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级说课稿说学情(八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三年级说课稿三年级说课稿学情分析篇一
涂老师直接展示“一杯食用油”和“一杯水”,通过“你有什么方法比较油和水”这一问题,直截了当地引出新课,并让学生思考两者比较可使用的科学方法。在动手操作前,首先就应明确该过程所采用的方法,学生才不会在整个过程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学生明确用“看”、“闻、”“摸”等方法对“水”和“食用油”进行比较,大大提高活动效率,也有助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演示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图表、图片、幻灯片及示范实验等感性材料,以及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涉及的三个小组实验中,涂老师采用以学生记录、学生汇报为主,教师的指点和引导为辅进行。学生记录方式为填写记录单,学生汇报则是以投影的形式展示小组记录单。
在第二个小组实验——“液滴实验”中,为了强调本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该内容并不只以文字的形式展示,还出示3组图片,学生通过每组两幅图片较为直观地的辨析,明确“液滴实验”的实验细节。图片两两对比,既反映学生是否清楚实验细节,也可通过比较图片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此外,图片是学习者很容易接受的信息,一幅图片可以形象、生动、直观地表现出的信息量也很大。我认为此处为一大亮点。
在演示实验——“水和食用油没有固定形状”中,涂老师运用烧杯、圆底烧瓶和锥形瓶,水和油的形状由圆柱形到半球形再到锥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到两种液体的形状随时在发生变化,使“液体没有固定形状”更有说服力。
总结本堂课采用“维恩图”,将学生得出的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展示出来,具有准确性、整体性和实用性。
此处为本堂课的另一大亮点体现在对混合水和食用油的处理。第三个小组实验——“混合水和食用油”实验,它在教材中出现的目的是验证水比食用油重。我认为,混合水和食用油来判断水和食用油哪个重这种方法不够严谨,另外在其他课堂中发现水和食用油混合后,出现了意外,油滴沉在了水底。而涂老师则是另辟蹊径,他利用这个实验引出“水和食用油哪个重”这一问题,对水和食用油的轻重判断是采用等体积的两种液体在天平上平衡情况的方法。
在问题到验证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步到位。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验证,涂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一步步引导。启发式教学是我国教育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优秀教育遗产,在常规的科学教学教学中对启发提问、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第一步的设疑提问——水和食用油哪个重,到第二步的循循善诱——启发学生采用天平称重比较,再到第三步的探讨解疑——提出“一大一小比较水与食用油轻重是否具有可行性”问题让学生思考,第四步的追问揭疑——引导学生说出“相同体积的水和食用油在天平上的平衡情况”来反映两者的轻重关系,最后到第五步的交流再启——相同体积下,水比食用油重。整个过程是一个探讨学习的过程,用事实说话,以达到对问题解决和对其本质的认识。
课外拓展的设计是让学生比较厨房中其它液体和水,其目的一是巩固本堂课的知识概念与研究方法,目的二是让学生对液体有更进一步的认识,目的三是暗示学生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 在引出科学方法时,学生的回答总是偏离问题的内容,其主要原因是涂老师在提出问题时没有强调“方法”二字,而且没有给出一个例子,让学生对“方法”没有感性的认识,只是一味地在比较水和食用油的不同。
2. 个人认为小组记录单可以每人一份。如果一组一份,会导致小组内某些成员会无所事事,不知所措。当然,一组一份有利于组内成果的汇总,但采用一人一份时,只需要汇报人汇总四人信息,而一般大部分同学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所以信息汇总也花费不了多少时间。
3. 在整堂课中,涂老师不太关注课堂的生成。学生的回答若与理想的答案有所偏离,他一般直接忽视,没有做出及时的评价,这会让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回答是对是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存储一个影响他今后学习的错误概念。因此,教师在充分预设的同时,也要关注生成,把握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在享受“预约的精彩”的同时,迎接“生成的惊喜”。
三年级说课稿三年级说课稿学情分析篇二
汪教授、各位老师和培训班的学员,下午好!今天我很荣幸能站在文三街小学的讲台前,来评三门骨干教师的课。
在评蔡老师执教的《好汉查理》之前,我想先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好汉查理》这篇文章的文本解读。
《好汉查理》,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自称好汉的调皮孩子查理,后来在帮助一个残疾女孩的同时,也得到女孩的理解和尊重,在两个人的互相友好、互相帮助中,查理也改变了自身弱点,变成一个别人认可的好汉查理。 文中的查理是个在改变的查理,是个发展的查理,是个在不断丰满的查理,不断立起来的查理。同时对“好汉”的内涵,课文更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存在多元的解读。而这些人文性的东西都蕴藏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这就给学生的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要理解查理发生变化的原因,这就需要教师着重引导和点拨的地方。
现在让我们回到蔡老师上的《好汉查理》这节课,这节课中我认为非常明显的一点就是教师解读文本没有立足于整体,没有从整体上来把握人物形象,整体上来把握语言特点。这样就把文本割裂成一块一块的,尤其是把文中的查理截然地分成了两个人,坏查理和好汉查理,教师先分析好汉查理好在哪里?再分析以前的查理不好在那里,这样整节课学生对查理的把握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是个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助人为乐的、说话算数的、彬彬有礼的查理,而不是一个在不断改变、不断发展的、不断丰满的、不断给人以立体感的的查理。
只有基于整体的背景,查理的形象才会是真实的,形象的,丰满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把事件的矛盾冲突为切入点:课文第一段说,查理是个很调皮的孩子,爱搞恶作剧,没人喜欢他。可他自认为自己是好汉查理。为什么呢?那就是说,查理是个有缺点的孩子,但他有成为好汉的愿望,只是对好汉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也不能否定他有优点的存在。这是一个非常真实的查理。基于以上的认识,教师再提出:那么你认为查理是个怎样的人呢?那你从哪里看出他是好汉查理呢?这样学生就能辨证地来看查理这个人,而不会截然地把查理分为开始的坏查理和后来的好查理了。
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对话,通俗简洁,却具有丰富的内涵,能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二是语言前后富有对比,在对比中突现人物的发展变化。
我们说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我们的课堂永远存在一种缺憾的美,也真是这些缺憾的存在,激励我们不断地反思我们的课堂,不断地改进我们的教学思想、方法和策略。在上课、反思这样的不断滚动中,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足有实效,我们的业务水平才会日趋提高。蔡老师很年轻,本身的素质也不错,相信在不断的摸爬滚打中,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位出色的语文教师,一定还会出现在杭州某一所学校的课堂上。
我呢,作为培训班的学员,培训即将结束,能站在这里评课的可能就是最后一次了,以后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了,所以评得好的或不好的,都把掌声送给我吧!
三年级说课稿三年级说课稿学情分析篇三
1、能确定观察主题,并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蚂蚁,会积极动脑筋、采用多种办法进行观察,了解蚂蚁基本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
2、能用语言、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并愿意与同学进行交流和相互评价。姜老师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哪位同学先来介绍蚂蚁呢?然后老师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蚂蚁图片贴在黑板上,分开展示在黑板上,可以让学生清晰的看到蚂蚁的三个部分,头部,胸部,腹部,比较直观。而从实际的检验来看,这一个教学设计,贯穿了整个科学观察过程,也同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不由得想起,原来,教学就需要点拨啊。思路或许就在一瞬间产生,而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这个地方是这节课很重要的一个亮点。
3、能积极查找关于蚂蚁的相关资料或通过饲养蚂蚁来了解更多关于蚂蚁的知识。
而姜老师在上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蚂蚁的资料,而后老师直接播放有关蚂蚁的视频,让学生说出蚂蚁的身体构造,我觉得这一环节应该放在学生观察自己采集的蚂蚁标本之后进行,对于身边的昆虫,先让学生凭感觉说出,然后可采用竞赛的方式一一判断出哪种生物是昆虫,哪种动物不是昆虫,并说出理由,而不是由教师自己一一判断出。
一节实验课的成功与否,包括了很多方面:课前的材料准备,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必要讲解,教学设计,学生的已有经验等,所以更加体会到备课的重要性,不仅要备教材,很重要的还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也就是说,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一节课是否有亮点,关键是看自身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否引起其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就是看执教老师能否不断的挑战学生思维,让其自觉不自觉地跟着老师走,不断的挑战自我,迎接老师的挑战,从而师生配合,共同完成本课的探究任务。
三年级说课稿三年级说课稿学情分析篇四
林晓珍老师讲三年级下册的《重叠问题》,我来粗浅的评论下,这种优质课评比能够让老师互相吸取经验,互相查找不足,从多方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对教师更是一种挑战。
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可以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让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例如从课堂的开始,老师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示三(1)班学生参加趣味篮球赛的情况统计表,求出:都有哪些同学参加了哪些活动?哪几个同学同时参加了哪项活动?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
师设计的练习,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并且把包含与交叉重叠与不重叠等几种不同情况。通过题组,揭示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设计巧妙,考虑周到。 我就简单提一下这节课我的遗憾吧。
2、我觉得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还不到位,上课前最好有一个互动这样能够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亲近感,减少距离感,以便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活力,感觉上课有一点没有放开去讲。
三年级说课稿三年级说课稿学情分析篇五
《赶海》是三年级下册第四组第一课。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听了叶老师执教的《赶海》,领略了叶老师的教学风采。叶老师的教学语言生动、简洁,富有感染力。课文写了一个孩子在舅舅的带领下来到海边赶海时的情景,生动展示了赶海的乐趣,表达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热爱。全文语言清新活泼,充满了童真童趣,作者赶海过程中的.调皮、天真感染者每一位读者。
一、教者导入新课很自然,语言简洁大方。
首先教学中教师教态自然、大方、得体,语言具有亲和力,并能适时地赞美和鼓励学生,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二、字词教学有特色。
字词教学比较有特色,教师对课文重点字词进行了归类,有的将词语,重点突出,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字音、词义,特别是语气词和动词的归类非常好。
三、“一个“趣”串联课堂。叶老师的教学紧扣一个“趣”字,找出赶海有趣的场景,再让学生读通读顺,最后提炼出几个小标题,抓住文章主题,重点突出。
三年级说课稿三年级说课稿学情分析篇六
教师通过开课时让学生复习周长的意义,并指出封闭图形的周长,摸一摸圆的周长,书空圆的周长,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和认识,直观地建立了圆的周长的空间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研究圆的周长的计算打好了基础。
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周长后,教师让学生先思考怎样测量圆的周长,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再让学生交流自己想出来的测量方法,学生汇报了线绕法、滚动法量圆的周长,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圆形物品,在合作操作的过程当中,分工明确,有记录员,计算员,操作员,汇报员,合作学习的效果好,教师走入学生当中进行必要的巡视和辅导。
让学生猜测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观察这些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学生在进行了猜测后进行推导,探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圆,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直径,并把数据填入书中表格中。学生观察数据,通过计算对比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从而得出,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突破了本节的难点。教师先介绍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式子表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再介绍π的读写法,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然后再让学生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直观,简单明了。再引导学生讨论: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推导圆周长公式c=πd、c=2πr,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在这一程序上教师主要设计了基础练习、综合练习、开放练习及解决课始问题等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促进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提问还缺乏艺术性。
三年级说课稿三年级说课稿学情分析篇七
1.早渗透。其一,how are you?的问法及其两种不同的回答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但也是平时上课时师生互相问好的.常用语,虽然学生接触英语才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可老师在这方面以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学生对于这些句子已是烂熟于心,所以表达起来也是驾轻就熟。其二,在学习新单词时,能给学生词组的渗透。如在学习pencil时,让学生组词时,就有学生学生说出three green pencils和thirteen pencils,学生得到老师的认可,也会非常高兴,同时听课老师也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2.不断构建学生头脑的知识。在本学期的学习中,mr,mrs,miss这三个单词一直是三年级孩子学习的难点,经常说错,在学习了几个新单词后,老师拿出孩子预先做的各种头饰,分别称之为mr pen或者miss pencil,然后再练习今天的对话,既有童趣,又巩固了语言点。
商讨:
1.教师在语音、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还需加功夫。特别是清辅音结尾的词,尤其要注意。还有this is的读音,听起来觉得不舒服。
b: hello,a. fine ,thank you.这样听起来有点乱。
三年级说课稿三年级说课稿学情分析篇八
听了徐云老师执教的《赶海》一课,感受很多。这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的趣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
一开课,徐云老师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整节课,徐老师紧扣一个“趣”字,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赶海的乐趣,课堂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果显著。
关于这节课,个人有一点建议,与徐老师共同探讨:徐老师在教学时重视了各种形式的读,但品词品句部分做得还不够扎实,比如课文中有许多动词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应该引导学生品味,然后结合写作,让学生懂得以后在写作中可以通过使用动词这种形式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有趣。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文章语言活泼、趣味横生,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徐老师整节课围绕一个“趣”字设计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仿佛自己就是来到了大海边,情感共鸣牢牢把握学生学课文的兴趣,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