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通用8篇)
教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内容安排。教案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启发,要鼓励学生思考、探究和合作,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教案范文涵盖了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教学内容,适合不同教学需求。
六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小说这种文体。了解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外貌及心理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骆驼祥子》的兴趣。
3.反复读文,感悟作者语言的魅力,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2.进一步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苦命运。
重难点分析:
l了解作者通过细致刻画外貌及心理描写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的方法。
l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祥子的形象。
课前准备:查找祥子生活的社会背景。
教学过程。
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一)回顾本单元学过的两篇老舍先生的作品《我的母亲》和《济南的冬天》。
教师导语: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来,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作品格调变得沉重起来,《骆驼祥子》就是他那个时期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今天,我们就再次跟随老舍先生之笔走进课文,去看看《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买车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
(二)介绍写作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资料。
2.教师随即归纳总结。
二、自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一)学生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教师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即可。例如文章讲述了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从租车到下定决心买车,经过努力工作而买到了属于自己的新车的过程。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体会祥子的性格特征。
(一)学生默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祥子是个怎样的人?边读边在书中进行勾画和批注,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二)反馈交流中,教师相机引导感悟并指导朗读。
1.祥子身体健壮。引导学生从第一自然段对祥子的外貌描写中来体会。正因如此,他才对拉车充满信心。
2.祥子具有淳朴的品质。
“他确乎有点儿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看出初进城市的他,还保留着农民的淳朴。还可以从他拉车的姿势来体会。
3.祥子有心眼,有理想。
通过祥子打定主意买车,想有属于自己的车,以及买车时与老板讨价还价来体会。这里要抓住心理描写。
4.祥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
在开始拉车时,“他的脚脖子肿得像两条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他忍受着,不管是怎样的疼痛。”“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三)教师小结:整篇文章中,祥子的语言甚少,看出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阅读,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一)教师导语:经过努力祥子终于买上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今后他能过上幸福的日子吗?教师选取《骆驼祥子》中的一个小片段读给学生听。
(二)想要了解祥子今后的命运,课下大家可以将《骆驼祥子》这篇小说读一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对联的意思。
2、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感受对联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起到的作用。
3、注意积累优秀的对联作品,并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对联,丰富人生。
重点难点: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和对联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起到的作用。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个对联的上联,请你接出下联,有信心吗?
雾锁山头山锁雾。
宝剑锋从磨砺出。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2、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和对联有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春联是什么样的对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
二、品读课文。
1、这篇课文和对联有关,文中出现了哪些对联?
2、作者和这些对联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细细品味。
阅读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每副对联都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或最喜欢的地方,在旁边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
预设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
(1)学生谈感受,适时板书:认识。
(2)大屏幕出示对联的特点:对联结构精妙,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寓意很深,给人启发教育;对联又很有文采,可以当作诗来欣赏。
(3)你是怎样理解这副对联的?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副对联。
预设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学生谈感受,适时板书:品读。
预设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1)读一读关于这个故事的内容。
(2)学生谈感受。适时板书:书写。
(3)指导朗读。
(4)还有哪一副也是“我”写的?“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你觉得这副怎么样?看看文中诗怎样评价的。
预设(四)抄录的对联和最喜欢的对联“一弯流水斜阳外,几缕炊烟老屋中。”“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风摇竹影有声画,雨打梅花无字诗。”
(1)板书“搜集”
(2)作者抄录的对联你喜欢吗?为什么?
(3)你能从这些对联中读懂什么?想像出了怎样的画面?
4、通过品读这一个个小故事,你感受到了什么?
(1)体会到春联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融入“我”的童年生活的。
(2)感受到作者对春联的喜爱。
(3)感受到春联对作者的影响。
三、课外拓展。
1、在这节课中同学们了解到了很多对联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一个对对子擂台赛。(课件)。
2、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更多的对联和关于对联的知识,以“对联”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篇三
为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教案,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六年级语文名师全册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列子两篇》。
一、活动一:以“读”导入。
课件演示(按课文填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丈夫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和,感到。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引导学生完成并品读这些重点语句,从中体会妻子桑娜的美好品质。(板书)。
桑娜:
勤劳善良。
《穷人》。
设计目的:这样的导入设计,让。
学生。
复习回顾已学的内容,了解穷人的穷困生活,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活动二:
感悟。
“富有”
1、导语:同学们,课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但我们却从文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穷人的“穷”。同样文中一个“富”字也没有,但在字里行间同样能感受到。
2、默读课文,讨论、交流: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渔夫夫妇的美好品质。
六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篇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3、学会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和简朴生活的崇高品质。
2、领悟课文选用生活小事、以平实文字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课前准备:
1、幻灯片3张(周总理照片一张,“周总理的一天”工作日志一张,《一夜的工作》插图一张)。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周总理工件、生活的资料。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周总理照片)同学们,照片中这位刚毅消瘦、和蔼可亲的老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深深怀念着的周恩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他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那么,他每天是怎样工作的呢?诗人何其芳同志把自己亲眼看到的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写了出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夜的工作》。(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看是否能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生词。教师相机指导音、形、义。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几段学习?
指名回答,师生补充。(可分三段学习: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我”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缘由;第二段,第2——6自然段,“我”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情景;第三段,第7、8自然段,作者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读自悟:什么原因使“我”有机会亲眼看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2、指名回答,检查自学。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工作劳苦、生活简朴)。
2、生生、师生讨论(教师相机点拨重点语句):
(1)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板书:工作劳苦)。
a、“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到时候叫你。’”
“一尺来高”、“一叠”、“今晚上”说明了什么?(文件多、工作繁重,工作紧张,十分辛苦)。
b、“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有时问我一两句。”
教师相机点拨:找出表现周总理审稿过程中的动词(看、画、想、问)。
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周总理工作仔细、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文件准确无误,可见工作量之大,十分辛苦)。
c、“喝了一会儿茶……你也回去睡觉吧。’”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总理工作了整整一夜,时间长)下午又要“参加活动”说明了什么?(总理日以继夜地工作,十分辛苦)。
总理让别人抓紧时间睡觉与自己不停地工作对比,你想到了什么?(总理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无私)。
(2)课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周总理生活的“简朴”?(板书:生活简朴)。
a、“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如此而已。”
教师相机点拨:“极其简单”是什么意思?(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极其”能否换成“相当”、“很”?(不能)“如此而已”是什么意思?(仅仅这几样,再没别的东西了)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该句,体会“如此而已”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影视中看到的办公室,说说作者为什么说“室内陈设及其简单”,从而体会周总理的生活是多么简朴。
建筑高大同陈设简单对比说明了什么?(周总理生活十分简朴)身居高位同简单陈设对比,你想到了什么?(周总理严于律已、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境界)。
b、“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
教师设疑激趣:有同学认为,上述这句话意思是花生米跟平时一样多,没有增加分量。你同意吗?为什么?(鼓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上文,相机诱导:首先,从“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分量自然也就有所增加;其次,从句子本身来看,若去掉“好像”就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如有“好像”,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好像没有增加似的。
3、领悟文章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1)自悟。
(2)四人小组交流。
(3)小组代表回答。
(4)师生补充。(运用生活小事或细节、以平实的文字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预习“思考练习”第4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逐段读课文。(同学评议)。
2、课文从哪两个方面叙述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读。
指名回答。教师点拨。(作者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但在路上又不可能找到倾诉的对象,于是只能对自己说。“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就是那种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的反映。)。
3、作者情不自禁地对自己说了些什么?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指名回答。重点词语点拨。(“新中国”是与中国历朝历代相比,只有新中国才有这样的好总理,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并引以自豪的思想感情;“多么”、“多么”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周总理赞美的强烈感情。)。
4、(1)作者想高声对全世界说些什么?学生齐声回答。
(2)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生、师生讨论。
(“高声对全世界说”是作者无法抑制自己内心强烈感情的表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在同世界各国相比;“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表达了作者为能有机会亲眼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而激动、自豪的心情;用“每个”意在强调“我”所看见的“一夜的工作”只是周总理无数个夜晚工作的缩影;作者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想到了他每个夜晚的工作,周总理不辞劳苦、生活简朴的高尚品质贯穿于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的奉献中,从而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以反问句式表达了作者对周总理的热爱以及作者的自信与自豪。)。
5、朗读(教师范读;指名学生高声领读、全班学生轻声伴读;多名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诵读,产生一种连绵不断的回音效果,仿佛全中国、整个世界都在呼应作者似的;齐读)指导要点:要读出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热爱之情以及作者的自信、自豪;读“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要慢而有力;读“这样”要强读,读出反问的语气。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想开去。
1、师生合作读。(引导学生恰当处理朗读的重音、停顿、语调和速度)。
2、小组轮读。
3、齐读。
4、自读或同桌互读。
5、我们听了何其芳的倾诉,读了课文,你又想告诉别人什么?
(四)拓展交流、强化感受。
1、周总理的高尚品质体现在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中,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周总理工作、生活的资料都带来了吗?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向伙伴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
2、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向大家介绍?(教师鼓励)。
3、同学们愿意听老师的介绍吗?(出示:“周总理的一天”工作日志和《一夜的工作》插图)。
“周总理的一天”
时间:1974年3月26日至27日。
下午3时起床。
下午4时与尼雷尔会谈。
晚7时陪餐。
晚10时政治局会议。
晨2时半约民航局同志开会。
晨7时办公。
中午12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2时休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预习《我的战友邱少云》。
六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篇五
1、会读本课秧、萎、赖、锻、雅等生字,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莫名其妙、从从容容、语重心长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部分。
2、通过读书能说出句子中含着的深刻意思,培养学生在读中感悟的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的心理。
二、学习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种树人的话。
三、学习难点: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树喻育人,并能从中悟出做人的哲理。
四、学习准备:桃花心木图片、有关林清玄的资料。
五、导学提纲: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检查读文情况,同学互相正音。
3.同学之间交流不理解的词意。
4、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喜欢做的同学可以在练习本上给下列字组词,课件出示)。
萎()秧()番()锻()勃()。
委()殃()翻()段()脖()。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张海迪的故事,学生阅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导入新课:
人生的道路上不会永远都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这是有的人悲观消沉,被困难所击倒;而有的人却不甘沉沦,将腰杆挺得更直,从而战胜困难,成为杰出的人才。孩子们,这样的情况下,你会怎样?又会怎样去做呢?今天咱们就从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桃花心木》中来寻找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我会读:枯萎、锻炼、空地、种树、插秧、基业、幸而、一番、考验、转化、优雅。
2、我知道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番锻雅勃。
3、不理解的词语有:
4、我知道课文的主要讲。
5、你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小结: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耐人寻味的道理。下面,就让我们捧起课本细细品味吧!
四、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六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篇六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六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篇七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灯片7)。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六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篇八
1、通过交流人物形象,了解故事内容。
2、共同探讨正确的阅读方法。
3、能通过人物的优秀品质,反思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一名自立、自信、自强的青少年。
共同探讨正确的阅读方法。
能通过人物的优秀品质,反思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做一名自立、自信、自强的青少年。
一课时。
一、导入。
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累积,一种智慧的累积,一种感情的累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有文化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是啊,从我们迈入初中的大门,著名的作家赵丽宏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那老师想知道你们都读过哪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呢?(生作答)嗯,同学们读过的好书真不少,也看出来我们的学生都是些热爱文学的人。那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推荐一本被誉为“男孩子必读”的世界名著《鲁滨逊漂流记》。让我们一起跟随主人公去漂流,去感受主人公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出示课题)。
二、目标定向。
1、交流故事中人物,了解故事内容。
2、探讨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
3、学习优秀品质,做自立、自信、自强少年。
三、预习检测。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名著主要内容。(小说主要讲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坚强地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生动故事。)。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是如何读这本名著的?
2、请小组合作,交流读书心得,谈谈你知道的读书方法有哪些?总结(板书)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应该在自己感兴趣或能打动自己、能产生共鸣的地方做标签,把它记录下来。
五、个性展示。
我们都知道小说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生活。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一些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学以致用,那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方法去感受名著中的人物,比一比谁掌握的最好。
1、那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出的三个精彩情节中,选取你喜欢的一个,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文章,谈谈你对名著中人物的理解。
六、悟生活整合提升。
1、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如何才能读好一部名著,老师总结了下,把其中的部分要点编成一首打油诗,共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