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学设计与实施范文(通用10篇)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若想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在写总结之前,我们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范文或者案例,进行借鉴和学习。以下是一些总结的典型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一
1、能辨认出钟表上的整点、半点。
2、知道时针、分针及其表示时间的关系。
3、帮助幼儿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幼儿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声音:钟表的秒针。
3、涂色:钟表。
一、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压低声音:请小朋友安静,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
播放钟表的声音,请幼儿听。
(滴答滴答响)。
二、观察活动。
1、出示钟表。
(1)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
(2)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
(重点认识几个数字位置12、3、6、9)。
(3)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
短短粗粗的这根针我们叫它时针,长长细细的这根针我们叫它分针。
三、实践操作。
1、教师演示课件,幼儿说出时间。
请幼儿观察后说出是几点。
1点,4点,8点.。
4点,2点,7点,10点。
2、教师操作,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
(1)观察时间为12点钟表。
仔细看!把分针拨1圈,时针有什么变化?(时针走一格)。
(2)教师再次操作,让幼儿观察分针和时针的变化。
小结:当分针走1圈,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
1、看看12点、1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12)。
小结: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
2、对比时间为12点半、1点半钟表。
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6)。
小结:当时针指在两个数字中间,分针指在6上,就是半点。
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总结出:分针指6,时针前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点半。
五、帮助幼儿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幼儿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2、总结:钟表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延伸活动。
涂色:钟表。
文档为doc格式。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二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1页教学目标:
1、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2、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分析、比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优惠的购物策略。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策略”
1、同学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在第二次赛马中获胜靠的是什么?(生答)。
2、揭示课题:
策略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商业中,商家为了卖出更多的商品,挣更多的钱,常常推出各种优惠条件。作为消费者,在购物时,面对不同的优惠条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店进行购物呢?怎样购物最省钱是顾客购物时要考虑的问题,想出省钱的购物方案就是顾客购物时的策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购物策略。(课件出示)。
二、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师:通过以上购买饮料的这个例子,你能得出怎样的购物策略?(生分组讨论)。
16及商家的优惠策略。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购物策略。
三、研究其他的购物策略。
1、师:在日常生活中购物时,我们不仅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优惠不知如何选择,有时也会因为物品不同容量的包装而不知如何选择。如:牛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而同一种牛奶往往会有不同的包装。我们在购牛奶时,选择哪种包装的'牛奶合算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请看屏幕,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你认为哪种包装的牛奶便宜呢?
3、了解了这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1)要买1升酸牛奶,有多少种买法?怎样买合算?
有一人,要买带骨的肉,他来到卖肉的地方,看到上面写着“骨头5元一千克,肉10元一千克,”他对卖肉的人说:“我要买带肉的骨头,多少钱一千克?”卖肉的人想,骨头5元一千克,肉10元一千克,加起来就是15元一千克,于是就说:“15元一千克。”如果你是买肉的人,你会同意吗?为什么?(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小结: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三
《网页设计》是一门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课程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课件教学22学时,实验教学38学时,3个学分。
课程的主要内容是html语言、css样式、javascript语言,dreamweavercs6、fireworkscs6、flashcs6网页制作软件的使用方法,photoshopcs6图像处理软件在网页中图形制作版式设计及切片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能力,掌握运用dreamweavercs6网页制作软件制作网页的方法,掌握运用fireworkscs6、photoshopcs6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网页中图形制作版式设计及切片的应用。掌握运用flashcs6动画制作软件设计网页中动画的方法,进而掌握将这四个软件互相配合,完成网页设计与制作任务的方法。为今后从事网页设计与制作工作打下基础。
《网页设计》的先修课是《计算机基础》。
(一)课件说明。
主讲教师已录制完成《网页设计》课程的'视频教学课件,包括课程主要内容的讲解,请学员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并完成课件及教材中的习题,便于巩固掌握相关知识。
(二)教学内容及建议自学学时安排。
本课程选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有:学习课件、网上辅导、小组学习等,具体内容及安排:首先制订合理学习计划,建议学习计划与学院的教学进度一致,这样有利于网上统一辅导,以及同学间的讨论,没有特殊情况应严格按学习计划学习课件。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将问题与辅导教师、同学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回答,并根据需要进行统一辅导。同学之间讨论(包括网上和网下),通过相互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
远程教育课程学习主要由学员的自主学习为主,学习的内容包括教材及主讲教师录制的网络课件。其中,网络课件是主讲教师根据课程的重点内容进行的讲解,是学员学习的主要途径。学员使用网络课件学习时,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同时通过阅读教材上的相关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用网络课件的过程中,应保证精力集中,认真听讲,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课间习题和课后作业要认真完成。
《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学习过程中学员需要多练习相关软件的应用,重视知识的归纳总结。
远程课程学习的过程监控非常重要,因此在课程成绩中包含了形成性考核成绩,作为学员学习过程的记录。目前,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由学习中心针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完成作业的情况、参加学习的情况评定。期末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
注意:课程作业由教师每个学期在平台中发布。
文档为doc格式。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四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产。
三、课前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位置交通、气候与农业、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
2.向各组布置阅读教材图文,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务。
3.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过程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准备一些学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强调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补充,或给学生以提醒。
四、教学过程。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ºn—10ºs,90ºe—140º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
(3)师问:“为什么有人说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条航线对我国有没有重要意义?”
生答:日本是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我们在网上看到过,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经济命脉"。
师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进口量巨大,其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以上,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另外,我国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其他贸易运输也要经马六甲海峡航线,因此,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畅通意义非常重大。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4)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5)师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说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少,气候高温多雨,所以必然选择水稻作为粮食作物。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文字说明: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2)介绍:大家听说过“下南洋”吗?“南洋”就是指东南亚地区,“下南洋”指的是过去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带人民到东南亚一带去谋生。现在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不但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遵守法律,和睦共处,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与祖籍国交往密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居住国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俗风情:“沙爹、加厘饭、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绍:东南亚发展旅游业有很大优势,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马泰旅游是近些年来国人出国旅游的一大热点。现在请大家跟着导游一起观光(对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师总结:各组的展示活动非常出色,体现了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祝贺大家的学习和展示活动取得成功。
五、课后作业:
随常练习第二节。
六、课后小结: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3.5n。
2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11个国家)。
二地形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平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图示的方式描述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2、介绍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四、物产和旅游资源:
1、主要物产:橡胶、椰子、油棕、水稻、锡、石油等。
2、物产的分布:p15活动。
3、旅游资源:介绍新、马、泰的旅游资源。
五、华人、华侨:
1、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2、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3、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和华侨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五
笔者在津苏皖粵“科技史教学”同课异构暨《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项目总结活动中承担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公开教学任务。关于本课的教学内容,课标只是笼统地提出“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而人教版必修三教材中选择了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农学、医学五个方面,虽然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学生易于接受。
笔者初步设想,以一位历史人物为切入口,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细节,以点带面,梳理中国古代科技的一些发展情况,并向学生传递一种正确对待我国古代科技乃至文化的态度。朱维铮在《走出中世纪》中介绍的“西学东渐”背景下的徐光启,便是这样一个人物。徐光启是上海人,离笔者上课的学校很近,会给学生一定的亲近感;他又是一个全能的科学家,其成就涵盖中国古代科技的多个方面;他提出的“欲求超胜,必须会通”思想,是从实际出发,兼取中西文化之长,创造中国新文化的典范,这对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为此,我进一步查阅了有关徐光启的一系列学术论文,还阅读了张传玺的《中华文明史》、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胡化凯的《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二十讲》、张岂之的《中国历史十五讲》、江晓原的《科学史十五讲》、杜昇云等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转轨与近代天文学》、张培瑜等的《中国古代历法》等一系列专著,最后确定以徐光启与《几何原本》、徐光启与《崇祯历法》、徐光启与“红夷大炮”三个方面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
【导入】根据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网站年6月16日公布的信息,上海市获得了年第1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举办权。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称,此次大会选择在上海召开,还与上海的一位古人有关,他就是明朝末年的徐光启。
【设计意图】以现代之事引出古代之人,既增强了古今之间的时空沟通,又直接导入本课核心人物一徐光启的数学成就:翻译《几何原本》。
【教师讲述】16,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也就是平面几何部分。我们现在一直在使用也习以为常的几何、点、线、面、直角、钝角、锐角、内切圆、平行线等术语,都是徐光启在400多年前翻译时首创的。
全书的主导思想是通过逻辑推理把整个内容贯穿起来,基本上形成一个今天看来不很严谨的逻辑演绎系统。就是说《几何原本》中的每一题都要通过逻辑论证,用以肯定题断的正确性。
——李迪:《〈九章算术〉与〈几何原本〉〉。
【教师讲述】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几何原本》的主要特点是通过逻辑推理、逻辑论证,形成公理化的逻辑演绎体系。我们知道,我国的传统数学是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
《九章算术》例题:甲渠侯鄣:
大黄力十石弩一,右深强一分,负一筭,
八石具弩一,右弭失,负一筭,
六石具弩一,空上蜚,负一筭,
六石具弩一,衣不上,负一筭,
坞上望火头,三不见所望,负三筭,
坞上望火头,二不见所望,负二筭,
口泚字不清扣弦一脱,负二筭;
凡负十一筭。
【设问】与《几何原本》相比,中国传统数学有何特点?(参考答案:实用性;以计算为主,不讲逻辑论证。
他批评传统数学“仅仅具有其法,而不能言其立法之意”。如中国人很早发明了三角形的勾股求法,但“言大小勾股能相求者..不言何以必等能相求也。”“言理不言故”这正是经验型科学的根本缺陷。
——于化民:《徐光启科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设问】材料揭示了我国传统数学的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属于经验性科学,缺少分析和理论概括。)。
【教师讲述】比如,中国人很早就知道三角形的勾股求法,但从来没有深究这种求法的因。后来,徐光启专门写了一本《勾股义》,用西方逻辑演绎的方法来论证我们的传统数学。这本《勾股义》为明清兴修水利提供了理论基础。
徐光启认为,《几何原本》不同于中国传统数学: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人不当学……欲其心思细密而已。
——徐光启:《几何原本杂议》。
【设问】徐光启为什么说举世无人不当学《几何原本》?(参考答案:它能改造人的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中西比较及徐光启对传统数学的反思,强调《几何原本》的引进,不但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领域,也开辟了一种与中国传统大不相同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学习中的创新。
“象数之学,大者为历法,为律吕;至其他有形有质之物,有度有数之事,无不赖以为用,用之无不尽巧极妙者。”……他由此得出结论说:“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质于度数故耳。”
——于化民:《徐光启科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师生共同理解、分析“凡物有形有质,莫不质于度数故耳”的意思。(参考答案:世界万事万物,无不表现为一定的数量关系。)。
【教师讲述】世间万物都可表现为某种数学函数关系——徐光启的这一深刻思想的精义是以数学方法分析认识物质世界。通过客观事物的具象,依赖抽象的逻辑思维去发现自然界的内部联系和客观规律。这就与以牛顿为代表的欧洲近代科学家,努力探索以数学语言表达自然哲学的可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徐光启……在长期系统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能把数学化置之于首要地位,从而独立地在中国摸索到了近代科学的边缘。
——何兆武:《明清之际中国人的科学观——以徐光启为例》【设计意图】把徐光启的贯穿一切科学普遍性的数学原理的思想,与半个多世纪后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相比较,引导学生认识徐光启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创新发展做出的贡献。
昔人云“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吾辈言几何之学,正与此异。因反其语曰:“金针度去从君用,未把鸳鸯绣与人,……其要欲使人人真能自绣鸳鸯而已。
——徐光启:《几何原本杂议》。
【过渡】徐光启把《几何原本》比作“金针”,有了这根“金针”就能绣出科学的“鸳鸯”,他就借用西方《几何原本》这根“金针”创造性地绣出了《崇祯历书》这一科学“鸳鸯”的。
【设计意图】不仅自然过渡到徐光启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且明确《崇祯历书》是在《几何原本》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真正体现数学“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的功能。
崇祯二年五月钦天监所报日蚀再一次失验,而徐光启用西洋方法预测曰蚀却相当准确。崇祯皇帝看到了这一现实。同年九月一日,崇祯皇帝下诏开设西洋历局,决定引进西洋历法,修改《大统历》。
——王燕军:《崇祯与自然科学》。
【教师讲述】改历的原因是“钦天监所报日蚀再一次失验”这就涉及古代天文历法的两大用途,一是“敬授民时”指导农业生产;二是为帝王探知“天意”古人认为,天文异象如日月蚀、彗星的出现,是各种灾难如政变、篡权等的先兆。自古以来,各朝各代常设钦天监,其负责人需就天文异象的出现向皇帝作秘密报告,对此采取相关措施。如果这“通天”秘事把握不了,皇帝“天子”的身份就会受怀疑。
【教师讲述】明代自开国后,一直使用《大统。
历》,《大统历》实即元代郭守敬制订的《授时历》。
面就可以理解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的。
发展情况及其发达的原因。
【教师讲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统。
历》的误差渐渐加大,对于历法出现误差问题,徐光启是这么看的:
历自汉迄元一干二百五十年,凡六十八改。
谓古法良是,后来失传误改者,皆谬论也。
——徐光启:《测候月食奉旨回奏疏》汉以前差以日计,唐以前差以时计,宋元以来差以刻计,今则差以分计;必求分数不差,宜待后之作者。
——徐光启:《月食回奏疏》。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徐光启:《历书总书目》。
【设问】从上述言论中能看出徐光启怎样的。
和利用前人的成果,这是文明进步的伟大原则;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明确徐光启既反对复古与崇古的传统思想,认为科学是不断进步的;也不盲目崇洋,认为西洋历法也不能做到分数不差。他认为近几十年所定的西洋历法应比350多年前的《授时历》进步,要修成一部比前代更好的历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必须做好会通中西的工作,也就是必须汲取古今中外的一切成果,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因此他积极引进西法,与在华传教士汤若望等一起制定《崇祯历书》。
采用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1546—16)的宇宙体系。这是介于哥白尼的日心系和托勒密的地心体系之间的一种调和性体系……这就使《崇祯历书》必然要用几何学的计算系统,于是也就与……代数学计算系统的中国传统历法区别开来。
——刘鸿亮:《徐光启对〈崇祯历书〉的编译与其实际成效的问题研究》。
【设问】《崇祯历书》有哪些创新之处?(参考答案:宇宙体系上采用折中托勒密地心说与哥白尼日心体系的第谷学说;改变传统数学研究方法,采用几何学计算方法,将几何学、三角学,包括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用于天文学预测与研究中。)。
【教师讲述】古希腊天文学托勒密的地心说在欧洲统治天文学达1400多年的。1543年,哥白尼在犹豫踌躇30余年后,临终前出版了其不朽的巨著《天体运行论》,向世人宣布日心说。从曰心说逻辑上说,如果地球绕日旋转,在地球上必定能观测到恒星的周年视差。哥白尼生前曾做了较长时间的观测,均未成功,其他人的努力也都以失败告终,现在我们知道主要是当时望远镜的精度不够。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坚持观测,试图寻找恒星的周年视差,以判断“日心说”和“地心说”谁是谁非,最终未能发现。不过通过观测,第谷发现了行星绕太阳运转。他崇敬哥白尼,但没有确凿的直接证据,因此没有接受日心说。于是他于1582年提出了介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体系之间的一个折中的宇宙模型,称之为第谷宇宙模型一认为地球静止不动居于宇宙中心,月亮、太阳绕地球转动,形成月亮和太阳以地球为圆心的圆运动;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绕太阳旋转,同时随太阳一起绕地球转动,从而形成五大行星以太阳为圆心的圆运动。
【设问】“日心说”最终取代了“地心说”,那么“地心说”是属于科学的范畴吗?(参考答案:属于。)。
【设计意图】在我们平时的语境里“科学”是绝对正确的。其实,科学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今天“正确”的结论,随时都可能成为“不正确”。我们判断一种学说是不是科学,不是依据它的结论在今天正确与否,而是依据它所用的方法、它所遵循的程序。通过师生、生生间的探讨,让学生认识:科学也有它自身的发展历史,尽管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在内的古代科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它所呈现出一条科学进步的轨迹不容忽视。
【教师讲述】我们从徐光启的研究方法上,就能看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科学内涵:
历局在中国第一次使用了人类历史上新发明的望远镜;从伽利略在西方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到徐光启在中国使用,其间不过30年左右。这一创举不但是中国科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同时也表明了徐光启本人对于科学观察与实验手段的极端重视。
——何兆武:《明清之际中国人的科学观——以徐光启为例》。
【教师讲述】徐光启不但引进并应用望远镜,还利用主管钦天监工作的便利,领导制造了中国最早的一批望远镜。用传统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运用望远镜后,都轻松地得到了答案。在1629年防御后金军队进攻时,徐光启还曾用望远镜窥敌。徐光启对待科学不唯上,不唯书,不拘守前人的定论,不满足于听别人的现成报告,提倡亲自动手,一切从实际观测的结果出发。代表当时中国天文学最高水平的《崇祯历书》得以完成,实在与徐光启倡导的这种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密不可分。
徐光启修《崇祯历书》的缘起是《大统历》在曰月交食上的预报失误,因此,能做到对日月交食上的准确预报,对于朝廷方面来说是可以过关了,但是作为改历创议者和实施者的徐光启并不满足于仅能对日月交食上的准确预报上:
今所求者,每遇_差,必寻其所以差之故;每用一法,必论其所以不差之故。穷极原本,著为明白简易之说,使一览了然,万世之后,人人可以从事;遇有稍差,因可随时随事,依法修改。
——徐光启:《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
【设问】徐光启在修历中强调“求其故”的目的是什么?(参考答案:知其所以然处,然后归纳为自然界的普遍原理;把这一普遍原理作为“金针”度与后人。)。
【教师讲述】在天文学上,徐光启之所以强调“求其故”,也是希望能够把“金针”度与后人。
因为在他看来,掌握了所以然之故,就等于掌握了天文学研究的金钥匙。但是,在对世界缺乏基本了解的明末社会大环境下,一些保守人士在历书编撰过程中就与徐光启反复争论,维护中国道统,反对利用西洋天文学修历。《明史?历志》中保留了当时8次较量的记录。这些较量有着共同的模式:双方各自根据自己的天文学方法预先推算出天象出现的时刻、方位等,然后再在届时的实测中看谁“疏”谁“密”。这8次较量的结果竟是8:0—中国传统天文学方法“全军覆没”。其中3次发生于《崇祯历书》编成之前,5次发生于编成并“进呈御览”之后(此时徐光启已经病逝。到第7次时即1643年,崇祯帝“已深知西法之密”。最后一次较量的结果使他下了决心,下令颁行天下。可惜此时明朝的末曰来临,诏令也无法实施了。崇祯皇帝修“老黄历”的目的是要挽回早在民间沦丧的`“天子”威严,但是,一部更先进的历法颁布时,他却丧失了大明江山,历史真的让人回味!清朝入关后,汤若望对《崇祯历书》略作修改后献给清王朝,清朝把它作为“天命转移、乾坤再造”的象征物颁行于全国,是为《时宪历》。
【设计意图】在“欲求超胜,必须会通”思想的指导下,徐光启对传统经验性科学的创新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但是徐光启的思想没有继续发挥其对近代科学的催生作用,则要归咎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感悟社会环境对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过渡:与《崇祯历书》有相似结果的,还有徐光启极力引进、积极仿制的“红夷大炮”。
【教师讲述】红夷大炮是当时西方先进火器之又称西洋大炮。由荷兰殖民者带入我国,明朝人称荷兰人为“红夷”,故将此类大炮称为“红夷大炮”。
中国是火药和火器的故乡。唐末火药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巨竹筒为枪身的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战事频繁,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南宋高宗末年,名将虞允文在采石矶以1.8万人的军队大败17万金兵,最终奠定了南北二朝对峙的局面。赖以制胜的武器唤作霹雳炮,就是用竹筒盛混合瓷屑的火药的爆炸性火器。
金朝屡吃大亏,很快向敌人学习,研制出用铁壳盛火药的震天雷,用拋石机发射,作为攻坚利器,差点灭亡了南宋,幸亏有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在背后夹击,才让南宋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
早期政权间的军备竞赛促进了中国火药武器的发展。后来,火药和火器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欧洲人开始仿制东方的金属管形火器。此时正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资产阶级兴起之时,他们为了打穿骑士阶层的盔甲,摧毁封建城堡欧洲,不断改进金属管形火器的结构和性能,推陈出新,让火器日益精良,终于打败了封建主,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而此时,火药和火器的故乡——中国,与西。
方同时期火器的发展相比已形落后。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细节,介绍中国火药及火药武器的发展和外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火药和火药武器在欧洲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一步理解“会通”与“超胜”的关系。
16世纪当欧洲传教士把西方火器知识带进中国时,马上引起了徐光启的关注。当明朝与满洲进行了几次大战,明军虽然拥有八旗军所没有的传统火器,但粗制滥造,且施放技术不娴熟,在八旗军风驰电掣的冲击面前往往败北。徐光启上疏万历皇帝:臣窃见东事以来,可以克敌制胜者,独有神威大炮1器而已。
——徐光启:《西洋神器既是其益宜。
尽其用疏》。
【教师讲述】1620年徐光启被委以练兵事务,他首先派人到澳门购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红夷大炮”,在澳门葡萄牙商人的协助下,买得四门红夷大炮,并带回四名葡籍炮师。但是广州地方官认为,靠西洋武器护国,不正说明自己的无能,此举失宜。经多方交涉才准许四门大炮入境,四名葡籍炮师被遣返回澳门。
16辽东战局急剧恶化,购买西洋火器又提上议事日程,在澳门当局的积极配合下,1623年购得的26门红夷大炮运抵北京,但是在葡人教演过程中发生了爆炸事件,部分官员便抓住这次事故,声称它证明澳门葡人早有征服中国的预谋,所有葡人全部谴返。但还是有火炮送到了关外前线,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率八旗兵围攻宁远(今辽宁兴城),当时明军在关外的最后一个要塞。明军利用红夷大炮给金军以重创。袁崇焕一战成名。此战是满洲发动侵明战争以来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努尔哈赤对此非常愤懑,最终郁忿成疾,不久便死去。宁远之战,红夷大炮发挥了异常的作用,从此声名鹊起,激起了中国人购买和仿制的热情。
西洋造台用铳,多有巧法,毫厘有差,关系甚大”,必须荐举“深心巧思,精通理数者”,才能制出精良的火炮。
——刘鸿亮:《明清时期红夷大炮的兴衰与两朝西洋火器发展比较》。
【设问】徐光启之前翻译的《几何原本》,对他造炮有何影响?(参考答案:成为他制炮用炮的重要数学依据之一。)。
以往,引进西洋火器,只知道依葫芦画瓢地进行仿造,结果多不得法,不是爆炸就是性能低。
下,而今懂得了:“西洋铸造大铳,长短大小,厚薄尺量之制,着实慎重……必依一定真传,比照度数,推例其法,不以尺寸为则,只依铳口径为则。
——李映发:《明末对红夷炮的引进与发展》【教师讲述】中国兵器家懂得了“不以尺寸为则,只依铳口径为则”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地进行仿造:“比照度数,推例其法”就能设计和制造出多种多样的新式火器。这种按比例计算各项数据而进行设计和制造的科学方法,对于我国古代火器的发展具有定的推进意义,使其制造工艺臻于完善。
【设计意图】建立“红夷大炮”与《几何原本》间的内在联系,让本课三大主要内容不显孤立。
【教师讲述】在积极造炮的同时,徐光启还组建了一支用西洋火器装备为主的火器营,以提高明军的战斗力。地点就选在登州(山东蓬菊,他的学生在这里训练军队。这支部队雇佣葡萄牙人传输技术,用红夷大炮做装备,一度成为明朝装备最精良的部队。登州一时成为全国装备最精良的军事前沿,中国火器铸造演练的中心。
但是此时的朝中有人非常看不惯徐光启,要给他点颜色看看,所以他们就克扣登州的军粮,最终导致兵士叛乱,后来这些叛乱军士全部投降满洲,为满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精锐武器装备和制炮技术,使双方的军事力量发生了很大化。徐光启忧愤满腔,决心退出军事舞台,专心从事于《大统历》的修订工作。
然而,清军反而享受了徐光启引进红夷大炮之利。正所谓战败的军队善于学习吧,清军在这方面很快“超胜”,且一入关就用改良后的红衣大炮,把大顺军队炸得阵脚大乱。此后入主北京的清廷,驱使大军南征,都是以红夷(衣)大炮作为轰破南明政权坚城的利器。
徐光启在明亡前就去世了,他不曾料想,他认定可以让明帝国起死回生的西洋技术,怡好都走向反面,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帝国的灭亡。而他力主引进的军事技术,乃至他主持的历法改革,到头来都被清朝用作统治全国的工具。
但是,随着战事的熄灭,清王朝开始推行轻视火器研制和闭关锁国的政策,扼杀了火器研制者的创造精神,隔断了东西方火器理论与制造技术的交流渠道,从而使中国的火器研制业每况愈下,而此时欧洲的火器理论与制造技术又迈上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台阶,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中与外、明与清、清朝前后间的对比,让学生明白,一个民族在科技上不再有传承与创新的能力,这个民族必将走向衰弱;一个民族要持续发展,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提升创新能力。这就是徐光启强调的“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作者简介】徐永琴,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昆山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和历史教学工作。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5、了解亚洲的人口与经济状况。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亚洲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总结本课要点。
板书设计:。
第七章亚洲。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气候。
一、亚洲气候类型:
1、分布最面积广泛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2、最典型的气候:季风性气候。
3、主要的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一)特点:
1、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季风气候显著。
3、陆性气候分布广。
(二)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二、亚洲的人口与经济:
1、亚洲的分区: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六个分区。
2、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总人口数3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5%。
3、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6个):中国、印度、孟加拉、日本、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
4、亚洲的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在多数国家的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七
四年级第一册科学教案由四个单元组成;天气;解散;健全以及我们的身体。本教材以三年级第一、二册为基础,引导学生体验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本教材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主题,它们是学习材料,也反映了科学概念、过程和方法的双向发展和螺旋过程。
本学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开拓进取,引导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提问,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1、要求学生想出方法来提高他们对研究对象的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准确性。
3、学生不仅要收集和理解事实,还要学会简单地处理、整理、抽象和总结事实。
注重设计学生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手、脑和个人实践,学生可以在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技能。异常是控制变量,收集数据,并自我解释实验结果。学习建立解释模型来验证自我假设。
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必要的科学学习基础,他们对知识和渴望参与科学活动的渴求显著增加。学生掌握了很多科学知识和方法,非常喜欢科学探究活动,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他们兴趣浓厚,具有初步调查和动手能力。此外,在观察、提问、假设、预测、调查、解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强调了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然而,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观察的深度和准确性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也不会在实践中应用。大多数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学生比例也不是很大。一些学生在活动中往往费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一点尤为突出。
在教学中,我们要因势利导,开拓进取,引导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提问,逐步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和思维方式,切实提高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步想法。异常是指在理解某些概念的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并做出正确的教学决定,以避免混淆客观事实和学生的想象,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实,从而确保观察和实验中获得的证据的有效性。
2、引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控制变量实验的重要性,正确对待错误问题。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做好记录,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单笔画、图表等进行记录。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每周对学生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进行监督检查。
4、耐心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整理和处理观察和实验结果,形成正确的解释。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八
(1)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李秉德。
(3)教学环境是指用于教学的各种媒体及配套软件。--何克抗。
关键技能。
主要从主题明确性、环境合理性、准备充分性和可运做性等方面进行评议。
批改电子文稿作业。
熟悉foxmail设定通讯组、邮件群发等使用方法。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九
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设计和实施是教师将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学设计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有一些心得体会,这些心得体会对于我的教学实践非常有帮助,下面就来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一、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关键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制定,因此在教学前,我会花时间认真研究和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保自己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理解是准确的。同时,我也要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实际需求相符合,这样才能够让教学更加有效。
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资源。
教学设计和实施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资源,包括课本、多媒体教室、动画片、实验室以及网络等。我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工具和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数学时,我会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来练习,以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三、注重课堂互动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和实施需要注重课堂互动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尊重。
四、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设计和实施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例如,在学生理解某个知识点上出现困难时,我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通过举例子、展示影像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五、反思总结教学经验。
教学设计和实施需要不断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每次教学结束后,我会认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并且记录下来。这样做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和实施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得我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会持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学生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教学设计与实施篇十
第1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在这一步骤中,主讲教师将向学员讲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各种定义。在信息技术支持教和学的过程中,常常会涉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概念。事实上,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整合作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概念,存在多种定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第2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在这一步骤中,学员将对教学案例展开分析,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内涵。在初二语文课《风筝》的教学过程中,课程开始时.教师在电脑幕上展示教科书中“放风筝”的插图,同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像力,从而对画面进行细致描述和大胆揣测。接着,师生在舒伯特的《小夜曲》的悠扬旋律中朗读全文,感知课文思想。在朗读时,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产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的悲哀情感。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把全篇中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及时地进行点评和指导。在这个教学案例中,信息技术起到了什么作用?案例7~2认识健康与心理健康,在《认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主题学习中,教师首先通过演示文稿明确主题,列出学生需要探讨的问题。在学生理解了这些问题以后,进行全班分组并明确小组分工,展开研究。各小组对问题分别展开研究,利用包括网络及其他资源等多种获取途径,搜集关于健康的资料,并对所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判别、筛选、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并用powerpoint把研究结论制作成研究报告。接下来,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研究成果在班内进行展示交流,互相提出修改建议。每个小组根据全班讨论结果修改研究报告,使之更加完善,以便在更广的范围内(如因特网)进行交流和展示。
第3步研讨技术整合于课程的表现方式。
在这一步骤中,学员将就多个教学案例展开小组研讨,从而理解和识别技术整合于课程中的常见表现形式。
1.请你和小组学伴研讨下列的两个案例,并分析、对比信息技术在这两个案例中分别发挥什么作用。
案例7—4影子演示:我的好朋友(来源:山东省淄博师范附属小学孟强老师;演示软件见“影子演示”)。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有一篇描写影子的课文,在课文中,作者把影子比作小黑狗和好朋友。教师用authorware制作了一个课件(如图7—2所示)。该课件分为三部分:看图、学文、字形。在看图部分,教师用四幅动画向学生阐述了太阳与物体之间相对位置不同导致了在前、在后、在左、在右四种情况(如图7—2所示)。
在学文部分,课件展示了与影子有关的字、词、句供学生朗诵和识记;而在字形部分,课件通过相关字、词、句的字形和朗诵进一步学习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