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实用12篇)
生活是一面镜子,总结是我们认清自己不足并改进的利器。文笔的优美与准确是一篇总结的亮点。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一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的重任,而高职院校又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快,高职院校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行政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开展好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生管理等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是联系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各工作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开展好各项工作的中枢。作者通过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水平。
(1)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通过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资产及后勤服务管理等行政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管理能力和行政协调力,带领和引导教师开展好教育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等工作,以达到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培养的目标。不难看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必须依赖于行政管理工作。因此,行政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2)是高职院校联系师生的桥梁和纽带。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教师管理、职称评聘、教研室管理等工作,可以有效实现学校与教师的联系;通过辅导员管理、班级管理和学生社团管理等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有效实现学校与学生的.联系。通过上述方式,高职院校又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将他们对学校在行政管理工作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这使得行政管理工作在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之间发挥着上传下达、沟通多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高职院校主要的工作内容可以分为行政管理、教学及科研三个方面,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涵盖有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学生管理等。高职院校通过高效有序的行政管理工作,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实力和学生综合素质,进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实力。因此,行政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二
摘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将面临就业的严峻考验。他们的专业学习都是针对就业而服务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任务。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为目的。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因材施教;转变理念;配合就业。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经济迅速发展,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科技产品,它的诸多功能已经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的辅助,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升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目标的核心。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家庭拥有计算机数量极多,并且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都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所以说高职院校计算机学习并不是“零起点”,信息技术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有课程设置。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不同程度地都受过一些信息技术的初步教育,学生不能有效地学习计算机课程,更主要的原因是一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设置与学生已有基础重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在一种半生不熟的状态。
在高中阶段,计算机不是高考的主要科目,为了追求升学率,不少学校或明或暗、有意无意地降低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养。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往往因为计算机不是高考科目而被忽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是很好,这也影响到了未来的高职院校的学习。由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缺乏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导致教学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教学大纲差异性也很大,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来源复杂,多地区、多层次,并且都是在高中阶段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差异也是各不相同,差异的'巨大也是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其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好,而普通高中的学生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计算机课程形同虚设,基本处在计算机盲的阶段,相对来说起点较低。所以,这些情况都给学生的计算机语言能力的学习以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教学工作不好开展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系统性。
计算机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教学中,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一定要突出应用性的特点。但是目前的教材内容过于系统性,导致应用性不强,教材内容的起点过高,需要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才可以使用这样的教材,而且教学时间也相对较长。教学和学习任务繁重,影响师生的教学及学习兴趣,学生学习难度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
2.教学方法僵化陈旧。
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实践重于理论的过程,在我们的教学中,依然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地受教,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这样的教学模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技术课程,需要学生具有和保持一定的兴趣,如果没有这样的兴趣,那么这样的实践课就难以保证效果。
3.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培养高等级技术人才的机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就业来服务,所以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自发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促进和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学习主要是应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所以在操作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两个方面应该加强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
1.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的教学不能过于死板,一定要考虑因材施教。可以采用目标教学法、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新生入学后进行摸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掌握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转变教学理念。
符合学生的就业需要,同时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
环境。
3.与就业密切结合。
高职学生的毕业就是为了就业,所以教学工作应该主要围绕学生就业来开展,着重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避免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能力的现象出现,校企结合进行人才的培训,为企业的需要培养定向人才,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积极地去开展学生计算机等级证书培训工作,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基础入门的课程,这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需要教师不断地根据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相应的改革。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就业的考验,他们的专业学习都是针对就业服务的,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高就业率,是高职院校当前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袁晓红。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
[2]刘永新。浅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成功:教育,(01)。
[3]陆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52)。
[4]李颖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探讨。新西部,(1)。
[5]张丽萍。“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4)。
(作者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三
当前我国的环评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不管是在基础建设项目方面,还是技术改造项目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国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形势,但现行的环评制度还存在诸多缺失,无法完全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环评的地位和作用、促进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修改和完善、增强环评工作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是当前我国开展环评工作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其有效性的对策建议和建设性意见.
作者:翁良善作者单位:永嘉县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所,浙江,永嘉,325100刊名:农业环境与发展英文刊名:agro-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年,卷(期):27(3)分类号:x8关键词:环境管理评价管理问题对策
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四
总体说来,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状况是良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刘洪泉和曾亚军(2007:218)认为,从大的方面看,本科院校英语毕业论文的水平离时代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亟待提高。他们还将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归纳五个方面的不协调,包括论文观念与新型开放的社会理念之间的不协调,过分强调毕业论文的统一规格标准与因人而异的个性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以精英教育为目标的宝塔意识与以大众化教育为目标的国际就业大市场之间的不协调,单纯强调毕业论文的自然科学性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保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的不协调,以及面向区域、地方经济组织毕业论文与面向全国、全球经济大市场之间的不协调。限于篇幅,本文只就管理、论文评价体系、导师、学生等四方面,归纳总结本科院校英语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在论文管理方面,刘洪泉和曾亚军(2007:218)认为,虽然学校制定了相关的工作条例和制度,但是因为很多条例规定得不全、不细,加上在执行中不严格、不规范,管理中很多工作实际上得不到落实。具体地说,学校对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提出明确的、具体的要求,教师只好凭自己的感觉指导学生。无法从深度和广度上高效地、有的放矢地指点和帮助学生。另外,从管理的角度,学校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孵化和培植业务梯队,致使毕业论文指导队伍中缺乏真正的老、中、青等不同年龄和职称相结合的业务梯队,在实际的指导过程中有的指导教师甚至连中级职称都不具备。关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张春芳(:100)的研究,还体现在这样的一些方面:第一,没有明确的能体现英语专业特点的毕业论文管理条例。第二,管理机构不健全、职责分工不明确。第三,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程序。
二、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在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涉及到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论文答辩、质量要求等。评价主体的问题在于评价者之间在学历、职称、能力、责任心等方面参差不齐,这种差别很难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评价标准的问题在于标准的不统一以及标准的量化程度不高,评价者难以从量化的角度去细致地、科学合理地评价论文,所以,无论是评阅还是答辩,评价者都很难给出公平公正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和毕业论文应有的层次和水平。更让人担忧的是,在评价论文的过程中,有的教师碍于情面,出于担心影响毕业生的前程方面的考虑,哪怕自己指导的学生再差,也让其顺利通过。这种离谱的宽容和过度的迁就往往给之后的毕业生造成了一种负面影响和错误的暗示,即,不管平时努力不努力,论文质量好还是不好,甚至存在明显的抄袭,最终都能满意地通过。
三、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做毕业论文是自己一生中第一次接触和从事学术性的研究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对他们的指导显得十分必要。然而,教师方面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第一,指导教师投入的精力太少,对毕业论文疏于指导。第二,很多指导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太过繁重,而教学工作往往是硬任务、硬指标,非完成不可。加上,很多学校缺乏专门用于毕业论文指导的经费,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毕业论文的指导方面就显得不是那么的投入。第三,有的指导教师存在的问题是自身的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难以用科学的方法以及创新的理念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潘淡(1991:76)认为指导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过度地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介绍和讲解,而对学生会有帮助的一些个案的分析或是实践的开展,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多数学生表面上好像已经理解和吸收了教师的讲授,而在开展与毕业论文相关的具体的研究的时候,却一问三不知、茫然不知所措。
四、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认识不到位,在思想上缺乏应有的重视。第二,对完成毕业论文所应该具备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不扎实。第三,缺乏对选题所涉及到的学科领域的深入了解,从而做不到正确认识和理解题目的要求和目的。第四,很难做到独立地、高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五,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只求能过则过。第五,没有探索的欲望,思维陈旧、缺乏创新。第六,感性认识很强,但缺乏理性的归纳、概括、分析、总结的能力。有些专家指出,学生在选题方面的问题很突出。比如,有的学生在选题的时候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往往是看见身边的`学生选了什么选题自己就跟着选。有的学生则在很多选题面前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停地更换自己的选题(潘淡,1991:75)。而有的学生的选题则太草率,不经过前期研究或是认真地思索便匆匆选定。有的学生在选题方面表现出的问题则是,要么题目与自己的专业毫无关系,要么题目太大,要么题目本身因措辞不规范而让人看后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张春芳,2011:100)。张春芳(2011:100)指出,在具体的写作方面,学生也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体裁意识、论文格式、摘要的撰写、关键词的规范程度、引文、参考文献的标注、词法、语法、书面语与口语语体的混淆等方面,而且还存在抄袭的现象。潘淡(1991:75)则指出,在论文里,学生按部就班的机械式的写作思维方式太过明显,如“什么都从概念、意义、作用、内容、方法等依次顺序排列”,很少有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实在有限,词法、句法以及标点符号错误太多,很难做到将自己的思维成果清晰明了地表达和呈现出来。
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收集到了一些资料,可是很多学生却不能合理地整理和加工手头收集到的资料,更谈不上在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相反地,很多学生只能炒炒别人的冷饭,简单地、机械地将一些资料东拼西凑地堆积起来,在形式上让其像一篇论文(潘淡,1991:75)。研究内容方面的问题,还表现在研究内容的扩展上。而这样的研究,其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清楚明白地掌握毕业论文各部分的结构及特点,提高自身对毕业论文的理性认识,并最终从根本上提高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洪泉,曾亚军.当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6).
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五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推动德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与效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虽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将针对我国高职“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引领世界职业教育潮流,为德国企业输送了大批接班人和技术人员,是德国经济的支柱。“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央政府更加重视职业教育,更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中。我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和借鉴德国“双元制”热潮,并在学习中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况。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制度。“双元”指的是学校和企业。学校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企业则负责向学生传授职业技能培训。据权威数据统计,德国大学生占同龄人比例仅占二成,将近八成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这种成功的严谨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培养了大批职业人才,也成为国家竞争力密码。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影响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遍推广以及高新技术的出现,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国内大批职业院校直接或间接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解决了很多学生“就业难”问题,试点单位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同时,政府和大众媒体多形式多层次地宣传普及职业教育,有条件的企业单位对自身“双元制”职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推进了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加速。职业教育模式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但也遇到了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重学术、轻技术。
现今,“重学术、轻技术”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高等职业院校没有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在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没有真正领会到“工学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放羊式”实习仍占据相当比例,这使得职业院校的实习乱象一直受人诟病。现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校热企冷”的困境,很大程度上与实习质量有关,职业院校无法为企业发展输入符合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与成功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办学经费不足。
企业是职业经费来源的主体,也是主要培训机构、国家主要资助的对象。我国虽然提倡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仍然不足,其主要体现在经费投入有限,经费来源较为单一。经费不足直接导致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校舍、实训基地、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匮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其职业教育支出更是无法有效保障。且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性下降,高等职业学校在发展“双元制”职业教育时经费也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导致了经费浪费严重的问题。
(三)产教结合一头热。
我国经济整处于转型关键时点,产业转型升级预期将持续升温,对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大幅激增,产教结合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潜在推动力。从当前中国经济的角度而言,职业教育将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现有的校企合作,广泛地表现为运行模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双挂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来进行:即学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建立“员工培训基地”,不利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层次开展。产教结合一头热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聘用学徒需要付出同样的薪酬,在花费人力、财力培养后很难留住人才,而政府发布的相关激励政策并没有落实到位。
(四)师资力量薄弱。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关键。我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不仅需要企业与学校的强强联合,更需要大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学校和企业均无法提供。在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中,教师来源主要是从普通高校招录,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且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和收入分配基本按普通学校的规定和标准执行,限制了企业和科研单位能力强、素质高、有意愿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引入。这无疑对职业教育发展成为重要引擎造成巨大的挑战。
(五)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
德国职业教育领先于世界水平,与法律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我国在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导致很难有大的突破。我国虽出台了相关职业教育法律,如《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但主要以政策性为主,缺乏完善而具有权威性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同时法律和政策间相互不衔接,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涉及高等职业“双元制”职业教育方面的更是少之又少。其次,法律中没有明确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学校和企业各方的责任,这使得企业保护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无法提升企业的积极性。
三、完善“双元制”职业教育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在德国,大学文凭不是进入企业唯一的敲门砖已成为社会共识。相反,拥有职业教育经历和合格的技能比文凭更受企业青睐。政府应该创建职业院校高教研究所,增强校企合作理论研究,更好地监督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开展。政府在在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的同时,可以利用舆论引导社会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起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营造全社会支持、关注和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企业则要发挥主导作用,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和层次,推进校企“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师资共训、基地共享”。企业要用长远眼光看待职业教育问题,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校企合作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要发挥企业自身资源整合优势,积极参与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及科研等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二)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壮大职业教育规模。
经费不足已成为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为解决此问题,一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发力,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鼓励和支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经费上加码。二是在“教育平等”前提下,研究制定关于高职院校分学科分专业的公用经费标准。三是加大对职业教育企业实训基地的支持,按照“政府导向、多元筹资、集中财力、择优扶持”的原则,引导职业院校转变办学模式。四是重点鼓励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发展,调动企业参与职业人才培养积极性,完善农村家庭贫困生面学费政策。
(三)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其次,高职院校要与企业、政府密切合作,保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建立高水平、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训机构,使教师们不仅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同时提升实践经验,通过国内外进修等多种途径培养专业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第一生产线进行调查、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科的前沿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项目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以及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和教学实施水平,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四)设置“双元制”管理机构,完善法律体系。
校企合作是德国职业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双元制”的精髓。我国“产教结合一头热”原因之一是法律和政策保障的缺乏。只有建立明确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才能有效协调好校企、学生、教育机构和行业组织各方关系,才能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壮大。政府应设立“双元制”管理和协调机构,完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从国家层次上明确划分培训标准,加强考核和监管力度,保证培训水平和质量。
(五)建立适应现代化职教体系,培养现代职业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的首要战略任务。而由此带来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的改变与提升,职业化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也愈加迫切,这也推动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在借鉴德国“双元制”基础上,探索本土化实践,创建适应现代化的职教体系。培养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现代职业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真正的将我国十几亿人口的沉重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
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六
提要随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会计核算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使得在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无法满足不同投资主体的财务信息需要。本文阐述现行高校会计核算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校;会计核算;问题;建议。
文献标识码:a。
会计核算是高校财务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客观准确地进行财务分析、编制年终决算和年度会计预算的基础,也是提高高校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以及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变化,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经费来源、后勤社会化、校办产业管理等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高等学校应充分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做法和国外高等学校会计惯例,健全和完善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一)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因此,高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的.是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资金收支渠道多元化,经济业务复杂化,收付实现制已经不再适应高校会计核算的需要,继续使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已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收支活动。收付实现制虽然能客观地反映高校现金流量。但是无法实现高校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关系,也不能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资产与负债状况。使得高校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的现象。例如,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要求,高校会计账簿上只记录已收的学费,对于应收学费和欠交学费的金额不反映在账面上,也不反映在财务报表中,只能通过备查簿或学生缴费系统另行查询,这会给资金管理带来一定的混乱,同时也影响成本的计算。
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七
(石家庄经济学院,石家庄050000)。
摘要: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着职业指导概念不明确、定位不清,职业指导方式方法单一,职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是:一要明确职业指导的内涵及其定位;二要创新职业指导的方式、方法;三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则成为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高等院校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职业指导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工作。本文拟就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1.职业指导概念不明确,定位不清。
目前,在许多高校存在着将“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概念等同的误区。使得职业指导专业化、信息化、全程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尤其是不够注重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人职匹配,工作往往局限于部分就业信息的发布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及部分求职技巧的指导等方面。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展开的,开展就业指导的时间基本上限于毕业生“双选”期间,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对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对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上。由于缺乏对职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职业指导工作功能单一、内容狭窄,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要求。由于概念不清导致定位不清。一是存在地位上的虚无主义思想。这种观点认为,职业指导可有可无,用处不大。虽然有些高校领导已经认识到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但大多数领导认识得还不到位。二是存在功能上的万能主义思想。认为职业指导无所不包,只要开展好职业指导,学生就业就不存在问题。三是存在认识上的替代观念。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职业指导就是解决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学生有了正确的思想,就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把职业指导等同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职业指导的特有作用。
2.职业指导的方式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较为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大会“灌输”,即召开“毕业生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形势报告会”,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同时由于缺乏对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的了解,加之高校就业部门尚未实现从“等米下锅”到“找米下锅”的信息搜集方式的转变,因信息来源分散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另外,部分已经开展职业指导课程的学校也只是对学生采用“照本宣科”的说教方式,不符合年青人的特点,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缺乏联系实际的和个性化的指导,案例分析不足。
3.职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
职业指导是一项综合性服务,职业指导人员既要具备相关的心理学、统计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知识,也应是劳动就业服务领域里的能手。目前高校毕业生工作机构由于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难以有固定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职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在占有信息方面、还是在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职业指导应有的要求。另外,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穿插职业指导课程,但这批思想政治课教师又缺乏对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的了解。所以师资短缺情况制约了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1.明确职业指导的内涵及其定位。
职业指导是帮助学生成功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手段,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职业指导是指为帮助学生寻求职业而进行的以方法性和技巧性为主的指导,包括求职准备、求职心理、求职简历的制作以及面试技巧、交际礼仪等各方面的指导;广义的职业指导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之外,更主要的是从社会需要出发,对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道德、身心修养、业务知识、文化艺术素养,以及学习、组织、管理、创新、协调、交流、表达等各种能力的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狭义的职业指导主要在学生临近毕业时进行,而广义的职业指导则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由此可见,从学生进入校园伊始,指导他们从适应社会和自身的发展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和提高其自身的全面职业素质,为走向社会和创造未来打好基础、积蓄力量,是高等院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就业教育。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对职业指导工作定位准确,目标明确,脚踏实地地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增加实践课的教学课时数,减少纯理论课的教学课时数,本着理论够用的原则,按照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对人才的要求,逆向思维来谈置课程。高等院校要转变观念,办学要有自己的特色,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动手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学校要把技能鉴定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分层次教学把实验、实习等内容和相关工作职业技能的鉴定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实践性环节,突出能力培养,把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融为一体,根据不同对象(工种)和班级,实行不同的培训方式,突出外语、计算机、营销、法律等知识的学习。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各个教学要素中渗透和形成全程职业指导体系。
职业指导作为一种指导学生获得就业能力和面向社会的生存能力的手段,不能仅局限于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要为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提供帮助。目前,在开展职业指导教育时,一些高校任课老师只注重对毕业班学生进行求职择业的技巧性短期促销模式的指导,如,如何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如何依托各种关系收集处理就业信息、如何制作有分量的自荐材料、如何应对面试和笔试、如何把握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等等,而并没有重视对学生整体的职业素质的教育,缺乏全程职业指导体系的理念。这种情况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转变,切实把职业指导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把职业指导课纳入教学计划。我们对大一新生的一项调查斫究显示:一方面这些大一新生已经深切感受到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却十分迷惘,对专业方向、所学专业在市场中的需求情况知之甚少,不知所从,很少有学生会主动设计和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因此在新生中过一天算一天的心态非常普遍。所以要尽早开设职业指导课程,让学生提前感觉到就业压力,整体规划和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逐渐明确并最终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和目标。系统的职业指导课程在一年级的内容主要是思想教育与学业设计。了解本专业基本情况及职业途径;全面了解社会职业对大学生素质的需求;从职业素质的角度掌握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基本方法。二年级的内容是自我认知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通过各种职业综合测评手段使大学生充分地、科学地认识自己;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大学生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出初步规划,合理安排大学学习生活。三年级的内容是择业观教育及就业技能训练。根据社会形势及发展,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整择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进行基本的求职、面试、笔试等技能训练,掌握基本技巧以增加就业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成功率。四年级的内容是政策指导及就业角色准备。了解当年就业政策及就业工作程序;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进行踌入社会之前的心理和认识的准备。
2.创新职业指导的方式、方法。
(1)加强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努力使学生职业指导方式实现校内外相结合。
要经常邀请知名企业老总或用人单位的主管领导来校讲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职业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请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专家来校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方面的讲座;请学校自己的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讲自己成功的经验、自主创业的经历;请劳动、人事、工商部门宣讲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政策,等等。指导毕业生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社会实践,感受就业氛围,观摩招聘过程,增加认识,积累经验。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通过构建“基础技能训练一职业专门技能训练一综合应用训练”三级递进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采取“联合培养、合作办学、产学结合”等方式,让学生大胆地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实习、参观调查,加深学生对职业及用人单位的了解,通过校企“双赢”的大学生培养与使用有机结合的新机制,让企业真正参与到高校的职业指导中来;同时,也让学生走向企业,走向社会,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打开毕业生的“出口”通道。
(2)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把学生职业指导王作延伸到家长。
近几年,就业压力加大,已是不争的事实。除一些明显的因素外,有些压力来自于学生家长。因为不少家长的观念还未跟上时代的节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就业。我们在做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时,班主任、辅导员平时要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要及时把就业的.新思想、新观念传递给家长们,也可以不定期印发一些材料寄给家长们,或创办家长简报等。
(3)切实为学生提供及时、丰富和有效的求职信息,大力加强网络指导服务。
调查显示,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网上求职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渠道。我们要在信息化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和就业管理等方面有全面进展,就必须在网上就业招聘、网上就业服务、网上就业指导、网上就业管理方面努力创新。要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建设好校园网,增强服务功能,丰富求职信息,创新服务手段,多方面探索,实现信息共享。同时,积极建设高校毕业生就业常设市场,满足举办经常性中小规模招聘会的需要。要注重效率和效果,以举办中小规模专业化、行业化的招聘活动为主。
(4)加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辅导和咨询。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的变革,大学毕业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认识自我,客观地确定就业期望和职业定位,方能顺利就业。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仍残留着计划经济的烙印,就业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选择职业时,考虑最多的是单位所属的地域是否在大、中城市,经济效益如何,而对国家的需要、个人未来的发展考虑较少,择业的期望值较高。通过就业观念指导,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评价体系,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的意识,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勇于到社会上自主创业,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诸多矛盾,而又苦于无法解决,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障碍,诸如焦虑、急躁、自卑、嫉妒、怯懦、骄傲和恐惧等情绪和认识的偏差。因此必须加强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针对那些在求职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或存在心理偏差的学生,通过与其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使毕业生能以正常、健康和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重点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树立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排除陈旧的择业观念,主动出击,扬长避短,充满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引导学生学会调整择业心态,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3.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要切实落实学生职业指导上的”一把手”工程,学校主管部门要负责牵头,从政策、经费、服务、项目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要主动加强各个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调动全校上下的力量,形成一个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负责人、辅导员以及专业教师大家都来关心、共同促进学生就业的工作格局,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广大学生的无限关爱,满腔热情地做好工作,千方百计地帮助毕业生充分就业。
现在许多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刚刚起步,职业指导师资缺乏,大部分由辅导员、思政人员、学生工作人员组成,学历不够,经验不足。我们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知识的培训,尽快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水平,缓解愈来愈大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
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八
在当前国有企业改制力度不断加大,步伐不断加快的形势下,作为国有企业的共青团工作也面临着种种困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是我们企业团干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以我公司所属企业为例,79户直管单位中,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32户,有专、兼职团委书记的单位29户,其中能正常开展团的工作的单位12户,其余17户企业团的工作基本停滞。从团员青年的结构看,截止6月止,全公司35周岁以下青年1.1万人,团员4800名,其中:企业团员1620人,学生团员3180人。从对团员青年的管理来看,学生团员相对企业团员来说,这部分团员集中,较好进行管理,企业团员比较分散,加上有些单位青年流动性较大,管理有一定难度。从公司团组织现状来看,多数企业无正常生产经营,职工处于留守状态,超龄团员多;有的企事业单位已无团员青年,团组织无法建立;全公司共有团总支24个,团支部225个。目前企业改制也进入了关键时期,随着改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团组织既要勇于面对各种困难的挑战,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自身的优势,我们团员青年是一个肯学习、肯创新、肯为企业做贡献的群体,作为团组织,我们有责任为青年服务,采取各种途径帮助他们多学知识,多掌握技能,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不被淘汰;开展一些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娱生活,增强团的凝聚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多做贡献。在公司所属各级团组织的积极工作下,多个青年突击队常年活跃在生产经营第一线,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难点、关键点,为领导排忧解难;通过开展“争当优秀师徒对子”、“三学一创”、“五小”活动”、知识竞赛、质量竞赛等活动,立足岗位,帮助青年成长成材;组织跳绳比赛、卡拉ok比赛、青年联谊会等活动,丰富青年的文化生活,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团员青年中反响很大,收到较好成效,工作得到了单位领导的认可。虽然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是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团干思想不稳定。在企业改制力度加大时感到前途难测,思想顾虑较多,怕一旦调整,没有岗位,面临重新就业的问题,现在较多考虑的是自己的前途问题,因此工作起来没有积极性,一味地等、看。二、活动经费严重不足。团的活动经费主要是团费,但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团费都不能足额、及时地收缴,这其中有以下几个原因:(1)团员流动性较大,有的单位每半年或一年收取一次,等收团费时,团员已经离开单位;(2)有些团员不交团费,他们认为交团费就要组织活动,或根本不愿意交;(3)团员人数少,有些团干觉得收那么一点团费也解决不了问题,嫌麻烦,懒得收;(4)超龄团员多;(5)组织关系不明确,不便管理。三、党建带团建力度不够。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企业党组织在新的混合经济组织中为企业经济保驾护航的作用有所削弱,因此在带动团的组织建设方面显的有些力不从心。四、团员青年流失现象严重。由于企业效益不好,很多单位近十年都没有进人,即使有年轻人进来,也呆不长,纷纷跳槽,团员年龄偏大。共青团组织要求得生存发展,就必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多与同行业、同类型的企业沟通,了解团情,了解企业自身的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方向,有的放矢地进行思考,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我想从三个方面寻找对策:一、组织建设要创新。(一)、内部机构设置。现在很多单位都没有设置单独的团委,而是并入其他的部门,这样团委工作往往被其他党务、组织、人事、宣传工作挤掉,与其这样,我们认为,团委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机构,但可以和工会合署办公,这样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工会与团委作为群团组织,工作性质相近;2、不论哪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都有工会;3、工会有经费保证。这样团的工作可以与工会工作相结合,借助工会的广泛性和资金优势来开展工作。(二)、外部横向联合。团组织属地化管理。以青年文化中心为依托,将同区域的团员青年联合起来,由团区委统一管理。二、根据青年人的特点,采取“四个结合”的工作方法:1、团的工作与企业的经济工作相结合。我们团的工作必须为企业的经济工作服务,这是团的工作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先决条件,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特别是随着企业的改革改制,对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触动。作为团组织就要主动为企业分忧解难,从对青年健康心态和现代观念的培养和教育入手,引导广大青年支持改革、理解改革、参与改革、投身改革,掌握青年的思想动态,及时向党组织汇报,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2、情与理结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关心与体贴并举,释其所疑,解其所难,急青年之所急,想青年之所想,忧青年之所忧,帮青年之所需,做到以诚相待交朋友,增强信任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晓之以理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缺少理性的感情是盲目的感情,我们在工作中要坚持情理结合,做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以理为主。3、精神鼓励与物资奖励相结合。任何人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我们不能对年轻人的物质需求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也不能忽视年轻人的精神需求,认为物质至上,认为是市场经济了,大家“重的是实惠,讲的是效益,比的是收入”,思想工作行不通了。物质资料是人们赖以依存的基础,大家都想生活的幸福一些,这离不开物质基础,“画饼不能充饥”。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否定精神的作用,信念的力量,在某些时候,把荣誉品德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说明了思想精神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就要做到精神鼓励与物资奖励的有机结合,使激励机制发挥最大的效用。4、团的工作要走出去,请进来。当前,我们很多企业青年人数偏少,活动难以开展,如果不走出去,自己画地为牢,那我们的路必然会越走越窄,失去战斗力和凝聚力。因此我们要突破过去那种以单位为核心的小范围活动,要积极拓宽工作领域,与外单位横向联合,整合资源,提高青年的参与度,加强单位间的合作,互相学习,优势互补,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团的工作水平。三、团干素质要提高。作为团干自身,一是要在新形势下思想上进,乐于奉献,不被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所感,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面对企业改制,头脑清醒,泾渭分明,起到好的带头作用。二是要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团干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而且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自觉加强个人修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信念不移,精神不垮,劲头不松,脚步不停。同时注意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加强政策、业务等方面的学习,把新的现代技术管理用于实际工作中,争取一专多能,提高自己在经济建设中组织、协调、预测和观察、思考、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渗透”经济、服务经济的目的。三是要尽力塑造自身形象。用高尚的品格,坦荡的胸怀,丰富的知识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青年,教育青年,在市场经济下不断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当好“探路者”。这样才能真正塑好自己的形象,也才能真正为经济建设服务,真正把企业团的工作搞好。另一方面,企业应给团干一个有利于开展工作的平台,让团干手里有一定的职权,然后借助这来开展团的工作,不是有句顺口溜吗?“有钱无权是工会,无钱无权是团委”,试想在这种条件下,团的工作怎么能有大的作为,虽然我们也知道有为才有位,但不是一定有为就有位,所以何妨试一试有位就有为呢?由于水平有限,上述对策可能不尽成熟,但我们将继续探讨国有企业或者是混合经济组织中团的组织如何建立,团的工作如何有效开展,为有效推进团的组织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九
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是考量一个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就业工作更是受到了高校的普遍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招生及其生存和发展.但目前高校就业工作中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本文拟从高校就业工作的现状入手,分析高校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建议.
作者:汪泰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刊名:法制与社会英文刊名:legalsystemandsociety年,卷(期):“”(35)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职业规划
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十
(1)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高职院校应按照教育规律和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通过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一是遵循“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精简行政管理部门数量,实现部门职能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制度,定岗定编,明确岗位职责,奖惩分明;三是构建服务型管理体系,按照有利于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的原则,优化校系两级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2)转变观念,提升服务创新意识。高职院校要借鉴当代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不断贯穿服务创新的理念、以师生为本的理念和依法治校的理念。一是要在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工作中贯穿创新就是发展的理念,全方位多层次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二是要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意识,真正做到治校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三是要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将学校的各项工作纳入到法律法规体系中,科学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办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真正做到依法治校。
(3)加强管理人员专业化队伍建设。行政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教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一是要加强对兼职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轮岗、挂职等方式,培养一批素质过硬、能力较强的“双肩挑”教师;二是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入口招聘选拔关,不断提高管理人员招聘的学历和职称标准;三是要专项针对管理人员制定长期全面规范的培训计划,让管理人员有进修培训和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机会;四是要制定管理人员晋升晋级政策和奖惩制度,引导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
(4)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質和业务素质两个方面。一是要通过组织管理人员参加政治业务学习、继续教育学习、礼仪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二是要通过组织管理人员参加公文写作、计算机操作、应急处突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三是要着力培养管理人员敢于奉献、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精神。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因此,必须加大对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通过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方法,就能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充分发挥出行政管理工作在高职院校发展进步中的最佳效能。
参考文献。
[1]姚青春.新时期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规范化[j].山海经,(2):153.
[3]张悦.浅谈职业院校行政管理现状及改革思路[j].时代金融旬刊,2015(35):197.
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十一
(1)行政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和教辅部门设置相对较多,行政管理岗位设置也多种多样,呈现出同一项工作“九龙治水”的情况,从而导致各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岗位之间经常出现职责划分不清,职责不明的情况,进而导致在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师生的各项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2)管理理念较为传统保守。当前,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竞争。但很多高职院校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仍然固守传统的管理理念,将行政管理等同于行政化,很多工作采取行政化手段进行管理,缺乏从“管理”到“服务”转变,致使难以调动行政管理部门和教师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很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3)管理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行政管理专业化是当前发展的大势所趋,通常体现在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以及组织机构专业化两方面,其中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至关重要。一是高职院校由于受到人员编制和财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行政管理岗位人员多为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专业化程度不高,不能专职从事行政管理事务;二是高职院校招聘录用管理人员时,并未对口招聘管理类专业人才,招聘录用人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
(4)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一是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是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与教学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相比,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相对较低;二是高职院校对行政管理人员在岗位培训和岗位进修方面的重视不够,行政管理人员很难外出培训学习和挂职锻炼,也很难接受到现代管理知识的培训和能力的拓展;三是高职院校管理人员晋升空间狭窄,致使管理人员极易出现职业倦怠等校级情绪,进而导致管理人员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篇十二
论文摘要: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各高校逐步完善和强化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明确了教师指导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指导力度不强、指导介入方式不当、科研水平不高和学导合作不和谐等问题,针对此本文展开探讨,分析引发问题的因素,提出提前做好准备,要进行积极、耐心、全方位的指导以及从容应对指导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等对策。通过探讨,力求真正达到提高高职生的综合能力和取得良好指导效果的目的。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的有关精神,各高校提出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目标,强化和完善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明确了毕业论文(设计)教师指导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教师指导对于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整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对浙江省教育厅对—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抽查的结果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教师有无指导、指导是否全程到位,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关系密切,呈正相关。
教师指导在大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意义,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主导性。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都要求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教师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科研经验。因此,在指导学生时能够对选题、材料的组织与安排及结构、语言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
(二)示范性。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本人的学术水平、政治素养和个人修养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如严谨求实的学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政治修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示范和教育。
(三)互动性。
教学相长,教师在指导学术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疑难和困惑往往能够促进教师去思考、去分析和解决,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修养、科研水平和实践技能水平。
(四)延续性。
毕业论文(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的指导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教师指导一般会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选题和组材。而且,有的学生平时就已经跟教师从事一些科研活动,论文则在此基础上加以深化或延伸。
(五)针对性。
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大多是在工作一线的教师,与学生接触多,了解深。教师科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点和见习岗位,能较好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选题和组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近几年的抽查专家反馈表明,高职院校教师指导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专家和学校、学生的肯定。具体表现在:
(一)大部分教师指导态度端正,认真负责。
(二)选题较合理,大多符合专业培训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重复选题在减少。
(三)指导过程规范,任务明确,各环节都有相关记录(如开题报告、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等)。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即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增强。
(五)论文(设计)结构相对合理,格式趋向规范标准,装订整齐,评语较客观公正。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得到重视和取得较明显的进步,但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走过场的现象。
目前,由于认识的偏颇,不少师生认为高职学生关键是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毕业后在社会上找一份好工作,毕业论文(设计)只是走过场而已。学校是不可能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环节为难学生的,尤其是在当下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而且,学校和教师目前处于弱势:学生和家长若因毕业论文不让学生毕业的话一定会到学校闹的,与其被闹得鸡犬不宁,不如直接放行。教师心里非常清楚:毕业论文(设计)最后无论怎样都会让学生通过的,只要能够交上一篇就可以“交差”了。而没有把毕业论文(设计)作为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具体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来看待。
从浙江省教育厅对2005-2009届各高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抽查结果表明,有的教师指导次数很少,只有二三次,甚至为零次,如没有指导情况记录。在审阅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评语中出现同一指导教师的学生评语雷同、笼统、过于简单现象。还出现学生写评语、教师签字的情况。同时,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的明显错误,教师都没有指出来,如题目与内容不相关、格式不规范、文字错误明显等。这显然是一种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行为。
(二)指导力度不强,精力不足。
教师指导应该是贯穿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的全过程,但实际情况却是学生由于毕业实习和找工作、提前就业等原因,教师的前期指导几乎为零,如选题、开题报告、资料搜集等。以学生自己完成为主,等到初稿完成后才发给指导教师。这样,教师对于如选题、提纲等毕业论文(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就不能加以很好的指导。出现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过大、过难、过空,不符合实际、脱离专业等现象。
同时,由于高校扩招,在校学生的人数剧增,加上就业需要新增新的专业,师资力量显得十分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资源紧缺,出现助教担任指导教师,或是一个教师指导十几个、几十个学生,甚至是还存在指导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这样就导致指导教师精力不足、指导不到位现象。很多学生认为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够细致,反馈太慢,指导次数较少,有的学生则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怎样写毕业论文(设计),而教师以教学任务重、指导人数太多为托词要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写,去琢磨。
(三)教师指导介入方式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