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专著读书笔记(汇总11篇)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段时间进行回顾和反思,以便更好地规划和展望未来。梳理思路是写总结的关键,要有清晰的主线和分支。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或许能够给大家一些灵感和思路。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篇一
《育人三部曲》。“比砖头还厚,封面样式平凡,估计又是一本枯燥的纯理论书籍。”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
在《育人三部曲》中,苏霍姆林斯基突破了这些传统的刻板教育模式。他坚信人的正确认识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因此他设计各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经历磨练,增长才干,得到体验,而不是只靠片面的灌输。
他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贵的积极因素,通过发扬这些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他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并且善于培养这种积极因素。
他热情鼓励孩子树立自信,把这种自信看做克服困难、挫折,抵御不良诱惑的强大动力。
他对孩子充满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也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育孩子的爱心。
他不仅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告诉他。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篇二
通读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如下几个明显特点:第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相结合。第二,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践性与科学性、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再次又切入对中国德育改革与创新的关注,提出了中国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体制等创新的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具体构想。第三,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第四,教育热情与教育沉思相结合。
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此乃感触一。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篇三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专著,教育专著读书笔记20xx字。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感触之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感触之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感触之三: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感触之四:做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读书笔记大全《教育专著读书笔记20xx字》。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一部最近很火的有声读物《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幸拜读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为一个教师的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第56号教室是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的一间极为简陋的甚至会经常漏水的教室,这个班级高达九成的学生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位充满爱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高居全美标准化成绩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非凡成就。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读这本书时,总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窗》写的是一个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里度过了无比幸福的小学生活。我觉得第56号教室的先生和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
一.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老师说:“多数教室以害怕为基础,我们的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让孩子们玩信任的游戏,让学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做个公平公正的人,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做个以身作则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不轻易发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顾及他们的想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老师凭借这些,取得学生的完全信任,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师生之间有了信任作纽带,一切教育问题都会很容易解决。
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50个学生眼里,就是一位极为仁慈可信的父亲。被原来学校逼着退学的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就和小林校长絮叨了四个小时。而小林校长一次也没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向前探着身体,专注的听着,这第一次,就让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她想,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长总是对巴学园的孩子说:“不能欺骗动物,动物很信任你们,如果你们欺骗它们,那它们太可怜了!”小豆豆恪守着这一点,对她的小狗洛基始终信任,哪怕洛基有时无心地伤害了她,她也对它的忠诚坚信不疑。对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信任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心灵的关注,对孩子们的尊重。他让孩子们不自觉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无痕,老师和小林校长内心汩汩流淌的爱,在孩子心中浇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给学生做人之道。老师说,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他用道德发展的六阶段来教育他的学生,这六个阶段是:一、我不想惹麻烦;二、我想要奖赏;三、我想取悦某人;四、我要遵守规则;五、我能体贴别人;六、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一点,类似于我国提倡的‘慎独’)。他以此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阶段,事实上他的学生做到了。布兰达在路边帮助了一个受伤的陌生人,却一点也不声张;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亚队不论到哪里演出,留给人的印象都是谦逊有礼;观看有自己本班参加的比赛时,不论哪一方展现高超的技巧,都会大声喝彩…老师说:“第56号教室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一个什么都有只欠仁慈的世界中怀有仁爱之心。”
与老师相比,小林校长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开运动会时,为了身有残疾的高桥君,他特意设计了适合这个孩子的比赛项目,让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取得了很多项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运动明星。这不仅教会了高桥君自信,使他再也不会为身体上的残疾而自卑;也教会了其他孩子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巴学园规定,孩子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快快活活的光着身体游泳,小林校长想让孩子明白:“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这样,即使身体有障碍的孩子,和大家在一起泼水玩时,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也不知不觉间消除了。
三、教给学生生活技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师和小林校长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生活即学校,学校即生活”,这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老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运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各样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设法买来许多实验器材,在被许多老师忽略的自然课上,认真地指导学生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他丰富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他们班的小小莎士比亚就是专门表演莎剧的,这种戏剧表演中还配有舞蹈、音乐,都是孩子们精心设计的,这个表演队的水平近于专业,经常应邀到各地巡演。他还教学生打棒球,弹吉他,听摇滚乐。还教学生如何存钱及谨慎用钱。还教学生做面具,编线绳,制自画像。还教孩子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内容不胜枚举。而这些,都不是标准化测试的...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篇四
一部最近很火的有声读物《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幸拜读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为一个教师的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第56号教室是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的一间极为简陋的甚至会经常漏水的教室,这个班级高达九成的学生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位充满爱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高居全美标准化成绩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非凡成就。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读这本书时,总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窗》写的是一个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里度过了无比幸福的小学生活。我觉得第56号教室的先生和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
一.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老师说:“多数教室以害怕为基础,我们的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让学生们玩信任的游戏,让学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做个公平公正的人,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做个以身作则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不轻易发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顾及他们的想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老师凭借这些,取得学生的完全信任,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师生之间有了信任作纽带,一切教育问题都会很容易解决。
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50个学生眼里,就是一位极为仁慈可信的父亲。被原来校园逼着退学的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就和小林校长絮叨了四个小时。而小林校长一次也没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向前探着身体,专注的听着,这第一次,就让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她想,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长总是对巴学园的学生说:“不能欺骗动物,动物很信任你们,如果你们欺骗它们,那它们太可怜了!”小豆豆恪守着这一点,对她的小狗洛基始终信任,哪怕洛基有时无心地伤害了她,她也对它的忠诚坚信不疑。对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小林校长对学生们的信任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学生们的爱,对学生们心灵的关注,对学生们的尊重。他让学生们不自觉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无痕,老师和小林校长内心汩汩流淌的爱,在学生心中浇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给学生做人之道。老师说,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他用道德发展的六阶段来教育他的学生,这六个阶段是:一、我不想惹麻烦;二、我想要奖赏;三、我想取悦某人;四、我要遵守规则;五、我能体贴别人;六、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一点,类似于我国提倡的‘慎独’)。他以此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阶段,事实上他的学生做到了。布兰达在路边帮助了一个受伤的陌生人,却一点也不声张;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亚队不论到哪里演出,留给人的印象都是谦逊有礼;观看有自己本班参加的比赛时,不论哪一方展现高超的技巧,都会大声喝彩…老师说:“第56号教室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一个什么都有只欠仁慈的世界中怀有仁爱之心。”
与老师相比,小林校长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开运动会时,为了身有残疾的高桥君,他特意设计了适合这个学生的比赛项目,让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取得了很多项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运动明星。这不仅教会了高桥君自信,使他再也不会为身体上的残疾而自卑;也教会了其他学生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巴学园规定,学生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快快活活的光着身体游泳,小林校长想让学生明白:“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这样,即使身体有障碍的学生,和大家在一起泼水玩时,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也不知不觉间消除了。
三、教给学生生活技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师和小林校长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生活即校园,校园即生活”,这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老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运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各样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设法买来许多实验器材,在被许多老师忽略的自然课上,认真地指导学生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他丰富学生们的艺术素养,他们班的小小莎士比亚就是专门表演莎剧的,这种戏剧表演中还配有舞蹈、音乐,都是学生们精心设计的,这个表演队的水平近于专业,经常应邀到各地巡演。他还教学生打棒球,弹吉他,听摇滚乐。还教学生如何存钱及谨慎用钱。还教学生做面具,编线绳,制自画像。还教学生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内容不胜枚举。而这些,都不是标准化测试的内容,老师却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做下来,而且做得功绩卓然。真令人佩服!当然他并非全才,很多东西他原来一无所知,为了教给学生,他努力自学,查资料,请教专业人士,最终他不仅使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更使他的学生们受益无穷。这也是他的学生日后都大有作为的主要原因吧。
小林校长在巴学园开设的教学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他教学生们游泳,教极富节奏感的韵律操,教吃饭散步的礼仪,请附近的农人做“老师”,到田间教学生们使用农具种庄稼。更有意思的是,带学生们去野炊,让大家带炊具、食材,几个人一组,一起做饭,捡柴的,烧火的,切菜的,烧饭的,各显其能,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极大锻炼,而且“乐亦无穷”。还有,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也是独具匠心,和生活息息相关。像钻鲤鱼肚子、找妈妈等项目都充满生活情趣,连比赛的奖品都是蔬菜:一根胡萝卜,一棵卷心菜……想想都觉得有意思,也令人感动!
想一想,学生们能够拥有如此多的生活技能,享受如此多的生活乐趣,生活该是多么美妙!学习该是多么快乐!
四、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我觉得,让学生爱上阅读,老师倘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雷夫老师说:“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和世界接轨的方式。让学生长大后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热爱阅读是基础。”他平时给学生们推荐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阅读方法,开办读书会,让学生写每月读书心得。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整体素养有很大的提升。小林校长建的图书室,更是给巴学园的学生们提供了一处温馨的精神家园。图书室里摆满了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学生们爱读的书,“你们只要喜欢,什么时间去图书室都可以,借回家读也行。”小林校长说,“请多多读书。”从此学生们只要一有空,就往图书室跑,甚至连去厕所都怕耽误时间。
学生天生爱阅读,请我们保持他们的天性吧。热爱阅读的学生必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篇五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家的教育专著,他是一位为世人所敬仰和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用一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理论和方法,给了我们启示和教训。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老师的两句名言:
1.我们要活书,不要死书;要真书,不要假书;一本感动的书,而不是一本静止的书;书要用,书不要读。总的来说,我们应该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为导向,而不是以文本为中心的教材。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过去的传统教科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侧重于学生的生活和活动。但是每个学校和年级的学生认知不一样,所以教材的.选择也不一样。教材内容死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实现创新教育。
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篇六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篇七
假期,学校布置了读书谈体会,粗略浏览推荐书目,专心阅读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的55个细节》、《爱的教育》等,边看边与平时教育相比较,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教师。
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通过假期静心读书使我受益不浅,并体会到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大师对话。这句话我以前没有深入理解过,最近我的理解更加深刻。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后,我深深地感到自己与名师的差距。和以前一样,我只看到名师的辉煌,知道名师是那么出名,可是却很少去关注他们怎么成为名师的?很少去关注他们对某一方面的用心。现在我有点明白了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想想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天壤之别也不足为奇。
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我仿佛看到了教育史上的灯塔——苏霍姆林斯基。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大师一生的教育工作始终以爱为主线,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宗旨。为此做为班主任的我深受启发,也找到了教育的真谛。
读完此文我的感悟:做班主任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避免过多的说教,寓教育于无形,潜移默化,极大地利用教育智慧,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信任,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启发的是陶行知先生的两段名言:
1.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与以往传统教科书有很大改变,多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但是每个学校每个年级的学生认知情况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选用上也不同。教材内容是死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来创新教材,自主创新“活教材”,以实现创新教育。
2.“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历久弥新。他的思想与我们今天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观点可谓不谋而合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创造意识,实施创新教育。彻底的解放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创造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创造之路,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谓极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篇八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大师对话。这句话我以前没有深入理解过,最近我的理解更加深刻。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后,我深深地感到自己与名师的差距。
和以前一样,我只看到名师的辉煌,知道名师是那么出名,可是却很少去关注他们怎么成为名师的?很少去关注他们对某一方面的用心。现在我有点明白了名师是怎样炼成的。想想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天壤之别也不足为奇。
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我仿佛看到了教育史上的灯塔——苏霍姆林斯基。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大师一生的教育工作始终以爱为主线,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宗旨。为此做为班主任的我深受启发,也找到了教育的真谛。
第一辑第一篇《在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已》一文中提到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非常重要,同时举了一个例子,大师让学生坚持每天用雪擦身,刚开始不是每一个孩子都有天天用雪擦身的勇气,但他从不采取强制命令的做法,他要求每个孩子都要坦白,说自已是否真的做到了,对于实在做不到的孩子可以请同学,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自觉去做别人能做到的事,从而战胜自己。
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自我克制,学会了在困难面前拿出勇气。这就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即使没有严肃的批评,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学生也能够在教师和家长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遵遁正确的法则去行事。
读完此文我的感悟:做班主任的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避免过多的说教,寓教育于无形,潜移默化,极大地利用教育智慧,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信任,让孩子从内心深处进行自我教育,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篇九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专著,20xx字。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感触之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感触之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感触之三: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感触之四:做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读书笔记大全《20xx字》。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一部最近很火的有声读物《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幸拜读了一下,略有些感悟。作为一个教师的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第56号教室是美国洛杉矶霍伯特小学的一间极为简陋的甚至会经常漏水的教室,这个班级高达九成的学生来自贫困的移民家庭,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位充满爱心和教育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高居全美标准化成绩前5%,他们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非凡成就。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雷夫.艾斯奎斯先生。
读这本书时,总让我联想起之前看过的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窗》写的是一个叫小豆豆的小女孩的故事。她在日本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创办的巴学园里度过了无比幸福的小学生活。我觉得第56号教室的先生和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
一.给学生以足够的信任。老师说:“多数教室以害怕为基础,我们的教室却以信任为基础。”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让孩子们玩信任的游戏,让学生明白:“破裂的信任是无法修补的,除此以外,其他事情都可以补救。”做个公平公正的人,做个细心观察的人,做个以身作则的人,做个讲道理的人,努力扫除教室里的恐惧,不轻易发怒、火冒三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顾及他们的想法,为学生打造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老师凭借这些,取得学生的完全信任,走进了孩子的心灵。师生之间有了信任作纽带,一切教育问题都会很容易解决。
巴学园的小林校长在50个学生眼里,就是一位极为仁慈可信的父亲。被原来学校逼着退学的小豆豆,第一次来到巴学园,就和小林校长絮叨了四个小时。而小林校长一次也没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向前探着身体,专注的听着,这第一次,就让小豆豆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她想,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小林校长总是对巴学园的孩子说:“不能欺骗动物,动物很信任你们,如果你们欺骗它们,那它们太可怜了!”小豆豆恪守着这一点,对她的小狗洛基始终信任,哪怕洛基有时无心地伤害了她,她也对它的忠诚坚信不疑。对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信任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对孩子们的爱,对孩子们心灵的关注,对孩子们的尊重。他让孩子们不自觉地就把信任放在了他的肩上。
大育无痕,老师和小林校长内心汩汩流淌的爱,在孩子心中浇灌出信任之花。
二.教给学生做人之道。老师说,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他用道德发展的六阶段来教育他的学生,这六个阶段是:一、我不想惹麻烦;二、我想要奖赏;三、我想取悦某人;四、我要遵守规则;五、我能体贴别人;六、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一点,类似于我国提倡的‘慎独’)。他以此引导学生一步步迈向人生道德的最高阶段,事实上他的学生做到了。布兰达在路边帮助了一个受伤的陌生人,却一点也不声张;他班的小小莎士比亚队不论到哪里演出,留给人的印象都是谦逊有礼;观看有自己本班参加的比赛时,不论哪一方展现高超的技巧,都会大声喝彩…老师说:“第56号教室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在一个什么都有只欠仁慈的世界中怀有仁爱之心。”
与老师相比,小林校长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更多的是“润物细无声”。开运动会时,为了身有残疾的高桥君,他特意设计了适合这个孩子的比赛项目,让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君取得了很多项目的第一名,年年都是运动明星。这不仅教会了高桥君自信,使他再也不会为身体上的残疾而自卑;也教会了其他孩子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巴学园规定,孩子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快快活活的光着身体游泳,小林校长想让孩子明白:“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这样,即使身体有障碍的孩子,和大家在一起泼水玩时,对自己身体的羞耻感也不知不觉间消除了。
三、教给学生生活技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雷夫老师和小林校长的教育观念是一致的——“生活即学校,学校即生活”,这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老师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运用多种方式教学生各样的生活技能。他想方设法买来许多实验器材,在被许多老师忽略的自然课上,认真地指导学生做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他丰富孩子们的艺术素养,他们班的小小莎士比亚就是专门表演莎剧的,这种戏剧表演中还配有舞蹈、音乐,都是孩子们精心设计的,这个表演队的水平近于专业,经常应邀到各地巡演。他还教学生打棒球,弹吉他,听摇滚乐。还教学生如何存钱及谨慎用钱。还教学生做面具,编线绳,制自画像。还教孩子如何合理安排事情,如何整理物品……他所授的内容不胜枚举。而这些,都不是标准化测试的...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篇十
教育启示: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这节课上很绝,以致听课的老师和领导完全被吸引了,就像自己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人们询问他这节课备了多长时间,他回答说:“对于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我只用了15分钟”。这是一种怎样的备课呢?我想正是靠读书,持续不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了终身的友谊。
通过读书获得数倍于教科书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才能更加自如的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更多的智慧解决学生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更多精力关注学生们课堂的行为与状态。
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我觉得也更是如此。往往一节成功的公开课,无不是自己对教材的多次熟读,对作品中人物的多次解读,对于教材有关的相关资料的多次通读领会。
上(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课文我读了不下几十遍,还专门阅读了描写居里夫人生平的(居里夫人传记),并通过查找各种相关资料,对作者梁衡写作此文的目的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所以才有了课堂上,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居里夫人的美――永恒的’美的认同。上(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在熟读这长达4页半的课文的同时,我更是上网查了有关盲人、残疾人、弱势群体的相关资料,真正的努力去试着了解他们的生活,更想象自己如果是其中一员,那么生活将是怎样的艰辛、不幸与顽强。
正是基事对盲人、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同情与了解,所以我在课堂上,才会与作者站在一起,传达着“关爱弱势群体”、“自立自强”、“爱和被爱同样幸福”的信息,让学生去思考人生的大爱。
教育专著读书笔记篇十一
看了这段文字,让我联想到在我们的教学目标中,常有这么一条“情感价值与道德观”,即德育目标,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育人,就是让学生的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知道是怎样做是美的,怎样做是丑的,从而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实践美。
在教学中,我们透过一篇篇或隽美或质朴或含蓄或奔放的文本,让学生们、孩子们感受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打动他们的灵魂,震撼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的思想,促使他们最终思考自己的行为,从而真正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培养真正的“人”。
例:(伯牙绝弦)中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让学生惊叹的,不仅仅是钟子期与俞伯牙的心有灵犀的“知音”之情,更是俞伯牙“子期不在为谁弹”的摔琴谢知音的决然,友谊在这一刻,再也不是聊友、玩伴等的代名词,友谊,在这一刻,对学生而言似乎已经有了全新的诠释,而这,正蕴含着他们对人生的悄无声息的深刻激烈的思考。
在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想学生所学习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深的是启发了他们对美的真谛的思考。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东西,然而最美丽的花也会凋谢,再美丽的人也会衰老,然而有一种美,它跨越百年历久弥新,著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就是一位具有这种美丽的人,让我们一起”。这节课一开始,我就用语言,这无形的大手紧紧抓住了学生们的心。十一、二岁的青少年的正是发现美、追求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他们更急于想知识的就是“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的美?”通过对课文中居里夫人外貌描写的句子的分析,有的学生直率的说出了“居里夫人并不美丽!面容憔悴神情疲倦的人怎么会美丽呢?”然而当我们分析了她憔悴的原因,简陋的工作环境、“终日的烟熏火燎”,“三年又九个月”的持之以恒,最终从成吨的矿渣提炼出了这比原珠笔芯还要小的0。1克镭时,学生们无一不为居里夫人坚毅、执著的精神之美震憾。
而成名后,不计虚名、视金钱为粪土的淡泊名利,被误解仍忘我投身科研的高尚人格之美,更令学生折服,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理解、认同了这位跨越百年、千年依然美丽的伟大女性,真正认识了美的真谛,而这种鲜明的情感教育,不仅对于学生、对于我,也是一种美的熏陶、一次精神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