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时代的中国的成就(精选11篇)
在解决问题时,要积极思考和倾听他人的建议,才能找到最佳解决方案。阅读是拓展知识、增长见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案例,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新时代的中国的成就篇一
自18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世界经济史表明,没有经历成功的工业化进程,就不可能成为繁荣富强的发达国家。即使在当今时代,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已在其国民经济结构中占绝对优势,但近些年他们也在不断推进所谓“再工业化”。实际上,从全世界范围看,当今世界仍处于工业化不断深化的时代。对于中国而言,近代以来,如何把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实现工业化,是众多仁人志士为之奋斗一生的伟大梦想。历史表明,这个梦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才可能实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开启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我们离工业化梦想的实现从来没有如此之近。在这一时点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成就和经验,对于理解中国道路、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方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开启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中国最早的工业化思想可以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近代工业思想,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端。虽然辛亥革命后中国也逐步形成了一些现代工业的基础,但几经战争破坏,到1949年几乎没有留给新中国多少经济遗产,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甚至落后于同期的印度。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工业化进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启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这一进程可以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大历史时期,分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1949年—1978年是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这个时期工业化战略的特征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国家指令性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封闭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重建。1953年—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巨大成功,其中,1953年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提出了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时期开始布局的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后又经历“大跃进”“三线”建设和“那个时期”等阶段。虽然这一时期经济政策极不稳定,经过了数次投资扩张和紧缩调整阶段,工业化进程也多次因政治_而受阻,再加之国家面临严酷的外部发展环境,总体上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不顺利。但经过近30年的工业化建设,新中国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了较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建设起来,特别是成功发射“两弹一星”,巩固了国家政权稳定;资源勘探工作成绩很大;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邮电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同完成经济恢复的1952年相比,1980年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26倍多,达到4100多亿元;棉纱产值增长3.5倍,达到293万吨;原煤产量增长8.4倍,达到6.2亿吨;发电量增长40倍,达到3000多亿千瓦时;原油产量达到1.05亿多吨;钢产量达到3700多万吨;机械工业产值增长53倍,达到1270多亿元。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快速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积极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化的战略重心逐步转向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市场作用、低成本出口导向、建设开放型经济、基于产业演进规律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市场化改革为维度,这个时期经历了1978年—1993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探寻阶段、1994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完善阶段,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新时代这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由于前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领农业迅速发展,后期城市改革推进轻工业迅速发展,这一阶段呈现出矫正计划经济时代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造成的结构失衡的特点。在第二阶段,伴随着居民消费重点转向耐用消费品,这一阶段体现出重化工主导的特征,促进了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同时经济的外向性极大提升,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取得巨大成效。中国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战略。在第三阶段,中国的工业化战略更加强调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更加强调满足创新驱动、包容和可持续的工业化要求,中国经济呈现出增速趋缓、结构趋优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的特征,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中国成为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79亿元达到的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79年—20平均增速达到9.5%。以不变价美元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占比从1978年的1.8%提高到年的15.2%,1979年到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了18.3%,20到2017年的平均贡献率更是达到了28.1%,超过美国11.5个百分点;1979年到2017年三次产业平均增速分别为4.4%、10.7%和10.5%,第二产业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货物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35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78101亿元,平均增速达到18.6%,2017年实际利用外资1310亿美元,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2017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395亿美元,对外投资总额达到1.9万亿美元,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突出。
新中国成功开启并快速推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其一,新中国的工业化,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工业化,70年工业化进程的成功推进,无疑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巨大。其二,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为后发国家提供了新的工业化经验,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对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意义巨大。其三,新中国开启并成功推进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在国家主权完整和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解决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存在的问题,纠正了苏联不曾解决的重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造成的经济结构失衡弊端,不仅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作出重大贡献,也对当今世界主流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70年来的工业化进程,给中国这个古老国度带来了历史性巨变,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历史性飞越,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实现了从落后的农业大国向世界性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这两大巨变表明,中国已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推进了工业化进程,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历史性飞越。工业化是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由一国工业增长引起的、体现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增加和经济结构高级化的经济发展和经济现代化过程。基于发达国家经验,经济学中的工业化理论一般把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以及后工业化五个阶段。关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近些年大多数研究笼统地指出中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基于对工业化内涵的基本理解,我们利用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比例、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例、人口城市化率、第一产业就业占总体就业比重五个指标并赋予不同权重,取发达国家这五个指标在不同工业化阶段的经验数值范围作为标准值,构造了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基于对工业化水平指数多年连续跟踪计算,我们发现,以后中国工业化水平就进入了工业化后期。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间节点大体一致。基于工业化规律,在工业化后期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将由重化工主导转向技术密集型主导,经济增速也相应地将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这与近些年中国经济运行所呈现出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增速趋缓、结构趋优、动力转换——基本一致,说明中国的确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进一步地,我们基于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预测,到中国会基本实现工业化,再经过到的工业化深化过程,到2035年中国将全面实现工业化。
经过70年工业化进程步入工业化后期并即将全面实现工业化,新中国的工业化速度是令人惊叹的。一个大国要从工业化初期步入到工业化后期,即使获得成功也往往需要上百年时间,考虑到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整体上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实际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从初期到后期仅经历了40年左右时间。虽然一般而言,后发国家在追赶实现工业化进程中一般都会在工业化中期有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但能够保持40年接近两位数增长的大的经济体,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这种辉煌的历史成就无疑是值得骄傲的。
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和工业化阶段的飞跃,中国的基本经济国情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当代人见证了一个千年文明古国是如何发展成为世界性工业大国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人口为5.42亿,其中农业人口有4.84亿,当时农业和传统手工业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接近90%,人均国民收入不足印度的一半,也远低于亚洲平均水平,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份额可以忽略不计,当时的基本国情就是“一穷二白”落后的农业大国。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产出国,非农产业增加值占比已超过90%,主要工农产品产量大都居世界前列,粮食、油料、肉类、原煤、水泥、粗钢、钢材和发电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可以说,中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与第一工业大国地位相匹配,年中国也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如果综合考虑到产业规模大小和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可以将一个大国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演进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随着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在本世纪初就已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到工业大国的转变,但大而不强,现在正处于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因此,中国的最大国情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之所以可以用世界工业大国来概括中国现在的基本经济国情,还有两方面重要原因。一是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正是这个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使得中国产业具备了最完善的配套能力,保证中国经济在外界不可控因素的冲击下仍能够保持巨大韧性。二是中国制造业的大发展。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国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能见到“中国制造”的身影,年以后中国就已成为世界产出第一的制造大国。根据联合国数据,到,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0798.95亿美元,占世界比重达到24.5%,比世界第二位的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多出了近万亿美元,几乎是美国和第三位日本制造业增加值的总和。由于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世界制造业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两个多世纪的迁移,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无疑已转移到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信息畅通,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坝矗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这是对中国这个当今世界工业大国国情最好的描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最好概括。
新中国70年的工业化进程,集曲折的过程和辉煌的成就于一身,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从哲学层面看,新中国成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基本经验在于遵循了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基本原理,具体来讲,就是遵循了一个大国工业化进程的基本共性规律,同时又尊重了自己的独特国情,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工业化道路,最终探索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基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充分考虑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原则,充分考虑到中国人口众多、人均收入低、后发赶超的农业国的经济背景,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农业人口、典型“二元结构”的社会环境,充分考虑到计划经济体制下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奠定的一定的工业基础,遵循了工业化产业演进发展的规律,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构建了符合市场化规律的经济激励机制,适应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协同的发展逻辑。新中国工业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将工业化的共性规律与中国的个性化国情进行了有效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推进工业化进程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从系统论角度看,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环境因素——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社会政治文化环境;条件因素——工业化进程中人口、资金、技术、自然资源等经济增长的基础要素;动力因素——驱动工业化进程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过程因素——与工业化推进过程相作用的各类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过程。对照上述内容,新中国70年工业化进程可以归结出以下宝贵经验。
“稳中求进”持续深化工业化进程。从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工业化是必由之路。工业化进程一旦开始,就要保证这个过程不会由于战争、危机或社会动荡等各种不稳定因素而中断,实现工业化才有可能。历史上因危机或战乱而中断工业化进程、从而中断现代化进程的国家并不鲜见,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工业化史已经200多年,但真正实现工业化的只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开启了工业化进程,“那个时期”曾使得工业化进程一度受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采用了“渐进式”改革,以“稳中求进”为经济改革发展工作的总基调,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在保证经济运行稳定性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实现了产业持续成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全球治理规则正面临挑战,中国也已发展到工业化后期阶段,需要继续推进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各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需要进一步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稳中求进”,为持续深化工业化进程创造稳定的环境,确保最终实现工业化。
“因地制宜”优化工业化要素配置。新中国工业化的起始条件并不优越,虽然国土面积较大,但农业人口众多,人均收入低,人均占有资源少,“人口多、底子薄”是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计划经济体制下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造成了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但也快速建立起了初步的工业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推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把大量农业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工业化提供了近乎“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这样的工业化进程使得大量农村人口的作用得到了充分有效地发挥,工业化初期的限制条件转化为工业化进程的驱动条件。从资金需求看,中国人喜欢储蓄的习惯对工业化进程形成了良好的资金支撑,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后财政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发展出多元化的金融体系、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民营资本和外商投资日益增加,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相应的资金保证。
另外,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文化习惯等差异性较大。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非常重视地方政府的创新精神,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探索科学的区域工业化模式,有效利用各地的资源条件发展地方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区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创造出许多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先后产生了一些具有鲜明地区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模式,例如“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这些模式在启动条件、发动主体、资本形成方面都是不同的,但都促进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进而对全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在各地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园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园区是现代化产业分工协作生产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能够通过政策引导聚集生产要素、提高集约水平、突出产业特色、优化产业布局。
通过“改革开放”创新工业化发展动力。从发动因素划分,工业化进程可以分为私人发动的工业化、政府发动的工业化、由政府与个人共同发动的工业化,英国、美国和法国的工业化大体归为私人发动型,德国、日本的工业化大体归为政府与个人共同发动型,苏联和计划经济体制下新中国的工业化可以归为政府发动型。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推进了市场化改革,新中国工业化从单纯政府发动转向政府和私人共同驱动。
一方面,中国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经过多年理论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培育了大量市场主体,充分调动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多元、全面、协调的动力机制。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体现在国家经济政策方面,就是尊重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有效协调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效率的不断提升和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中国工业化进程的成功推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基于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把握住了产业升级的方向,不断提出合理的产业政策,实现了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有效协调,并对产业政策的内容、实施方式进行动态调整,有效地促进了技术进步、提升了产业效率和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融入全球分工体系,进而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从设立特区到开放沿海14个城市,再到加入wto,中国在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也逐渐吸引了大量外资,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提升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当今世界,由于产品模块化程度的提升和生产过程可分性增强,以及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等“空间压缩”技术带来的交易效率提高和交易成本的下降,导致基于价值链不同工序、环节的产品内分工获得极大发展,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成为一种主导的国际分工形式。因此,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必须对外开放并融入全球价值链。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验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极大得益于中国制造业的对外开放。通过对外开放,中国加速了自身的市场化进程,培育了工业化全面发展的动力,同时顺应了全球化分工合作共赢的趋势,为世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全面平衡社会经济发展以协调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即使做到了上述环境因素稳定、条件因素有效利用、创新驱动因素充足等要求,这个过程还会出现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工业化也不能最终实现。这些问题既包括经济增长中产业之间、区域之间、要素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也包括经济增长与社会、民生、生态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协调,动态控制工业化的过程、科学调整工业化战略重心、保证工业化进程的平衡协调推进,是新中国70年工业化进程的一条关键经验。例如,在工业化进度方面,中国各个区域发展并不平衡,长期以来形成了东中西梯度发展的格局,为此,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保证有效实施,近年来持续推进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要求,“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就是在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的协调工业化过程的重大战略。一方面,新型工业化本身就是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约束、强调现代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协调的可持续工业化战略;另一方面,“四化同步”又对中国工业化过程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协调发展提出了要求。一个国家的经济现代化过程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过程。工业化为城市化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成长动力,而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了要素集聚和广阔的需求市场。从发展经济学看,工业化的实质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重要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进而推动人均收入提高和经济结构转变的经济增长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人口、资本等生产要素逐步从农村向城镇集聚,城镇规模逐步扩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结构转变和人均收入增加的工业化进程。当今世界正处在以信息技术突破性发展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的核心特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并持续改变着城市化的内涵。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互动发展,也带动了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效率的提升又会进一步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集聚。因此,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四化同步”,是新时代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和基本规律。
新时代的中国的成就篇二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66303763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在香港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结束了葡萄牙在澳门442年的殖民统治。
2001年11月10日下午,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在中国政府代表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并向世贸组织秘书处递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批准书30天后,中国将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08年8月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开幕,2008年8月24日闭幕。主办城市是中国首都北京,参赛国家及地区204个,参赛运动员11438人。
本届北京奥运会共创造43项新世界纪录及132项新奥运纪录,共有87个国家在赛事中取得奖牌,中国以51面金牌居奖牌榜首名,是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
新时代的中国的成就篇三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66303763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在香港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结束了葡萄牙在澳门442年的殖民统治。
2001年11月10日下午,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在中国政府代表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并向世贸组织秘书处递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批准书30天后,中国将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08年8月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开幕,2008年8月24日闭幕。主办城市是中国首都北京,参赛国家及地区204个,参赛运动员11438人。
本届北京奥运会共创造43项新世界纪录及132项新奥运纪录,共有87个国家在赛事中取得奖牌,中国以51面金牌居奖牌榜首名,是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
6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与河南大学联合主办的“新中国70年建设成就与经验”学术研讨会在开封举行。会议旨在深入探讨和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建设与外交活动等方面的伟大成就及宝贵经验。来自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解放生产力是历史主线。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中国在诸多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举世瞩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汉国认为,回顾当代中国建设的历程,总结当代中国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对于我们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表示,7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扫除发展的制度障碍;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开展民主改革,解放了城市生产力。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跨越了“贫困陷阱”。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发展生产力作为“硬道理”,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中国人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新中国70年的伟大发展成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运用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张星星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既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深入研究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时代课题。
武力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衡量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优劣,最根本的标准是能否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70年的生产力发展成就向世界证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不是只有资本主义一条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与会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领域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学界亟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提出,当代人写当代史,这是当代学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作为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亲历者和贡献者,当代学者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我们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提出我们的认识与见解,为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张星星提出,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国史研究适应国家、社会和党的理论创新发展的要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以世界历史大势变迁为坐标,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以大国兴衰经验教训为鉴戒,鉴往知来,防微杜渐;以完善国史学科体系建设为基础,拓宽视野,固强补弱;以适应时代的政治文化需求为着眼点,更新观念,勇于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新概括。这一新概括一经党的十九大提出,就立刻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引起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并被写进党章,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究竟新在哪里?我认为,这里的“新”是全方位的,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方方面面,而且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里的“新”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一个方面。
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进入新时代。世界多极化始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在那多极化的初期,美国一极独霸超强,而中国这一极不时面对西方“中国崩溃论”的唱衰诅咒,甚至许多人都在担心“中国这面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但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同世界其他“极”相比,中国的发展最为耀眼,风景这边独好。这是世界多极化时代最为显著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也进入新时代。2001年,当中国怀着既欣喜又紧张的矛盾心情加入世贸组织时,面对制定规则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少人存在担忧,因为我国是后来者,难免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制约。但是我们已经从经济全球化的后来者一跃成为领跑者。特别是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与此同时,以往作为“世界领袖”的美国却打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小旗,从某种意义上看,美国成了经济全球化的阻碍者。
从国内来看,我国的发展也跨进了一个伟大新时代,习近平从三个维度精辟论述了这个新时代的历史特征。一是中华民族由衰到兴的沧桑巨变:“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二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盛:“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新的时代必然孕育新的思想,也必然需要新的思想来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巨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跨进伟大的新时代,取得伟大新成就。而且“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尚未解决,包括发展质量和效益,创新能力,实体经济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民生,脱贫,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存在不少难题,社会文明,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意识形态领域,国家安全,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落实,党的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都有待于新实践来解决。
与此同时,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某些西方政客仍然走不出“修昔底德陷阱”和冷战思维的桎梏,千方百计对中国掣肘和遏阻,散布“中国威胁论”,在中国周边制造麻烦。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等,这些都是新实践所必须应对的新挑战。
所有上述成就、问题和挑战,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指出,“实践是理论之源”。正是在这个伟大实践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蓬勃发展。
三
党的十九大肩负着新的伟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国要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把这个新的伟大历史使命概括为“四个伟大”,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并精辟地论述了“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他强调,“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他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因此,习近平反复强调,为了不辱使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新的伟大时代赋予我们党新的伟大历史使命。承担新的伟大历史使命需要新的伟大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顺应新的伟大历史使命的召唤赫然而至。
治国理政必须首先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行动纲领的制定,都必须依据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两大根本理论问题上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出了杰出的历史性贡献。
一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定位。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和定位,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这一概括和定位一直延续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敏锐而明确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新概括和新定位,准确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将“物质文化需要”改为“美好生活需要”,表明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人民对生活需要的期望值更高了,已不限于“物质文化”,而是全方位的美好,包括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行使民主权利更加充分、生态环境更加清洁美丽、文化生活更加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等。而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城乡发展、行业部门之间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收入分配等都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目前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对社会主要矛盾新概括新定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明确的立论前提。
二是对新时代党的理论主题的科学回答。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来说,毛泽东思想回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发展非常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走向社会主义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并开创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重大问题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应当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探索,到党的十八大前足足经历了35年,饱经艰难曲折、付出沉重代价。但是,究竟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人们普遍关心、长期思考、也是许多人困惑的理论主题,直至党的十八大以后才逐步清晰起来。习近平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和深刻的理论勇气,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成果。
关于人民历史地位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在经济上存在社会分配不公、收入两极分化;在政治上,老百姓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证,这些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想稳健发展,必须解决好民生和民主这两个关键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眼于党的性质和宗旨,着重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又从治国理政方法论角度阐述了“人民至上”的理论依据和贯彻人民至上的思路、措施、办法、体制和机制。他明确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他强调,一定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他提出,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人民至上理论,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增添了新的理论内涵。
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理论创新亮点,它创造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迄今还没有关于文化自信的系统论述。习近平多次指出,文化自信相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言,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他在十九大报告中精辟地论述了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系统阐述了文化自信的依据和内涵,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他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思路,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他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本身也是我们党坚定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创新思维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治理的蓝图。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中,从来没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如此科学、规范、详尽而接地气的论述。这显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创新之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奋斗目标,第一次把“美丽”写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一个政治家,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政治家,对保护生态问题能从理论与实践、战略与措施的结合上有过如此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务实管用的论述,毋庸置疑,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形势下中国特色军队国防建设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军事理论。在强军意义上指出,强国必有强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新时代强军来保护。在强军背景上,强调必须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提高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在强军任务上,提出要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在强军措施上,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强调要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要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加强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强调军队要准备打仗,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强调扎实做好各战略方向军事斗争准备,统筹推进传统安全领域和新型安全领域军事斗争准备,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强军事力量运用,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在处理军地关系上,强调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强调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亮点之一是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对新时代重塑国际关系而提出的创新外交理念,也是共产党人新时代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新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强调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强调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上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外交理念不仅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而且也是在世界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思想政治体系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
党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是建立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伟大实践基础之上的,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难度最大、意义最大的就是“打虎拍蝇”反腐败,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党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强调反腐败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强调必须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他指出,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号召全党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强调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要增强学习本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概括的提出,是我们党在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非常重要的政治判断。这一新概括准确深刻、内涵丰富、令人信服、深得民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内容非常丰富,创新亮点很多;仅从上述十一个方面就不难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立于新时代理论之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承上启下的集大成,是我们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当前,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要务。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变革都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开创性成就,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些开创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映照出强国富民的动人画卷,昭示着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彰显了我们党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伟大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蓬勃兴旺的伟大事业。
守正开新,气象万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极不平凡,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伟大事业,依靠坚强的党来领导。开创性成就的取得、历史性变革的实现,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力量,有习近平同志这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今天,要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任务,更好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党更加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和中央领导集体。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才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伟大实践,依靠科学的理论来指引。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高度重视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工作。科学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焕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是产生于伟大实践又指导伟大实践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国家和军队事业取得的开创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充分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巨大的真理魅力和实践威力。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
辉煌历史,以奋斗铸就;光明未来,靠奋斗开创。今天,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祖国大地生机勃发、春意盎然,中华文明光彩夺目、魅力永恒,我们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强牢固、充满活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程伟大、前途光明,人民军队面貌一新。处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我们倍感自信自豪,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全军官兵要更加坚定自觉地高举旗帜、维护核心,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大动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业绩。
6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与河南大学联合主办的“新中国70年建设成就与经验”学术研讨会在开封举行。会议旨在深入探讨和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建设与外交活动等方面的伟大成就及宝贵经验。来自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解放生产力是历史主线。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中国在诸多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举世瞩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汉国认为,回顾当代中国建设的历程,总结当代中国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对于我们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表示,7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扫除发展的制度障碍;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开展民主改革,解放了城市生产力。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跨越了“贫困陷阱”。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发展生产力作为“硬道理”,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中国人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新中国70年的伟大发展成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运用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张星星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既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深入研究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时代课题。
武力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衡量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优劣,最根本的标准是能否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70年的生产力发展成就向世界证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不是只有资本主义一条道路。
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与会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领域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学界亟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提出,当代人写当代史,这是当代学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作为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亲历者和贡献者,当代学者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我们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提出我们的认识与见解,为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张星星提出,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国史研究适应国家、社会和党的理论创新发展的要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以世界历史大势变迁为坐标,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以大国兴衰经验教训为鉴戒,鉴往知来,防微杜渐;以完善国史学科体系建设为基础,拓宽视野,固强补弱;以适应时代的政治文化需求为着眼点,更新观念,勇于创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1952年土地改革;
1958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反右倾”斗争;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7年恢复高考。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1983年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诞生;
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射落了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008年8月8日,成功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
2010年5月1日,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2010年11月13日,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
2011年9月29日,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成功发射升空,3日凌晨1时36分,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首次空间交会对接成功,中国从此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如今,祖国发展越来越好,成就更是如雨后春笋,以下是近几年的成就:
1、政治方面的成就:
港澳回归,一雪百年耻辱;
一带一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
亚洲投行,由中国主导,打破日本美国控制的亚洲开发银行对亚洲基建方面的垄断。
杭州g20峰会,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
2、经济方面的成就。
中国gdp超10万亿美元,是世界上10万亿俱乐部成员,是日本gdp的2倍。
西气东输,保护环境,扫除雾霾。
南水北调,史无前例。
三峡大坝,世界第一。
西藏天路,世界屋脊上的巨龙。
高铁2万公里,占世界6成。
钢铁产量,世界16亿吨,中国占8亿吨。
中国高速公路12万公里,占世界的52%,力压美国占世界第一。
有六个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桥。
世界第一的三峡大坝。
外汇储备n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国美国已经太多,所以中国不断减持美元。
3、体育方面的成就。
北京奥运,世界最好的奥运会,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里约奥运会,中国发挥的不好,才得了金牌前三。
北京奥运,中国是奥运会金牌榜绝对王者。
篮球出现突破——姚明出现了。
男足曾实现历史性突破,闯入2002年韩/日世界杯赛。
跳水从梦之队时代到里约奥运会中国队的金牌第一的超级梦之队。
中国横扫世界乒坛。
中国女排东山再起,两夺世界冠军,更夺得了里约奥运金牌。
女子网球崛起,金花群芳争艳。
4、科技方面的成就。
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望眼镜。
北斗卫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飞船,载人航天;我国是世界第三个把飞行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长征卫星,发生成功率、有效载荷都是杠杠的!
嫦娥工程,把飞船发射到月球。
天舟货运飞船,为太空站提供补给。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太空进行试验。
两弹一星,国之重器。
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计算能力世界第一。
天河二号计算机,曾经的第一,现在的第二。
量子卫星墨子号,世界独一无二。
探索一号深海科考探测器船,探寻水下五千米的秘密。
大型客机(c919),世界第三。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31次赴南极,踏遍世界五大洋。
5、军事方面的成就。
辽宁航母,大国霸权。
东风21d,专打航母的弹道导弹。
中华神盾,数量占世界第二。
预警飞机,从进口到出口。
四代重歼,世界第二个能造四代重型歼击机的国家。
大型运输机,战略运输。
自造航母,百年梦想终成真。
欧洲野牛,落户中国变中国野牛。
双体穿浪导弹艇,世界上第一种双体穿浪军用船只。
万吨大驱,世界只有2个国家能独自建造万吨神盾舰。
战略核潜艇,和平捍卫者。
和平方舟,世界唯一的专用医院舰。
东风41,只有中国和俄罗斯才有的陆上机动式洲际导弹。
新时代的中国的成就篇四
暑假期间,我和几位朋友来到老人中心,目的是来看望这里的退休老党员。
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快十点多了,老党员们看到我们的到来都非常高兴,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
我们虽然很累吧,但还是认真地倾听老党员给我们讲他们当年的故事,我们认真的倾听,短短一个小时,老党员们字字如矶,“坚定信念、踏实认真、锲而不舍、追求卓越”,深刻地让青年团员们感受到了他们对于党,对于祖国的深切情感以及对于自身使命的伟大责任感。离开的时候,我们依依不舍,老党员们真情的话语依然回响在耳畔,我们要做的,从现在起,做好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
中与党员室友不经意间的交谈,让他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先进思想与积极上进的信念。他向往这样的组织,更期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让这样的精神得以延续。对如今青年人在入党时存在一些动机不纯的问题,老人宽厚的表示毕竟入党动机是一个不断端正的过程。他鼓励青年人应该抱着一种追求上进的政治热情,来加入党的组织。并在入了党以后,通过党内的教育,不断的提高对党的认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完善,才能使我们的党后继有人。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如慈父般真情的言语让在场的我们感受到了一位老党员的殷切期望。党员都奋力前行,尽力为党、为人民、为身边的同学发挥党员的作用和价值,也引导着其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同学融入到党员为他人服务的建设队伍中来!
新时代的中国的成就篇五
祖国,从黄河源头走来的智者,继承了黄河水流的桀骜和狂放,用激情点燃一簇洞穿时空的火焰,光芒神圣!曾经打磨石斧石锤的手,从石头上打磨出智慧和力量。
曾经被外国侵略者侵略的中国千疮百孔,无数的英雄儿女为了拯救处于水生火热的中国,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有过挫折,但我们也有梦想,更有成功,例如:三峡工程的竣工,神舟号飞船发射……冰雪洪荒也阻挡不住我们建设新中国的步伐,地震天灾撼不动我们众志成城的意志。我们带着科学发展的理想,好几次把新中国经济建设推上世界第一。从被外国人不认可,到现在的世界第一,中国人都在不断努力!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在新农村的建设、经济建设、民族团结、军事的发展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祖国这片兴旺繁荣的土地上,全国人民团结友爱,精神抖擞,到处充满着阳光与希望,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全国人民正以昂扬的斗志和辛勤的劳动,阔步向前,让祖国的未来更好。
转眼的瞬间,祖国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一个又一个世界第一,实现了靠自己努力被世界认可的目标。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建成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令人惊讶的高铁速度,让外国友人惊讶不已;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目标!
今天,在国旗下茁壮成长起来的我们,怀着一颗无比感恩的心,用着最诚挚、最感动、最虔诚的情感,深切地祝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年,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美好,更加强盛!
新时代的中国的成就篇六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那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历史性的篇章,写了中华民族自强、顽强奋进的新壮丽史诗。我们要珍惜,长期坚持改革开放的珍贵实践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力,确保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我们改革开放积累的第一根本经验。要始终保持高度思想意识、政治意识、行动意识,加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实践两个维护,始终坚持党管理党,严格管理党,更好地发挥党委统一全局,协调各方领导的核心作用。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顺应历史潮流,抓住机,牢牢把握发展主导权。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首要任务。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扭转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坚持不懈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践两山理论,努力走出生态优先、特色、富人高水平发展的新途径。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基层的初心,激发隐藏在大众中的无限潜力,创造伟大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发展的主力军。要始终坚持现、维护、发展大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起点和立足点,为大众、一切相信大众、一切依赖大众,获得大众最广泛的支持和支持,使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大众幸福的同频共振、同步提高。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许多党员干部抱负、负责、领导,成为改革开放事业的骨干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参观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时强调:如果我们继续指导习近平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的配置,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迎来更好的明天。党员干部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成为推进深化改革的骨干力量。
坚定理想的信念。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何时,党员干部都要坚守初心,树立远大的理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民谋取利益,增加福利。只有把人生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才能最终实现事业。党员干部要珍惜韶华,努力成为时代前进的奋斗者、开拓者、献身者,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才能、支柱材料,为实现中国梦想提供智慧和力量。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导向,深刻总结改革开放辉煌的历程和宝贵经验,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果,加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
增强责任意识。责任是天生的,不可推卸。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背负责任,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履行责任。如果你尽了很大的责任,你会很开心。总是尽责任,总是很开心。野蛮利益国家生死,难道不是因为灾难而避免的吗?责任担当是党员干部们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我们党员干部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性要求和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只有敢于承担责任、有责任感的党员干部,才能不辜负组织的委托和基层大众对我们党员干部的信赖。
责任是使命,也是无私的献身。勤政务实,敢于负责是我们基层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非学无广才,非志无成学。党员干部要牢牢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勤奋学习,敏捷知识,把学到的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见解。面对改革的形式,要做好工作,仅靠经验和热情是不够的,不能深入开展工作。如果不及时纠正知识老化、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很难应对改革带来的各种挑战。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改革发展任务,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迫切的政治任务。因此,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注重思想上的学习,还要善于学习,把学习落到现场。
新时代的中国的成就篇七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恢复联合国席位。
1971年10月25日,在联合国大会第26届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得到恢复。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重回联合国,是世界进步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3.载人航天。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将该项目命名为“921工程”。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之后,从“神州六号”到“神州十一号”,中国航天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独立开展空间实验、独立进行出舱活动的国家。
4.港澳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在香港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结束了葡萄牙在澳门442年的殖民统治。
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大大推进了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5.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整个工程分两期建成,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青藏铁路建设成功解决了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施工环境和对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
6.加入世贸组织。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也标志着中国在经过了15年的歧视待遇之后,终于享有了与其他世贸成员同等待遇的权利。
7.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08年北京奥运会展示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改革开放30年风雨历程,中国在世界人民的印象中更多的是一个蓬勃的新兴经济体。北京奥运会则把“文化中国”传递给了世界,“绿色”“科技”“人文”的理念,深深地融进了传统奥运理念之中。
8.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日本内阁府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当年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过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壮观增长,中国终于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9.国产航空母舰。
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其前身是苏联海军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1999年,中国购买了因苏联解体而建造中断的“瓦良格”号,并继续建造改进。2012年9月25日,正式更名为辽宁号,开始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服役。
2017年4月26日,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002型航空母舰在大连正式下水,它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海上作战平台自主设计取得重大阶段性突破。
1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欧洲卫星导航系统之后的第四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2017年11月5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8年,我国陆续发射了多颗“北斗”全球组网卫星。2018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服务范围正式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新时代的中国的成就篇八
建党100周年是激动、泪水和喜悦的时刻。眼泪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艰难困苦流泪,也为无数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献出生命和鲜血的共产党人流泪欢庆,就是为中国共产党在世界上取得惊人成就而欢欣鼓舞,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而欢欣鼓舞。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先是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和美国总统特朗普这两个大国领导人在相隔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访华,紧接着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出访周边国家,并出席多边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外交“既迎进来又走出去”,掀起一波高潮,密集的外事安排让很多长年跑外事口的媒体记者都感到有些吃不消。
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入最新版的党章。就外交层面而言,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部长王毅在十九大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开放日讨论时发言称,这句话高度凝练了新时代中国外交追求的总目标,也向世界公开亮明了我们希望与各国共同努力的大方向。
在这种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外交在十九大之后的开局就呈现出很多为外界所关注的新意。虽然有巧合的因素,但是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在同一时间段分别在国外出访的情形,自中共十八大以来还是头一次发生,并引起了外界的关注。此外,另一个也被视为“破例”的现象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美国总统成为首个到访的外国元首。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结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当天,11月10日中午,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专机几乎和特朗普所乘坐的“空军一号”同步抵达越南岘港。习近平此行除了在越南岘港出席apec(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外,随后还对越南、老挝进行国事访问。
11月10日下午的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最先登台的特朗普和最后出场的习近平分别所作的主旨演讲成为了当天会场内外最受关注的两场演讲。在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媒体记者已经习惯了在重大国际会议上,作为全球头两号经济体的中美在全球化问题上分别“吹暖风”和“吹冷气”的迥异立场。
特朗普在演讲中称,美国已经准备好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任何国家签署双边协议,但是必须基于“互相尊重和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此同时,美国“再也不会签署那种束缚手脚、被迫放弃主权并且几乎不可能切实执行的多边协议”。和此前在七国集团(g7)和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一样,特朗普展现出了自己在全球化上与其他成员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当天下午晚些时候,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谋求亚太更大发展》的主旨演讲。在约35分钟的时间里,习近平一上来就向与会者阐释了世界经济正面临的深层次转变,并明确指出,“过去数十年,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习近平强调指出,我们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之锚。
在演讲中,习近平还两次提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分析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时,习近平在演讲中称,“坚持多边主义,谋求共商共建共享,建立紧密伙伴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形势下全球经济治理的必然趋势。”此外,在演讲的最后,习近平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他所列举的中国人民将开启的“五个新征程”中,涵盖了不久前写入十九大报告的“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四年多前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时相比,此番再提“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概念更加清晰,而且路径也已经明确。巧合的是,这两次阐释都发生在“首次出访”中,四年多前是十八大之后习近平以国家主席身份进行的首次出访,而这次是十九大之后中国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指出,将上述两者结合在一起,并且写到十九大报告里,是因为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理念发展和实践发展都是基于这两点。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西方萌芽,其背景就是冷战的结束。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集团对立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主线。当时,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来自于敌对国家;而随着冷战结束和全球化的兴盛,虽然传统威胁仍然存在,但新出现的威胁更直接危害整个人类社会,比如恐怖主义等。
如何面对人类的共同威胁和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后,西方产生了很多种类似的“人类共同体”的提法,但直到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进行明确的阐释,这一理念才逐渐变得清晰和完整。
“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将2012年11月写入中共十八大报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做了明确阐述。
四年多后,十九大报告不仅将“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列在一起提出,还对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做出明确界定,就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外交部长王毅在十九大期间对此曾予以进一步阐释称,“这三个关键词旨在摈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建立在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这一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之上。”
秦亚青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过去西方主流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竞争性、冲突性、二元对立的,国际政治是零和游戏;各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必然是各自为政,以邻为壑。如果被这种想法支配,那就还是赤裸裸的权力政治,就永远实现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只有通过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各国才能避免冲突,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最终建成“共同体”。
在中国前apec高官王嵎生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apec所倡导的‘大家庭精神’也可谓一脉相承。”王嵎生向《中国新闻周刊》进一步解释称,这种“大家庭精神”,也就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apec合作方式。它承认多样性,强调自主自愿和协商一致、允许灵活性和渐进性,集体制定奋斗目标,各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达标。
3年前,在北京举行的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作出开启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历史性决定,批准了《北京路线图》。此次在越南岘港,习近平再次呼吁:“要按照商定的路线图,坚定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在开放中实现亚太新一轮大发展。”最终,apec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的宣言中重申致力于全面系统推进并最终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深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在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和越南国会主席阮氏金银等越南领导人分别举行了会谈会见。因需要赶赴菲律宾出席东盟峰会,越南总理阮春福无法在首都河内迎接习近平对越南进行的国事访问,还专程赶到岘港,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提前同习近平见面。
有媒体分析称,中越领导人在此访中重提“同志加兄弟”,强调双方是“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显然是希望借助共同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以积极姿态处理好历史问题和现实分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两国关系。
在13日结束对越南的访问后,习近平还前往老挝进行国事访问,同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以及老挝总理通伦、国会主席巴妮等分别举行会谈会见。
外交部部长助理陈晓东在访问前夕的媒体吹风会上表示,习近平对越南、老挝进行的国事访问,是中共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中国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出访,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的开篇之作,将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周边外交的新境界。
而在岘港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习近平在下榻的酒店分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韩国总统文在寅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等举行了会见。对于很多媒体记者而言,这几场被视作是着眼于“周边外交”的密集会见,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除了已与中国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关系的俄罗斯外,菲律宾、韩国和日本近几年都曾因领土、安全等问题与中国的关系出现过比较大的波动。
由于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中国所处的亚太地区战略地位提升,使得中国周边地区成为了世界大国角逐最为激烈的地区之一。十八大以来,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总体布局中的分量有了明显提升。习近平在十八大和十九大以后的首次出访国,也都选择了周边国家。
201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明确将周边外交作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习近平还在会上首次提出了“亲、诚、惠、容”的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理念。一年后,在2014年11月举行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首先强调的也是周边外交,强调要切实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2013年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2014年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后,我的感觉是,中央对于外界的战略性规划基本做好了。”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也因此,2014年还被称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元年。
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他还就新形势下不断拓展和深化外交战略布局提出要求,强调了“七个切实”,包括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切实运筹好大国关系,切实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切实推进多边外交,切实加强务实合作,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切实维护我国海外利益等。
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勾勒了中国外交的未来布局,“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报告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作了更加明确的阐释,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在秦亚青看来,十八大以后,中国外交最重要的变化是整体外交定位清晰了,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此外,还全面厘清了重大的外交理念。中国的世界观、秩序观、安全观等,都在一系列文件和讲话中得到了明确。
2013年6月,习近平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还阐明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十四字方针”: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崔立如认为,伴随着中国和平发展,全球中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国际秩序、国际权力结构正重新平衡。中美间的战略竞争越来越强,战略共识越来越少。而新型大国关系的提出,准确命中了中美这一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处于重新平衡过程中的现实需求。
崔立如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刚刚结束的特朗普访华上,中国就发挥了比较好的引领作用。崔立如认为,在消极面和积极面之间,中国加重了积极面的筹码,使得这次中美元首对话更多地带有积极的性质。
“面对问题,中国外交的理念是会认为机遇和挑战并存,而且机遇总是大于挑战。这个机遇不是摆在那儿的,而是通过人的能动性创造出来的机遇。”秦亚青也认为,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从外界非常担心的状态演变成现在这种积极的局面,是因为“中方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海湖庄园会晤的成功举行,就是在困难中创造的机遇”。
而且,这些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中也有机遇的因素。世界正需要有更多元的力量来推动前行,中国刚好也发展到了这一步。但发挥能动性,敏锐地抓住这个机遇也至关重要。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paulhaenle)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之所以能在地区和全球舞台上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也是特朗普治下的美国采取“美国优先”的收缩外交政策的结果。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在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上,中国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的。这在应对南海局势上体现得最为明显。秦亚青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阐述比较模糊,因为出于当时的形势考虑,需要避开一些矛盾旋涡。现在作为大国,有些矛盾我们已经避不开了。
在越南岘港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智利总统巴切莱特是与习近平举行正式会见的唯一非周边国家领导人。习近平还同巴切莱特一道出席了中智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议定书签字仪式。这是中国同拉美国家首度完成自由贸易协定升级,不仅会为中智务实合作注入新动力,也会在国际范围内起到积极示范作用。
而在习近平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发表的《中越联合声明》中,越南明确表示,欢迎并支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并愿同中方落实好业已签署的共建“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和“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以及环北部湾经济圈)合作文件。
越南在“一带一路”倡议上的态度从早期的以疑虑为主,到近来的积极欢迎和支持,是周边多国尤其是东盟国家几乎都有过的心路历程。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外界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也不清楚这个倡议是否能真正“走出去”、形成规模。但到了今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时,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前来赴会。他们当中有的来自亚欧非大陆这些“一带一路”的沿线区域国家,也有的来自不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拉美国家,而且亚洲、欧洲、非洲、拉美等地区均有代表,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形成了广泛认同。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四年来,中方同有关国家协调政策,包括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提出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蒙古提出的“发展之路”、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英国提出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提出的“琥珀之路”等。此外,中国同老挝、柬埔寨、缅甸、匈牙利等国的规划对接工作也全面展开。
相较于东亚和欧洲的经济获得长足增长,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多年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不便具名的中国资深外交官曾表示,中国在设计“一带一路”时,确实有一个“大棋局”,就是如何推动欧亚大陆的整体发展,填平长期处于凹陷状态的大陆中间地带,也被为“政策洼地”。
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曾在法国《回声报》上撰文称,“一带一路”倡议主张通过大量的公路、铁路、港口、金融、电信等基建计划,填补东亚和欧洲这两大“繁荣极”之间的经济、政治、人文真空,无疑有利于推进发展,也会遏制从中东经外高加索直至中亚的极端伊斯兰主义蔓延势头。
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赵厚麟早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称,随着“一带一路”规划的出炉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外界开始觉得中国不是说说漂亮话而已,而是切切实实地在做工作。
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从被动应付、一般性参与、主动参与到主导参与的过程。十八大以来,中国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主导创建丝路基金、亚投行和新开发银行等,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制度产生了制衡作用,也为新兴国家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中央对于外交的战略性规划基本明确后,接下来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如何积极有为、一步一步地去实践这些规划。当然,规划本身也会与时俱进地做改进。”外交学院院长秦亚青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今后五年,中国会主要在实施上下功夫,实践的力度会更强。习近平在国内考察时,曾说过“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秦亚青看来,这种思路在外交上同样适用。
“但我们现在参与的很多全球公共事务就是有优先级的,会有对于自身资源的考量,不会无限投入。不论以后强大到什么地步,这一原则都要坚持。”秦亚青说。
十九大报告中,有两个很重要的界定,一是“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是“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处于初级阶段”就意味着中国承担责任要量力而行,此外,中国现在不断向世界释放的信号就是不称霸。秦亚青认为,这样的信号释放不仅是政策宣示,更重要的是展现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观。在这个共同体中,不能有任何国家存在称霸意图。如果有国家称霸,那就还是强权政治。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表示,尽管一些西方人认为中国已经放弃了邓小平时代的"韬光养晦"的国际战略,但实际上世界上从来没有像今天中国这样"韬光养晦"的大国。从前的大国,在其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大都发展出来了如何扩张甚至如何称霸世界的战略,但今天的中国努力探索的则是如何和平发展,如何为世界和平作贡献。
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以麦金德的“大陆心脏”理论为例回顾一下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以及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对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地位的描述;第二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基于的地缘考量;第三部分就是回答地缘因素、地缘政治的理论在当代还有多少解释力这个问题。
首先先来解释一下,选择麦金德“大陆岛”理论的原因,因为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书中的观点,也吸取麦金德“大陆心脏”理论,这样更有连续性。
(一)麦金德的“大陆心脏”理论。
如果说早期的技术发展使得海上运输表现出比陆上运输更大的便捷的话,那么20世纪早期科技的发展使得陆上权力占据了主导地位。铁路,接下来的内燃机,以及现代化高速公路及公路网的建设,使得整个欧洲拥有了进行大规模物资输送的能力。到那个时候,欧亚大陆的内部地区为大陆所包围。麦金德注意到欧亚大陆的河流没有一个是注入世界主要海洋的,北冰洋冰冻了欧亚大陆北部绝大多数海域,以及其海岸线的港口。进而,随着铁路技术的发展,20世纪的中东地区,德国可以十分便利地通过陆路进入,正如19世纪时期英国通过海路进入一样。英国,作为一个小岛国,麦金德称之为已经贬值的遗产的受赠者,严重缺乏自然资源。而主要的欧洲大陆强国都控制着有利的自然和人口资源。麦金德注意到,陆权与海权的竞争构成了历史的永恒主题。海权演进的第一个循环圈随着马其顿帝国对地中海的控制而结束,在接下来的循环中,麦金德注意到陆上强国罗马战胜了海上强国迦太基,随后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在古代的这两个循环过程中---马其顿对希腊、罗马对迦太基---陆上强国成功地挑战了海上强国。从技术角度看,曾经有利于海权的技术,到20世纪之后,开始向陆权倾斜。
当我们快速地回顾历史的流转时,是否某种感觉到某种恒久的地理关系已然变得清晰?难道不是真的存在着一个处于枢纽地位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无法乘船只抵达,但一直以来却总向马上民族开放的地区?而今天,它已经向铁路和公路网络开放了。这个地域,大体上切合沙皇俄国的领土,占据着“中心的战略地位”,并拥有“无法计算”的充分的资源,(麦金德将这一中枢地域称作大陆心脏),他认为,这一地区被由欧亚大陆边缘的主要大国所构成“内新月”所环绕,这些大国包括: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而这些地区反过来又为由英国,南部非洲及日本等“外新月”地区所环绕。麦金德提出了其著名的格言:“谁控制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大陆心脏;谁控制了大陆心脏,谁就控制了整个大陆岛,谁控制了大陆岛,谁就将控制世界。”
(二)布热津斯基在书中关于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地位的描述。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一书中为美国在二十一世纪保持其举足轻重的地位提出了大胆而又可能引起争议的地缘战略设想。布热津斯基中心思想就是美国应在欧亚这块世界上人口最多、自然资源最丰富、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大地上行使力量。欧亚大陆西起葡萄牙,东至白令海峡,北起拉普兰南至马来西亚,是一个"大棋盘"。在未来的岁月中美国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在这个棋盘获得认可和受到挑战。他认为,美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处理欧、亚和中东的冲突和关系,防止出现任何超级大国对手来威胁美国利益或福祉。
本书核心论述的是:欧亚大陆是未来世界舞台的中心。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全球性大国,要确保其首要地位和利益,必须要在欧亚大陆建立一种多元性民主化政治与安全体系,并积极的适当的参与其中。在欧亚大陆的西端,围绕德法建立一个不断扩大的欧盟与北约,并吸引俄参与其中;在欧亚大陆的远东地区,政治上围绕中国,而国际事务上围绕日本建立一种复杂的三角平衡关系,其关键是与中国的关系,日本是作为制衡的力量却不是主要的。欧亚大陆的连接地带,五个新生中亚国家是欧亚大陆的“巴尔干”,恰当的处理这里的关系,是维持欧亚稳定的重要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外交事业也展现出了新面貌,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格局,正是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以及中国领导人关于我国外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断的指引下,中国才铺开了“一带一路”倡议这张宏伟蓝图。
笔者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特点在《十九大报告》中完美的展现了出来.《十九大报告》是中国历史性的战略性文件。报告不仅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思想,而且对指导和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十九大报告》综合和提炼了外交思想是80年代初以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达到了历史性的新高度。
一是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宣示了中国崛起采取什么样的道路与战略,有别于传统大国暴力崛起的国际政治模式。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坚持和平发展的过程。和平发展,中国才有了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念。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全球治理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且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参与,这是新的理念和实践。“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的基本原则,而“一带一路”是中国全球治理观的实践。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共”字是有重要意义的。独立个人的“自在”离不开整个群体的“共在”。自我存在总是与共同存在相伴相生、共同发展,正如水滴与大海是并在的。尊重个体的“自在”和个体权利,也尊重自我与他者的“共在”和共同权利,“共”字充分体现了“co”这个英文前缀,所有以“co”起始的单词都是共同的事情,比如“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时代是“co”时代。现在的共享单车与消费习惯都有这种含义。“一带一路”不同于马歇尔计划,首先是要“共商、共建、共享”,而不是某一方的行为。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需要,在共商的基础上才能共建,只有在共享的大背景下才能共同发展,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初衷与核心。国内治理我们也开始用了“共商、共建、共治”,两者的思路是一致的。
三是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同任何一个大国的关系都保持总体稳定,不大起大落,同所有大国的关系都均衡发展,既不同任何一个大国对抗,也不同任何一个大国结盟。在重视现有大国关系的同时,中国还特别重视同发展中大国的合作。一些发展中大国虽然目前还不具备世界大国的实力和地位,但是它们的发展潜力巨大,它们成为世界大国只是时间问题。中国同发展中大国有更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在国际事务中也有更多的共同立场和共同话语。
四是在多边外交中着眼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争取话语权。中国要通过多边外交来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国际体系面临转型,全球治理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但是,西方大国在全球治理改革上普遍表现出动力不足或能力不够,他们试图继续维系对他们有利但已经尽显弊端的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体系。这正为中国外交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基本取向是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加代表性和话语权,进而更加公正合理。
五是大力开展政党交流合作和公共外交。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居核心地位,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民意舆论的引导者,所以,开展政党交流与合作,对促进国与国的关系极为重要。中国共产党同许多国家的各种类型政党都保持着机制性的交往。2017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创下一个历史性纪录:共有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党组织领导人报名参会。这样的交流对相关国家了解中国的大政方针、战略走向,从而形成对中国的理性认知,避免误解偏见是非常有益的。除了政党外交,中国还重视其他层面的公共外交。“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人大、政协、军队、地方、人民团体等的对外交往”,其寓意就是公共外交。
六是“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首先是针对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但是又不仅限于经济,其实施过程和效果都与外交分不开,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的推进,在某种程度上可算是为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增添了新内容。“一带一路”虽然立足于中国的发展开放以及为之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但却有利于沿线国家的发展与和平。在全球治理遭遇困难的当下,“一带一路”无疑为推进全球治理提出了一个充满中国智慧的方案。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可以视为“准全球”的地域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无疑将极大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联合国多次在决议中写入“一带一路”倡议。
(二)“一带一路”倡议基于的地缘考量。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将推动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发掘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谐、安宁、富裕的生活。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些正是中国基于本国所得地缘环境以及欧亚大陆整体的地缘环境,所做出链接欧亚大陆,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同时,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应该警惕传统地缘政治带来的风险。我们必须要记住,“一带一路”这样巨额的基础设施投资要穿越一系列的古代文明区和宗教信仰区。比如说有伊拉克和叙利亚这样的国家,由于过去10到15年当中发生的一切,以及正在进行的战争。很多人开始避开这些国家,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放弃宗教,比如说在伊拉克这样的国家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练瑜珈,而不是继续恪守伊斯兰教的教条,有去宗教的趋势,但是以宗教之名,宗教极端主义组织,仍然是这种巨大的基础设施的一个地缘政治的风险。“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经5年了,现在重在落实,重在把“共商共建”的理念转化成实践,而在这个过程中,就更要考虑到一些地缘的因素,根据当地已经相对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谋划,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首先笔者认为,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已经不能完美的解释当代国际关系的变化,因为传统理论的背后蕴含着国家间利用地缘进行争霸、战争的因素,并且最终总要把国家引向“零和博弈”的边缘。而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国家的长久发展与稳定,命运共同体意识越来越强。因此,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只是国家对外决策的考虑因素之一,并没有太多的解释力了。但是,地理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海洋地理位置,笔者认为反而更加重要了。不光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包括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韩国提出的“欧亚倡议”、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大道”、蒙古提出的“草原之路”等一系列规划倡议都是基于本国和本地区的地理因素做出的。我国自建国初就十分重视周边外交局势,近年来每年都会召开“中国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都是对地理因素的重视。
因此,虽然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和指导国际关系的发展,但是地理因素的重要性没有下降,同时由中国基于地理因素的考量和研判,形成的新的“地缘理论”,做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赢”的理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合作与对外开放,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在联合国框架下,推动20国集团、金砖国家、博鳌亚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来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的一系列倡议,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同与支持。
参考资料。
【1】《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秦亚青:《十九大报告》与中国外交的新时代.《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8年03期.2018.3。
【4】叶成城:重新审视地缘政治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05。
“一带一路”进行了五年,实际上已经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必须进行高质量的转型和发展,我们需要更加系统、全面地提升研究,进一步把成果实化。
“一带一路”建设,简单地从技术和实务方面进行总结,有四个观点进行汇报:
第一个就是“一带一路”体现了兼顾国际、国外两个大局的国家治理理念。可以看到,对外层面上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令人瞩目的全球舞台的中心地位。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上也有很多期待,希望中国在经济、技术各个层面提供帮助。“一带一路”建设很好地体现了统筹国内国际,更好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二个“一带一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和大国外交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建设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方面不管是理念还是实践中的内容进行一系列的创新,给予完美展示,在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多边外交这几个层面都得到了诠释。
第三个观点是“一带一路”是中国推动全球化,并参与和改革全球治理体系的一个理念。特别是2016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能够提出怎样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什么样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化进一步向前迈进,任务很重。
第四个观点是“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世界共商共享共建的国际合作倡议,这个倡议首先是对中国自身来说具有首创优势。现在首先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首创优势、先发优势作为引领优势,其次是跟发展中国家如何进一步巩固团体的问题。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群体,把中国的“五大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如何共享给各国,让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和相关的发展中国家借鉴,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总的来看,“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推进新时代大国外交中的历史担当。(本文系作者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暨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成立大会上的发言,有删减。)。
新时代的中国的成就篇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向。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2017年12月,新纪元入选&ldquo2017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ldquo2017中国库存”活动年的五个候选国内单词。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6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与河南大学联合主办的“新中国70年建设成就与经验”学术研讨会在开封举行。会议旨在深入探讨和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建设与外交活动等方面的伟大成就及宝贵经验。来自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解放生产力是历史主线。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中国在诸多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举世瞩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汉国认为,回顾当代中国建设的历程,总结当代中国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对于我们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表示,7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扫除发展的制度障碍;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开展民主改革,解放了城市生产力。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跨越了“贫困陷阱”。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发展生产力作为“硬道理”,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中国人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凸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新中国70年的伟大发展成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运用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张星星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既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深入研究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时代课题。
武力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衡量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优劣,最根本的标准是能否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70年的生产力发展成就向世界证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不是只有资本主义一条道路。
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与会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领域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学界亟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提出,当代人写当代史,这是当代学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作为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亲历者和贡献者,当代学者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我们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提出我们的认识与见解,为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张星星提出,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国史研究适应国家、社会和党的理论创新发展的要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以世界历史大势变迁为坐标,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以大国兴衰经验教训为鉴戒,鉴往知来,防微杜渐;以完善国史学科体系建设为基础,拓宽视野,固强补弱;以适应时代的政治文化需求为着眼点,更新观念,勇于创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1951年的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1952年土地改革;
1958年“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反右倾”斗争;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7年恢复高考。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1983年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诞生;
1984年7月29日,许海峰射落了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008年8月8日,成功举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
2010年5月1日,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
2010年11月13日,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
2011年9月29日,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成功发射升空,3日凌晨1时36分,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首次空间交会对接成功,中国从此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如今,祖国发展越来越好,成就更是如雨后春笋,以下是近几年的成就:
1、政治方面的成就:
港澳回归,一雪百年耻辱;
一带一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
亚洲投行,由中国主导,打破日本美国控制的亚洲开发银行对亚洲基建方面的垄断。
杭州g20峰会,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票否决。
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
2、经济方面的成就。
中国gdp超10万亿美元,是世界上10万亿俱乐部成员,是日本gdp的2倍。
西气东输,保护环境,扫除雾霾。
南水北调,史无前例。
三峡大坝,世界第一。
西藏天路,世界屋脊上的巨龙。
高铁2万公里,占世界6成。
钢铁产量,世界16亿吨,中国占8亿吨。
中国高速公路12万公里,占世界的52%,力压美国占世界第一。
有六个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桥。
世界第一的三峡大坝。
外汇储备n年保持世界第一,中国美国已经太多,所以中国不断减持美元。
3、体育方面的成就。
北京奥运,世界最好的奥运会,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里约奥运会,中国发挥的不好,才得了金牌前三。
北京奥运,中国是奥运会金牌榜绝对王者。
篮球出现突破——姚明出现了。
男足曾实现历史性突破,闯入2002年韩/日世界杯赛。
跳水从梦之队时代到里约奥运会中国队的金牌第一的超级梦之队。
中国横扫世界乒坛。
中国女排东山再起,两夺世界冠军,更夺得了里约奥运金牌。
女子网球崛起,金花群芳争艳。
4、科技方面的成就。
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望眼镜。
北斗卫星,世界排名第二位。
神舟飞船,载人航天;我国是世界第三个把飞行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长征卫星,发生成功率、有效载荷都是杠杠的!
嫦娥工程,把飞船发射到月球。
天舟货运飞船,为太空站提供补给。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太空进行试验。
两弹一星,国之重器。
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计算能力世界第一。
天河二号计算机,曾经的第一,现在的第二。
量子卫星墨子号,世界独一无二。
探索一号深海科考探测器船,探寻水下五千米的秘密。
大型客机(c919),世界第三。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31次赴南极,踏遍世界五大洋。
5、军事方面的成就。
辽宁航母,大国霸权。
东风21d,专打航母的弹道导弹。
中华神盾,数量占世界第二。
预警飞机,从进口到出口。
四代重歼,世界第二个能造四代重型歼击机的国家。
大型运输机,战略运输。
自造航母,百年梦想终成真。
欧洲野牛,落户中国变中国野牛。
双体穿浪导弹艇,世界上第一种双体穿浪军用船只。
万吨大驱,世界只有2个国家能独自建造万吨神盾舰。
战略核潜艇,和平捍卫者。
和平方舟,世界唯一的专用医院舰。
东风41,只有中国和俄罗斯才有的陆上机动式洲际导弹。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的变革都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开创性成就,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些开创性成就、历史性变革,映照出强国富民的动人画卷,昭示着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彰显了我们党是充满生机活力的伟大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蓬勃兴旺的伟大事业。
守正开新,气象万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极不平凡,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伟大事业,依靠坚强的党来领导。开创性成就的取得、历史性变革的实现,最重要、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力量,有习近平同志这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今天,要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任务,更好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我们党更加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和中央领导集体。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才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伟大实践,依靠科学的理论来指引。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高度重视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工作。科学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焕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是产生于伟大实践又指导伟大实践的科学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国家和军队事业取得的开创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充分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巨大的真理魅力和实践威力。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作为我们的行动指南和强大思想武器。
辉煌历史,以奋斗铸就;光明未来,靠奋斗开创。今天,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祖国大地生机勃发、春意盎然,中华文明光彩夺目、魅力永恒,我们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强牢固、充满活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程伟大、前途光明,人民军队面貌一新。处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我们倍感自信自豪,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全军官兵要更加坚定自觉地高举旗帜、维护核心,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大动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业绩。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66303763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世纪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结束了英国在香港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结束了葡萄牙在澳门442年的殖民统治。
2001年11月10日下午,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在中国政府代表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并向世贸组织秘书处递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批准书30天后,中国将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08年8月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开幕,2008年8月24日闭幕。主办城市是中国首都北京,参赛国家及地区204个,参赛运动员11438人。
本届北京奥运会共创造43项新世界纪录及132项新奥运纪录,共有87个国家在赛事中取得奖牌,中国以51面金牌居奖牌榜首名,是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
6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与河南大学联合主办的“新中国70年建设成就与经验”学术研讨会在开封举行。会议旨在深入探讨和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建设与外交活动等方面的伟大成就及宝贵经验。来自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解放生产力是历史主线。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华诞,中国在诸多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举世瞩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朱汉国认为,回顾当代中国建设的历程,总结当代中国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对于我们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表示,7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扫除发展的制度障碍;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开展民主改革,解放了城市生产力。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跨越了“贫困陷阱”。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发展生产力作为“硬道理”,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中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中国人民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新中国70年的伟大发展成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运用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张星星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既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深入研究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时代课题。
武力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新中国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追求的目标。衡量经济体制和上层建筑的优劣,最根本的标准是能否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70年的生产力发展成就向世界证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不是只有资本主义一条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强调,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与会学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领域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学界亟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
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提出,当代人写当代史,这是当代学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作为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亲历者和贡献者,当代学者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我们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提出我们的认识与见解,为后代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张星星提出,深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国史研究适应国家、社会和党的理论创新发展的要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以世界历史大势变迁为坐标,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以大国兴衰经验教训为鉴戒,鉴往知来,防微杜渐;以完善国史学科体系建设为基础,拓宽视野,固强补弱;以适应时代的政治文化需求为着眼点,更新观念,勇于创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对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新概括。这一新概括一经党的十九大提出,就立刻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引起热烈反响和高度认同,并被写进党章,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究竟新在哪里?我认为,这里的“新”是全方位的,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方方面面,而且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这里的“新”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一个方面。
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进入新时代。世界多极化始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在那多极化的初期,美国一极独霸超强,而中国这一极不时面对西方“中国崩溃论”的唱衰诅咒,甚至许多人都在担心“中国这面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但是,在我们党的领导下,经过四分之一世纪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同世界其他“极”相比,中国的发展最为耀眼,风景这边独好。这是世界多极化时代最为显著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也进入新时代。2001年,当中国怀着既欣喜又紧张的矛盾心情加入世贸组织时,面对制定规则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少人存在担忧,因为我国是后来者,难免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制约。但是我们已经从经济全球化的后来者一跃成为领跑者。特别是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赞同。与此同时,以往作为“世界领袖”的美国却打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小旗,从某种意义上看,美国成了经济全球化的阻碍者。
从国内来看,我国的发展也跨进了一个伟大新时代,习近平从三个维度精辟论述了这个新时代的历史特征。一是中华民族由衰到兴的沧桑巨变:“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二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盛:“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新的时代必然孕育新的思想,也必然需要新的思想来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巨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跨进伟大的新时代,取得伟大新成就。而且“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实践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尚未解决,包括发展质量和效益,创新能力,实体经济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民生,脱贫,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存在不少难题,社会文明,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意识形态领域,国家安全,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落实,党的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都有待于新实践来解决。
与此同时,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某些西方政客仍然走不出“修昔底德陷阱”和冷战思维的桎梏,千方百计对中国掣肘和遏阻,散布“中国威胁论”,在中国周边制造麻烦。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等,这些都是新实践所必须应对的新挑战。
所有上述成就、问题和挑战,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指出,“实践是理论之源”。正是在这个伟大实践基础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蓬勃发展。
三
党的十九大肩负着新的伟大历史使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国要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把这个新的伟大历史使命概括为“四个伟大”,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并精辟地论述了“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他强调,“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他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因此,习近平反复强调,为了不辱使命,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新的伟大时代赋予我们党新的伟大历史使命。承担新的伟大历史使命需要新的伟大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顺应新的伟大历史使命的召唤赫然而至。
治国理政必须首先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行动纲领的制定,都必须依据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两大根本理论问题上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出了杰出的历史性贡献。
一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定位。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概括和定位,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这一概括和定位一直延续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敏锐而明确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新概括和新定位,准确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将“物质文化需要”改为“美好生活需要”,表明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人民对生活需要的期望值更高了,已不限于“物质文化”,而是全方位的美好,包括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行使民主权利更加充分、生态环境更加清洁美丽、文化生活更加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等。而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城乡发展、行业部门之间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收入分配等都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目前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对社会主要矛盾新概括新定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明确的立论前提。
二是对新时代党的理论主题的科学回答。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来说,毛泽东思想回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发展非常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走向社会主义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并开创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科学发展观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重大问题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应当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探索,到党的十八大前足足经历了35年,饱经艰难曲折、付出沉重代价。但是,究竟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人们普遍关心、长期思考、也是许多人困惑的理论主题,直至党的十八大以后才逐步清晰起来。习近平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和深刻的理论勇气,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成果。
关于人民历史地位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在经济上存在社会分配不公、收入两极分化;在政治上,老百姓的民主权利没有得到充分保证,这些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想稳健发展,必须解决好民生和民主这两个关键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眼于党的性质和宗旨,着重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又从治国理政方法论角度阐述了“人民至上”的理论依据和贯彻人民至上的思路、措施、办法、体制和机制。他明确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他强调,一定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他提出,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人民至上理论,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增添了新的理论内涵。
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理论创新亮点,它创造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迄今还没有关于文化自信的系统论述。习近平多次指出,文化自信相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言,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他在十九大报告中精辟地论述了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系统阐述了文化自信的依据和内涵,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他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思路,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他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本身也是我们党坚定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创新思维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治理的蓝图。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加强国家安全法治保障,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中,从来没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如此科学、规范、详尽而接地气的论述。这显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创新之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奋斗目标,第一次把“美丽”写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一个政治家,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政治家,对保护生态问题能从理论与实践、战略与措施的结合上有过如此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务实管用的论述,毋庸置疑,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形势下中国特色军队国防建设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军事理论。在强军意义上指出,强国必有强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新时代强军来保护。在强军背景上,强调必须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趋势和国家安全需求,提高军队建设质量和效益。在强军任务上,提出要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在强军措施上,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强调要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推进军人荣誉体系建设,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要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加强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强调军队要准备打仗,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强调扎实做好各战略方向军事斗争准备,统筹推进传统安全领域和新型安全领域军事斗争准备,发展新型作战力量和保障力量,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加强军事力量运用,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打赢战争;在处理军地关系上,强调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强调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亮点之一是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对新时代重塑国际关系而提出的创新外交理念,也是共产党人新时代推进人类进步事业的新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强调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强调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上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外交理念不仅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而且也是在世界依然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思想政治体系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
党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是建立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伟大实践基础之上的,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些历史性变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中难度最大、意义最大的就是“打虎拍蝇”反腐败,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党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强调反腐败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强调必须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他指出,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号召全党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强调要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要增强学习本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发挥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概括的提出,是我们党在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非常重要的政治判断。这一新概括准确深刻、内涵丰富、令人信服、深得民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内容非常丰富,创新亮点很多;仅从上述十一个方面就不难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立于新时代理论之巅,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承上启下的集大成,是我们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纲领。当前,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第一要务。
新时代的中国的成就篇十
党章及党内法规都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讲奉献、有作为、敢担当。要求党员干部在生产、工作、学习、生活中都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那如何才能成为一个讲奉献敢担当的党员了?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希望我们在共同学习过程中得到深刻的启示。
首先多跟大家说的第一个问题是:“讲奉献、敢担当”是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
何为奉献。奉献的意思是恭敬地交付、献出,主要是为别人默默付出,心甘情愿,不图回报。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奉献精神是党为人民服务的根基。党章规定:“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这才是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大奉献”。这是对共产党员奉献精神的要求,在这种教育和要求下,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共产党员,过去有我们所熟知的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当前有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科学家屠呦呦,她牺牲了对家庭的责任、对亲人的义务,将所有的时间、精力都奉献给了科学研究,为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代雷锋”郭明义,多年来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共计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自己家却一贫如洗。我们作为一名党员要向他们学习,切实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当个体利益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相互矛盾时,选择牺牲个人利益,不图回报地献出自己的所有,并以此为荣。
何为担当。担当就是承担并负责任。担当精神自古有之,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诸葛亮“鞠躬尽粹,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生动地诠释了中华民族担当精神的深刻内涵。而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吸收了民族优良传统的精华,继承延续了担当精神的因子,并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体现着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反映着领导干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无数优秀共产党员在不同岗位上展现了敢于担当的宝贵品格。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共产党员心怀崇高革命理想,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篇章。在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广大共产党员同样表现出敢为人先的奉献担当精神,哪里有困难、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争优创先,树典型,做表率。要心中有党,牢记党员的义务和身份。
第二个问题要跟大家说说:“讲奉献、敢担当”是走好新长征的基本要求。
不忘初心。
走新的长征路。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这就明确的提出了我们今天所面对的长征路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今天的长征同当年的红军长征相比,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走过的新长征之路相比,在环境、条件、任务、力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当今的中国正在剧烈转型,艰难爬坡,问题不少,困难更多,呈现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等特点。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大会上明确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其内涵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说的就是奉献担当精神,今天走好长征路,就迫切需要我们以直面困难的勇气、甘于奉献的意识、敢于担当的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奋发有为,脚踏实地,努力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讲奉献、有作为、敢担当是党员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而这三个点就是引导广大党员努力去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所以党员们呀,我们一定要牢记宗旨,干事创业,时时处处要体现出党的先进性。
第三个问题要跟大家说一说:“讲奉献、敢担当”要有过硬的内功。
打铁还需自身硬,铁肩才能担道义。只有加强学习修养,注重实践锻炼,砥砺意志品格,才会有甘于奉献的自觉、敢于担当的本领。
一是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 担当意味着付出、奉献甚至牺牲,意味着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而不顾个人的利害得失,这种勇气和力量,来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员干部来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讲奉献、敢担当”的政治定力之基。要运用政治思维,增强政治定力、政治敏感性和政治洞察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不左顾右盼。将自己所有的言行举止以是否符乎党员条件、是否符乎党员标准为参照,凡不符合党员身份的话不说,凡影响党的形象的事不做,立足岗位,扎根基层,一心一意为党工作。
作为党员干部,在新的形势下,更加需要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更加需要振奋精神,将坚定不移的信念体现到本职工作中,贯彻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刻苦钻研业务,勇于创新担当,为深入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二是要有无私无畏的情怀。 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敢担当。我们共产党员要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私情怀。我们的身份是公职、公仆,职责是公务、公干,维护的是公益、公利,就应当始终秉持公心,满怀天下为公的思想,培育公而忘私的牺牲精神,要舍得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舍得牺牲自己的爱好兴趣,静得下心,俯得下身,无私无畏、默默无闻地勤奋工作,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发扬不干好、不干出成绩就誓不罢休的韧劲,将事业进行到底。
我们作为党员干部要对照差距,学习先进,做到务实创新,勇于担当。要敢于担当,直面难题,无私无畏。要心中有民,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为民、助民、富民、惠民、安民,保持公仆情怀。对于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对于应负的责任、迎着风险也要担。
三是要有清正廉洁的正气。 清正廉洁是党员干部做人做事、立世处世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划出了四条底线,即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道德底线,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践行。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把廉洁从政作为至关重要的生命线,把党纪法规作为带电的高压线。要带头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保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把好小节关、亲情关、社交关。要时刻自重自省、慎独慎微,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就能炼就金刚不坏之身,才能有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底气。
在工作中,要按照章程办事,不合规定的事一项都不做,要时刻提醒自己牢记职业责任,正确对待权力,不辜负组织对我们的信任,做到有损党和国家、人民利益的利益不沾,来历不明的意外利益不取,规定之外的利益不拿。对于部门的整体工作,要树立目标,严格要求。要心中有责,牢记责任担当,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要心中有戒,牢记党纪国法,心存敬畏,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加强学习教育,提高整体廉政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机关文化环境,使廉、正二字切实施行推动。
第四个问题想阐述的是:要有履职尽责的本领。 。
讲奉献、敢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下大气力苦练内功,提高自身能力。要善于用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工作。要发扬认真精神、务实作风,靠实干开创新的局面,靠防止徒陈空文、等待观望、急功近利。同时还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掌握的材料经过思考、分析、综合,加以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各项工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在具体实际工作中:
一要重视工作的推进落实。干事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落实上。推进工作落实,既要有凡事拒绝理由、雷厉风行去办的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推进方法。
二要重视工作的扎实深入。要做到对本职岗位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工作中多深入一线,深入基层,深入工作实际。
三是要主动探索。在开展工作特别是自己不熟悉的工作时,要主动去了解上情,才能明确上级工作要求。了解下情,才能摸准实际情况。了解实情,才能确定具体工作方法。
四要主动担责。面对急难险重的工作,要一马当先冲在一线,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把奉献精神当做责任,把奋发有为当作目标,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是党员干部对自己最起码的标准。只有时刻牵挂人民群众的冷暖,向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以忘我的工作精神让群众享受更多实惠,才能不辜负“共产党员”的身份。希望在座的各位,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要不断锤炼党性,增强宗旨意识,做到愿奉献愿作为;尽职尽责,强化责任担当,做到想奉献敢作为;努力学习,提升服务能力,做到能奉献能作为;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做到真奉献真作为。
新时代的中国的成就篇十一
开启中国高铁新时代。
说到让世界惊叹的中国成就,那肯定少不了中国的“复兴号”高铁。2017年9月“复兴号”首次运行后,“350公里每小时”这一世界列车第一时速,就登上了各国媒体的新闻版面。
英国《每日邮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从设施设备,到高新技术,对中国的高铁进行了零距离、全方位、多角度的诠释。有网友读完后由衷感叹:“是时候承认中国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了。”
如今,中国高铁正凭借实力在世界赢得广泛声誉,我们期待高铁这张“中国名片”能够加快“走出去”步伐,也期待中国能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成就闪耀在世界舞台。
中国超算“天河一号”成绩斐然。
首台千万亿次超算“天河一号”,运算1小时相当于13亿人同时计算340年以上;有关专家认为,“天河一号”的诞生,是我国战略高技术和大型基础科技装备研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能力从百万亿次到千万亿次的跨越,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国家。
c919成功首飞。
国产大型客机“零突破”
2017年5月,c919成功首飞,实现了国产大型客机“零的突破”,让中国不再是“没有翅膀的雄鹰”。
没有谁比中国人民更懂,什么是众志成城。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2017年c919成功首飞,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穿越了近半个世纪。
c919首飞现场,年近九旬的“运十”飞机副总设计师程不时用自己珍藏多年的小提琴,深情演奏了一曲《我爱你中国》,打动了在场每一个人。
世界首批疾病克隆猴诞生在中国。
201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传出“石破天惊”的声音:第一个经由体细胞核移植产生的灵长类动物被成功克隆。两只名为“中中”和“华华”的长尾猕猴,分别在八周和六周前诞生于中华大地,它们的“故事”登上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封面,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克隆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
嫦娥四号着陆月背。
中国航天奇迹让世界惊讶。
今年年初,从遥远的太空传回了一则喜讯——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预选区域着陆,并传回了世界首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古老又神秘的月球背面,迎来了首个“地球行者”。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报道说,嫦娥四号着陆并探索的这个月球背面是人类迄今为止没有真正研究过的月球区域。通过此次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中国用事实说话,证实了在航天领域的技术能力。
的确,之前全球已进行过一百多次的探月活动,但从来没有一个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进行软着陆。于人类而言,月球背面犹如一个“秘境中的秘境”,有许多未知等待人们探索。
而此次嫦娥四号不仅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还通过“鹊桥”中继星首次实现了地球和月背间的中继通信,成为了中国航天能力快速发展的又一力证。
港珠澳大桥落成通车。
成为一项革命性创举。
2018年中国一项革命性创举就是港珠澳大桥落成,这项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工程项目把香港、澳门和珠海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缩短了往返三地的路程时间。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从设计到建设完工历时14年,它集桥、岛、隧于一体,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从“死亡之海”到“希望之地”
中国“绿色奇迹”惊艳世界。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脊线以北,黄河“几”字弯里南岸。南非新闻网站“独立在线”曾这样描述治理前的库布其沙漠:“中国的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曾因其恶劣的环境条件以及当地居民一贫如洗的经济状况而被称为‘死亡之海’。”
而如今,经过几十年科学治理,这片“死亡之海”已然变成了一处“希望之地”。库布其成为全球防治沙漠化的典范,也成为世界观察“美丽中国”的窗口。
世界上首位人工智能播音员。
世界上第一位人工智能播音员的脸、声音、姿势和面部表情都是以新华社的真人播音员为原型的。这款人工智能播音员是由新华社和搜狗共同研发的,在2018年11月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次亮相,据称能够和人类播音员一样播报新闻,而且可以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工作,完全不需要休息。正如一些中国网友所说的,新闻业似乎面临着被高科技瓦解的命运。
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
2017年6月16日发布的美国《科学》杂志封面上,一颗来自中国的量子卫星“墨子号”赫然出现,格外吸引眼球。6月16日,中国科学院联合研究团队宣布成果:他们将量子纠缠分发的世界纪录从百公里级提高到千公里级,并以每秒1对的速度在两个地面站间建立量子纠缠。
近百年前,作为量子力学的开创者之一,爱因斯坦也“百思不得解”。由于当时缺乏检验能力,他认为,或许是量子理论“还不完备”。中国科学家用严格的科学实证,回答了爱因斯坦的“百年之问”。
中国海域首次可燃冰试采成功。
2017年6月11日,中国国土资源部宣布,中国海域首次可燃冰试采成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可燃冰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接替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新型洁净能源之一。美日等世界发达国家均对可燃冰的研究开发高度重视。
70年沧桑巨变,有一种奇迹,叫“中国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