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优质14篇)
总结是对过往经验的宝贵总结,能够引领我们更加明确未来的方向。如何高效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是许多学生和家长关注的问题。以下是环保专家总结的减少碳排放的措施和方法,请大家共同努力。
仁者爱人篇一
仁者爱人,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条。仁者爱人,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的立足之本。在社会中,我们不仅要学会怎么过好自己的生活,还应该学会怎样去关心他人,这也是仁者爱人的核心所在。今天我来分享一下我对仁者爱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什么是仁?
仁在儒家思想中是最基本的美德之一。但是,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不知道仁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实际上仁就是整个世界上最高的道德准则。所谓仁,就是爱,包容,关心,谅解。无论是在哪些情况下,我们都要学会怎样去运用仁来处理现实问题,与人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
学习并使仁者爱人落地生根对于每个人都非常有必要。不管在家庭、工作场所还是学校中,都需要以真诚和善意对待别人。因为一个人的言行往往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好坏,一旦对于自己的同胞兄弟,还有周围的群众,不以仁为准则,我们的崇高价值观便会很快地土崩瓦解。因此,仁者爱人成了牵连人类生存的纽带。
第四段:如何实践仁者爱人。
有了对仁者爱人的认识,怎么才能让他付诸实践呢?基本的方法就是:关心他人、正面沟通、热情接待、用心倾听;推己及人、同理心、体谅、宽容;顺其自然、相信他人、信任、愿意主动帮助;助人自助、热情帮助、无私奉献、乐于分享……只要你以“仁”为生,就一定会让自己和周围的人共享自己的付出和成果。
第五段:结尾。
最后,我要说的是,社会就是人际关系的体现,人际关系就是建立于仁者爱人基础之上,仁者爱人的重要性是无法被替代的。希望每位读者都能够好好利用仁者爱人的理念,关注和关心周围的人,共建一个和谐友好的社会。
仁者爱人篇二
1.引言:
有一句话叫“仁者爱人”,这句话既是古人的教诲,也是现代社会的准则。在我看来,“仁者爱人”不仅是一个人的道德准则,更是一种行为艺术。因为他需要一个人不断地去学习和强化自己的修养和素质,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温度有爱心的人,让别人感受到他的人性和温暖。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谈谈我对“仁者爱人”的理解和心得体会。
仁者爱人首先需要具备的是慈祥和宽容的品质。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习性,我们不可能去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去改变自己。仁者在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的时候,不会轻易对别人发脾气或者挑剔,而是会充满着宽容和耐心地去倾听别人的不同想法和意见,去接纳他们的不足和缺陷。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只有需要互相包容和理解的人。
仁者爱人还需要具备的品质是真诚和细心。我们身边的人需要的不仅是你表面上的关心,更重要的是你内心深处的关怀。因为细心才是真正的关爱,每一个细节都是仁者爱人的体现。当我们对身边的人真心实意地去关照和照顾的时候,才能让他们感到热情和温暖。这种细心和真诚的关爱更像是一种内在的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美好。
我们身边的人都是不同的,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身份、家庭环境等等,因此我们需要去包容和欣赏他们的不同之处。有时候,我们的价值观和他们的不一样,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懂得如何去尊重和理解他们。同时,在我们尊重和包容他们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珍惜这段与他们相处的关系,因为这种关系可以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最后,仁者爱人需要具备的品质是信任和支持。当我们身边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和安慰时,我们必须要勇敢地站出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有时候,我们需要给予他们支持和信任,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暖。在关键时刻,做为一个仁者,我们尽力帮助他们,才能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让我们的关系更加紧密。
6.结束语:
总之,“仁者爱人”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它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哲理和道理。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世界,它让我们更加认识到爱的力量和重要性。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保持一颗有温度的心,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仍然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仁者爱人篇三
仁者爱人是一个深入人心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也代表了人类共通的道德追求。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理念,仁者爱人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在我看来,仁者爱人是一种关注他人、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心态和行动,并通过这种关心和帮助来帮助他人。我从仁者爱人的实际体验中深深感受到,它不仅能够带来个人的满足和喜悦,也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仁者爱人所体现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经常会目睹身边人们的善行。例如,公交车上的人们彼此互让座位,给有需求的人让路;医生们不计报酬,义务为贫困地区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志愿者们走上街头,为流浪者提供食物和帮助。这些行为乍一看只是小事,但背后蕴含的仁者爱人的精神却是无价的。这些行为的体验让我更加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心怀善意的态度对待他人,我们的社会就能更加温暖和谐。
第三段:仁者爱人的价值和意义。
仁者爱人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道德追求和人生追求。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需要有人担当起关注和帮助他人的责任。仁者爱人的行为能够传递积极的力量,使人们感受到温情和关爱。同时,仁者爱人也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善良和同理心,使人们更加关心并关注社会问题。仁者爱人的实践不仅能够改变他人的生活,还能够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社会地位。综上所述,仁者爱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第四段:仁者爱人的挑战和困境。
尽管仁者爱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也面临很多挑战和困境。首先,现代社会的竞争和利益观念使得人们往往更加关注自己而忽略他人。其次,仁者爱人往往需要付出个人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负担。最后,有些人会因为过度信任他人、对他人的关心而受到伤害,这也可能成为仁者爱人的阻力。然而,面对这些困境,我们不能退缩,而应该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坚持仁者爱人的实践,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努力将会化为社会和个人的真正财富。
第五段:结论。
仁者爱人是人类共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以仁爱的心态对待他人,用仁爱的行为关怀他人。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仁者爱人的态度与行动,就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和谐。让我们积极激发内心的仁爱之情,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实现仁者爱人而努力奋斗。
仁者爱人篇四
《仁者爱人》教学实录第一课时(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二(4)班(理科)。
设计思路,正如夫子所言,观其言而察其行,夫言者,所以抒其匈而发其情者也,能行之士,必能言之,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先从孔子关于仁的细节行动入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对文言文的本能的排斥,可以让学生先直观的感受仁,意识到仁是很生活化,很普通化。很温度化。而后深入研读仁的有关理论,易于整体把握。
师:在黑板上出示大大的仁字(无非是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便捷无华的单刀直入)。
师:我们先来技术难度较低的,(停顿)给“仁“组词,多多益善。
(学生的答案,仁慈、仁爱、仁者,核仁、仁义,为富不仁。)。
生:才是真的好。
生:不知道。
师:就是唱长亭外,古道边。
生:荒草碧连天。
师:后来出家了,当了和尚,世间就少了李叔同,佛门中多了个弘一法师。
师:同学们听后有什么想法(停顿)这便是“弘一法师与蚂蚁”的故事。当然,和尚一生慈悲为怀,临终之际想到的是蚂蚁,勿让它们无端成为“冤死生灵”。这便是佛心、神性吗?我想说,这是人性。或以孔子所说的“仁”来表述,或以西方的“人道主义”来表述,这片仁慈,不愿伤害无辜的赤子之心,于今何其值得珍视!
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被于丹教授称为既有风度,又有温度的孔子,当然,孔子是我们教师的开山鼻祖,我们先走进孔子的课堂,感受有风度的老先生。
(学生朗读第五则,孔子和学生在一起的时候,是很喜欢问学生的理想,或者要报考什么专业,每时每刻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天生的教师大师。)。
师:这里出现了孔子的两位很喜欢的学生?
生:颜回和子路。
生:子路是理科,颜渊是文科。
生:盍各言尔志?
师:盍是。
生:为何不的意思。
生:子路的回答很直接,很坦率,很冲,不假思索。
生:愿意拿出自己的衣服车马与朋友共享,即使用破了也不在意。
师:哪个词语表示用破。
生:敝。
师:确切说是使动用法,使。。。。。破。
师:品论一下,子路怎么样?
生:讲义气,够哥们。
生:义胆忠肠,喜善好施,对朋友看重,
生:对物质很轻视,很有爱心,注重友谊。
生:很大方,有行动。
师:看来子路很高调,捐钱物是赤裸裸的,就是所谓的裸捐,这里我不得不想起有争议的陈光标裸捐引发的争论,这些同学们知道吧。被人称为暴力慈善陈光标表态“人在做,天在看”,称会将慈善进行到底。对于陈关标,等会儿,我们在后文中还有涉及到。
师:颜渊怎么回答?
生:愿无伐善,无施劳。
师:文科生就低调多了,伐是。
生:夸耀的意思。
师:谁在夸耀?
生:子路。
师:当然,如果不夸耀就不是子路了,这就是人物的个性,当然和涵养有关,我们也要容忍。
颜渊是典型的做好事不留名,两千前的活雷锋。
师:至于他们是好人吗,大家一定回答。
生:是。
师:要做仁,首先要做个好人,善人,所谓积善成德。孔子作为他们人生导师,对心中的好人究竟是怎样的?这就是有名的十二字,(集体朗读,背诵)。
师:相当精辟,孔子毕竟是孔子,境界就是高,高在哪里?
生:对年纪的大和小的都很关心,子路只关心朋友。
师:你理解得很仔细。
师:所以圣人以仁道来关怀信任他们,不正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体贴、关爱、和同情之心吗!朱熹引用程颐的话这样评介:“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师:就是所谓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生: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师:根据这则活泼的课堂,我们初步接触了仁,这种仁情怀在以下哪些细节中体现出来?(确定6、7、8、9、10章节)。
师:朗读第六节。可能当时的消防设施比较简陋,发生了火灾,
在哪里发生火灾?
生:马棚,
师:谁的马棚。
生:孔子家的马棚。
师:老师刚才讲过,马是地位财富的象征,是当时官员们上班的交通工具。
孔子怎么表现出仁?
生:马厩失火,如果马烧死或烧伤,孔子势必只能徒行,而在马厩失火的情况下,孔子只关心的是人,不理会贵重的马。
师:这里的.人是。
生:就是马夫。佣人,奴仆。
师:就这么一个细节,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现实中很有教育意义。我们看到新闻,前几个月,李双江儿子开宝马打人高喊谁敢报警”的消息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纠纷本无特别,但是因为李双江与宝马的身份,因此有了更高的关注度。同学们怎么看。(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其中不乏偏激的)。
师:仁慈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已经流失,残忍暴力统治了他的头脑,由于仁善的缺少,社会空气日益干燥,一点就爆,特别是不少底层人的内心,涌动着难以遏制的愤和怨,他们痛恨不公平、不平等,最痛恨特权,最痛恨欺凌,如果某些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继续耀武扬威,只会加剧社会对立,破坏和谐,玩火自焚。我们要相信仁者寿,多行不义必自毙。仁还有许多细节。(学生自由评论,第7则,第8则一笔带过,从礼的角度来考虑,人而不仁,如礼何)。
师:先解释字面意思。
生:这是孔子和盲人乐师交谈的写照。
师:好多的乐师是眼睛瞎的,但耳朵特别灵敏,这也可能是上帝的特意的眷顾吧。孔子怎样对这位音乐师,我们现在作为残奥会的优秀的志愿者,我们不妨模仿一下,(学生上台模拟,尽量要严肃、到位。)。
师:可能连子张都觉得有些过分了,有疑问。
生:与师言之道与?
师:孔子的回答非常干脆。
生: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固、相是什么意思。
生:本来、帮助。
师:这种朴素的客观叙述,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关爱弱者的“仁爱”精神。就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用原汁原味、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圣人“仁”的情怀的最原始的阐述。
师:《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家的看家狗死了,用车篷包裹起来埋葬,可以看出对每个生灵的关爱。第10则也体现了这一点。(背诵)。
师:这节讲的是孔子的业余爱好。
生:钓鱼和射鸟。
生:孔子是一位环保学者了,对资源取之有度。不赶尽杀绝。
生:难道用一个鱼钩的鱼杆钓鱼和箭射空中飞鸟就不算杀生了吗?
生:因为在孔子看来,“纲”似乎比“钓”要残忍得多,射杀在巢中的鸟也不符合人道主义,所以孔圣人不忍为之。那是因为孔子的“仁心”呀!
师: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是假仁假义的不忍心,而是在于克制自己的欲望。一钓可供饭需,就无须用纲捕大量的鱼。而巢中的鸟,多为乳鸟。渔猎时,不能斩尽杀绝,不能“竭泽而渔,焚林而猎”。克制人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欲望,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吧。
师:这些充盈着仁字的小篇章,让我们觉得孔子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他是一位浑身散发着的温度能感动生灵的老人。作业背诵第5则,预习前四则。
小刘。
仁者爱人篇五
仁爱“您反复强调仁爱的重要性,但是,仁爱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跟我们的事业和人生又有什么关系?”
在《〈论语〉管理日志》一书的创作分享会上,很多人向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他们看来,仁爱是一个距离自己很遥远的词,与自身的事业和人生更是毫无关系。
可是,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关心和尊重同事、敬业、勇担责任而不埋怨他人、帮助和支持他人、坚持正确的观点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必须具备以上这些品质。而这一切正是《论语》中对仁爱提出的要求。
在《论语》中,仁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仁者爱人”、“执事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人之美”、“当仁不让”
今天,人人都是职业人。如果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就不可能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仁爱决定着我们能否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也决定着我们事业和人生的成败。在2009年年底举行的员工评比大会上,刘洋赢得了一致的肯定和赞扬,被评选为公司最优秀的员工之一。刘洋的转变令所有人感到惊诧。在2009年上半年度的员工评比活动中,无论是个人的业绩,还是协同和沟通能力,刘洋的表现都非常糟糕,上司甚至将她列在有待淘汰的员工行列之中。
那么,是什么改变了刘洋,使她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答案是:一本《论语》。2009年6月,为了提升员工的职业素质,公司购买了一批《论语》分发给了员工。很多人拿到书后,往办公桌的抽屉里一搁,就再也没有碰过。刘洋却反复、认真地阅读了《论语》,并写下了一篇深刻的读后感反思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依据《论语》中的教诲制订了改正方案。很快,同事们感觉到了刘洋的改变以往工作过程中那个心不在焉、面对问题时总是不断推卸责任和埋怨他人的刘洋不见了;一个关心和帮助他人、勇担责任、尽心尽力履行职责的刘洋出现在同事们的`身边。
“非常感谢上司给了我一本《论语》,没有《论语》,我就无法理解仁爱,就无法理解敬业的真正内涵,更无法与同事们和谐、友好地相处。”在授奖仪式上,刘洋如是说。
1、仁爱与我们的事业和人生密切相关,是我们事业和人生成功的根本和基础。
2、一个人有没有仁爱,将决定着其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仁者爱人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掌握病、伐、趋、微、其、经在文中的意思,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2、名句背诵:背诵1.6、5.26两章。
3、感受鉴赏:,鉴赏“爱人”的具体表现,感受孔子“仁者”的温度。
4、思考领悟:领会“仁”的具体思想内涵,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领会“仁”的丰富内涵,感受“仁者”的温度。
2、正确认识孔子的仁爱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易中天问于丹:你们美女也喜欢孔子吗?在你们心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于丹答道: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康德曾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这话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于丹的观点,即孔子的理论是适合男女大众的,具有普遍性,所以没有色彩。那么孔子的温度体现在哪里?在今天这个略感寒意的初冬的下午,我们一起来学习《仁者爱人》,来感受孔子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温度。(板书“仁者爱人”)。
二、说文解字,切入课题。
1、解字: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有58个章节都涉及仁字。所以,儒家学说甚至被称为“仁学”。仁字从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解释为“仁,亲也,从人,从二。”《礼记》郑玄注:仁是相人偶之意,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ppt)。
2、仁,就是爱别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儒家思想最精髓的东西,亦即讲“仁”。俗话说:“智者可赞,而仁者则可敬也!”
智者,是头脑聪明,善于了解别人的人。与智者相比,仁者的内心是温柔的,他不仅爱自己,更爱别人。仁者就像一位宽容慈祥的长者,他能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甚至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所以,仁者更令人敬佩。
3、小结:由此可见,仁的本质就是爱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关心人,爱护人,体贴人,以人为本。
三、整体感知,理解“仁”的具体表现,感受仁者的温度。
明确:师生三人各言其志,志有高下之别。
子路是侠士,豪侠义气,义胆忠肠,喜善好施,乐以助人,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强调在物质上的共享,以此体现出“爱人”之心,表现出对“仁”的追求。
颜渊是仁人,仁者之风,不自我夸耀,不施劳于人。像孔子所说:“其心三月不违仁。”是心中有仁而不违仁。
孔子是“圣人”。圣人之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方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正是理想的大同社会,老、中、青三代各有所属,社会才会和谐稳定。由此看来,孔子的胸怀博大,境界更高。
所以朱熹引用程颐的话:“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是三人不同点。共同点则是均无私吝之心,只是程度高下不同而已。
清刘宝捕《论语正义》说:
窃谓子路重伦轻利,义者之事也。
颜子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仁者之事也。
夫子仁覆天下,教诚爱深,圣者之事也。(ppt)。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少者代表年龄上的大众,朋友则代表人际关系上的大众,这三者不就是芸芸众生的代表,以仁道来关怀信任他们,不正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体贴、关爱、和同情之心吗!这种情怀在以下哪些章节中同样体现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品读10.17、7.9、15.42、9.10四章)。
3、齐读10。17章,你感受到怎样的为人之道?(问人)。
第六章中的“不问马”的解读:在《论语》里,马不是普通的动物或牲畜,而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古代文献中提及的“六牲”,郑玄注为:马、牛、羊、猪、狗、鸡。可见马不是普通的动物或牲畜,而是位居上古祭祀“六牲”之首,因此先秦文献中经常车、马连言,说到马就意味着有车,说到车也就包括着马。例如《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乘肥马,即乘肥壮之马所拉的车。”
“马是国之大用”,就在于它是春秋时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价值有逾于今日之轿车,而且并不是平民百姓所能够享受的。《礼记曲礼下》:“问士之富,以车数对。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可见,车马数量,还是衡量士财富的一个标准。许倬云《周人的生活》一书中认为:“车马在西周,除了实用意义外,还有礼仪的意义。一个贵族能使用的车马数量及其装饰,都按等级而增减。一国一家能动员的兵车数字,反映的不仅是兵力强弱,也说明其掌握资源的大小。”因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来说,马都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财富甚至是地位的象征。
再看《论语》中的车马。《公冶长》第19则“崔子弑齐君,陈文字有马十乗,弃而违之。”不满崔子的弑君行为,对于十乗车马这样的巨额财产,陈文子弃之如敝履,毅然离开齐国。孔夫子对于他的行为赞为“清矣”。子路的“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理想也是子路重义轻财、豪爽个性的鲜明体现。至此,则不难理解程树德《论语集释》对此的注解:“不问者,世人多重财产,圣人独否。”
(有这样一个文化背景的介绍,学生对孔子的思想精神的理解才有一个中介,一个基础,学生认为这个文本中揭示出了孔子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建立在文本本原的基础上,来源于学生自己真切的认识。)。
明确:马厩失火,如果马烧死或烧伤,孔子势必只能徒行,有违礼制。而在马厩失火的情况下,孔子仅仅只关心人,不理会贵重的马。并且,孔子所问的人,不是他的家人,而是家里的奴仆——马厩里的马夫和下人。孔子只问地位低下的奴隶,而不问时人所重的尊贵的马,恰恰是更彻底更鲜明地体现了孔子轻财、博爱的伟大品格。
一个人的修养如何,体现在遇到突然事件之后不假思索的言行。在士大夫家,负责照管马的一定是下人,而不是主人;在当时情况下,一匹马的价值非常高。马棚失火,如果主人听到之后,首先开口就问马的情况,那是把财物放在第一位;首先开口就问是否伤人,那是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当然,人与马都是生命,但是,人是同类,所以,在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理所当然应该先关心人的生命安全。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推己及人”的体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以人为本。
4、为什么孔子“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文情怀?(礼丧)。
明确:丧者哀戚,于其旁不能饱食,此所谓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
不吃饱饭肯定不是礼的规定。而孔子之所以如此,完全是他的“将心比心”,因为体味旁人的心情,而使自己也保持了哀戚之心,所以吃不饱。
5、全体女生齐读15.42章,思考:为什么孔子对师冕说的话是不厌其烦,详尽至极?(导盲)。
明确:作为一个盲人,初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一定步履艰难。由阶到席,一路走来,孔子亲历亲为,逐一介绍,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做善事,而是换位思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础上的反思,即“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所以相师之道就是孔子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
6、有人评论孔子对待盲人乐师的叙述“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ppt)。
明确:这一段主要用客观叙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观叙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体谅、关心人、特别是关爱弱者的“仁爱”精神。不加评论而用朴实的行动将孔子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含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的“春秋笔法”。如果改用其他,难以达到如此感人效果。
7、男生齐读9.10章,思考:面对这三类人,孔子为什么要“必作、必趋”?(尊礼)。
明确:孔子看到有丧服的人,他要“作”、“趋”,是因为他的心情有了变化。就像7.9章说的那样,有了恻隐之心,悲戚之心,所以要如此做。
看到盲人,他会特别严肃起来,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关爱之心同情之意。
至于看到穿着礼服的人,也是因为别人在进行庄重的祭祀活动中,孔子应该也一样要努力去感受一份庄重的氛围。所以,将心比心也要表达他的严肃庄重的态度。
8、聆听了佛家的故事,让我们再来感受孔子的仁爱之心。孔子对人是以礼行之,那么对动物又是如何呢?请看7.27章。思考:孔子为什么不用“纲”取鱼?不射栖息中的鸟?(爱物)。
明确:这一章是记圣人取物有度。和他相对的是“焚林而猎、竭泽而渔”。
蔡元培先生写过一副对联是:异竹不锄当路笋,伐薪教护戴巢枝。
民谚: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我们感受到的孔子,是一个亲近自然万物的圣人,一个心地善良的哲人,我们能充分感受到他对万物生灵的仁爱之心。对照2500多年前的孔子,现代人对动物的凶残捕杀,对自然界的肆意破坏,是值得正视和反省的。
想吃海鲜用钓竿去钓,别一网打尽;想吃野味,射飞鸟,别射杀入巢的归鸟。在华夏文化中,即使天子或诸侯在狩猎的时候,也只能“三驱”,也就是三面包抄,给动物留一条生路,并且遇到的第一个动物不能杀。
仁者爱人篇七
仁者爱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仁者,即有慈悲之心,能够关爱他人。而爱人,则是指对他人怀有深厚的感情和关怀。这种仁者爱人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仁者爱人的重要性,也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仁者爱人需要从内心发出。人的内心需要有足够的宽广和善良,才能产生真正的仁者爱人之心。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一种做作和表面功夫。在我和同学、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真正的关爱来自内心,而不是嘴巴。仅仅是说一些空洞的关心之词,并不能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相反,当有人真心关怀他人时,即使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也能让人感到温暖和鼓舞。
其次,仁者爱人需要付诸行动。仁慈之心只是仁者爱人的起点,而真正的关怀和爱护他人需要付诸实际行动。就像一句老话说得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我参加志愿者活动的经历中,我亲身感受到了行动的力量。通过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我了解到一些贫困地区的儿童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于是,我加入了一支志愿者团队,帮助他们筹集资金,购买学习用品和图书。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些孩子们接触到了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样的行动不仅满足了我内心对他人关怀的需求,也帮助了他们实现了成长的机会。
第三,仁者爱人不分你我。仁者爱人的核心观念是无私奉献和关爱他人。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所谓的“我”和“他人”的界限,这种分隔是一种心理上的差异。仁者爱人能够超越这种差异,将他人视为自己的家人,把对亲人的关爱无私地扩展到更广泛的范围。我在与家人、朋友相处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种自私的念头,希望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怀。然而,在我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后,我发现这种自私的想法只会带来更多的烦恼和不满,而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对他人的奉献和服务。
第四,仁者爱人需要积极传递爱的精神。仁者爱人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修养和理念,它更是一种可以通过言行传递给他人的精神力量。当我们关心他人、爱护他人时,我们所传递的这种关怀和关爱的力量能够影响到周围的人。加强交流与他人产生共鸣,增进理解和友善的关系。此外,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仁者爱人的精神更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仁者爱人的心态,才能构筑一个和谐、友善、互助的社会。
最后,仁者爱人需要坚持和持之以恒。仁者爱人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不断地用心去呵护和坚持。“天道酬勤”,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仁者爱人之道,不断创新和发展。仁者爱人还需要持之以恒。因为只有通过长期的坚持,才能真正培养自己的仁者爱人之心,成为一个具备仁者心态的人。这样的人不仅在个人成长中受益,也能够影响到周围的人,一起构建和谐的社会。
总之,仁者爱人既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追求。通过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仁者爱人的重要性。我明白仁者爱人需要从内心发出,需要付诸行动,需要超越个人差异,需要积极传递爱的精神,也需要坚持和持之以恒。只有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关怀、爱护和谐的社会。
仁者爱人篇八
仁者爱人是孟子《仁者爱人》中的一句。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接下来本站小编为你带来仁者爱人。
作文。
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人成仁,仁者爱人,既爱自己,也爱别人。
爱自己,人性的本能,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万物灵长――人。
爱别人,就像老鼠爱大米,生存的本能。
所以,爱自己与爱别人之间没有丝毫的矛盾,两者同为“仁”的两个方面,两个互相映衬的表现。
军备!
两项呢?
军备和粮食!
更何况这样爱别人,却是最好的爱护了自己。周王这样问孔子,本意无非是想知道怎样巩固自己的统治,这是出自于爱自己的本能。而后他能按照孔子的做法――爱人,则振家兴国。
所以爱别人是为了更好地爱自己,这就是“仁”的归宿。
又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救了一个溺水的人,官府要奖孔子的学生,他却拒绝了。最初大家纷纷赞扬他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可后来孔子却责备他:倘若人人都像你这样,做了好事,别人要封赏你,你却不接受,没有报酬而又极其危险的事情,那以后还有谁敢去做?你这是开了一个消极的先河!
孔子的话是何等的精辟入理,孔子的那个学生见义勇为,就该奖赏,他也应该领赏,这样爱自己,为自己着想,却也是为别人着想,当以后有人遇到危险困难的时候,就有人帮助他了。这是另一种层面的爱别人,就好比,你如今栽了一棵小树,后人乘凉。
所以爱自己也可以更好地爱别人,这就是“仁”的起点。
二千多年以前的孔子,就提出仁者爱人,并且给人们好好地上了两堂课。如今,我们成长的必修课上,也应该有“仁者爱人”的教程。
让我们知新:爱自己,也要爱别人。
这个学期,王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
我怀着兴奋的心情翻开它,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它。《爱的教育》以一个小学生。
日记。
的形式,记述了安利柯身边的所见所闻,他们虽然都是一个个看似平凡、貌似渺小的人,但却都有一颗高尚、美好的爱心,使人感受到人类是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啊!
最令我感动的是《我的朋友可莱蒂》,主要讲述了可莱蒂的母亲生病了,父亲外出打工,他又要照顾生病的妈妈,又得看店,还要搞好自己的学习,生活十分困苦。但可莱蒂非常乐观,不屈服,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他帮爸爸锯柴,让爸爸高兴;帮妈妈煮咖啡、买药,不让她伤心;还帮大人看店、做生意,就像一个小大人。他喜欢用一举两得的学习方法:一边卸木柴一边温习功课,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爱是人间最伟大的感情,也是最让人感动的。父爱、母爱等等不都是一种关心、一种理解和帮助吗?让我们行动起来关心、理解、帮助每一个人,让爱充满人间!
爷爷退休了,经常帮家里买水果。可是他买的水果一点儿都不好,总是被妈妈埋怨。爷爷一点儿也不介意,仍然乐此不疲地抢着买。
一天傍晚,爷爷叫我陪他去公园散步。回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走着走着,爷爷忽然对我说:“想不想吃香蕉?买点儿香蕉回去吧。”
不等我回答,他就向街上一辆三轮车走过去。我一看,车上只剩下两把香蕉了,而且皱巴巴的,皮都有点儿黑了。我赶紧说:“爷爷,这些香蕉不好。”爷爷却好像没听见我的话,把两把香蕉都买了下来。我有点儿不高兴,心想怪不得妈妈说他不会买东西。爷爷看出我不高兴,笑着说:“我买这些香蕉,是在帮助别人。人家不容易呀,这么晚了还不能回家。我把香蕉买了,他就能回家吃饭了。这些香蕉就算不好吃,这钱对我们来说也不算什么,却帮了别人一个大忙。”我听后,理解了爷爷的苦心。回到家后,妈妈果然又埋怨起爷爷来。爷爷仍然乐呵呵地笑着。我剥了一个香蕉吃,感觉到好香好甜。
仁者爱人篇九
人生不易,充满了各种人与事的磨难与考验,我们有时候会被迷失和纷乱的世界所扰,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怎样去应对。在这种时候,我们需要一份指引,一份慰藉,告诉我们怎样去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仁者爱人,这是一个简单而深刻的词语,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和道德准则。下面是我对仁者爱人这一主题的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关于仁者。
仁是一种基于心灵深处的情感,是道德、是人文与爱心的同时体现。仁者,就是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仁者能够真正地去爱,去关心,去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表现出的是一种宽容等待的姿态,即使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他们也不会表现出厌恶、嫉妒等不好情绪。当遇到烦恼时,他们能够转移自己的情绪,跳出情绪的范畴立刻进行自我分析,找出问题本质,而不埋怨他人或自怨自艾。他们主张节制和自律,既不应过度追求短暂的利益和快感,也不应沉湎于自我陶醉和自我放纵。
第二段:关于爱人。
仁者的爱是依据情感至上,具有柔软和稳定两种特性,他们不以外在黑暗和污秽为理由,而撇开一切钱财关系和家庭关系,主动愿意与他人建立一种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既能带给自己更多的快乐,在失落的时候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也能够让你成为他人的支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爱人能够提高个体感受到全人类的真正价值和尊严,致力于建立一种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关系,使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始终充满着善意。
第三段:思考与反思。
我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自己,怎样去对待他人?在这种时候,我们应该进行思考和反思。思考自我立场和言行是否与仁者爱人相符,思考对待他人时是否真正的关心对方。反思自己是否有涉及欺诈、计较、臆断等不良习惯,从而影响到自己的情感和性格。只有正视自身的问题,才能在生活中做一个仁者爱人。
第四段:积极践行。
积极践行仁者爱人,就是积极地去成为一个关爱别人、助人为乐和乐观阳光的人。我们应该尝试对他人产生真正的兴趣,善于与人沟通,不仅能从他人那里学习新事物,也能够推动交流进一步深入。当生命中遇到困难时,我们不应该沉迷于痛苦或者失望,我们应该积极地去接受身边的支持,同时也应该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美好的生命,必须要有一颗积极、向上和善良的心。
第五段:总结。
人性中最卑劣的是虚伪、贪婪和恐惧。而人性中最高尚的则是包容、宽恕和爱。我们都在努力地向前走,向美好的未来奔跑。只有一种力量可以迈出坚实的步伐,那就是仁爱之心。成为仁者爱人,不仅仅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一种成功和成长之路。让我们一起肩负起这份责任,成为一个值得信赖、友善和具有卓越精神品质的人。
仁者爱人篇十
《仁者爱人》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仁”的含义及其对于生命的尊重。
2、明确现代社会中继承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
3、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常识。
教学重难点。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还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本质,本质就是“仁”。怎么理解“仁”呢?成为“仁者”的条件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内容讲解。
1.“仁”的根本是什么?(1.2)。
孝弟。
这两点做好了才能做学问,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死读书。所以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问。”
2.“仁”的内涵是什么?即“仁”的真谛是什么?
“仁”是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就是它的核心。这个核心不是孔子自己说的,而是他的一个叫曾参的弟子说的,就是“忠恕”。
“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做到这一点难不难,你能做到吗?我知道有个人做不到,这个人是子贡,这是孔子告诉我们的。
3.对“仁”的理解(6.30)。
“仁”的更高程度是“圣”,这是很难做到的。子贡讲的博施,就是讲社会福利。广博,无条件的把东西送给人家,救济大家,让大家都得到帮助。在孔子学生中,只有子贡敢讲这句话,因为他的钱很多,所以他敢吹这个牛,假如我博施、济众,老师,怎么样?可以算得是你所标傍的仁慈吧?孔子对子贡这个问题的答复很妙,他说,你说的这件事,太伟大了,岂止是对仁来说,实在是永远做不到,做不尽的大事业,我也做不到,就是古代圣帝明王如尧舜一样当权的人,也做不到。问题是在于一个人想做好事,绝对大公,很难很难,是做不到的。儒家是讲保留适度的自私,慢慢扩充到为公。我们大家要注意,三民主义的思想,就是从儒家这个思想来的。儒家的推己及人,我有饭吃,才想到你需要饭吃,分点给你,我们两个有饭吃才分给他,我们三个有饭吃,再分点给大家吃。一步一步扩充。如全体都要一下子做到,不但我们做不到,尧舜也做不到。所以孔子说子贡的理想太高了,孔子告诉他,真正仁的人,是要自己站起来,但是要顾虑到别人的利益,使别人也站起来。
4.“仁”的具体行为表现。
在志向上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第二课时。
10.17马棚失了火,不问马,只问伤人了吗?
7.9孔子对养生丧死的礼非常重视。
(补充:师是古代很重要的文化官,管音乐,艺术的大师。在春秋战国时期,乐师与后代的太史令同样重要,因为古代非常重视礼乐文化。)。
9.10孔子作人态度的诚敬。看“齐衰”的人是一种同情,看到执政的人,等于我们现在看到国旗,必定要致敬;对于瞎子,是怜悯。孔子对于这些人都是非常肃敬,不问他们多大年纪,“过之必趋”,如果要经过他们前面,一定很快的走过去。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小动作,没有什么要紧,但是从这上面可以出一个人问的修养、做人的修养到达什么程度。拿行为科学来说,一个人看见别人遭遇痛苦的事情,而毫无同情心,甚至于像小孩子看到烧死老鼠一样,在旁拍手欢呼。试问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孔子看到不但肃然起立,且“过之必趋”,一定走快几步,不敢多看,这就显示他心理上的修养。
7.17孔子做人做事的态度。他钓鱼就是钓鱼,不用机械性的方法,不用大网去网。(纲即是网。)以现代的生产观念来说,这种态度又是落伍的了!如果说光是用钓竿去钓鱼,连企业公司都不要设立。这简直与经济政策完全相违背。但这个话不是讨论生产问题,是个人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他钓鱼也好,做什么也好,不喜欢用机心来整人。“弋不射宿”,打猎的时候,拉弓射箭,不射宿鸟,就是对还巢的鸟,栖息在那里的鸟,他是不射的。这一点也代表中国过去文化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现在当然也还保留。我们从旧体小说就可看到了。中国人打斗很不喜欢用暗器,常用的`暗器是所谓“镖”。万不得已要用镖时,必定同时大喝一声:“看镖!”表示先打了招呼,通知了。这虽然是一个小动作,也就是民族性的特征,是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现在说起这些中国文化,从另一方面看,都是落伍的思想了。但以最新的观念来说,又不落伍了。现代的生物学家,尽量提倡爱,爱动物,全世界都组织保护动物会,保护野生动物会,提倡禁猎。我们过去认为,爱护动物是应有的道德,如相传的“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中国人都晓得,过去小孩读书,老师都教的,成为生活教育。春天,鸟刚孵出小鸟的时期,不要去打,否则母鸟被打死了,小鸟将在巢中饿死,非常悲惨。这种教育,看起来好像是一件小事,但是扩而充之,就是仁爱心。所以将孔子的这两点,放在这里,就是说爱心的扩充,是仁。
二、讨论管仲是不是“仁者”
按照对“仁”的标准子贡认为管仲不是“仁者”,孔子告诉子贡,管仲对历史的贡献有如此的大,没有管仲,我们的文化都可能灭绝了。这种情形,又怎么是普通男女,认为他怎么不为公子纠而死的观念可比呢?公子纠对管仲并不好,不听管仲的意见,如听管仲的意见,就不会有齐桓公,而是公子纠起来了。公子纠不以管仲为国士,管仲也不必要为公子纠殉死,这就不能拿普通一般人的情形来责备管仲了。所以说有仁德的人是要做有益于大众的事,也即“爱人”。
小结:“仁者爱人”是孔子伦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仁”以“爱人”为核心,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实行的方法。
板书:孝弟。
谨信。
亲仁。
“仁者”的具体表现行为。
行为。
讨论管仲是不是“仁者”
仁者爱人篇十一
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在追求至高无上的美德。其中,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文化所倡导的五常之一,其中的“仁”一词不但是道德规范的核心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而“仁者爱人”则是“仁”的最高境界,《大学》中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归根结底,“仁者爱人”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价值观。
第二段:释·谈“爱”的多重表现形式。
“仁者爱人”的观念中,爱是多重表现形式的。与其访求“爱’的定义,更进一步探索其内涵,是我们重塑人际关系、建立文明和谐社会的基石。爱人的关键是多样性和自由性。它并不是简单的符号、词汇、意识形态,而是全方位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友爱、爱情、亲情、师德、社会公德、国家和民族大爱等,都是以“爱”为核心价值观,填充着人的精神生活的催化剂,激发了人们爱与被爱的激情和力量。
第三段:培·仁者如何培育爱人的境界。
对于每一个成年人来说,他内心都有一份自我感悟——曾经有一位爱我的人正在默悄地期待着我的爱。同时,他也会感受到自己有责任去向他人奉献爱和关怀。如何培育“仁者爱人”的境界?在修养涵养上,仁者不但要以诚实待人为本,而且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真正热爱,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做出合乎伦理与法律法规的举动,让自己的思想行为渐趋完美。同时,积极地投身到家庭、社会、国家的公益事业中。通过自己的付出与努力,去面对那些贫苦、失意、孤独的人,为他们带去温暖、关爱与帮助,让自己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升级。
第四段:邻·爱在平凡之中。
实际上,小至邻里相处、同事处理事务的关系,爱都不曾离我们而去。在现实中,我们要把“仁者爱人”的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我们的平凡生活中,不断演绎出中国式的“小爱”。真正在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彼此的点滴关怀、指点迷津,情感上的相互借力等等都是每个人可以向社会多贡献一份人性及爱的开放。我们要学会善待他人、包容他人、理解他人,这样才能推动自己和周围人的成长和进步,实现和谐发展。
第五段:结·仁者爱人的终极目标。
将“仁者爱人”摆放在人生规划的高度,这个目标就不再是一个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才去做的事情,而成为了你如今内在精神世界的根础。做好这点,就代表着一个良好人格的完善。我们都在人生长河之中,需要摆正心态,以稳定和平实的心态面对每一个话题,包括“仁者爱人”。爱让我们可以懂得交流、相互帮助,这是生命的意义。仁者爱人,不只是向人类灌输一种伦理准则,更是向人类灌输一种生命意义。只有每个人在经历了众多人生悲喜,经历了世俗的冲击中,能够清晰思考,勇往直前,才能在“仁者爱人”的路径上不断前进。
仁者爱人篇十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二一班的谢可盈,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在泉州五中表白墙上,有这样一个话题,叫“分享在五中经历过的'最温馨的事情”,评论区长得刷不到尽头。
有人说“班主任给班里同学惊喜过生日”;有人说“1500米三十几个人陪跑”;还有人说是“我的宿舍我的同桌我的同学我的老师”。
点点滴滴的温馨记忆构成了我们五中人一个又一个的三年。尊重、感恩、包容则是组成这些温馨记忆的,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尊重。孟子曾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尊重,让校园更温馨。
包容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即使“月亮脸上也长满雀斑”,我们又何必去苛责别人的缺陷。在与人相处时体谅他人难处,在温和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适宜地支持、帮助别人。
不用苛刻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尊重他人的自主权,给人以宽阔的心理空间。包容,让校园更和谐。
感恩他人,常怀感恩之心。感念师长启我懵懂,导我入真理之恩。向老师请教题目后,说声谢谢;路上遇到老师,主动问声好。
感念同窗携手并行,互相温暖之恩。常怀感恩之心,不断欣赏别人,能看见阳光的人,心中必有阳光。
“仁者爱人,人恒爱之”,学会尊重,感恩,包容他人,一起汇聚属于五中人的温馨记忆!
撰稿:谢可盈(高二1班)。
仁者爱人篇十三
深秋的阳光依然灿烂温暖。通往鲁国的大道上,在众弟子的簇拥下,一辆马车缓缓而行,朝着鲁国的国都而归。马车上,年迈的孔子静默端坐,他的眼前开始出现沂水的清波,舞雩台的清风、飘香的稻黍。家乡的味道飘然而来,故国之思在那一瞬间得到完全释放。
这是公元前484年的一个秋日,周游列国的孔子踏上了回家的路。
这一年,孔子已是68岁的老人。14年前的春天,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为了寻求新的从政机会,为了传播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离开了生他养他的父母之邦鲁国,踏上了周游列国之路。
对于鲁国,孔子充满了依恋和热爱,那里是他成长和追求事业的摇篮。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名丘,字仲尼。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位武官,在孔子三岁时去世。母亲颜徵在带着孔子搬到曲阜居住,在清贫的日子里把他抚养成人。孔子自幼就学习礼节,他和小伙伴们做游戏时,就经常模仿大人们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从15岁开始,孔子发奋读书,熟练掌握了礼节、音乐、骑马、射箭、写字、算数等六艺,并精通六经。到30岁左右,孔子已成为远近闻名、学优品高的大师。
从政是孔子的.人生理想,也是他毕生的追求。孔子有一腔报国热血,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他始终是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他在鲁国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但干成了不少事:管理仓库,他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管理牛羊,他把牛羊饲养得膘肥体壮;担任鲁国的中都宰,实施礼制,不到一年,中都地区秩序井然。后来,孔子升任司空、司寇等职,兼摄相事,参与国政。孔子在鲁国任职四年,鲁国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大为改观,以“小康”闻名于各诸侯国,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期间,孔子还参与了外交、军事等活动,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政治才干。
由于鲁国国君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却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终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孔子对学生说:“道不同不与为谋,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从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漂泊之路。
马车缓缓而行,14年周游列国的各种场景也在孔子的脑海中回放。
周王室软弱,世衰道微,礼崩乐坏,针对混乱的局面,孔子提出了“仁政”的政治理念。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重视,只有孔子,把仁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赋予其新的丰富内涵。孔子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和治国理论。孔子认为,仁的内容包涵甚广,但其核心是爱人,也就是人们应该互存、互助和互爱。
孔子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要施行仁政,孔子还对为政者提出了道德要求,主张为政需正己。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
孔子离开鲁国后,希望找个机会推行他“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张。他带着众弟子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拜见过大小封君70余人。可是,那是战火纷纭的时代,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那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既没有人愿意接受,更没有哪个国君会当人才来任用他。
周游列国的14年中,孔子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有一次,孔子去曹,曹国不容;遂往宋,刚在一棵树下演礼,宋国权臣司马桓因孔子以前批评过他,赶来把树拔倒,表示不欢迎。孔子匆匆逃往郑国,弟子离散,行李落拓,他独自一人立于东门之外。子贡四处打听,有人告诉说:“东门外有个人,两腮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像禹,然而更像落拓潦倒的丧家之大。”意思是说孔子以古贤圣人相标榜,却无人赏识,落得个丧家之犬的下场。还有一次,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差点饿死。最后,楚国派兵,才使他解围脱离困境。
孔子周游列国,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四处碰壁,可他依然信念坚定,毫不动摇。他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他学六艺,知天命,形成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人格,这是“知之”;四处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是“好之”;虽处处碰壁也不气馁,这就是“乐之”。孔子曾描绘游历时的情形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在处处碰壁的现实面前,孔子更感觉到推行仁政的重要性,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更加坚定。
马车缓缓而行,跟随在车后的众弟子,是孔子相依为命的亲人,也是他成为万世师表的骄傲。
尽管颠沛流离,孔子坚持做到了志不稍贬,学不暂停,希冀通过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达到救世弘道。同时,孔子坚持不懈地教学和布道,始终吸引着一大群弟子,随他南北东西,出生入死。
孔子在政治上最大的抱负,是推行仁政,但一生最大成就却是教育。在孔子以前,教育属于贵族的特权,孔子创办了中国影响最大的平民教育,不分贵贱贫富,一律施教,为后世学术平民化的开端。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为后世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孔子特别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提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孔子一生,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看做自己的实践追求,同时,他也把这博大精深的思想言传身教给了学生。他的弟子,绝大多数都是穷困潦倒的下层人子弟。孔子注意培养和鼓励他们发奋好学,苦心修养,乐以忘忧,敢于实践自己的政治抱负。孔子以国民政治意识传及后世,无数平民书生自我砥砺,以天下为己任,不断实现读书人的理想。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和愿望称之为“大同”,他把这种理想传给了学生。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亲人为亲,而是相互敬爱,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据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献的有子游、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不少人都干出了一番成就,对于当时政治,尤其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对于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马车缓缓而行,回归鲁国的孔子即将迎来人生最后的时光。
孔子68岁回鲁,73岁去世,在鲁国又生活了五年多。回到鲁国后,孔子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孔子在晚年整理了《诗经》、《尚书》、《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被他的弟子整理为《论语》一书,后世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统治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与影响。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以自己一生的实践,为中华大地点起了智慧与礼仪的明灯。回望两千多年前马车上那个风尘仆仆的背影,他不但是我们文化上的先驱,也是我们精神世界永远的引领者。
仁者爱人篇十四
人们常说:“仁者必爱人”。什么是仁?仁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一种道德情操,是一种伟大的人格素质,同时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而仁者爱人,则是仁这种品质所体现出的行为表现。作为个体,我们不仅要懂得仁,更要学会如何去爱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向仁者爱人这一目标努力,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影响身边人,带动身边人,共同促进社会巨变。在实践中,我也深深地明白了仁者爱人所带来的力量。
仁者的优秀品质。
仁者必须是一个优秀而完善的人格。仁者要有刚毅而温和的性格,有高尚而纯粹的品性,有同情而恳挚的感情。他们关爱身边的人,关心他人的生活和工作,能够甘愿为他人的利益奉献自我,力图给予他人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仁者还需要具备勤奋刻苦、踏实稳重、正义公正等素质,从而做出更多的更好的贡献。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逐步成为优秀的仁者。
仁者爱人所带来的价值和作用是巨大的。首先,他们的存在为人民群众献出了更多的爱心和关爱,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次,仁者爱人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信任和合作,在人际关系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仁者爱人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正能量和正面影响,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要做到仁者爱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我们的心态、行为、情绪都将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如果我们对自己不爱惜,不关心,不重视,那么就不可能对他人的生活和幸福做出重要的贡献。其次,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要关注身边人的情况和心情,及时问候、鼓励和帮助。尤其是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主动支持帮助,并且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最后,我们需要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发扬包容和宽容的精神,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
在工作中,仁者爱人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促进同事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我们需要尊重每一个同事,互相支持和鼓励,时时刻刻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这样才能创造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在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更应该发扬仁者爱人的精神,关心员工、关爱员工、鼓舞员工,在思想、语言和行为中带领员工走向成功。
总之,仁者爱人是一个重要的社会价值,一个人如果能够学会仁者爱人,那么他的人生也是满足和充实的,同时也可以为其他人和整个社会做出极其重要的贡献。希望大家都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坚持仁者爱人的原则,运用仁者爱人的行动为人民群众献出更多的爱心和关爱,并在生活和事业的道路中取得更好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