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乡村振兴座谈会上的发言稿范文(精选二篇)
乡村振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途径。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化,乡村作为其基本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4年在乡村振兴座谈会上的发言稿范文,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2024年在乡村振兴座谈会上的发言稿范文1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X镇产业发展情况做一简单汇报,不妥支持,请大家批评指正。
近年来,X镇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立足特色资源、突出市场导向、发展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产业新质生产力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坚持科技引领,赋能粮食提质。积极引进智能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等手段,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农业科技输送,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大力推广小麦、玉米高产抗旱新品种和“一增三改一防”密植等高产技术,实行标准化管理模式,2023年全镇粮食总产X万吨,新建X村百亩“吨粮田”示范田1个、高标准农田2万亩,高产玉米示范田多次为省市部门提供观摩。健全完善粮食产业链条,X镇粮食烘干仓储中心建成运营。
二是注重高质高效,加快产业升级。按照“调整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思路,引导群众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提升农业附加值。
聚力打造全市蔬菜生产优秀镇、全省蔬菜生产示范镇,坚持露天、温室、拱棚“三菜并举”,发挥农耕盛世、X家庭农场等龙头企业优势,2023年发展高山冷凉蔬菜X万亩,建设X万平方米连体玻璃温室大棚,万亩现代设施农业基地二期和蔬菜小镇项目建成投产。蔬菜小镇入选省级科技小馆,为全市第二季度观摩提供观摩点,省市及兄弟县区参观学习共X余次。鼓励支持企业建设酱菜厂、预制菜加工厂,推动单一产业向复合产业转变。
三是聚焦三产融合,助力多元发展。结合镇情实际,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依托,积极推进乡村农业、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吸引人才回流,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依托万亩现代设施农业基地和蔬菜小镇,创新发展“农业+旅游”“互联网+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精心打造开心农场、采摘园等板块,实现从“菜园子”向“观光园”的转变。积极打造X民俗风情街,举办农活体验、水果采摘等活动,将“X十二坊”与观光式、体验式旅游相结合,着力构建以“文化强、文旅兴”带动“产业兴、百业旺”的发展格局。
四是壮大经营主体,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扎实开展“党旗红·产业兴·群众富”党建品牌创建,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电子商务+订单式种植”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多种联农带农机制,将农户链接到产业链上。创新“八统一分”产业发展机制,采取“入股联结”“订单合作”“入企务工”等方式,让群众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资产入股获“股金”、集体经济分“红金”、务工就业获“薪金”、承包经营获“劳金”,指导X户群众承包企业大棚X个,就近务工X人次,累计增收X余万元。
五是强化人才培育,构筑发展支撑。始终把人才作为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将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毕业大学生等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进行分类,鼓励引导张银虎、穆海潮等优秀人才返乡种植特色农业、创办加工企业。建立“梧桐树”人才工作室和“凤巢驿站”,组织X名土专家、X名田秀才、X名农村实用人才“现身说法”,辐射帮带X户群众发展农业产业,不断提升群众生产技能和增收能力。同时,强化乡村人才精准培训,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训、远程教育平台学习、实地观摩学习等方式,累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X余人次。
六是加快绿色转型,推动持续发展。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绿色农业技术,落实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等措施,努力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加大机械技术应用,去年全镇种植粮食X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5%以上。以生态保护为导向,以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线,采取燃料化、基料化、饲料化、原料化、肥料化“五化利用”模式,不断优化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水平,培育秸秆综合利用龙头企业,有效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让“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目前,全镇安装生物质清洁取暖炉X余户。
会后,我镇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特别是X书记讲话要求,全镇上下将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创新的举措,为X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2024年在乡村振兴座谈会上的发言稿范文2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X市X街道X村党总支X。按照今天乡村振兴座谈会的安排,我围绕本村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从三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同志做简要汇报。
一、坚持党建引领,提升组织凝聚力
一是精心打造X村党建品牌,提出宣传口号,设计专属Logo,强化品牌效应。二是开通视频号,宣传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人文景观风貌等,累计发布X期高质量原创作品,点击量超过X万次,转发、点赞、评论X余次。三是编撰乡村文史。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擦亮文化名片,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二、坚持服务群众,为百姓办好实事
一是打造专业理论宣讲平台。围绕党建、农业等主题,邀请专家学者等到X村实地开讲X次,累计服务村种植大户、合作社成员X余人次,切实提升“本土人才”专业水平。二是实施乡村筑梦计划。主动对接高校和社会组织,确定成长导师X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进行全面辅导,建立长效关爱帮扶机制。三是建立乡贤议事机制。成立“乡贤理事协会”,旨在“搭平台、解乡愁、谋发展、促振兴”,畅通乡贤回归路。建立“乡贤理事群”,在落实村级“三重一大”监督管理制度上,定期邀请乡贤全过程参与,为村发展出谋划策、共建共享,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打造好“说事亭”听民意解民忧,依托社区空间营造项目打造本村村民说事亭,定期和群众拉家常,提出联名提出议案X条,收集意见建议X条,并对群众反应的诉求走访X次、论证X次。
三、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获得感
一是加快家庭农场项目落地。打造集观光、休闲、餐饮等于一体的高端农商文旅融合发展项目,采取“保底+分红”的方式,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自运营以来,累计吸引游客X余人,创收超过X元,解决本村富余劳动力X余人,村民增加收入累计超过X万元。二是打造文化新IP。多次举办集踏青、美食、赛事等于一体的大型乡村文旅活动。开展“摄影有奖征集”、“汉服古装秀”、“农家趣味运动会”等X场主题活动,累计吸引游客超过X人次,消费创收超X元,活动精彩过程被官方平台多次专题报道,获得良好社会反响。三是推动电商赋能农村特色产业。推动X家村集体及村合作社、X家农场与企业进行合作,运用注册商标开展产品定制服务,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以“直播+”农产品的模式推广村内优质粮油、水稻、黄桃、猕猴桃等优质产品,推动特色产品出村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