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画(通用9篇)
没有总结的经验是浪费的经验,我们应该及时总结并加以应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写总结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握好篇幅和层次,避免内容过于零散或者杂乱无章。推荐以下几本书籍,对总结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
梵高的画篇一
走过巴黎、伦敦、洛杉矶、墨尔本、东京等80多个国际重要城市,今天,“梵高再现”沉浸式光影大展中国巡回首站成都站在环球中心正式开幕。
想象一下,身临其境地处在声音、光影甚至嗅觉包裹在一起的场景当中,会是怎样的体验?开馆之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赶到现场,和大家一起用别样的方式打开梵高的“星空”和“向日葵”。
当梵高遇见成都。
以数字化的方式,在1500余平方米的光影空间里,40多块巨屏将梵高一生近3000幅作品、手稿、书信用沉浸式的光影形式进行立体展现。来到展馆检票口处,记者首先看见的是“当梵高遇见成都”:当梵高带着他的画笔与向日葵“来到”成都时,第一件事就是和熊猫、锦绣天府塔、火锅产生奇妙碰撞。
图片来源:每经实习记者石普宁摄。
正式进入光影区前,会有一个区域简单介绍梵高及其作品。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天花板上垂下的书信选自梵高与弟弟提奥梵高之间的通信,生前不得意的梵高穷困潦倒,提奥向他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不仅是其艺术的支持者与鼓舞者,更是他的经济支柱。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据主办方“揭秘”,展馆内复刻的一间大致5平米的卧室比梵高本身的卧室要更大一些,多出来的斜面部分主要是为了方便大家拍照。
图片来源:每经实习记者石普宁摄。
进入光影区,“重头戏”上演,记者看到光影区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全面展现了梵高自荷兰早期生活到印象派风行的巴黎,再到法国南部阿尔勒小镇,以及最后时光的一生主要作品,充分呈现了他不同时期的情绪变化以及与自我的心灵对话。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在进入光影区前,展板上有这样一句话:“人人都在仰望星空,突然有一天发现,这片星空是你点亮的。”当星星总算从黑暗中展露出来时,梵高用画笔带着我们在这片深邃的蓝色星空中畅游。
梵高曾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表示“可以说,向日葵是属于我的花。”伴随着缓和温暖的乐曲,整个光影区沉浸在向日葵的花海当中。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借助语言,我们一生中都在无意运用表达思想的艺术。”在梵高与弟弟的通信当中,通过一来一回的探讨,梵高的艺术风格也逐渐确立。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除了景色,梵高也画过人物,其中有系列自画像,也有他生活里接触到的各类人物。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在一段时期内,梵高还曾对日本艺术产生过莫大兴趣,并进行过临摹与二次创作。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张建摄。
随着光影区参观的结束,记者走出光影区发现展馆内还有中国青年潮流艺术家原创系列《梵高再现》巡展、现场绘画体验区以及梵高热爱的向日葵花海,这些都一一等待更多观赏者前来体验。
每日经济新闻。
举报/反馈。
梵高的画篇二
梵高(VincentvanGogh,1853-1890)是荷兰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被誉为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以鲜艳的色彩和受到粗犷风格的笔触而著称,深受后世的影响。然而,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痛苦。他经历了心理问题、家庭矛盾和贫困,甚至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内切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尽管艺术界并未完全认可他的作品,但梵高的事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心得体会。
段落2:梵高的坚持与激情。
梵高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里创作了大约900幅画作,这展示了他对艺术的极度热爱和坚持。尽管遭受了心理病痛的折磨以及艺术家的困境,并且死后被称为疯子,但梵高始终追求自己内心的灵感和激情,决不妥协。他通过用颜料直接从画板上刷在画布上的独特技巧,为后来的艺术家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展示了对于艺术的无止境追求。梵高的例子告诉我们,要想在自己的领域取得成功,我们需要坚持自己的激情和追求,不论遭遇多大的困难。
段落3:梵高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梵高的画作充满了深刻的情感表达,通过独特的画风和线条,他将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直观地展示给观众。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孤独、沮丧和绝望等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内心和生活的困境。他用大胆的色彩和直接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深处。梵高的情感表达告诉我们,艺术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将内心的情感与他人分享。
段落4:梵高的创意与思维方式。
梵高的作品展示了他独特的创意和思维方式。他将自然与内心的表达相结合,将具象转化为抽象,将细微之处放大成重要的元素。通过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他对细节的敏感和独特的观察力。他将个人的视角与内心的体验相融合,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梵高的创意和思维方式鼓励我们勇敢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不受限于常规思维,去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东西。
尽管梵高在自己的一生中并未获得主流的认可,但他的作品在他去世后逐渐被艺术界和大众所认可和珍视。他的作品对后世艺术家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受到模仿,更引起了无数艺术家的启发和思考。梵高的事例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他的例子告诉我们,艺术不应局限于常规和舒适区,我们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去创造自己的独特艺术。
总结:通过梵高的事例,我们看到了他对艺术的无止境追求、对情感的深刻表达、独特的创意和思维方式以及对艺术界的深远影响。梵高的例子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中追求自己的热爱、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创新思考和勇于挑战传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内心的激情,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并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
梵高的画篇三
梵高的黄色梵高,一位疯狂的天才画家。他也许代表的是忧郁的蓝色,象征着鲜血的红色,又或者是充满绝望的灰色?都不是。他的颜色,一定是金黄色。
梵高有一种对黄色的执着。无论是他的那座“黄屋”,还是一片片金黄的麦田,都能看出他对于黄色的那份喜爱。他曾在许多画作中大量使用黄色,虽然我们不知道原因,但他的黄色,绝不仅仅是“喜爱”二字就能概括的。
梵高的黄色,更多的意义在于对“生”的希望。梵高是个理想主义者,他曾经怀抱着荣耀家族的梦想去当一名宗教工作者,即使当时他刚经历过爱情的绝望,但他依然抱着希望前行。又比如,他在阿尔居住的`那段时间里,梦想着能建立一个“画家之家”。最终,却以割去右耳的结局结束。我能体会到,梵高对于“生”的希望是多么强烈啊!他对幸福的渴望从来没有停止过,也从来没有对现实低头。
自杀前,他的世界依然是扭曲的,虽然死亡和乌鸦已经团团将他围住,但那金色的麦田,就是他最后的希望啊!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交错着,构成了梵高生命中最明显,最美丽的黄色。
梵高死后,梵高的黄色仍然活着,活得更耀眼了。他的黄色在画作和历史上,都给了人们一种生命之火,无尽地燃烧着。
其实,你可以这么理解梵高的黄色:梵高生前,黄色是梵高的生命之光;梵高死后,他的黄色是他给今天的人们的那束“生命之光”。
梵高的画篇四
我仰望那个阳光下倒下却永远伫立在我心中的梵高,用我的所有感官来仰望这生命的燃烧。
我头次见他的自画像时,只感觉他古板木讷,像个老农,甚至说是个疯子。的确,在他死亡前谁都认为他是疯子。可是正当我乱想时,爸爸告诉我:你应该用心来体会。
我在很小的时候在一台台历上看到了《向日葵》色彩强烈色调明亮,“那时葵花吗?”我禁不住想,在我看来那只不过是一个个有大有红的橘子,更像是一团团火焰。当我又一次看到《向日葵》时是在初三的历史课本上,这回看我又有了另一种感觉:这的确是火焰。梵高1988年来到法国南部郊外写生作画,对强烈阳光照耀下的田野、花朵、农舍、教堂,他禁不住的一遍遍高喊:“明亮些,在明亮些。”我渐渐意识到也感觉梵高对于艺术的那份热爱。也许在他眼里这葵花就真的像火焰一样,舞动跳跃,而他的心中也充满了阳光,无数火苗也在舞动跳跃,一切表现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舞动跳跃。可是谁也不知道,同样在阳光下他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谁也不清楚,他为什么这么做,是疯子,是精神病抑或是负债累累无法偿还。我想,这些都不对,这也许是他的一种解脱,一种救赎。或许也正是太精神支配了,生命才变得如此脆弱,可是正如那南国阳光下的向日葵,一切都在燃烧,都在燃烧,那是一种对生命的自由的向往,对艺术的热忱,对阳光的追求,而现实的黑暗满足不了他,于是梵高你点燃了自己,你愿在这阳光下无尽的燃烧,即使化为灰烬。
梵高的画篇五
上帝好像一个极精明的商人,早已算好命运的天秤,给你一份天才,就要在天秤的另一边放下多于常人几倍的苦难。
读完欧文.斯通所著的《渴望生活——梵高传》,我心中受到强烈的震撼。静静的,我流泪了,为疯狂的梵高,为他坎坷的命运,为他高贵的灵魂。梵高本可以凭借他优秀的家族顺利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然后像很多富家子弟那样,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是他没有,他放弃了整天向一些附庸风雅的人笑脸相迎,他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了。梵高像很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美好的梦想,想要踏上一段幸福的旅程。
他努力地练习绘画,不惜放弃安逸的环境,去贫穷脏乱的难民窟描摹一群苦命可怜的人;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他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穷苦,忘记了命运所有的不公。他调着灵感的色彩,挥动天才的画笔,描绘着一幅幅创世之作。梵高忍受着命运的一次又一次重创,却从未选择放弃梦想。即使病魔缠身穷困潦倒,即使风餐雨沐露宿街头,哪怕一刻,他都不曾放弃。最后,他却带着太多的自卑与愧疚选择了死亡,这种唯一不让他再痛下去的方式。
梵高是破碎的美丽。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着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经沧桑后那一刹那的明彻超脱;贝多芬的破碎,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梵高的破碎,则是命运用锋利的刀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然后慢慢地沉淀,最终破碎。
生命其实很脆弱的。一个人的生命到底能承载多沉重的苦难?梵高被狞笑的死神扼住了喉咙,这位卑微的大师,伟大的疯者,就这样带着深深的失望和遗憾离开了让他太痛苦的地方。梵高生前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总有一天我会找到一家小小的咖啡馆愿意展出我的作品。”可是就连这样一个卑微的心愿都没有实现。梵高大概永远也不会想到,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名字已经妇孺皆知,他的作品已是天价出售。这是命运的玩笑吗?全人类都在为当年遗忘和痛失了一个高贵的艺术家而深深惋惜。人类只能用无限的敬佩与赞美来表示对这位旷世奇才的深深的愧疚与怀念。
梵高,你终将没有被遗忘的风尘中。梵高的世界,这个由阳光、色彩和运动组成的全新的世界,在画中,这个世界豁然开朗。梵高用梦想创造了奇迹,是他不懈的追寻梦想,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感动了我,感动了世界,于是,世界为他流泪,为他鼓掌。
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没有那么多坎坷与苦难。所以我更加懂得珍惜,珍惜人生每一段或喜或悲的旅程,珍惜所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从梵高身上,我学会了追寻梦想,学会了不甘平庸,学会了坚持不懈。
梵高,你这孤独的灵魂!你以自己全部的生命热能,完成了一次艺术星空的创造;你以自己瞬间的璀璨,构筑起人类生命的永恒。
梵高的画篇六
初读《梵高的坟茔》,我被作者感情的深挚所感动;再读《梵高的坟茔》,我被主人公命运的坎坷所感动。也许是两者的结合,成就了范增这篇文采斐然的文章。
当我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穿梭,仿佛看到梵高坐在灰色天空笼罩下的空旷原野中,一双忧郁的眼睛望着无边的天际,那目光中充满了哀伤、无奈,苦楚,也充满了坚强与执著。我感受到他的孤单与无助,彷徨与痛苦,也感受到他渴望被人理解,被人关爱,被人认可。
在前行的路上,梵高是独自一人,他是被人遗忘的,他所付出的一切一切只有他自己懂得。他因付出而受到的痛苦,命运却没有给予他相应的补偿——在他满怀希望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比被弃置不顾,被彻底忘却更痛苦的了,那是冰冷潮湿的黑夜,是狭窄深陷的冰窟,那是与死比邻的生…..梵高为了和别人交朋友而把耳朵割下,当他履行诺言伸出双手时,等待他的却是死一般的寂静,还有什么比真心付出更珍贵,更让人潸然泪下?还有什么比无情的拒绝更让人心碎,让人绝望?而那个真心付出的人是梵高,那个遭到无情拒绝的人也是梵高!
沿着温森特.梵高生活的轨迹,我也走过了一段艰苦的心灵的历程,灵魂在每一个瞬间得到了洗礼和静化。博里纳日暗无天日的百米深的矿井中留下了我短促的呼吸和万分的恐惧,纽恩南狭小的教堂有我低垂的额头和喃喃的口中发出的虔诚的祈祷,阿尔灿烂的天空下辽阔的旷野我肆意地狂奔极目远望,——在梵高短促的三十七年的一生当中,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而永恒的作品,也让那些默默无闻的小镇成为世人瞩目的追忆大师踪迹的去处,让年仅26岁的作者欧文斯通一举成名。
作为画商、牧师的梵高永远不成功,饥饿、病痛、心灵的煎熬、情感的失意,每一次生活的打击都锻造着他,使他不屈的头更高地仰起,让他脆弱的心更坚韧,只因为心中那个钢铁一般执着的追求。他是为绘画而生的,他怎么再擅长做别的什么事呢?除了绘画,他还有什么?而那些所谓的尘世的苦痛又算得了什么呢?他可以没有温暖的居室,可以没有美味佳肴,可以没有肉体的欢娱,但是他不可以没有画笔,不可以没有心灵的支点。绘画就是他的生命。
梵高原本可以有着衣食无忧的富足平坦的生活道路,优越的家庭环境、名门望族的社会背景、聪明睿智的头脑,这一切是让任何人都羡慕和向往的,可这并不是他活着的目的。他是为艺术而生的。他把自己置于悬崖的边缘风口浪尖。物质的篑乏换来的是精神的充足。
当身边充满了诱-惑的时候,梵高冰冻着自己狂热的神经。他可以投身温软的怀抱,但他没有丢失灵魂的守候。父母、情人温暖了他孤寂的心,但他没有忘了生的意义。
作为一个人,梵高失意、痛苦、绝望,但他有让他终生依恋和不舍的弟弟提奥。他是幸运的。提奥的资助和慰藉成了他精神的支柱和动力。他们是那么的终生相守,所以在梵高去世仅仅六个月,提奥也离开了这个世界,随他心爱的兄长而去。没有了哥哥,没有了父母,在这个世界上,提奥真的毫无眷恋。
人的生命的意义何在?孔子和苏格拉底思索过,马克思和毛泽东思索过,托尔斯泰和昆德拉思索过,答案在哪里?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
梵高的画篇七
列夫·托尔斯泰曾语:“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绘画艺术是画家对客观物象进行高度概括与提炼,进而生成独特视觉符号的一种表现形式。
好的画家,并不满足于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摹写,而是力求以画笔不断发掘事物内在的实质,且始终保持思辨的独立精神,持续突破外界禁锢,以揭示人的灵魂与自由表达情感。
周伟《伏夏·葵语》60x60cm。
油画家周伟老师,始终走在探索艺术真谛的路上,他以狂野的笔触与丰富的色彩,不断构建独属自己的精神世界。
比技法更可贵的,是画家自身对艺术的态度与内在的思想,历经数十载的艺术实践,周伟老师更是深谙此理。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每一寸肌理间均透着不凡的艺术张力,让人回味无穷。
周伟《秋月·路花》50x50cm。
近日,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与周伟老师进行了一场深度的艺术对话,他不仅精于画面视觉符号的提炼,且对绘画创作中的写意精神也有深刻的见地。
希望能通过文字,与大家一同分享周伟老师的艺术故事与艺术观点,并在此间感受人文与艺术相交融的巨大魅力。
以下是对话详录。
周伟:自幼就喜爱艺术,初中毕业后进入艺术学校开始系统学习绘画,记得那年是1997年,即香港回归的那年。如今回想起那段在艺校的学习时光,收获颇丰。在那里遇到了好的老师和同学,直至今日,仍然是良师益友。
周伟《蜀葵·夏风》70x70cm。
学习艺术是一个漫长且需不断修行的过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很多艺术家都对我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在艺术学习过程中,坚持自己的独特性也是必须的。
要说榜样式的艺术家,我最为敬重的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先生,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梵高生前籍籍无名,无人赏识他的作品,更没有人想深究他对艺术抱有怎样的热忱。
周伟《妖娆·初夏》70x70cm。
但梵高是艺术史上绕不过去的惊世绝才,他为艺术奉献了生命,如火焰般熊熊燃烧。他对每一幅作品都近乎狂热而严苛的坚持,这种艺术态度及精神令我钦佩不已,更值得吾辈学习。
最喜欢梵高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竭尽全力掌握了画笔,它就不可能再放下手中的画笔”,这句话一直勉励着我坚持艺术创作。
周伟《蒲公英的冬天》60x120cm。
周伟:写意精神,其实是绘画艺术自由表现和情感抒发的一种内在冲动和表现形式。写意性的研究和探索,是中国画家特有的提法,中国文化精神和美学理念注重画外之意、意境之美、天人合一、以心写境、以境为画、境由心造。
周伟《春寒问松》70x70cm。
其次,写意精神并不是简单的在绘画中有关笔意的运用和复制,我认为其根源是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体悟。
最后,写意精神的体现就是意向表达,表达快乐与孤独。情感的真实性,都是借物,即借景抒情,绘画的终极意义还是以情动人。
周伟《归园·叶落》100x50cm。
一、关于作品与人的共鸣性。
周伟:关于作品与人的共鸣,我认为艺术家更多的是与自己对话,每一个艺术家都有另一个隐形的自己,只是一般人无法窥视。
在多年的艺术创作实践中,我逐渐意识到自我对话很重要。我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看似是与自然山水对话,表现的也是物象。但还是如前面所言,象由心生,艺术是情感情绪的生发。
周伟《桃花依旧笑春风》80x80cm。
关于作品,我没有过多去设定这件作品会给观者怎样的感知共鸣,是一个怎样的状态。这个其实没有办法控制,也不需要去控制,我能做的就是真实的面对艺术创作。
那么共鸣点,或许就在某时、某地、某人、某刻自然达成。这种共鸣是自由的,也是神秘的。
周伟《致敬·青春》80x80cm。
二、写生采风中的有趣故事。
周伟:在2018年与朋友在西藏林芝写生,在林芝周边的比日神山下的一个藏族村子里,大家都找了一个不错的景致,当时我选择在一所藏族民居旁支起画架,正全身心投入画画时。
忽然,一个藏族妇女手举起石头冲向我,并大声喊叫着要攻击我,还好当时的反应迅速,及时躲避了她的攻击。
周伟《荷满无声》100x80cm。
但已经画了一半的作品,被她全部摧毁了,当时吓得我不知所措。后来经当地朋友沟通,才知晓这个藏族妇女有些精神上的问题,所以行为举止不受控制。
写生创作图影。
虽然,创作了一半的作品损坏了,但是我还是调整好心态于当天重新创作了一幅作品。而那幅作品也成为我那次西藏写生之行中,最为满意的作品。
常言道:因祸得福,大抵就是这个意思。生活不乏一些逆境与挫折,若以平常心对待得失,感恩生活,珍惜当下,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美好的结局。所以无论怎么样,我们都要微笑的面对生活。
周伟《烟火·人间》系列之五52x37cm纸本丙烯。
一、东西方艺术文化的关系。
周伟:在谈东西方艺术文化的关系之前,首先要分析中西艺术各自的特点,艺术作为一种人性的表现方式,主体还是在于人。
周伟《午后·听茶》100x100cm。
由于东西方的文化渊源与发展各不相同,所以东方文化艺术偏精神,西方文化艺术偏物质。
简而言之:人的思维方式、处事风格,造就了东西方艺术文化的差异性。加之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审美观念、审美实践、审美趣味也就有所不同。东方人强调创造的直觉,西方人强调批判的理性。
周伟《龙洲·波浪谷》80x80cm。
西方艺术力求再现现实,注重理性与科学的结合。东方艺术,尤其是绘画,崇尚天人合一、追求意境,在艺术表现中,通过写意性表现和情感介入,使之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抒写。
纵观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发展,两者有差异也有共性。其共性在于:都是从自然中汲取营养,在艺术形式上体现艺术家个性化的观念和形式语言。
周伟《北方·家园》80x80cm。
没有谁高谁低,相互交流也是有必要的,两者可相互补充,每一种艺术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和高妙之处。
在急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本着一个包容的态度融会贯通,让民族的成为世界的,让世界的也具有民族性,共生共存。
创作室一角。
周伟《海记》60x60cm。
二、写生与创作的关系。
周伟:写生的概念于每一个从事绘画创作的人来说都很熟悉了。写生,作为一种绘画方式,由来已久。但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创作主体,对于写生的理解都各不相同。从我个人来讲,也是在不断的变化。
如今,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我对写生和创作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我对待每一次的艺术创作都特别认真,没有所谓的习作训练,或者说是为了收集素材而去写生,哪怕是一件很小的画作,我都会100%的认真对待。
写生图影。
写生并不是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我更多的理解为一种认知的方式,无论是怎样的风格,作品呈现的艺术思维都应是主观的,在新时代之下,我们对传统概念上的写生认知理解应有所改变,艺术创作应当具有仪式感。
我所理解的写生与创作,他们是可以交融互换的,但有时也是矛盾的,自然可能会带给我们全新的感受,但如果没有一定的认知,可能会被自然带偏。
周伟《秋月·绒花》60x90cm。
所以,无论何时创作,我们都要尊重自己的内心,以写生作为一个认知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绘画方式。
当然,在工作室里创作,我们也应有自然的介入,这种介入,实际上就是我们某种遐想吧!即我们常言的境由心生,随类赋彩。
周伟《生长·初夏》70x70cm。
中国绘画注重意象表达,说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多么重要,实际上并不是重点,重点还是在于如何感知。
真正好的艺术创作,我认为:过程本身就是艺术表现,也是最为有趣的。一件好的作品,艺术家从一开始就是发自内心的,内心的炙热与真诚,是一件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
周伟《渔归·泊湾》50x70cm。
譬如前面所提及的梵高先生,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写生,但我们今天去看他,难道说他不是创作吗?难道写生与创作的关系非要去谈清楚吗?实际上,艺术在乎的是一个过程,至于结果可能不受我们控制。
周伟《午后·甜品》100x100cm。
三、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点。
周伟:在艺术创作中,我认为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在我看来,没有轻重之分。要说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不是技术,而是态度。说到底,也就是艺术家本身的投入,态度决定一切,如果把艺术作为一生的表现与追求,那么,艺术就融入了血液。
艺术家本身或者说艺术家的行为,或者说最后的作品,都可称为艺术品,都是价值连城的。
艺术家简介。
artistprofile。
周伟,2004年毕业于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代表作品有《葵园系列》《上游风景》。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写意油画研究会理事、汉中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艺术经历:
2004年毕业于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油画专业。
2005年作品《青木川印象》系列在上海m50熏依社画廊展出。
2007年7月——10月在上海3518艺术区驻地创作。
2008年作品在上海m50大库画廊展出并被私人收藏。
2012年“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七十周年”作品展陕西省美术馆。
2013年汉中油画十人提名展汉中市群众艺术馆。
2014年《备战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作品汇报展》陕西省美术馆。
2014年陕西省第四届美术教师优秀作品展陕西省美术馆。
2015年陕西省第二届写生作品展陕西省美术馆。
2016年“筑梦-筑梦”青年艺术作品展亮宝楼美术馆。
2017年“秋景冬韵”作品展力邦美术馆。
2017年回跃[上游]——汉中五人油画展亮宝楼美术馆。
2017年宝鸡市油画作品邀请展宝鸡市展览馆。
2018年【回响】全国百幅油画精品展三明美术馆。
2018年陕西省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美术作品展陕西省美术博物馆。
2018年东关后街20号艺术沙龙邀请展东关后街20号。
2018年“诗心入画”作品展力邦美术馆。
2019年陕西省写意油画研究会首届邀请展西安半坡国际艺术区壹空间。
2019年东关后街20号艺术沙龙邀请展东关后街20号。
2020年“大美秦岭写意终南”作品展力邦美术馆。
2020年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展宝鸡市美术馆。
2020年参加第25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南丰会展中心。
2021年“上游东流”汉中景德镇艺术联展景德镇5公分艺术空间。
2021年“春风十里不如你”周伟作品展宝鸡十方画廊。
2021年12月,参加第26届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广州南丰会展中心。
2022年1月,“2022迎新[艺术盲盒]捡漏大展”,广州艺时代美术馆。
—end—。
梵高的画篇八
第一段:引入叙述梵高的艺术价值和其艺术生涯。
梵高,一个名字早已家喻户晓,他的画作更是深受世人喜爱。作为一位顶尖的后印象派画家,他以独特的、充满激情的鲜艳色彩、粗犷的笔触和独到的构图风格,展现出了他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在他短暂的生命中,梵高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其精神风貌和艺术成就都成为了后来艺术家们的灵感源泉。
第二段:描述梵高的思想和个性特点。
梵高在思想和人格方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他是一个极端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充满了激情和狂热的个性使他创作了最伟大的画作。梵高非常痴迷于色彩,他相信通过色彩可以表现情感、传达意志,从而创造出最有表现力的作品。并且梵高也十分重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不断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从中获取自己的创作灵感。
第三段:分析梵高作品中的创新和贡献。
梵高对于绘画的探索和创新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艺术成就对后代的艺术家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梵高使用了独特的、生动的颜色,使他的画作更富表现力。他的的构图风格也是独特的,把重要的元素放置在画作的前景和中央。同时,他也很擅长运用画笔,他的笔触粗犷,在作品中展现出强烈的动感和生命力,这些方面让他的作品在当时以及后来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第四段:阐述梵高的付出和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梵高成为伟大画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人生中充满了挣扎和苦难。他最终精神失常,甚至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他仍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付出和贡献在艺术领域是非常宝贵的,他的作品不仅仅代表了他个人的艺术成就,还代表了整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传承。
在艺术创作中,梵高的经验和教导是非常宝贵的。他的追求和努力永远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他的作品虽然大多不被世人所理解,但他却在创作中坚定了自己的信念,真正做到了“忠于自我表达和内心的感受”,通过艺术作品向世人表达了自己的内心和情感。因此,梵高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创作和人生本质上都是通过认识自我、理解自我、表达自我来实现的,只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坚持不懈,才能在其中找到对人类最有价值的东西,并为之做出伟大的贡献。
梵高的画篇九
梵高的一生,用孤独来形容是最恰当的了。
梵高的作品,用永恒来诠释也不为过。 但他生得如此出人意料,也许就是因为他活得如此的孤独,才让他死在情理之中;就像他的作品,生前的沉寂是如此的出人意料,而死后作品火得一塌糊涂亦在情理之中。 “如果生活中没有某些无限的,某些深刻的,某些真实的东西,我就不会留恋。”梵高曾经这样说,而我像爱着我自己的生命一样爱着梵高,梵高的画,梵高的忧郁……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梵高的绝望,世人的.冷漠,不被别人欣赏的痛苦已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他是一匹良驹,但在那个年代里没有出现一个伯乐,一个也没有,于是,梵?高孤独的活着,那种活着比死亡更痛苦,尤其是当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种比死亡更痛苦的孤独时,为了结束这痛苦,他宁肯选择死亡。
当血红的鲜血滴到向日蔡上,我明白,那是梵?高为了摆脱孤独和冷漠向世人发出的最后低吟。 活得如此的出人意料,于是死亦在情理之中。
终其种种,我不禁思索,难道真的是因为梵?高注定是一颗恒星,所以他一直孤独着?但是为什么老天连“高处不胜寒”的孤独都不给他?为什么让一个原本是永恒,是被人敬仰的人活在平庸之中?为什么连他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凡粟一粒,没有资格被别人尊敬?我不明白!上天既造就了一个天才,为什么让他活在孤独的痛苦中?难道天才是扣响扳机之后,鲜血溢满画页之后才能给予的称号?我不明白!我害怕这样的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而他的画,和他的人一样,在世俗中沉寂了几十年,等到他死后才大红大紫!人们在梵?高作品拍卖会上争先恐后地喊出惊人的数字,虽然在情理之中,但是梵高已去,他拥有的只能是出人意料的孤独,却无法享受到人们对他的赞赏与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