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热门19篇)
经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总结不只是对事情的简单归纳,还要有对过程的回顾和对成果的评价。通过阅读他人的总结作品,我们可以借鉴其优点和经验,进而提升自己的总结水平。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一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溪边。
林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三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蜒。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赏析:第一节,读水浒的孩子是那样专注,作者通过车辆喧闹,广播声,毫然不知时间已悄悄过去,突出了孩子的专注,也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二节,利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
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第三节,把孩子们比做鸭群,在水里互相你泼我溅地嬉戏,就在这嬉戏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
整首诗摄取儿童生活的画面,表现了儿童童年的快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四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2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溪边。
林中。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五
《童年的水墨画》一课选取的是张继楼写的三首儿童诗:《溪边》《江上》《林中》,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课文构思新巧、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充满童真童趣、耐人寻味。教学时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边读边想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和童趣,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读出意境。
1.正确认读“墨、染、碎、浪、溅、爽”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腾、碎、碎、拨、浪、葫、爽、蘑、菇”11个生字,学习积累词语“水墨画、浪花、葫芦、清爽、松针、蘑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童年的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1.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及关于“水墨画”的微课;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写“墨”字,揭示课题。
1.介绍“墨”字的构字特点:
看“墨”字(课件出示:墨),墨是由松树的油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是书写、绘画的黑色材料,所以上边是——黑字,下边是——土。
2.指导书写“墨”:(范写)“墨”写的时候,四点底是四兄弟,中间两点比较小,两边比较大。大家在写字本上写一写。(巡视指导)。
谁来给“墨”字组词?
3.微课介绍,初识“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那浓淡干湿的墨,那远近虚实的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无穷的意境,像诗,像词,像梦,像故事,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播放微课)。
4.揭示课题,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楼用文字记录的一组水墨画,齐读课题:18《童年的水墨画》,再读课题。(在“的”字后面稍微停顿,读出节奏)。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这组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水墨画共三首,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这些地方是诗人在童年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和小伙伴在这儿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读通课文,随机识字。
谁能把诗读流利?(指名读三首诗,师相机正音,并读出诗的节奏。“碎”平舌音;“染”翘舌音;“浪”“爽”后鼻音;如“当作”“扑腾”;指导“爽”的笔画笔顺。)。
2.概括事件:每首诗写了小朋友在做什么?(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三、品读《溪边》,探究学法。
诗人童年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先走进《溪边》这首诗。
(一)听读录音,感知事物。
1.听读想象:
请听录音读这首诗,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印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充分地说,老师随机点拨,并在书上划出相应的景物。)。
(垂柳、溪水、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二)品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感悟画面:
如果说溪边是一幅画的话,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吗?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溪边》,边读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批注在旁边。有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打上问号。
3.交流分享,理解诗意。
同学们认真品读了这首诗,觉得溪边这首诗写出的是平静、欢快而又美丽的画面,为什么?
(1)分享阅读收获,点拨学习方法。
感悟平静、欢快、美丽的画面,相机指导、点拨孩子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读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重点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a.联系上下文理解“染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b.展开想象理解“染绿”:还会把什么染绿了?c.借助图画理解“染绿”(出示绿玉带般的山溪图)。
(2)提出疑问,合作学习。
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呢?(学生提出来,相互帮助)。
3.指导背诵,走进诗境。
《溪边》这首诗,寥寥几笔,勾勒出一静一动,生机盎然,充满童趣的画面,让我们牢牢地把这首小诗记在脑海里。
(三)小结学法(播放录音——学法指导)。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溪边》这首小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我们先——读诗歌,再想画面,最后品诗意。那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品读诗歌的呢?我们是通过——(手指板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了诗歌的。
先自由朗读,想象画面;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走进了文本,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走进意境。接下来咱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感受《江上》、《林中》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四、学法迁移,学习《江上》《林中》。
(一)学习单。
第一关:自由读《江上》《林中》两首诗,想一想,各写了怎样的画面,在旁边作上批注。
第二关:用横线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旁边打上“?”,试着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理解,再和同桌交流分享。
(二)读后交流《江上》。
我们先看看《江上》。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说画面。
2.理解“水葫芦”“银牙”
(1)水葫芦加了引号,说明它不是真的水葫芦,而是游泳本领好的小朋友。
(2)大家看课文插图,一个个小脑袋,就是一个个——水葫芦。
(3)银牙就是“孩子笑了,露出了白白的牙齿呀!”写出的欢乐的画面。
3.指导朗读。
(三)读后交流《林中》。
1.说画面。
2.理解“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
(1)借助图画对比理解“斗笠”“蘑菇”。
(2)联系上文理解句子。
3.指导朗读。
五、总结延伸。
《童年的水墨画》里的这三首小诗,寥寥几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欢乐画面,就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的一幅幅水墨画。这组儿童诗共有6首,课后请大家读读另外三首诗,你也可以用小诗描画出你们自己的童年水墨画。
(作业:
1.抄写词语: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
扑腾扇动戏耍拨动。
2.背诵《溪边》;
3.读读其他的三首小诗;
板书设计:
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溪边(钓鱼)。
想象画面。
借助插图平静欢快美丽。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七
教材分析:
《童年的水墨画》一课选取的是张继楼写的三首儿童诗:《溪边》《江上》《林中》,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课文构思新巧、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充满童真童趣、耐人寻味。教学时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边读边想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和童趣,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读出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墨、染、碎、浪、溅、爽”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腾、碎、碎、拨、浪、葫、爽、蘑、菇”11个生字,学习积累词语“水墨画、浪花、葫芦、清爽、松针、蘑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童年的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一、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及关于“水墨画”的微课;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写“墨”字,揭示课题。
1.介绍“墨”字的构字特点:
看“墨”字(课件出示:墨),墨是由松树的油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是书写、绘画的黑色材料,所以上边是——黑字,下边是——土。
2.指导书写“墨”:(范写)“墨”写的时候,四点底是四兄弟,中间两点比较小,两边比较大。大家在写字本上写一写。(巡视指导)。
谁来给“墨”字组词?
3.微课介绍,初识“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那浓淡干湿的墨,那远近虚实的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无穷的意境,像诗,像词,像梦,像故事,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播放微课)。
4.揭示课题,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楼用文字记录的一组水墨画,齐读课题:18《童年的水墨画》,再读课题。(在“的”字后面稍微停顿,读出节奏)。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这组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水墨画共三首,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这些地方是诗人在童年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和小伙伴在这儿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读通课文,随机识字。
谁能把诗读流利?(指名读三首诗,师相机正音,并读出诗的节奏。“碎”平舌音;“染”翘舌音;“浪”“爽”后鼻音;如“当作”“扑腾”;指导“爽”的笔画笔顺。)。
2.概括事件:每首诗写了小朋友在做什么?(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三、品读《溪边》,探究学法。
诗人童年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先走进《溪边》这首诗。
(一)听读录音,感知事物。
1.听读想象:
请听录音读这首诗,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印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充分地说,老师随机点拨,并在书上划出相应的景物。)。
(垂柳、溪水、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二)品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感悟画面:
如果说溪边是一幅画的话,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吗?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溪边》,边读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批注在旁边。有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打上问号。
3.交流分享,理解诗意。
同学们认真品读了这首诗,觉得溪边这首诗写出的是平静、欢快而又美丽的画面,为什么?
(1)分享阅读收获,点拨学习方法。
感悟平静、欢快、美丽的画面,相机指导、点拨孩子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读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重点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a.联系上下文理解“染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b.展开想象理解“染绿”:还会把什么染绿了?c.借助图画理解“染绿”(出示绿玉带般的山溪图)。
(2)提出疑问,合作学习。
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呢?(学生提出来,相互帮助)。
3.指导背诵,走进诗境。
《溪边》这首诗,寥寥几笔,勾勒出一静一动,生机盎然,充满童趣的画面,让我们牢牢地把这首小诗记在脑海里。
(三)小结学法(播放录音——学法指导)。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溪边》这首小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我们先——读诗歌,再想画面,最后品诗意。那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品读诗歌的呢?我们是通过——(手指板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了诗歌的。
先自由朗读,想象画面;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走进了文本,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走进意境。接下来咱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感受《江上》、《林中》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四、学法迁移,学习《江上》《林中》。
(一)学习单。
第一关:自由读《江上》《林中》两首诗,想一想,各写了怎样的画面,在旁边作上批注。
第二关:用横线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旁边打上“?”,试着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理解,再和同桌交流分享。
(二)读后交流《江上》。
我们先看看《江上》。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说画面。
2.理解“水葫芦”“银牙”
(1)水葫芦加了引号,说明它不是真的水葫芦,而是游泳本领好的小朋友。
(2)大家看课文插图,一个个小脑袋,就是一个个——水葫芦。
(3)银牙就是“孩子笑了,露出了白白的牙齿呀!”写出的欢乐的画面。
3.指导朗读。
(三)读后交流《林中》。
1.说画面。
2.理解“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
(1)借助图画对比理解“斗笠”“蘑菇”。
(2)联系上文理解句子。
3.指导朗读。
五、总结延伸。
《童年的水墨画》里的这三首小诗,寥寥几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欢乐画面,就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的一幅幅水墨画。这组儿童诗共有6首,课后请大家读读另外三首诗,你也可以用小诗描画出你们自己的童年水墨画。
(作业:
1.抄写词语: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
扑腾扇动戏耍拨动。
2.背诵《溪边》;
3.读读其他的三首小诗;
4.有兴趣的同学试着用小诗描画出你们的童年水墨画。
板书设计:
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溪边(钓鱼)。
想象画面。
借助插图平静欢快美丽。
教后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想象诗境,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正道,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
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尽可能帮助孩子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由此带孩子们进入诗的美妙境界。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品读《溪边》后,学生有了各种不同的感受,他们充分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比如:品味了“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溪水的那份绿和活力,已经牢牢地记在心里;“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我通过情境设置,让孩子把自己当成溪边钓鱼的小伙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体验,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朗读也就充满激情。因为有了前期的情感铺垫,所以学完这首诗,让学生背诵,也就容易许多。同样,通过交流,也体会到擅长水性的伙伴们在江上戏水的快乐,在林中采蘑菇的开心,三幅充满童趣的水墨画由此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那些美妙的诗句,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
习得方法,迁移运用,发展思维。
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所以,在学习《溪边》这首诗时,大部分学生对“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比较难理解,我紧扣“染”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让学生走进溪边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诗意情境,理解了这个句子。学完第一首诗,我和孩子一起回顾欣赏诗歌的学习过程:读诗歌——想画面——品诗意,品诗意主要的方法是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继而激励学生迁移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江上》《林中》两首诗,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微课进课堂,培养审美力。
出示了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碧绿的山溪图片,学生马上发出“哇”的惊叹声,他们为这样美丽的山溪而震撼,老师趁此机会让学生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课堂是灵动的,老师在课堂中能把握生成,机智与学生对话,如果语言再干净一些,思维性强一些,课堂就更精彩了。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八
田野。
一阵阵笑声萦绕耳边,
一次次玩耍浮现眼前。
从火热的晌午到凉爽的日落,
田野里的我们欢声笑语。
玩耍中的我们若隐若现。
树林。
溪边的树林玩耍的我们,
溪中的我们欢乐无比。
脚下的鱼儿欢快的游动,
一次次的捕捉却是失败。
一次次的失败迎来了笑脸。
雨中。
雨中的我们欢乐无比,
泥泞的小道玩中的我们激情无比。
虽是雨中却没少欢乐,
雨中的我们从不离开。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九
水墨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后者有时也称为彩墨画。
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2.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词句。
3.能认识本课的6个认读字,能正确在田格中书写“染”“爽”等11个生字。
1.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难懂的词句。
3.认识本课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染”“爽”,指导“爽”的笔顺。
联系诗句理解难懂词句的含义。
1.浏览单元导读页,了解本单元学习内容。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内容为一组儿童诗。
3.初读三首小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范读课文。
3.读词语。
水墨画染绿碎了钓竿扑腾拨动。
葫芦蘑菇溅起浪花清清爽爽。
1.分别阅读三首小诗,读懂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结合上下诗句,理解难懂的词句。
——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中的“给”是“被”的意思。
——理解是上钩的鱼儿把人影打碎了。
——结合诗句的关联,理解蘑菇像斗笠,戴斗笠的孩子像蘑菇。
(2)结合插图和画面,理解难懂的词句。
——结合图片认识水葫芦、斗笠。
——结合课本上的插图理解孩子们像鸭群一样欢乐。
1.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组诗的题目是“童年的水墨画”。
——学习“墨”字,了解什么是水墨画。
2.品读诗歌语言,感受语言美。
——学习“碎”字,感受这个动词的运用,能感受到当时孩子们垂钓时的欢乐场面。
——关联《小儿垂钓》,理解溪边孩子垂钓的画面。
——从“水葫芦”的特点,联想到在水中钻上钻下的孩子。
——通过“抖落”一词,关联《所见》,通过想象感受孩子们在林中的欢乐场景。
3.小结诗歌中的欢乐画面。
溪边——垂钓之乐。
江上——戏水之乐。
林中——雨后之乐。
4.体会自然中童年生活。
——朗读并想象画面。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品味“染”字。
——通过理解“爽”字的字形、字义,感受松树在雨后的“清清爽爽”。
5.朗读课文。
1.指导认读生字,观察生字的书写特点。
2.指导书写“染”“爽”。
1.正确书写生字。
2.积累词语。
3.背诵《溪边》,抄写喜欢的诗句。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十
让学生用传统的水墨工具画自己喜欢的鸟,体验水墨的独特性、丰富性以及晕画化偶然性。指导学生学会用水墨的点、线、面表现鸟。
二、教学目标。
熟悉国画工具材料,感知水墨画的独特之美。学习用水墨的点、线、面以及墨色的浓淡变化进行鸟的动态造型,体验笔墨的趣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浓淡不同的点,线,面来表现自己喜欢的鸟。
难点:水分,墨色的掌握以及破墨法的应用与要表现的形象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
师: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盒、国画颜料、水杯、水墨画鸟的图片。
生: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盒、国画颜料、水杯。
五、教学过程。
(一)交流与导入师生共同欣赏自己课前收集的有关鸟的vcd片段。
师:“现在先让我们来欣赏一段有关鸟的录象,来看看鸟的神态以及动作。”
师:“谁能告诉我鸟有几部分组成?”
师:“谁来学学小鸟觅食的样子?”
师:“谁来学学小鸟展翅飞翔的样子?”
师:“谁来学学小鸟休息的样子?”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墨小鸟。”新授。
板书课题——水墨画鸟。
(二)展示鸟的图片。
师:“如何用水墨的方法来表现小鸟?”
师:“如果把这幅画中的小鸟表现出来要画出几个部分呢?”
教师边与学生讨论边示范。
(用两张纸同时作画,一张是效果好的范作,一张是学生意见不同的范作最后通过对比不同的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哪个部分用水少些效果好,哪些部分墨色浓些效果会更好,教师在示范的同时穿插讲授破墨法:浓破淡,淡破浓。)。
4、学生尝试练习笔墨的浓淡,干湿画法,简单练习破墨法以及点、线、墨块在破墨时的交替使用。
5、请学生谈谈自己在练习的过程中的感受。
师:“请哪位同学谈谈你在练习的过程中的感受?”
6、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上节美术课画的鸟或收集的鸟的图片,用水墨的方法来表现出来。
(三)学生作画,教师巡视辅导。
(四)展示优秀学生作品并讲评学生走下位置找出自己喜欢的其他小朋友的作品,把它贴在展示板上进行互评和展评。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十一
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诗《村居》、《宿新市徐公店》,播放《童年》,让学生谈自己对童年的认识,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1、作者简介。
2.注意以下词语的字音和字形。
肃然起敬万象更新诞生孤苦伶仃。
教谕龙肝凤髓溺爱蹿房越脊。
浑浑噩噩习以为常光大门楣椽子。
做选择题和写话进行检测。
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文意。
2.在文中找出重要词句,写出感悟或提出问题。
3.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在家乡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
1.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3.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明确:1.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童年的苦难与享受;我最早的学习生涯:老师与同学;伤感中离开故乡,踏上新生之路。
2.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盐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物质生活好些了,但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经常在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3.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在苦难之中饱含着深沉的亲情、淳朴的乡情、诚挚的友情。叔父对我家生活的关照和接我去他家;我童年的享受吃到半个白面馒头;和同学玩。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言进行赏析。从用词、修辞、情感等角度进行。可能会出现的句子:
(1)4、5段中那些语句写出了“我”父辈生活的艰难?写父辈生活的艰难有什么作用?“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在地上的干枣充饥”。
父辈生活的艰难,是他们去济南谋生的直接原因,也为后文“我”离开故乡去了济南做铺垫。
(2)6—8段中“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是“我”三四岁时,奶奶每天给“我”的半个馒头。说明了当时物质条件的缺乏和家境的困苦。
这些琐事使我终身受用不尽。写这些琐事,一方面是为了激励自己前进,鼓舞自己振作;另一方面是为了激励后辈,让现在的孩子了解旧社会的苦难生活,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我们走进了季羡林先生的童年,展现了童年了生活的苦难,同时也包含了深沉的亲情、淳朴的乡情、诚挚的友情,揭示了童年生活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相比之下,我们的童年生活是何其幸福,让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以《我的童年》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十二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 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十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溪边》。
3.能说出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
出示课件18:
2.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三首儿童诗都写了什么内容?
出示课件19: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出示字词,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
出示课件20:
2.理解大意。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首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三首诗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预设1:《溪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溪边钓鱼的情景。
预设2:《江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江上游泳的情景。
预设3:《林中》主要写了儿童在林间采蘑菇的情景。
师:是的,这三首诗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深入学习第一首《溪边》。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并回答课件里提出的问题。
出示课件21.22:
(1)预设:读了《童年的水墨画》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追问:如果溪边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呢?
(2)预设: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预设: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预设: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教师板书:(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2.过渡:同学们的想象真美呀!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第一首是怎么描写的这美丽的画面的吧!
指名读第一句话。
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预设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溪水很清澈,很平静。
出示课件23:
过渡:这里的溪水真是太神奇了,像梳妆的镜子,像漂亮的绿玉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默读后两句,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的?
出示课件24: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同学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预设2: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一个小孩在钓鱼。
预设3:我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有“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过渡: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学生默读、思考。
预设5:老师,我从第一句话“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倒映着垂柳的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预设6:“染”字用的好。这样把溪水当作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预设7:这样写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
评价: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来给大家读出这美丽神奇的景色吧!(生读)。
过渡:读得真不错,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8: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的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4.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大家自己读一读这首小诗,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抓住诗句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感悟能力。)。
5.师范读: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出示课件25:
预设1: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有绿色的柳树、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做点缀,真是美极了!
预设2: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在等待鱼儿上钩。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6.同学们说的真不错。参照老师黑板上的词语,试着一起来背一背!(自由背诵、指生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首小诗吧!
(1)自读第二首,提出自读要求。
出示课件26:。
(2)学生回答,想象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
预设:这是一幅快乐的戏水画。水中鸭子拍着翅膀玩耍,孩子们也用双手拨动着浪花,快乐地在水中嬉戏。
老师板书:(鸭子、孩子戏水)。
(3)我们一起走进江上去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27:
读一读这句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了孩子们像小鸭子一样在水里快活的游动。
预设2:孩子们在水中互相你拨我溅的嬉戏,真是太快乐了!
过渡:真是一群快乐的孩子们啊!男同学我们一起读一读,把孩子们的快乐读出来吧!
(4)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读一读,你知道水葫芦指什么吗?
出示课件28:
预设1:我觉得水葫芦应该是一种植物,在这首诗里指的是戏水的孩子们。
预设2:把孩子们比作水葫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儿童游泳的本领很高。
通过“两排银牙”你体会到什么呢?
预设3:“两排银牙”应该是儿童钻出水面,张开嘴露出的白色牙齿。
预设4:我体会到儿童钻出水面激起的浪花伴着孩子们的笑声,真是太快乐、有趣了。
出示课件29:
预设1: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像一群小鸭子,在水中嬉戏的快乐。
预设2:读了这首小诗,我感受到这些孩子的游泳本领可真高啊!
师:是啊!孩子们的游泳水平真高,可以在水里像小鸭子一样自由快活地游来游去。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三)自学第三首《林中》。
1.总结学法: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首小诗呢?
预设1:先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
预设2:还可以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面读懂不理解的地方。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请大家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2.学生根据读书要求,小组内自主完成第三首小诗的学习。
出示课件30:
3.小组汇报,班内交流。
预设1:这首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景。
预设2:林中有许多刚长出来的小蘑菇,还有一群孩子们。
预设3:我知道了第一句话“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一串串晶莹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多么漂亮啊!
预设4:第二句话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下长出来,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所以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小蘑菇零零星星或成片成片地长在树下,像一朵朵小花开放在树下一样。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棒!“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的呢?
出示课件31:
预设5:我觉得是在雨后嬉戏的孩子们。
预设6:孩子们的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快乐啊!
诗的最后一行写到了“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和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意思一样吗?
预设7:不一样。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指的是小蘑菇,最后一行的斗笠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师总结:这真是一场快乐的《采蘑菇》图,雨后的山林中,蘑菇多多,人影绰绰。女同学们,一起把这首小诗来读一读。
师板书:(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四)这真的是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充满快乐的水墨画啊!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我们再来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注重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
四、鉴赏写法,仿写诗歌。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段,我们一起来总结本课诗歌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1: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预设2: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的场景,有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性。
出示课件32:
2.模仿这三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吧。
出示课件33:
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设计意图:分析诗歌的表达特点,模仿诗歌特点,练习写话,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五、课后作业、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六、板书设计。
溪边钓鱼: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林中采蘑菇: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朗读训练。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为了强化学生语言实践,我在课的最后指导学生借鉴诗歌写法,借鉴诗歌的表达方法,诗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及时抒于笔端。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朗读的指导和朗读量还欠缺。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十四
本课教材为苏少版美术第六册第十二课内容,在此之前,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水墨有关知识,如《水墨游戏》,《拉根线条去散步》等等。本课选取了两位著名画家陈子庄、朱聋的作品各一幅,引导学生欣赏画家们用不同的水墨风格表现的鸟,学会用水墨的点、线、面表现鸟。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中国画的乐趣为主,不要过分强调用笔、用墨的技巧。
二、学情分析。
鸟是人类的朋友,是我们熟悉而喜欢的动物。本课是让学生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来表现这个主题。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中国画材料,也从第9、10课中了解了鸟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用传统的水墨工具画自己喜欢的鸟,主要是让学生感知水墨画的美感,体验水墨的独特性、丰富性以及晕化的偶然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国画工具材料,感知水墨画独特的美。
2.技能目标:学习用水墨的点线面及墨色的浓淡来进行鸟的动态造型,体验笔墨的趣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传统国画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重难点。
重点:熟悉水墨的运用,感受水墨画的趣味。
难点:尝试破墨法以及运用浓淡不同的点线面来表现鸟。
五、教学准备。
师:ppt课件,水墨工具。
生:水墨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与导入。
1.放《淅沥沥的小雨》音频,让学生感受。
师:小朋友们,你听到了什么?
生交流汇报。
师:这些飞舞的小精灵飘落到了我们的宣纸上,一滴、两滴、三四滴,你看出了什么?
(师边说边在宣纸上画出大小不一,浓淡各异的墨点。引导学生发现墨色的浓淡变化及点的大小变化)。
老师是用什么工具表现的呢?
(画的时候注意颜色有浓有淡)。
生汇报。
揭示并板书《水墨》。
2.水墨游戏一:
(1)你能用曾学到的水墨技法来表现出这些活泼的点吗?看谁的画面表现的水墨层次最丰富。
(2)学生练习并进行展示交流。
师巡视并选择学生作品随意进行添画变成鸟,并完整揭示课题《水墨画鸟》。
(二)新授。
1.介绍破墨法。
师:你想让自己的画面更具有水墨的韵味吗?老师这里有两个法宝。
(预设:情况一:如第一次练习就出现了破墨法,可直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画面进行小结。
情况二:若第一次未出现破墨法,师分别示范浓破淡,淡破浓。)。
a浓破淡:第一遍水墨尚未干时在上面画第二遍,使水墨产生反复渗化交融的效果。
b淡破浓:先画浓墨,未干时用淡墨画第二遍。
2.水墨游戏二:
(1)你能运用老师教你的这两样法宝,尝试着画只鸟吗?
(2)学生练习,师巡视并选择准确把握住的鸟类作品及存在问题的作品。
(3)展示成功作品,让学生说说成功的原因。(形的特征的把握)。
水墨画鸟不仅要注意水墨技法,同时还要注意观察鸟的外形特征。
3.引导学生欣赏各种鸟类的图片资料并让学生说说这种鸟有什么形体特征。(从身体有几部分组成,外部特征,姿态和动作方面来讲)。
4.师适当运用夸张的手法用水墨示范学生喜欢的一只鸟。
(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哪些部位用水少些效果好,哪些地方墨色浓些效果会更好)。
师:细小的地方,如嘴,眼,笔要竖起来,用浓墨画,蓬松的羽毛用淡墨来表现。
(三)学生作业。
1.欣赏激趣。
(课件展示陈子庄的小鸭子和八大山人的《鸟石图》等图)。
2.学生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感受水墨画鸟的韵味。
3.作业要求:
(1)可以参考自己带的鸟的图片,画一幅水墨画鸟。
如觉得有难度,可照书上的图片画。
(2)小挑战:巧妙运用水墨技法,灵活的运用点、线、面来画出自己喜欢的鸟。
注意抓住鸟类的特征,有能力的同学可添画背景或情节,使画面更加。
生动。
(四)展评。
学生将作业贴于展板中,让学生自己评析、小组评析、集体评析。教师对笔墨表现好的学生给与充分肯定,适时指出某些作品的不足。
(五)课外延伸。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可以用水墨表现自己喜欢的各种家禽。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十五
1.有感情地朗读《江上》和《林中》,体会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2.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地模仿创编。
理解《江上》《林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制作教学相关课件。(教师)。
1.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垂柳梳妆染绿钓竿蜻蜓。
碎了蹦跳翅膀浪花葫芦。
松针蘑菇斗笠抖落。
水墨画清清爽爽明明亮亮。
2.出示任务一:学习《江上》。
2.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交流:
我喜欢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画面,我能把它读出来。
江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鸭群”比喻一群小孩,用“翅膀”比喻小孩的胳膊,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
出处 kAOyAnmIji.com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这句话中的水葫芦为什么要加引号?
句中的“水葫芦”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水性极好的孩子,这句诗写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牙。
仿写。
a.“笑哈哈”是abb式的词语,这样的词语还有。
静悄悄、慢吞吞、亮晶晶。
b.表示“笑”的四字词语还有。
眉开眼笑、哄堂大笑、喜笑颜开。
3.出示任务二:任务一:学习《林中》。
2.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交流:我喜欢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画面,我能把它读出来。
林中。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叫唤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一阵大雨过后,松树像刚刚洗过澡一样干净、清爽,地上钻出了许多各种颜色的蘑菇,一群戴着斗笠的孩子们笑着、闹着采蘑菇,他们的欢呼声震落了树上的雨滴,他们都全然不觉。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清清爽爽”是指整洁干净,这里指松树被大雨淋过以后显得格外清新凉爽。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为什么说蘑菇戴着斗笠像一朵朵山花?
这句话既是比喻句又是拟人句。句子把蘑菇当作人来写,“戴着斗笠”写出了蘑菇的形状。“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这是个比喻句,把蘑菇比作山花,写出了蘑菇的形状。
积累。
“清清爽爽、明明亮亮”是“aabb”类词语,这样的词语还有勤勤恳恳、平平淡淡、形形色色。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a.“抖落”意思是抖动使其落下,这里指孩子们在林中的呼唤声和欢笑声响彻整个林中。“斗笠”在这里指戴着斗笠的孩子们。
b.诗中的两个“斗笠”一样吗?
这部分诗中的两个“斗笠”代表的意思不一样。前一个斗笠指的是蘑菇,诗人把蘑菇比作斗笠,后一个斗笠指的是孩子,诗人把戴斗笠的孩子比作蘑菇。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溪边:儿童钓鱼。
江上:儿童戏水。
林中:斗笠——蘑菇、孩子。
动静交织,纯真美好。
你的童年有哪些好玩儿的事情呢?说出来跟朋友们分享一下。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十六
(1)认知目标:熟悉国画工具材料,感知水墨画独特的美。
(2)操作目标:学习用水墨的点、线、面以及墨色的浓淡变化进行鸟的动态造型,体验笔墨的趣味。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传统国画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浓淡不同的点、线、面来表现自己喜欢的鸟。
教学难点:水分、墨色的掌握以及破墨法的应用与要表现的形象相结合。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认识中国画工具及其相应作用,为本节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游戏与导人:。
教师拿出一张宣纸,请两位学生上来随意点两点,教师在学生点的基础上略加修饰,添加上鸟的眼晴、嘴巴、爪子,即成了两只有趣的小鸟。一只正面,一只侧面。
教师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水墨画鸟。
(3)欣赏与感受:。
欣赏一些知名画家的水墨画鸟作品,找一找他们的用墨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了解水墨画中点、线、面的合理应用。
欣赏同龄人的水墨画鸟,体会鸟的不同的形态特征,感受水墨的不同韵味。
教师示范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尝试,在尝试中教师简单介绍、示范破墨法:浓破淡,淡破浓。
(4)实践与体验:。
学生根据自己写生的鸟或根据资料、照片,大胆用水墨进行表现。
教师巡视,让学生注意笔墨的轻重,用墨的干湿、浓淡,最后形成自己较为独特的水墨表现方法。
(5)展评与拓展:。
学生将作业贴于教师设计的展板“鸟的世界”中,让学生自己评析·小组评析、集体评析。对于水墨表现较好的学生作品,教师要给予肯定。适时指出某些作品的不足。
布置课外作业:。
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仔细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家禽或家禽图片,尝试用水墨进行表现。
(6)收拾与整理:。
学生动手收拾整理作画工具及课桌,保持良好的教室环境。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十七
布置作业是老师的事,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而我却在作业设计上独具匠心,如在学完《童年的泥巴》一课后,我把布置作业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围绕课堂内容设计一份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的.并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特长的作业。第二天我收到了各种各样的作业:有的同学在摘抄本上认真地抄写了好词佳句;有的同学拿来了自己捏的惟妙惟肖橡皮泥作品;有的同学拿来了mp3,里面录制了采访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畅谈他们童年的录音;还有的同学搜集了一些名人童年趣事的故事来和同学们分享……五花八门、充满个性的作业,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这一份份精美的作业,说明学生在设计时融入了浓厚的兴趣,在完成是进行了独立思考,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这样的优化设计,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己支配,丰富了他们课余生活,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十八
青蓝工程才俊课堂展示我选择的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这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童年生活的快乐。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语文要素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考虑到三年级的阶段目标,本单元语文要素以及这篇课文的内容,我将教学目标设置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2.学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3.理解诗歌内容,能说出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在教学环节中逐步引领学生向教学目标靠拢,力求在40分钟内落实教学目标。这样思考本身没有错误,但在落实中过“硬”。
直接导入课文,检测生字词之后,引导学生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通句子。看看这三首小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场景?本身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回顾诗歌内容,对诗歌整体再有一个概念,回忆童年的美好生活。但是我没有考虑到我提出的问题过于宽泛、空洞。讲完课,程老师问我,你提这个问题想让学生回答什么?我愣了几秒钟,说就是想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程老师追问,“这个问题本身你想得到什么答案?三年级的学生理解什么是场景吗?”此处程老师建议给予学生扶手,出示填空,谁?在哪?干什么?一下问题就清晰了许多,也简单了许多。回到办公室我一直在想,三年级的学生理解什么是场景吗?如果让我具体说什么场景,我恐怕也要一时词穷,我备了课标,备了教材,却没有备学生,备学情。把阶段课程目标抄在教材上不代表心中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尤其站在中下学生的学生位置上,用他们的头脑去思考。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我所执教的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就想教授更多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给学生。本身设计的教学环节为:1.学习《溪边》:自由读课文,小诗主要写了溪边的什么场景?并把你认为不容易理解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回顾上学期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迁移到理解句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人影怎么被溪水染绿了”,用“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想一想自己钓鱼时的场景来理解一下‘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2.回顾学习《溪边》的方法:初读,概括场景;细读,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再读,读出诗中情趣。同样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江上》用学过的两种方法理解“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白牙。”再教授借助插图理解句子这一方法。3.学习《林中》理解诗意,夯实学过的三种理解句子的方法。三首小诗都学习完再指名回顾三首小诗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描述的真的是一幅幅美丽的'水墨画。’进行扣题。程老师建议修改为:1.提问场景时,给予‘谁?在哪?干什么?’的扶手,问题更具体,学生回答更清晰。2.自由读《溪边》,提出问题:“这首小诗,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读懂了哪一句,指导感情朗读,之后解决难懂的句子,先让学生猜一猜,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说一说。理解诗意后再次进行朗读,整堂课都将朗读进行到底。由于时间关系,程老师只说了大概思路,但我已经看到自己的很多不足。很多时候课堂上我太过于注重自己讲得怎么样,教得怎么样,而没有去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课堂的一切都在按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教案行走,一切都按预设进行,整节课显得机械,老师在背教案,学生在被满堂灌,再被贴标签,没有精彩的生成,自然也没有精彩的学生。
很多老师讲课,会在心里假想许多学生的回答并根据假想的回答预设许多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讲《花钟》一课时,一个问题我想出了许多的可能性,并通过自己的想象设置了许多的评价。《童年的水墨画》同样如此,但是由于前期引导存在问题,在评价中就显得有些不耐烦,或者说自己在走流程。按田校长的话说,我就像一只钓鱼的小猫,有一条小鱼上钩了,不管鱼大鱼小,不论池塘里的情况,立刻拉线收杆撤网回家。老师的状态不够放松,学生也很紧张,导致整堂课都很紧张,老师和学生心里都在说,赶紧讲完,赶紧下课。今后要更多的关注课堂,关注学生,轻松上场,多读书。以读书来丰富自己的课堂评价语,让评价语水到渠成。
由于自己的准备不足,没有精心备课,在王老师给予多次指导下,这节课上得过于生硬,自己都很不满意,当然也流下了泪水,更多的是留下成长的足迹,知不足而后进。一节课应该留给学生什么?于永正老师说:“就语文教育而言,我得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能力,留下情感,留下兴趣和习惯”。反观自己的课堂,常思常想常反省,和学生一起成长。
三年级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篇十九
1.有感情地朗读《江上》和《林中》,体会诗歌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2.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地模仿创编。
二、学习重点。
理解《江上》《林中》,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学前准备。
制作教学相关课件。(教师)。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年的水墨画》,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
垂柳梳妆染绿钓竿蜻蜓。
碎了蹦跳翅膀浪花葫芦。
松针蘑菇斗笠抖落。
水墨画清清爽爽明明亮亮。
2.出示任务一:学习《江上》。
策略:1.用横线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为什么?
2.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交流:
我喜欢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画面,我能把它读出来。
江上。
像刚下水的鸭群,
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
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
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鸭群”比喻一群小孩,用“翅膀”比喻小孩的胳膊,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
出处 kAOyAnmIji.com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这句话中的水葫芦为什么要加引号?
句中的“水葫芦”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水性极好的孩子,这句诗写一个孩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牙。
仿写。
a.“笑哈哈”是abb式的词语,这样的词语还有。
静悄悄、慢吞吞、亮晶晶。
b.表示“笑”的四字词语还有。
眉开眼笑、哄堂大笑、喜笑颜开。
3.出示任务二:任务一:学习《林中》。
策略:1.用横线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为什么。
2.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交流:我喜欢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画面,我能把它读出来。
林中。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叫唤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一阵大雨过后,松树像刚刚洗过澡一样干净、清爽,地上钻出了许多各种颜色的蘑菇,一群戴着斗笠的孩子们笑着、闹着采蘑菇,他们的欢呼声震落了树上的雨滴,他们都全然不觉。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清清爽爽”是指整洁干净,这里指松树被大雨淋过以后显得格外清新凉爽。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为什么说蘑菇戴着斗笠像一朵朵山花?
这句话既是比喻句又是拟人句。句子把蘑菇当作人来写,“戴着斗笠”写出了蘑菇的形状。“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这是个比喻句,把蘑菇比作山花,写出了蘑菇的形状。
积累。
“清清爽爽、明明亮亮”是“aabb”类词语,这样的词语还有勤勤恳恳、平平淡淡、形形色色。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a.“抖落”意思是抖动使其落下,这里指孩子们在林中的呼唤声和欢笑声响彻整个林中。“斗笠”在这里指戴着斗笠的孩子们。
b.诗中的两个“斗笠”一样吗?
这部分诗中的两个“斗笠”代表的意思不一样。前一个斗笠指的是蘑菇,诗人把蘑菇比作斗笠,后一个斗笠指的是孩子,诗人把戴斗笠的孩子比作蘑菇。
五、本课小结1.试着概括一下本文的主旨。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2.小结:《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如“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快乐场面。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感受到了儿童诗的特点,并能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六、板书设计。
溪边:儿童钓鱼。
江上:儿童戏水。
林中:斗笠——蘑菇、孩子。
动静交织,纯真美好。
七、作业布置。
你的童年有哪些好玩儿的事情呢?说出来跟朋友们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