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教学设计大全(通用9篇)
必须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品质。写总结时应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保持文章的连贯性和流畅性。总结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总结的格式、框架和语言表达,但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求简单数据平均数的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今后学生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未知世界已不是单纯的好奇,而是充满着猜想和探索。因此在本节课中,力争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让观点交锋。让智慧碰撞,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成功。
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探究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对数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移多补少等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教学方式:教师采用激趣创设组织引导的方式教学本节课。
2.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
3.评价方式:本节课运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建立了自信心。
4.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课件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生:姚明身高2.26米。
生:他在美国nba打篮球。
师:你们知道得真多!姚明哥哥,自从加入美国nba之后,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篮球巨星。姚明哥哥技术全面。尤其是罚球百发百中。(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们,这又是谁?(蓝猫。)它带着好朋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虽然它们个子矮,但特别不服气,一定要与姚明队比比谁的投篮技术好。同学们,你们愿意当裁判吗?(愿意。)那好你们来评判一下两个队哪个队投篮更准!
二、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一)创设情境。
生:蓝猫队1号队员投中5个,2号队员投中6个,3号队员投中5个,4号队员投中4个,5号队员投中5个。
师:你们静静地思考一下,哪个队投篮更准呢?请说明理由。
生:我认为蓝猫队投中的总数多,投中25个,姚明队投中了24个,所以蓝猫队投篮准。
师:有多少同学和他的想法一样?
师:谁还有其他想法?
生:投中最多的队员在姚明队,他投中了8个,姚明队投篮更准。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应该看平均每个队员投中几个球。
师:谁和他想的一样,请举手。
师:通过你们的总结,要比较哪个队投篮准,有这样3种情况:第1种,比较投篮的总数。第2种,一个人投中的多,就代表整个队伍投得准。第3种,求平均每个队员投中多少个篮球。
生:不合理,人数不同,人数多的占便宜。
师:还有的同学认为,一名队员投得多,就认为该队投得准,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生:求平均每个队员投中多少个篮球。
师:同意吗?
生:同意。
1.探究平均每个队员投中个数的两种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就研究怎样求平均每个队员投中多少个篮球。
师:课前老师给同学准备了学具,同学们可以借助学具小组合作,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法进行研究。
师:谁愿意汇报,汇报时先说出你们采用的方法,然后再讲怎样求的。
生:我用的是摆学具方法,把多的部分放到少的那里,这样就求出了姚明队平均每个队员投中6个,蓝猫队平均每个队员投中5个。
师:小组分工明确、操作熟练,通过把多的移给了少的,很快地求出了平均每名队员投中了多少个篮球,谁来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板书:移多补少。)。
师:还有的同学用的是计算的方法,请这两名同学讲讲他们是怎样求的。
师:看来求平均每个队员投中多少个篮球,有两种方法:(1)是用操作的方法;(2)是用计算的方法。当然解决问题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方法。
师:哪个队投篮更准呢?(姚明队。)。
师:姚明队的6个,蓝猫队的5个,这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这两个数还有新的名字吗?(板书:平均数。)。
师:原来姚明队、蓝猫队每名队员投中的不一样多,由于把多的补给了少的,这样每个队员投的一样多吗?(一样多。)这个6和5是每个人真正投中的数量吗?(不是,这是两个队投中的平均值。)。
师:刚才我们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了两个队谁投篮投得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平均数,老师这准备了一些数据:
(1)小刚、小红、小华、小军4个人的平均年龄是10岁。
(2)哈尔滨师范附小三年一班男同学的平均身高是。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不服气的蓝猫—《求平均数》教学纪实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不服气的蓝猫—《求平均数》教学纪实与反思138厘米。
(3)王明期中考试数学、语文、英语的平均成绩是98分。看到这条信息你们能知道什么?(最后屏幕打出实际成绩100分、98分、96分。)。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一定代表实际数量,平均数应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平均数,谁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的资料在哪里找到的?
师: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学习数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种方法。
三、解释应用,内化升华。
师:蓝猫队没有姚明队投篮准,但特别不服气,它们用刻苦训练来提高技术,你们看(课件出示。)。
1.观察蓝猫队前4天投中篮球情况统计图,请你们计算出平均投中多少个?你们先猜测一下,平均数应该在哪两个数之间?大概是多少?谁来说?(出示课件。)。
生: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应该是200。
师:你们猜测得对不对呢?我们把第一张答题卡拿出来,自己验证一下。
师:谁愿意拿着你的答题卡到前面来汇报?
师:谁愿意来评价一下这名同学的汇报?
师:你能发现同学的优点,这也是你的优点。
2.蓝猫队员骑自行车训练体能,观察统计表,求平均数。
师:蓝猫队不但天天练习投篮,而且天天加强体能训练。我们一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把第二张答题卡拿出来。独立完成。
师:谁愿意来汇报?
3.蓝猫队队长看到队员们刻苦训练,它为队员们每天买矿泉水,但是账单被小蓝猫不小心弄污了,你能帮它们算出第4天买了多少瓶水吗?(课件出示。)。
师:根据前3天饮用矿泉水的数量,你估计第4天饮用了多少瓶水?
师: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把第三张答题卡拿出来,小组先讨论,然后解答验证。
师:根据这4天饮用矿泉水的数量,你能知道什么?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来求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那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吗?先把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在统计表中,然后再求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只列式不计算。(学生汇报。)。
师:回家后把结果计算出来,计算有困难的可以利用计算器来帮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小组之间自主研究、合作探索,学会了用移多补少法和计算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反思:
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综观全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整节课以不服气的蓝猫这一主线贯穿全课的始终。首先,教师利用姚明队和蓝猫队哪个队的投篮更准一些?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的认知冲突搭建辩论的平台。其次,在学生感受到了平均数产生价值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升华、感悟平均数的本质意义。最后,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应用价值。整节课的设计巧妙、自然地利用具体情境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既注意知识间的环环相扣、逐步深化,又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及时指导,提高了教与学的有效性。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求平均数的过程,渗透了移多补少、估算、推测等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每个学生都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实现知识、技能的内化,促进理解力、探究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步发展。
3.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
本节课重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与强化,当学生算出平均数之后,重视引导学生理解6和5表示的是什么?5是指蓝猫队每个队员都投中了5个球吗?在教师持续质疑之下,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感受、体验到这两个数并非指每个队员实际投篮的个数,而只是代表着一个队的平均水平。在后面教学中又增添了让学生估测蓝猫队前4天平均每天投中多少个篮球。学生在估测活动中感受到了平均数的取值范围。至此,可以说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数学理念,较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但回顾整个教学实践,也存在一些不足与遗憾之处:
1.在学生合作交流的细节上还要落到实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小组合作给予必要的组织和引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注重组际之间的评价,把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间的协调互助、共同发展。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中,我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迁移类推能力,很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让学生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习之中。
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教师出示例2时,问与例1相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求平均数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我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教师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1.基本训练。2.变式练习。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加强了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生讨论,是在学生获得自己的努力结果之后进行的生动活泼、独具一格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这种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陷,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我也参与讨论,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三
求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情境导入。
根据教材选择的4名男生和5名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的情景作为教学素材,观察条形统计图得出信息:4名男生套中28个,5名女生套中30个,由此,教师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促使学生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
二、探索新知。
学生由小组讨论得出:要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以“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为例进行重点教学,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得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接着求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这时进行比较,得出男生套得准一些。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计算平均数的方法,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到平均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平均数比一组数据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三、练习巩固。
1、想办法求出3个笔筒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支铅笔?学生可选择动手操作,可选择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估测和计算3条带子的平均长度,既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又巩固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判断对错:继续让学生巩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4、解决问题:巩固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全课。
总结。
1、首先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求平均数,说说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和平均数的特点。
2、进行拓展,读一读生活中的平均数——7句话,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进行延伸,留给学生一道生活中关于平均数的思考题:评委给歌唱比赛选手打分的题目。
教学完这节课后,我进行了认真地反思,下面我主要从本节课的优点、存在问题和我的收获三方面来谈一谈对本节课的反思内容。
优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不管是探索新知部分还是练习巩固部分,都为“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一重、难点展开,力争每个教学内容都踩在教学目标的点上。
二、练习安排充分让学生参与,并加入判断题练习。练习1:笔筒操作题,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练习2:估算3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注重学生动脑思考根据平均数的规律解决问题;练习3:判断对错,注重学生的动口说,让学生的学习外显于语言;练习4: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列式计算,注重学生的独立动手解题能力。总之,练习的设计充分让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一个学生对教学重难点都得到巩固、深化。
三、问题设计细化,引导自然到位。上这节课之前的每一天,教案都在不断修改,问题的设计都在不断改变、改进,总在思考,某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提出,学生会更明确,引导会更到位,对问题的揣摩细化到每一个词、每一个字。例:在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运用移多补少法求出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时,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用移多补少法,因为还没学,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可以用这种方法,再总结出移多补少法。那么这个问题到底该怎样引导提出呢?我反复揣摩、思考,最后对学生提出:我们怎样移动方块能一眼看出4名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问题一提出,学生马上知道要用移多补少法。确实,问题设计细化,能够使引导自然到位。
存在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但不要急于求成。
本节课在教学“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时,经讨论、探究得出4名男生套圈的平均数是7,接着让学生讨论平均数“7”和每个男生套圈个数间的关系。学生说到:7是中间数、7比9小比6大。学生说到这里,其实已经把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的规律说的很清楚了,但作教师的却还不满足,总想让学生总结的和老师教案所预设的准确的数学语言一样,实际上,又喊了两个学生总结,也还是不能像老师所想像的一样能够准确运用难度较大的数学语言。其实这时,学生表达完正确的规律意思后,教师接着出示准确的数学语言规律,让学生大声读一读,教学效果就会很好,不应急于求成。因此,有难度的数学语言,对学生的培养一定要循序渐进。
二、在教学过程中没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学生为本。
由于上课时使用的预案是多次修改后形成的,所以在上课时感到自己的思想不够灵动,不敢对教案擅自改动,一旦教学实际与原来的教学设计有出入,心中就有些紧张着急。
在进行练习2时,请学生估测三条丝带的范围,学生估测的数值不对,不符合平均数的规律。这时,教师就有些紧张,因为备课时根本没有想到学生对此题的估测会出现问题。其实,这时,教师正好可以借机再强调平均数在一组数据中的规律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估测,这样,既能起到强调难点的作用、又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解答此题,使难点迎刃而解。结果呢,教师因为教学实际和教学预案不一样,一着急,草草了事,这一环节就略显紧张和不踏实。
我的收获: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要循序渐进,学生对本节课的数学语言表达运用,教师也要有一定的预设,学生能说到什么程度,教师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二、高质量的教案与高效的课堂之间是有差别的,有时这种差别还十分巨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不要为了完成教案而上课,而要追求做到胸有成竹、顺势而为的境界。课堂是一个活生生的学习过程,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没有谁能完全知道下一个学生会说什么,但教师只要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了然于胸,在课堂上把精力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思学生之所思、想学生之所想,与学生平等和谐地交流,顺势而行不断将教学推近教学目标,直至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师要达到这一境界,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认识到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如果是上公开课,更应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交流勾通的过程,我们的课是为学生而上的,与听课教师无关。其次,教师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敏捷的教学机智,非凡的驾驭课堂和学生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每一堂课中的思索与积累。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不断努力,认真设计每一份教案、设计出高质量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根据学生状况对教学进行灵活、合理的调整,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使我所上的每一节数学课都是高质量、高效率的40分钟,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四
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让学生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习之中。
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如出示例2时,问与例1相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求平均数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我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我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1.基本训练。2.变式练习。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加强了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生讨论,是在学生获得自己的努力结果之后进行的生动活泼、独具一格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这种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学生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陷,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我也参与讨论,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输来的信息,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浙江版试用)73~75页。
教学目标。
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1.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小组成员分工调查,收集数据。(小组成员的体重,家庭近几个月用电、电话费支出情况,一周气温变化情况等)。
2.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军棋、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张老师第一次到我们班来上课,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生1:有意见,他们太矮或太高了,我们班同学身高应该在他们两人之间。
生2:我认为我们班同学身高大概与周×同学差不多。因为她不高不矮,最接近我们班中间身高,以她作标准最恰当。
师:有道理!请你猜测一下周×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猜测1米38厘米,本人证实为1米36厘米)。
师:这个1米36厘米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生:(很多学生齐说出)是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师:对,要知道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就是求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求平均数。
&。
[1][2][3][4][5]。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六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求简单数据平均数的方法。这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今后学生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未知世界已不是单纯的好奇,而是充满着猜想和探索。因此在本节课中,力争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让观点交锋。让智慧碰撞,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成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感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探究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对数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移多补少等数学思想方法,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策略:
1.教学方式:教师采用激趣创设组织引导的方式教学本节课。
2.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
3.评价方式:本节课运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建立了自信心。
4.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课件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生:姚明身高2.26米。
生:他在美国nba打篮球。
师:你们知道得真多!姚明哥哥,自从加入美国nba之后,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篮球巨星。姚明哥哥技术全面。尤其是罚球百发百中。(课件出示。)。
师:小朋友们,这又是谁?(蓝猫。)它带着好朋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虽然它们个子矮,但特别不服气,一定要与姚明队比比谁的投篮技术好。同学们,你们愿意当裁判吗?(愿意。)那好你们来评判一下两个队哪个队投篮更准!
二、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一)创设情境。
生:蓝猫队1号队员投中5个,2号队员投中6个,3号队员投中5个,4号队员投中4个,5号队员投中5个。
师:你们静静地思考一下,哪个队投篮更准呢?请说明理由。
生:我认为蓝猫队投中的总数多,投中25个,姚明队投中了24个,所以蓝猫队投篮准。
师:有多少同学和他的想法一样?
师:谁还有其他想法?
生:投中最多的队员在姚明队,他投中了8个,姚明队投篮更准。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应该看平均每个队员投中几个球。
师:谁和他想的一样,请举手。
师:通过你们的总结,要比较哪个队投篮准,有这样3种情况:第1种,比较投篮的总数。第2种,一个人投中的多,就代表整个队伍投得准。第3种,求平均每个队员投中多少个篮球。
生:不合理,人数不同,人数多的占便宜。
师:还有的同学认为,一名队员投得多,就认为该队投得准,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生:求平均每个队员投中多少个篮球。
师:同意吗?
生:同意。
1.探究平均每个队员投中个数的两种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就研究怎样求平均每个队员投中多少个篮球。
师:课前老师给同学准备了学具,同学们可以借助学具小组合作,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法进行研究。
师:谁愿意汇报,汇报时先说出你们采用的方法,然后再讲怎样求的。
生:我用的是摆学具方法,把多的部分放到少的那里,这样就求出了姚明队平均每个队员投中6个,蓝猫队平均每个队员投中5个。
师:小组分工明确、操作熟练,通过把多的移给了少的,很快地求出了平均每名队员投中了多少个篮球,谁来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板书:移多补少。)。
师:还有的同学用的是计算的方法,请这两名同学讲讲他们是怎样求的。
师:看来求平均每个队员投中多少个篮球,有两种方法:(1)是用操作的方法;(2)是用计算的方法。当然解决问题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方法。
师:哪个队投篮更准呢?(姚明队。)。
师:姚明队的6个,蓝猫队的5个,这两个数分别表示什么?这两个数还有新的名字吗?(板书:平均数。)。
师:原来姚明队、蓝猫队每名队员投中的不一样多,由于把多的补给了少的,这样每个队员投的一样多吗?(一样多。)这个6和5是每个人真正投中的数量吗?(不是,这是两个队投中的平均值。)。
师:刚才我们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了两个队谁投篮投得准的问题。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平均数,老师这准备了一些数据:
(1)小刚、小红、小华、小军4个人的平均年龄是10岁。
(2)哈尔滨师范附小三年一班男同学的平均身高是。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不服气的蓝猫—《求平均数》教学纪实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不服气的.蓝猫—《求平均数》教学纪实与反思138厘米。
(3)王明期中考试数学、语文、英语的平均成绩是98分。看到这条信息你们能知道什么?(最后屏幕打出实际成绩100分、98分、96分。)。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一定代表实际数量,平均数应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平均数,谁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的资料在哪里找到的?
师: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学习数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这种方法。
三、解释应用,内化升华。
师:蓝猫队没有姚明队投篮准,但特别不服气,它们用刻苦训练来提高技术,你们看(课件出示。)。
1.观察蓝猫队前4天投中篮球情况统计图,请你们计算出平均投中多少个?你们先猜测一下,平均数应该在哪两个数之间?大概是多少?谁来说?(出示课件。)。
生: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应该是200。
师:你们猜测得对不对呢?我们把第一张答题卡拿出来,自己验证一下。
师:谁愿意拿着你的答题卡到前面来汇报?
师:谁愿意来评价一下这名同学的汇报?
师:你能发现同学的优点,这也是你的优点。
2.蓝猫队员骑自行车训练体能,观察统计表,求平均数。
师:蓝猫队不但天天练习投篮,而且天天加强体能训练。我们一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把第二张答题卡拿出来。独立完成。
师:谁愿意来汇报?
3.蓝猫队队长看到队员们刻苦训练,它为队员们每天买矿泉水,但是账单被小蓝猫不小心弄污了,你能帮它们算出第4天买了多少瓶水吗?(课件出示。)。
师:根据前3天饮用矿泉水的数量,你估计第4天饮用了多少瓶水?
师:你们估计得对不对呢?把第三张答题卡拿出来,小组先讨论,然后解答验证。
师:根据这4天饮用矿泉水的数量,你能知道什么?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来求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吗?那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吗?先把每个同学的身高填在统计表中,然后再求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只列式不计算。(学生汇报。)。
师:回家后把结果计算出来,计算有困难的可以利用计算器来帮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小组之间自主研究、合作探索,学会了用移多补少法和计算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反思:
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关注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综观全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整节课以不服气的蓝猫这一主线贯穿全课的始终。首先,教师利用姚明队和蓝猫队哪个队的投篮更准一些?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的认知冲突搭建辩论的平台。其次,在学生感受到了平均数产生价值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升华、感悟平均数的本质意义。最后,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应用价值。整节课的设计巧妙、自然地利用具体情境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既注意知识间的环环相扣、逐步深化,又注重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及时指导,提高了教与学的有效性。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求平均数的过程,渗透了移多补少、估算、推测等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每个学生都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实现知识、技能的内化,促进理解力、探究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步发展。
3.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
本节课重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与强化,当学生算出平均数之后,重视引导学生理解6和5表示的是什么?5是指蓝猫队每个队员都投中了5个球吗?在教师持续质疑之下,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感受、体验到这两个数并非指每个队员实际投篮的个数,而只是代表着一个队的平均水平。在后面教学中又增添了让学生估测蓝猫队前4天平均每天投中多少个篮球。学生在估测活动中感受到了平均数的取值范围。至此,可以说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数学理念,较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但回顾整个教学实践,也存在一些不足与遗憾之处:
1.在学生合作交流的细节上还要落到实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小组合作给予必要的组织和引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差异,注重组际之间的评价,把合作学习的每一个细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实现学生间的协调互助、共同发展。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七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里面的内容,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上,而难点则是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从而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初步理解它的概念并掌握正确的求平均数方法?我一开始就设计了保护环境收集空瓶的情境,并通过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获得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动手操作解决数学问题,掌握问题解决的多种有效方法,再联系中注重数学只是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只是再生活中的作用,比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自己课堂节奏把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补充的内容如:增加一个数会对平均数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正确解读生活中的平均数等等。有待在练习课中进一步展开。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八
【导语】本站的会员“remarkaboy”为你整理了“《求平均数》。
教学。
反思”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上了求平均数这节课,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相比,感觉有几方面的不同:
1、课程目标着眼点不同。以前的课关注的是知识点,是结果,是让学生会做题,会解题,会考试。而现在的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呈现方式不同。以往的课是出示例题——分析解答——。
总结。
规律——机械练习。而现在的课是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首先让孩子在拍球活动中产生对平均数的强烈需求,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在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3、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同。过去的课是一人讲,大家听,师演示,生观察,孩子们是在被动地听数学、看数学。而现在的课是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
4、师生交往方式不同。过去的课只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纵向交流,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而现在的课堂不只是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孩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自由发展,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同时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求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