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二年级语文聪明教案(通用8篇)
教案是指导教学活动的实施、管理和评价的有力工具。那么怎样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呢?首先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目标。其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还要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案的编写要精确明确,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最后,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完善教案的质量。接下来是一些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供教师们参考。
小学二年级语文聪明教案篇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自主预习。
1.了解诗人生平,搜集与诗词有关的信息。2.练习诵读全诗,边读边画出诗歌的节奏。3.借助工具书、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圈点勾画,标出疑难词句。4.比较下面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剥落---剥皮剥莲蓬亡羊补牢---亡赖。
合作探究:1、品读《牧童》,享受童趣:理解诗句的意思:
3、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4、学习《舟过安仁》,合作探究: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古诗。
5、学习《清平乐·村居》。
(1)自由轻声的读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3)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读了这首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
(四)达标检测。
1.《牧童》的作者是,字。《舟过安仁》的作者是代诗人。
2.解释词语。横:弄:篙:棹:亡赖:
3.根据课文填空。
(1)联系《牧童》一诗填空。
诗中有景——这景是,诗中有情——这情是。诗中有人——这人是,诗中有声——这声是。
4、把诗句补充完整,让我们认识更多的“小儿”。
a.,飞入菜花无处寻。.儿童散学归来早,
c.蓬头稚子学垂纶,。
我要挑战。
我要补充。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我来闯关:
1、词语搭配。
干冷的驼铃声。
安静的步伐。
软软的空气。
寂寞的态度。
轻松的旅程。
悦耳的脚掌。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承认自己佩服骆驼队的沉稳性格。
改为双重否定句:
(2)、骆驼在沙漠里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
缩句:
小学二年级语文聪明教案篇二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新教师非常重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聪明的华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作为二年级语文教学,要求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了解即可,而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识字写字上,而且课堂教学的时间使用也要落实识字写字这个重点内容。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1、激趣导入。
2、识字正音。
3、学习课文。
4、总结拓展。
从课堂学习效果看,激趣导入一下子就拉进了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学生各种各样的拉开打架的羊的想法,让人忍俊不禁,再加上学生对方法的评价,使得学生更急于想知道华佗的方法到底好在哪里。识字正音是学习的重点,除了要求学生将词语读准确外,还要学生将词语与文中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得学生懂得词语的理解离不开联系上下文。同时在识字阶段,还通过听读让学生了解多音字、轻声字,使词语联系更加完整。学习课文了解内容,让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读,自读中感受羊打架的凶猛,华佗内心的想法。采用学生扮演蔡医生和华佗一问一答的形式,使学生走进文本,人文合一,更好地体会方法的巧妙、华佗的聪明。最后总结拓展使学生更多的了解有关华佗的情况。但本节课在设计中,缺少学生写字的训练,使得识字写字的要求没有完全落实。
1、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要达到有语气地朗读,必须要在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到文章情感的基础上。在本课教学中,两只羊打架,华佗把他们引开是训练学生有语气朗读的重点,在朗读前通过学生的读、思、议,使学生感受到两只羊斗得很凶,感受到华佗的方法很聪明,从内心里产生佩服华佗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时候再进行有语气地朗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2、注重学生词语理解,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在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通过换词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词义,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中的“立刻”通过说词语意思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蔡医生看到华佗的聪明后那种高兴的心情。紧接着,教师又启发学生像课文那样用“立刻”说一句话,培养了学生造句的能力,抓住了基础知识进行教学。
3、注重培养学生课堂上的主动交流及相互评价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画批的能力。
1、教师的语言要精练。教师在备课时,既要考虑到自身的教育特点,更要考虑学生的特点,问题尽量准确精炼,不要设计得太碎,有时候学生都说出来了,教师还是不放心,还要重复一下,造成了啰嗦,不严谨而且容易导致时间不够用。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低年级的孩子习惯很重要,包扩读书、说话、写字等,教师在平时要时刻注意培养和训练,砸好坚实的基础。
小学二年级语文聪明教案篇三
识字教学是一、二年级教学的重点。根据二年级学生识字特点我设计了几个识字环节:说难读的字、读带拼音的字、读去拼音的词。读的方式力求多样,有自由练习读,有全班齐读,有开小火车读。期间从重点字音、字义、字形进行有选择、有针对性地指导。如“价钱”读轻声,“蝇”读好后鼻音,“惭”读好平舌音;对于“拱手”这个比较生僻的词,通过做动作,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词义。
二、模仿、想象说话,发展语言。
低年级的孩子模仿能力尤其强,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比如:在学习了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一……就……”练习说话。通过说话训练,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再如,当学生读到围观的人纷纷夸赞戴嵩的句子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戴嵩的画呢?“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真是栩栩如生!”“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真是活灵活现!”……学生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模仿说句子,既锻炼了说话能力有积累了好词好句,也发展了语言。
三、多读感悟,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因此,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学生读的训练。每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学生通过读、思、悟等几个环节,将文章读通、读懂。最终使学生的言语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句的.品读,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在读中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夸赞、称赞、赞扬”表示的意思相同,是近义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中积累了语言。
通过这堂语文课,发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如在指导学生读悟围观的人“纷纷夸赞”这一环节时,为了将学生带入的情境,扮演角色体验朗读是其一手段,但我也只是蜻蜓点水,抓得不够实,致使学生的情感熏陶没有预想的效果。还有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机智处理和低年级课堂气氛的把控等,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我将吸取经验,对教材加强研究,做到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小学二年级语文聪明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学会偏旁部首“斤”。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高斯爱动脑、善思考的良好品质。
3、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学会偏旁部首“斤”。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高斯爱动脑、善思考的良好品质。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上老师带来一道数学题,大家看,应该怎样算呢?
2、同学们,在二百多年前德国的一所小学校里,有一个年近8岁的孩子也很快的算出了这道题的正确答案,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老师告诉你们:他就是聪明的小高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8课《聪明的小高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同学们想读读课文吗?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9页,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解决。
2、大家读得好认真啊!老师特别高兴。那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现在我要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我的挑战吗?那谁想读?(指名读、齐读)。
三、研读课文,理解感悟。
2、那小高斯是用什么方法算得呢?谁想说说?那谁能找出相关的语段在读一读?
3、同学们,小高斯用自己的想法算出了这道题,多了不起!如果小高斯就在我们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的确,这么难的题,一个仅仅8岁的孩子居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算出来,真令人佩服!
4、面对小高斯与众不同、出乎意料的算法,老师的态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下面同学们就默读课文,圈出表示老师态度变化的词语。
5、谁找到了?想说说?这些词语概括了老师态度变化的全过程。下面同学们就在小组里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在读读老师态度变化的句子。咱们比比,看谁得的.好,最能体现老师的不同态度。
是啊,小高斯就是个普通家庭的孩子,他的父母很可能没有什么文化,可他们的儿子却是这么优秀。咱班多数同学也是普通家庭的孩子,所以只要我们自信、勤思好学,也一定能成功、成才!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你们。
四、再次读文,加深体验。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2、教师范读,请同学来为老师评一评。
3、分角色朗读。
五、拓展延伸。
搜集资料:举出一个在你生活或学习中,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例子。
六、板书设计。
聪明的小高斯。
普通人家的孩子—善于思考—成为数学家。
小学二年级语文聪明教案篇五
课文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妈妈送华佗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蔡医生让他分开争斗着的两只羊,华佗想出用青草引羊的办法,巧妙地中止了它们的争斗。蔡医生高兴地收华佗为徒。
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从故事中受到启发:遇事要善于思考,不可蛮干。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院子、分开、路边、青草”等词语。认识“聪、巧、硬、止、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教法建议。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两幅图:一是画着两只羊正在争斗,二是放大的文中插图。
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生字中,重点指导读准声母是鼻音的“那”,韵母是后鼻音的“聪、硬、争”。
一些生字可用熟字变一部分的方法来识记,如“用——角”“村——对”“公———分”“看——着”“头——斗”
2.写字教学。
写字前,要借助田字格把握字的结构比例,如“分、角、拿”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其中“分”上下各半,“角”上小下大。可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这:先写“文”,最后一笔是点,再写“辶”,一捺要长些,托起“文”
“那”右半部“了”起笔要比左边低些,“i”向下伸,收笔也较左边低。
“着”横画较多,上面三横长短不一,所有的横画之间间隔匀称。“目”字体形窄长,与上下对齐。
词句教学。
“妈妈送他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句中“学徒”指当蔡医生的学生,跟着他学医术。
“两只羊……叫得很凶。”“斗”是双方互争,谁也不让。课文中“打架、争斗”都是这个意思。学生在生活、影视中见过斗鸡、斗牛。这句话具体描述了两只羊争斗得厉害,暗示了很难拉开。
“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这一想法正是华佗聪明之处。“硬拉”句中指用大力气制止羊打架。理解这句话要联系上文“斗得很凶”,华佗“七岁”,明白他使再大的力也分不开这两只羊。“得想个办法”,句中“得”读“dei.”,与“斗得很凶”的“得”读音不同,表示必须、需要的意思。读第四段就知道华佗想的什么办法,结果怎样。这句话写华佗遇到问题先动脑筋找窍门。他所想的办法说明他了解羊爱吃草,而青草很容易找到。小华佗确实是个聪明的孩子。
朗读指导。
本课有几个长句,朗读时要按句子的意思,用停顿的方法突出要点。
妈妈送他/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
正巧这时候/院子里/有两只羊在打架,蔡医生就叫华佗/把它们分开。
两只羊/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斗得/很凶。
第三段第二句华佗心想的话要读得轻些、慢些,但语气要肯定。
练习提示。
课后练习第三题是摘抄课文中的词语,训练学生注意语言积累。这项练习的灵活性较强,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词语抄写。可以选带生字的词语,帮助识记生字;也可以选自己认为常用的好词,如“面前、点点头、不行”;还可以选没教过但自己学会的词,如“正巧、硬拉、争斗”等,只要写对都行。
第四题是句子训练,让学生在例句中感知“从”的用法(与后面的名词组成短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方向)。练习时先读例句,知道这句说华佗拔草,这草是从路边拔来的。第二句学生补充后可再问问:从哪里走出来?强化“从”的后面一定要说出“什么地方”。最后让学生自由用“从”说句子,先各自说,再相互交流。
扩展活动。
收集名人童年时期遇到问题开动脑筋巧妙解决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用蔡医生考华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切身体会华佗真聪明,他的办法真妙。
(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
1.出示两只羊正在争斗的画面,提问:如果让你把它们分开,你怎样做?评议各人想的办法合适否。
2.简介华佗,老师范读第四段,并出示插图放大图,观察华佗引开羊的做法。口头填空:的华佗。(答案不必一致,合适即可。)。
3.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说说图中华佗旁边两个人各是谁,他们三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逐段读课文,随阅读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四)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课文,再把自己读得的一段读给别人听。
(五)评议:华佗的这个办法有什么好处?可引导学生自由说。如不用费大气力、不用花很长时间,方法简便易行,不会伤害羊等。假如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说说从哪里看出来的更好。
(六)识记生字,指导写字,重点指导“那、着、想”。
(七)完成课后练习。
(八)布置作业。
1.用蔡医生出的问题考考爸爸妈妈,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
2.收集有关故事。准备开故事会。
小学二年级语文聪明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滴、恒、秒、尼、亚、磨、肩”。读准“永恒”等字音;记住“滴”、“肩”等字形;理解“永恒”的意思。
2、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好长句的停顿,读好问答的语气。
3、创设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对给出的句子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并通过释疑初步体会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了解内容。
1、借助图片,了解牧童。
(出示:牧童的照片)这个孩子以放牛、放羊为生,我们称他为(牧童)。
2、揭示课题。
3、反馈预习。
师: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故事中还写到了谁?
板书:国王。
4、自学课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按要求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读通句子。
想一想国王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5、反馈:
(1)游戏:辨认双胞胎(形近字组词)。
(2)交流板书:提出问题。
聪明的回答。
(3)借助板书,简单说说故事内容。
二、整体感知对话内容。
国王的问。
1、国王提了哪三个问题呢?读第2节,用直线画出国王的问题。
出示:“世界上??水?”
“那??星星?”
“永恒??秒钟?”
2、理解“永恒”(近义词)。
(在“永恒”词卡下将“永远、永久”两个词语翻出来,并引读加深印象。)。
板书:无法回答。
2、学生质疑(国王为什么要问这些无法回答的问题?)。
3、自读第1小节,找找答案。
出示:别人??闻名。
引读:这个牧童别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回答,因而远近闻名),别人无论问什么,他都能聪明地回答,意思就是??(指名说),国王却(不相信),因此把他叫到王宫里来,向他提出了3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牧童的答。
1、面对国王提出的问题,聪明的牧童是怎样回答的呢?再读第2节,用曲线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
2、学生借助提示朗读长句,做到不加字,不漏字,并且正确停顿。
3、同桌合作,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
5、师生配合读对话。
三、重点朗读体会牧童回答的聪明。
过渡:对于国王提出的无法回答的问题,牧童却给出了聪明的回答,那么他的回答聪明在哪里呢?我们来深入地学习课文。
第一个问题:
引读:国王问牧童世界上的海洋中究竟有多少滴水?牧童回答??
出示:
牧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你能不能借助提示说一说。
出示:如果国王您能(),我就能()。
引读:牧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国王您能??,我就能??言下之意是(出示)因为国王您,所以我。(出示后让学生练说,从指名说到齐说)是呀,尽管牧童没有直接告诉国王准确的答案,但是他用了一个假设,巧妙地回答了国王的提问,国王听了满意地笑了。
第二个问题:
1、引读第二次问答。
师:接着他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天上有多少颗星星?)牧童先(要了一张很大很大的白纸,在上面画了密密麻麻的小黑点),随后说(天上的星星就跟这纸上的小点子一样多,请您数数吧)。那纸上的小黑点(细小得几乎看不见,谁也没本领数清楚)。(引读中随机将关键词翻红)。
2、老师这里也有一张白纸,请你数数上面的黑点,你能数得清吗?(请2个同学)。
3、国王望着纸上密密麻麻的黑点,心里会怎么想呢?请你联系牧童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来说说,特别注意翻红的词语。(前后讨论)。
出示:国王望着白纸上密密麻麻的黑点,心里想:()。
4、小结:其实牧童是用纸上密密麻麻的黑点来代替天上的(星星),白纸上的`黑点数不清,更何况那漫无边际的天空中的星星呢?牧童就是通过一个简单的比方又一次给出了国王(聪明的回答)。
第三个问题:
过渡:国王见难不倒牧童,于是又提了一个更难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问题。
1、他问牧童(永恒有多少秒钟?)牧童马上回答(波尼美亚有一座金刚石山),金刚石是(世界上最硬的矿石),这座山(高大无比),每一百年才有(一只鸟飞到山上来磨它的嘴壳子),等到(整座山都被磨掉的时候),永恒的第一秒钟才刚刚(过去)。(引读中将关键词翻红)。
2、这回牧童的回答又聪明在哪,请你们小组里再读一读,根据泛红的词语和补充资料,说说你的理解。
3、小结:聪明的牧童就是用了这样一个例子,回答了国王提出的??无法回答的问题.
四总结:
引读:国王与牧童间交锋了三个回合,上至天文,下至湖海。牧童每次都能给出(聪明的回答),这正是应证了一句话(别人无论问什么,牧童都能给出一个聪明的答案,因而远近闻名。)这牧童果然名不虚传。难怪国王听了他的回答会点点头,拍着他的肩膀说(妙,妙极了!从今以后,你就住到我的王宫里来吧)。
出示:1、3节。
板书:
提出问题(无法回答)。
聪明的回答。
小学二年级语文聪明教案篇七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多动脑筋,才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继续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发,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
2、理解三,四两个自然段的词句和段落内容。
一、激发兴趣,导入 新课。
放录像,当学生看到两只羊“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谁也不肯让,斗得狠凶”的画面时,定住影像,提问:“怎么才能将它们分开呢?”学生各抒己见之后,老师说:“从前,有一个像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叫华佗。他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既不费力气,又没伤着自己,就把两只羊分开了。人们称他是聪明的华佗。你们想知道他是用的什么办法吗?下面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自己小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边读边标自然段续号。
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什么事?有不明白的词句和问题划下来。
2、指明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3、质疑,适合在这个阶段释疑的一般性问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或者讨论才能解决的问题,就放在下个阶段解决。
过渡:妈妈为什么送小华佗到药铺去学徒?你们小声读第一自然段。
三、细学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想:从这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有名去世。
问:父亲去世了,华佗当时是什么心情?那我们应该怎么读第二句话呢。
谁愿意试着读一读。齐读。
过渡:父亲去世了,7岁的小华佗被妈妈送到蔡医生药铺学徒,他这么小,蔡医生收下他了吗?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轻声读。
思考:蔡医生怎么考华佗的?为什么要考他?
理解:分开--拉开。
过渡:蔡医生让小华佗把两只相斗的羊分开,那两只羊是如何打架的请你们在第三自然段里找一找,找到后用“-----”画下来。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分小组学习讨论。
(2)小组汇报学习的结果。其他同学认真听,然后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3)再次放录像。
问:通过两只羊打架的样子说明什么?
板书:斗得凶。
问:“凶”可以换什么词?(厉害)。
(4)我们把两只羊斗得很凶的场面,读出来。
指名读男生读。
(5)问:华佗看到这种晴景怎么想的?
板书:硬拉不行。
理解:硬拉。
问:为什么硬拉不行?
过渡:硬拉是不行的,华佗想出什么办法?好在哪里?请我们学习第四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想:这段有几句话?
(2)读第一句话。
想:华佗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板书:采拿晃。
(3)读第二句话。
问:羊看到青草怎么做的?
理解:争着去吃。
(4)读第四句话。
问:结果怎样?
小组讨论:“引开”与“应拉”有什么不同?
(5)读全段。
(6)填空练习。
华佗采来()的青草,两只手()拿了一把,在两只面前()。两只羊看到青草都争着去吃。两只()的羊被华佗()。
(7)指导背诵。
这段有3句话,先写华佗想的办法,再写羊怎么做的,最后写结果。记住这个顺序就能很快地背下来。
试背男生背齐背。
过渡:华佗完成了蔡医生的考题,蔡医生怎样做的呢?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指名回答问题。
6、为什么课题是“聪明的华佗?”
四、有语气地朗读。
小学二年级语文聪明教案篇八
课文讲了华佗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妈妈送华佗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蔡医生让他分开争斗着的两只羊,华佗想出用青草引羊的办法,巧妙地中止了它们的争斗。蔡医生高兴地收华佗为徒。
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从故事中受到启发:遇事要善于思考,不可蛮干。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院子、分开、路边、青草”等词语。认识“聪、巧、硬、止、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懂得解决问题不能使蛮劲,要抓住其特点想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三、教法建议。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两幅图:一是画着两只羊正在争斗,二是放大的文中插图。
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生字中,重点指导读准声母是鼻音的“那”,韵母是后鼻音的“聪、硬、争”。
一些生字可用熟字变一部分的方法来识记,如“用——角”“村——对”“公———分”“看——着”“头——斗”
2.写字教学。
写字前,要借助田字格把握字的结构比例,如“分、角、拿”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其中“分”上下各半,“角”上小下大。可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这:先写“文”,最后一笔是点,再写“辶”,一捺要长些,托起“文”
“那”右半部“了”起笔要比左边低些,“i”向下伸,收笔也较左边低。
“着”横画较多,上面三横长短不一,所有的横画之间间隔匀称。“目”字体形窄长,与上下对齐。
词句教学。
“妈妈送他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句中“学徒”指当蔡医生的学生,跟着他学医术。
“两只羊……叫得很凶。”“斗”是双方互争,谁也不让。课文中“打架、争斗”都是这个意思。学生在生活、影视中见过斗鸡、斗牛。这句话具体描述了两只羊争斗得厉害,暗示了很难拉开。
“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这一想法正是华佗聪明之处。“硬拉”句中指用大力气制止羊打架。理解这句话要联系上文“斗得很凶”,华佗“七岁”,明白他使再大的力也分不开这两只羊。“得想个办法”,句中“得”读“dei.”,与“斗得很凶”的“得”读音不同,表示必须、需要的意思。读第四段就知道华佗想的什么办法,结果怎样。这句话写华佗遇到问题先动脑筋找窍门。他所想的办法说明他了解羊爱吃草,而青草很容易找到。小华佗确实是个聪明的孩子。
朗读指导。
本课有几个长句,朗读时要按句子的意思,用停顿的方法突出要点。
妈妈送他/到蔡医生那里/去学徒。
正巧这时候/院子里/有两只羊在打架,蔡医生就叫华佗/把它们分开。
两只羊/头/对着头,角/对着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斗得/很凶。
第三段第二句华佗心想的话要读得轻些、慢些,但语气要肯定。
练习提示。
课后练习第三题是摘抄课文中的词语,训练学生注意语言积累。这项练习的灵活性较强,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词语抄写。可以选带生字的词语,帮助识记生字;也可以选自己认为常用的好词,如“面前、点点头、不行”;还可以选没教过但自己学会的词,如“正巧、硬拉、争斗”等,只要写对都行。
第四题是句子训练,让学生在例句中感知“从”的用法(与后面的名词组成短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方向)。练习时先读例句,知道这句说华佗拔草,这草是从路边拔来的。第二句学生补充后可再问问:从哪里走出来?强化“从”的后面一定要说出“什么地方”。最后让学生自由用“从”说句子,先各自说,再相互交流。
扩展活动。
收集名人童年时期遇到问题开动脑筋巧妙解决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用蔡医生考华佗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切身体会华佗真聪明,他的办法真妙。
(一)设疑激趣,导入 课题。
1.出示两只羊正在争斗的画面,提问:如果让你把它们分开,你怎样做?评议各人想的办法合适否。
2.简介华佗,老师范读第四段,并出示插图放大图,观察华佗引开羊的做法。口头填空:的华佗。(答案不必一致,合适即可。)。
3.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说说图中华佗旁边两个人各是谁,他们三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逐段读课文,随阅读认识生字,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四)用不同形式练习朗读课文,再把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别人听。
(五)评议:华佗的这个办法有什么好处?可引导学生自由说。如不用费大气力、不用花很长时间,方法简便易行,不会伤害羊等。假如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说说从哪里看出来的更好。
(六)识记生字,指导写字,重点指导“那、着、想”。
(七)完成课后练习。
(八)布置作业 。
1.用蔡医生出的问题考考爸爸妈妈,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
2.收集有关故事。准备开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