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三年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小结(三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三年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小结篇1
为确保校园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秋季开学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校园安全、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校园安全专班做了大量工作,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1、做好疫情防控和卫生保健工作。秋季开学前,各学校补充了防疫物资,完全可以满足新学期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各学校把大门作为防疫的第一道关卡,大门口都设置监测点,对进入学校的学生、教师、外来人员全部进行体温检测,不漏一人。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严格实行错峰上下学、错峰上课,设置洗手池,确保日常防疫到位。各学校在县联防办指导下,每天都对学校厕所、教室、食堂、图书馆重点部位进行消杀,不留死角和盲区。各学校教育全校师生及家长注意日常防疫,减少传染的机会。
2、有效开展学校卫生保健工作。为有效开展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确保传染病不在学校大面积扩散,我县为各学校新配备专兼职校医174人,生活教师269人。每天都严格实行晨午检,发现异常及时处置。对因病缺勤的师生,严格执行病因追查登记及病愈返校健康证明制度。开学以来,我县正在开展学生肺结核筛查工作,学生体检、视力筛查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借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我县教育系统传染病防控工作整体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是把好学校食堂经营者准入关。我县各学校食堂一律不允许个人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靖中、三中等学校食堂委托西安鸿金鹏餐饮公司经营,食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学校自主经营的食堂,各学校必须选用责任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学校工作人员管理。全县各学校食堂管理水平近些年有很大提高,建成市级后勤管理标准化学校38所。
二是严把学校食堂从业者准入关。我县各学校食堂在选用从业人员时,全部经过严格赛选,都经过培训上岗,全县369名食堂从业人员全部取得健康证;从业者个人卫生情况良好,能把好学生食品安全第一关。
三是严把食品原料进入储存关。各学校都从正规厂家采购食品原料,索证、索票齐全,原料经检验合格后才可进入校园。食品库房要求干燥、通风,温度适宜,每次采购食品原料时按周期采购,严防存储时间过长导致发生变质。
四是严把食品加工食用关。各学校食堂实行明厨亮灶,食品加工、留样、食用、消毒等各个环节均在阳关下进行,每一步都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将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五是严把学生私带食品入校关。各学校都很重视对学生食品安全教育,教育学生不乱购买食用街边小摊小贩售卖的食物,更不允许将食物带入校园,通过这一措施,有效保障了学生的食品安全。
1、学校“三防”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一是中小学按照标准聘用校园保安,为各中小学、幼儿园从公安局管理的保安公司聘用149名校园保安已全部到位,另外又新聘的151名保安也已配备到各学校,有效充实了学校安保力量。二是在为全县中小学幼儿园配备的275套安保器械的基础上,新配307套安保器械。三是投资100多万元对各学校安装了监控系统。四是全县所有学校都安装了一键式报警装置。五是全县所有学校实行封闭化管理,实现校园安全“三个100%”。
2、学校周边交通状况明显改善。我县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门口交通设施就行了全面检查,掌握了各学校实际情况。并为全县34所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减速带、标识标牌等设施,目前已全部安装完毕。城区规模较大的学校上下学时,都有交警指挥交通,学校也组织教职工疏散学生,秋季开学以来,学校周边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3、学校日常安全管理精细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今年春季因新冠疫情开学较晚,我县为进一步推动全县精细化管理水平,将全县所有学校划分为7个责任片区,由局党组成员担任片区负责人。开学以来,各学校从细微处入手,全面实行校园安全精细化管理。一是加强了校舍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教育教学活动、寄宿生管理、大型活动、危险品、特种设备等各项工作的管理,做到了各项工作安全监管不留空白。二是加强上下学、课间、饭后、晚休、节假日等重要时段的管理,做到了安全监管不留空档时间。三是加强楼道、走廊、食堂、宿舍、门口、人员密集等场所和校园偏僻角落的安全管理,做到了安全监管不留盲区。
4、校园安全教育宣传培训工作扎实有效。一是我局认真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学校通过地方课程开设每周不少1课时的安全教育课。二是通过班会、团队会及板报、橱窗、文化墙、文化长廊、印发材料和实物等多种途径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三是督促各学校根据季节和本校实际组织师生开展每月一次的安全应急演练,每次演练要主题明确,方案详实可行。
5、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全面展开。各学校将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学之间互助互爱,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预防校园欺凌和打架斗殴事件发生,各学校积极邀请辖区派出所进校园开展普法讲座,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打架斗殴事件的联动机制。各学校成立了预防校园欺凌领导小组,通过预防防校园欺凌为主题的专题教育,积极排查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将学生之间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6、校方责任保险工作有序开展。我县校方责任保险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在确保不漏一名学生的基础上,争取为教职工也投保教职工责任险。
三年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小结篇2
今年以来,亳州市紧盯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地区、重点企业,查隐患、强整改、严执法,全面提升了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和水平,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推深做实三年行动“攻坚之年”。1-5月份,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4起、死亡14人,同比分别下降41.7%、44.0%;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实现了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较大以上事故“两降一无”的良好安全生产形势。
找准攻坚重点。结合“1+2+22”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面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加大攻坚力度,确保三年行动纵深推进。围绕年度重点工作,查找其中可能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问题,积极落实和完善治理措施,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截至目前,共梳理出突出问题46个,出台制度措施20余条。同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把“当下改”和“长久立”结合起来,通过现场推进会、驻点督导、一领域一专班、挂牌督办等方式,彻底解决攻坚之年“攻什么、如何攻、谁来攻”的问题。
破解攻坚难点。紧盯生产安全事故高发、易发、多发的重点行业领域和监管环节,持续开展专项检查暗访,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彻底解决了一大批难点、热点、痛点问题。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隐患排查治理、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隐患大检查、水上运输和渔业船舶专项整治、建筑施工、液化气使用环节安全专项整治等5轮暗访,发现问题和隐患297处,下发通报4期,制作警示教育片1部,对4家单位有关责任人进行了追责问责。
扩大攻坚效果。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持续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对存在的隐患“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该整改的整改、该处罚的处罚,该责令停业的责令停业,该列入黑名单的列入黑名单,切实提升安全生产环境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安全隐患48186处,已整改47291处,整改率98.14%;实施行政处罚547次,罚款313.65万元,责令停产停业整顿78家,约谈警示154家,移交司法机关11人,联合惩戒企业4家。
三年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小结篇3
按照教育局和公安消防大队宁教联发[20xx]226号文件精神,我局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明确责任、强化责任、追究责任”为核心,在全县教育体育局系统内开展了消防隐患排查与整改工作,为打造平安校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局机关成立了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李龙任组长,由副局长柳长春副组长,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为组员。所有学校都是责任人并责任到年级到班,落实责任状,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全县师生齐抓共管,共同营造安全、稳定、文明、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清醒地认识到:校园内的各类安全隐患依然存在,旧的隐患消除后,新的安全隐患仍会随时出现,学校在加强安全管理的同时,突出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工作。
1、把学校消防安全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局、公安、消防部门的要求严格校园防火管理,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整治期间,学校全面开展了消防安全大检查,对各科室、计算机室、图书室、实验室、教室及各办公室等师生人员密集场所和易燃易爆场所,对电器、电线、灭火器材、消防水源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对查出的隐患迅速进行了整改。做到了排查不漏处室、不漏班级、不漏设施,排患务尽、不留死角。发现不安全苗头和现象迅速整改。
2、整改内容:及时更换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插座;增加灭火器数量。
学校在组织活动时能充分考虑安全因素,落实安全防范措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科学、合理、认真组织好教学活动,防止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消防安全教育形式,努力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织力量对学校消防安全工作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按有关要求加以整改。整改工作落实好整改的责任、措施、经费和时间。整改中做到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落实,不留死角。同时,整改工作和预防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以改促防。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确立“一保安全、二保稳定、协调发展”的工作原则。对易于引发事故的环节给予定期检查,发现隐患要及时处理,进行整改。
我们将把学校消防安全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管理和防范,充分认识消防安全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力戒形式主义,坚持下大力气、不懈努力,狠抓落实,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初步建立起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