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七律·长征》教案设计(实用14篇)
在教案中,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教案的编写应该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篇一
1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提示尝试概括课文的大致内容。感受达格妮心情的变化及原因;了解“这是最好的礼物”的内涵。体会“插叙”的作用。
3感受大音乐家对达格妮的祝福,以及信守诺言的高尚品质。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篇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内容,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必须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习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篇三
《长征》这篇课文,对于今天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红军长征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了,怎样才能使学生通过短短的几句话,感受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也是我在教学中重点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在课前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也可以向家长进行了解,让学生对长征有了初步的了解。课上通过相互交流进一步了解了长征中红军战士历尽的艰难险阻,然后结合诗句中的重点事例,配合自己积累的小故事深入理解课文,最后指导感情朗读。三个环节下来,学生对教学重难点解决得比较透彻。
“情”是诗歌的魂魄之所在,如何让学生悟出诗情是难点。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万水千山”,运用简笔画、背景资料、多媒体、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此外,我给学生充分地讨论时间,让学生分组议论,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看注释,查资料等能用自己的话出诗的意思就可以了。当时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效果特好!
这节课朗读是一个亮点。首先,读的目的、层次明确,由通读到精读直至品读、背读,学生由读得不流利到流利最后生发情感,达到熟读成诵,这符合阅读规律,体现了过程与方法。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个人读、引读、范读、背读、齐读等等,整堂课书声琅琅,学生情绪高涨。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篇四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理解能力,在初读课文后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让学生学习和继承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红军长征的困难和艰险,让学生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泥丸:
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
“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逐句讲解,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
让学生读一句讲一句,先说说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反复读全诗,讨论、交流。
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是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战士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这是实际上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这是红军战士眼里的山。这样对比来写,写山的大,表现出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面对的艰难困境;写山的小,表现出红军把这些艰难困苦当作平常的事,反映出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暖”一“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打着两岸,给人一种暖的感觉。当红军来到大渡河时,河上的泸定桥上只有十三根铁索。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沪定桥横空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军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惜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三、读全诗,展开想象。
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意境和自己读后的感受。
四、用自己的话练习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请注意不要把“大意”说成“译文”也不要和“概括全文内容”相混淆。“大意”应该是:
1、以诗句所述及的内容为主,但可适当地增加一些实际存在而诗句没有提到的内容。
2、能够反映诗句所描述的人、地、事的基本面貌,比较直接具体。
3、叙述次序不必和诗序一样。
五、试给全诗分段写段意。
全诗共八句,每两句一联。第一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篇。第二联、第三联的诗句承接上联展开,使“难”、“万水千山”和“不怕”、“只等闲”有了具体事例。第二联写山,第三联写水。第四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全诗。
六、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1、主要内容:
这首诗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
2、中心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
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八、背诵这首诗。
九、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篇五
(一)揭题,整体感知。
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25000里长征。
2、关于长征的故事,同学们已有不少了解。这天,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一首长征诗——《七律*长征》。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3、介绍写作背景。作者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已到达陕北,长征已经胜利在望。回顾一年来,红军战士走过的路程,毛主席诗兴大发,满怀豪情地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课件出示毛体《长征》,范读)。
(二)初读,了解时代背景。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逶迤磅礴。
2、理解词义。诗中逶迤()磅礴。
查字典解词,你能用简笔画出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吗?
你能用语调语气来表达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吗?(指名读男女读)“逶迤”要读出曲折绵长之意,“磅礴”要读出高大雄伟之势。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请学生讲讲。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我们先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看路线图)(录音)。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越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度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之后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讲读,理解诗意。
首联。
1、红军翻越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路途很长,可用什么词来表示?(万水千山,虚指)。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还得征战南北,你体会到什么?(难)。
3、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可我们红军怕不怕?(不怕!)。
“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应对长征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4、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等闲)。
5、那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蔑视困难,将困难轻轻一瞥,从容不迫。)。
6、这首诗就是要赞颂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乐观豪迈的大无畏精神,前两句是全诗的总领。齐诵一、二句。
颔联、颈联。
自由讨论:结合你的课内外知识,你理解哪句诗的意思?互相讲讲。
学生讲,教师顺势引导。
1、五岭长,乌蒙高,可在红军眼里只但是像“跳动的细浪”和“滚动的泥丸”,这句运用了什么写法?(夸张、比喻。“逶迤、磅礴”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细浪、泥丸”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指导朗读。
2、山,红军不怕;水,红军也不怕。
b录音释疑“金沙水拍云崖暖”:听录音。
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到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穿插设问:你们说,应对汹涌的江水和狡猾的敌人,红军该怎样渡过金沙江呢?请你们继续听:
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好处的伟大胜利。
同学们,回顾这段战斗的历史,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暖洋洋,愉快)。
c录象释疑“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回忆《飞夺泸定桥》,齐读齐背课文片段。应对着严峻的考验,我们的战士犹如神兵天将,硬是“飞夺”了泸定桥,让我们再现这历史画面吧!学生观看影像。
此时你想说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太险了,胆战心惊,捏了一把冷汗)小结:“暖”,写出了巧渡金沙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d指导朗读(简单愉快)(惊险心惊)男女赛读。
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尾联。
1、哪两句写他们取得了远征的胜利?(7、8句)解释“尽开颜”(一片欢腾喜悦之态)。
2、指导朗读。
(四)精读,升华情感。
1、小结:《七律*长征》,短短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短短56个字,饱含着中国工农红军的万般豪情。让我们齐诵这首诗。
(五)背诵,填空默写。
(六)总结,诗意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先自由读,再师生共读)。
生:没有,从来没有。
男: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女:长征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男: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
齐: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师: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齐: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他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2、全文总结。
同学们,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有职责让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一代代流传,我们有职责让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永远激励后人前进,让我们世世代代诵《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只精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四、细读全诗,局部揣摩。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用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这四个问题全部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2、体会下列划线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纠正。
3、读完全诗,你感觉应该学习红军的哪些精神?在今天,如何去继承发扬这些精神?
五、课堂总结:
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了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六、课后作业:
万水:金沙江大渡河。
远征难只等闲革命英雄主义。
总括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五岭乌蒙岷山。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篇七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篇八
一、创设情景导课激趣。
师:今天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请看大屏幕,同学们认识画面上这个人吗?
师: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七律长征(板书课题)(生齐读)。
师:七律是诗的一种格式,一共有四句八行,每行有七个字。长征才是诗的真正题目(生再读课题)。
师:同学们,谁知道长征?
师:(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这就是长征。1934年10,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处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层层包围之中,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途经广东、广西一带翻过无数的山其中有延绵不断的五岭,高而陡峭的乌蒙山,到达贵州一带在遵义召开了历史转折点的会议,会议之后红军继续往西前行,途经云南、四川一带跨过无数条河流,其中最为惊险的有红军四赤渡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一共途经十一个省。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革命根据地陕甘宁,毛主席回顾这一年红军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了这一篇历史大作《长征》(生再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那么毛主席是怎样写长征的?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以及给古诗画一画节奏。
师:听得多认真呀,那么谁能准确地把这些生字拼读出来,(指名读,齐读)(指导拼读,字形,组词)。
师:同学们都会给古诗画节奏吗?(师指导,指名读古诗)。
三、精读课文。
师:老师听你们读也很想读一读,可以吗?(读一遍)这诗的每一句都写了什么?又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自读古诗,边读边想,哪行诗最能概括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小组交流)。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出示课件)。
师:读这两行诗时你有什么体会?同学们我们怎么理解“远征难”?(板书)(出示课件)师相机出示解释的课件)。
师:你认为这两行诗里哪个词最能体现远征难的?----生:万水千山(板书)。
师;哪两个字让我们看出山多水也多呢?在我们学过的词语里有很多带有‘万’跟‘千’的,能举个例子吗?--生:万紫千红,千军万马。。。。。
师:要爬过这么多的山跨这么多水可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是什么呢?
生:只等闲(板书)--师:只等闲什么意思?
师:是呀,一个‘只等闲’就把我们红军们“不怕艰难险阻”(板书)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流淋尽致呀,你想把这种气概告诉你的同学吗?(指名读)。
师:从这位同学的读中你感受到红军们的气概了吗?那么你也来读读好吗?(生生互评)。
(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气概告诉全世界吧)。
师:你在诗中找到了哪些山脉?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出示课件)。
师:这些都是一些怎样的山呀?毛主席在诗里用了哪些词?(逶迤和磅礴)。
师:逶迤和磅礴什么意思?(师出示课件)。
师:可是这么延绵不断的五岭,高而陡峭乌蒙山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是什么呢?
生:腾细浪,走泥丸(师指导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师相机指导读:腾细浪和走泥丸要读得平淡些)(指名读、师生配合读、男女配合读)。
师:爬那么多的山难,那么过河难吗?哪里有?谁能读出来?
师:红军安然渡过江后心情是怎样的?诗哪个词体现出来?
生:暖(师出示课件)。
师:那么飞夺泸定桥又是怎样一翻景象的呢?(播放录象)看了这些画面你有认为这是一次怎样的战斗?哪个词最能体现出来?--生:寒(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又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什么?
师:你愿意带上你的体会读一读吗?(指名读,,师生配合读,男女生读,齐读)。
师:谁来读一读最后两行诗?
师:老师发现你读的时候脸上笑眯眯的,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吗?
生:是呀,红军过了雪山(出示课件)我们就要胜利了!想看看大会师的场景吗?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画面呢?(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分享红军们的喜悦吧。(齐读)。
师:哪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它们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师:此刻,谁愿意把整首诗跟我们一起分享。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是不是只是这些呢?不是的,还有很多很多的困难,让我们再来感受感受吧。(播放红军过草地短片)。
师:看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师小结:是呀,七十多年前,一个个红军倒下了,可是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一个个小红军又成长起来了,我们要永远记住,而且要让后人知道,让全世界都知道这么一个伟人,还有这么一支了不起的红军队伍,他们曾经创下的一段不平凡的历史。来,孩子们,让我们再次带着对红军们不怕艰难险阻,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诵读全诗吧。
播放音乐,全体起来,诵读全诗。
课外作业。
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篇九
爷爷从小就语重心长地教育我:“孩子,你知道吗?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红军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你看见那国旗没有?那就是用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的,所以你要更加热爱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去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而奋斗!”我喃喃念着《七律?长征》,回想着爷爷的话。我爱我的祖国,爱着在太阳下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国旗上有着红军战士的灵魂,我们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没有他们昨日抛头颅洒热血的浴血奋战,哪有这富强的新中国?没有他们不朽的付出,哪有我们这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哪能坐在教室里好好的读书?所以,我更应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在阳光下,国旗在空中高高飘扬。它似乎在微笑,因为它对现在的中国感到满意,感到欣慰。为什么呢?因为,它的付出,红军们的付出,有了回报,它微笑地看着祖国一天一天强大,一天一天富饶。在的奥运会上,它看到了中国健儿的顽强拼搏和人民的满腔热情。在不久的将来,祖国将会更强大,一份又一份为它争光的答卷,将呈现在它的眼前。
这首诗里的红军是顽强的!他们不怕艰难,在逆境中行走。这是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是红军的顽强拼搏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红军才会走下去,才会诞生我们的新中国,才迎来了我们祖国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曾经遇到不少挫折,总想放弃,总想退缩,可是我一想到“坚持就是胜利”这句名言时,我总会想到红军。想到他们历经两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想到他们这一路上的艰难困苦,我更想到了他们那种顽强乐观的精神。我便会觉得,我的这些小挫折比起红军的长征根本不算什么。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篇十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1、小组交流《长征》资料,了解长征中的动人故事。
2、自学生字、新词,注意正确书写难字:丸、崖、岷。
3、初读全诗,诗眼是__。“远征难”的意思是__,“只等闲”的意思是__,一、二行诗句意思是__。
4、“逶迤”的意思是__,“腾细浪”的意思是__,磅礴的意思是__,“走泥丸”的意思是__,三、四行诗句意思是__。
5、五、六行诗句中,“云崖暖”的意思是__,“暖”的含义是__;“铁索寒”的意思是__,“寒”的含义是__,诗句意思是__。
6、七、八行诗中“尽开颜”的意思是__,诗句意思是__。
1、背诵、默写全诗。
2、把全诗改写成400字以上的记叙文。
找出诗眼,初步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五岭腾细浪。
乌蒙走泥丸。
远征难 金沙 云崖暖(喜悦)。
只等闲 大渡桥 铁索寒(惊险悲壮)。
岷山千里雪。
体会作者毛泽东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3.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学生听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只精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三、细读全诗,局部揣摩: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用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这四个问题全部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2.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纠正。
3.读完全诗,你感觉应该学习红军的哪些精神?在今天,如何去继承发扬这些精神?
四、课堂总结:
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全面再现了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五、课后作业: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潜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liuxue86.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述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
要用56个字来描述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资料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务必选取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资料,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务必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习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透过一节课的学习,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篇十三
从诗歌叙述的年代看,《七律·长征》与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多渠道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等,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观看影视剧等,课堂上我除了介绍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还简单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等,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与藏族同胞结盟等,使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同时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互相交流,使学生对长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背诵,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来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在感受乌蒙山的高大和过乌蒙的艰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的爬山经历,然后作对比,让他们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乌蒙的劳累,接着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乌蒙山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时让学生了解这四句怎样很好地体现一、二句“万水千山”的内容,怎样体现“远征难”的,怎样更好地体现红军的“不怕”精神的,还有三、四两句,怎样较好的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性等。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还是兴趣不太浓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的内容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学生平淡的诵读中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篇十四
1、认识本课生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德育目标: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谓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明白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谓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状况。
课前我们在家里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了解了哪些长征的相关知识,也能够讲述你收集到的长征时期的故事。
二、引入新课、
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在1935年10月到达了陕北根据地,这时毛泽东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用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教师板书课题)。
三、这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请同学们先来读读这首诗,要读准生字的音,注意诗歌的朗读特点。
(一)、学习本课重点生字。
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逶迤(weiyi)磅礴(pangbo)岷山(mi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貌。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貌。
用“磅礴”一词造句。
(二)、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特点?就应怎样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本诗的特点是:“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务必一韵到底。
(三)、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特点,此刻再来读读,争取读的准确通顺。
四、细读鉴赏,领略诗境(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应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诗句的哪个词能够概括红军的态度--只等闲。什么意思?--只当作平平常的事。
咱们该怎样读呢?(你来试试!)生读,评价。
(二)、能从哪看出出来红军战士蔑视困难,把万水千山的艰难看作平常的事呢?我们再来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生发言:走泥丸。
什么像腾细浪?全班齐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字面是什么意思?提问,打得答,知识掌握得很牢固。在回想我我们收集到的资料,当时是怎样的困难!但是红军战士却都说是“腾细浪,走泥丸”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想好请同学们能够先和你的学习伙伴交流。
学生发言。
师总结复述:你们从中感受到了红军蔑视困难,很英勇豪迈的气概!感受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完美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老师和你们一样觉得红军战士真是英勇乐观。那咱们该怎样读?--你试试,让学生评价。
她说的语气很蔑视,他晃脑袋的时候很好。他加上了肢体语言。
寒---铁锁寒,还胆战心寒,那场仗真是险恶啊!暖--云崖暖,可见什么?水大湍急,汹涌澎湃,巧妙的过去了之后,战士的“心里暖”
提问:你说说看,--因为过了雪山就看到了陕北,到了革命根据地了。
真好啊,所以,看到狂暴的雪山,战士们是“更喜”,因为他们明白,胜利就在这座大学山东之后了!我们说,他们是多吗的乐观!充满了对完美前途的向往。
3、来,我们一齐将红军经历的艰难和他们勇敢乐观的态度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吧!齐读后四句,读完之后,同学们能够自己品读。
五、“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七律。长征》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播放音乐,请同学们给这雄壮的音乐,自有朗读,读出你的激情,争取放下课本,用你的声音,表情来演绎这篇壮美的诗歌。
结束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阅读或观看有关长征的书和电影电视片。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不怕:远征难。
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万水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