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学习新质生产力主题研讨发言材料7篇
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凸显了创新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多维度的创新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这种生产力形态以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为特点,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4年学习新质生产力主题研讨发言材料,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2024年学习新质生产力主题研讨发言材料1
深刻认识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1月31日,xxx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阐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作出系统阐述,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标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坚定不移推动生产力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推动我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生产力标准,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一以贯之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生产力水平实现了巨大提升、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的质态。针对这种新的情况,xxx总书记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同时,也要看到,制约高质量发展因素还大量存在,比如,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优”问题,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等等。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归根结底,就是要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大发展。这给我们的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xxx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xxx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指明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深刻把握,是对我国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xxx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并用于指导实践。
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xxx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为我们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把握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深刻认识创新在提高生产力中的关键性作用。回顾历史,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一些国家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难得机遇,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新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领先地位,在新领域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这种提升是整体性的、根本性的,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然也有新的内涵。就劳动者而言,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不再是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而是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就劳动资料而言,作为“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随着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新型生产工具将产生,旧的落后的生产工具则会逐渐被新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所代替,这也是体现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就劳动对象而言,劳动资料的改进和广泛运用,必然会带来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界物质,而且包括数据等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非物质形态。
生产的各种要素只有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种要素的创新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结合方式的创新发展。随着新质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发展变化,三者的优化组合也将会发生革命性变化,带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对其加以保护、解放和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机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必将带来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三、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我们在新赛道上不能掉队”,“要奋起直追,努力实现并跑甚至领跑”。在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xxx总书记的一席话催人奋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是要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xxx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进一步增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本领。
——加快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加快产业创新。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加快发展方式创新。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加快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2024年学习新质生产力主题研讨发言材料2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
xxx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新质生产力塑造我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新动能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实践价值。
一、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能够引领创造强大的发展动能。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没有一支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出一大批新科技和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劳动复杂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当前科技和产业前沿领域的探索,极大丰富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拓展了生产新边界,创造了生产新空间。
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率配置是实现生产力跃迁、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通过对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利用,推动生产管理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提升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改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打破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推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让市场要素不断流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环节。
二、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xxx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马克思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创新的本质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进而创造出大量新兴产业,并通过次级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
社会生产力每次出现大的跃升,都对应着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创造性毁灭”。第一次产业革命以蒸汽机大规模使用为标志,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化时代。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为标志,人类社会步入电气化时代。电力技术和内燃机技术取代蒸汽动力技术成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电力产业、通信产业、汽车产业、石油产业等开始迅速发展,取代纺织、钢铁产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三次产业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催生了计算机、半导体等支柱产业。能否掌握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决定了国家的兴衰成败。
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面临内部经济增速换挡、外部打压遏制上升的局面。只有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从技术层面看,关键核心技术能够沿着技术创新链迅速带动产业创新,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从产业层面看,新技术形成的产业往往具有全新的工艺流程和新的装备,由此涌现出一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并促使传统产业经过改造发生质的变化。
三、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xxx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是通过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我国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方面优势,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区域间、企业间充分流动,大大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了生产力质的提升。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创新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统筹协调,通过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创新政策实施需要与市场竞争机制相结合,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优化资源配置带来的经济增长不以增加要素投入为前提,重点是将现有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重新配置,通过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生产主体重新配置到高效率生产主体,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
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
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需要不断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实现跃升,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创新和改革,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一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二是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三是加快推动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快建设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优化创新环境。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提高整个社会对原始创新的包容心、宽容度和承受力,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快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加快完善政府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市场微观主体构建良好营商环境。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积累经验。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在科教资源相对丰富和新兴产业具有领先优势的地区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发挥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潜力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在发达地区率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强化内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推动制造业在国内有序转移。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网络,积极参与全球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拓展技术交流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与国际先进企业、研发机构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吸收先进技术,推动技术创新和转移。改善营商环境,吸引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鼓励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实现技术交流和合作的跨越式发展。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助力。
2024年学习新质生产力主题研讨发言材料3
立足xx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去年9月,xxx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近日,xxx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xxx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新质生产力在理论上不断丰富,在实践中逐步走深,并成为2024年各级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之一。xx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强化创新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9项重点工作之一,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精心部署与具体安排。
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应对风险挑战、掌握更大市场话语权和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xxx总书记指出,“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变,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与此同时,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极大改变了全球要素资源配置方式、产业发展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既面临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也面临冲破少数国家“筑墙设垒”、“脱钩断链”、断供制裁等极限施压。无论是破解人类共同发展难题,还是冲破少数国家对我国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围堵,都需要我们在先进生产力方面占据制高点、拥有话语权。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历史机遇、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了指南,是构筑大国竞争新优势的突破口和支撑点,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xx是科教大省,有各类高等学校110余所、各类科研机构1500余家,有一批特色优势企业及大批专业人才,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正是这样的资源禀赋,使xx有条件聚焦前沿科技,从源头和底层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打造以高科技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我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站稳脚跟、应对挑战,掌握更大市场话语权和发展主动权作出特殊贡献。
二、聚焦特色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5月17日,xxx总书记在听取xx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xx要实现追赶超越,必须在加强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当前,xx正处于跨越结构调整阵痛期、新旧动能转换期、转型升级承压期最吃劲最紧要的关头,迫切需要走好量质并进、以量为基、以质取胜之路。要顺利跨越这一时期,就必须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勇于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前瞻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同时,以新质生产力为传统产业赋能,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xx应紧扣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实体经济、传统优势产业等,把发展着力点向高质量、彰显特色上倾斜,着力推动发展覆盖传统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厚植xx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三、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资源优势向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转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xx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特别是在高新技术、文旅融合、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等方面,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xx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存在诸多短板弱项,市场要素优化配置的断点堵点尚需畅通。xxx总书记在2024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不足,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的形势也表明,只有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才能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谱写xx新篇、争做西部示范”突破起势之年。对xx来说,就是要围绕构建“六个体系”、争做“六个示范”的发展目标,切实做好扬优势、补短板、通断点、畅堵点工作,有效发挥政府与市场两种功能、两个作用,推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方面,着力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部门壁垒,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推动产业链各要素重组,让传统产业迈上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在文旅等特色产业方面,不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就;在新兴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上,整合科技、人才、资金、平台等系列创新资源,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产业链各环节聚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构建具有xx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系统观念与实践标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社会变革广泛而深刻,既涉及当下,更关乎未来,既触及具体的点,也牵动连接点的线与面。坚持系统观念,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高质高效推进西安“双中心”建设,深化拓展秦创原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与新兴、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统筹抓好政府主推的有组织创新、高校院所主导的原始创新、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注重优势巩固与新质培育并进、数字赋能与绿色转型同推、载体打造与基础升级齐抓、链长统筹与链主带动共促;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坚持实践标准,就是要立足国家所需、xx所能,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敢作善为的勇气和智慧,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项政策落实落细落好,以更生动的实践推动新质生产力理论不断丰富和升华。
2024年学习新质生产力主题研讨发言材料4
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xxx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突破方向,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新质生产力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与数智化机器设备、数智化劳动者、数字基础设施、海量数据、算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要素紧密结合的生产力新形态。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高质量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全方位系统推进。
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需要构建与其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进一步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宏观环境,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能够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合作环境。加快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一套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速度。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加快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人才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拥有大量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具备综合运用各类前沿技术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新型生产工具的新型数智人才。必须推动教育、人才培养和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研究型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重视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使职业教育尽快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支撑。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前沿技术领域的颠覆式、突破式创新为前提,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进行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超前部署、全面开展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前沿技术研究,大力支持产业应用研究,在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规模化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驱动作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新质生产力。
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重视数据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建立规范的数据要素管理体系。从法律层面明确界定数据要素的产权,尽快设立全国性的数据确权登记平台,明确数据产权界定的实施办法;尽快制定数据要素的价值评价体系,明确数据要素的可信度、共享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的指标,以便更精准地进行数据要素的评估和交易。加快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激发数据要素的创造和流通。进一步加强数据开放共享,打破数据要素壁垒,使数据在流通中产生更大价值。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估数据安全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情况不断改进和加强数据安全策略。
提升数字赋能新质生产力水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为此,需要紧跟全球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一方面,加快数字产业化进程。推动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进一步夯实大数据中心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数字产业集群。另一方面,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先进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系统、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通过对研发设计、生产工艺、生产管理和销售服务等产业全链条、生产制造全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通过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加强政策服务引导等系统工程,推进传统产业在决策、生产、运营环节上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算力基础。算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功能,只有全面提升算力水平,才能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顺利落地,才能使数据要素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掘,才能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得以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大芯片领域资金投入和支持,推动芯片制造先进工艺和设计能力的提升,推进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创新,推进超级计算机研究和推广应用,加快提升打造高质量算力的硬件基础。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算法和软件领域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快向量子计算、光计算、类脑计算等新型算力领域的探索,加大对算法和软件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提升高质量算力的软件基础。注重优化算力布局,持续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推动算力产业生态化发展,拓展算力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增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动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加快生产力的绿色化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绿色技术驱动绿色产业发展、壮大绿色经济规模,走资源节约、生态友好的发展道路。加快构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升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国际竞争力,进一步降低绿色技术研发推广成本,促进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市场,发展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产业,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和绿色生态产业区。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推进能源革命、消费革命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全面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全面优化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供给。加快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体系,做好全面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供给。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激励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健全和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壮大风险投资市场,促进一批革命性、颠覆性技术领域初创企业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各级各类银行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鼓励银行机构积极开发创新信贷产品。加大科技专项贷款和产业发展专项贷款支持力度,提升银行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产业转型升级项目中的参与度。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建设,提升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对企业科创贷款的担保力度,为科技创新贷款担保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2024年学习新质生产力主题研讨发言材料5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
xxx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这对于我们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宏大时代场景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场景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脉搏,把握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作出的决策部署,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新质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中呼之欲出。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如火如荼,新兴技术深度交叉融合,科学研究范式深刻转变,技术应用创新加速迭代,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世界范围内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战日趋激烈。面对持续深入的新技术革命、产业变革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性交汇,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加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更加深邃的战略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和大趋势,把握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前进方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深刻领悟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现实要求,作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构筑我国竞争新优势和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判断和战略选择,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发展。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不断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人民收入水平和物质生活条件都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以xxx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洞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因素,深刻领略到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把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不断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
二、正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所依赖的技术支撑和工具各不相同。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在理论和实践中表现出突出特性。新质生产力以数据为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表现出突出的创新性。新质生产力既要求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又要求产业间协同配合和发展的有效衔接,表现出突出的协调性。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从根本上决定了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底色。我们党坚定不移地用足用好改革开放这一重要法宝,坚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标注了新质生产力的开放性。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开创人人参与劳动、人人尽力生产、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三、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地位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先进生产力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引擎。
生产力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交往关系、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生产力与社会形态、生产力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诸多矛盾关系中,充分展现了生产力这一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因其极大地超越了人类历史演进中的“手推磨”和“蒸汽磨”,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正如xxx总书记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从发展新质生产力视野看,物质生产固然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但教育、科技、人才对新质生产力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作用却日益彰显。显然,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运用和创新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着力点,充分彰显了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地位,为解决当前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供新思路,为进一步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科技自立自强的技术创新体系等提供科学指引,为巩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提供理论支撑,为构筑竞争新优势,赢得未来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提供决定性向导。
四、以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最大政治,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新质生产力已经开始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又是改革命题。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环境。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2024年学习新质生产力主题研讨发言材料6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南通经济高质量发展
xxx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要求对此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因此,学习与理解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如何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南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南通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有紧迫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何为生产力?狭义上,生产力是指再生生产力,即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从横向来看,生产力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从纵向来看,生产力分为短期生产力和长期生产力;从层次来看,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力就是在三者的共同作用和引导下,生生不息,向前发展。
生产力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劳动资料,这是人们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的总和。二是劳动对象,指的是那些被劳动者的劳动加在其上的物质资料。三是劳动者,也就是具有劳动能力、并以从事劳动活动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个人。这三个要素共同构成了生产力系统,它们相互作用和发展,推动社会的经济活动和技术进步。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人类生产力的演变,主要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三个阶段。生产力的演变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涉及旧生产方式的淘汰和新生产方式的创新,以及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完善。这个过程既受限于生产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元素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xxx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词汇。xxx总书记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可作如下定义:它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有三个基本元素:一是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新型生产工具,特别是能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兴产业;三是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通过改革开放着力打通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必须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人工智能赋能全产业体系。发挥科技创新对机器人、元宇宙、车联网、物联网等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发展壮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产业是重点任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三、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南通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看到,制约南通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还大量存在,需要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要加快集聚科创资源,一体推进科创项目、人才、平台招引,鼓励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产学研合作,深化与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打造开放式社会创新模式。
要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实施产业立市、制造强市战略,做强做优船舶海工等6大千亿产业集群和高端家纺等优势产业链,加快传统产业更新升级,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先布局人工智能、先进通信、低空经济、氢能和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厚植发展新优势。
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碳达峰方案,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深化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提升能源循环效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要优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加快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加快补齐高等教育短板,推动我市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合作,优化职业学院的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高效协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的人才。
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扎实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机构改革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质效,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024年学习新质生产力主题研讨发言材料7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运行,量子计算机的整机运行效率提升数十倍;快舟一号甲火箭实现12天3箭,标志其正式迈入批量生产、批量总装、组批发射阶段;成功制备兼具超强力学强度和高隔热性的高熵多孔硼化物陶瓷材料,在航空航天、能源化工领域有广阔应用前景……新年伊始,中国科技脚步不息、捷报频传,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支撑,为推进高质量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区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就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观历史,从使用铁制农具促进农业大发展,到发明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大门,从发明电话、电灯拉开电气时代序幕,到普及电子计算机见证信息社会到来,创新始终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看当下,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国产大飞机飞向蓝天,5G网络连通南北,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动力引擎、开路先锋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有助于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提供支撑。
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如果说“从0到1”代表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成果转化就是“从1到无穷”的路径演进。时下,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进化,我国先进制造、海洋产业、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等产业活力涌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这就需要写好成果转化“大文章”,让创新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从“实验室”用于“生产线”,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势必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现实中,高技能劳动者供给不足,科技成果转移扩散存在障碍,新兴产业对生产过程及组织管理模式提出更高要求,相关问题客观制约了生产力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全面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再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生产关系深度变革,才能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近段时间,北京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广东提出创建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贵州计划打造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多地就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高质量发展的脚步迈出新的步伐。期待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凝聚更多共识、谋划更多良策,以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筑更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