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篇一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
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3、文学常识:
汪曾祺,江苏__________人,__________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元稹,__________代诗人,和__________同时代,并称“__________”。
曾经沧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家。
4.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d(应为“技巧”) )
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
整体感知
一、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二、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合作交流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二、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和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端午的鸭蛋免费课件]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篇二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出于汪曾祺《故乡的食物》系列,文章结构是他特有的行云流水般的随意,语言文白夹杂、或雅或俚、自然生动,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儿时的童趣、浓浓的乡情、对生活的热爱。本设计希望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对细节的揣摩、对语言的品味,让学生体味鸭蛋中的童心,乡情,并理解从汪曾祺的生活态度,获得生活启示。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结构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端午风俗。
2、品味语言,体会其平淡有味的情致风格。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儿时趣事的怀恋之意。
4、从汪曾琪身上体悟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老师在网上找一个有关端午节的童歌谣,你们有兴趣看看吗?看的时候你们要注意一下都出现了哪些端午风俗?
(包粽子、挂艾叶、桃枝插大门、手腕系百索子。)
端午节虽然是我国传统节日,但各地的风俗也略有不同。作家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他就写了一篇有关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文章。(板书:端午的鸭蛋)
二、感知、探究
1、他的家乡在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呢?你对哪种风俗最感兴趣?
板书:风俗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8种风俗)
2、挂鸭蛋络子都有那些玩法?
挑鸭蛋、吃鸭蛋、络子当饰物、在鸭蛋壳中装萤火虫
如: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师:挑个鸭蛋还有这么多的讲究。能挑到淡青壳、秀气的鸭蛋小孩的心情怎样?既然能让自己开心,虽然费点时间,那也值得了。
如: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师:挑过来就是为了吃吗?要装在络子里当饰物。络子什么样?字典中给出的解释是:依照所装物体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络子谁做的?为什么用彩色丝线?更漂亮、更美。因为它还要挂在大襟的纽扣上当作饰物。大襟:纽扣在一侧的服装的前面部分。以前服装的样式跟我们现在有所不同。其实挂鸭蛋络子不仅仅是为了好看,还有平安幸福的寓意。谚语有云:“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意指随着气温上升,炎夏步步逼近,小孩子特别容易产生身体疲劳四肢无力、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的现象,这便是“疰夏”症状,据称只要在立夏那天吃蛋,就可预防此病。就这三个动作琢磨起来就有如此的趣味。
如:吃鸭蛋一是解了谗,“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饿了就吃,很自由。二是惊险,“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因为还要用蛋壳做“灯笼”呢!
如:蛋黄蛋白吃光了,捉了萤火虫装在蛋壳里!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师:为什么好玩?好看。那如果仅仅是因为好看,那老师觉得这段文字不够简练,我把它作了改动,你们觉得怎么样?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一下用蛋壳做灯笼的滋味。
师:汪曾w写这篇文章已经69岁高龄,但我们从他的文字中却能品出什么味?
板书:趣味
4、材料介入:儿时故乡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罩上一层光辉。
5、其实汪曾祺在家乡只呆了短短的十九年,成年后更多的时间生活在北京,但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他的家乡,他家乡的鸭蛋。请划出你认为能表现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的句子,说一说品出了什么味道。(学生朗读2、3段)
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dd红油就冒出来了。”zhizi造型词的朗读指导
师:“吱dd”读出声音的延长,“冒”改为“流”如何?“冒”感觉红油慢慢渗透蛋白,还能闻到红油的香味。
如:“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哦”是叹词,有惊叹的语气。“哦”还对应了前面的哪个词?读出惊叹羡慕的语气,还有作为高邮人的自豪感,
如: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
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师:这几个副词,最能体现作者对家乡鸭蛋的情有独钟。
6、在同学们的朗读声中,老师听到了作者作为高邮人浓浓的自豪感。只是自豪于鸭蛋吗?还有什么让他自豪?那么在作者钟爱的鸭蛋中你还能品出什么味道来吗?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故乡的美食就是故乡的味道。从这小小鸭蛋中我们又品出了作者浓浓的乡情。
板书:乡味
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了解了高邮端午的风俗,在小小的鸭蛋中尝出了趣味、乡味。
这也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8、材料: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
的滋味。---------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板书:生活滋味
师:同学们,汪曾祺为什么能在这小小的鸭蛋中尝出这么多的味道呢?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课件]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魅力和文中情趣;
2.通过研读、讨论,感受汪曾祺散文的艺术特色;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富有诗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
【教学准备】1.预习字词,思考课后问题。 2.搜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1、指名读考试作文《端午节》
2、同学点评。
3、教师小结:我们本次考试的作文选题一,是以“端午节”为话题作文,要求同学们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记叙有关端午节的人和事或自己过端午节的情景和体验;也可以写成新闻或小说,借端午节反映社会风情、人情世态;还可以写成议论文,谈谈对端午节文化的看法。大多数同学介绍了我们这里的端午习俗,但写得都不太成功。
4、导语:有一位作家叫汪曾祺,他出生在江南水乡――高邮。他曾写了一篇介绍家乡端午风俗的文章《端午的鸭蛋》,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板书:端午的鸭蛋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0’)
1、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目标来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写作风格。
2、指名读课文,注意字词读音。
3、齐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4、理清文章思路,提问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板书: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第1段) (第2~3段)(第4~6段)
三、细读课文,把握文章主旨。(10’)
1、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①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②从文章思路来看,先谈端午风俗很有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
过渡: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他为什么偏偏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者大写特写呢?我们一起来读2、3两段。
2、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明确:①蛋白柔嫩 、油多 、黄是通红的 “双黄蛋” (总:质细而油多) ;②引用袁枚的《腌蛋》提到袁枚,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气,避免了行文的单调死板。而且袁枚对咸鸭蛋的见解,与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说到袁枚。说自己不喜欢袁枚,体现了作者率真的个性。同时也说明高邮鸭蛋历史悠久,闻名全国。否定北京的鸭蛋留露出对家乡由衷的喜爱之情。
3、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蛋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明确:行文活泼生动。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4、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探讨:文章如此津津乐道“咸鸭蛋”有意义吗?换句话说,本文通过写端午的鸭蛋,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散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板书: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精读课文,品味本文的语言。(10’)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看看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本文是如何体现的?
1、“平淡而有味”
提示:所谓“平淡”是指语言文字朴实无华,不花哨,不曲折。那么“有味”又是指什么呢?它是指语言文字有韵味,有嚼头。
例如: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这叫什么鸭蛋呢!”“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这有什么好看呢?”文中时时穿插的朴素的“大白话”,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信口而出,仍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这就是生活味。(全班齐读)
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例:“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
3.“有淡淡的幽默”
例如:“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小结: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本文的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五、合作探究,拓展延伸。(5’)
1.高邮的咸鸭蛋很闻名,为何题目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明确: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一年中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了这个题目。
2、请用这样的句子开头说课文的内容:“端午的鸭蛋, 。 ”
教师示例: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童年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下面请大家自己写一写:你可以借用文中的字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你可以就课文的一段内容来说,也可以就全文的内容来说。
(1)端午的鸭蛋,是作者故乡端午吃“十二红”风俗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一红”。
(2)端午的鸭蛋,是作者行遍大江南北后,永不忘记的对家乡的怀念。
(3)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他乡鸭蛋再也瞧不上眼的骄傲。
(4)端午的鸭蛋,是与别人谈及时,令异乡人肃然起敬的食之佳品。
(5)端午的鸭蛋,是质细而油多,令作者回味无穷的美味。
(6)端午的鸭蛋,是吃完后,依然有趣的作者的童年玩具。
(7)端午的鸭蛋,是端午节的饭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8)端午的鸭蛋,清朝即有记载,令作者“与有荣焉”。
(9)端午的鸭蛋,色彩鲜艳,让人食欲大增。
(10)端午的鸭蛋,使成年的作者不禁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3、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4、发表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对此你有何看法。
(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
小结:读了本文,大家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咸鸭蛋谁没有吃过?可是有哪位同学就此写过一篇文章的呢?可见,“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 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是我们学习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还学到了哪些写作的好方法?请谈谈你的学习收获。
过渡:汪曾祺19岁就离开了高邮。浮云蔽白日,直至花甲之年才重返故里,漫长的岁月里,辗转大江南北,对于这些地方的山水人情他都是过客,惟有故里深植心底,故乡的风物人情始终在他的作品里挥之不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提示语: “倘若。”。端午节刚过,感受了作者对平淡生活的诗意追求,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你能否也能有所感悟?
六、布置作业。(5’)
1、请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节日,以“我家乡的节”为题,写一篇600字的左右的文章。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景,抒发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过年放鞭炮、发压岁钱,中秋赏月、吃月饼等)。
2、推荐读书:汪曾祺《故乡的食物》、沈从文《端午日》
3、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两遍。
结束语:童年是一片海,幼小的我们光着脚丫,在海边嬉耍玩乐,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留在了我们的心海。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真味,我相信,大家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品味出生活的情趣和成长的快乐。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语言特色
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平淡而有味
(第1段) (第2~3段)(第4~6段)
2、适当的方言
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3、淡淡的幽默
[端午的鸭蛋优质课件]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篇四
离端午节还有半个多月时间,但端午礼品早已爬上货架,粽子、咸鸭蛋、皮蛋……各种端午特产已涌进了蓉城。端午节吃粽子、咸鸭蛋一直是成都市民多年来的端午习俗,近日,我们的工作人员发现,在蟹都汇各门店,一种由广西海鸭蛋制作的咸蛋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这种海鸭蛋和普通鸭蛋究竟有什么不同,引得众多市民纷纷前来品尝、购买?
5月15日,在“蟹都汇”蜀光路店,我们的工作人员有幸品尝到了海鸭蛋,蛋黄色泽红亮,口感细腻绵软,用筷子一扎,直往外冒油。该店店员向我们的工作人员对比了普通鸭蛋和海鸭蛋的区别:海鸭蛋大而饱满,蛋壳也更加坚硬光滑,蛋黄比普通鸭蛋要大,颜色更深,也更浓稠。据悉,海鸭蛋是广西北部湾海边红树林中海鸭所产的蛋。海鸭每天都食用海边红树林里落潮后滞留的小鱼、小虾、小蟹、小螺等海洋生物,所以海鸭有着体肥蛋多,蛋黄晶红、味美鲜香的特点。据有关部门检测,它们生的鸭蛋含有的软磷脂、钙、铁、锌、硒等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比普通鸭蛋高很多,并且胆固醇含量也相对低一些,属于高维生素、高微量元素、高氨基酸的理想天然食品。每100克海鸭蛋中就含有卵磷脂4056mg,比100克牛奶中所含卵磷脂高50倍,含量是普通鸡蛋的6倍,而胆固醇含量只有普通鸡蛋的50%。
该店负责人介绍,海鸭蛋是“蟹都汇”今年端午节的重头戏,全部来自广西北海北部湾,每个都是经过精心挑选,个大饱满,蛋壳清白,蛋黄晶红,入口醇香沙糯,后味久久不散,令人回味无穷。海鸭蛋一经上市,就立即吸引了众多市民争相光顾。我们的工作人员在该店看到,海鸭蛋的礼盒包装非常精美,大气上档次,还有价值158元的20枚装和228元的30枚装两种规格供消费者选择。
除了海鸭蛋,“蟹都汇”还配套推出了闻名全国的老字号嘉兴昌记粽子。嘉兴昌记粽子全都是祖传配方、独门秘制,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而著称。据我们的工作人员了解,嘉兴昌记粽子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群,甜味的有豆沙粽、八宝粽等;咸味的有板栗肉粽、火腿肉粽等,品种众多,口味各异,消费者可以到“蟹都汇”各大分店根据自己口味进行选购。
端午送海鸭蛋,市民高呼“有面子”
“现在买东西最忌讳假货,尤其是礼品和食品。蟹都汇是大品牌,买得安心,吃得更放心。端午节吃嘉兴粽子是我家多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今年再添一样正宗的海鸭蛋,这个端午节简直巴适得很。”老客户李先生说,“而且,海鸭蛋和嘉兴粽子的礼盒包装都非常大气,无论是当礼物送给人还是作为端午节犒劳员工的奖励,都有面子。”
今年的端午节,蓉城市民仍然有口福,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真正的嘉兴昌记粽子和来自广西北部湾的海鸭蛋。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在购买“蟹都汇”海鸭蛋和嘉兴昌记粽子时,一定要去“蟹都汇”门店购买,认准“蟹都汇”品牌,谨防上当。
[端午节海鸭蛋惊现成都]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篇五
教材分析:
本文所在的单元主题是民间文化,旨在让大家关注民俗,了解各地民风民俗和民间艺人轶事。就本文而言,要具体地体会作者用平实的笔触记录地平实生活中的诗意之美和动人底蕴。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2、品味本文平淡质朴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体会鸭蛋中包含的作者的故乡情结,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以端午节习俗入题 2、作者简介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若换成这些题目,你觉得如何?----《家乡的端午节》、《我爱家乡的鸭蛋》,赞成或反对?请说明理由。
了解并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三、研读课文,品析语言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喜爱的语句,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谈谈感受、理由,品味课文浓厚的口语色彩和平淡质朴的语言特色,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自然生活之趣。
四、点明主旨,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清明节过了,大家接下来期待的将是什么节日?
生齐答:端午节。
师:就知道你们盼着玩呢。(生笑)那你们知道咱们这里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生1(大声抢答):吃粽子!
生2:就知道吃!还有呢,插艾,我奶说能避邪,还驱蚊。哦,还有,我奶还用艾草给我缝香包。
生3:赛龙舟(被另一生打断:那不是我们这地方的。南方才有呢。)
师:说得没错。南方地区端午多赛龙舟,而北方地区缺水,河流不多,而且端午时节,气温水温仍然很低,不适宜下水玩乐。
师:我们这里还有没有其他的习俗呢?(生沉默)我们北方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是吃粽子、插艾草。而有的地方端午习俗多的很呢。今天咱们就去见识见识江苏高邮的端午节都有什么风俗习惯。先请大家来认识一下作者,读一下注释1
(生读注释)
师: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可见,这篇文章正是写他家乡的端午节。
二、 感知内容
师:请大家朗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解决字词
生朗读
师:读完了吗?文中有几个字词,我来考考你们:“槛”读什么?
生:kǎn
师:“门槛”是门的哪一部分?
生:门下面的横木
师:准确说是门框和地面相接的横木。大家知道它还有什么意思吗?
生1:你家门槛高,我可高攀不上。(学生哈哈大笑)
师:我家没门槛,低得很,随时欢迎你来。(生笑)这里有什么意思了呀?
生2:指家里地位高吧。
师:嗯,可以这么说,但往往是带有揶揄讽刺的意味。还有别的意思不?
生3:我爷爷已经过了70岁的门槛儿。
师:那这里的门槛是指什么呢?
生3:年龄界限吧
师:准确。我们再看一个词:门楣,那这门楣指门的什么部分?
生:门框上的横木,是和门槛一个在上,一个在下。
师:非常恰当。再看一个字:“鸭蛋络子”中的“络”读什么?
生1:lùo
生:不是!读lào
师:为什么呢?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生1:“网络、脉络”读“lùo”,是指网状的东西吧
生2:跟丝线有关。
生3:那“鸭蛋络子”也跟线有关呀
生2:可那些都是挺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像还有“联络”
师:嗯,可以这么理解吧,“鸭蛋络子”读lào,是口语,就是用线绳编织的可以装东西的小网袋。好了,咱们下面来看看课文
师:大家刚才把课文读了一遍,大家读的过程中,我突发奇想,给课文另取了两个题目,大家看我取的这两个,评价一下我拟题的水平高不高?一个是《我爱家乡的鸭蛋》,另一个是《家乡的端午节》。大家结合刚才对课文的了解,帮我看看这俩题目哪个好?
生翻书,浏览课文
生1:我觉得第一个比第二个好,因为第二个是《家乡的端午节》,课文内容和它不太符合啊,还应该写出他们家乡过端午节的具体过程,比如具体描绘几个活动场面等等
生2: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第一个也不恰当。因为课文虽然有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也介绍了家乡鸭蛋的特点,可我觉得作者还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端午时吃鸭蛋和平时吃不一样,小孩子端午节时鸭蛋的玩法有很多,也很快乐。
师:丫头伶牙俐齿,读得用心,思维敏锐。我被你说服了。没错,这俩题目就内容而言都不合适。可端午时候的鸭蛋确实和平日不一样,“特别”在哪里呢?
生:能吃,还能玩儿。
师:怎么玩儿法呢?
生1:要精挑细选,做成鸭蛋络子装饰;然后挂够了,就吃了,吃的时候还要小心,因为要用空蛋壳可以制成萤火虫灯。
生2:那么有趣啊,不知道咱们这里的鸭蛋行不行呢?
师:(笑)你可以试试看。你看,这小小的鸭蛋带给作者多少欢乐呀。刚才咱们通过对题目的比较,可以明白了:文章的题目规范了选材的内容和范围,选材可要精当才行。
师:我们来看看,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先把相关段落合并,然后用最简练的词句概括。
生浏览课文
师:做好了吗?谁来说说?
生1:第一自然段写端午风俗;第二、三自然段写家乡鸭蛋;第四、五、六自然段写端午鸭蛋
师:准确,精炼。可我有疑问了:写端午鸭蛋,自然要介绍家乡鸭蛋,这部分内容是要交代的。可是作者为什么那么具体地介绍端午节的其他风俗呢?
生1:因为作者好吃家乡的鸭蛋(其他生笑)
生2:因为鸭蛋是作者家乡的特产
生3:还因为端午节时,鸭蛋带来的快乐最多
师:都有道理。那么既然写当地的特产,那么作者一定是用最具特色的语言去对大家介绍的,咱们品不到鸭蛋,就品品写鸭蛋的文字,靠咱的意念去吃端午的鸭蛋。
三、 研读,品析语言
师:请大家细细品读2、3两段,画出你喜爱的句子,反复去读,好好感受一下你读出来的东西。
生或默读或小声读。
师:品完了没?尝到味儿吗?说说看。
生1:我喜欢这一句:“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师:让你说说,你还真说出这个句子呀,能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呀?
生1读
师:那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生1:它写得很生动,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出来了……(有意把“扎”字读得特别重)
师(笑):来,老师帮你。(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引导)“扎”写出了啥?
生1:动作。
师:那“扎”这个动作前还有个修饰词呢?
生:“一头!
师:“一头”扎下去,写出了“扎”的时候的什么特点?
生七嘴八舌:速度快 位置准 认真 熟练
师:对啊,这个动作,可以让我们想像出高邮人吃咸蛋的样子,那是很专业,很潇洒的啊!这也算是一种文化吧,叫咸蛋文化!敢情高邮人都是“咸蛋超人”啊,(大家笑)
师:那你再来读读这一句
生1再读
师:好多了。大家觉得这个句子还有没有写的有意思的地方?
生2:那个“吱”
师:“吱――”写啥?
生2:声音。
师:那你能读好这个字吗?
生2:能。后面有个破折号,所以要读长一点,读短了,就像老鼠叫。(学生哈哈大笑)(师也忍不住笑)
生2:还有,就是要读出冒油的意思,就像看到那蛋油正流呢
师:咦,想象力很丰富呀,文字到你那里都变动画片了。那你来读读
生2读
师:读得再夸张些
生2:再读(大家鼓掌)
师:那“吱”一声之后,出来的是什么?
生:红油
师:怎么出来的?
生:冒出来
师:“冒”就像地下泉水一样,是吧?那说明鸭蛋的什么特点?
生纷纷发言:油多,好吃,红油多啊! 争先恐后,新鲜! 鸭蛋壳都装不下了啊!
师:让我想起一句话:肥得流油。高邮的鸭蛋肥得流油。(众笑)什么感觉?(指一生)大家看他,他的口水都流出来了啊!(生大乐)
师:用成语形容就是――
生:垂涎欲滴。
师:那大家一起来读读这句:筷子头一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生齐读
师:大家感觉出这一筷子扎下去,作者会是啥表情了吗?
生:满脸的惊讶
师:嗯,不错。不要停,继续品――流出来的是什么油?
生:红油!
师:把“红”去掉,行不行啊?
生:不行,它表示颜色。
师:红彤彤的,迷死个人啦!(生大笑)
生1:还透明晶亮,油汪汪地,我就吃过
师:泛着油光,诱人的浓浓的香油――你们吃到了吗?(有生笑答:“没,可是好想吃啊。”)来,咱们大家把这一句话,再一起完整地读一遍
生有感情地读,有学生边读边吃吃地笑
师:别笑,再笑油都流到下巴上了。(生大笑)自我陶醉般地投入地读一遍生再读
师:读出什么味儿了呀?
生:香!甜!美!
师:那刚才作者满脸的“惊讶”,现在呢?会变成啥样?
生1:喜滋滋的
师:惊喜,对吧
生2:惊叹
师:对。这就是高邮的咸蛋。那可是其他地方的咸蛋比不了的。其他地方的咸蛋,是――就在本段中,找出来读――
生读: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师:就连京城北京的咸鸭蛋也是――
生读: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重读,读出反问句的味道。
生再读,加重语气: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对了,对了,骄傲自豪的味道读出来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看你看,这个句子才多少字――
生:15个字。
师:大家评价说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而有味儿”,你看是不是这样的,仅仅十五个字,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有质地,有光泽,有情趣,有形象,在结构上又和上下文紧紧勾连,可是真经受得起咀嚼啊!
师:咱们再看看文中其他段落,还有没有写的很有意思的句子?
生1:有。“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师:说话者带着什么神情说的呀?
生1:肃然起敬
师:那你能带着这种神情再读一遍吗?
生1再读
师挺好。还有吗?
生2:“还不就是个鸭蛋!”
师:单读这一句,要带出什么口吻?
生2:不以为然(旁一生插嘴:不屑一顾)
师:那和后面一句连起来读呢?
生2:(读)还有惊奇
师:先不以为然再点出特别之处。
生3:还有这些句子也有意思――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这有什么好看呢?
师:你觉得有意思在哪里?
生3:就像汪曾祺坐在我们中间对我们说一样
师:体会的真不错。这也正是汪曾祺文章语言的另一个特色:口语色彩浓,比如还有“白嘴吃也可以”,娓娓道来,如拉家常,亲切自然。
四、 点明主旨,布置作业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虽然不能亲尝这美妙的鸭蛋,但我们却如同吃到了一般的甜美,对吧,同学们。
(生大喊:对)
师:作者写家乡的端午习俗,尤其写了端午的鸭蛋,是因为鸭蛋是家乡的特产,对家乡的鸭蛋介绍的如此具体,都是因为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来源于什么?
生:对家乡的热爱。
师:是呀,正如作者所写:“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种傲气就是因为对家乡的热恋,“最美故乡山,最甜故乡水。”小小的鸭蛋里,作者不但尝出了生活的滋味,也融进了浓浓的乡情。读了这样一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知道了一种美食,积累了一种情感,而且还会让我们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真实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
布置作业:联系自身,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介绍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人、事或物。
[端午的鸭蛋说课课件]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篇六
一. 班会主题:端午节 纪念先辈
二. 活动目的:介绍端午节的来源,习俗,屈原精神和其他国家的
端午节,让我们班的同学学习伟大的中国精神。
三. 活动地点:高一五班
四. 活动对象:高一五班全体学生
五. 活动方式:主持人的和同学们的互动班会
六. 指导老师:张宏文
七. 主要流程:
1.课件动画演示,主持人年开场白,宣告班会开始 2.主持人介绍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 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主持人提问:节日名字的来历
张田雨同学回答: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
3主持人提问: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孙冰妍: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贴五毒放黄烟子。幻灯片演示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
4.幻灯片演示端午节的来源:1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起源传说相关人物:屈原与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2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等。
主持人提问:屈原说的内容
增奎龙回答: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5.端午节的习俗
a)吃粽子
幻灯片演示粽子的起源,历史,制作方法。
李永鑫同学上讲台讲解粽子的制作过程和技巧,配合ppt生动
形象。
b)饮雄黄酒
介绍雄黄酒的来历,功效,制作方法。
c)采药,木兰汤,挂花药,艾草等的介绍
主持人和同学们的互动。
6.端午节我们要传承什么?
主持人提问:屈原的一生让我们明白什么?
全班思索
张香还回答:爱国 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掌声)
李志华回答:探求本体的精神,中华民族团结的内涵。
刘炎:对文学的造诣《离骚》《问天》《九歌》等
幻灯片演示:“屈原精神”(感动)
7.幻灯片介绍日本和韩国的端午节
主持人提问:为什么他们也有端午节?
张豪回答:古代韩国是中国的一部分,日本是中国的邻国,因为屈原的所为
所感动于是也纪念屈原。
8.主持人宣告:班会圆满结束
9.班主任点评:这次班会,同学们精心竹本,形式形式新颖有朗诵,有交流,
有阅读、有议论,有游戏,有欣赏。气氛和谐,乐于接受,主动
参与,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是一场成功的班会。(掌声)
[端午节课件内容]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篇七
鸭蛋坐车_小学想象作文
鸭妈妈还不会孵蛋,只好请鸡妈妈孵,可是到鸡妈妈家需要走二十几天的路,鸭妈妈就请青蛙司机带上她和鸭蛋去鸡妈妈家。
青蛙司机开着自制的保温车,前面坐着鸭妈妈,后面车箱里放着鸭蛋,他们开心地上路了。可是车刚开了一会儿,鸭妈妈大叫:“停下,停下!”青蛙司机赶紧急刹车,“怎么了?”“天太冷了,我要回去拿些羽毛给我的蛋保暖。”车倒回了鸭妈妈家,鸭妈妈用好多的羽毛放在了每个鸭蛋的周围。
车又开动了,刚开了一会儿,鸭妈妈又大叫:“停下,停下!”青蛙司机不解的问:“又怎么了?”“天要下雨了,我得回去拿些黑色的薄膜,盖在蛋的顶上,给蛋挡挡雨。”于是,青蛙司机又和鸭妈妈取了薄膜盖在鸭蛋的顶上。一切准备就绪,车呜呜地向鸡妈妈家驶去。
走呀,走呀,过了二十多天,终于到了鸡妈妈的家。
走进院子,只见满地的脚印。原来,鸡妈妈正带领着小鸡们散步呢!鸭妈妈看看一个个毛茸茸的小鸡,又望望车上,伤心地哭了起来。
鸡妈妈走过来,安慰鸭妈妈:“不要伤心,我会替你把宝宝孵出来的。来,我们把蛋卸下来吧!”
掀开薄膜,拨开厚厚的羽毛,鸡妈妈看见好几个鸭蛋都破了一个小口,露出尖尖的小嘴,就走过去,把洞啄大一点,啪!蛋壳裂开了,小鸭出世了!鸭妈妈惊奇的看着眼前的一切,青蛙司机拍了一下脑瓜,说:“对呀!黑色薄膜吸收阳光,羽毛保持温暖,就这样,我的车厢就孵出小鸭来了!”“恭喜你!鸭妈妈,你自己能孵小鸭了!”
鸭妈妈望着一个个毛茸茸的孩子,亲了又亲。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教法可以采用导入――阅读――拓展的步骤进行,在学法上可以按照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的步骤开展,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教学难点、重点的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
意图: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在游戏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回顾,同时为课文学习创设环境,培养学生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对知识进行汇总归纳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地描述作者的家乡习俗,并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对这一习俗进行补充阐述,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问题:
(1)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
(3)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意图:问题一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对搜集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和。
问题二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的总分结构,为理解课文掌握课文做好积累。教师不宜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一内容并不复杂,可由学生自主完成。
问题三可以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写作风格,明确对文章主题的认识。这一问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对主题的探讨可以进行引导,应落实到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上。
4、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意图: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问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习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意图:回归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6、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xx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7、课堂小结
8、作业
了解本地的民俗,写一篇练笔。
教学反思
四月,是万物焕发生机的月份,也是天气变化无常的月份,一如我在教学上的心情:有时意气风发,内心涌动着满心的欢喜;但更多的时候是郁闷在胸,说不出的无奈和失望。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教学片段:
《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第二、三段讲的是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在第二段写有清朝诗人袁枚的一段话,在第三段写有北京咸鸭蛋。课堂上,我问学生高邮鸭蛋有名吗?学生说有名,我让学生找到文中的句子――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接着,我又问作者用什么写作方法来说明高邮咸鸭蛋有名。这一问,把学生问迷了,学生一脸的茫然,好像不懂我在说什么。我进一步引导说,文中写袁枚的话,写北京的咸鸭蛋有什么作用。学生还是回答得乱七八糟,文不对题。此时,我的心情沮丧极了。
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为什么就不会呢?下课后,我久久思索着。细细想来,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1)学生对课文还是不熟,无法达到跳出课文看课文的程度;2)学生的思维还是不够灵活,比较僵硬、死板;3)学生没有把学过的常见的写作方法熟记于胸,不清楚写作方法指的是什么,有哪些写作方法。所以,当我问起那个问题时,学生脑子里一片空白,无法做出正确的回答。针对这一情况,今后,我决定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组织学生复习,测试学过的知识;2)督促、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3)利用课前说新闻等形式锻炼学生的理解、概括等能力。
聋生的生理残疾注定了他们在学习道路上要走得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作为教师,我有责任帮助他们走得好一些,稳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还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些韧性才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