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工作汇报通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工作汇报篇一
“十一五”以来,市中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建设全市民生殷实首善之区,把加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充分就业和谐社区、星级社区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以全市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和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活动开展为契机,不断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形成了以街道、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就业服务为重点,以“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农民工和失地群众等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十一五”以来基层平台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层平台建设情况及主要做法
“十一五”以来,全区各镇、街道均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每个所配备2名以上专职劳动保障管理员,每个社区配备1名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每个村确定一名村委成员负责劳动保障联系工作,全区57个社区226个村中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共计283人。全区57个社区已全部建成“一厅式”社区服务中心,并将社区劳动保障事务站纳入服务中心,设立劳动保障服务窗口,并投入正常工作。初步形成了覆盖面大,功能齐全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十一五”
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265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090人,困难群体就业174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09人。自主创业96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007年全市基层平台建设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全区有4个社区被列为全市基层平台建设示范社区,其中,越河街道古路沟社区被评为省级“充分就业和谐社区”。2010年南苑街道新园社区、越河街道武胜桥社区又被评为全省“充分就业星级社区”。
在近年来的的基层平台建设工作中,我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中列为民生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制定了《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星级社区”活动的实施意见》,加大责任落实力度。主要做法:一是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出台了居村集体资产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居村集体经济优先吸纳居村劳动力就业。制定了失地群众就业援助计划,建立就业培训基金,加大了失地群众转移就业和困难群众帮扶就业的政策帮扶力度。做到重点倾斜支持,确保就业资金特别是用于基层平台建设的资金及时到位,为社区就业工作提供了强力支持。近年来,投入到区、街道、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资金逐年增加。二是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全力推进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按照基层平台建设机构、场地、人员、制度、经费、工作“六落实”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区基层平台建设的总体规划,由区人社、民政、财政与各镇、街道积极协调配合,充分开发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工作中重点抓了服务平台的“三化”建设:即台账管理规范化、服务流程便捷化、服务职能标准化。明确工作职责,全面掌握各自所辖区域内居民就失业状况,有序开展各项业务工作。三是突出工作重点,实施就业帮扶。各基层平台根据所担负的任务,重点搞好包括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困难群体申报帮扶、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提供就业信息等在内的各项服务工作。特别是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各社区广泛开展“送服务、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活动。四是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我区位于城市中心区,在发展服务业和商贸业等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坚持把挖掘就业潜力、开发就业岗位作为促进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按照“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一”就是一个目标。即全力实现充分就业,紧紧围绕这一目标积极开展工作。“二”就是两个优先。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优先安置失地群众。“三”就是三个围绕。一是围绕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积极鼓励吸纳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二是围绕城区各类企事业单位增加社区就业岗位。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作用,不定期举办针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特定群体专场招聘洽谈会,推动、引导城区企事业单位参与就业工作。三是围绕城中村改造谋划社区就业岗位。抓住我区城中村改造的机遇,鼓励居村发展
楼宇经济,为困难群众、下岗人员、失地群众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让他们经营部分店铺或租赁一些摊位,在新建小区的物业管理中预留部分岗位安置本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四”就是四个结合,结合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开发便民利民服务岗位;结合辖区单位剥离部分社会化服务职能的需要,开发社会化服务岗位;结合老年人服务的需要,开发健身娱乐及老年生活照料等岗位;结合社区公共管理的需要,开发社区管理公益性岗位。形成社区就业新模式,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有效地推动了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
二、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
当前,随着我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及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在基层平台建设中,一些制约工作深入开展的矛盾和问题日趋突显。主要表现为:一是资金投入欠缺。首先,在实际工作中需安置和帮扶的城镇失业人员大部分来源于城区市直企业,由于这些企业的原有职工都居住于我区各街道所属的社区居委,企业破产后失业人员的安置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势必会导致我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压力的进一步加大。目前我们正积极按照上级制定的就业帮扶政策对城区零就业家庭等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实施有针对性地就业帮扶。但由于我区财政资金紧张,对于就业再就业扶持金和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就业帮扶工作的开展。其次,上级下拨基层平台建设资金缺乏统筹规划。在近年来的实际工作中,随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系统内各部门为满足自身工作需要,分别向基层平台下拨专项建设资金,但这些专项资金都具有严格的使用规定,且各部门下拨的专项资金使用范围项目重复,从而使有限的资金不能充分用到基层平台建设最需要的方面,存在资金重复投资,利用率低的现象。二是平台建设场地困难。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区在平台建设工作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地处城市中心区,受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场地建设成本过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各村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标准还不够高,条件还不够完善,各村社区普遍存在工作场所没有安排,有牌子没房子,有机构没队伍的情况。三是基层平台工作人员管理体制不统一。目前我区从事公共就业服务与管理的工作人员,从管理体制上分为两类:一是区级就业管理机构包括各街道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行政编制归区劳动保障部门管理;二是各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分别归属各乡镇、街道办事处管理。由于管理体制不统一,造成工作开展不同步、不协调现象的发生。
三、基层平台建设下步打算
近期,省厅下发了《关于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规划(讨论稿)》。结合我区基层平台建设工作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健全机
构。重点加强镇、村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解决 镇、村基层平台滞后问题,平衡城乡发展;二是理顺工作管理体制,工作协调统一。不断完善充实工作职能,以人才服务、社会保障、劳动关系、调解仲裁和劳动监察为重点,将其全部纳入服务管理范围。规范简化业务流程,最大限度为群众服务;三是充实基层平台工作人员队伍,继续通过公益性岗位等渠道面向社会聘用。同时对其加强业务培训,熟知业务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二0一一年五月一日
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工作汇报篇二
坚持稳中求进 突出改革创新
努力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新突破
——在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冯 连 旗(2012年3月2日)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经市政府批准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2011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12年任务。
一、2011年的工作与成绩
过去的一年,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而言,是高潮迭起、持续升温、大幅跨越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系统干部职工紧紧围绕“三抓三促”工作目标,持续深化“科学打造民生链,着力形成大循环”的工作理念,圆满完成了年度的各项任务,一些重大民生工作取得了新的重大成果,较好实现了“十二五”人社工作的良好开局。
(一)攻坚克难抓根本,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坚持把就业工作作为服务民生的重点,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创新政策举措,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去年全年实名制就业2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7万人,培训城乡劳动力5.5万人,培养扶持创业带头人2653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35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
零,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始终将高校毕业生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继续强化“人对人、点对点、表对表”的实名制理念,按照《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路线图》的设定,高标准完成了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就业工作,全年大学生就业9.96万人,就业率达到92.7%,862名特困大学生全部实现就业;积极做好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工作,上调了2.7万名公益性岗位工资补贴标准,对13.5万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会保险补贴7.2亿元;强化“四级平台”建设,坚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百日攻坚”、“圆梦2011”创业帮扶等活动,推进“1+6+7”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举办各类招聘活动768场。提前完成20.3万人的《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任务。继续对2550户企业实施失业预警动态监测,为政府制定稳定就业的相关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家庭服务业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扩大到20家,促进了家庭服务业市场化发展。
(二)持续升温抓突破,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创造性落实国家和省部署要求,全力打好民生“攻坚战”,大踏步迈上维护保障民生的新征程。一是扩面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借助《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的有利契机,创新活动载体,深挖工作潜力,五大险种参保人数不断增加,任务指标均超额完成。企业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征缴达到98.6亿元,社保稽核实现增收1.8亿元。二是老工伤人员纳入统筹管理。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科学的工作方案,认真做好参保单位欠费、趸缴数据核定和缴费工作,近8万名老工伤职工、1700多名工亡遗属
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三是新农保和城保工作覆盖全员。以“完善社保体系,建设幸福沈阳”启动仪式为标志,全面开展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我市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大循环。全市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3.4万人,约38.1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四是医保改革不断延伸。启动实施医保市级统筹,积极推进异地就医持卡结算工作,实现了城镇居民大额保险院端结算。将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由5.5万元提升至10万元,增加了13种城镇职工门诊规定病种,提高了8个原单病种的结算标准,编制了沈阳市医疗保险新编码药品库,并在全国大会上介绍了经验。医疗和生育保险各项工作在省综合考评中受到通报表扬。五是金保工程扎实推进。完成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整理和转换工作,通过与公安系统数据比对,核准参保人员信息,基本实现“同人同城同库”的设计目标;完成“五险合一”社会保险经办业务和公共服务系统的设计及调试工作;首批发放了10000张附加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
(三)创新思路抓拓展,人才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一是招才引智成绩斐然。先后赴沈鼓集团、三一重装等企业现场办公,召开企业人力资源部长会议,确立了“引进一批、聘用一批、培训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赴北京、天津和大连招聘金融、商贸、物流人才,实现了三战三捷的目标,不仅成功签约了一批在全国享有盛名的高端人才,而且还与中央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签订了人才培养的框架协议。二是专业技术人才队
伍建设不断加强。落实技能人才培养政策,努力打造沈阳技工知名品牌,累计组织高技能人才培训班18期,培训“技工大军”突破101.6万人,组织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职业技能大赛,全年完成职业技能鉴定 6余万人次。圆满完成了8000人报名参加的机关事业单位考工定级工作。三是外国专家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实施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300余项,组织实施出国(境)培训项目16项,共引进和培养紧缺急需人才3000余人次。海外研发团队继续处于领先地位,全年申报90项,获批立项40项,超额完成年度考核指标。外国专家管理与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国际人才交流活动取得突出成绩,获得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创办十周年特别贡献纪念奖”,市外专局荣获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最佳组织奖”和“最佳展示奖”。四是职称工作深化管理实现新突破。在规范企业职称评审权、严格控制职称评审中的连续破格、强化阳光评审、推进规范作业均有新进展,全年发放各类职称、职业证书1万余本。
(四)科学统筹抓改革,人事制度建设迸发活力。一是公务员管理教育充满生机。积极探索科学考评的方法机制,完善以竞争上岗为主的选拔任用机制,对14名交叉任职的处级干部进行了工作考核,公务员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和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培训系列活动反响热烈,在全市公务员队伍中举办了三期心理建设系列讲座,“我与环境”千字征文暨演讲比赛,以及“加强机关建设,优化服务环境”为主题的软环境建设知识竞赛。圆满完成了43955名公务员考录工作。二是事
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继续深化事业单位实名制管理。按照《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70号)有关精神,制定了《沈阳市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实施办法》和《全市事业单位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全面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合同管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稳步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完成。三是军转干部和随军家属安置实现很好落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这项工作,全年完成军转安置任务780人,安置数量和质量在“省内领先、全国有位”,受到了全国的表彰。特别是在安置空间有限、安置压力逐年加大的背景下,完成了460名随军家属安置任务,受到军地一致好评。四是绩效考评步入良性循环。通过建立完善组织领导工作体系,科学设置考评指标,创新优化评分细则,着力构建信息系统,使我市绩效考评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去年上半年我市荣获全省绩效考评第一名,在全国介绍经验。
(五)注重公平抓调控,收入分配改革扎实推进。一是公务员工资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组织开展了全市规范津贴补贴实施情况自查工作,对市直各部门、各区县津贴补贴执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解决。进一步做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各项准备工作,按照“合理调整增资幅度,适度缩小与同类城市差距”的原则,精心研究制定了增资方案。二是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稳步推进。全面完成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对义务
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制定下发了《关于沈阳市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三是企业工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强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调整了沈阳市最低工资标准。继续加强工资手册审核工作管理,采取分级、分类管理的办法,由市、区两级统一管理,明确管理权限和责任分工,规范工资支付行为。发布了2011年度沈阳市企业人工成本状况和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企业工资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六)加大力度抓维权,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一是深入落实“双合同制”。以农民工作为重点人群,将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单位,将建筑业、餐饮业等作为重点行业,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率。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中,陈至立副委员长对我市《劳动合同法》贯彻执行取得的成果给予高度的赞扬。实施集体合同制度深入推进彩虹计划,深入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活动,劳动标准管理和三方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推进。二是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成果显著。案件审理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扎实开展,全年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7268件,结案7002件,按期结案率96.3%,立案准确率100%。三是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得到加强。扎实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律法规等专项执法行动,农民工工资偿还率和投诉举报结案率均达到100%,劳动监察工作受到省厅通报表扬。
(七)系统思维抓长远,软环境建设渐次升级。按照“着眼建设、系统思维、循环互动、有序推进”的建设思路,个性化设计和开展“百分考核升级”活动,使软环境建设真正成为我局的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民生建设。先后两次在全市大会上介绍经验,市领导多次肯定我局软环境建设工作。一是打牢根基强素质。开展了“民生大调研”及“调研月”活动,共征集到206篇调研报告;举办了《社会保险法》专题培训和“金牌课培训”系列讲座,选派60名处级干部赴清华大学进行专题进修,着力提升干部职工服务民生的素质能力。二是活动牵引促深入。针对涉企服务开展了“20个有没有”大讨论,制定出台了《规范涉企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办法》、《清理检查涉企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乱评比工作方案》等规定;开展了“加强细节修养,优化软环境建设”专题教育,细化服务、细化态度、细化执行;选树了孟庆伟、刘彦、何苗、外国专家局、和平养老分局五个先进典型,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特别是孟庆伟这个典型在全国系统内产生了积极的反响。三是优化风气树形象。参加走进“市民服务热线”和“民生会客室”在线访谈,开通了民声微博,撰写了民生日志,设立了软环境建设联系点,建立了监督员联系制度。开展了15个“局长接待日”,受理政风行风热线电话3000余条,群众满意率达到99%。开展了“四个一”创建人民满意单位活动,评选“十大服务明星、十大优质窗口”,强化“窗口就是政府,形象就是环境”的理念。
成绩来之不易,成果弥足珍贵。行走在民生的路上,曾经的辉煌凝聚着全系统上下的共同努力,更折射着非常深刻的启示,激励我们扬帆远航,一往无前。一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民生工作是个良心的事业,必须始终怀揣着对群众的似水柔情,以满足百姓的需求为工作的根本原点;民生工作是个集合的概念,必须按照系统思维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将方方面面的工作联系起来思考,结合起来加以贯彻;民生工作是个系统的工程,必须既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基础上,建立体制优化机制;民生工作是个繁杂的事情,必须要受得住委屈,忍得住火气,耐得住情绪,以真诚的服务态度赢得一片民心;民生工作也是个精细的项目,必须将旺盛的激情倾力于发展的细节,把工作做在细微之处,在实现精细化建设中形成跨越;民生工作还是个发展的领域,必须迎前工作,攻坚克难,积极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改革创新中将越来越多的成果和实惠带给人民群众。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冷静地思考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不足:比如,人力资源特别是社会保障领域面临的一些重大而复杂的问题,迫切需要从制度层面去研究和破题;比如,一些重大改革项目特别事业单位改革矛盾压力较大,需要我们精诚团结、全力以赴做工作;再比如,在就业工作、收入分配、劳动关系、军转安置等方面,我们也到了一个历史的瓶颈期,需要进一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还比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望还有差距,等等,都需要我们切实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2年的目标与任务
2012年,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及市委全会精神,继续秉持“科学打造民生链,着力形成大循环”的理念,突出“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深入实施就业优先和人才强市的战略,扎实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推进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新的提升。全年工作主要包括12个方面:
1.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全年实现实名制就业20.1万人,新增就业15.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全年扶持创业带头人1100人,带动就业6600人,创业培训20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亿元,当年到期回收率不低于95%。全面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返回生源地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当年总体就业率不低于75%,有就业愿望的登记失业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年底总体就业率不低于95%。全年培训城乡劳动力4.5万人,参加省级“千企万岗”就业见习计划650人。全面实施就业失业登记证制度,被认定就业困难人员、享受就业扶持政策人员全部领取《就业失业登记证》,新就业人员、登记失业人员发证和登记率达到100%。对就业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和功能拓展,实现就业失业登记系统与失业保险系统的信息网络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实现与省系统实时联系,上传空岗信息14万条,准确率达到75%以上。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
市场建设,完善失业预警制度,扎实推进家庭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2.全面深化社会保障。推进社保体系纵深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登记制度,持续扩面征缴、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工作配套。城镇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03.1万、442.2万、133万、172.5万和267.4万人。征缴企业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达到109.68亿元,失业保险个人缴费记录建账率达到100%。企业退休人员社区管理人数达到100.5万人,集中管理退休人员档案达到60.2万份。按相关政策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确保企业基本养老金当期不发生新的拖欠,确保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各项待遇按时足额支付。进一步完善规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城镇职工平均达到75%以上;城镇居民平均达到60%以上,对城镇居民缴费补助每人每年不低于240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率达到70%以上。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要做实个人帐户;经办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要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设施“四到位”,新农保参保缴费率达到80%。
3.着力优化人才队伍。深入贯彻市人才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职能,巩固深化“引进一批、聘用一批、培训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模式和机制,为我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今年,我们将围绕七大战略性新
型产业发展需求,准备采取小群多路的方式,分赴哈尔滨、长春、武汉、西安四地开展人才招聘活动,为我市企事业单位引进一批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推进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十百千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做好人才项目和博士后科研站的管理服务工作。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平等公开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为吸引重大项目来沈落户运营提供高水平的配套服务。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技能大赛系列活动,重点抓好30家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创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培养紧缺高技能人才450人。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健全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职称框架体系。坚持用制度规范程序,用规章防范漏洞,重点抓好资格评审、专家评委库建设和数据库建设三个环节。注重乡土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引导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为农民、农村、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改进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技术等级考试办法,确保考工定级工作更加科学、公开、透明。
4.狠抓公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职位管理,加强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管理,出台各委办局处级干部竞争上岗备案制度,研究解决部分参公单位科级干部失控办法,大力推行公务员平时考核实施办法,在市直机关探索并逐步推开从基层公开遴选公务员工作,鼓励支持沈北新区等地区探索改革聘任公务员工作。规范公务员招录职位资格条件设置标准,贯彻落
实中央和省关于录用有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精神,切实保障招录工作的公开、公正、透明。加强考录工作制度建设,研究出台资格审查、体验、政审等环节的工作制度,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链条。做好全市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等日常工作。按照中央关于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战略要求,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沈阳经济区建设需要,以官德教育为核心,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开展“倡导一种精神、建立一个公务员在线学习网络、读一本好书、搭建一个交流互动平台”“四个一”培训系列活动,保持培训工作的连续性。认真实施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加大四类培训和对口培训力度。在搭建平台活动中,今年我们拟邀请十名委办局主要领导,围绕为官从政行为规范,开展“正观教育”局长讲座和网上在线学习。
5.重点理顺分配关系。开展公务员与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研比较,研究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探索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做好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工作的有关准备工作。巩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成果,不断扩大绩效工资实施范围,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办法。加强企业工资分配指导调控,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探索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收入水平。高度关注个别群体工资待遇问题,努力探索基本工资待遇相对合理的分配机制。
6.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大力推进劳动关系制度创新,加快完善职工权益保障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社会协商合作机制和劳动保护机制。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继续实施集体合同“彩虹计划”,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要达到85%以上。加强三方协调机制建设。全面开展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建立完善管理制度,网格工作机构、协管员配备、工作经费、办公场地、办公设施、交通工具配备,以及用人单位信息采集入库率达到国家和省市规定要求。积极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实现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偿还率98%以上,确保不发生新的拖欠,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的长效机制,受理农民工投诉举报案件结案率95%以上的目标。加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拓展“阳光仲裁”绿色通道,提高办案效能。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不断化解信访积案,加强隐患排查,有效避免重大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7.抓好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做好制度转换、岗位设置、按规操作等工作,确保改革取得圆满成效。落实好岗位管理、人员聘用和公开招聘制度,建立健全以岗位设置为基础的人员进入和晋升调控机制,强化岗位设置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岗位设置管理改革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于3月30日前完成人员竞聘上岗工作,4月30日前完成新的聘用合同签订工作。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措施,加大推行公开招聘工作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强化计划审核、完善方式方法,完善聘后管理,制定聘用合同管
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进人行为。
8.巩固提升外专工作。继续加强引进海外研发团队工作,引进项目要达到50个;努力开拓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引进渠道,不断提升高层次外国专家的质量和数量;认真做好国家计划项目的执行工作,组织好国外技术、管理人才引进项目申报和执行工作,积极参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千人计划”工程;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稳步推进出国(境)培训工作,提升培训质量和效益;继续支持“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沈阳)基地”工作,适时邀请一批外国专家来沈阳讲学。
9.认真做好涉军工作。坚持把军转安置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加强地方主管部门和安置部门以及军队的互动,强化政策、责任和安置方案的落实,切实解决好计划安置军转干部的工作分配、待遇保障以及随军家属就业问题,积极探索完善科学合理的安置工作机制。大力推进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就业创业工作,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完善自主择业政策,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全力做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维稳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确保企业军转干部总体稳定。
10.科学实施绩效考核。探索将绩效考评的结果与行政问责有机衔接起来,充分发挥绩效考评的导向、激励和鞭策作用。加快绩效考评信息管理系统二期工程开发,注重考评工作的“全覆盖”,进一步推动我市绩效考评工作走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形成“以考评为依据,以政绩论英雄”的风气。
11.按时推进金保工程。计划有序做好基本数据整理工作,完成数据同源,实现“同人同城同库”的信息管理体系,力争实现社会保险“一卡通”,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加高效、更加优质的“一站式”服务。
12.持续升温环境建设。继续保持软环境建设业已形成的良好态势,深入开展“百分考核升级”系列活动,通过强化措施衔接、完善配套功能,整体推进全系统服务质量,使环境建设工作始终保持认识不低、标准不减、力度不降、劲头不松的状态中,始终处在毫不停歇、层层递进的循环之中,实现一年明显好转,两年持续好转,三年根本好转的目标。
三、完成今年工作的措施与保证
一要更加注重形势研判,强化大局意识。判断一项事业的未来走向,重要的是辩明历史方位,把握发展大势。2012年,是国际国内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的一年。从国际上看,经济环境难以明显好转,金融危机影响仍在继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加大;美日欧等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胀压力较大,一个时期内全球市场需求将可能低迷;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有政治化倾向;一些国家政权更迭,叙利亚等一些中东国家陷入动荡之中,这些都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工业增速、外贸出口特别是加工贸易增速都有可能下降,这些必将影响用工需求,就业压力将会增大。从我市情况看,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深入实施,长期积蓄的政策效应和发展能量逐步释放,沈
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将全面实施,筹办“十二运”进入决战决胜阶段,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我们要切实着眼形势发展变化,紧紧围绕完成“五大任务”、实现“三大目标”、建设“五个沈阳”,以及“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提升文明、改善民生”四项重点工作,加强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重大问题的研究,搞好顶层设计,形成科学合理的工作思路,使我们的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前瞻性。
二要更加把握历史机遇,释放创新空间。今年,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将全面实施,各项改革任务将全面展开,全市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将掀起新一轮的改革热潮。当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的任务还相当繁重,特别是事业单位改革进入“深水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创新的精神不能弱,改革的力度不能减,必须始终保持研究探索的强劲势头,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任务,着眼重大民生问题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口。比如,就业工作要重点研究就业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有效衔接和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职业培训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问题,社会保障领域要重点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统筹衔接、待遇确定和调整、基金平衡、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人才工作领域要重点研究发挥政府综合管理部门职能作用、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品牌项目和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人事制度改革领域要重点研究完善公务员考录和分类管理制度、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拓展军转干部安置渠道问题,工资收入分配领域要重点研究建立企
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指导调控机制问题,劳动关系领域要重点研究解决农民工发展、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加强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问题,加快构建有利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从而不断催生新的发展空间。
三要更加坚持科学统筹,提升建设起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业务范畴广,任务头绪杂、热点问题多,既要统筹兼顾,保证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又要扭住主要矛盾,把握关键环节,在推动重点工作落实时找准工作抓手、形成工作亮点。要着力巩固成果。紧紧围绕事业单位改革、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老工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公务员管理等群众热切关注的重大改革和敏感问题,坚持集体站台,集中领导智慧和精力,合力推动工作开展,确保取得新的惠民成果。要坚持突破瓶颈。当前,人社工作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就业的总量压力与结构性并存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劳动者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的现象显现常态化的趋势;社会保障工作存在群体间不平衡,制度不顺畅,管理基础薄弱,基金征缴压力大等困难;劳动关系更是处于矛盾高发期和凸显期,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任务十分繁重,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积极妥善地通过调整、创新和创造,在解决难题中推动建设发展。要注重提升层次。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以社会保障卡发放使用为核心,建立起统一的数据汇集、整理、分析、决策信息化系统,提高信息化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工作研究,开展领
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和专题业务调研活动,提高服务决策的科学性、时效性和针对性;完善统计调查制度方法,大力开展统计数据分析,提高源头数据质量和统计能力。
四要更加强化自身建设,树立良好形象。继续坚持“五个基本”的工作思路,抓实系统自身建设,形成党务政务相互促进、能力政绩循环互动、业务服务同频共振、风气形象同步提升的良好局面。要进一步强化民生意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公仆理念,做决策、办事情、想问题多为群众着想,多做换位思考,为群众提供尽可能的方便;要进一步抓好素质升级。继续组织金牌课培训,完善和落实各项学习制度,促进业务融合交流;加强机关党的建设,落实每季度一次党课制度;结合实际推进“五大系统”建设,强化行政权力运行重要岗位和工作环节的监督检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廉洁自律意识;要进一步做好行风政风和政务公开工作。全力做好“96123市民服务热线”、“民声微博”群众诉求办复工作,继续开展优质窗口和服务明星评选活动。加大政务公开和宣传工作力度,以公益广告等形式,广泛开展人社工作政策宣传咨询,加强重点业务和重大活动宣传策划,营造“公正、便民、廉洁、高效”的良好风气;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着眼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强化职业道德建设,深入挖掘培养和宣传先进典型,形成人社系统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并融入到工作的全过程。
同志们,2012年注定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经济形势的扑朔迷离,战争阴霾的环伺笼罩,自然灾害的频频再现,能源问题的压力重重,都给我们造成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压力。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就是:“稳中求进”。“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这也是我们今年全部工作的总体思考方略。我想,大事之年要有大思路,大事之年要有大格局,大事之年要有大手笔,大事之年要有大气魄。衷心希望大家:在市委、市政府特别是两位分管副市长的正确领导下,始终秉持我们对党和人民的政治承诺,切实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不断昂扬发展激情,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辱使命奋斗给力,在无私奉献中书写我们民生事业更加壮美的画卷,在拚搏进取中开启沈城人民富庶、幸福、文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