们全班送妈妈围巾的一共有几个人呢?我这里有一张大的统计表,我们一起把每组统计的结果都汇总到这张大的统计表上吧。
请个别小朋友说说全班送花朵的有几个人。记录在哪里?试试看。点子汇总好了之后,教师用数字统计。
(4)比较一下,送哪种礼物的人数最多,送哪种礼物的人数最少?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统计表记录了送每种礼物的'人数,有了统计表,让我们一看就知道我们班里有几个人选了围巾,几个人选了项链,有了统计表可真方便!
活动反思:
《礼物送给好妈妈》这个活动选自中班下学期的主题活动《我有多爱你》中的一节科学活动。结合三月八日妇女节开展,但我上课的时候三八节已经过了,所以在导入部分进行了修改,我问:小朋友,我们的妈妈平时照顾我们很辛苦,我们为妈妈送一份礼物好吗?导入简洁明了,直接进入主题。活动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反思如下:
一、活动的目标定位要突出重点。
一备时,我将活动的目标定位:1.进一步感知数字8的实际意义,理解数字和数量的关系。2.学习用点子记录每组给妈妈送礼物的人数。活动的第一条目标主要想通过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我给妈妈送礼物和第三个环节装饰礼物来达成的。第二条目标主要落实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活动实施下来之后发现活动的时间过于长,导致一段时间后孩子的注意力不太集中。研讨后大家一致认为活动的“点”比较多,重点不太突出。教师在活动之前应想好本次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应抓住一个重点的目标,抓紧宝贵的活动时间,重点解决之。而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应定位在统计礼物数量上面。因此,活动的目标进行了修改,1.学习用点子记录的方法,统计各种礼物的人数。2.初步尝试合作统计,能讲述统计的结果。
二、活动的准备要充分。
1.幼儿的位置问题:
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地时间比较短,因此活走动不宜过于频繁,过多的走动不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也不利于活动的常规。活动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座位,应根据活动的需要进行调整,如果需要孩子操作的次数比较多,最好就让孩子做在位置的旁边。另外,班里孩子有七组,每组孩子要统计一张统计表,在七张统计表汇总时比较多,研讨后大家认为应将幼儿分为四组比较合适。
2.教具的问题:
教具的摆放也应当引起重视,在活动准备时教师应先摆摆看,什么样的摆放方式是最合适的。本次活动中的四张统计表应按照1、2.、3、4的顺序依次排列下去,且最好在同一行,便于幼儿目测、汇总。另外,活动的教具应清楚,让幼儿所有的孩子都能很清楚地看到,否则会严重影响活动的效果。
三、活动的过程要紧凑。
1.教师的语言应准确、精炼。
教师准确地语言能让孩子明白老师的要求,教师的提问应小而且具体,切忌大而宽泛。另外太书面化的语言孩子不太能理解。
2.活动的常规。
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应当把握好活动的节奏,不能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活动的常规是活动质量的重要保证,活动的常规不好,常常需要停下来维持常规,会打断教师的思路,导致活动不紧凑。因此幼儿良好常规的养成十分必要。而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一次次的日常活动中一步步地养成。
四、活动的讲评要以幼儿为主。
我在活动讲评环节很容易犯的错误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活动讲评或游戏分享环节,演变成为教师主演的“独角戏”。导致这一现状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善于发现问题,不善于用孩子的思维去考虑问题,不善于引导孩子讲述。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定位不准确。让孩子说,怎样引导孩子说,这也是我今后在组织集体活动和游戏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科学礼物教学反思篇三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数字7的实际意义,理解数字和数量的意义,用勾画的方式表现礼物的外型。
2、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活动准备:
礼物卡片,统计表。数字1——7。
活动过程:
我给妈妈送礼物——将礼物事先放在教室的周围桌子上——展示7种礼物卡,幼儿说出礼物卡上的内容,数数一共有几种礼物。——猜猜妈妈会喜欢那种礼物,并选择一种最想送给妈妈的礼物统计礼物的数量——手那相同礼物统计表的幼儿围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人——教师出示统计表,请每组派一名幼儿早统计表上画上相应数量的符号——数一数那组人数最多,那组人数最少,请个别幼儿分别用相应的数字表示我把礼物包起来——选择一件礼物,教师示范包礼物,即用彩笔根据礼物的外形勾画轮廓——幼儿选择一张礼物卡包装礼物,边包装边说“妈妈我爱你”,最后说说一共包了几层。
课后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课,没有纯粹的数学内容,每个课题都以一定的情景、游戏或故事等出现。
比如:《礼物送给好妈妈》,课堂的主体内容是让中班孩子感知数字7的实际意义,理解数字和数量的关系。但是,却以《礼物送给好妈妈》作为课题。为什么呢?原因很多。
首先,跟主题有关系,因为主题是“我有多爱你”。
《礼物送给好妈妈》中的妈妈是幼儿最亲近的人,送妈妈礼物也是孩子热衷于做的事,这些都没有问题。那就要看老师具体创设的情景是否引起孩子的强烈反应。老师在具体设计情节、导语、过渡语的时候是否让孩子觉得真实?是否让孩子感兴趣去做这件事?是否让孩子觉得做这件事非常有意义?从而使孩子在课堂中始终带着一个目的、任务,有意识、饶有兴致地在做某件事?老师创设的情景只有让孩子深切感受到与自己的关系,觉得有意义,才会有所反应。
小百科:礼物是在社会交往中,为了表达祝福和心意或以示友好,人与人之间互赠的物品。
科学礼物教学反思篇四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点子记录的方法统计送各种礼物的人数。
2.能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礼物图片、统计表每组一张,大统计表一张、铅笔、胶棒。
活动过程:
一、我给妈妈送礼物。
1.教师:小朋友,平时妈妈照顾我们非常辛苦,你们想不想送一份礼物给妈妈呢?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礼物,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礼物?请幼儿看看礼物,一共有几种礼物?(8种)8种礼物,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出示数字8)。
2.那谁来说说,你想送给妈妈什么礼物?
3.幼儿挑选一样自己最想送给妈妈的礼物。
二、计礼物数量。
1.你选了什么礼物送给妈妈?
2.我们每个小朋友送的礼物都不一样,有什么好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全班送围巾的有几个人,送项链的有几个人呢?幼儿说一说。
3.出示统计表。
(2)幼儿认识统计表:上面一排是礼物,下面是统计人数,中间的这一段格子是让你把礼物贴到礼物标记的下面。比如:你们组有一位小朋友选了包包送给妈妈,就把礼物贴在包包的标记下面的格子里。另一位小朋友选了项链,那他应该把礼物贴在哪里呢?(项链下面的格子里)等你们组所有小朋友的礼物都贴好之后,选一位小朋友用点子记录送各种礼物的人数。记录在下面一排的格子里。
4.幼儿统计,教师指导。
5.展示小组统计表,教师再统计。
(1)看看,第一组小朋友的统计表,送妈妈围巾的有几个人呢?送项链的有几个?第二组小朋友来说说看,你们组的统计结果。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第三组小朋友的统计结果。
(2)除了看礼物,还有什么办法知道第四组有几个人送了围巾,有几个人送了项链呢?(教师将礼物部分用白纸遮掉,引导幼儿看点子)。
(3)我们全班送妈妈围巾的一共有几个人呢?我这里有一张大的统计表,我们一起把每组统计的结果都汇总到这张大的统计表上吧。
请个别小朋友说说全班送花朵的有几个人。记录在哪里?试试看。点子汇总好了之后,教师用数字统计。
(4)比较一下,送哪种礼物的人数最多,送哪种礼物的人数最少?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统计表记录了送每种礼物的人数,有了统计表,让我们一看就知道我们班里有几个人选了围巾,几个人选了项链,有了统计表可真方便!
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科学礼物教学反思篇五
通过送妈妈礼物这样一个情境,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8的数量,认识数字8,并体验到操作的乐趣。为了贴近幼儿的生活,我又设计了“8藏在哪里”的环节,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幼儿在寻找数字8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数字8的印象。
首先,在备课时我将目标定位为1、感知8的数量,认识数字8。2、乐于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为了达成我的第一目标,我采用了ppt的形式,请孩子看看、说说商店里的东西都有多少?通过边看边数来感知8以内的数量。本次活动,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数字8,故我加入了认识数字8的环节。我以“8长得像什么?”提问,引导孩子们找出生活中跟数字8的形状相似的东西来增加对8的认识。初步认识数字8后,我开始带领孩子们去感知8的数量。我以送妈妈礼物来贯穿整个活动,我设计了一个礼物袋,在礼物袋上,我不像往常一样,贴上8个圆点,而是贴上了数字8,加大了难度。然后准备了各种礼物贴纸,请孩子们按照我的要求,贴上数量为8的礼物。孩子们的表现也让我很满意,他们在操作的时候,基本都贴对,且速度也很快。在感知完8的数量后,我又设计了“8藏在哪里”的环节,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数字8。可是课后当我反思时,这个环节放在这个活动中是否合适呢?其实,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富有童趣、有挑战性的数字层叠、覆盖图片,请孩子们找找藏在图片中的数字8,这样可能会更加好。
通过此次活动,既让孩子体验给妈妈送礼物的快乐,又学习认识了数字8,并感知8以内的数量,让孩子们在说说、看看、做做中达成目标。
科学礼物教学反思篇六
活动目标:
1、在感知葵花籽宝宝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表述葵花籽宝宝的特征。
2、初步了解葵花籽宝宝种子的作用,知道一粒种子能长出许多果实。
教学时间:
2教时。
活动准备:
各种种子若干、课件、自制向日葵一棵、小篮子、牛奶瓶、录音机、磁带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葵花籽种子。
1、找葵花籽师:我是种子妈妈,今天带来了许多种子宝宝。现在我就想和葵花籽宝宝做游戏,请你们找一些葵花籽宝宝放进篮子里好吗?(幼儿找葵花籽宝宝,边放音乐)。
2、认识葵花籽。
(1)师:“葵花籽宝宝长得什么样呀?”(幼儿自由说说,回答)。
(2)师:“葵花籽宝宝里面还藏着小秘密呢?”(请幼儿剥葵花籽探索)。
(3)教师小结:葵花籽呀一头尖尖的,一头圆圆的,摸起来硬硬的,里面还有瓜仁呢。
(二)了解葵花籽种子的生长过程。
1、师问:“谁知道葵花籽是从哪里来的?”
2、幼儿自由说说。
3、师:“小朋友说了那么多,那它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瞧,(出示图片)。
(1)我们先把葵花籽种子放在泥土里,给它浇点水。
(2)过了段时间,葵花籽慢慢地发芽了。
(3)再过一段时间,就长成了一棵小小的向日葵。
(4)慢慢地,向日葵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长大了。这样一粒种子长出了许多葵花籽宝宝。(出示自制向日葵,进一步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
4、师:小结:“其实呀,除了葵花籽宝宝是种子,还有许多各种各样的种子宝宝,也都是这样的”
5、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葵花籽宝宝的生长过程。(幼儿有节奏地随音乐表演)。
(三)、玩游戏--摇摇瓶。
1、师:“葵花籽宝宝呀很调皮的,它还想和我们玩摇摇瓶的游戏呢。请小朋友把葵花籽装进瓶子里,然后把瓶盖子盖紧。(幼儿操作,边放音乐)。
2、师:”摇摇瓶做好了吗?我们来摇一摇,会怎样的?(幼儿…..)好像什么声音啊!(幼儿……)是呀,它还有一个唱歌跳舞的本领呢。
3、(出示节奏谱)xxxxx(幼儿练习二拍子节奏)。
4、幼儿舞蹈出场。
课后小记: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仍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因此我从物质准备上,突出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都是让幼儿在与直观的物质材料互动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的,并概括出事物的明显特点。
第二教时。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有初步的按变化排序经验,了解平时吃的葵花籽是向日葵的种子,并和教师一起收集葵花籽制作的食品和物品等。
物质准备:
教具:向日葵生长过程的故事。
学具:幼儿每人一套向日葵生长过程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观看“向日葵动画”故事,了解向日葵生长过程。
1、幼儿讨论:葵花籽是哪里来的呢?(教师出示向日葵的生长图片,但无顺序)。
2、幼儿自由排图,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
师:我们每位小朋友桌上都有一套向日葵生长过程图,请你看一看,你认为这些图怎样排列更合适,请你把它按顺序排下来。
提问:你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出自:屈;老.师”(教师请不同排列顺序的几名幼儿到前边把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2、欣赏故事,进一步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
师:到底谁排得正确呢?老师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名字叫向日葵的一生,你们边听边看,看一看哪种排列方法是对的。(教师边讲故事,边出示图片,视听结合,使幼儿了解排列顺序)。
(1)讨论:向日葵是怎样长大的呢?指着自己的图说一说。
(二)品尝“向日葵种子食品”,感知向日葵与人们的关系师:葵花籽的食品吃起来会是什么味道的呢,我们一起尝一尝吧!
1、幼儿和教师一起品尝葵花籽制作的食品,边品尝边交流食品的味道,教师引导幼儿不浪费食物。
2、讨论:向日葵种子做的食品可以吃,向日葵的种子还能做什么?
(三)种植“向日葵的种子”,延续幼儿探究向日葵的兴趣留小任务:春天到了,咱们班有这么多向日葵的种子,我们一起来种一种,看一看到底是不是按照咱们知道的过程长大的,我们要细致的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过程,做一个最棒的小小记录员。
课后小记:
引导幼儿在实验、参观、谈话、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充分感知、观察、操作和思考,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主动获取有益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探究,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本着这一思想,我在选择教育方法的时候,突出整合欣赏、谈话、实验等方法,突出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达到突破教育的重点与难点的效果。
活动反思: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仍是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因此我从物质准备上,突出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都是让幼儿在与直观的物质材料互动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的,并概括出事物的明显特点。
科学礼物教学反思篇七
活动设计意图:
现在正是冬季最寒冷的时候,晨间我带领幼儿散步时发现昨天下的雨在滑滑梯上结成了冰块,幼儿好奇的去摸摸、照照、闻闻,发现冰冷冷的、滑滑的,还有点透明,我抓住幼儿这一好奇点开展了本次科学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得知水遇冷会上冻结成冰,那冰遇到热就会化成水这一科学道理。小班幼儿动手能力较弱,多世间万物又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活动中让幼儿猜猜、想象、动动,发现冰的秘密。《纲要》中指出孩子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这不仅是冬天的礼物,更是大自然的礼物,引导幼儿要热爱大自然。
本次活动最大的特点是设置的礼物悬念,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满足感。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冰的特点,无色无味、遇热融化。
2.迁移已有经验,探索冰中取宝的方法。
3.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感。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16份冰有礼物的冰块,8条毛巾,一盒木头、一个热水袋、四根吸管、一盆温水。
2.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冰的特点。
1.出示礼物。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老师出示礼物,拆礼物)。
2.教师:看,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冰是什么样子的?
3.引导幼儿用手摸摸冰,感觉怎样?(滑滑的,很冷)。拿在手里用鼻子闻一闻,有什么气味?用嘴尝一尝是什么味道的?(无味)。看一看是什么颜色的?(无色)。(到幼儿面前提问)。
幼儿1:冷冷的。
幼儿2:滑滑的。
幼儿3:白色的。
小结:冰是无色无味,摸上去冷冷的、滑滑的。
(环节简析:幼儿在用手感知冰、用眼睛观察冰、用鼻子闻一闻冰的味道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感知,有幼儿说冰是白色的,在这里白色和透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我通过让幼儿透过冰看老师的实验感知冰透明的特点。还有个别幼儿摸着冰说冰是暖暖的,这个也是错误的,因此我鼓励大家一起再一次用手摸一摸,以便准确地判断冰是冷冷的而不是暖暖的。)。
4.教师:小朋友看,老师手上怎么会有水?(幼儿)原来冰遇热会变成水呢!
(二)探索活动“冰中取宝”
幼儿讲述方法。
幼儿1:用热水捂,就像捂牛奶一样。
幼儿2:用电吹风吹。
幼儿3:用榔头敲碎。
幼儿4:砸碎它。
2.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材料(木块、吸管、温水、热水袋)。教师:请你用这些材料来帮忙取出冰里面的玩具。
教师:(要求)四个小朋友一组,到桌子旁边选择你喜欢的材料,注意别把衣服弄湿,桌上有毛巾可以擦擦手。老师已经把你们的礼物放在了桌子上,大家开始行动吧。
(环节简析:幼儿在进行冰中取宝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让热水袋保持比较高的温度,可以让冰融化的比较快一点,我们再准备的时候给热水袋灌满了水,选择用热水袋取宝的幼儿发现冰在热水袋上很容易滑下来,因此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冰还是没有完全融化,这些幼儿很快自己选择了其他比较快速的.溶解方法-热水。这里教师在准备操作材料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预想出现了偏差。)。
3.幼儿自由取宝。
教师:把你们的礼物举高给我看看,请大家把礼物放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让礼物暖一暖。
4.经验交流梳理:请几个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取到礼物的?幼儿一边说的时候老师根据幼儿说的方法贴上相应的图片(把冰放在水中融化,把冰块敲碎,知道冰易碎的品质,用热水袋捂,用吸管吹,通过吹出来的热气将冰融化)。
总结:记录记录表。
5.教师:我们小朋友很聪明自己想办法把礼物取出来,你们想看老师大冰块里面的礼物是什么吗?(老师选取一种办法当场试验,取出礼物)。
(三)分享礼物。
教师:拿到礼物你们开心吗?现在让我们拿起礼物回教室分享吧。
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接近孩子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顺应了孩子们的需求和兴趣,所以孩子们乐于参与。活动材料的准备充分,符合目标的需要,特别是活动前,将孩子心爱的玩具冻于一大块冰中,增强了孩子主动探究的愿望和积极性。整个活动的指导,教师遵循了科学活动的新理念:幼儿是主角,他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大胆的、主动的尝试与探究;教师则更多的是鼓励、关注、等待与支持。
科学礼物教学反思篇八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点子记录的方法统计送各种礼物的人数。
2.能讲述自己的操作结果。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礼物图片、统计表每组一张,大统计表一张、铅笔、胶棒。
活动过程:
一、我给妈妈送礼物。
1.教师:小朋友,平时妈妈照顾我们非常辛苦,你们想不想送一份礼物给妈妈呢?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礼物,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礼物?请幼儿看看礼物,一共有几种礼物?(8种)8种礼物,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出示数字8)。
2.那谁来说说,你想送给妈妈什么礼物?
3.幼儿挑选一样自己最想送给妈妈的礼物。
二、计礼物数量。
1.你选了什么礼物送给妈妈?
2.我们每个小朋友送的礼物都不一样,有什么好办法让别人一看就知道全班送围巾的有几个人,送项链的有几个人呢?幼儿说一说。
3.出示统计表。
(2)幼儿认识统计表:上面一排是礼物,下面是统计人数,中间的这一段格子是让你把礼物贴到礼物标记的下面。比如:你们组有一位小朋友选了包包送给妈妈,就把礼物贴在包包的标记下面的格子里。另一位小朋友选了项链,那他应该把礼物贴在哪里呢?(项链下面的格子里)等你们组所有小朋友的礼物都贴好之后,选一位小朋友用点子记录送各种礼物的人数。记录在下面一排的格子里。
4.幼儿统计,教师指导。
5.展示小组统计表,教师再统计。
(1)看看,第一组小朋友的统计表,送妈妈围巾的有几个人呢?送项链的有几个?第二组小朋友来说说看,你们组的统计结果。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第三组小朋友的统计结果。
(2)除了看礼物,还有什么办法知道第四组有几个人送了围巾,有几个人送了项链呢?(教师将礼物部分用白纸遮掉,引导幼儿看点子)。
(3)我们全班送妈妈围巾的一共有几个人呢?我这里有一张大的统计表,我们一起把每组统计的结果都汇总到这张大的统计表上吧。
请个别小朋友说说全班送花朵的有几个人。记录在哪里?试试看。点子汇总好了之后,教师用数字统计。
(4)比较一下,送哪种礼物的人数最多,送哪种礼物的人数最少?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统计表记录了送每种礼物的人数,有了统计表,让我们一看就知道我们班里有几个人选了围巾,几个人选了项链,有了统计表可真方便!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的第四个目标提到: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从这一目标理念出发,我设计了此活动。实施后,效果非常好,预定的目标得到很好地达成,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综合能力(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克服与战胜困难的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科学礼物教学反思篇九
活动目标:
进一步感知数字7的实际意义,理解数字和数量的意义用勾画的方式表现礼物的外型。
活动准备:
礼物卡片,统计表。数字1——7。
活动过程:
我给妈妈送礼物——将礼物事先放在教室的周围桌子上——展示7种礼物卡,幼儿说出礼物卡上的内容,数数一共有几种礼物。——猜猜妈妈会喜欢那种礼物,并选择一种最想送给妈妈的礼物统计礼物的数量——手那相同礼物统计表的幼儿围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几个人——教师出示统计表,请每组派一名幼儿早统计表上画上相应数量的符号——数一数那组人数最多,那组人数最少,请个别幼儿分别用相应的数字表示我把礼物包起来——选择一件礼物,教师示范包礼物,即用彩笔根据礼物的外形勾画轮廓——幼儿选择一张礼物卡包装礼物,边包装边说“妈妈我爱你”,最后说说一共包了几层。
科学礼物教学反思篇十
幼儿园的数学课,没有纯粹的数学内容,每个课题都以一定的情景、游戏或故事等出现。
比如:《礼物送给好妈妈》,课堂的主体内容是让中班孩子感知数字7的实际意义,理解数字和数量的关系。但是,却以《礼物送给好妈妈》作为课题。为什么呢?原因很多。
首先,跟主题有关系,因为主题是“我有多爱你”。
科学礼物教学反思篇十一
设计思路:
这是一次幼儿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进行分类的数学活动。小班幼儿的分类特点是能按物体的一种外部特征(颜色、形状)或量的差异(大小、长短)进行分类;会从一堆物体中把具有某一特征的归并在一起。我班幼儿已初步学会从明显的特征进行分类,而对隐性特征比较忽略。根据本班孩子分类水平和特点,我设计了这次活动,孩子可以自由地组合分类对象,形成多种分类结果,有意引导观察隐性特征,有助于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
本次活动采用探索型的学习模式。以“礼物”为主线,学习分类,分享参加数学活动的愉悦。活动开始,我提供了各种玩具和幼儿一起观察、操作,激发他们动手分类的愿望。然后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积累感性经验,为理解和掌握本次活动内容作必要的心理准备。分类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所熟悉的,结合其特点能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并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提出不同要求。能力弱的孩子能按明显的特征(颜色、大小)分;能力强的可以按隐性特征(有没有籽、口袋等)分,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水平,提高小班孩子观察和操作的兴趣。同时,老师能有的放矢地指导不同能力的幼儿,鼓励孩子大胆操作,共同交流,发现礼物的多种分法,促进了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的制作礼物成为幼儿迁移经验,提升了认识。材料丰富又有层次性,让孩子自由组合,大胆探索。初步尝试二维分类和二级分类的探索,激发孩子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在数学游戏中,尝试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有初步观察、动手操作的兴趣及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1.礼物口袋(各类大小、颜色、形状各异的玩具)、操作板15套。
2.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找礼物”(引起兴趣)。
1.师生寻找礼物,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提问:有些什么礼物?这些礼物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礼物大小、颜色、种类等不同。
2.师生共同按玩具的一种特征分类。
二.“分礼物”(自由分类)。
1.鼓励孩子在教室里寻找其它礼物,坐在地毯上整理。
指导语:找找它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然后把一样的放在一起,分在两边。它们都有许多种分的方法。
2.幼儿分礼物,教师巡回指导:
(1)鼓励孩子寻找不同处,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分类,愿意与同伴交流。
(2)分层指导:引导能力弱的幼儿根据明显的特征分出1”2种方法。(如大小,颜色)启发能力强的幼儿按比较隐性的特征分。(长短、有没有口袋、有没有籽、形状、数字等特征)。
3.展示礼物(交流讨论)。
(1)按种类归到展示板上的标记。
(2)讲评:找出礼物的不同分法,及时表扬观察仔细,能和别人有不同分法的幼儿。
(3)小结:这些礼物可以按大小、颜色、形状来分,还可以按有没有口袋、数量、长短、用途来分。
三.“做礼物”(迁移应用)。
1.(做礼物送给哥哥姐姐)介绍礼物材料,幼儿自由选择。
2.鼓励孩子用多种方法制作,迁移已有经验。(如钮扣可以按颜色穿,还可以按钮扣洞的数量穿,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同时用二个维度进行操作)。
3.重点指导贴画,能力弱的幼儿能按物体的种类进行一级分类;能力强的幼儿按动物的外形、功用尝试两级分类。
4.讲评:
(1)请幼儿介绍自己做的礼物,激发幼儿学习分类兴趣。
(2)讨论贴画中二级分类法,让幼儿初步了解二级分类的方法。
活动评析:
小班幼儿随着知识范围的扩大,活动能力的增强,逐步形成了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数形概念,他们开始关注事物的属性,生活中数形关系的存在。此活动依据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从日常生活入手,用“礼物”作为主线,让幼儿在分礼物,送礼物的游戏中学习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感受到参加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师设计、安排活动时,首先从材料提供入手,用各种颜色鲜艳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礼物将幼儿吸引到活动中来,激发幼儿主动观察,动手操作的愿望。其次,尊重幼儿认识依赖于行动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在分礼物中分辨物体大小、颜色、形状。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分类、互相观察、互相纠错、共同提高。最后,幼儿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迁移,鼓励能力强的幼儿按事物的二个维度分类,初步接触二级分类,感受到分类活动的变化无穷与乐趣。
整个活动,教师追求的不是幼儿分类的最终结果,而是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的兴趣,学习分类的过程,因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将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利用同期进行的科学活动《小动物爱吃什么》,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通过点数幼儿喜欢的兔子以及兔子送来的三种礼物,到后来小朋友给兔子回礼,在故事情境中幼儿主动地反复练习点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