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模板12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期今后改进和发展。若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可以借助一些写作技巧,如用比喻、引用等手法提升表达的效果。虽然每个人的总结方式和风格有所不同,但总结范文对于我们的写作仍有很大的帮助。
历史小说篇一
本书描写的是十二世纪初、中叶中国内部宋、辽、金之间长达数年的民族战争,分四卷出版。
中国历史上,十二世纪是个大动荡的时期,也是一个英雄辈出、众星灿烂的时期。长篇历史小说《金瓯缺》就是以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为背景,形象地再现了在我国辽阔的疆域上曾经并存过的辽、宋、金三个政权和它们的兴衰变化,塑造了一批“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民族英雄。这里面,不但有为救亡图存而九死不悔的北宋爱国将领刘韐、宗泽、马扩、岳飞等人,也有强悍英武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英气勃勃的辽军柱石耶律大石等人。在这些人物中,作者倍加着力刻画,因而也格外光彩照人的是宋朝青年爱国将领马扩。
历史小说篇二
为什么要读历史小说,各有各的看法,但是多看一些历史类的小说,可以多了解历史。下面是由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好看的历史类小说推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张居正》。
熊召政。
人民文学出版社。
男人版的《金枝欲孽》。
小编有话说。
简单说来,一部《张居正》就是一个王朝的缩影,大气又细腻,讲了十余年的历史,展现了铁血宰相执政的十年,也把张居正的一生讲完了,非常值得回味。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腐儒不可与论道,贪官不可与论德。
2.穷要嚷,富要藏,这是。
做人。
处世的根本,攥着金元宝哭穷,那才是上上功夫。
3.眼下的情势是,官宦人家,一个个是饱暖思淫欲,底层百姓,一个个都是饥寒起盗心。
2《波斯少年》。
玛丽·瑞瑙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以男宠的眼光看历史。
小编有话说。
本书以少年宦官男宠的视角讲述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故事,再现了一代军事天才的光荣与。
梦想。
比起同题材的其他小说和电影,这本书既不诽谤又不渲染光环,也没有对那个时代价值观的否定,还符合叙事人身份的深情,相当得尊重史实。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他不情愿让自己享受快乐,既是出于骄傲,也是为了保持自由。
2.反正无论你去到何处,也只有你足下的方寸才是你的,直到你死了,你占有的土地才会大一点点。
3.但是回去的路上我细想了一遍,明白了从我出生以来,就一直有人需要我,无论在哪里,无论事情是好是坏。
3《十字军骑士》。
显克维奇。
凤凰出版社。
十字与剑的时代。
小编有话说。
小说以兹比什科的冒险生涯为线索,讲述波兰与十字军骑士团的战争。这本书从战争下的。
爱情。
亲情切入宏大的历史事件,但依然快意恩仇大气磅礴,史诗范逼人。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教士们并没有显露出什么惊奇的神色,因为这样一个誓约并不使起誓的人受到任何约束。
2.比你强的人多着呢,因此别为你的气力这么骄傲。
3.罗特盖尔一边决斗着,一边朝那具僵硬的、一动不动的尸体望了一两眼,突然感到非常孤独,望着他的全是敌人的眼睛,而女人们的祷告、祝福和悄悄的许愿全都是为了兹比什科。
《大秦帝国》。
孙皓晖。
上海人民出版社。
充满人文和游侠色彩的传奇历史。
小编有话说。
这本历史小说将战国的万千气象理成一串环环相扣的兴亡故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再现了大秦帝国生灭兴亡的历史过程。全书气势磅礴,充斥着铁血、变革、战争,非常热血。
三句话感受这本书。
1.青史只论成败,不问因由。
2.脱胎换骨,岂在皮囊?
3.一个大的组织,没有内乱,很难崩溃。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
教育。
"历史小说"是一个偏正词组,它的主体是"小说","历史"则是对主体的限制和修饰,也就是说,"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描写主题的小说。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姚雪垠著的《李自成》、唐浩明著的《。
曾国藩。
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小说。它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违背。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能用虚构的人物同历史人物相混合,还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它要求作者立足于现实去回顾历史,但必须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描写,艺术地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使读者从中了解历史并受到启示。
历史小说篇三
2.世人皆闻黑水玄鬼因恨而出,却不知血雨探花为爱而生。
3.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4.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
5.我有一个心爱之人还在这世上,我想保护他。
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7.慕言,思慕的慕,无言以对的言,我的名字。
8.飞花飘絮,霓裳翩翩舞,几多情愫心飞扬。广袖流云,琴曲指尖凝,清水芙蕖脱尘嚣。
10.人生一梦,白云苍狗。错错对对,恩恩怨怨。终不过日月无声,水过无痕。
11.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2.它们在黑夜之中闪闪发亮,熠熠生辉。如浮空的灵魂,最瑰丽的梦,壮美至极,照亮了他的前路。
13.雅胜,美好。于《晋书·殷浩传》:“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
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1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17.相见得恨晚,相爱的太慢,进退让我两难缘过了远分,缘过了聚散,是否回头就能够上岸。
18.我失去了眼睛,失去了神殿,追逐了一个男孩,呆了几千年,你只回答了很长时间。
19.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20.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放月圆。
21.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22.既不守诺,何必许诺。
23.公山羊觉得口渴极了,来到这井边,看见狐狸在井下,便问他井水好不好喝?
24.人成各,今非昨,秋如旧,人空瘦。
25.人已醉,红尘滚滚皆为泪,风逝一缕轻愁,夜半静观万千泪,魂归千载寻颜尽,心无虑,只求醉卧红尘。
26.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27.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8.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29.读书贵在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陆九渊。
30.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3.中秋放长明灯,每个神官最大的宫观里都有几百盏灯升上来。有人求煤运,有人求财运,有人求官运,有人求子嗣。独独谢怜这里有足足三千长明灯升上来。每一盏,求的都是他。
3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35.寒蝉凄切,长亭晚,突雨初歇.都门账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手牵手看着眼泪,却无语呛.念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36.凤凰台上凤凰游,负约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江北,万里哀哭。
37.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38.我隔千山万水想你一万年,最后却自作多情被你抛弃了一万次。
39.此情应是常相守,你若无情我便休。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1.被他一剑刺穿胸膛的一瞬间,我这样想,想我面前的这个人,是我的夫君,我只想和他一世长安。
42.石榴树、苹果树、橄榄树相互为谁的果实最好而争吵不休。正当他们激烈争闹时,篱笆边的荆棘听到了。
43.我瞎了双眼,失了神殿,逐了童子,待了千年,你竟只回了一句好久不见。
44.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45.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46.你送我地上星,我赠你掌中雪。
47.你离开的这个季节,没有忧伤。只有无休止的思念在漫延疯长。
48.心有所属,却悲伤成海。
49.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无人处暗弹相思泪。
5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1.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52.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53.叶儿,别忘了,百年之后,我在地府等你。
54.谁,披了袈裟断了发;谁,守了青铜藏了花;谁,焚了双目扬了沙;谁,装戏入画,倾了天下。
5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56.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藏着的一种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
57.我挑的,自然哪里都很好。
58.天地为炉,众生为铜!水深火热,万劫其中!
59.曾经是你打扰我的梦想,曾经是你给了我半辈子的凄凉,曾经是你让我相思成伤,曾经是你伤害了我,再也没有良方。
60.爱这种东西,有时候,会让人变得非常卑微。
61.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62.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63.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64.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6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66.读书复骑谢,带剑游淮阴。
67.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68.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69.人家不必去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是。——唐寅。
70.烟花易冷,人事易分,而你再问我是否还在等。
71.《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它的内容就不需赘述了。
72.位卑未敢忘忧国忧。
73.念去,烟波晚了。思考过去,浅晕明亮的眼睛。柔骨独依春花时,弦月西沉羞。昨天醉笑春风晚,毛衣裹千愁。
74.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
75.是蛇足者,终失其酒。
76.谁解相思味,谁盼良人归,谁捧胭脂泪,谁描柳月眉,谁将曲中情怨,谁思红袖轮回,谁一腔相思错付,都是断肠人。
77.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78.那些龌龊的、肮脏的、你不愿意面对的事情,我都替你做了。
79.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80.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81.天赋以外,没有什么东西天生就是该属于谁的。
8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83.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8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85.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86.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87.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88.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89.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90.短亭短,红尘辗转,我再叹萧。
91.我在远方,盼到心慌,山海苍茫触景情伤;我在远方,相思更漏短,泪湿白衣裳;我在远方,花落心残,生亦何欢,死也难安;我在远方,伤心倚栏杆,等到人断肠。
92.雨打芭蕉晚,清吹那堪听,灯花瘦烬春宵冷,箜声依旧,心字全非。
93.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94.忧悒清远的气韵,是遥远的不可触及的忧伤,如微云孤,只能遥望那天涯的距离。
95.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96.多少红颜憔悴,多少相思碎,只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97.如果换我先开口,日子是否还一样细水长流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98.古代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3)。
9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0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10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10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103.于是,待到千帆过尽,再见沧海,徒余一段波澜不惊。
104.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
105.我总是躲在梦和季节的深处,听花和夜晚唱噩梦,唱繁荣,唱所有的记忆。
106.古代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2)。
107.借助别人的东西可以得到美的假象,但那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剥离时,就会原形毕露。
108.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中庸》。
10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
110.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桓宽。
111.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11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13.来生,想做一朵蒲公英,无牵无挂,无欲无求,起风而行,风静而安。
114.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1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16.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117.情难舍,心难留,花朝月夜,转眼便成指间沙。不如生生世世,两两相忘,且归去,看青山隐隐,流水迢迢,望断天涯。
118.烟销日出不见人,是山水绿。
119.一袭微雨,荡尽心中尘埃,一缕清风,吹开陌上花红,如此,心在此岸已无岸,人在天涯已无涯。
120.弈鸣,出自成语“一鸣惊人”中“一鸣”的谐音。
12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122.满招损,谦受益。
1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124.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125.寂寂梨花,淡淡其华,轻轻飘散,随风入画。
126.一个木偶有了灵魂,说自己不喜欢主人,二是喜欢上了其他人。因为这个灵魂认为这个主人爱的人是木偶,不是他。实际木偶只是害怕承认。
127.如果喜欢,最后却分开了,只能说明,也就只是喜欢而已了。
12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郑耕老。
129.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130.在我看来,重点只有‘离开’,不在‘一个时辰’。便是一瞬,也是离开。
13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2.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
133.石榴树、苹果树、橄榄树相互为谁的果实最好而争吵不休。
13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13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36.有一头熊大肆吹嘘,说他很爱人类,因为他从不吃死人。
1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38.我们之间,何只一颗心的距离。
139.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140.生能尽欢,死亦无憾。
141.月低霜重胭脂冷,疏花不禁风,菱花镜里照伶仃,香魂犹忆骊山语,一叶相思,休唱前生。
历史小说篇四
清明假期读完一本王跃文的《大清相国》,加之在平遥古城走了一遭,环境和气氛都到位了,格外读出了味道。巧的很,主人公陈廷敬也是山西人。
陈廷敬作为一位经历了顺治康熙两朝,驰骋官场将近五十年,吏刑工户四部尚书外加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明史的编写总裁官等等诸多官位在身的名臣,相比很多大起大落的官员来说是难得的,特别是最后可以原品休致,告老还乡,也算是全身而退的典范。其中的道理即使放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
陈廷敬一生都遵照"五字"格言,其中有别人赠的,有自己悟的。等,忍,稳,狠,隐。
等,卫向书大人正是看出陈廷敬年纪轻轻不过二十岁若连中三元还被皇上赐名太过锋芒毕露,所以才建议皇上抹去了状元头衔,只得第二甲第一名。所谓,做官也是要熬出来的,年龄阅历经验都是为官的资本,否则还没等做出成绩往往遭人嫉妒被人陷害还不自知。
忍,都说忍字头上一把刀,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看到鸡鸣狗盗之徒,看到阳奉阴违的事,说还是不说,参还是不参,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参,怎么说,怎么参都是有道道的。特别是在那个皇上一言九鼎的时代,说错了话,办错了事是要杀头的。要说康熙还算是个明君,即使这样他也要考虑轻重缓急,政治稳定,不得已还要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就像书中说的大户统筹,康熙也明白这么做会使大户想办法盘剥老百姓,但对他来说打吴三桂是最重要的,能及时收到赋税,前方的粮草马匹才能有保证。所以他明知陈廷敬是对的,也想了办法让他获罪。好在陈母过世,陈得以守孝三年,躲过了被贬罚的命运。
稳,为人做事都不要浮躁,话想好再说,事想好再做,没想好宁愿不做不说。陈有才,诗词歌赋,博古通今,琴棋书画,特别说到他在钱法上的处理,不仅办了大案,处置了贪官,而且滴水不漏,显得皇恩浩荡。有时候的取舍也颇为讲究,明知参不了的贪官比如富伦,虽也不能让他好过,但对明珠对皇上确实面子上是过得去的。给自己留条后路,不得罪不能得罪的人,是稳字诀的诀窍。
狠,最后让索额图,高士奇互参,刘相年参了阿山和徐乾学真是过瘾,陈廷敬躲在后面操纵了这一切,却不显山不漏水,妙哉!这一段对刘相年的描述特别有意思。这个杭州知府直爽率真,虽然清廉却着实傻的可爱,为了省银子直接把青楼买了改成了圣谕讲堂,气得康熙七窍生烟,逗死我了。
隐,懂得急流勇退才是高人。这个被康熙赞为"几近完人"的老相国在他七十岁的时候靠装聋得以告老还乡,结束为官生涯,终得善终。
其中,有几点值得我再三思考。
一,黑的永远变不成白的。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品行端正的人永远比做一个贪赃枉法,背信弃义的人胜算概率大。即使一时被蒙蔽,总有清醒的时候,无论是古代皇帝还是现代领导。
二,懂得迂回曲折。很多事情不能直勾勾就说出来,也要考虑领导的面子,领导即使错了,也要给个台阶。不要太喧宾夺主,最后弄得跟明珠一个下场。
三,不要随便站队。陈廷敬既没有站索额图的队,也没有站明珠的队,他就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就好,皇上也不傻,自会看在眼里。其实领导最恨下属搞小团体,摆在古代就是结党营私,图谋造反。
总之,要想做成事,做好事,说来说去无非上面几点,就看怎么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了。古代的处世之道摆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学习学习。
历史小说篇五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其主事时声势显赫,圣眷优渥,无与伦比,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他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足见政治险恶、世态炎凉,今后人扼腕叹息。作家早年素有诗名,近年倘佯于朱明王朝之间,对这位毁誉参半的乡党悉心研究,将诸多感悟凝诸笔端,力图全方位塑造出这位政治家的血肉之躯,展示万历前后社会生活的全景画图。小说围绕着张居正与首辅高拱这两位权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展示了宫庭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写出了斗争的复杂与残酷,塑造出了张居正、高拱、冯保、李贵妃等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同时,通过对典型环境的生动再现,历史氛围的精心营造,小说既弥漫着一种典雅古朴的气韵,又给人晓畅通达,引人入胜的阅读愉悦。
历史小说篇六
本文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把笔墨集中到宋徽宗末年到宋高宗偏安江南一隅这段多事之秋,时间与空间跨度大。但是由于作者组织小说系统有方,使得开卷读来,只觉历史一幕幕有条不紊地展现在面前,毫无混乱无主次之感。宋金海上之盟和议夹击辽国,然后有宋两次伐辽,伐辽事败,金国却胜了辽,宋从金手中买回燕京以护面子。金军挟灭辽之威乘势攻宋,宋仓皇应战,到两次东京保卫战,到二皇被虏,到临安称帝,南宋偏安江南一隅。这期间,政权更迭,人事沉浮,刀光剑影,狼奔豕突,要写要讲的事很多,而且这种事件人物之间关系复杂,盘根错节,如何去叙述呢?这是考作者的功力所在的。
徐兴业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他以马扩一家人的遭遇为线索,层层展开叙述,围绕这个线索,写出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情况,同时在大的背景前又极力描绘出马扩一家人的沉浮,用大背景为马扩一家人命运作渲染、铺垫,马扩一家人的命运又反过来渲染当时的重大的政治军事情况,使得文章读来生动鲜明、感人肺腑,同时有了马扩一家人的命运作头绪,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作者就有选择了,面对众多材料,利我者用之,不利我者舍之,取舍自如,因而作者叙述起来,从容得体,舒卷自如。光有了线索只能为组织故事提供一个形式上的脉络,要把各个故事完整地组织起来,还要涉及到它们各自的“灵魂”,就是说各个故事在内在情感、基本政治态度、政治倾向等问题上要具有一致性。作者很好地注意到这一点,他抓住了爱国主义精神为本文的中心灵魂,各个故事的取舍莫不是以之为准绳的。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北宋南宋人民可歌可泣的反侵略斗争,同时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嘲笑、讽刺了当时一些卖国贼。有了以马扩一家命运为线索,以爱国主义精神为灵魂,文章写起来就避免了六头无主,面对众多的复杂的历史事件,可以清醒地侧重讲述了。同时又可以以此为准绳决定叙述的详略,叙述的缓急。徐兴业灵活地运用了这些方法,使得本文纵横开合,缓急错落有致,叙述清晰而不含混,作者本人态度鲜明,文章一气到底,情感洋溢,痛快淋漓!
历史小说篇七
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春秋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彻底变革、崇尚法制、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革命,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
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这部鸿篇巨著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第一部黑色裂变。
主要写秦国由弱变强的崛起历史,并穿插回顾秦早期历史与六国历史;中心事件是商鞅变法,中心人物是商鞅、秦孝公与战国初期的一批伟人名士。截止于车裂商鞅;以旧贵族复辟势力抬头、秦国命运重新陷入危机为结构悬念,引出第二部。(更多详细内容请参看“同名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的“故事梗概”)。
第二部国命纵横。
是秦国东出与六国纵横争雄史。以商地民众按古***俗厚葬商鞅为序幕,秦惠文王重新与变法势力结盟,铁腕镇压旧贵族叛乱,并整肃朝局,破格起用忠实于新法的年轻官吏,形成了生机勃勃的新一代权力,全力准备东出中原。神秘的鬼谷子门下又有两位刚学成的新一代名士出山,苏秦、张仪的名字已经悄悄传到了秦国的公府。
春日,洛阳王城郊外的苏氏别庄来了一位客人,张仪风尘仆仆从安邑赶来,拜访同窗七年、情同手足的师兄苏秦。双杰聚酒评点天下,各谋大国,并约定:苏秦谋秦,张仪谋魏、齐、楚,相互援手,共担艰危。在苏秦兴冲冲准备入秦,向父亲辞行的时候,一生经商的老父只给了他一句话:母国为根,理根为先。苏秦知道,这是老父要他在出山前向天下昭示气节。他改变初衷,先入衰败破落的洛阳王宫去见周显王。周显王赐苏秦一辆王车,让他去游说战国,为周人争光。苏秦与一位美丽神秘的宫廷女官燕姬一见钟情。对献给魏王的霸业对策已成竹在胸的张仪求见魏王,适逢路过大梁的孟子作客王宫,张仪舌战孟子,惹恼魏王,游说受挫。苏秦离周后再入秦,张仪先游齐再说楚,均遭受重大挫折而一时铩羽。
七国乱象大混战,秦国新军连续大胜,对山东六国构成强大威胁。苏秦忍辱苦修三年,洞察天下大势,重新入世提出合纵抗秦大战略,在已成为燕国王后燕姬的帮助下,被燕文公封为武信君。从燕国突破,成功游说六国结盟,被任为六国丞相,与战国四公子合力组成六国联军,对秦国形成强大压力。秦国危难觅贤,巧妙运动已经对破解合纵成竹在胸的张仪入秦为相。张仪提出连横大战略,主持秦国与山东六国展开了纵横大争。并赢得了秦国公主、执掌秘密机构“黑冰台”的嬴华和侍女绯云两个奇女子的爱情。
楚怀王头脑简单且刚愎自用。任用昭睢一群旧世族。宠幸贪财纵欲的王妃郑袖,排斥主张变法强国的大夫屈原。任命无能的子兰为合纵联军主帅。六国联军攻秦,几经较量,六国终因根基不稳内讧多出而频频失利,合纵宣告失败。苏秦为避祸回到燕国。战争中伤亡最重的是楚国,楚王恼羞成怒,归罪于张仪。遂重新起用屈原掌握兵权,发誓向秦国复仇。春申君立即北上燕国,请苏秦入楚,准备发动第二次合纵。
刚刚经过大战的秦国遣国书使割地求和。谁知楚怀王看了拍案大叫:不要割地,只要张仪!正当秦国准备举国一战之时,刚从燕国出使归来的张仪却自请入楚。邦交如战场,张仪与嬴华冷静周旋于楚国,终于化险为夷。刚刚恢复了大司马职务的屈原从楚国变法与合纵的利益出发,派兵暗杀张仪未遂,却险些造成张仪与苏秦这两个生死朋友间的误会。在秦国的离间下,屈原再次被贬斥,壮心酷烈的屈原私自调集八万楚国新军,在楚国屈氏家族的支持下,贸然与秦军决战。兵败,全军覆没。回到燕国的苏秦险被野心家子之卷入阴谋泥沼,遂离燕入齐。几经周折终于在齐推开全面变法。神秘退隐的燕姬也历尽艰难追随苏秦潜入齐国,两人终获团圆。
第三部金戈铁马。
以秦军东进,雒阳周天子君臣惊慌迎接为序幕。连续展开两场冲突:一为秦军东进开道的宜阳之战,千夫长白起崭露头角;二为秦武王进军雒阳,举鼎暴死。
白起奉秦武王遗诏,率一千铁骑从阴山北上秘密进入燕国,克难克险,设计迎回在燕国做人质的少年王子稷;甘茂与魏冉、白起等将士结盟,合力粉碎公子离的夺位政变,拥立公子稷(秦昭王)继位;燕国主政大臣乐毅说服燕昭王结好秦国,送回公子稷生母芈八子(宣太后);芈八子整顿廓清朝局,破格起用族弟魏冉为丞相,亲自摄政稳定秦国。
号称“东海青蛟”的齐闵王欲图霸天下,鼓动山东六国连兵六十万先机灭秦。秦国危难关头,宣太后一力破格起用白起为将,鏊兵中原,大破六国联军。燕国密谋攻齐复仇,白起统兵趁机再度东出,冬季大举进攻河内,拔魏韩城三十余座,秦设河内郡。鲁仲连为保全齐国,南下楚国寻求结盟抗秦。白起水陆并进奇袭楚国,夺夷陵,攻陷郢都,楚国被迫北迁,秦设南郡,一举成为战国超强霸主。燕国秘密联结五国,组成以名将乐毅为统帅的联军大举攻齐,齐军连败,暴虐的齐闵王被乱民活剐!联军攻陷临淄,五国回兵,燕军独占齐国全境,惟余即墨、莒城两城坚守。名将田单即墨抗燕六年,终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恢复齐国,齐燕一齐衰落。
其后魏冉贪功,不顾白起反对,派秦军大将胡伤率军十万攻赵,被赵奢第一次击败,宣太后谢罪自裁,秦国君臣猛醒。赵国崛起的内幕揭开,赵武灵王强国变法的传奇故事“胡服骑射”一一展现,秦国与赵国开始了长期认真地斡旋;饱受奸佞陷害的名士范雎入秦,助秦昭王罢黜魏冉,襄助秦昭王亲政,提出“远交近攻”大战略,秦国形成新的合力;赵国与韩魏合谋,接受韩国飞地上党,欲居高临下压制秦国,引起秦国警觉,秘密制定与赵国决战上党,历时三年的“长平之战”层层展开,赵国全部精锐五十余万一战覆灭。战后秦昭王进入晚年,逼白起自杀,范雎心怀忧惧,更难者在于太子孱弱多病且无嫡子,诸王子皆平庸无能,连选贤另立的可能都很渺茫,秦国王室第一次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危机状态,从而引出第四部。
第四部阳谋春秋。
第四部是秦国连续度过三次交接危机的惊险低谷史。以蔡泽入秦路遇相学名家唐举预言命运拉开序幕,故事迭次展开:蔡泽错以急流勇退的自保之道说范雎,反遭范雎蔑视,唐举密见老友,介绍蔡泽的计然富国才能,范雎上书举荐蔡泽为相,决然辞官隐退,与鲁仲连路途相遇一起南下游历;鲁仲连领引范雎在陈城结识吕不韦,引出吕不韦的商旅人生;吕不韦北上邯郸,巧遇秦国人质王孙异人而雄心大动,最终决意弃商从政,吕氏传奇由此展开。
吕不韦以雄厚资财入咸阳周旋,使王孙异人成为太子嫡子;赵国平原君警觉人质逃走率军追杀,吕不韦得百名义士血战掩护,方与异人归秦。秦昭王病逝,老太子柱(秦孝文王)继位一年又病逝,异人(秦庄襄王)继位,任用吕不韦为丞相推行新政;庄襄王在位三年病逝,此前已经迎回的十三岁少子赵政继位,吕不韦以“相邦”、“仲父”身份与太后共同摄政;期间吕不韦两次主持交接大局、稳定朝野、拓展国土,声望大增,但与太后赵姬之暧昧纠葛却惹来王族元老非议;吕不韦以非常手段解脱自己,使胡人嫪毐与赵姬私通,赵姬以摄政太后权力封嫪毐为长信侯,专权宫闱,蓄谋政变夺位,酿成秦国历史上的最大丑闻。
少年秦始皇与吕不韦联合,一举铲除嫪毐叛乱势力,贬黜太后回赵国原籍;秦始皇二十一岁亲政,吕不韦为消弭秦国法制的峻猛重刑,召集门客作《吕氏春秋》确立杂家治国方略;个性强悍的秦始皇坚持商鞅法制,与吕不韦政见严重对立;吕不韦决意公布《吕氏春秋》,欲以朝野公议决定治国方略;秦王政面临巨大压力,与青年李斯、王翦、蒙恬等新锐势力结成护法同盟,图谋对抗吕不韦集团,秦国又一次面临转折危机,引出第五部。
第五部铁血文明。
第五部是故事容量最饱满的一部,也是全书最高潮。
以吕不韦于咸阳四门张挂《吕氏春秋》,公然悬赏改一字赐千金拉开序幕,李斯、蒙恬与吕不韦门客城下论战,公开驳斥《吕氏春秋》,引发朝野大论争;秦王政以“坏法乱政,蛊惑国人”之罪罢黜吕不韦,吕不韦被迫自杀于雒阳。
此后正式拉开帝国创建大幕,展开四大阶段故事:第一阶段整肃军政,超拔新锐,一大批年轻将领与主政大臣形成新生代势力,同时大力建设秦国腹地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川成天府之国;第二阶段展开统一中国的连绵大战,展开六国逐一灭亡的故事;第三阶段,统一架构华夏文明体系,发动彻底驱赶匈奴的阴山大战,建立万里长城与其他大型工程;第四阶段秦始皇嬴政巡视天下,积劳成疾而依赖方士奇术救治,深感人生苦短,遂生求仙长生之心,第六次巡视时突然病重,死于巡狩途中(沙丘)。秦国出现巨大的权力真空,野心与阴谋蠢蠢欲动,引出第六部。
第六部帝国烽烟。
秦始皇骤然客死沙丘拉开序幕,赵高、胡亥密谋政变,总领国政的功勋丞相李斯被利诱挟持加入密谋,终使人才济济久经锤炼的秦帝国最高层权力发生巨大分裂。
其后扶苏被逼自杀,掌握军权的蒙氏兄弟被害,胡亥称帝,赵高领政,秦帝国权力倏忽发生质变。二世集团残杀帝国功臣元勋,铲除皇室异己势力,推行一系列暴虐昏政,大大激化了秦始皇时期潜藏的各种社会矛盾。
其后陈胜与吴广大起义爆发,六国旧贵族趁势而起,形成天下反秦的燎原之势。帝国对农民军作战胜利,但对以六国旧贵族为根基的反秦势力却反攻失败。随后刘邦与项羽皆进入咸阳,风雨飘摇的帝国宫廷再次政变,胡亥赵高集团一朝覆灭;恢复秦王称号的子婴投降,秦帝国政权终结。项羽大军将帝国财货掳掠净尽,而后大火焚烧咸阳宫三月不灭,整个关中成为八百里废墟,大秦帝国骤然灰飞烟灭。
历史小说篇八
《上尉的女儿》是普希金留下的最重要的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简短的读后感。它描写了18世纪末的普加乔夫农民起义,反映了普希金对历史的很多看法。
普希金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彼得·格里尼约夫,这人是个青年贵族,被放逐到边疆的一个小城堡里当军官。去路上给了一个流浪汉一些钱财,流浪汉发誓必报答他。到城堡后,遇到了城堡司令的女儿玛莎(上尉的女儿),与之坠入爱河,并为此与另一个军官希瓦卜林发生冲突。
这时爆发了普加乔夫起义。义军攻入城堡,杀死了城堡司令,将要杀死彼得时,彼得的老仆人面见普加乔夫,说了些话,普加乔夫就把彼得给放了。原来普加乔夫就是当初彼得所救的流浪汉。普加乔夫允许彼得离开。但却任命希瓦卜林为城堡的司令。
彼得到了奥伦堡,想劝那里的政府军去攻下城堡,结果政府军却按兵不动。与攻过来的农民军打了几仗之后,彼得决定亲自到城堡去解救自己的心上人,结果又被普加乔夫抓了,他与普加乔夫交流,说服普加乔夫让他与玛莎成亲,并惩罚希瓦卜林。彼得与普加乔夫交流了观点,彼得发誓决不会背叛政府的。普加乔夫还是把他们放了。
之后玛莎到了莫斯科,彼得继续打仗。打完之后,普加乔夫失败,被捕的希瓦卜林告彼得通敌(农民军)。彼得被捕。玛莎面见女王,陈述冤情,彼得得释。
历史小说篇九
1、事必专任,乃可贵成;力无他分,乃能就绪。
2、创始之事似难实易,振蛊之道似易而实难。
3、当大过之时,为大过之事,未免有刚过之病,然不如是,不足以定倾而安国!
4、世不患无才,患无用之之道。
5、心以积疑而起悟,学以渐博而相通。
6、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这贵力,谋之在众,断之在独。
7、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8、常将有日想无日,莫将无时想有时。
9、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学问不透。
10、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
11、尧舜以前,其变不可胜穷已。历夏商至周,而靡敝已极,天下日趋于多事。周王道之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特之以法,此反始之会也。
12、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
历史小说篇十
《双城记》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查尔斯·狄更斯写的。他1812年出生于普茨茅斯,1870年去世。他出身贫寒,但在不幸的童年过后,他很快便变得富有和成功。他还写过好多著名小说,如:《雾都孤儿》。《远大前程》等等。
《双城记》主要是记载了1775年,在巴黎的一家酒馆的楼上的一间屋子里坐着一位白发男人,他正在忙着做鞋。他曾经在巴士底狱当了18年的囚徒。现在他已是一个自由人了,然而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名字,也人不吃他的朋友。他所知道的就是他必须继续的做鞋。
在一辆去巴黎的车上坐着路茜,这是她从未见过面的女儿。路茜把她父亲带回了伦敦,在女儿的爱心和照料之下,他忘掉了过去并学会了冲向一个自由人那样去生活。
然而在法国大革命的暴风雨年代,过去既没有消失也没有被忘记。于是不久的危险秘密地把路茜和她所爱的人们带回了巴黎……那儿恐怖的死亡机器——断头台正饥饿的等待着法兰西的敌人们。
这里的主人公很显然就是揭穿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一个原来当了18年的囚徒,什么也不记得的男人,最后又是被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女儿路茜带回了伦敦,开始了一个自由人的生活,但最终他的女儿和她所爱的人们都回到了黑暗的巴黎,被法兰西的敌人们处死了!
历史小说篇十一
天地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我们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份子。今天,我们就讲讲外国的历史。
暑假里,我阅读了《外国历史故事》,知道外国也出了不少名人轶事,就如书中“造埃及金字塔”的故事。
埃及的金字塔中藏着很深的奥秘,同学们都知道,古埃及的法老死后会被裹成“木乃伊”,这里也藏着科学。“木乃伊”只是一个人们说惯了的词,而为什么要把法老裹成“木乃伊”,同学们就不知道了。其实,这只是为了不让法老的尸体快速腐烂的一种手段。当把法老裹成“木乃伊”后,这“墓地”又讲究了。那“墓地”便是金字塔,金字塔这名字只是因为像汉子的“金”字,从而顺口叫出的,它可是古埃及的奇迹啊!金字塔非常高,最高的可以跟现在的摩天大厦相提并论。那当时又没有起重机,怎么搭上去的呢?聪明的古埃及人想出了办法,他们造了一个和金字塔差不多高的土坡,顺着土坡把砖运上去。这项工程是十分艰巨的,光是砖就可铺成一条可绕地球一周的路。人力更是要十几万,这想想不可能的事,可古埃及人却造了几十座,这所有的困难都被古埃及人化解了。金字塔本身是用埃及的砖搭成的,实际是用古埃及人民的汗、血和智慧所搭成的啊!这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同学们,每一段历史都是时光隧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了解历史,明天我们将创造历史!
历史小说篇十二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表现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二.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题材来源。
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色彩与可读性都大大增强。中唐史学家刘知袭在《史通》中说,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可见这个时期三国故事已广泛流传于民间。晚唐李商隐的《骄儿涛》中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诗句,说明至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妇孺皆知,宋代通过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为流行,并且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鲜明倾向。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舞台,院本和杂剧中有许多三国故事剧。据《录鬼簿》和《太和正音谱》记载,仅元杂剧中就有近三十种演述三国故事的作品。《辍耕录》中记载的金院本有《襄阳会》《大刘备》《骂吕布》和《赤壁鏖兵》等。元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氏(一说建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一部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平话。该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每卷都分上下两栏,上栏图相,下栏正文。全书以司马仲相断狱故事为人话,正话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开始,结束于诸葛亮病死。从平话的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大叶,文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人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文人润色的民间艺人作品。从上述的记载和残留的作品看,从晚唐到元末,在民间流行的三国故事愈来愈丰富,这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成书过程。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已知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1522年)刊刻的,称为嘉靖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继嘉靖本之后,新刊本大量出现,它们都以嘉靖本为主,只做了些插图、考证、评点和文字的增删、卷数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等,内容没有大的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