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上半月工作综述(通用6篇)
时间过得真快,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经验,该好好写一份小结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了。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4年3月上半月工作综述,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定西市民族工作综述
近年来,定西市坚持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高标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全市高质量追赶发展凝聚起各族人民磅礴力量。2023年,安定区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定西市、临洮县、渭源县、岷县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县)。
把牢方向,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民族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市、县(区)委常委会会议、领导小组会议常态化传达学习民族政策,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对民族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民族工作,推动中央、省委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制定出台《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民族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政策保障。将民族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市委统一战线工作(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市民宗委委员制作用,不断健全完善运行机制、明确职责任务,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围绕主线,深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坚定不移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五个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深入实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工程,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连续27年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期间,开展以送书画、义诊、文艺演出等为内容的“三下乡”活动,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高标准建成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展览馆、民俗馆等宣传阵地,生动展现全市各族群众不同时期的团结奋斗历程。挖掘传统优秀文化和本地文化资源,创作民族团结进步主题“通渭小曲”“二郎山花儿”等1220件。创新“互联网+民族团结”的宣传载体和形式,开展线上知识竞赛、线上书画展等活动40多场次,使网络空间成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阵地。
促进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促进共同富裕。积极向上争取各类专项涉民族发展资金近2400万元,协调民宗委委员单位多方筹措资金6000多万元在民族乡村实施修桥筑路等项目,有效改善了民族乡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探索推行“产业融合”促“团结进步”的路子,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支持,持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安定区香泉镇“一园生五金”模式为全市树立“各族群众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样板。积极实施“三项计划”,在漳县遮阳山4A级景区等地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项目,组织民族乡村中小学生与其他中小学生开展结对帮扶交流活动,实施安定区各族群众互嵌式社区环境建设试点项目和岷县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帮扶项目,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民族事务纳入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担负新的使命 激扬奋进力量
襄阳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综述
举办第十一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迎八方宾客、启动“一句话叫响襄阳”全国征集活动扬古城佳名、编印《襄阳古诗词100首》赓续灿烂文脉、组建襄阳融媒体中心壮大舆论阵地铺开2023年襄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画卷,亮点纷呈,催人奋进。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思想的指引、精神的支撑、文化的滋养。过去一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扛牢“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全面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文润铁打新襄阳,文化强市建设呈现积厚成势、活力迸发态势。
理论武装入脑入心、新闻宣传浓墨重彩、文艺精品好戏连台、文明创建成果丰硕宣传思想文化的襄阳力量,如汉江奔涌,浸润百姓心田;又如战鼓催征,激荡新的征程。
加强理论武装
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
一次次有温度的理论宣讲,走进群众、催人奋进;一场场别出心裁的文艺演出,教化民心、提振精神如何把“大道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家常话”,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我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形成了一系列多元化、现代化的经验做法。
2023年2月23日晚,“贯彻二十大同心话清廉”——襄阳市“襄理襄情”理论微宣讲大赛举行,经过层层选拔的9名宣讲员走上舞台,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和多载体结合的表演形式,在光影律动间还原出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清廉故事,汇聚起崇廉向善的强大正能量。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将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首要位置,不断丰富理论学习、宣教的形式与内涵,引导全市干部群众自觉自发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思想引领学习在先”制度,组织市委中心组学习22次,举办市委常
委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为市委中心组提供理论学习辅导用书23种;印发《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参考》和《2023年县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重点内容安排》,引导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学习……随着理论学习层层推进、学思践悟有机统一,红色思想的根基不断得到夯实。
市委领导牵头“进基层”宣讲百余场,结合党中央部署与襄阳实际,传递思想、谋划方向、部署任务;组建“两团多队”宣讲队伍1861支,开展“个性化宣讲”1.2万余场,惠及受众200多万人次;推出“襄理襄情”理论微宣讲作品24篇(部),上线“襄阳远不只三顾”学习强国专题,“书香溢襄阳·理论进基层”活动深入推进通过聚焦基层所需、群众所喜,创新宣讲形式、优化宣讲内容,让理论宣讲“接地气”“有人气”,推动红色思想入脑入心。
启动“实干年”大调研活动,推动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围绕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开展调查研究,甄选调研文章近百篇,为推动上级部署落实落地提供建议围绕学习成果的转化运用,开展一系列活动,让理论光辉更加闪耀。
富有特色的理论学习、鲜活彻底的理论宣传、追根溯源的理论研究……一系列创新举措,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想上的定盘星、行动上的指南针。
壮大主流舆论
“襄阳声音”引领奋进征程
民俗表演精彩纷呈、传统美食香气四溢、一线职工辛勤坚守、“诗意襄阳”走出国门今年春节假期,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新社、中国政府网、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等央省媒体及国外媒体平台高频聚焦襄阳,欢度佳节的浓浓“烟火味”和“人勤春来早”的奋进气场让魅力古城火热出圈。
好故事要用心讲述,好声音要动情传播。过去一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深化宣传引导创新,借势借力加强内外宣传,聚焦时政热点、突出重要节点、打造本地亮点,讲好百姓故事、传递襄阳声音,全面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讲好高质量发展“襄阳故事”——
建立市级外宣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创新实施新闻宣传工作日历制度,不断
提高新闻统筹调度能力;围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风建设“实干年”等二十余项重大主题开展宣传,2023年1月至11月,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刊播涉襄稿件3185篇(条、次)。
不断探索媒体融合“襄阳路径”——
协调全市2家市直媒体、8家中省驻襄媒体、9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立新闻舆论一体化指挥调度机制;整合市级媒体资源,组建襄阳融媒体中心(襄阳新闻传媒集团),打造有影响力、竞争力、引领力、辐射力的汉江流域区域性新型主流媒体;依托“四个一”(“一句话叫响襄阳”“一首歌唱美襄阳”“一本书传奇襄阳”“一部影视壮丽襄阳”)活动,全市各级媒体协同作战、同步发声、矩阵传播,主流舆论阵地持续扩大;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纵深推进,三家市辖区融媒体中心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向世界各地展示“襄阳形象”——
《襄阳,等你回家》短视频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等7个海内外城市大屏高频次滚动播出;新华社Facebook账号转发《诗画襄阳“襄”当精彩》图文稿件,阅读量超过1.5亿次;农业纪录片《襄阳四季》在近10个国家的20多家电视台播出,全球阅览量超过2亿次,并吸引菲律宾驻华农业参赞安娜一行来襄参访;协助组织“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湖北专题对外宣介会参访襄阳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新成就。
锻造宣传思想文化“襄阳铁军”——
深入推进“对照伟大建党精神、坚决做到四个严格”抓党建、强基础活动,帮助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提升思想境界;陆续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部长讲党课”、全市宣传干部春训班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边干边学、以干促学,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实干年”活动,运用好“统筹+落实+放大正面效应”的工作方法,让党员干部在办实事、解难题中不断增强“四力”。
通过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快媒体融合发展,全市“大宣传”格局更加完善,大兵团作战模式优势凸显,汉江两岸处处响起奋进新征程的号角。
西宁全市人才工作综述
入选年度“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引进和培养人才21名、团队5个;依托“校园引才”平台直接引进19名高学历人才;强化宁宁协作,打造“三百行动”工作品牌,统筹推进医疗、教育、农文旅、企业等领域“小组团”工作,首次将协作范围扩大至四个主城区,从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引进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来宁开展挂职服务,两地139名各类人才实现“双向奔赴”这是2023年西宁市人才工作交出的成绩单。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顶层导向更加明晰
“西宁市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我将最大限度发挥团队及个体作用,为打造青藏高原人才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全市援青干部人才座谈会后,第五批援青干部王中毅说。
2023年,西宁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顶层谋划为引擎,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市委常委会专题听取全市人才工作汇报,先后召开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全市援青干部人才座谈会、东西部人才协作专题会议,将西宁市“引才聚才555计划”更名为“夏都菁英”行动计划,推动人才工作理念、方法、能力迭代升级。
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健全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出台《西宁市人才发展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强化人才项目绩效评估和人才工作述职评议,构建覆盖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等环节的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推动实现人才干事有舞台、成长有空间、发展有未来目标。加强人才政治引领,组织22名高层次人才在“两弹一星”学院举办国情研修活动,近距离感悟、汲取“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全市各级党组织把做好人才工作摆上首要位置、提到重要议程、作为大事来抓,进一步优化精准育才、高效引才、科学用才、用心留才的实践路径,努力将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五个中心城市建设”中来。
二、推进重点人才项目聚才效应更加凸显
为了一个梦,奔赴一座城,在梦开始的地方,诗和远方触手可及。西宁,仿佛硕大的海绵,按下了引才聚才的“快进键”,网罗大批精英,聚集各类人
才,以一流待遇礼遇一流人才,以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城市。
打造人才聚集“洼地”。实施年度“夏都菁英”行动计划,健全完善“人才+项目”模式,发挥“龙头项目”带动,以人才集聚效应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在第四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洽谈会上,78个签约项目搭建起交流合作、互利共赢、服务发展的“桥梁纽带”。组织27家单位赴外开展应届高校毕业生招录工作,推动企事业单位增加人才数量、改善学历结构。
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争取“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赴江苏省访学研修项目,选派2名优秀青年人才赴外进行访学研修,为挂职单位培养更多业务骨干。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人才一体化建设,互派12名干部人才赴相关单位(县区)开展为期3个月的体悟实训,促进互学互鉴、共同发展。
深化宁宁人才协作。打造“三百行动”工作品牌,加强“小组团”工作,首次实现了主城区“三支”人才选派从“0”到“1”的突破,4个主城区8名专业技术人才赴南京开展实岗锻炼,实现了“结对帮扶”向“全域协作”的转变。
助力产业“四地”建设。围绕共同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推进西宁植物园筹备建设,从江苏省植物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引进4名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助力“政所合作”有序推进。
西宁市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中心城市,以走在前作表率为牵引,建立健全招才引智“新模式”,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西宁、放眼全国,转变观念引才、拓展思路招贤,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三、完善识才爱才举措人才生态更加优化
“分层分类实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全面落实《西宁市关心关爱援宁人才的若干措施2.0版》、开辟高层次人才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协调解决高层次子女入学(园)事宜15人次……”这是西宁市为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后顾之忧,吸引高层次人才扎根西宁、服务西宁而制定的服务保障“套餐”,旨在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归属感,让各类人才在西宁生活舒心、工作安心。
为第五批援青干部、南京工作组改善住房、办公条件,提升基础保障水平。落实挂职干部各项津贴福利待遇、休假等政策,组织开展重要节庆上门走访和慰问后方家属活动。对挂职期满干部颁发“西宁市有突出贡献人才”奖牌,为来宁承担短期人才服务的各类专家颁发纪念证书,勉励他们一如既往关注、帮
助、支持西宁发展。
举办第二届“西宁人才周”系列活动,发出《致全市人才的一封感谢信》,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敬才”“赞才”“引才”活动,大力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引才用才氛围,打造人才专属节日,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
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走在前作表率是西宁发展的主题主线和根本动力,西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更有条件成就人才,西宁将以更实的政策、更好的平台、更优的环境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用好人才,让各类人才把发展目光聚焦西宁,把创新资源投向西宁,把研究成果转化在西宁,努力成为广大人才创新创业、梦想成真的理想之地。
河南省组织工作综述
一路砥砺奋进,一路硕果累累。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组织工作稳扎稳打、乘势而上的一年。全省组织系统在省委的坚强领导和中组部的有力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忠实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聚焦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推进“十大建设”,坚持守正创新,突出实干实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有力组织保证。
一、突出凝心铸魂抓实主题教育
思想统一是政治统一、行动统一的基础。全省各级组织部门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推动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筑牢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
省委组织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自觉扛稳高效组织者、带头示范者双重责任,聚焦主题主线,明确目标任务,积极发挥牵头组织作用,建立一体落实五项重点措施的“5张清单”,分系统制定省直、国企、高校3个专项实施方案,列出社区、学校等8个不同领域基层党组织工作任务清单,加强分类指导和巡回督导,有力有序推进全省主题教育扎实开展,使全省广大党员经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武装、党性锤炼和精神洗礼。我省有关经验做法得到中央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和中央指导组充分肯定,并在中央主题教育工作推进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深化理论武装,坚持学规定书目、学领袖嘱托、学重要指示、学最新成果,以省委举办读书班、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为示范,带动各部门各单位依托“三会一课”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分层分类开展党的
二十大精神培训,持续抓好“关键少数”教育培训,严格落实“第一议题”等制度,深入开展“党课开讲啦”“百万党员进党校”等,推动党员干部在真学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持续用力。
大兴调查研究,将中央明确的12个方面调研内容细化分解为50个调研课题,带动各地各单位紧扣职能职责,紧盯落实上级部署的堵点淤点、改革发展稳定的痛点难点、群众关心关注的焦点热点,确定调研课题2.4万个,坚持研以致用、加强成果转化,推动解决各类问题。
着力推动发展,围绕实施“十大战略”、推进“十大建设”,着力构建“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培育壮大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重点产业链,推动两批主题教育单位谋深抓实高质量发展任务2.3万项。
深入整改整治,开展“1+11”专项整治,组织各单位开展“问题大起底”,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省市县三级联动、集中攻坚。推动建章立制,各地各单位结合区域特点、部门职能和单位实际,累计新建或修订完善制度1万余个。
二、树正用人导向激励担当作为
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全省各级组织部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强化政治把关,真正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鲜明树立选人用人导向。把知事识人作为干部工作的基础前提,分领域开展干部工作大调研,真正摸清领导班子情况,全面了解干部政治素质、工作业绩、能力本领等,掌握领导班子运行和干部状态,为精准识别干部、选优配强班子提供有力支撑。坚持事业为上,注重在乡村振兴、防汛救灾、“万人助万企”等重大任务和斗争一线考察选用干部。
统筹抓好干部选育管用工作。精准做好干部调整配备,促进省辖市、省直单位、省管企业和高校领导班子结构优化、合力增强。着眼事业赓续培养年轻干部,持续加强“墩苗育苗”干部跟踪培养使用,优化和拓宽选调生成长路径。统筹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斗争一线、急难险重任务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开展“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研修班”等16期专题培训,为干部投身“十大战略”“十大建设”中心任务赋能加油。持续优化干部考核考察,首次实现省内考核项目“多考合一”,注重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比例向基层一线、艰苦岗位倾斜。落实关爱干部身心健康等措施,完善容错纠错机制,
及时发现并纠正问责不精准等问题。深化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扎实开展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政商“旋转门”“逃逸式辞职”问题治理,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填报个人事项制度,建立完善“一把手”监督纪实档案信息管理平台,教育引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严管严治的氛围更加浓厚。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稳妥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扎实做好公务员考录、遴选,在郑州等7地组织聘任制公务员招聘,精心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开展第五届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激励广大公务员履责担当、奋发有为。
三、广聚天下英才激发创新活力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围绕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战略目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力服务保障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实现引才育才大突破。
搭建长效引才平台。突出高端引才,建立高端人才信息库,重点向“双一流”建设与创建高校推荐引才。加快推进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建设,高质量举办第六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和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全年累计延揽顶尖人才12人,领军人才181人,青年人才3701人,潜力人才31.28万人,签约人才项目2539个。
推动人才项目提质增效。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加大对高层次人才支持力度,打造“中原人才”系列品牌。制定顶尖人才培养计划,为符合条件的顶尖人才培养对象提供连续6年的专项经费支持。“一人一策”做好“两院”院士增选推荐和服务保障工作,2023年河南新晋院士6人,是国家实行院士制度以来入选人数最多的年份。发挥重大人才项目引领作用,做强“中原英才计划”等省级人才项目,遴选支持高层次人才280余名。持续做好省派博士服务团有关工作,从省直企事业单位和省管高校、科研院所等41家单位选派206名成员到基层挂职服务锻炼。持续优化升级人才政策。开展“1+20”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落实情况调研,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围绕“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等重大任务,完善人才引进推进机制,为引进人才及团队精准提供一揽子支持措施。聚焦压实用人单位引才用才主体责任,深入开展用人单位“小气候”专项调研,研究出台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营造最优人才“小气候”的若干举
措、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实施方案,人才政策在“1+20”培育大生态的基础上,又从涵养“小气候”方面得到全方位优化和再提升。
四、夯实基层基础增强整体效能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全省组织系统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紧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强基固本、补齐短板弱项,着力解决人、治、物、效问题,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深化“五星”支部创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把“五星”支部创建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力抓手,全省1110个村187个社区创成“五星”支部,村、社区三星以上支部占比分别提升到55.49%、73.24%。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召开全省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工作推进会,对2129个软弱涣散村支部进行整顿,派驻第一书记1878名、工作队154个,对97个村实行“成建制派、按届期任、选优秀用”。举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省级示范培训班8期,带动各地培训村干部56.5万人次、社区工作者10.6万人次。全覆盖开展乡镇、村班子届中分析,调整撤换不胜任不尽职的支部书记277人。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2万余个基层党组织、60余万名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开展联系服务群众活动70余万次,解决各类难题11万余件。
整体提升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在“两新”组织,抓好党委书记述职评议,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在机关,深化模范机关创建和“双抓双带”全面提质行动。在国企,持续抓好“根”“魂”工程,开展第三批省管企业基层党支部标准化示范点创建工作。在学校,深化实施高校党组织“三级联创”、“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等活动。在公立医院,持续开展党建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着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全面推行“双推双评三全程”党员发展把关规程,加大在重点群体、薄弱领域发展党员力度,实施农村发展党员“育苗”计划,推广运用“乡选村培”做法。持续推行党员积分管理,不断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防汛救灾、安全生产、服务群众一线充分彰显。
优化基层干事创业环境。规范从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考试录(聘)用乡镇(街道)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激励竞相出彩。出台全省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工作机制、综合服务设施挂牌、组织证明事项4个《指导目录》,
制定“五星”支部创建中防止和纠正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10条举措,持续为基层减负增能。
打铁必须自身硬。省委组织部坚定落实模范部门过硬队伍建设要求,突出政治机关建设,深入实施组工干部政治素质提升行动,在全省组织系统开展政策理论大学习、大培训,采取“主课堂+分课堂”形式连续开展12期集中培训,实现省市县乡组工干部全覆盖;创新采取“个人自学+专题辅导+研讨交流”的形式,举办省直单位人事处长培训班,省管高校、企业党委组织部长培训班,组织人事工作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建立重大问题专班推进、重点工作定期调度和“比晒促”工作机制,制定落实部机关严明纪律规矩从严管理监督若干要求,经常性开展党章党规党纪集中教育、部风部史教育,着力打造“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的过硬组工干部队伍。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进者。全省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转化为具体政策、具体任务、具体措施,一项一项抓落地、抓到位、抓见效,发扬“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锐意进取、担当尽责,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绿水青山映初心
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工作综述
叠翠流金,山林如画。在这座文明向上,生机盎然的生态之城中,驻马店市林业局潜心耕耘、笃志奉献,战斗在生态文明建设第一线,始终将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抓不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林业生态与精神文明相得益彰。
2023年,该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完善“党建+文明创建+业务”工作机制,印发实施方案。先后召开局党组会3次、周例会18次、推进会4次,开展系列文明创建活动43次,印发简报近80期,投入文明创建资金135万元,确保文明创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通过局班子成员的以上率下,干部职工的精神文明风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干事创业氛围掀起新一轮高潮。2023年,该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文明单位标兵,同时连年被我市评为平安建设优秀单位,局属单位薄山林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文明单位,拟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表彰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相融共促,成绩显著。2023年,全市共完成营造林12.34万亩,其中珍贵树种培育、国储林改培超额完成年度任务,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复检验收。森林资源得到进一步管护,创造森林督查驻马店模式,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林长制工作成效明显,受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通报表扬,入选全国绿色发展典型案例。林业产业总产值102.16亿元,同比增长8.4%。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局班子成员坚持每月讲一次党课,开展一次调研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通过集中学习、分组研讨、个人自学、交流发言等方式,把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结合工作学贯穿始终,学习效果明显。组织市直林业系统党员干部近40人赴杨靖宇纪念馆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在端午、中秋、国庆前夕开展廉洁过节主题教育,切实履行工作责任,过节纪律不放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
优质服务,践行初心。深化“放管服”改革,做好做优审批服务林业文章。采取留言信息、窗口电话、窗口预约等方式,实现无障碍服务,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常态化、多批次组织林业专家组深入林间地头送科技、送服务,指导林农、林业企业创新发展、创收增值,突出当地资源禀赋,努力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品牌,泌阳县万亩梨园基地、确山县万亩板栗园等特色林果基地蜚声中
原,响彻华夏。
爱岗敬业,奉献青春。2023年,我市林业先进典型在创文创效中出类拔萃,闪耀光芒。“中国好人”、市林业局职工孙向东,扎根林区最艰苦的凤头山瞭
望塔38年,忠于职守,将忠诚奉献洒在青山绿水间。退役军人王德军,深山护林十二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被评为我市第三届最美退役军人。务实敬业干部班长春,面对秀山满地的石头,不屈不挠,带领林场干部职工从山下背土上山,采用鱼鳞坑造穴完成苗木栽植12万株,成活率100%,将光秃秃的秀山打造成了困难地造林样板,得到省林业局领导高度肯定,经验被全省推广。
创新思路,丰富载体。组织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专题辅导讲座及“扬家风、晒家训”家风家训征集活动,共征集60多份家风家训材料,在局机关办公区进行展示,优良家风在市直林业系统得到传承和发扬。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倡导干部职工建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工作中,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心”活力。举办“中国好人”孙向东、“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高雪玲、“敬业奉献模范”王德军等事迹报告会,用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不断激励林业人奋勇前进,林业人的精神文明风貌得到显著提升。开展老乐山共建“好人林、青年林、巾帼林、小记者林”纪念林活动,发挥行业优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全社会掀起共建美丽家园的热潮。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文明手册等广泛宣传文明创建知识,制作大量的宣传牌、提示语,放置林区醒目位置,让文明创建走入林区,与文明实践活动形成合力,大力营造“文明共创建,处处皆文明”的浓厚氛围,切实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单位的后半篇文章。
文明创建永远在路上,精神文明建设永远吹冲锋号。面向新时代,该局将赓续传统,逐梦启航,激荡起创造美好文明的磅礴伟力。
锚定走在前作表率 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西宁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五年综述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一刻也离不开思想的指引、精神的支撑、文化的滋养。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首次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年伊始,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召开,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准确把握新的形势和任务,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奋进之椽书写时代答卷。
时节如流,使命在肩。回首过去的五年,是西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迈上崭新台阶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和历次全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推动“两个巩固”根本任务落地见效,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导向正确、基调鲜明,主旋律响亮、正能量强劲,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西宁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力的文化条件。
一、高擎思想之旗让真理之光照耀奋进征程
一切伟大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
循着历史足迹回望,五年来,“一面旗帜”贯穿我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始终,高高飘扬。这面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如何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以接地气的形式、鲜活的语言,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西宁在实践中给出了答案——
时间拉回到2022年的6月,阳光明媚。大通县“百姓话廊”宣讲团成员昝生菊和村民们一起席地而坐,村民们人手一本《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学习辅导口袋书》,看到这本小红书,大家不禁好奇地翻阅,想知道里面都讲了什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昝生菊激情
洋溢地宣讲,句句讲到村民的心坎里,他们听得专注,记得认真。
这边宣讲刚结束,那边音响突然响了起来:“一心一意谋发展,青海步入新时代。稳字当头向前迈,幸福指数提升快”随着音乐声响起,大通县民间曲艺协会副会长赵存才慢步走到乡亲们面前,进行曲艺表演,一曲歌罢,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随后,大家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这五年来的变化,“村里道路宽阔了。”“咱们村环境越来越好了。”“我家奶牛从几头变成二十多头了”这只是我市以群众最为关心、关注的话题为切入点,说方言、讲故事、唱歌谣,用接地气的方式说感受、谈发展,架起了一座与群众互通的长廊,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全市坚持抓紧抓实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统筹推进理论武装、宣讲普及、研究运用,扎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西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上率下,学习见行见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市委带头落实“第一议题”“第一时间”制度,建立完善“专题研讨+重点发言+现场点评”等“关键少数”学习机制,不断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引向深入。
线上线下,宣讲入脑入心。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十进”宣讲活动,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先进典型事迹等30多项专题宣讲活动,集中宣讲3万余场次。大通“百姓话廊”、城中“蒲公英宣讲队”、城北“薪火宣传团”3支宣讲队伍先后荣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称号。
内外联动,研究走深走实。成立专家智库,结项2项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省级项目,完成市级社科课题236项。创编《智库专报》《领导参阅》103期,29篇理论文章荣获国家和省级奖励,持续为市委中心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
思想的“甜味”进入人的心田,思想的内涵留在人的心间,成为助推西宁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走在前作表率的澎湃力量。
二、厚植思想之基让时代强音响彻河湟谷地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深情似海、厚望如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青海视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青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擘画了宏伟蓝图、提供了根本遵循,让青海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作为省会,西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扛牢责任、真抓实干,锚定“五个中心城市”目标定位,聚力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努力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历史的回响在过去的五年激荡,“一个阵地”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大放异彩,屹立挺拔。
这个阵地——主流舆论阵地。
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多宣传报道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多总结宣传来自基层的先进典型和经验翻开报纸,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真实记载着西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步伐;打开电视,及时、精准、多维传播着西宁“好声音”;浏览网页、滑动手机,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静结合的融媒体产品展现着西宁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的生动实践——
主题宣传浓墨重彩。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全方位呈现中国、青海、西宁发展的生动实践、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累计在中央媒体刊播报道6400条、省级媒体3.7万条、市级及网络新媒体130万条。
社会宣传广泛热烈。精心策划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广泛组织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举办全市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演讲大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
城市品牌持续叫响。着眼品牌树立,连续开展《绿水青山·幸福西宁》城市推介活动。召开新闻发布会180余场(次),举办城市形象对外推介活动50余场,西宁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好声音变成最强音,成为推动我市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三、深耕文化之脉让文化沃土滋润城市发展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过去的五年,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紧盯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致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着力在惠民生、出精品、强改革上下功夫,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写好“文”字,“一批品牌”亮眼,令人自豪——文化事业创新繁荣。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新华联国际旅游城、熊猫馆等文旅项目,打造了“唐道637”“FIRST青年电影节”“几何书店”等一批特色“网红打卡地”,文旅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明显。
精品剧目润物无声。持续挖掘优秀文化,《湟水河畔》亮相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花儿·少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并在全国巡演,《尕布龙》等20件(部)文艺精品荣获国家和省级奖励,《情系小高陵》填补全省网络电影创作发行空白。
文化惠民丰富多彩。持续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打造“市民文化艺术节”“百姓大舞台”等文化活动品牌,常态化开展文艺轻骑兵巡演、全民阅读、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17万余场,城市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四、激活动力之源让改革创新收获丰硕成果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置身变革时代,我们怎么办、怎么干?
拥抱变革,已经时不我待。
五年来,全市牢牢把握守正创新的时代要求,蹄疾步稳推进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改革,改革工作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有效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
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报台网融合,市广播电视台、西宁晚报社双双搬入新址,挂牌运营三县融媒体中心,创新线上线下联动宣传途径,策划推出的《40城·40年》《绿色西宁》《复兴路上》等一批优质产品获国家级奖项。
教育阵地拓展优化。探索推进“三化三共三联”工作机制,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177个,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建设,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集体婚礼”等文明实践活动1.6万场次。
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先后成立西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互联网新闻中心、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中心、市委讲师团等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机构,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区相继成立文联组织,完成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志愿者协会换届工作,新闻战线97件作品荣获“青海新闻奖”。
五、引领风气之先让文明新风吹暖西宁大地文明,是社会发展最温暖的底色。
城市风景如画,邻里和睦互助,志愿服务暖心走在西宁大地上,一街一景,一言一行,处处都能感受到文明的气息与温度。
历史大幕拉到过去的五年,“一块招牌”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铺开,成效卓然。这块招牌——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五年来,全市坚持以德树人、以文化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让西宁焕发生机、更具魅力——
核心价值引领风尚。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心铸魂的基础工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市33.4万注册志愿者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城市“温度”持续上升,城市精神自信昂扬。
文明创建全面铺开。出台《西宁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评选市级以上文明村镇310个、文明单位639个、文明校园184所,28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8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51人荣获市级道德模范称号及提名奖,36.1万户家庭被评为“五星级文明户”。
城市品位显著提升。持续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建立常态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创建日”活动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全市各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使命呼唤新担当。
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落实全国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真抓实干、比学赶超,锐意进取、守正创新,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凝心聚力、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