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精选19篇)
教案的编写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编写教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兴趣培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编写教案有所帮助。记得合理利用时间,认真备课,做好每一堂课的准备工作,共同提升教学品质。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一
1.认识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意思。
2.品味重点词句,感情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1.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德国风俗特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不光崇扬本地、本国的风土人情,我们还应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就到欧洲的德国去看看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与众不同。
二、从“家家户户”切入,解读文本。
(一)检查字词。
(二)从“家家户户”切入,了解课文内容。
1.接读课文。思考:文中有个四字词语出现三次,找到并划出它所在的三个句子。
2.汇报。
3.交流句子,发现有什么不同?
4.质疑。
[设计意图:从家家户户切入,发现文中相同与不同,理清文章脉络。]。
三、学习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1.学生汇报。
2.作者首先吃惊什么?还吃惊什么?
3.强调三个“都”字,体会作者情感。
4.这花为什么都朝外开?(探究)。
5.分句读这句话,感受情感的强烈。
[设计意图:读中悟,读中思,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四、理解课文。
过渡:在屋子里看到的是花的脊梁,走上街头又看到怎样的景象?读相关语句。
2.作者为什么用奇丽?再读并思考:这里的景色哪奇丽?
理解词语:透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你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普通的街道变成了花的海洋?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再读第三自然段,提炼板书借景抒情。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二
课文通过对德意志民族养花的热切和种花的独特方式的描述,不仅赞美了德国街头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奇异景色,同时由衷地赞赏了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
这篇教材位于人教社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八组第25课。该组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内容丰富,是一组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课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还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1、能够读准并认识7个生字,学会嫣字的正确书写。理解并积累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3、能够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象,体会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课前出示作者季羡林简介)
1、揭题:板书:花(看到老师黑板上写上这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是的,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却是自己种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随着著名的作家季羡林(板书)老先生走进德国,走进那个色彩斑斓的小镇去看一看吧!请你们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从课文的那些句子中看出小镇的人们很爱花。(从课文中找出三句话,媒体打出来读一读。)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特)
是的,小镇不但美得鲜艳,而且美得奇特;这种奇特来源于什么呢?
请大家再读课文,再一次走进小镇去看一看吧!
4、课文中的那一节,是描述这幅图片的?(读后请学生指出课文的第二节,并在图画下面出示课文第二节的内容。)
7、教师读:(1)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自傲地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2)我曾问我的温柔、无私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3)我曾问过热情、慷慨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是的,同学们,这莞尔一笑中蕴含着这个小镇的人得怎样的情怀呀!
板书:情怀
8、请再带着你现在的理解来读读课文的这一节吧!
9、是的,正是这样(板书: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点击,媒体播放课文第三节的画外音、音乐、图片)
10、孩子们,假如此刻你就是小镇上的主人,当你走过这条花团锦簇的街道时,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觉呢?(板书:美丽。这种美丽来自于人认为我,我为人人......)
(这种充实来自于--人认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尊重这种尊重来自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13、请带着你现在的感受再读读这一节吧!
13、是的同学们,这个普通的小镇,用他们奇特的行动,让我们感受到美所包含着的内涵。这就是一种境界(板书)读: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5、在四十几年以后一位中国的学者,一位慈祥的老人,又一次走在这条街上,他是这样诉说的:(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节。媒体打出这一节。)
13:在此情此景中老人不由地感叹:(出示句子,请学生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5、是的,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它的奇丽就在于--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是的,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它的奇特就在于--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情怀
花团锦簇奇特美丽境界
姹紫嫣红感动
力量
课文: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25课,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课向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亲眼所见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突出了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无私境界。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我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语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积累了一些语言,初步有了朗读、想象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异,让孩子在本节课中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各有所获,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课文,感悟道理。
根据教材和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的特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激趣导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按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展开,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在课的最后,学生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大屏幕的优势,如: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向学生展示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重点句来帮助学生朗读,出示课文插图和课文内容想象奇丽景色,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浏览读,朗读等相结合。在朗读指导中一定要做到“悟中读,读中悟”,培养语感,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在第3自然段的.教学中,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比如课文描写奇丽景色的两句话,第一次读为了让学生读通顺,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之后让学生看大屏幕欣赏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再请学生读,要求要有一定感情,评读,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又积累了优美词句,我想熟读成诵,有利于学生背诵。
通过教师配乐朗读让学生想象,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学生学习时以读、说为主,读、说中理解、感悟。
我依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这一理念来设计教学。
第一环节:由找出能概括德国留给季羡林的印象自然引出课文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二环节: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画出表现景色奇丽的词语。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体会花美。抓住”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体会花多。通过强调“家家户户、任何”来突出德国所有的人家都有这样的景象,从而为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作铺垫。
2、学生分小组讨论,奇特的民族又表现在哪里?抓住重点词句”脊梁,家家户户栽窗外,花朵朝外”进行重点引导,并通过与中国养花方式的对比,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德国民族之奇特。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此类事情,比如学生每人带一本书到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值日生轮流打扫卫生,无偿献血等。使他们明白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换来人人为我。
第四环节:文章的最后一段则进行挖掘美丽,领悟梦想之美好。促进情感共鸣,升华主题。
第五环节:总结全文,与学生共同完成一首小诗,既疏导课文内容,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那种对德国人奉献精神的赞美。
七、说板书设计:
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节课的板书简单明了且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突出了文章中心。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25课,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课向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亲眼所见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突出了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无私境界。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我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语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积累了一些语言,初步有了朗读、想象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异,让孩子在本节课中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各有所获,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课文,感悟道理。
根据教材和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的特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激趣导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按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展开,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在课的最后,学生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大屏幕的优势,如: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向学生展示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重点句来帮助学生朗读,出示课文插图和课文内容想象奇丽景色,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浏览读,朗读等相结合。在朗读指导中一定要做到“悟中读,读中悟”,培养语感,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同时加深对的感悟。在第3自然段的教学中,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比如课文描写奇丽景色的两句话,第一次读为了让学生读通顺,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之后让学生看大屏幕欣赏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再请学生读,要求要有一定感情,评读,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又积累了优美词句,我想熟读成诵,有利于学生背诵。
通过教师配乐朗读让学生想象,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学生学习时以读、说为主,读、说中理解、感悟。
我依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这一理念来设计教学。
第一环节:由找出能概括德国留给季羡林的印象自然引出课文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二环节: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画出表现景色奇丽的词语。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体会花美。抓住”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体会花多。通过强调“家家户户、任何”来突出德国所有的人家都有这样的景象,从而为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作铺垫。
2、学生分小组讨论,奇特的民族又表现在哪里?抓住重点词句”脊梁,家家户户栽窗外,花朵朝外”进行重点引导,并通过与中国养花方式的对比,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德国民族之奇特。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此类事情,比如学生每人带一本书到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值日生轮流打扫卫生,无偿献血等。使他们明白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换来人人为我。
第四环节:的最后一段则进行挖掘美丽,领悟梦想之美好。促进情感共鸣,升华主题。
第五环节:总结全文,与学生共同完成一首小诗,既疏导课文内容,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那种对德国人奉献精神的赞美。
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节课的板书简单明了且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突出了中心。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五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到了五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不少的阅读方法,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识字能力。因此通过预习课文,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而且养成了较好的收集资料的习惯。
课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情境教学法,用“跟随季爷爷展开快乐的德国之旅”这一情境贯穿全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我采取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以读为本的方式,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并适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让语文教学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知识与技能:以随文识字的方式学习本课的生字,指导书写难点生字“嫣”,让学生能正确读写有关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多元的体验中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2课时
多媒体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要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指导书写难点生字“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1、师:同学们,许多人都认为自己的花当然是让自己看的,但有一个爱花
的民族却认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大家知道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季羡林爷爷到德国游一游,了解一下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2、在小组中交流分享课前收集的有关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资料。(老师知道大家在出发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了不少有关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资料,下面让我们在小组中交流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对学生提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对德国民族风情有了更多了解,增长了见识。)
创设情境:看来大家对德国的民族风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快乐的德国之旅也要开始了。在旅途中我们得按照以下的“旅游注意事项”去做,祝大家旅途愉快!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指出: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造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有趣的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季爷爷重游德国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把句子划出来。
2、指名读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明确课文的2、3自然段具体介绍德国有着奇丽的景色,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整篇文章的灵魂主旨。)
(一)游赏奇丽景色,感受民族的奇特
创设情境:同学们,究竟季爷爷在德国看到了什么奇丽的景色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美丽的德国了,就让我们到处逛一逛,看一看吧。
1、仔细默读2、3自然段,把描写“奇丽的景色”的句子划出来,圈出重点词,把句子美美地多读几遍,将读后的感受简单地批注在句子旁。
2、学习句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应接不暇。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任何、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应接不暇,感受景色的奇丽。
(2)师生合作读后听老师配乐朗读,闭眼想象,再说说:你仿佛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3)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指导书写“嫣”,积累更多描写花的词语,把积累下来的好词运用到写作中去。
(4)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应接不暇”,老师示范说后让学生用“应接不暇”说话,加深理解。(在日常生活你有过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联系课文内容、生活实际、结合想象巧妙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不是死记硬背字典中的解释,并运用词语来说话。有效地达到各界与运用的目的,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5)创设情境: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再到德国的街道上细细观赏那奇丽的景色吧。播放课件,学生看完后说说感受,并将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明确这句段是介绍德国人“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既符合《课程标准》中的“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6)想想:为什么德国会有这样奇丽的景色?学习句段: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看到花的脊梁。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朝外开”、“花的脊梁”,理解“花的脊梁”指什么,再结合朗读,了解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想想从哪些句子可有证实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师生合作读对话,用做动作的方法理解“莞尔一笑”。
(设计意图:用做动作的方法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词意,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7)引导学生回顾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引出总结性语句“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二)领悟精神境界,感受民族的奇特
2、二、三自然段中哪些内容是反映“人人为我”、哪些内容是反映“我为人人”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初步领悟其中的含义。
(设计意图:“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采取以读为本的方式,以读代讲、以读代教,有效地学生在读中初步领悟句子的含义。)
3、想想
如何用关联词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两句话连起来说说,感受这一种境界的耐人寻味,再说说你此时此刻对德国人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步领悟句子的含义的基础上,用关联词将两句话连起来说说,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在“工具性”的训练中突显“人文性”,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4、说说在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指出学生要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学习到季羡林先生耐人寻味的写法。)
1、旅程暂停,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朗读诗歌《给予》。
第二课时(略)
教学要点: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其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抄写文中优美的语言。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六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本节课就是以习作为导向进行课文阅读,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悟德国的风景与风俗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优美词句,在读中学习通过观察加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习作方法。
1. 正确认读及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 品评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学
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的写作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推敲中读懂词句,积累语言,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写作方法。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完成预习单;教师制作多媒体ppt。
1.出示季羡林照片,介绍作者并导入课题。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5-1945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一起读!
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
2.扣紧课题,引出主线。
(1)题目往往是的眼睛,请你回忆回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当时的感觉,你会用什么符号?拿笔写在课题的旁边。(?)
(2)作者一开始也像你们一样有疑问,但多年后却发出了很大的感慨(板书“!”),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如果让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两个关键词,你会找哪两个?(指名答并板书:奇丽、奇特)
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奇丽景色,怎样的奇特民族,能让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索一下吧!
1.合作探究一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用笔画出关键的词语,组内互相交流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带上感情读一读句子。
2.小组汇报(句子、关键词、感悟、朗读)
课堂组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学生汇报时相机板书)
(小组汇报后,相机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姹”“嫣”,并理解词语,出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个用“花团锦簇”,哪个用“姹紫嫣红”,然后结合图片把“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说具体。“花团锦簇”体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姹紫嫣红”体现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应接不暇”的 “暇”是指空闲,“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近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引读:走在哥廷根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总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柏林的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依然能看到——读句子; 走在德国的任何一条街道上,抬头向上看,你都能看到——读句子。好一片花的海洋啊!谁愿意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过渡:如此美的画面,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谁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1.用不同的线划出观察与想象的部分,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生答后教师总结:写景,无非就是观察加想象。板书“观察、想象”)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迁移习作(学以致用)
(1)试着用上“观察加想象”的写景方法,用一段话描绘一下你课前准备好的风景图,时间5分钟。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
课堂组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小结并过渡:观察加上想象就能巧妙地把一处风景写得更具魅力,而这篇课文不同于一般写风景的,作者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为了把景色写美,他更大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德国的奇丽风景,表现德国的奇特民族风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1.合作探究二
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奇特民族的精彩句子,认真读一读,仔细想一想,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意见。(经过思考的语言更精彩,注意组织好语言,把话说清楚,把体会说具体)
2.小组汇报(说句子,谈体会,感情朗读)
课堂组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机出示句子: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a、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b、如果你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会有什么感受?(奇怪、不理解)好, 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c、是啊,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创设情境)现在你们就是德国的养花人,老师当记者,采访采访你们(注意,我要开始讲德语咯)
—— 你好,你喜欢养花吗?(老师这是中国式德语,呵呵)
——生答
—— 你好,你是怎样养花的?
——生答
——你好,你们这样辛苦养花,自己只看到枝枝叶叶,这不是白费功夫了吗?
——生答 (预设:在家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答(正是这样!)
你刚才为什么笑了?(理解“莞尔一笑”,注意“莞”是多音字)
——生答。(预设:一是你发现了花是给别人看的,所以我发出了会心的笑、和蔼的笑,二是我为自己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而自豪地笑、快乐地笑。)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生活中有这样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师:是啊!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才是生活的真切境界。真正爱花的人不是把花养在屋子里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更多人欣赏它。这就像诗人说的,“我付出了一缕春风。收获的却是整个”——(春天)
3.小结:其实,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民族风情,不同的风景也许就蕴含着不一样的特色。(你们从搜集到的异国美景图中了解到什么样的异国风情了呢?指名说说)
1.师推荐阅读异域风情丛书(要想了更多的异国风情,就去找找“异域风情丛书”吧)
“异域风情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知识丛书。每一集以国家、地区或城市名称为书名,详尽介绍了当地的风光名胜、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
2.师推荐阅读《留德十年》
当一样风景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传统、一种风情,它就会变成一种永恒的美丽,永远定格在你的心中。
课文最后,作者说“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这梦里会有什么呢?今天学习之后,大家不妨去找找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出示《留德十年》)《留德十年》记载了作者在德国十年来的点滴,读了这部作品之后,你就能够明白,他的梦境里究竟有什么。
3.学生推荐阅读并说明推荐理由。(鼓励学生推荐关于异域风情的书籍)
结束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了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情),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学会了通过观察加想象去写景体现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其实,这篇的构篇很独特,作者巧妙地把自己的情感变化贯穿于全文,想去探究吗?好,我们下节课再继续探究。下课!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 (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 ?(生举例)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18、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八
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意思。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 创设情境,检查复习
同学们,春天来了,百花齐放,今天老师把各种各样的花请进了我们的教师,大家一起来欢迎吧。学生欣赏图片,并谈感受,顺势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课前已经读熟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课件出示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生读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围绕这个问题来研读课文。
二、感悟朗读,点拨提升
(一)感受景色的奇丽
1.同学们,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从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景色的奇丽? 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家家户户”、“任何”等词语。学生练读。
2.师:我们沐浴在花的海洋里,看着花开,闻着花香,听着鸟语,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走进这花的海洋。师配乐读,生欣赏图片。
师: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
如果“我是一位疲惫的游客,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
?? 我是一位遭遇挫折、心情烦闷的行人,闻到这醉人的花香,我
?? 我是一位德国小学生,来到这花海般的街道,我?? ?
? 3.入情入境朗读。
师:多么奇丽的景色啊!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老师把它们稍稍做了下改变,变成了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
(二)感受民族的奇特
1.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你从哪体会到了这个民族的奇特?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子里。简介女房东并且提问,在德国,谁会养花?生答医生护士军人工人等。
2.谁能结合上下文,谈谈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师:你先说说对“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
生:值得人深思。
师: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生: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境界耐人寻味。
生:他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 师: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你能说一说吗?生答值日,互相帮助等例子。
(三)朗读升华
(四)理解“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1.联系上下文说说“什么东西变了,什么还是没有改变”?
2.联系上下文思考“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什么?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季老先生故地重游,他做了一个梦。请你猜猜季羡林大师都会梦见些什么?并且交流总结。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九
1、知识目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细腻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领悟文中淳朴高尚的人生境界。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了解作者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格特点,结合文意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讲授、合作、探究相结合
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导入
师:同学请看大屏幕(显示幻灯片1),很显然大屏幕上出现的是(声音拖长)
生:(花)
师:请你仔细观察,用生动的词语来描绘一下这些花。
生: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五颜六色、绚丽多姿……
师:(追问)那用一个字来形容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齐声回答)美
师:在一般的家庭往往将这些美丽的花放在哪里?美谁来享受?
生:放在家里,自己来享受
生:反复读题目
师:从题目中你有了什么疑问?
生:(大声回答)为什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好!那就带着这个疑问走进文章的内容吧!
上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生字词,也预习了文章,我们已经知道德国人有什么爱好?
生:养花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从中找出一个反复使用的四字成语,并读出它所在的句子。
生:家家户户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2)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姹紫嫣红。
(3)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同学们,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吗?好!请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3)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句话,看前两句与最后一句有什么不同?
生:我认为最后一次比前两次多了一个“又”字。
师:又在这里什么时候意思呢?给它找个近义词。
生:还、依旧、依然、仍然、仍旧……
师:从这个字眼中我们可以思考出什么?
生:作者是两次来到德国,不是同一次看到的景物。
师:各是什么时间?
生:第一次四五十年前作者在德国留学时,第二次,四五十年后的今天。
师:在不同的时间来到德国会有怎样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二、四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生: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时,曾多次对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四五十后的今天: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伴随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多么奇丽的景色!吃惊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奇丽是什么意思?
生:奇特而美丽
师:那我们就跟随作者先到德国街头去看看那奇丽的花吧!请一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体现花奇丽的句子。(出示幻灯片4)
生:走在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应接不暇。(出示幻灯片5)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了几句话?(两句)这两句话突出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此时指导学生反复读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汇成了花的海洋,并出示幻灯片6)
生:前一句主要突出花的美,第二句主要突出花多。
生:我好像听到嗡嗡的蜜蜂在采蜜。
生:我好像看见蝴蝶在翩翩起舞。
生:我好像到了一个花的世界里,而且闻到了扑鼻的芳香。
师:大家的想像力真丰富,用词也很生动。那用一个字来形容给你的感觉是(生:美)。
师:下面请同学们置身于这美丽的德国的街头(显示幻灯片7),去感受一下。讨论下面的问题(显示幻灯片8)。假如你是一个游子、游客、失败者、德国养花人你此时会想些什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我选择游子:看到这花引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把自己的祖国建设的更美丽。
生:我选游客:啊!多美的'景色啊!真是旅游的好去处!像是人间仙境一般。
生:我选失败者:此时看到美丽的花我的心情变得快乐起来,我找到了自信,我重新鼓起了勇气。
生:我选德国花人:在家里我虽然看不到自己种的花,但是在街上我可以看到许多人种的花,而且我的花还可以让许多人看到,我很欣慰。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生:是因为我看到了花:
师:那是谁种了这样奇丽的花呢?
生:德国人民
师:那我们就走近这个民族看看它有什么奇特之处吧!我们先到德国人的家里,然后再到街上去看一看各有什么奇特之处。请一名同学读第二、三自然段让同学找出相关句子(显示幻灯片9)。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师相机:显示幻灯片10)
师:女房东是怎样来说的?这反应了德国人的种花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师相机:显示幻灯片11)
师:作者由此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师相机:显示幻灯片12)
师:你怎样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呢?
生:别人为我做了很多事,给了很多帮助,我也应当对社会负一份责任。
师:今天我们从德国人身上感觉到了他们高贵的品质,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两样是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
师: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显示幻灯片13)。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时时刻刻都在与他人交往、联系,讨论一下我们身边有没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在学校里:
在家里:
在社会上:
生:在家里有整天为我操劳的父母,当他们辛苦时我会为他们捧上一杯热茶,打好一盆洗脚水。我认为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实际例子。
师:精彩极了你是一个孝敬的好孩子。
生:在学校里同学们每天做值日,给了我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也要在值日时为同学们制造一个优良的环境,还有交换作文书等事情。
师:同学们都很无私。
生:在社会上,清洁工们每天清除垃圾,将街道打扫干净,为我们建造了一个优美的环境,我们大家都自觉一点,不乱扔垃圾,而且看到垃圾后自觉捡起,这同样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做法。
师:让我们吃惊的不仅是他们种花的独特,更突出的是他们的这种习惯是不变?我们可以从哪能里看出来?请读一下第四自然段。
生:今天我又来到德国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由此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号?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由此作者感情由吃惊上升到什么?
生:对这个民族的敬佩。
师相机板书:敬佩。
师:结尾作者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现在让我们伴随着这堂课的内容也做一个梦,我们不仅会梦到那美丽的花,还会感受到德国人那高尚的品质!让我们的梦继续下去吧!好好学习!让梦想成真!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相信你已经陶醉于花海中了,同时也被德国人那高贵的品质吸引了吧!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把你的所想所感表达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吧!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十
课文通过对德意志民族养花的热切和种花的独特方式的描述,不仅赞美了德国街头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奇异景色,同时由衷地赞赏了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
这篇教材位于人教社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八组第25课。该组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内容丰富,是一组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课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还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1、能够读准并认识7个生字,学会嫣字的正确书写。理解并积累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3、能够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象,体会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课前出示作者季羡林简介)。
1、揭题:板书:花(看到老师黑板上写上这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是的,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却是自己种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随着著名的作家季羡林(板书)老先生走进德国,走进那个色彩斑斓的小镇去看一看吧!请你们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从课文的那些句子中看出小镇的人们很爱花。(从课文中找出三句话,媒体打出来读一读。)。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特)。
是的,小镇不但美得鲜艳,而且美得奇特;这种奇特来源于什么呢?
请大家再读课文,再一次走进小镇去看一看吧!
4、课文中的那一节,是描述这幅图片的?(读后请学生指出课文的第二节,并在图画下面出示课文第二节的内容。)。
7、教师读:
(1)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自傲地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2)我曾问我的温柔、无私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3)我曾问过热情、慷慨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是的,同学们,这莞尔一笑中蕴含着这个小镇的人得怎样的情怀呀!
板书:情怀。
8、请再带着你现在的理解来读读课文的这一节吧!
9、是的,正是这样(板书: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点击,媒体播放课文第三节的画外音、音乐、图片)。
10、孩子们,假如此刻你就是小镇上的主人,当你走过这条花团锦簇的街道时,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觉呢?(板书:美丽。这种美丽来自于人认为我,我为人人......)。
(这种充实来自于--人认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尊重这种尊重来自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13、请带着你现在的感受再读读这一节吧!
13、是的同学们,这个普通的小镇,用他们奇特的行动,让我们感受到美所包含着的内涵。这就是一种境界(板书)读: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5、在四十几年以后一位中国的学者,一位慈祥的老人,又一次走在这条街上,他是这样诉说的:(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节。媒体打出这一节。)。
13、在此情此景中老人不由地感叹:(出示句子,请学生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十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25课,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课向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亲眼所见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突出了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无私境界。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我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语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的学习,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积累了一些语言,初步有了朗读、想象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异,让孩子在本节课中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各有所获,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课文,感悟道理。
根据教材和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的特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激趣导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按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展开,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在课的最后,学生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大屏幕的优势,如: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向学生展示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重点句来帮助学生朗读,出示课文插图和课文内容想象奇丽景色,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浏览读,朗读等相结合。在朗读指导中一定要做到“悟中读,读中悟”,培养语感,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同时加深对的感悟。在第3自然段的教学中,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比如课文描写奇丽景色的两句话,第一次读为了让学生读通顺,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之后让学生看大屏幕欣赏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再请学生读,要求要有一定感情,评读,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又积累了优美词句,我想熟读成诵,有利于学生背诵。
通过教师配乐朗读让学生想象,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学生学习时以读、说为主,读、说中理解、感悟。
我依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这一理念来设计教学。
第一环节:由找出能概括德国留给季羡林的印象自然引出课文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二环节: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画出表现景色奇丽的.词语。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体会花美。抓住”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阴道”体会花多。通过强调“家家户户、任何”来突出德国所有的人家都有这样的景象,从而为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作铺垫。
2、学生分小组讨论,奇特的民族又表现在哪里?抓住重点词句”脊梁,家家户户栽窗外,花朵朝外”进行重点引导,并通过与中国养花方式的对比,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德国民族之奇特。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此类事情,比如学生每人带一本书到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值日生轮流打扫卫生,无偿献血等。使他们明白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换来人人为我。
第四环节:的最后一段则进行挖掘美丽,领悟梦想之美好。促进情感共鸣,升华主题。
第五环节:总结全文,与学生共同完成一首小诗,既疏导课文内容,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那种对德国人奉献精神的赞美。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十二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不同地域风俗与风情的特点。
3、揣摩作者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4、积累语言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
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1、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德国风情特点。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积累语言。
3、学会抓住关键句、段,质疑中学文。
4、联系上下文、实际生活,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师:在作自我介绍以前,我要就几个简单的问题采访几位同学。
(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你认识我吗?
生1:不认识。
师:你猜猜!
生1:(不好意思的笑笑)猜不出来。
师:猜不出来使劲猜!
生1笑笑坐下了。
师:(走到另一个同学面前)你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2:不知道。
师:猜猜!
生2:姓王。
师摇头,接着又请几个同学猜,都没猜对。
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个采访,有没有使你们想起咱们刚学过的一个相声?
生:《打电话》
师:我是其中的哪个人?
生:啰唆。(是相声中的一个人物,因语言啰唆而得名)
师:是呀,老师这样啰唆确实耽误了大家的学习时间,谁来给老师提个建议?
生:你说话应该“啰唆“点。(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发言也变得大胆了)
师:(略加思索,语气欢快的)哦,你这个“啰嗦”是加上引号的吧!
生满意的笑着坐下。
接着又有几个学生给我提出了建议,大意是
“说话应该简洁、明白、生动。”
师:好,现在我就按照大家的要求,来做一下自我介绍。(幽默的加上一句)这次要来真格的了。
师做自我介绍。
师:刚才,老师做了介绍,也想认识大家,请你向我来介绍你自己或你的学校。
学生沉默良久,有少数几个人发言。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美丽
师:请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默读文章。
(在学生读文时,老师巡视,用眼神督促那些读书不够认真的孩子。)
师:如果谁读完了,请举手示意。
(学生都读完了。)
师:刚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特别认真,尤其是这位小姑娘,读完了还小声嘟囔着在练习发言呢。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对德国的印象。
生:德国的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这么一句含义深刻的话。
生: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
师: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真美啊!
生:德国的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种的花让别人看,自己也可以闻它的芳香。
师:虽然不能看了,但还可以闻到它的芳香,真好!
生:走过每一个街道,都可以看见家家户户窗子前的鲜花。
生:德国是一个爱美的国家。
师:和你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一样爱美,是吗?
三、质疑,走进‘美丽’
师: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的学习,老师想给大家一个挑战——以前我们学习课文总是从头学起,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最后一段。
师:我想请一名学生来读读最后一段,其他人边听边想‘其中有哪些句子你认为是重要的,并从中提出问题来’。
(指名读文后交流)
师:同学们,抓住关键句、段质疑探究,能帮助我们快速学懂文章,谁来试试?
师: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老先生,他的家乡就是咱们的祖国——
生:中国!
生: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到底有哪些美丽的东西没有改变呢?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民族’指的是什么?
师: 请大家告诉她,季羡林先生赞扬的是哪个民族?
生:德国!
师:不过,你读的这个句子很好,谁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问题来?
(生提问,但不能抓住重点。)
师:(小结)同学们根据最后一段,提出了两个问题——“美丽的东西包含有哪些东西?”“有哪些奇丽的景色?是怎样奇特的民族?”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感受德国的‘美丽’。
(板书‘美丽’)
四、细读,理解‘美丽’
第一种美丽
师:在德国美丽的风景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花。
师: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找出句子,同桌练习朗读)
(指名读,评价)
师:他把哪些字作为重音来读?
(指名学生交流,及时肯定听得认真、评价好的同学。)
师:听完这段文字,请你再来描述‘德国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风景’,要说的更加生动,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
(学生描述,积累运用语言。)
生:德国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
师:花团锦簇,你们怎么理解这个词语?
生:美丽的花,多的拥在一起。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词中哪个字与‘拥在一起’是相照应的?
(生不能回答)
(其他学生在思索片刻后,答道‘簇’。)
师:你们能用动作告诉老师怎么样是‘花团锦簇’吗?
(学生好多身体紧靠着,或是相互拥抱着。)
师: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还可以做出花朵的形状呢?
(先是女生把几双小手摆出花朵的形状凑在一起,接着全班同学都加入了这‘花的海洋’。)
师:老师想感受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当我从每一条街穿过的时候,请让你的花朵尽情绽放。
(用手势表明‘过道’就是‘街道’。)
(师边读边从孩子们用手簇拥的花团中穿过,接着再请两名学生和我一起边读边欣赏。)
(在走的过程中,有几个孩子故意用‘花朵’把路挡上,师顺势指导了“如入山阴道上”这个短语,并通过两次读加深理解。)
师:德国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的景象,这是多么美妙的风景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句话,如果你能背的,就和老师一起来背一背。
(师生齐读)
第二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仅仅是因为这些姹紫嫣红、美丽的花吗? 请听老师读这句话——“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坐着为什么会吃惊呢?(此处问题提的不明白,导致学生接下来的理解走了弯路,应改为‘作者为什么会对德国人爱花感到吃惊呢?德国人是怎样一个爱花、爱美的国家呢?’)
生:他们养花不像中国人那样把花养在屋里……
(师再次明确问题后,学生回答)
生: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对啊,只有在如此爱花的国度,我们才能时时处处看到美丽的鲜花。
生: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我听到你强调‘又是’,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不能回答,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打比方,使学生明白‘又’说明是曾经吃过、做过或看过的。)
师:作者曾经看过这样的景象,那是——
生:四五十年以前。
生:风俗习惯
师:老师更愿意称之为‘美丽的民族风情’。(板书 风情恒久不变)
师:为什么讲到‘德国的美丽’,老师要提到‘德国人爱花’呢?
(举生活中的小例子,帮助学生体会‘追求美好的人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第三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还体现在他们截然不同的养花习惯上。
生:他们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他们每个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文,一边体会德国的美丽风情,一边找找能体现这种境界的句子、段落。
(学生小组合作读文、学习。师巡视后交流。)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女房东的这句话说的多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我想把季羡林先生的原句做个修改,我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是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
(板书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生:女房东觉得养花让别人看,是一件再好不过、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生:她觉得自己先把花养在外面让别人看,别人也把花养在外面,每个人就都能在街上看到美丽的花。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在我们的班级中,你与朋友之间是怎样互帮互助的呢?
师:(指名一个学生)我想问问,你又没有借过别人东西?
生:有,我借给朋友笔用。
师:你每天都会借给他们尺子、橡皮、铅笔、本子,你不烦吗?
生:(立马反驳)不烦,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师:老师明白,他们也经常这样帮助你,对吗?
生:对!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不仅如此,你们还因此收获了深厚的——
生:友情!
师:咱们济源市正在申报——
生:全国文明城市。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五、祝福,升华‘美丽’
(师生小结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德国的美丽体现在他们美丽的花的风景,体现在他们恒久不变的爱花习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丽风情。)
师:最后,我衷心祝福大家——每天都能看到美丽,拥有美丽,去实现自己的美丽人生!谢谢!
一遍又一遍地观摩自己的授课录像,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教学路上“走神儿”了。
在备课时,我不停地思索,抓住怎样一个简单的题眼带领学生学习呢?后来,我决定了把“美丽”这一关键词作为全文学习的题眼,并从“花美”“爱养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风情”三个方面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正是有了这样简单又关联密切的教学设计,整堂课显得结构清晰、节奏明快,对于这个教学设计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有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就能成就一节成功的课。我在课上显现的问题并不少。
(1)课堂上心情紧张,教态不够自然大方。
特别是在刚上课时,我的多余动作较多,语速也稍快,这都是心态不平稳造成的。可究其根本,却是我的教育宗旨不明确导致的——若我的眼中只有学生,没有这次比赛,更没有听课的评委,只为了带领学生学习,何来紧张呢?看那些教育大师在万人礼堂里,依旧从容坦然,现在想来并不单单是‘艺高人胆大’,而是全身心投入教学的结果,这也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2)少数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差
上完课,有一个细节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有几个男生学习时心不在焉,我在他们自学巡视时,明明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也上前劝导,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我知道当时自己并未尽全力,我完全能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可我因怕耽误教学,而忽略了。
苏翁说‘课上,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再次想起这句话,我的心里就更堵得慌。因为,有个男孩恐怕这一堂都在莫须有中度过了,这是我的失职造成的。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不应该成为口号,它才是我们教育实践的根本宗旨。
(3)教学语言不够简洁、优美,文化功底较弱
因为备课时间有限吧,一些关键性的语言表述的不够简介、优美,甚至出现偏颇。也可以看出,我的文学修养功底较弱,有待加强。如果为了学生,我就必须保证自己涵养丰富,知识的源泉永远鲜活。
回顾自己的教学问题,我不禁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至理名言: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重要的职责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唯有以此为目标,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教学路上别“走神儿”,相信自己会走的更远。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课堂朗读等,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有感情朗读。
难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导入:
同学们,世界上美的东西很多,中国有耔传统美德,锦绣河山,外国有异域他乡风光文化。本组课文学习,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随同作者漫游世界,到德国、泰国、威尼斯、非洲等地方,感受异域风情与文化。那么,就让我们跨跃时空乘坐大连港启航的威尼斯小艇跨江过海,驶向蓝色的多瑙河,奔向日莱茵河畔,观赏德国风情特点。齐读课题。
1、脊梁 家家户户 莞尔一笑。
2、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 应接不暇、
3、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耐人寻味。
幻灯片打出三组词语,生对照批改,并将自己认为容易出错的地方向其他同学提醒。
开始德国之旅,找四位学生当小导游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生读课文。
及时点评。
生回答德国人养花有何特别?
幻灯片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迎接不暇。
师:就这句话,你是怎么感受到了花的美?
生:我从“家家户户“这个词读懂的,德国的所有人他们都是把花摆放在窗外的,不是一家两家把花摆放在窗前的。所以,我感受到这里的景色又奇特,又美丽。
生:从“任何”这个词看出那里的每一条街都盛开着鲜花。不是只有一条街有如此美的景象,而是所有街道上的家家户户都自主的把花让别人看。走在那条街道都能看到这样美丽的花。
师:你找的很准,谈得也很深刻,这样美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感情没有读出来,谁能再读,让我们感到花的多,花的美,景色的奇丽?
生:再读。
师:好,他读时什么词强调了呢?
生:是“任何”
师:还应该强调什么词?
生:我觉得还应强调“家家户户”
师:请同学们再联系着读读。
生:练读。
师:请你来试试。(生读)。
师:这么美的词语请大家一起读读。(课件打出红色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生:齐读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请大家想象一下,在你眼里,“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生:就是花太多了,一簇连着一簇,都紧紧的簇拥在一起,颜色有各种各样的,非常鲜艳,特别美丽。
生:这种景象一定是大家都特别向往的,花多得成团,各色鲜花怒放的美丽景象。
师:多美的景色,请大家都来读读美丽迷人的景色。
生:练读。
师:就这一段,你还从什么句子看出景色的奇丽?
生:我从这句话“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看出景色的奇丽。
师:能否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从这句能读出那里的花非常奇丽,花多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看得我眼花缭乱,我觉得那种境界太美了。我们很喜欢这种境界。
师:从哪个词语看出花的多。
师:从“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这两个词看出那里全是花的世界,窗外全有花在点缀着。课件(红字出示: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生:我给他补充,我从“山阴道”这个词读懂了人走在街道上,就仿佛在山上,两边高高的茂密的树,路上被树木挡着阳光而很阴凉。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走进树林才有这样的意境呢!
师:这位同学在读书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们从哪里看出来的,要从书上找到依据,具体的词语或者是哪句话,这些都是比较好的读书方法。请大家练着读读这奇丽的景色。(学生练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一下这奇丽的景色?
生:想。
师:好,下面我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老师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文字,一边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语言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一会请你描述一下。
师范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都盛开着含苞欲放、千姿百态的鲜花,在向我们招手,行人还不时的驻足观赏。
生:我仿佛看到了德国人家家家户户的窗前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争芳斗艳,美极了。我感到走在街道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师:想象得太丰富了,谈出了你此时自己的真实感受。请接着说。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花儿们窃窃私语,好像在说“我们要感谢我们的主人啊!”
生:我仿佛闻到了,花儿们散发出的阵阵清香。
师:看(出示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请你们用朗读把老师带到这美丽的异国风光。你们想不想美美的读一读?
生:想。
师:谁能自己给大家读一读,读书太重要了,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是朗读水平高的人。
生:一名学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
生: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奇丽景色的句子。
师:此时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我的心情非常高兴。
生:我的心情很愉悦,神清气爽。
生:我的心情比较舒畅。
师:带上我们此时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生:大家自由读这一段奇丽景色的句子。
生:花的脊梁。
师:花的脊梁是花的哪里?
生:花的根,花的茎。
师:真是奇怪的德国人,难怪我们的作者会十分奇怪的问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让别人看的吧”,这样一句话该是怎么样的语气,大家齐读。
师:那女房东是怎么反映的呢?
生:她莞尔一笑:“正是这样。”
师:莞尔一笑是怎么样的笑,这四个字该怎么读?
生:微微的笑。
生回答。
师:这就叫会读书。谈得多深刻啊!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却实耐人寻味呀!相信大家再来读,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
幻灯:“每一家都是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生:齐读句子。
生:因为德国人们把美丽奉献给别人,在奉献的同时,他们也能得到别人赋予自己的最美的东西。失去了自己的利益,把最美的总是留给大家。
师:当我们再次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赞美的心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敬佩之情来读。
生:我会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
师:请大家自由的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们之所以感受这样深刻,是因为众多的德国人无私的境界,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们的这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生回答:值日,图书角……。
师:你先说说对“耐人寻味”的意思是什么?
生:值得人深思。
师: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
生: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境界耐人寻味。
师:这是他的理解,接着读。
生:他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师:那我们再看看,当作者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就写下了这篇文章,现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再次漫步德国街头,共同记录你笔下的美好,完成这首小诗。
幻灯:
四五十年过去了,美丽依然没有变,
家家户户,依然()。
迎接我的女主人,依然()。
满街的窗子前,依然(),
这境界,依然(),
那就是(),
让我们永远记住:
这奇特的景色,
这奇特的民族。(配乐巴赫《爱的协奏曲》)。
生读自己的诗。
美丽的诗,美丽的德国,感谢我们这次旅行的策划者,也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季羡林老先生,他不仅文章写的好,也是位品德高尚的人,他曾获得过“感动中国2006全国十佳人物”的称号,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伟大的时刻,播放视频录象。
“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
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
言有物,行有格,
贫*不移,宠辱不惊。”
师:这就是我们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他让我转告给在坐的各位旅客,希望这次的德国之旅带给你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希望能给你们心灵上或多或少的震动,这次的德国之旅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十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2、抓住关键词句,例如“都”字,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3、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领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同学们,大家好。于老师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上一节语文课。老师呀,如果有外国游客来到我们这儿,想游览一下的话,同学们有什么景点可以推荐给我呢?(学生可能提到文庙、太阳岛等)。
听了同学们的话,游客们一定会对我们花儿滨这座美丽的风光景色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儒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这个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最值得骄傲的。那这节课,让我们去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
板书课题。齐读,抓住关键词朗读。质疑?
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第一自然段,注意重音爱美花德国。
第二自然段。读准脊梁一词,脊是三声。知道脊梁是什么意思吗?指人的后背。
师:一般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人的脊梁啊?
师:联想到我们人体,即使是直立着也不容易看到脊梁,必须努力向前弓着身子,并且把头尽量伸拉出去,脊梁才会显现出来。
师:在文中花的脊梁指什么呢?
生: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干。
莞尔一笑的意思理解一下。
第三自然段。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注意读准,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注意断句,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第四自然段。读顺即可。
3、同学们,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将花栽种在窗外给别人看。因此每一条街道的景色都很美,感到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生:多年以后,作者再次会德国有了更深的体会。说德国有奇丽的景色,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生:我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不好理解。
生:文中说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我觉得这句话需要好好琢磨一下。
生:老师,我觉得结尾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梦不好理解。
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梳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德国的风光,一个是文化,也就是民族的奇特。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体味那奇丽的景色吧!请大家读读第三自然段,画画描写景色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生:老师我画的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感受到这些花开得非常而且非常美。
师:那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生:老师,我画的也是这个句子。姹紫嫣红,可见这里的花色彩艳丽。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十五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接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德国街头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是五年级第下册第八组“异域风情”中的第一篇课文,根据年段目标、单元训练目标及本文写作特点,本课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基础上,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民族风情特点的,同时积累优美语言。并在学习过程当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能运用学法阅读其他文章。
1.学习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3.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总结阅读方法,并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
重点:了解、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
难点: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风情特点的。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我们的祖国名山秀、大川奇,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风情。当我们走出国门的时候,眼睛和心灵还会发现异域的美、他乡的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请齐读课题。
2.导读引路,明确任务。
(1)这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先来看看单元导读,我们该完成哪些任务呢?
ppt: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
(2)学生默读导读提示,自由汇报。
(3)教师小结:咱们不仅要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写出这种特点的。(板书:抓内容、识风情、品语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做这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小结学法。
1.学习生词,正确书写。
(1)相信大家课前都预习过课文了,老师先来检查一下文中的生词。
课件出示生词:脊梁真切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2)指名读生词,教师相机强调生字的读音。(预设:提示轻声“梁”,多音字“莞”、“应”。)
(3)学生书写生字词,教师巡视指导书写。
2.逐段轮读,明确段意。
学生轮读四个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预设:指导读好长句“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3.把握大意,小结方法。
(1)学生借助每一段的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小结用“合并段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三)浏览课文,粗知风情,小结学法。
1.学生浏览课文,圈画出能说明德国风情特点的关键词。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归纳板书:奇丽,奇特。
3.指导朗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小结抓关键词体会的方法。
(四)默读圈画,直奔重点,再悟风情
1.课文中的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德国的.这种风情特点呢?请看学习提示:
ppt:默读二、三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奇丽”、“奇特”的语句,并结合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借助提示自学,同桌交流。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情。
学生在充分自学,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自由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体会相关词句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积累语言。预设如下:
预设a:抓关键词,品养花方式之“奇”。
ppt: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2.品“脊梁”,感受风情之独特。
(1)还有哪里写出了德国独特的风俗习惯?(板书:花的脊梁)
(2)指导“脊”字的写法。
(3)学生对照图片描述“花的脊梁”。
(4)对比句子,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茎微微向外弯曲,叶子挡住了整个花瓣。
3.指导朗读,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预设b:想象画面,品街头景色之“奇”。
ppt: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想象练笔,体会词句表达效果。
(1)生自由读文段,并说说从哪些词感受到德国风景之奇丽。
(3)小练笔:读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2.想象引读,感受“花的海洋”。
3.想象朗读,积累优美语言。
教师范读、指名读、背诵。
4.小结想象画面品味语言的学习方法。
(六)升华风情,回顾学法,拓展阅读
1.归纳板书,升华风情
在德国,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我们走进德国大街时就总看能“花的海洋”。
2.回顾学习方法。
3.根据学习提示,拓展阅读《只砍有记号的树》。
ppt:默读《只砍有记号的树》,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想德国这个民族的特点,并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特点的。
(1)学生根据提示自学。
(2)小组分享学习收获。
(3)汇报交流,点评。
4.总结。
板书设计:
奇特花的脊梁
奇丽花的海洋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
一、听写生词,巩固基础
二、知人论世,感受境界
1.简介作者,初步了解其留学经历。
2.拓展阅读季羡林《留德十年》《我的人生感悟》《重返哥廷根》片段。
3.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体会“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4.结合作者的留学经历理解“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的含义。
三、摘抄句段,积累语言
四、小结学法,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季羡林的书籍。
2.搜集反映德国风俗民情的资料。
附:学生拓展阅读材料《只砍有记号的树》
学习提示:
默读《只砍有记号的树》,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想想德国这个民族的特点,并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特点的。
只砍有记号的树
xxxx年冬,由于战乱,整个德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气氛里,经济崩溃,物资奇缺,老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对普通贫民来说,食品短缺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没有足够的燃料,根本无法熬过漫长的冬天。
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政府只能允许老百姓上山砍树。林业部门先在森林里找到老弱病残的树木,做上记号,再告诫民众:如果砍伐没有做记号的树,将要受到处罚。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十六
1、通过对照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2、在反复朗读与想象练说中凸现文章第3自然段所描述的美丽画面,并通过上挂下联体会莞尔一笑的意味及美丽的涵义,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体会作者美好的内心世界。
3、通过细致品读,了解文章用较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刻启示的写作方法,体会表达角度的独特性。
一课时
要求学生对德国,对季羡林有个初步的了解。
1.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学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然后说说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哪几个画面?
3.交流三个画面: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再次来到德国,依然见到了美丽的景象。
相机检查词句: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脊梁: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读准读通,初步理解: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细读课文,画出文中与题目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2.交流后定格第三自然段,反复朗读,凸现美丽景象,感受温情浪漫。
师引读: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
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师:那缤纷绚烂的景象带给人们多少的美丽和愉悦啊!
师引读:瞧,这边的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男生接读。
师引读:那边的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女生接读。
师:漫步在山阴道似的大街上,扑面而来的尽是芬芳和清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把这种感受融入朗读中。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把脑海中浮现的景象,美美地表达出来。
教师相机引导评价。
师:一个想像就是一处浪漫,读德国浪漫的街头
师:一道风景带来一种享受,读街头美丽的风景
2.指名交流。
3.教师引说: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虽然我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只要路人抬头向上看(可接说第三自然段,或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四五十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踏上德国这片土地时,他又看到了什么?请快速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2.交流: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开满了鲜花。
(1)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开满了鲜花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你能描绘一下吗?(引导复述运用上文的语句)
(2)体会写法:此处为什么不详细描写?(简练,不重复,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
(3)朗读语句,顺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3.此时对作者在四五十年前做的那个花的梦,思乡的梦,你们理解吗?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4.联系全文,试着填写这首小诗。
四五十年过去了,
当年的红衣少年
已变成了
如今的白发先生
但梦想依然清晰浮现
梦见家乡满街的窗前
也是那样( )
大街小巷
也是那样( )
家乡的人们
也是那样( )
这境界
依然( )
那就是( )
让我们永远记住
这奇丽的景色,
这奇特的民族。
3.交流,朗读。
1.虽然季老先生在这篇课文中所传达的这一种境界较为崇高,但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通篇文章的语言非常朴实。用最朴实的语言,拉家常似的娓娓向我们表达了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这样的表达角度十分独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借鉴。
2.自由读课文,感受这种写作方法。
1.季羡林链接:
被评为20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人物,需要同学们在课外进一步阅读。有一本书等待着你们去把它翻启,这本书的书名是《德国印象》。此书为季羡林的回忆录,那里有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质朴的语言,灵动的智慧,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课下,同学们读读这本书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第三自然段为突破口,通过上挂下联, 凸现美丽景象,体会莞尔一笑的意味,品味美丽的涵义。通过默读,品读、诵读等多种读的方式来理解文本,在以读为主的过程中开展角色体验,情境想象、随文练笔、延伸阅读等多样的言语训练,深入感受德国景色的奇丽与民族的奇特,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走进作者美好的内心世界,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十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联系作者生平,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时别样的心情。
3、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买美的句子。
课外了解季羡林生平轶事,阅读季羡林作品。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自由交流,让学生通过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自悟,不求完备。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情调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十八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本文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到了五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不少的阅读方法,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识字能力。因此通过预习课文,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而且养成了较好的收集资料的习惯。
课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情境教学法,用“跟随季爷爷展开快乐的德国之旅”这一情境贯穿全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我采取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以读为本的方式,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并适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让语文教学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知识与技能:以随文识字的方式学习本课的生字,指导书写难点生字“嫣”,让学生能正确读写有关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多元的体验中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1课时。
多媒体课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的民族却认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大家知道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季羡林爷爷到德国游一游,了解一下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2、在小组中交流分享课前收集的有关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资料。(老师知道大家在出发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了不少有关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资料,下面让我们在小组中交流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对学生提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对德国民族风情有了更多了解,增长了见识。)。
二、走进文本,把握内容。
创设情境:看来大家对德国的民族风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快乐的德国之旅也要开始了。在旅途中我们得按照以下的“旅游注意事项”去做,祝大家旅途愉快!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指出:在一个刻板呆滞的课堂氛围中,富有活力和创造的对话是难以实现的,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利用有趣的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季爷爷重游德国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把句子划出来。
2、指名读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明确课文的2、3自然段具体介绍德国有着奇丽的景色,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整篇文章的灵魂主旨。)。
三、深入文本,互动探究。
(一)游赏奇丽景色,感受民族的奇特。
创设情境:同学们,究竟季爷爷在德国看到了什么奇丽的景色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美丽的德国了,就让我们到处逛一逛,看一看吧。
1、仔细默读2、3自然段,把描写“奇丽的景色”的句子划出来,圈出重点词,把句子美美地多读几遍,将读后的感受简单地批注在句子旁。
2、学习句段: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应接不暇。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任何、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应接不暇,感受景色的奇丽。
(2)师生合作读后听老师配乐朗读,闭眼想象,再说说:你仿佛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3)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指导书写“嫣”,积累更多描写花的词语,把积累下来的好词运用到写作中去。
(4)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应接不暇”,老师示范说后让学生用“应接不暇”说话,加深理解。(在日常生活你有过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联系课文内容、生活实际、结合想象巧妙地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不是死记硬背字典中的解释,并运用词语来说话。有效地达到各界与运用的目的,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5)创设情境: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再到德国的街道上细细观赏那奇丽的景色吧。播放课件,学生看完后说说感受,并将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明确这句段是介绍德国人“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自己独特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既符合《课程标准》中的“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6)想想:为什么德国会有这样奇丽的景色?学习句段: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看到花的脊梁。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朝外开”、“花的脊梁”,理解“花的脊梁”指什么,再结合朗读,了解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想想从哪些句子可有证实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师生合作读对话,用做动作的方法理解“莞尔一笑”。
(设计意图:用做动作的方法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词意,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7)引导学生回顾德国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引出总结性语句“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二)领悟精神境界,感受民族的奇特。
2、二、三自然段中哪些内容是反映“人人为我”、哪些内容是反映“我为人人”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初步领悟其中的含义。
(设计意图:“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耐人寻味”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采取以读为本的方式,以读代讲、以读代教,有效地学生在读中初步领悟句子的含义。)。
3、想想。
如何用关联词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两句话连起来说说,感受这一种境界的耐人寻味,再说说你此时此刻对德国人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在初步领悟句子的含义的基础上,用关联词将两句话连起来说说,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在“工具性”的训练中突显“人文性”,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4、说说在生活中你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指出学生要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学习到季羡林先生耐人寻味的写法。)。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旅程暂停,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朗读诗歌《给予》。
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教案篇十九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德国风光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画面
1、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道去国外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2、播放课件:德国风光片。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是呀,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有神秘的黑森林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国家。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进一步感受德国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师述: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所作。
3、谁来读读课题?脑中产生了什么疑问?(自己的花为什么是让别人看的?为什么以此为题)
1、问题提得不错。翻开书,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等会儿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你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2、这篇课文短小精美,咱们一起接力读读课文吧。(指名分节读文)
示词卡:莞尔一笑 莞尔一笑是怎样笑?
评议,正音。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二生答)
1、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到文中找到语句说一说)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2、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读一读。(指答)
3、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咱们也在下面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读)
你读出了什么?(花多)从哪读出来的?(任何、家家户户、都、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花团锦簇) 生边说师边点击词语变红。
应接不暇这个词说明了什么?(一路风景优美,看都看不过来。现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来。)
还有谁从哪读出了什么?
来,通过你的朗读把花多的这种感受带给大家。
他读出了花多,你读出了什么?(花美)从哪读出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说明什么?(颜色多、鲜艳)
示课件: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示词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如没读好)再读一遍,想着词的意思,想着画面读。
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一下?(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花的王国、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走过任何应接不暇)三生读,齐读。
能背吗?我们合作背一背:(师引背: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4、是啊,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走在街上的时候(引读后一句)
好一派奇丽的风光!
5、可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德国人种花有什么奇特之处?(指答)
你从哪知道的?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你们读出了什么?从哪读出来的?(1、家家户户德国人爱花;2、花栽窗外,花朝外开人人为他人着想,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