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三八红旗手个人先进事迹简介(五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八红旗手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一
黄__说“我认为凡事不要斤斤去计较,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是最重要的。”她一家四代同堂,却从无口角,大家相敬相爱,其乐融融。小辈买菜,不管荤的素的,黄__从不挑剔,有啥吃啥,并且吃得津津有味。她有自己的座右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全家人相互体谅,和睦相处,小辈尊重和孝敬晚辈,晚辈爱护与关心小辈,被街坊邻里传为佳话。
健身
黄__说“阿拉无论做过多少事,获得过多少荣誉,还是不能忘记来自老百姓的本色。上了年纪,就应该注意身体健康,量力而行,劳逸结合,健康长寿,才能更多更好地回报祖国和人民。”
她长期坚持冷水洗脸和拍打脸部,不管春夏秋冬,每天清晨,用冷水一次次地拍打脸部,一边拍打一边按摩,从前额开始揉按,依次是眉毛、双眼、鼻子、脸颊,直到下额。
她还常年坚持走路健身和唱歌跳舞,每天,黄__都要到杨浦公园走一万步路锻炼筋骨,还经常组织劳模们搞歌咏、戏曲、舞蹈等活动,她自己则带头载歌载舞。
助人
黄__说:“我就是看不得别人有困难,如果能帮助到别人,我就感到十分高兴。”
退休后,她曾经开办了“劳模公司”,所获利润全部用于补助贫困老劳模。有位劳模在去世前,口中还一直念叨着黄__的名字。而今,她继续热心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劳模之家”、“发明协会”、社区“文艺沙龙”等处积极发挥余热,热情帮助和关心文明社区的创建。她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对青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励青年们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勇于追梦,敢于圆梦,用青春和才智报效祖国。她用自己强身健体的实践,向居民传授如何正确地修身养性,颐养天年。她所在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孔令才夸赞黄__说:“黄阿姨兢兢业业,热心为社区,有事就找她帮忙,她就是我们居民区的‘定海神针’。”
黄__不仅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也是妇女群众的杰出代表,更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杰出代表。
三八红旗手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二
“北京姑娘”路生梅:一份写在黄土高原上的入党申请书
路生梅,女,1944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原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儿科主任。路生梅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告别亲人,远赴西北,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用无私奉献改变佳县落后的医疗面貌,用坚守诺言诠释的“医者仁心”的初心和使命。
背起行囊,她从繁华的首都北京来到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栖居于贫穷的榆林佳县。从一位青春靓丽的姑娘到古稀老人,52年间,路生梅将自己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这块土地,直到白发苍苍;52年间,从门诊到手术台,从县医院到乡村,她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守护着一方百姓,满怀火热的心扶弱助残,成为无数妇女儿童心中的天使。
“为党工作五十年,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个头不高,带着眼镜,满脸笑容,说话声音好听,性格像活泼的“小姑娘”,这是七十多岁的路生梅留给大家的第一印象。
“我生于1944年,出生时家里屋檐下正有一株含苞待放的梅花,所以大家就叫我生梅。和同时代的北京女孩子一样,我在后海划过船,在长安街上为外国元首捧过花。”回想起北京的那段时光,路生梅露出少女般的笑容。
“12月5日正值寒冬,我踏上北京开往西安的列车,汽笛长鸣,火车开动的一瞬间,我的眼泪哗哗往下流。”1968年,国家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24岁的路生梅当时刚从首都医科大学儿科专业毕业,没有多想,她就毅然决定,孤身来到黄土高原深处的陕北小城——佳县。
“在一个很冷很冷的隆冬早晨,我拎着小包,走过窄窄的街道,进入佳县人民医院大门,谁能想到我会在这里度过四十余年的日子。我不是来往过客,而成了这里的子民!”路生梅在文章《我的人生历程》中这样回忆道。
她告诉记者,当时的人民医院说是县医院,却只有两孔破旧的窑洞,周围是一片散落着坟头的荒野。在这里,喝的是毛驴驮来的黄河水,一天只有一瓢供给;因为不会生火,常常要睡冷炕,还要忍受虱虫叮咬……
除了生活的艰苦,更让路生梅揪心的是乡亲们医疗常识的匮乏。那是工作后不久,她出诊救助一位难产妇女,当她急匆匆赶到时,看到的一幕很是令人揪心。一进门,路生梅就发现有个老婆婆正准备用一把家用剪子来铰脐带。她一把抢过剪子,一边消毒操作,一边告诉老婆婆:如果用不干净的剪刀剪了脐带,破伤风杆菌就可以顺着脐血进入小孩的体内,危及新生儿的生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这样一次次特殊又难忘的诊治经历,逐渐改变了路生梅原有的想法,“这里的人民需要”。她毫不犹豫做出了第二次选择,扎根佳县,服务这里的百姓。那天,她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将“为党工作五十年,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写进自己的入党申请书。从1961年向党组织递交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到1984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路生梅历经23年,经受了各种磨难和考验。无论是在顺境还是逆境,她从来没有动摇过入党的决心。
“我不去,这里的群众需要我”
“路医生,赶快救救我的孩子吧!”
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在一阵紧促的带着浓厚陕北口音的喊叫声中,路生梅匆忙裹上衣服,带好随身医用箱,急促地跟着那位老乡到十几里外的崔家畔出诊。一路上,路生梅穿着双塑料底棉鞋,摔了四十多跤。快到村口的时候有条下坡路,路生梅索性坐在地上往下滑,这样可以早一点到病人家里,结果差一点掉到沟里。回想起这个经历,路生梅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患者是一个麻疹肺炎合并心衰的孩子,病情非常危急,路生梅做了紧急抢救工作,过了两个晚上,孩子的病情终于平稳下来。麻疹传染性很强,通过这起病例,路生梅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顾不上休息,冒着雪,她深一脚浅一脚地挨家排查,最终发现了5个有类似症状的孩子。路生梅赶紧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救治,隔断了传染源。临别时,孩子的母亲带着愧疚的眼神递给路生梅一双十分合脚的千层底棉布鞋。后来她得知,在自己救治孩子们的这几天里,这位母亲心里过意不去,家里也拿不出啥好东西,为了表示谢意,就偷偷照着她的鞋样,一针一线给纳制出来的。再次抚摸这双鞋,路生梅眼睛湿润了,至今她也没舍得穿,细心珍藏着。在她看来,那不是一双鞋垫,而是老百姓沉甸甸的期望。
对于路生梅来说,病人就是她的亲人。有一个小婴儿在百日咳痉咳期反复窒息,路生梅口对口地为她吸痰,反复人工呼吸40余次,终于救活了孩子;为紧急救治一个肠穿孔的病人,她因劳累过度昏睡了一天一夜……像这样被路生梅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不计其数,她也从来不去想。
走出黄土高原是很多人的梦想,当年和路生梅一样的很多大学同学纷纷回到了大城市。对路生梅而言,并非不是没有机会。1981年,她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1983年参加陕西省第一届儿科主治医学习班。由于学习成绩突出,北京协和医院、西安儿童医院都想把她调过去。可是,路生梅割舍不下佳县人民,她必须兑现自己的入党誓言,她属于这块土地,这里的群众需要她。来时是异乡,如今是故乡。“我不去,这里的群众需要我。”路生梅婉言谢绝,信守自己的承诺,毅然回到了佳县。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佳县是榆林最穷的县,佳县医院自是条件最落后的县医院。1984年医院分科,路生梅初任妇儿科主任,为了提升医护水平,她东奔西跑、四处筹资,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充电”。
“我们这儿条件落后,我想办法让科室所有护士分批进修,提高护理技术。当时佳县医院是全区条件最落后的县医院,但佳县医院小儿科在全市小儿静脉穿刺上取得了团体第一和个人第一的好成绩。”路生梅自豪地说。
“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
1999年,操劳半生的路生梅退休了。西安、榆林几家大医院提出高薪返聘她,她不为所动、再次谢绝,依旧在佳县医院和佳县中医院为孩子们义诊。
除了在医院问诊,带着患儿来家里求诊的家长也是络绎不绝,路生梅忙得几乎饭都顾不上做。有时刚端起饭碗,只要看到病人来了,她总是二话不说就开始给患儿诊治。很多家长为了表示感谢,硬要给路生梅诊疗费,都被她拒绝了。
退休后的路生梅还经常义务看病
“如果咱医院组织救援队,我要参加,无论奔赴哪里,无论生死,我都要参加,因为肩上有责任,心底有使命,因为我是中国医生。不要嫌我老,我愿把生命留给患者,留给年轻的同行们。”20__年1月29日,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路生梅毅然向她所在党支部递交了一份“请战书”,并向党组织交了1万元的特殊党费用于抗击疫情。在黄土高原上的陕北小城,路生梅写下的这短短几行字,铿锵豪迈、感人至深,这是一位老党员的初心流露。
虽然没有得到组织批准奔赴疫情一线,路生梅却每天都关注着疫情动态,通过短信、微信把最新消息推送到朋友圈,并反复叮嘱大家勤洗手、少出门、戴口罩。在医院,路生梅带领医护人员精心开展分诊接诊,耐心指导年轻护工科学合理进行病房消毒,通过点点滴滴的身体力行,感召和激励着医院的医护人员。看到环卫工人在大街上作业时,她主动跑到县环卫所,为大家讲授“七步科学洗手法”和疫病防护常识。
与此同时,路生梅还组建了佳县的“老年人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关爱老人儿童、关爱军人、关爱环境等志愿服务活动,并将获评“榆林好人”楷模,所得的5万元奖励全部用来帮助弱势群体。
退休后的路生梅组建老年志愿服务队关爱弱势群体
榆林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霍凤莲感动地告诉记者:“路生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初心,展现了新时代榆林女性无私奉献、勇担使命的精神风貌,将女性的‘四自’精神和家国情怀高度融合,是榆林广大妇女学习的楷模。”
一路走来,路生梅先后荣获榆林市三八红旗手、榆林十大最美女性、榆林市儿科医师终身成就奖、陕西省三八红旗手、陕西省道德模范、“三秦最美医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荣登“陕西好人榜”“中国好人榜”。
“佳县城一大半的人都找路大夫看过病。”“我们家四代人都是路大夫给看病。”“五毛钱能治的病,路大夫决不开一块钱的,她给我们开的药既便宜又管用。”“路大夫这么大的年龄还坚持义诊,我们佳县人发自内心的感谢她!”在佳县,一提起路生梅,大家无不充满敬仰之情。50余年来,路生梅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她只是尽了一个医生的责任,更是信守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承诺。
“作为党员,为党工作没有退休年龄,作为医生,治病救人没有退休年龄。我会继续在佳县干下去,争取做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路生梅坚定地说。
再次眺望这块黄土地,虽然一切还是那么寒冷,远处黄河的残冰已经开始消融,春天就要来了,老区人民即将迎来一个最美的充满希望的季节。
三八红旗手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三
时代楷模李桓英的人物经历
1921年8月,李桓英出生于北京 。
1945年,李桓英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李桓英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推荐为世卫组织首批官员 。
1958年,世卫组织提出续签5年合同的聘请,李桓英选择回国 。
1970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工作的李桓英,被下放到江苏省一个麻风村 。
1978年,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将全部精力奉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
1980年,李桓英被派到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得知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为了争取到世卫组织免费的药物支持和试验项目,李桓英开始在全国进行走访调查。
1982年,李桓英向世界卫生组织递交关于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世界卫生组织批准在中国进行联合化疗方法的实验项目 。
1983年,李桓英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在云南勐腊县试点取得成功 ;
1994年,李桓英的治疗方案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 。
1996年,李桓英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
1998年,第15届国际麻风会议在北京召开,李桓英被推选担任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 。
20__年,以她名字命名的“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成立 。
20__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北京召开,李桓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
20__年12月27日中午,李桓英女士(时年95岁)在北京友谊医院的入党宣誓仪式上宣誓,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时代楷模李桓英所获荣誉及成就
李桓英教授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等数十项荣誉。
先后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麻风防治先进个人、中国医学基金会首届“‘圣洁杯’医德医风奖”;20__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__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20__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授予李桓英“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
20__年12月6日,“敬佑生命·20__荣耀医者”公益评选授予李桓英“生命之尊”奖 。
20__年9月25日,李桓英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20__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李桓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20__年8月,全国妇联作出决定,授予李桓英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主要成就
李桓英研究员心怀病人,面向基层,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成功地推行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利用利福平等三种药物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法,于1983年率先用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曼南醒麻风寨,进行我国首例现场防治试点,经2年的努力和之后的十年监测,短程联合化疗取得完全成功,并于1985年在云、贵、川三省全面推广,得到who的认可,于1994年建议在全世界各国推广。她连续十多年亲自深入麻风地区,对接受治疗的病人进行观察研究,她极力支持对麻风病人应该开放,实行院外规则治疗,在治疗中正常就业、就学,使患者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她积极宣传麻风病是一般传染病,对麻风病人不应嫌弃,不应隔离,应及早发现,及时上mdt(联合化疗)。
二十年来,她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多次请国际专家授课,为基层培养了大批麻风病防治骨干。经她为云、贵、川地区申请与世界卫生组织协作项目治愈的麻风病患者已达一万多人,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1%)。1999年98.6%的县(市)已消灭麻风病,短程联合化疗取得完全成功,为麻风病防治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
李研究员在国内外发表论著14篇,综述7篇,努力为基层普及现代麻防知识。获国家级科技成果1项,省级科技成果6项,局级科技成果2项;每年数次被邀请出席国际、who麻风会议,讨论麻防策略。
三八红旗手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四
一心为公 恪尽职守 牢记父亲的嘱托
身为将军的后代,全国道德模范的女儿,甘公荣将父辈的精神牢牢记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用心去做,甘于奉献。工作中,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绝不套着父母的光环,懈怠工作,不思进取,甚至去谋求私利。
1974年,甘祖昌将军坚持把上学的机会留给更贫苦的孩子,初中毕业的甘公荣毫无怨言、安心当起了农民。当时的她并没有因为自己年纪尚小,又是农民而放弃学习、懈怠工作。相反,她坚持向年长、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前辈学习,辛勤工作。不久,因工作表现突出,她被选为生产队妇女队长,之后又被选为公社团委副书记兼大队团支部书记。
1978年,国家落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她服从党组织分配,到莲花县电影队工作。工作期间,瘦弱的她没有埋怨工作的长期奔波和琐碎。她所做的只是默默无闻、恪尽职守,坚守在组织分配的这个岗位上。
3年里,甘公荣跟随电影队穿梭在各个中小学校,奔走在各个村间小道上,为学生和群众送去了数千场电影,为他们带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欢乐。正如她的父亲甘祖昌所倡导的那样,哪怕是当一名农民,也要散发一份光、为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作为女儿的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父亲这种为民服务的宗旨。
1981年,甘公荣和丈夫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她被调到县工商银行当储蓄员,这一干便是十几年。在做银行储蓄员的16年间,她经手的数亿元人民币,没出过丝毫差错,揽储了上千万元,是储蓄员平均水平的三倍,没有从中获取一点私利。她的这种一心为公,默默奉献的事迹也先后多次获得全国、省、市表彰。
弘扬传统 尽孝感恩 当好龚老的助手
百善孝为先。母亲龚全珍现在与她生活在一起,甘公荣觉得当前最大的任务就是当好妈妈的助手,照顾好她的身体,让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舒心愉快地安享晚年。
龚老虽然年已九旬,但一直传承着将军的精神与作风,经常去社区讲党课、作辅导。甘公荣白天照顾龚老去社区,晚上还帮着龚老整理日记和工作笔记,经常工作到深夜。
20__年11月,莲花县琴亭镇在社区建立龚全珍工作室,聘请了龚全珍作为辅导员,进行革命传统宣传教育和心理辅导。后来还建立了龚全珍工作室管理服务网络,下设阳光驿站、温馨驿站和六支便民服务队伍,分别开展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慈善志愿活动。甘公荣得知这个消息后,便自愿要求加入工作队伍,成为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
几年来,她一边协助母亲到工作室与群众谈心解惑,一边带领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了志愿活动100余次。同时,甘公荣在城北小学设立了阳光小屋,定期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活动。
20__年,甘公荣应井冈山干部学院邀请,开始定期为来自全国的学员宣讲甘祖昌将军先进事迹,弘扬坚守信仰、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
每次去学院为干部讲课前,她总是要交代好家人好好照顾母亲,交代好志愿服务队的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好每月的活动,然后才能放心的去上课。从莲花到井冈山干部学院,山路崎岖、弯多路窄,对于晕车的她,路上的行程就是煎熬,但是她都毅然前往,坚持奔走在宣讲革命理想信念教育的道路上,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上党课。
目前,听过她的课的学员已达上万人。而她也以这种方式,帮助母亲实现了宣传革命理想信念教育的心愿。
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接过爱心接力棒
龚老常说,将军回到农村,就把自己当成个农民,与大家一块建设家乡,从来没有讲过自己对革命有多大贡献。如今,龚老也一样,总是倾心帮助别人,他们都具有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在他们的熏陶下,甘公荣经常这样提醒自己和子女:不管学什么做什么,都要先学会做人,最基本的就是做一个好人。
作为甘祖昌和龚全珍的后代,她总是说不能给父辈抹黑,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干事,力所能及地多帮助他人。为此,甘公荣经常向社区居民伸出援助之手,数次捐款资助贫困学生。其中,现在莲花县公路局上班的李建平就是她资助的对象之一。1999年,甘公荣得知湖上中学学生李建平的父亲患癌症去世,母亲瘫痪在床,生活十分困难,李建平想辍学回家。甘公荣主动与李建平结成帮扶对子,每月资助李建平直到他考上大学。
20__年底,龚全珍成立了爱心救助基金会,甘公荣积极参与龚全珍爱心救助基金会的管理,联系捐款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并经常到全市各地进行调查摸底,收集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的资料。目前,爱心救助基金会帮助贫困学生和困难群众数十人,走访资金数万余元,在全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龚老常说将军留给她的最大财富是精神财富,心里总是装着大家,她有生之年一定要将这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甘公荣正是继承和发扬父母亲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平常生活的小事中,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帮助他人,在平凡的人生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三八红旗手个人先进事迹简介篇五
布茹玛汗?毛勒朵,女,柯尔克孜族,中共党员,1942年6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吉根乡护边员。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冬古拉玛边防线上,布茹玛汗50多年如一日巡边护边。在她守护的山口,创造出无一例人畜越境事件的守边业绩。她积极宣传爱国护边工作,在边境线的许多石头上刻下“中国”两个字,这些“中国石”成为当地护边守边、彰显爱国情怀的象征。
布茹玛汗·毛勒朵在遥望雪山上的边境线 新华社 江文耀/摄
柯尔克孜族牧民布茹玛汗·毛勒朵今年77岁。她生命中绝大部分时光,在祖国最西端的边境线上度过。
50余载,只为守护国家边境,跋山涉水、夜宿雪岭、攀爬峭壁……路途上,唯有孤独、危险、寒冷与她相伴。她走过20多万公里山路,在帕米尔高原大大小小的山石上亲手刻下10多万块“中国石”。
极致的忠诚热爱、坚定执着,她的故事感动中国。
“我做了应该做的事”
布茹玛汗·毛勒朵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冬古拉玛通外山口的一名护边员。这里海拔4290米,是帕米尔高原中国通往吉尔吉斯斯坦的一处边防隘口。布茹玛汗记得,当她第一次将“中国”两个字刻在这里的石头上时,欣喜地将那块石头抱在怀中的情景。
布茹玛汗的父亲是孤儿,自小和5个兄妹为巴依(富户)家放牧谋生。新中国成立后,全家开始过上好日子。对于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布茹玛汗的父亲十分珍惜,弥留之际叮嘱子女:“这里是解放军吃着草根才得到解放的,你们要守好边境,像待家人一样待解放军。”
那时,很少有女性放牧巡边,但布茹玛汗每日早出晚归,将越境的牛羊赶回来,查看有无陌生人进出边境。冬古拉玛山口离布茹玛汗的家有60公里山路,繁重的巡边工作让她照顾不了家庭;一路上,悬崖、乱石滩、沟壑密布,她的腿脚经常被尖利的岩石划出道道血口,很多次受困于暴风雪中……护边生涯里,危险无处不在。
布茹玛汗对于边境线的守护执着得近乎“偏执”,乡邻笑她痴傻,丈夫也和她闹过矛盾。然而,她无怨无悔。“父亲说过,边境线安稳国家才能安稳,人们才能有幸福生活,我做了应该做的事,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布茹玛汗说。
“他们就像我的孩子”
“拥军爱军”是布茹玛汗常年坚持的另一件事。她记不清救治过多少冻伤、摔伤、被困暴风雪的“兵娃”,给他们妈妈般的爱与呵护。
1999年,浙江籍战士罗齐辉巡逻时被困暴风雪,双腿严重冻伤。得知情况后,布茹玛汗迅速将他抬进毡房,把小战士的双脚揣在自己怀里暖着,让儿子麦尔干宰山羊接热血救治。经过1个多小时急救,罗齐辉的脚开始恢复知觉。
20__年,边防战士胡红利带领7名战士出发,原计划巡逻8天后到达冬古拉玛山口。天气突变,他们被困半山腰。暴雨之夜,布茹玛汗和儿子背着干粮摸着石头一点点向前挪,赶了十几个小时山路,将“救命”的干粮送到战士们手中……
布茹玛汗有一个习惯:只要有空就织毛衣、毛裤、毛袜子,用的是自己手工捻的羊毛和骆驼毛,给“兵娃”们准备过冬衣物;战士们的鞋袜、衣服湿了,她就守在火堆边一件件烤干;衣服破了,她一件件补好……
布茹玛汗家生活并不宽裕,可只要边防战士巡逻经过她家或来做客,一家人都会把毡房让给战士们住,自己搬到放杂物的小毡房里。每年建军节,布茹玛汗还会提前准备好酥油卷饼、奶茶,宰牛羊,请边防战士到家里庆祝节日。
“他们就像我的孩子。”布茹玛汗满是怜爱。
“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就是最大的好”
对布茹玛汗而言,热爱祖国是一种信仰——这已经成为家风并得以传承。
布茹玛汗有3个儿子、2个女儿,都是护边员。她对子女说:“我过去吃的苦像山那么多,你们现在也要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
布茹玛汗的儿子买尔干从12岁就跟着妈妈巡边护边。如今,40岁出头的他已是当地护边员小组组长。回想过去,买尔干红了眼眶:“小时候埋怨妈妈为什么总不回家,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的妈妈一样给我们做热饭热汤,只知道她在边境线上巡边,还常常受伤。成为像她一样的护边员后,才明白了边境线的意义,开始钦佩妈妈,为她骄傲。”
“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就是最大的好。”布茹玛汗说。今年国庆前夕,布茹玛汗荣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当她蹒跚走向领奖台时,远在近万里外的国境线,她的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为她骄傲,喜极而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