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这篇文章(六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西双版纳这篇文章篇一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过《小石潭记》、《阿里山纪行》,对游记的学习有了一些基础,且游记属于散文的一种,这类散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因此我的目标设置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了解运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方法。
3、学习通过对照手法表现西双版纳神奇秀丽自然风光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文中相关注解,理解文章内容。
2、倡导学生课前查找收集关于版纳的资料增加感性认识。
3、课堂上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会傣族人民独特的人文风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难点:
1、通过对照手法体会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的神奇秀丽和人文景观的质朴意深的特点。
2、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法
教学中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欣赏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感受当地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而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人文思想,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想才能体会得出。
对照手法的运用是难点,在问题设计中我用了填空题的格式做引导。为了帮助学生赏析语言,我提供了示例和赏析格式。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教学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①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②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本课两课时完成,下面我具体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本课时有两个目标:
1、通过欣赏自然美和人文美感受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
2、体会对照手法的运用,深层次感悟“美”的内涵。
(一)、故事导入
上课开始,我讲述了关于泼水节传说的故事,目的之一:激发兴趣:之二:为后面讲解傣族人对待水的态度蓄势,提供铺垫。
(二)、感受美(浏览课文,探美)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明线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版纳的美。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三)、品读美(朗读课文,寻美)
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体会热带雨林的特点,其中穿插对照手法是为了点明西双版纳的神奇的特点。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观的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风俗文化,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的美。
人文美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与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达,对“妩媚”一词含义的理解是难点,目的想点明作者对这幅风情画的喜爱之情。概括,西双版纳的风俗美美在互助友爱、善良虔诚、乐观从容、质朴意深……
(四)、表达美(神游图片,悟美)
出示西双版纳代表性景观图片,配葫芦丝乐曲。增加感性认识,结合课文内容深切感受西双版纳之美。
畅游西双版纳回眸那个金孔雀飞出的地方,那片神秘珍贵的热带雨林,那颗我国西南部边境线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丽的西双版纳……
美就大声赞:西双版纳美在……美在……
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总是浓的化不开的碧绿。
美在水,无论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软软地淌,娇娇地流。
(五)、内化美
在我看来,西双版纳之美,美在神秘、美在包容、美在和谐、美在自由、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图片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比播放,为了唤醒同学们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提示:你从傣家人对待水的态度中感悟到了什么,我们如何看待人与自然这个永恒的话题。
表达:亚马孙热带雨林已经遭到破坏,美丽的西双版纳未来的命运如何?(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一段感悟性的文字表达你对“美”的理解。
设计意图:我认为一切的美都先源自人的心里,美先在心里才会在眼里。真正的美是心灵美,是善良,是真诚的态度。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是我上完可以后的深刻体会。课堂最后以不圆满结束,前一节课安排见学生时我已预料到。反思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客观原因:
1、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课文,对内容较陌生对西双版纳没有一点积累和印象。
2、由于对信息把握不准,我按第二课时准备的学案。3、我所抽的班级没有固定的小组,上课前才临时分的导致课堂效率过低。
主观原因:
1、个人驾驭课堂的能力有限。
2、对学案式的精神理解不到位,没有坚持在课堂上使用。
3、备课过于注重实效,对学生能力估计不足。
总之,这次任务完成了,无论结果如何我尽力了。在这过程中我收获的不只是失落更有深深的教训,有对今后教学的思考。至少,这个过程中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我完成了一次“寻美”的历程,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许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也是做语文老师的幸福。感谢这次公开课的洗礼,致敬!
西双版纳这篇文章篇二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古人笔下的永州小石潭,水清境幽;黄州的承天寺,积水空明;海峡那边的阿里山上,风光如画;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神奇秀丽;著名的水城威尼斯,别具魅力。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主题是:江山多娇,下面我将以《美丽的西双版纳》的解析来呈现这一主题。
首先请大家看一下我的解说思路。
解说思路:课标要求、教材分析与处理,与其它内容的联系、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教法选用、环节设计、环节设计的意图。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写景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在新课标中它和写景散文的教学所提出的要求是一样的:
1、理清思路,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对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3、在理解鉴赏作品的基础上,受到高尚情趣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一篇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自读课文,在第四单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能让学生感受到本单元”江山多娇”壮美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本单元人文教育的情怀。
新课标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体会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培养学生体验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增强保护美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用小标题巧妙布局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如何培养学生体验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呢?我们首先要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第四单元的主题是“江山多娇,他们访名山游大川,把所见所闻所感
所思真切地记下来,但每篇文章的写作重点有略有区别,《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是文言文,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贬谪生活中微妙复杂的感情;《阿里山纪行》、《蓝蓝的威尼斯》是现代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绘了如画、奇特、瑰丽的自然风光;而《美丽的西双版纳》作者除了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还小标题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西双版纳古老质朴的民俗风情,这样不仅体现了“江山多娇”的主题,还更好的升华了人文教育的主题。
课标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此为依据,我认为本文应让学生把握的知识点有:
1、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品读文章精美片段、赏析文中优美词句。
3、从“笑对生与死”片段入手,明确作者写作意图: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4、学会用导游词向别人介绍景物的方法和技巧。
5、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和对照手法的运用。
美国教育学家说:“科学地确定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欣赏作品,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我根据本课内容及教学实际,确定了文章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学习文章运用小标题构建文章的方法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会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培养学生体验美、品味美、表现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运用小标题构建文章的方法。体会文章的人文美,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品味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我发现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美,感受到了西双版纳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更欣赏到了作者字里行间对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热爱的思想感情。那么,选用什么样的教法,怎样设计教学环节,才能让学生也身临其境呢?
美文要美读,美读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语文阅读方法。其目的在于传达语文课文所蕴涵的美,获得美感,引起共鸣,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那么如何进行语文课文的美读呢?如何使美读发挥美感效应呢? 1.提倡吟诵:若是读白话文,要反复朗读,达到吟诵;若是文言文,要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读出韵味。 2.注重语感:尤其是那壮美的感受,必须要美读才能获得;语感的加强,又会增强美读的效果和对课文的深入理解。3.调动想象:人们通过想象活动,把自己的情感熔铸到感知的对象中去,从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美读的好处在于能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引起对作品的情感共鸣。所以在教学中,我用“读”贯穿课堂始终,用媒体演示法、启发点拨法、角色转换法、评价激励法,为学生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殿堂,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激情、愉悦、和谐的氛围中欣赏美、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把握写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法:媒体演示——启发点拨——角色转换——评价激励
以“导学讲练”模式为依据,以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审美为目的,我的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体验美(音乐里的西双版纳)
(美文要美教: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风光图片,播放傣族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音乐里的西双版纳)
(二)整体感知,感受美(课文里的西双版纳)
(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所以我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朗读课文——感受西双版纳的景物美。
朗读课文,自主思考:
(1)西双版纳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2)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西双版纳的美。
(这一环节采取的形式是自学,让学生自主明确西双版纳的景物特点。)
(三)重点研读,鉴赏美(摄影师眼里的西双版纳)(文章表现了西双版纳的景美、人美,这些都通过作者优美的语言来体现。我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是选读画面,鉴赏文章的语言美。)
1、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
2.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请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风景,设计你的拍摄角度,并说说你是依据文中的哪些词句来设计的,请用这样的句式描述你的设计:
我喜欢,我将以(仰视/俯视/远观/近看/特写等)的角度,这样能体现景物的等特点。我是依据
文章的(词或句子)来设计的,因为这个(词或句子) 。(赏析)
(教师巡回指导,提醒抓住关键词,并在文中圈点批注,分析内容,体会富有感情、生动形象的语言美)
3、同桌交流,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同桌对学的方式与作者同游同赏,鉴赏文章的语言。)
(四)小组合作,表现美(导游眼中的西双版纳)
(本文是一篇游记,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将怎样带领你的游客神游西双版,我设计的第四个环节是:跳读课文——身临其境表现美)
跳读课文,神游版纳,结合有代表性的图片,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请选择一处文中你最喜欢的片段,以导游词的形式向游客介绍。
请你用这样的开头:“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它美在??”。(请你声情并茂朗读,达到吸引并感染游客的目的,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以导游身份介绍这一美景。)
(学生角色转换,变成导游,通过活动来完成朗读理解与欣赏内容,完成目标,使学生耳目一新。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群学的方式来进行表现。)
(四)写法探究,探寻美(作者眼里的西双版纳)
(小标题构建文章是本文的一大亮点,由此我设计了第四个环节——写法探究,探寻美)略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文章在写法上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哪些?
(这一个环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重点点拨的方式来进行)
(五)、学以致用:创造美(我们眼里的西双版纳)
(明确了写法,就要学以致用。选取家乡一处旅游景点,写一段导游词,由此引出第五个环节:学以致用——创造美]
(师引导学生探究写作特色,今后借鉴)。
1、请你采用导游词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最喜欢的家乡名胜。
2、学习课文的小标题形式,为你的导游词拟一个精彩的标题。
(这一环节是课堂反馈环节,采用自主完成、组内交流、班级展示的方式进行)
(六)、总结提升:畅想美(未来的西双版纳)
《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是景美、人美、语言美的完美结合,整节课我们共同穿梭在美丽的热带雨林,做客在翠竹掩映的傣家竹楼,感受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如果大家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鉴赏美的心灵,创造美的言行,让我们放飞了,大家看想象,发挥联想,畅想一下未来的西双版纳,由此引出最后一个环节: 总结提升----畅想美.
下面我谈一下,我设计这些环节的意图:
1、有机整合文本,体现教师理性思考。
这篇课文内容较多,我重新组合文本内容,明晰教学思路。我抓住文章题目中的“美丽”一词,从景色美、人文美、语言美三个层次解读文本,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三个维度的目标意识。
2、巧设教学情境,通过活动解读文本。
我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分别设计了“摄影师”、“导游”角色,让学生兴趣盎然的欣赏美。
3、充分利用资源,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文章散发着浓浓的傣家少数民族气息,但江南水乡离北国学生的生活较远,我利用课前时间播放我的教育博客中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视频激趣,增强了学生对西双版纳的感性认识,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我觉得课堂永远没有“完美”二字,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遗憾,我才能有探究课堂教学的不竭动力,教海探幽无止境,我要用我的教育智慧减少教学中的遗憾,让我的每一节课都精彩无限!(说课完毕,谢谢评委老师)
西双版纳这篇文章篇三
1、教材分析
《美丽的西双版纳》是初二汉语文教材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民族风情的游记。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字里行间流露出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初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过《阿里山纪行》,对游记的学习有了一些基础,此时的他们天真,活泼,想像力丰富,而且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水平。所以根据这些将本节课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②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们介绍。
③了解运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文中相关注解,理解文章内容。
②倡导学生课前查找收集关于版纳的资料。
③课堂中鼓励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3、根据教学目标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②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们介绍。
难点:
①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②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法
教学中可以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欣赏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感受当地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而文章中所反映出的人文思想,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想才能体会得出。
另外,我们现在提倡的教学是注重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因此,要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性地开展学习。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教学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所采用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①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学会快速阅读,并掌握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②学会赏析优美语句和语段。学会赏析语句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对文句的赏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下面我具体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聆听美
(播放音乐)首先,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感染学生的情绪,接着以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
(出示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目标是学生课堂的主要任务,也是课堂的主线。接下来教学目标的显示就会把学生带入更新的学习境地。
二走进版纳,感受美
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明线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版纳的美。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三浏览版纳,品味美
(课件展示)西双版纳是我国的风景胜地,有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质朴意深的民俗风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接下来的板书让学生了解本文作者从众多可写材料中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的方法。了解这三个小标题从三个方面突出了总标题中的"美丽"二字。了解"美丽"既点出了版纳的特点,又在文中起照应题目,总领全文的作用。
(课件展示)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只是完成了一半的学习任务,内容需要形式来表达。因此,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分析和欣赏作者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精彩之处。这一环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朗读,说说他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
学生找出之后,再请他们有感情地读一读,以此感受那种神奇,秀丽的美。
(课件)作者以丰富,优美的语言介绍了美丽的西双版纳,然而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并没有亲自感受到。因此选择大量的图片,并配以生动的解说直观的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景及民风民俗,这样会使学生对西双版纳有直观的印象。
人文景观的美
(课件)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观的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风俗文化,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的美。
畅游西双版纳
汉语课毕竟不同于地理课,仅仅使学生感知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这种自然美及人文美,学会用文字来表现美的方法
(课件展示)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收集到的内容写一则简单的导游词向同学们介绍。这样的设计既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又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展示自己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文章的认识已从开始的感知形象过渡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由学生自我总结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过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
西双版纳这篇文章篇四
《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是中国地理中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二部分内容。是认识省级区域的细化和延伸;也是认识省内区域教学目标实现的载体,是学生对不同区域自然特点的分析能力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等观念形成处。
这部分教材在课标中的要求有三点: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对区域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单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3)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基于以上原因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平时学习的情况和学生对西双版纳的了解情况;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目标: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西双版纳的位置和气候特点,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熟悉原始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西双版纳成为“热带动物王国”的原因以及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对西双版纳经济的带动作用。(我这样确定的原因是:虽然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对西双版纳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一般来说这些了解都比较凌乱,特别市一些需要综合分析的问题还存在了解不足的现象。所以我确定本课的知识目标为:)
2.(针对八年级学生在读图分析及观察、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基本观念以及课改中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并重的思想理念确定本课)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3.(西双版纳是一个少数民族总多并且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结合教材实际,我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放在以下两个方面)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明白我过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
(2)懂得一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根据本节教材编排结构和知识体系,结合学生已有地理学科素养,严格以《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确定本课时教学重点为: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原始热带雨林的基本特征、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由于八年级学生在综合性问题上的分析能力较弱、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性不强等特点,结合本节课具体学习要求,确定本节课难点为: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成因分析、通过对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优势分析,探求如何保护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八年级学生特征,以及本节课有较多图片及活动问题的具体特点,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教学思想,确定本节课以以下教法为主:
1.欣赏法: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有关西双版纳动植物资源及民族风情的图片和视频,目的是力图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欣赏感受美,感受到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丰富,并且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2.讨论法:本节课中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成因、如何保持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对学生个体而言有一些难度,展开小范围的讨论目的是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师生谈话式启发教学法,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自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目的是保障课堂的顺畅和连贯。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以欣赏法和讨论法为主,师生谈话式启发教学法为辅,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人公地位和锻炼学生积极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本课结论性的东西较少,很多要求掌握的知识都是通过对图片和活动题的处理得出的。学生个体对提炼和处理教材活动题和图表的水平有限,归纳总结能力不够。在处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形成原因、西双版纳旅游业面临的挑战等内容上都有互帮互助的必要。并且也希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团队精神和相互合作协作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
1.“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视频目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版纳动植物及民俗图片”及视频目的: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丰富的旅游资源
3.“傣族泼水节”视频目的: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
4.“版纳旅游业发展前后对比图片”目的:说明旅游业对版纳经济的促进作用
5.“家乡宜宾旅游资源”图片目的:让学生了解家乡宜宾
6.“学生评价表”目的:培养学生兴趣,实现激励评价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激励性课堂学习过程评价,本课时教学采用三种评价方式:
1.教学语言梯度评价:使用“较好、好、很好、非常好,太有有创意了”等语言,及时肯定学生成绩;
2.行为评价:采用鼓掌、拍拍学生肩膀、向学生微笑或者点头等方式,给予学生鼓励;
3.软件评价:使用电脑软件“小组合作学习课堂评价积分榜”,力图展示小组学习集体成果,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在本节课安排了以下环节:情景创设、到入新课、学习新课、总结新课和巩固练习。我的时间安排是情景导入和导入新课4分钟,学习新课30分钟,总结新课2分钟,巩固练习4分钟。(可以在幻灯片上把这些环节按照流程图的形式打出来)下面我简单介绍我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结合说课课件)我首先会给学生播放一段西双版纳的视频,创设课堂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播放完视频过后对学生发问:你们对西双版纳了解多少呢?鼓励学生发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演讲表演能力。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西双版纳的了解程度,为后面的学习打下铺垫,并且通过语言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家对西双版纳都有一定的了解,但不是很全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风景优美、民俗风情迷人的西双版纳,一起去领略吧。
接下来通过给学生展示西双版纳位置地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并在小组内安排一人记录,一人回答),结合地图回答西双版纳的纬度位置和具体位置。学生找出纬度位置——北回归线以南,自然也就明白西双版纳属于热带。我再给学生展示西双版纳的风景图片和另外一些热带沙漠景观图片,并提示学生这些地方都属于热带。学生自然会疑问,为什么都属于热带,而景观有这么大的差别?这样,学生就会试图主动寻找原因。然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结合教材,应该能够找到原因。假如学生还是找不出原因,我将再展示热带沙漠地区和西双版纳的气温降水图,再次启发学生思考。
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主动探究学习解决西双版纳位置和气候特点后。我将给学生展示有关西双版纳的植物、动物、风俗民情图片,让学生从感性方面认识西双版纳的美,认识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从高耸入云的望天树到巨大的板状根,从粗大的高山榕到残忍的绞杀植物;再从婀娜多姿的绿孔雀到巨大的亚洲象,从造型优美的佛教建筑到小巧别致的竹楼,从美味可口的竹筒饭到富有特色的孔雀舞,再到吸引万千游人的泼水节。利用多媒体,利用大量图片,使学生对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丰富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在介绍完这些图片过后,再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傣族泼水节的视频,再次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气氛。在介绍完旅游资源后,开展活动:小组合作扮演旅行社业务员,向全班同学介绍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我之所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较为新颖的活动形式进一步加深对西双版纳旅游资源的记忆,这也是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巩固,同时也是学生对西双版纳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过程。
学生介绍完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过后,自然会想到因为旅游资源丰富——所以旅游业发达。我就给学生依次展示三个导学目标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找出结论:
1.西双版纳过去以农业为主,为什么现在它的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2.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西双版纳带来哪些影响?
3.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曾大力促进了西双版纳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却呈下滑趋势,原因何在?
我之所以确定第二部分主要学习这三个问题的依据是,这三个问题正是课标对第二部分的要求,同时这三个问题难度适中,适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模式解决,并且,在问题三的处理中,通过对西双版纳旅游业发展和下滑的原因分析,结合宜宾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乡土地理教育。
接下来结束新课的讲解,幻灯片展示提纲,请一位同学结合板书作本节课总结,然后利用剩余时间做课堂联系,巩固本堂课内容。
西双版纳这篇文章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这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二节。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地理位置、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多样性的文化民俗、支柱产业旅游业。从教材来看,前四个属自然和人文范围,最后一个属经济地理范畴,但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区域地理的思路,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下一章《认识跨省区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合本章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具体特点,依据新课标中对区域地理学习的要求和“知、过、情”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 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 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
1.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 , 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
2. 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①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②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①分析西双版纳的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②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
教无定法,以学定法,科学合理的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教法上,我主要根据导学练教学法、设计活动教学法和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学生自学、探究的基础上利用图片、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在学法上,我主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分析归纳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
好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一开始就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课前我展示西双版纳的相关图片如:人过的泼水节、热带雨林、孔雀舞、竹楼……,然后提问:“他们让你想到了哪个地方呢?”从而引出本节课——《西双版纳》。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自主、合作、探究
本课的第一个重要内容是“丰富的旅游资源”。组织学生阅读课本57-60页,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①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②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及成因;③西双版纳有哪些热带雨林景观、热带动物、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
设计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和地图,有针对性,二是掌握分析区域地理的步骤——依次是分析地理位置、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
关于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我首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西双版纳在中国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读图;最后总结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特点,从而突破本课重点。
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影响着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我又出示“景洪市年内各月的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认真读图,根据对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分析,判断西双版纳的气候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然后提问“西双版纳的热带季风气候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思考、探究、讨论;接着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对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和景观进行演示讲解。
设计意图:直观形象,具体生动,让学生认识到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从而突破难点。
正是这样的温润多雨的季风气候,造就了迷人的热带雨林景观,也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同时也孕育了以位主体的多样性民族风情。接着展示“多姿多彩的热带雨林植物”、“活泼可爱的雨林动物”和“以为主体的多样性的民族风情”等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西双版纳具有丰富美丽的自然资源和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也让学生懂得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也为下一框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将以上内容予以小结——优越的旅游资源是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
设计意图: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些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也了解当地的特色风俗受自然环境影响和制约,又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
3、主题交流
本课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我在教学设计上采用“我能行,西双版纳州长让我干”为主题。并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教学:①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②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现实状况;③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有效措施。
关于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我引导学生从得天独厚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分析,在国家和云南省有关政策的鼓励下,西双版纳大力发展旅游业。
关于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现实状况,我引导学生看课本图7.15和图7.16进行总结,旅游业是西双版纳支柱产业,但近年来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呈下滑趋势。
关于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有效措施,我引导学生围绕带动作用、下滑趋势、建议看法三个方面进行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由于提出的是开放性的问题,主要培养学生提炼观点的能力,调动学生的激情和热情,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更大空间。
4、课后拓展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以“为西双版纳的旅游业献计献策”为题,给西双版纳政府写一封信。
设计意图:目的是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巩固知识点,做到学以致用。
5、本课小结
让学生结合板书自己总结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的设计突出重点,也体现了自然、人文、经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部分,其中有不成熟的地方期待各位评委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谢谢大家
西双版纳这篇文章篇六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的第二节,下面我主要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效果预设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1.贯彻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2.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内在动机。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认识省内区域的一个特例,主要是认识西双版纳的旅游特色。而其旅游特色又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密不可分,所以本节课侧重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制约关系的理解,它是地理科学地域性和综合性的体现,既能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地理的基本思路,具有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经济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学习下一章《认识跨省区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对以后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结合本章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具体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
1.读图分析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特点及优势。
2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3.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
4.分析西双版纳旅游业迅速崛起的原因,说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从区域的资源入手,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自然、人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得出该区域的总体特征,然后确定其经济发展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西双版纳独特的资源环境认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特色文化的热爱之情;
2.通过了解西双版纳的旅游发展状况,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加深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三)教学重点:
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西双版纳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四)教学难点:分析西双版纳的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1、学生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地理学习,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地理知识,对我国自然地理状况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思路,具有一定的使用地图及其他资源获取地理信息、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基本可以将自己学习体会、看法表达出来并与别人交流。西双版纳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区,旅游资源丰富,学生们为之向往,充满高涨的学习热情,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2、教法分析: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的指导,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启发式教学法、设计活动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创新学习的平台,启发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新知,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最终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3、学法分析: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变“师讲生受”的学习方式为探究式的、参与式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从而完成知识的传递过程,进而产生理性的升华。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读图分析法、 小组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等。
(一)导入篇:
以“西双版纳特色风光”视频导入,目的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西双版纳区域特色的动机。
(二)探究篇: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大板块:我们来感受——请你欣赏;我们来品读——慧眼识图;我们来分析——合作交流。
1、我们来感受——欣赏记忆
这一板块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来感受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设计如下:
活动一:欣赏图片。
自动播放一组西双版纳的植物、动物和民族风情的图片,目的是让学生欣赏西双版纳美的同时,感受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
活动二:欣赏视频。
了解的泼水节。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走进版纳,感受傣家的泼水节,如同身临其境。
2、我们来品读——慧眼识图
品读一:气候图。
展示西双版纳“景洪市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让学生同桌互助分析西双版纳的气候特征,并根据特征确定气候类型。
品读二:位置图。
展示西双版纳位置图,并根据问题提纲自主完成西双版纳位置的学习。
思维拓展:西双版纳为什么会成为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这一问题稍难,教师给学生提供“夏季风”图,让学生从图中得出结论。
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释、分析实际问题。
品读三: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图。
展示傣家竹楼、孔雀舞和竹筒饭等的文化景观图,让学生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我们来分析——合作交流
活动一:版纳访谈。
谈谈你对“旅游业迅速崛起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的理解。
要求:主持人采访分别扮演西双版纳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今日橄榄坝的傣家人五位同学,来谈谈西双版纳是如何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本区其他行业经济发展的?
活动二:把脉诊断,出谋献策。
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完成:
(1)西双版纳旅游业下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我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献计献策。
探究环节是这节课的中心内容,我以活动的方式设置了三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提供了必要的文字、示意图等学习资源,还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及具体的问题设置,以便学生在一定的方法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形式进行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学习。
(三)收获篇:
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我”学到了什么?(所学、所思、所感)。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对本节课学习效果的反馈,另一方面是对本节知识的一个归纳整合,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四)拓展篇:
让学生为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写一则宣传广告,课下办一张宣传板报。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可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权还给学生,提倡探究式学习。
本节课引领学生收集大量的西双版纳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等方面的图片、资料,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学习掌握了西双版纳丰富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培养了学生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做到了面向全体,人人参与,调动了学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了直观性,增大了教学容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