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实用10篇)
在改变他人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改变自己,这是成长的关键。总结时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观点和体会,增加我们的思考角度。
设计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篇一
在我国历史教育教学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学生主体活动给予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随着未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为了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我们将活动教学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使传统的教学过程发生一系列的变革,产生了以下新的特点。
长期以来,我们采用前苏联的历史教学方法,认为学生历史学习的任务是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而不是发现“真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究等活动,否认学生有自主发现、探索、认知事物的能力,在教学中必然置学生于消极。被动处境,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难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难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历史活动课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让师生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是对人类大现所经历的某些必要过程的“亲历、再认和再现”,是带有创新、发现性质的学习。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对他们所不知道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发现,才能主动实现对客体的不断涕化和提高,只有使学习主体通?quot;再现“和”重演’:人类的某些社会历史活动,去“占有,’具有独特形态的活动成果)”才能真正促使学生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因此,活动教学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地位,认为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活动中,主张学生由主动经验和探索的活动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并强调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的实践,来实现认识的深化。
二、注重活动性体验。
人的活动是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的统一,理性活动通常指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一逻辑推理,并进而指导实践活动。非理性活动是指人的非逻辑、非条理化的活动,是人以非理性精神为前提和基础,凭借各种非理性精神形式(如本能、欲望、需要、意向、动机、希望、愿望、情绪、情感、意愿、信念、信仰等),依*各种非理性方法(如想象、幻想、直觉、灵感、猜测等),来表达主体需要或客体属性的心理活动过程。理性活动主要形成人的理性精神,非理性活动主要形成人的非理性精神或人文精神。完整的人的发展是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的协调发展和统一。
现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种唯认知。唯理性教育,而失缺了非理性的情意活动。只强调对记忆、思维、认知等的训练和培养,过分偏重理智性的、概念性的知识分析,缺少引导学生对价值。美的理解和感受,重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轻情意发展和人格熏陶,忽视对于人的心灵的育化和情感的关怀,学生自身的希望、意愿、情感和态度常为教育者所忽视。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是失缺人文精神的不完整的人。
活动教学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相互交织,重视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的相互融合。不仅应关照生活在现实和未来中的人为求得生存发展而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应关注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价值,关心学生在情感、价值、意志等方面的体验。
活动性体验是一种依存于活动主体的主体性体验,它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内心体验。如在人文性活动中,他们经历着对于美丑的感受,积累着对于生活的理解与反思。在科学活动中,不纯粹是知识的累积和理性的推理。论证,也经历了情感的体验,如发现、探究活动中需要运用直觉、幻想、想象等。就学生的发展而言,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本身,是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可以说,正是活动提供了一条有效培养学生非理性精神的理想途径,正是活动给与了学生体验生命成长意义、培养完满人格的机会。
三、以活动为基础。
传统教学视教学过程为间接经验过程,是掌握和占有既有人类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注重分析、演示、讲解方式,轻视实践、发现、探究等活动,忽视学生感性经验。直接经验的积累,从而容易失缺抽象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导致学生理解的歧义和不求甚解。学生只有借助机械背诵和表层理解来“掌握”知识,不理解事物的过程,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很难达成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和理解,更不利于其从事创造性的探究活动。
活动教学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地逼近客体本身的反映过程。实践对于人类的认识发展来说,是具有基础性的动力因素。只有经历必要的感性阶段,积累相应的直接经验,才能促成学生有效的思考,使知识的掌握富于意义,最终上升为学车的理性认识,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活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师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对客体进行观察,操作,在操作中进行探索。充分积累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语言和词汇,及时进行抽象、概括、综合、达到抽象的理解,实现由感性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无论对未知知识的认识还是对已知知识的再认识,都应当要求学生用主动探索发展的态度和洁动方式进行不断的认识,不仅要发现知识的由来;更要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实现认识的深化或发展。
四、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
实际上,学生乃至成人都是从他们的环境。家庭和社会中,直接地、现成地吸取经验、,从而获得大部分的教育。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学生的生活中开展,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自然成了教育的背景,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基础,教育者应了解这一基础,意识到并善于利用这一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
一方面,关注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个体生活经验的联系。要求在考虑知识具有的逻辑性。系统性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愿望和要求,考虑如何将新的问题。课题的学习同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关联起来,如何在学生的主体学习过程中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和经验储备,得到学生经验的支持,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要能为学生的经验所统整,进而活化为具体的。现实的及生活的内容,这些经验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为学生真正理解,与他们的生活实践及经验真正关联,使抽象的知识活化而统整到学生的经验之中。
另一方面,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和、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因为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
设计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篇二
一年级的小学生对校园的认识并不深刻,因此进行必要的校园参观可以让学生从感官上初步了解学习环境,为今后能够深入了解学校打下基础。从学生自身考虑,对学校的了解可以增进他们对学校的喜爱之情,增进师生之情,增进安全意识,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本课的学习,不光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基本设施,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2)措施分析。
措施一、利用“探密小分队”的形式,进行校园的参观活动。它的优点是让每位同学都成为这个小分队的成员,增强活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同学的兴趣,更好的对校园进行观察。
措施二、利用动手画图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点,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效果分析。
通过对学生上课的成果分析(他们画的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从结果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上课内容的安排感到兴趣十足,同时他们都通过这堂课了解了学校的基础设施,从而规范了他们在学校的日常活动。
设计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篇三
《我们的校园》是一节实践活动课。由于聆听了东师附小薛春波老师一节《走进世博---百分数的应用》数学实践课,因此很受启发。仔细阅读《教师用书》了解到它是在学生有了对新教材内容认知后进行的综合运用活动并含有统计思想的渗透。本着《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以谈话的方式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将学生带进课堂之中。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体验、参与。在学生互动中,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同时在学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统计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以“情”、“趣”开路。
老师以聊天、谈话的方式引出学生熟悉的场景,从而使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为课堂教学建立良好的开端。
2.学科交融,易于学生情感的渲染。
由于课堂教学呈现方式上的变革,使单一的数学课与体育课进行有机结合,给学生的身心以美而舒展的渲染。把学习活动延伸到体育课堂,给学生属于自由活动的时间……让“统计”成为游戏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这节课人人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喜爱数学之感油然而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室内室外相结合,和学生一起学习本节课,效果会更好。
设计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篇四
本堂课属于一节综合课。也是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一个输理与回顾。在课堂设计时,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拍摄了学生在本校的一些活动图片,让他们有种亲切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始时,我一共设计了5组活动图片:跳绳活动、跑步活动、踢球活动、出版报活动、练武活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男女生人数,以及队列情况。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效的提出并解决一系列的数学问题。比如说,在跑步活动中,安排学生前后有序的排列,引出数的序数含义;在跳绳活动中,有的摇绳、有的正在跳、有的准备跳,从而引出连加算式;还有,在乒乓球活动中安排11人,并且分为三堆,就很自然的引出20以内进位加法、连加和“凑十法”。完成统计图时,先让学生真正理解图意,然后教师示范,再学生独立完成,一步步引导,把统计观念渗透到学生脑海中,最后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统计图尽情的提问并解答。
整堂课,以情境提问的形式巩固知识。在提问过程中,教师用技巧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感觉引导还是比较到位,学生也能用完整的数学语言提出问题并解决。在整个过程中,组织得很严密,用数学问题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在感知统计时,学生能独立地完成统计图,也有了一定的统计观念,效果很好。
在点评此堂课时,通过同科老师的耐心分析和精心指导,让我体会到了这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活动设计过多,而且没有针对性在后半段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开始不耐烦,有点不专心听讲了。虽然最后,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一个笑脸表示一个人,也会根据图中所示的信息来完成统计表,达到了所要的教学效果,但在后半段的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的反馈不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是让我很遗憾的。这也是我要反省的地方,是不是一定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一模一样地进行教学?是值得商榷的。主要还是看学生是不是适合,能不能被吸引。只要学生兴趣一被激发,他们便有了学习的动力,才会有可能出现预设想要的师生互动。所以在备课时还得考虑得更周全,尽量避免出现重复环节。但是说的'容易,做起来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设计出完美的教案,还是要一点一点,慢慢改进。至少通过这次教学,让我明白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是很重要的。
结合本堂课教学中体现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我努力思索,寻求改进的方法,对原来的教案和课件进行了反复的修改,最后成就了一套自己比较满意的教学资源。
通过这堂课,我懂得了:表扬学生必须要有针对性和指向性,要发自内心地去表扬。只有经过反复的思索与探讨,努力吸取别人的经验,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有所进步,才会有所成就。
设计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篇五
1,认识常见的公共设施,知道公共设施能给大家带来的方便。
2,懂得公共设施的重要性,不损坏公共设施。
二、活动准备。
1,各种公共设施的图片。
2,爱护公共设施的公益广告视频。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公共设施的图片,引出课题。
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
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东西?它们是做什么的?
师:“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公共设施。”
2,认识公共设施,了解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
提问:什么是公共设施?(方便大家的,共同使用的)。
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也是公共设施(结合生活经验,启发幼儿回忆)。
追问:如果没有这些公共设施会给我们造成什么不便?(假设具体事例,引导幼儿讨论)。
小结:公共设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了垃圾桶,满大街将都是垃圾,又臭又脏;如果没有路灯,晚上走在路上就会摔倒;如果没有了站牌,当我们回家的时候就会迷路。
3,引导幼儿懂得不要损坏公共设施。
师:既然公共设施对我们这么重要,那我们平时应该这么做呢?
鼓励幼儿自由讨论。
小结:公共设施默默地为人民的生活作贡献,我们应该好好爱护它们。
设计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篇六
“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问题”是《标准》中提出的培养目标。《我们的校园》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它提供给学生的是他们喜爱的、熟悉的场景。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做了一些尝试,把课堂内的`教学扩展到课堂外的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
首先,我以聊天的方式引出学生熟悉的场景,从而使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其次,把孩子们喜爱的课外活动通过课件带进课堂,让他们在回忆自己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思考;然后,由学生观察笑脸统计图,使他们初步了解统计图的用途和意义,获得初步的统计知识;最后,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设置情境,鼓励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总之,让学生不断经历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给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更易于学生去感受知识、领悟知识。
设计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篇七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14-115页的《我们的校园》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我选取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比如:踢毽子、跳绳、跑步、跳集体舞等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体验我们的校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为了让本节课从内容上和形式上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我大胆尝试,设计了让学生全员参与的学习互动,重在学生的体验、参与、交流和教师的适时指导,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同时让学生从活动中初步感受统计的相关知识。
1、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老师以聊天、谈话的方式引出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很快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为课堂教学建立良好的开端。
2、学科整合,关注情感教育。
将例题的呈现方式改为出示主题图片,让单一的数学课与体、音、美相结合,教学的内容生动、活泼,教学过程中教师加以评价,正确的方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的情感。
3、交流互动,给足学生空间。
有教师的图例和学生的`操作图像结合,先指导学生记录数据的方法,在让学生自己填写,出现困难时,让学生之间交流好的方法,及时给予解决,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观察、组织、交流、互动的能力,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及时调控,高效课堂效果。
总之,这一节课“情”“趣”交融,学科渗透,动静结合,给学生创造了活动空间、观察空间、思维空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设计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篇八
本堂课属于一节综合活动课。也是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一个输理与回顾。在课堂设计时,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拍摄了学生在本校的一些活动图片,让他们有种亲切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始时,我一共设计了5组活动图片:跳绳活动、跑步活动、踢球活动、出版报活动、练武活动。活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安排男女生人数,以及队列情况。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效的提出并解决一系列的数学问题。比如说,在跑步活动中,安排学生前后有序的排列,引出数的序数含义;在跳绳活动中,有的摇绳、有的正在跳、有的准备跳,从而引出连加算式;还有,在乒乓球活动中安排11人,并且分为三堆,就很自然的引出20以内进位加法、连加和“凑十法”。完成统计图时,先让学生真正理解图意,然后教师示范,再学生独立完成,一步步引导,把统计观念渗透到学生脑海中,最后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统计图尽情的提问并解答。
整堂课,以情境提问的形式巩固知识。在提问过程中,教师用技巧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感觉引导还是比较到位,学生也能用完整的数学语言提出问题并解决。在整个过程中,组织得很严密,用数学问题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在感知统计时,学生能独立地完成统计图,也有了一定的统计观念,效果很好。
在点评此堂课时,通过同科老师的耐心分析和精心指导,让我体会到了这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活动设计过多,而且没有针对性在后半段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开始不耐烦,有点不专心听讲了。虽然最后,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一个笑脸表示一个人,也会根据图中所示的信息来完成统计表,达到了所要的`教学效果,但在后半段的教学过程中,个别学生的反馈不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是让我很遗憾的。这也是我要反省的地方,是不是一定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一模一样地进行教学?是值得商榷的。主要还是看学生是不是适合,能不能被吸引。只要学生兴趣一被激发,他们便有了学习的动力,才会有可能出现预设想要的师生互动。所以在备课时还得考虑得更周全,尽量避免出现重复环节。但是说的容易,做起来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设计出完美的教案,还是要一点一点,慢慢改进。至少通过这次教学,让我明白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是很重要的。
结合本堂课教学中体现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我努力思索,寻求改进的方法,对原来的教案和课件进行了反复的修改,最后成就了一套自己比较满意的教学资源。
通过这堂课,我懂得了:表扬学生必须要有针对性和指向性,要发自内心地去表扬。只有经过反复的思索与探讨,努力吸取别人的经验,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有所进步,才会有所成就。
设计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篇九
每一次教到作文,是最让人难受的时候。学生无从下笔,写好的作文思路不清、语句不美、结构混乱……花上很长时间讲、改,只讲得口干舌燥,直改得手发软,作文还是不尽人意。
越是糟糕,越要上好。
一、带领学生游览了一趟校园。
从校门开始,对于小花坛、通道两旁、操场等处的所有景物都进行细致的观察,用手摸一摸,有鼻子闻一闻,用手抱一抱……从大小、颜色、形态等进行观察。
二、进教室交流。
一起交流了哪些景物要详细描写,对印象最深刻的尤为重点突出。
三、随堂交流。
学生在埋头习作时,我不时拿起写得好的同学的作文,分享美妙的段落。对于不理想的提出修改意见。
等作文草稿交上来时,我发现学生本子中的好词佳句随处可见:“我们学校坐落在群山环绕、溪水流淌的小山村里,就仿佛是一个婴儿躺在母亲的怀抱中”、“山茶花红得似火,粉的似霞、白的如玉”、“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的日影,风儿吹动,日影随之舞动”……比昨天在家里写得句子美上十倍。
措施一、利用“探密小分队”的形式,进行校园的参观活动。它的优点是让每位同学都成为这个小分队的成员,增强活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同学的兴趣,更好的对校园进行观察。
措施二、利用动手画图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点,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效果分析。
通过对学生上课的成果分析(他们画的图。)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从结果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上课内容的安排感到兴趣十足,同时他们都通过这堂课了解了学校的基础设施,从而规范了他们在学校的日常活动。
设计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篇十
《我们的校园》教学反思《我们的校园》是一节实践活动课。由于聆听了东师附小薛春波老师一节《走进世博---百分数的应用》数学实践课,因此很受启发。仔细阅读《教师用书》了解到它是在学生有了对新教材内容认知后进行的综合运用活动并含有统计思想的渗透。本着《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以谈话的方式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氛围,将学生带进课堂之中。本节课重在学生的体验、参与。在学生互动中,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会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同时在学生的合作中初步感受统计知识。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以“情”、“趣”开路。老师以聊天、谈话的方式引出学生熟悉的场景,从而使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拉近师生间的关系,为课堂教学建立良好的开端。
2、学科交融,易于学生情感的渲染。由于课堂教学呈现方式上的变革,使单一的数学课与体育课进行有机结合,给学生的身心以美而舒展的渲染。把学习活动延伸到体育课堂,给学生属于自由活动的时间……让“统计”成为游戏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这节课人人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喜爱数学之感油然而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美中不足的是如果室内室外相结合,和学生一起学习本节课,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