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论文(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篇一
本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文言文教学,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古文的基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等。一是古文翻译、文章赏析,名篇佳句的背诵。课堂教学的模式主要如下:
1、改变以往教师主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把相关的知识用填鸭的方式教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老师唱独角戏。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自己疏通文义,提出疑问,老师给予解决。当然,有些固定的知识,老师还要传道指点。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
2、采用师生同台的教学方法,老师充当主持的角色。具体做法是:把班级分成若干组,每个组有一名主管学习的组长。帮助讲课的学生组织材料,每次讲课随机抽出几人讲解课文。学生事先知道讲哪篇文章,有准备的时间。在讲一篇课文的时候,他们几人可以分工。比如有的讲情节,有的讲人物形象,也可以讲全部内容。学生讲完后,他们会给我意外的惊喜,同样的话题,几个人以不同的角度阐述。是多元的思辩,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3、讲练结合法对文言文教学很有帮助。讲完每课后,学生稍做总结,进行习题练习,从做题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纠正问题。
4、总结归纳法:学习了两单元的文言文,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归类,可分成几个部分,比如字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重点句式,疑难句子翻译,名句默写等。学生用心做了,效果很好。这样,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的是整体的系统的而非零散的知识。
5、落实是文言文知识得以扎实的重要的途径,可以利用自习或课上十几分种抽查,一次不会,两次,三次,直到彻底掌握。
用心实践,真心体会,认真反思,尽快成长。语文如海,博大精深。语文如宇宙,浩瀚无穷。真正把语文教好,真的不容易,能做的该做的只有继续努力。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篇二
一.高二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__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我们学校实行了文理分科,我担任了高二两个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在高中理科班,有部分学生严重偏科,虽说语文是文理科高考必考科目,但许多理科生有意无意地把这门当做“文科”,甚至当作“副科”,日常生活中忽视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们认为学语文无用,不愿学甚至不学语文,语文课成了“睡觉课”、“娱乐课”。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语文不过是“鸡肋”、“豆芽”,从来都不值150分,也用不着花多少时间去学它。甚至出现了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的现象,认为“人文科学”比不上“科学技术”, “得理综者得天下”、最终学文科的都是成绩不行的,而学语文,“就像吃中药,吃与不吃都没什么明显的效果”。尽管理科班当中也有极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偏爱理数化,语文基础薄弱、能力不强,毫无学习热情。因此,理科班的语文老师只能自叹“教语文难,教理科班的语文更难”。
1.理科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现状:
现象一:理科生对于语文的学习都很抱怨,说语文学习没规律,学了跟没学一样,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没时间、没动力做语文作业,有学语文的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理科题目,成效立竿见影。
现象二:对于语文教学“听说读写”中很重要的一环“朗读”,许多理科生认为像教师示范朗读、自读、默读等都是在浪费时间。
现象三:理科班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评讲考试试卷时,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听,其他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有些人偷偷在课桌底下看杂志或做其他科的作业。
由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理科生不爱学习语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兴趣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把激发理科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日常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2.原因分析
⑴理科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均衡学习各科的能力不强
本届是新高考方案实施的第二届,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既要每天应付大量繁复的数理化作业,又要应付本年6月份的学业水平考试(相当于小高考),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的学习内容矛盾中,学生欠缺科学分配各科学习时间的能力。结果把本来不能像理科那样立竿见影的语文学习课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⑵学生学习功利心强,认识上存在偏差
语文学习是一个“持久战”,需要耐心和恒心,急功近利搞“闪电战”是看不出成效的。但理科班学生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成绩退步。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功利心理的学生对语文高考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就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
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考在课外,功在课内”。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我们从基础开始日积月累,没有恒心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课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
⑶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各学科之间尚缺乏一种“一盘棋一起下”的全局观念
这种观念致使本位主义色彩十分浓厚,教师纷纷向学生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学生分身乏术,尤其是理科生,在数理化巨大的分数诱惑下(语文主观题写100个字最多也就5分,而理科一道大题就十多分),只能在一番权衡之后,把语文抛在一边,成为“鸡肋”。
⑷语文同理科科目相比,有很大不同。
①理科以探究式的研讨入手,每一个环节有逻辑性,而且每一个步骤不可以跨越,学生会循着一定的规定来进行,而语文却是要学生把握一定的思想感情来思索别人的思想,用语言来表现看见的和看不见的情感,这样,就显得有很大的主观性,不易把握。而且语文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积累,要求有很强的基础,而一般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机械的学习记忆,没有正确的语文素养的培训,这就使得高中阶段不能够连结。
②理科学习在于掌握规律,追求的是精确性,理科的标准是规范的、统一的,理科强调客观事实,学生喜欢理科的主要原因便是它有规律可循,它有较高的效能度,而语文却不是,学生答语文题往往是凭感觉,学好语文,仅凭感觉是不行的。
二、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在实践中得出如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转变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简单地说就是语文课程具有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功能与价值,同时具备求真、审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与价值。我们要让理科班的学生认识到:语文是“万科之母”,学生学好语文课是学好其它课的基础。让他们明确在语文课上锻炼出来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与基础,在语文课上所习得的方法、能力、习惯、兴趣等应该保留并迁移至其他课中来,并让其有所发挥、发展。同时语文学习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使我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了更好的依据。
(二)激发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用爱去沟通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是人对待事物或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体验,它伴随着人的活动的始终,是一种很强大的活力。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洽,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教师爱学生,关注学生,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的重要条件,是消除学生与教师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主动、愿意与教师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实现对话,达成共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教师的爱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在课堂上,不仅用语言,还要通过教师的一举一动来传达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教师热爱学生,信任学生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二者交融就会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2、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激情燃烧的氛围
如果课堂上有激情燃烧的氛围,学生学习自觉程度高且兴趣浓厚,课后学生就容易保持自主学习状态,反之,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厌弃这门学科,拒绝进一步学习。如何创设激情燃烧的氛围呢?
首先是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或是于漪式的“激情感染”,使师生活动产生共鸣;或是魏书生式“气功冥想”、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或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或引用诗词、成语、寓言故事、歌曲、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用图片、音像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自然而然形成高涨的学习热情。
其次,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远。根据不同类型的选修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方面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应该有适合其特点的不同教法,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达到顶点,使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促使学生把教学策略内化为学习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如《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和《唐宋散文选读》应重视作品的阅读欣赏实践,教师可提供必要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从书刊和互联网上找寻资料;可组织诗歌散文朗诵会或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和多媒体展示会,交流阅读欣赏心得。还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仿写古代诗词或撰写对联,撰写鉴赏小论文,编纂自己的古代诗歌散文集。学习《语言文字应用》,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中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向学生推荐《咬文嚼字》等语文报刊,指导学生对教科书、报刊、商品包装、街头广告、电视字幕、播音员用语进行纠错。可以自己编写相关的相声、小品等。还可以与必修课中学习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与高考的语文文字应用题结合起来。
3、积极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现的舞台,给学生成就感
正处在青春年华的理科班学生,往往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教师要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组织与开设属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积极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现的舞台,给学生成就感。或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表演自己出众的口语能力。或课堂上注重启发提问学生,着重问为什么,以此让学生表演并锻炼思辨能力或课堂上开设诵读比赛,让他们的朗诵能力尽情表现,并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感。或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尽显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其自主性,重视其积极参与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身较高的语文修养去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偏科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和乐学语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让理科班的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不仅要改造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要改造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创设最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手段。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篇三
一.高二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0__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我们学校实行了文理分科,我担任了高二两个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在高中理科班,有部分学生严重偏科,虽说语文是文理科高考必考科目,但许多理科生有意无意地把这门当做“文科”,甚至当作“副科”,日常生活中忽视的情况并不少见,他们认为学语文无用,不愿学甚至不学语文,语文课成了“睡觉课”、“娱乐课”。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语文不过是“鸡肋”、“豆芽”,从来都不值150分,也用不着花多少时间去学它。甚至出现了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的现象,认为“人文科学”比不上“科学技术”, “得理综者得天下”、最终学文科的都是成绩不行的,而学语文,“就像吃中药,吃与不吃都没什么明显的效果”。尽管理科班当中也有极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偏爱理数化,语文基础薄弱、能力不强,毫无学习热情。因此,理科班的语文老师只能自叹“教语文难,教理科班的语文更难”。
1.理科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现状:
现象一:理科生对于语文的学习都很抱怨,说语文学习没规律,学了跟没学一样,甚至学了还不如不学,没时间、没动力做语文作业,有学语文的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理科题目,成效立竿见影。
现象二:对于语文教学“听说读写”中很重要的一环“朗读”,许多理科生认为像教师示范朗读、自读、默读等都是在浪费时间。
现象三:理科班的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评讲考试试卷时,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听,其他学生都没有进入状态,有些人偷偷在课桌底下看杂志或做其他科的作业。
由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理科生不爱学习语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兴趣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说明兴趣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要把激发理科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日常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2.原因分析
⑴理科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均衡学习各科的能力不强
本届是新高考方案实施的第二届,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时间紧,既要每天应付大量繁复的数理化作业,又要应付本年6月份的学业水平考试(相当于小高考),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与无限的学习内容矛盾中,学生欠缺科学分配各科学习时间的能力。结果把本来不能像理科那样立竿见影的语文学习课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⑵学生学习功利心强,认识上存在偏差
语文学习是一个“持久战”,需要耐心和恒心,急功近利搞“闪电战”是看不出成效的。但理科班学生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成绩退步。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功利心理的学生对语文高考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就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
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考在课外,功在课内”。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我们从基础开始日积月累,没有恒心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课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
⑶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各学科之间尚缺乏一种“一盘棋一起下”的全局观念
这种观念致使本位主义色彩十分浓厚,教师纷纷向学生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学生分身乏术,尤其是理科生,在数理化巨大的分数诱惑下(语文主观题写100个字最多也就5分,而理科一道大题就十多分),只能在一番权衡之后,把语文抛在一边,成为“鸡肋”。
⑷语文同理科科目相比,有很大不同。
①理科以探究式的研讨入手,每一个环节有逻辑性,而且每一个步骤不可以跨越,学生会循着一定的规定来进行,而语文却是要学生把握一定的思想感情来思索别人的思想,用语言来表现看见的和看不见的情感,这样,就显得有很大的主观性,不易把握。而且语文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积累,要求有很强的基础,而一般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机械的学习记忆,没有正确的语文素养的培训,这就使得高中阶段不能够连结。
②理科学习在于掌握规律,追求的是精确性,理科的标准是规范的、统一的,理科强调客观事实,学生喜欢理科的主要原因便是它有规律可循,它有较高的效能度,而语文却不是,学生答语文题往往是凭感觉,学好语文,仅凭感觉是不行的。
二、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在实践中得出如下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转变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观念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简单地说就是语文课程具有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功能与价值,同时具备求真、审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与价值。我们要让理科班的学生认识到:语文是“万科之母”,学生学好语文课是学好其它课的基础。让他们明确在语文课上锻炼出来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前提与基础,在语文课上所习得的方法、能力、习惯、兴趣等应该保留并迁移至其他课中来,并让其有所发挥、发展。同时语文学习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使我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了更好的依据。
(二)激发理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用爱去沟通师生间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感是人对待事物或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体验,它伴随着人的活动的始终,是一种很强大的活力。现代教学理论表明,教学是一种沟通现象,“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洽,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融。教师爱学生,关注学生,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是创设平等、民主、安全、愉悦的课堂氛围的重要条件,是消除学生与教师交流中的畏惧紧张心理,让学生主动、愿意与教师倾心交谈,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实现对话,达成共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用教师的爱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学习的热爱。教师在课堂上,不仅用语言,还要通过教师的一举一动来传达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教师热爱学生,信任学生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二者交融就会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2、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激情燃烧的氛围
如果课堂上有激情燃烧的氛围,学生学习自觉程度高且兴趣浓厚,课后学生就容易保持自主学习状态,反之,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就会厌弃这门学科,拒绝进一步学习。如何创设激情燃烧的氛围呢?
首先是导入新课要有趣味性。或是于漪式的“激情感染”,使师生活动产生共鸣;或是魏书生式“气功冥想”、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或提问,设计疑点启发思维;或引用诗词、成语、寓言故事、歌曲、名人故事等,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或用图片、音像等非语言手段,引起好奇,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的学习情境,自然而然形成高涨的学习热情。
其次,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远。根据不同类型的选修课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的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重在发挥想象和联想,注重情感和审美方面的体验;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强调理性和严谨,应该有适合其特点的不同教法,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反应达到顶点,使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促使学生把教学策略内化为学习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不同的学法指导。如《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和《唐宋散文选读》应重视作品的阅读欣赏实践,教师可提供必要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从书刊和互联网上找寻资料;可组织诗歌散文朗诵会或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和多媒体展示会,交流阅读欣赏心得。还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仿写古代诗词或撰写对联,撰写鉴赏小论文,编纂自己的古代诗歌散文集。学习《语言文字应用》,应引导学生增强应用意识。注重在生活中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向学生推荐《咬文嚼字》等语文报刊,指导学生对教科书、报刊、商品包装、街头广告、电视字幕、播音员用语进行纠错。可以自己编写相关的相声、小品等。还可以与必修课中学习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与高考的语文文字应用题结合起来。
3、积极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现的舞台,给学生成就感
正处在青春年华的理科班学生,往往有很强的表现欲望。教师要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组织与开设属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积极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现的舞台,给学生成就感。或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表演自己出众的口语能力。或课堂上注重启发提问学生,着重问为什么,以此让学生表演并锻炼思辨能力或课堂上开设诵读比赛,让他们的朗诵能力尽情表现,并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感。或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尽显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其自主性,重视其积极参与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语文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身较高的语文修养去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偏科学生由厌学变为愿学和乐学语文,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让理科班的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不仅要改造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要改造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创设最大的展示自我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兴趣,投其所好,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手段。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篇四
高三物理总复习的目的是通过总复习,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熟练掌握物理规律、公式及应用,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成以上目的,我们在高三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住考纲、回归课本
1、“考纲”即“考试说明”,它是考试出题的依据,因此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应紧紧抓住考纲逐一落实考点,用考纲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才能做到全面无遗漏;要对照考纲一个一个知识点落实,从考纲对知识点的要求的程度对照学生掌握的情况看是否达标。
2、在复习备考时,应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在复习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研读教材内容,使其看书有一定的目的性,便于弥补自已基础知识弱点,融会贯通教材的基础知识结构,使其回归课本目的性强,才能充分利用时间,真正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
3、正确处理好“热点”与“冷点”。最后阶段复习中,不仅要注意考纲中的热点问题,在看书时要重视考纲中的重点内容,同时更要关心所谓的“冷点”。因为前一轮复习中在综合试卷里所谓的重点知识、热点知识出现的机会较多,通常都进行了反复的强化,恰恰在所谓的“冷点”的地方出题较少,重复的机会少,有的甚至没有考查过,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必要的给以加强。如:今年高考实验题对示波器的考查.以后应注意在“冷点”上的复习,以防止在高考当中出现一些知识上的死角。
二、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在高考复习备考时,要处理好“基础”与“能力”的关系,特别是在第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重点是复习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但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还应当有目的的加强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1.加强信息迁移问题的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信息迁移问题一般都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信息,要求通过阅读该信息去回答或解决一些物理问题,信息迁移问题着重考查学生临场阅读,提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加工、处理,以及灵活运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给出有关磁悬浮列车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去回答和分析有关磁悬浮列车的问题。
2.加强科技应用问题的训练,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年的高考卷,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的物理问题已成为高考中的热点。平常的物理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缺少与科学技术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在物理教学及有关问题训练时,往往是简化后的物理对象、场景,把所有物理问题变成了理想化、模型化,而实际生活问题则往往不同,它并不明显给出简化或理想化的对象及物理场景,因而需要培养学生学会抽取物理对象和物理场景的环节。
3.加强实验技能训练,提高实验能力。建议在高三复习阶段重做高中阶段已做过的重要实验,开放实验室,但不要简单重复。要求学生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实验,要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同时要求在实验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会控制条件(控制变量)、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会根据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带复习,设计新的实验。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明确认识结论、过程和质疑三要素,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打下基础。学会正确、简练地表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结论,特别是书面的表述。
4.加强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题是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或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考查学生能否寻求独特而新颖的,并具备社会价值的思维方法解决尚无先例的问题的能力,这些题大多数属于开放性的实际应用题,创新思维的主要成份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尽可能多种多样的答案的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而集中性思维则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和各种设想,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结果的思维操作过程,发散性思维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为主,而集中性思维则在这些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和比较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三、做好归纳,注重综合
1、要善于归纳总结,不仅要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对物理习题最好能形成自己熟悉的解题体系,从而在高考中面对陌生的试题能把握主动。
2、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综合,重点应放在力学、电磁学的综合,加强训练、归纳、总结,反思、提高分析综合及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训练,注意答题的规范化
1、平时训练中要让学生抓住自己有困难的问题认真分析,针对性的训练。最后的阶段应避开难题、做少量的练习。要选择难度适中,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题目和一些基础题目来做,要保证质量和做题的效率及情绪和信心,通过做题保持良好的解题能力。
2、规范答题。物理试题的解答比较重视物理过程和步骤,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在解答物理题时要规范。解答计算题时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有必要的图示,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要有方程式和必要的演算步骤,计算结果要考虑有效数字和单位。让学生在练习时尤其在做高考题时要仔细看一看计算题应该怎么样表述,答案的评分标准如何,力争做到能做对的题目就一定不丢分。
总之,在高考物理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有周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得力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高考的胜利。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论文篇五
高三物理总复习的目的是通过总复习,使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熟练掌握物理规律、公式及应用,总结解题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成以上目的,我们在高三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住考纲、回归课本
1、“考纲”即“考试说明”,它是考试出题的依据,因此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应紧紧抓住考纲逐一落实考点,用考纲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才能做到全面无遗漏;要对照考纲一个一个知识点落实,从考纲对知识点的要求的程度对照学生掌握的情况看是否达标。
2、在复习备考时,应以课本为本,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在复习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研读教材内容,使其看书有一定的目的性,便于弥补自已基础知识弱点,融会贯通教材的基础知识结构,使其回归课本目的性强,才能充分利用时间,真正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
3、正确处理好“热点”与“冷点”。最后阶段复习中,不仅要注意考纲中的热点问题,在看书时要重视考纲中的重点内容,同时更要关心所谓的“冷点”。因为前一轮复习中在综合试卷里所谓的重点知识、热点知识出现的机会较多,通常都进行了反复的强化,恰恰在所谓的“冷点”的地方出题较少,重复的机会少,有的甚至没有考查过,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必要的给以加强。如:今年高考实验题对示波器的考查.以后应注意在“冷点”上的复习,以防止在高考当中出现一些知识上的死角。
二、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在高考复习备考时,要处理好“基础”与“能力”的关系,特别是在第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重点是复习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但在夯实基础的同时还应当有目的的加强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1.加强信息迁移问题的训练,提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信息迁移问题一般都是给出一段文字或图片信息,要求通过阅读该信息去回答或解决一些物理问题,信息迁移问题着重考查学生临场阅读,提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加工、处理,以及灵活运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给出有关磁悬浮列车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去回答和分析有关磁悬浮列车的问题。
2.加强科技应用问题的训练,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纵观近年的高考卷,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的物理问题已成为高考中的热点。平常的物理教学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缺少与科学技术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在物理教学及有关问题训练时,往往是简化后的物理对象、场景,把所有物理问题变成了理想化、模型化,而实际生活问题则往往不同,它并不明显给出简化或理想化的对象及物理场景,因而需要培养学生学会抽取物理对象和物理场景的环节。
3.加强实验技能训练,提高实验能力。建议在高三复习阶段重做高中阶段已做过的重要实验,开放实验室,但不要简单重复。要求学生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实验,要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同时要求在实验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会控制条件(控制变量)、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会根据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带复习,设计新的实验。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明确认识结论、过程和质疑三要素,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打下基础。学会正确、简练地表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结论,特别是书面的表述。
4.加强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题是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或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中考查学生能否寻求独特而新颖的,并具备社会价值的思维方法解决尚无先例的问题的能力,这些题大多数属于开放性的实际应用题,创新思维的主要成份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尽可能多种多样的答案的思维,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点;而集中性思维则是依据已有的信息和各种设想,朝着问题解决的方向求得最佳方案和结果的思维操作过程,发散性思维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为主,而集中性思维则在这些可能的途径中选择和比较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两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三、做好归纳,注重综合
1、要善于归纳总结,不仅要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对物理习题最好能形成自己熟悉的解题体系,从而在高考中面对陌生的试题能把握主动。
2、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综合,重点应放在力学、电磁学的综合,加强训练、归纳、总结,反思、提高分析综合及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训练,注意答题的规范化
1、平时训练中要让学生抓住自己有困难的问题认真分析,针对性的训练。最后的阶段应避开难题、做少量的练习。要选择难度适中,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题目和一些基础题目来做,要保证质量和做题的效率及情绪和信心,通过做题保持良好的解题能力。
2、规范答题。物理试题的解答比较重视物理过程和步骤,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在解答物理题时要规范。解答计算题时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有必要的图示,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要有方程式和必要的演算步骤,计算结果要考虑有效数字和单位。让学生在练习时尤其在做高考题时要仔细看一看计算题应该怎么样表述,答案的评分标准如何,力争做到能做对的题目就一定不丢分。
总之,在高考物理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有周密的计划、科学的方法、得力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高考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