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与培育新质生产力发言稿精选3篇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关键。通过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技术手段,企业能够减少人力投入、提高产出质量、缩短生产周期,进而降低生产成本并增强竞争力。这一转型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推动了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与培育新质生产力发言稿,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与培育新质生产力发言稿1
战鼓擂、号角起,方向清、任务明。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立足人民主阵地,必然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实现绿色经济质效双升。绿色高质量发展一刻也不能停,新质生产力培育一步也不能慢。要抬高率先突破的定位标杆,把握率先突破的主攻方向,完善率先推进的目标体系,抓实率先突破的重点任务,以善作善成的姿态、决战决胜的心态、冲刺冲锋的状态,拼出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实践新局面、新面貌、新气象。
一、紧扣第一要务,协力推进发展高质量
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密钥,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强区的首要任务。当前,中央和省市各级已站在新的更高起点,越到关键时刻,越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势、顺应趋势、发挥优势、积累胜势、引领局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向着“强富美高”阔步前行。
——要锚定产业兴区“主航道”。着眼放大创业、立业、兴业、富业舞台,在巩固产业态势上突出一个“强”字,强链条、强配套、强供应、强企业,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具韧性的产业集群;在谋划产业孵化上突出一个“抢”字,抢先布局、抢争人才、抢占赛道、抢抓制高点,更好赢得先机、拔得头筹、开拓新局、引领风潮;在促进产业集聚上突出一个“好”字,紧密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找好定位、建好平台、做好服务、抓好项目,建强产业集群,打造园区矩阵,优化营商环境,开创新能源、开发新材料、开工新基建,引进、培育、孵化具有技术领先、品质领航、行业领跑的新兴产业项目。
——要锁定招商富区“主阵地”。要以招大引强为中心,以“营商环境创建”为抓手,聚焦保障重大战略实施、重大项目落地、重点企业发展,放大区位优势集成,提级打造“助企攀登”工程,把地方打造成集聚高端要素的磁场、创新创业的沃土、助企发展的范本。个性化招商树品牌,一切围绕招商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加大招商攻势,做到全天候招商不打烊,全周期服务不断档,全链条供应不减配,实现大项目“接二连三”、优质项目“源源不断”。专业化招商提质效,数量上寻求最大值,狠抓落位项目,紧抓洽谈项目,长抓储备项目;质量上寻求最优值,入规入统项目要有新变化,高科技人才产业项目要有新投入,落位开工十亿元以上项目要有新突破。多元化招商聚合力,全面实施全员招商、全域惠商、全民亲商,聘请商协会、校友会、首席专家库、智库、律所等第三方开展委托招商,最大限度整合招商资源,形成强大招商合力。
——要咬定创新强区“主战场”。向创新要活力,让高质量发展“聚峰成岭”。加快构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高能级科创设施、融通型科技园区、智能化应用场景聚能成势,以创新之“进”,促进经济“稳”住上升期、“稳”在快车道。招人才多蓄力,让高质量发展“聚智成军”。依托高校资源、专家平台、首席资源库、校友联合会等引才平台,引进创新人才、复合人才、海外人才,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做到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让珍宝绽放光彩。强企业提合力,让高质量发展“聚川成海”。全力支持企业“唱主角”,推动各类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政产学研协同发力,锻造“创新篇”技术,攻克“卡脖子”难题,让企业腰杆子挺起来,带动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新兴产业竞相迸发,未来产业孕育孵化。
二、放大区位优势,系统提升地方竞争力
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地方位于改革开放最前沿,处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有独特的长板优势,具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广阔沃土。我们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从发展大潮中辨识机遇,以因应之策把未料之变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遇契机。
——抓经济跃升,让新质生产力“聚链成势”。“突出重点”抓好工业运行,统筹新能源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信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持续发挥工业增长“压舱石”作用,力争实现工业产值翻番跃升。“聚焦新点”积蓄增长潜力,坚持产业科创和科创产业双向发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巩固传统优势产业双管齐下,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迈出新步伐。“打通堵点”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大对骨干企业政策支持,推动新兴企业、数字企业、龙头企业、本土企业、外来企业等一批新项目、新链条落地落位,推动服务业全面提优。
——抓项目攀升,让新质生产力”聚川成海”。聚焦省市项目建设攻坚年,巩固园区主阵地、创业孵化地、招商新高地,确保全年开复工项目攀升。在产业集群上“绘新图”,推进精细化工产业园、青年创业孵化园、数字电商智慧园加快建设,推动新能源电池、动铁刹车片、生物制药多样项目投产运营。在服务保障上“无死角”,做到储备项目抓前期、在建项目抓进度、新建项目抓开工、竣工项目抓投产,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在建设进度上“加速跑”,紧盯序时进度,斗志昂扬打好年初“冲刺战”、开足马力打好全年“持续战”、铆足干劲打好年末“收官战”,为支撑省市扩大有效投资种新田、多打粮。
——抓环境提升,让新质生产力“聚品成景”。着眼打造“里子要实、面子要靓”的一流环境,下好改革“先手棋”,切实打通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堵点,积极打造“审批更少、流程更优、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营商环境。在便企利民上再提速,创建涉企服务“一类事”新场景,实现“免证办”“免提交”“免跑腿”。率先开展政务服务地图、数字政务门牌改革,让政务服务触达群众“心头”、企业“指尖”,打造地方样板。在企业服务上再提质,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新规条,坚持“有事必办、无事不扰、闭环解决”,大力弘扬企业家敢为敢闯敢办精神,不断增强企业幸福感和体验感。在法治环境上再优化,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行“柔性”执法,增强优质服务供给,赋能完善产业生态。
三、增进民生福祉,携手共创美好新生活
总书记要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要始终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立足地方实际,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持现有区位优势、挖掘自身潜在优势,形成群众共享共创的新优势。在民生事业发展已然先行领域,回答好如何继续领先的问题;在民生保障重点先行领域,回答好如何突破创先的问题;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文娱旅游、就业饮食等需要赶超的领域,回答好如何争先进位的问题,放大“坐标系”、找准“参照地”,正视差距、迎头赶上。着力推动城市功能提级。完善“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打通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环境提升工程,实现“一路一景观、一街一特色、一店一品牌、一处一打卡”。着力推进社会兜底保障。鼓励拓宽引才就业渠道,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国家级示范型服务场所,建立特色民生服务新场景、新模式。着力推动教育医疗提标。引入优质资源,推动跨市场融合,建强教育集团,加快村社区医疗门诊建设。着力推动文旅品牌打造。大力发展流量经济、消费经济,持续开展商文旅体特色活动,争取更多论坛、展会、赛事落地,让更多游客来玩来消费,形成“村村有亮点、处处有特色、四季有新品”的文旅新格局。
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与培育新质生产力发言稿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呈现出数字化、绿色化、低碳化和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时代特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一、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历史经验看,中国创造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是通过改革开放调整生产关系,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结果。我国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方面优势,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等各类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区域间、企业间充分流动,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了生产力质的提升。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也需要构建与其相适应的体制机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让各类优质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持续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宏观环境。不以增加要素投入为前提,重点是将现有各类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重新配置,通过将生产要素从低效率生产主体配置到高效率生产主体,提升全要素的生产率。进一步深化土地、能源、金融等要素改革,推动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形成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创新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的统筹协调。完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速度。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对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的支持,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网络,积极参与全球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拓展技术交流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与国际先进企业、研发机构建立长期、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推动技术创新和转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鼓励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实现技术交流和合作的跨越式发展。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注入活力。
二、大力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人才队伍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提出新的要求,推动教育、人才培养和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一支与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是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坚持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理念,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着力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为人才自主培养提供学科支撑和研究平台。聚焦基础研究、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紧前瞻布局,完善重大科技项目部署,进一步加快协同创新,推进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逐个突破“卡脖子”的瓶颈问题。改革人才评级机制,健全人才流动市场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完善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二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优化研究型高等院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供给。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优化调整学科布局,完善高校自主培养学科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本科生培养体制机制,实施大类招生、分段培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激发个人潜能,为广大学生提供充足、多元、可选的专业、课程、教师等优质要素资源。推动专业转换和学分制度改革,降低转换专业限制,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专业权。完善主辅修管理制度,保护学生的潜力和兴趣,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多元化发展的机会。三是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出一大批新科技和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具,劳动复杂性进一步提高,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坚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进,适应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发挥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提高新质生产力所需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衔接,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需求,培养素质高、需求量大、适应性强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深化校企联合,支持订单培养和定制培训,聚焦重点产业、企业和岗位需求,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健全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合理的薪酬待遇制度,体现技能型人才的劳动价值。
三、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的生产要素供给
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加大劳动资料以及生产要素的供给;同时,需要通过创新和改革,不断提升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数据要素对其他要素具有倍增作用,在驱动产业智能化、催生新的生产组织形态方面的作用不断显现,数据要素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和黏合剂。一是加快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数据资源国,具备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应加快推进数据资产化进程,打造大规模高效运行的数据资产市场,把海量的数据资源转化为科研创新活动的巨大推力,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视数据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建立规范的数据要素管理体系。从法律层面明确界定数据要素的产权,设立全国性的数据确权登记平台。制定数据要素的价值评价体系,明确数据要素的可信度、共享性和实用性等方面的指标,以便更精准地进行数据要素的评估和交易。完善数据要素市场,激发数据要素的创造和流通。加强数据开放共享,打破数据要素壁垒,使数据在流通中产生更大价值。持续监测和定期评估数据安全措施,不断改进和加强数据安全策略。二是着力优化金融供给服务。金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血脉,需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体系。发挥资本市场在激励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健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壮大风险投资市场,促进一批革命性、颠覆性技术领域初创企业发展壮大。发挥各级各类银行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鼓励银行机构在确保安全可控前提下积极开发创新信贷产品。加大科技专项贷款和产业发展专项贷款支持力度,提升银行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产业转型升级项目中的参与度。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加大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对企业科创贷款的担保支持,为科技创新贷款担保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三是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对生产力各要素的高效利用质效,推动生产管理向平台化、网络化和生态化转型,提升管理水平。打破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便捷化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让市场要素流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环节。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市场经营主体构建良好营商环境。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创新资源要素布局,发挥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潜力及辐射带动作用。优化生产力国内布局,推动重点产业有序转移。
四、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弱项,建设具有完整安全、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产业基础。一是打造高效互联的基础设施。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集聚集群发展,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提升区域运输服务水平,促进运输结构调整新发展。提升国际运输能力工程,拓展国际航空运输网络,开拓加密近远洋航线,强化中欧班列品牌线路集聚效应。实施多式联运高效发展工程,引导多式联运枢纽区布局。统筹能源供应安全保障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持续推进网络基础设施部署建设,加快5G网络规划建设和通信网络应用升级,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加快发展卫星互联网。二是补齐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抓住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研攻关,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尊重科研规律,完善科研资源配置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学统筹、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现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一体化布局。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推、高校主动、人才主力、市场主导。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坚持全球视野、开放思维,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高水平开放。三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绿色技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构建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国际竞争力。利用碳交易等市场化和财税手段,推广应用先进绿色技术,发展绿色供应链。做大绿色农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发展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确保种子安全、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做强绿色制造业,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和绿色生态产业区。做优绿色服务业,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推进能源革命、消费革命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与培育新质生产力发言稿3
去年七月,主席在四川视察期间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他特别强调四川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需双管齐下,致力于构建西部地区的创新高地,以期成为推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点和新的动力源泉。今年一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总书记深入阐述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部署。三月五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紧紧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核心任务,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应深刻领会并坚决执行总书记的指示精神,以xx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运用新生产力理论引导四川的发展实践,力求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高质量推进方面走在前列。
一、深刻领悟与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及丰富内涵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核心任务在于明确并推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这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总书记展现出深远的战略眼光,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意义及路径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概括与战略部署。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再到“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体现了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上的一脉相承与与时俱进,为新时代新征程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还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我们党始终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指导,推动实践的不断深化。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总书记总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推动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提升,使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鲜明主题。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与支撑力。
二、基于地方特色推动新型生产力发展,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成果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领会并贯彻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论述,以及对我省工作的具体指导精神。我们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四川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正向着更高级的发展形态、更优化的分工结构、更合理的经济结构加速转变。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如产业体系尚需优化、市场机制活力不足、区域协调发展有待加强、对外开放程度有待提高等。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全面、准确、深入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关键任务。我们必须坚持创新为核心,产业为基础,绿色为本底,紧密结合四川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科研实力,聚焦重点领域,勇于探索实践,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成果。
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必须被置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并集结各方力量推动其发展。我们应积极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强化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通过科技创新开辟新的发展领域和赛道,塑造新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四川,作为科技和教育的重要基地,不仅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更拥有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实验室、137所普通高校、369家科研院所,以及20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10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近年来,四川积极参与并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党中央赋予成渝地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重要任务,四川在此方面不仅具备条件,更承载着重要的使命。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并重,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为核心,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和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力求在先进核能、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学、新材料等领域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同时,我们应大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促进科技与产业供需的有效对接和合理匹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融合发展,使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样品转化为产品,从“书架”走向“货架”,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产业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体现,必须持续努力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与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布局产业链”,并对四川提出具体要求,即“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要有精确的战略定位”,并强调“应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前瞻性地规划未来产业的发展”。这为四川指明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明确路径。近年来,四川已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六大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并大力实施提质增效行动。目前,四川已形成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三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九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去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了6.1%的增长,同时,晶硅光伏、动力电池、钒钛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我们必须紧密围绕国家需求,充分发挥四川的优势,坚持工业强省、制造强省的战略方向,不断优化和强化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积极培育并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应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六代移动通信、商业航天、先进核能、智能网联汽车、新型显示等前沿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以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同时,我们要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与相互赋能,不断提升四川在全国产业版图中的地位和能级。
新质生产力,其本质在于其绿色特性,必须以创新的发展方式推动全面的绿色转型。绿色发展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前景最为广阔的发展领域之一,新质生产力的优质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绿色发展之上。四川,作为长江与黄河上游的关键生态屏障,对于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近年来,四川的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去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了100%,长江和黄河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同时,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增速高达11.9%,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了1.1亿千瓦,占比高达86.7%。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上游意识,承担起上游责任,持续深化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以加速推进美丽四川的建设进程。我们还需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统筹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种能源的互补发展。我们必须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绿色转型,构建绿色低碳的循环经济体系,加快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以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础。
为了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消除阻碍和瓶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依靠改革激发动力,通过开放激发活力,有效推动各类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确保先进优质的生产要素能够顺畅地流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近年来,四川省坚持运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发展难题,已在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果。在2022年和2023年,分别有16项和14项改革被选为全国地方改革的典型案例。同时,在开放通道建设、开放平台打造以及开放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了进一步推动发展,我们需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我们必须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于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优化营商环境等关键和难点问题。我们必须持续深化全面改革,让政府和市场能够协同发力,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此外,我们必须坚定地走对外开放合作之路,积极融入并服务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我们需要统筹推进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的建设,切实巩固外贸外资的基本盘,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和新模式。我们必须加快构筑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基地,努力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先进的生产要素,以更好地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我们必须深化改革人才工作机制,为新型生产力的增长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只有确保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顺畅循环,全面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潜能,更准确地体现知识、技术和人才的市场价值,我们才能确保人才在新型生产力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四川省目前拥有超过1100万的人才资源,包括67名两院院士和35.5万名科技研发人员。我们必须坚持“大人才观”,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等各个环节入手,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各类引才计划,构建层次分明的人才引进体系,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确保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能够顺利转化成果,全面释放人才的创新活力,引导各类人才向新型生产力领域汇聚。
推动新型生产力的发展和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是一项重大任务,这对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始终将人民福祉作为最大的政绩追求,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自觉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工作中,我们要立足实际,把握发展需求,遵循客观规律,避免急功近利,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多做有益于长远发展的基础工作,确保我们的工作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同时,我们还需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围绕新型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优化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阶段性任务实施差异化考核,充分激发各地区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