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品教学设计比赛(十四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精品教学设计比赛篇一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12册42页—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
2.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6套、水槽6套。
2、多媒体课件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 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2. 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60平方分米,高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3. 圆锥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课件演示:屏摹上显示一个圆锥体,将它的底面、侧面、高和顶点闪烁。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探讨新的问题-----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探讨圆锥的体积公式
教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知道圆柱体积公式的: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圆柱------(转化)------长方体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长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借鉴这种方法, 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体积的方便,每个组都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你们小组比比看,这两个形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操作比较。
(1)提问学生:你发现到什么?(这个圆柱体和这个圆锥体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
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
(板书:等底 等高)
(2)为什么?既然这两个形体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体体积行不行?(不行,因为圆锥体的体积小)
教师:(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是啊,圆锥体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这两个形体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指名发言)
的水和圆柱体、圆锥体做实验。怎样做这个实验由小组同学自己商量,但最后要向同学们汇报,你们组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有什么样的倍数关系。
(3)学生分组做实验。
a. 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b.你们做实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在体积大小上发现有什么倍数关系?
(学生发言: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同学们得出这个结论非常重要,其他组也是这样的吗?
我们学过用字母表示数,谁来把这个公式整理一下?(指名发言)
(4)学生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通过比较你发现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整理归纳:不是任何一个圆锥体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体积的 。 (老师拿起一个小圆锥、一个大圆柱)如果老师把这个大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这个小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不能)
为什么你们做实验的圆锥体里装满了水往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呢?(因为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
呢?(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
(老师在体积公式与“等底等高”四个字上连线。)
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反复叙述公式。)
今后我们求圆锥体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四)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
v (立方米)
v (立方米)
60
52
126
4.5
2.出示例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
例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a 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b 你是怎样想的和怎样解决问题。(提问学生多人)
c 教师板书: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3.练习题。
一个圆锥体,半径为6cm,高为18cm。体积是多少?(学生在黑板上只列式,反馈。)
4、出示例2:要求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意思。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1)提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并回答同学的质疑:3.14×( )×1.2× 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先求圆锥的体积?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是什么意思?….
5、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地方不同?
(1)直接告诉了我们底面积,而(2)没有直接告诉,要求我们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出圆锥体积;(2)例1 是直接求体积,例2是求出体积后再求重量。
我们已经学会了求圆锥体的体积,现在我们来解决有关圆锥体体积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一个圆锥形沙堆,高是1.5米,底面半径是2米,每立方米沙重1.8吨。这堆沙约重多少吨?
2、选择题。每道题下面有3个答案,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用手指数表示。。
(1)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a立方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是( )
⑴ 立方米 ②3a立方米 ③ 9立方米
(2)把一段圆钢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柱体体积是6立方米,圆锥体体积是( )立方米
(1)6立方米 (2)3立方米 (3)2立方米
2、学生操作:
看看我们的教室是什么体?(长方体)
要在我们的教室里放一个尽可能大的圆锥体,想一想,怎样放体积最大?(小组讨论)
指名发言。当争论不出结果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数据:教室长12m,宽6m,高4m。并板书出来,再比较怎样放体积最大的圆锥体。
五: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书本44页第3、4、5。
板书: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例1: ×19×12=76(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例2:(1)麦堆的体积:
3.14×( ) =12.56(平方米)12.56× ×1.2=5.024(平方米)
(2)小麦的重量:5.024×735=3692.64(平方米)≈3693(平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76立方米
精品教学设计比赛篇二
【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
①文化的概念
2、理解: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后天养成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文化现象,发现文化的内涵的过程,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表现形式,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文化的内涵、文化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的正确态度,树立重视文化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什么是文化?
原因:这是学习《文化生活》模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方法:①从社会生活现象切入。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中与“文化”有关的现象;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③教师归纳、点拔。
【教学方法】
演绎与归纳相结合;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学法指导】
研究性学习;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学期,我们要学习政治课里面的第三个模块,那就是《文化生活》。可能有一些同学又在暗想了,又是一个沉闷的学期!但是,如果我们谈谈“快乐女生”,说说nba。那可能就会很有趣。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享受着文化,追求着快乐。
除了刚才所提到的“快乐女生”和nba,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参与过哪些文化活动呢?
(鼓励学生列举例子)
1、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引导学生举例,归纳)
我们现在的文化生活很丰富,那么生活在几百或者几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生,谈谈海南或全国各地不同的文化习俗)
我们聊了“文化”这么久,究竟什么是文化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也是我们本课要重点探讨的理论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一个热身。(出示判断题:哪些属于文化现象?略)
2、文化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它是指一种“观念的科学”。
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那么我们反来过想一下,除了我们人类,别的物种朋友具有这些活动吗?牛弹琴?鸡跳舞?疯狂的石头?(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并且,是要经过人类的艰苦实践,在是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那能不能这么说,文化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文化”?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3)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4)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就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来说,它是我们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通过受教育,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是精神现象。
精品教学设计比赛篇三
游戏种类:表演游戏。
材料准备:
头饰:春风、春姑娘、树、草、花、小鸟。
游戏过程:
教师旁白:春风吹来了。(风上场)
"春风"说:i‘m wind.(回头,招手)sping is coming.(春姑娘上场)
"春姑娘"说:i’m sping.(春风和春姑娘开始围绕着树、草、花做小跑步)
树开始发芽,小草也钻出了地面,花儿也长出了花苞。
"树"说:"i‘m tree. i’m green!"
"小草"说:"i‘m grass. i’m green,too."
教师旁白:花儿也穿上了美丽的衣裳。
"一朵花儿"说:"i‘m red flower."
另一朵花儿说:"i’m yellow flower."
另一朵花儿说:“i‘m white flower."
教师旁白:小鸟在窝里,听到了小草、花儿和大树们的谈话,也飞来了。(小鸟上场)
"小鸟"说:"i’m a bird.(小鸟飞来飞去看春天的景色)i like spring."
"小草"、"小花"和"树"一齐喊:"bird,bind."(小鸟飞到它们跟前)
"树"说:"let‘s go to play."
"草"、"花儿"、"鸟儿"齐说:"let’s go to play."
精品教学设计比赛篇四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教学要求:
1. 学会10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 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温和”说句子。
3.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教具准备:
cai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悬念激趣,导入新课。
1. 大家知道我是谁吗?请你介绍一下你是谁。有一位小朋友不知道自己是谁。你们能帮忙猜一猜吗?
2.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猜“我”是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 将你最感兴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3. 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认读生字、新词。
三、学习全文。
1.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向别组同学提问。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在书上。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准备问题。
3. 小组交流问题。
4. 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随机重点指导。
5. 梳理全文,完善板书。
6. 学到这里,你还想了解哪些课文里没有的有关水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提问。
四、扩展练习。
课件出示三项作业,你想做哪一个就做哪一个。
1.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举例子说说,再写下来。
2. 收集有关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带来灾害的资料。
3. 说说人类想出了哪些办法使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精品教学设计比赛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词卡、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录音导入,激发兴趣
1?cai播放配乐朗诵《匆匆》片断(第三节)。
2?谈话导入。
同学们,每当我们聆听《匆匆》这一名篇时,总会油然而生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是啊,时光一去不复返!说说看,你每天是怎样安排时间的?你是否想过珍惜有限的时间呢?你是怎样珍惜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到这个课文标题,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自由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自学。
(2)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
3?教师利用词卡、cai课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4?指导学生当堂正确书写生字。
5?指名分节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6?想想课文讲了哪些事?作者通过和时间赛跑明白了什么道理?(牵引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7?听录音,联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的初步感受。
三、学习15小节
1?默读15小节,说说这部分讲了几层意思。
2?指名读一、二两节。
(1)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事?
(2)这部分的生字新词比较多,请大家小组合作解决,如果仍有困难,请提交全班讨论。
(3)你想用什么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引导学生采用读悟法来自读自悟。)
(4)指导学生用持续与其不如造句。
(5)从一、二节中找一个词来概括这部分的感情基调。(忧伤)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的朗读。
3?齐读一、二两节。
4?默读三、四两节。
(1)画出你最难理解的句子。(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2)先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然后在小组交流、讨论。
(3)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文中的爸爸是怎样解释的?
(4)文中的小作者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5)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6)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平时生活中,你有过这种感受吗?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四两节。
5?自读第五节。
(1)说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谚语的意思。
(2)你在平时课外阅读中还收集了哪些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成语?全班交流。
(3)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滋味?(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6?说说看,你平时是怎样珍惜时间的?今后,你准备怎样珍惜时间?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
3?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故事等。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回忆复习。
(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和时间赛跑,先看看你昨天和时间赛跑的结果吧。(课件出示复习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记住了哪些生字词和优美的语句?
二、学生选择,深入探究。
1.自由读课文,找出认为难理解的语句,做上记号。
2.请你们在小组内读读你们认为含义深刻、难理解的语句,研究研究,交
流你们的看法。
3.班级探究。
l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⑴课件出示句子。
⑵指名读,齐读。
⑶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⑷背诵这两句。
l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⑴课件出示句子。
⑵指名读。这句话是谁说的?
⑶指名读爸爸的话,说说爸爸是怎样想的。
⑷齐读。
⑸不是自己的亲身体验,感受不会深,所以我才感到爸爸等于给我
说了一个谜,对于爸爸的话,我是怎样体验的呢?
l 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三、延伸、深化中心。
1.同学们,我们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觉得本文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
目的是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2.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也要和时间赛跑。咱们身边,有这样的
人,他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吗?大家说一说。
四、积累、运用。
1.珍惜时间的名言可多了,你收集了哪些呢?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咱们一起看看,读一读吧。
让我们也来写名言怎么样?请你把珍惜时间的想法,自己的感受用一句
话写下来吧。
1.虽然时间一去不回头,但我们和时间赛跑,一定会成功。
五、课外拓展。
欣赏朱自清散文《匆匆》。
板书:
3、和时间赛跑
和太阳赛跑
和时间赛跑 和西北风赛跑
和作业赛跑
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成功。
精品教学设计比赛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2.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3.能够按课文中诗歌的形式仿写句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假如精品教案教学设计推荐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难点:读悟结合,理解文意。创编诗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心型卡纸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请知道的同学简单讲讲《神笔马良》的故事。
师:马良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请同学自由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诗歌〈假如》
二、巩固字词
复习字词(齐读,开火车读)
三、朗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说说诗中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板书)
2、教师范读,提问学生老师朗读好在哪里?
3、创设情境,练读第一小节:
a. 出示课件,创设情境:冬天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吹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摆摆,冻得瑟瑟发抖。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b. 老师相信,现在,你一定有自己的感受,那么,就带着这种体会和感受有感情地读这几个词。
c. 小作者感受到了小树的寒冷和孤独,于是,她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阳光好温暖啊!这样,小树在冬天也能——— “快活地成长”谁来快活地读一读?
d. 带着你的独特感受练读第一小节,老师相信,这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学生自由练读。)
e. 谁来展示读给大家听一听?(展示读)
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评读)
你能比他读得还要好吗?(激读,赛读)
4.同桌合作读,读中感悟第二节:
a. 过渡引入: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小树,小树快活地成长,抽出了长长的枝条,长满了茂盛的枝叶,引来了一群小鸟在这里安了家。下面请同位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检查,练读第二小节 。
b. 同位展示读。(可引导同位每人读一句。)
c.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d. 联系生活,引发情感共鸣:当你饿了的时候,在家等妈妈,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小鸟的心情和你一样,它只能呆在家里,干什么?(引读 “苦苦等待,饿得哭泣”,读出感情。)
e. 小作者想到了小鸟的可怜,就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出示课件)鸟妈妈再也不用到……(师生合作,接读课文。)
f. 指名读第二小节。
精品教学设计比赛篇七
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并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借助语境来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参考
语文教学参考书 鼎尖教案
授课方法
学讲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朗读课文
学生诵读指定的片段,看看谁的诵读最能准确表达感情。诵读时注意句子的整散和长短,内容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
二、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1、烛之武
人物 性格 事件
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义) ↓
烛之武 夜缒而出(勇) 秦军乃还
智说秦伯(智) ↓
转危为安----------------------晋亦去之
明确:
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两方交战,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他的义无反顾的精神展示了其“勇士”性格;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在揭露了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后,又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最终与郑国结盟。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
可见,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2、秦伯
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1、课前5分钟演讲
2、分析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
个别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3、郑伯
(1)善于纳谏----“公从之”
(2)勇于自责------“是寡人之过也”
(3)长于言辩-------“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晋文公
贪婪,但理智,能够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具有雄才大略。
三、把握文意 拓展阅读
问题6、解释成语大意,并用以下成语来概括《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内容。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解说: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
【从谏如流】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解说:郑伯在国家亡危急存亡的时候,没有开门投降,没有匆忙地发布迎战命令,而是听取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的烛之武坦诚相见,以自己的诚意打动烛之武,让他去说服秦伯。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解说:在国家需要自己时,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欣然受命,表现出了顾全大局的精神和面对强敌的大智大勇。
【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解说:秦晋两国虽世代互为婚姻,但是两国之间却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的狐疑两端,这些都让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
【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解说:在了解秦伯具有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烛之武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了他的戒备心理,为自己的成功说服扫除了障碍。
【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解说:烛之武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四、【小结】
在郑国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郑伯从谏如流,委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洞若观火,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终于说退秦师,化险为夷。
五、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3、分析成语,学会用成语概括文中的内容。
4、将这些成语串成一段话,概括文章内容。
课外作业
教 学 小 结
精品教学设计比赛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学会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来描绘刻画人物
⑵ 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 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⑵ 通过本文看到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
【教学重点】
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位记者采访金岳霖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汪曾祺听后立马反驳:古有秦少游,今有双黄蛋,我汪曾祺还要排在后面呢
二、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深受沈从文影响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三、解题
从题目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信息?
明确:写人文章,并且作者对主人公十分尊敬(金先生是作者选修课的教师)
四、人物介绍
金岳霖先生,中国现代哲学家、逻辑学家创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历任清华、北大、西南联大教授他是把西方现代逻辑介绍到中国的主要人物,推动了中国对现代逻辑的研究,并培养了许多逻辑学者
六、简要介绍西南联合大学(多媒体展示图片)
七、课文分析
1、思考:作者写出了金岳霖先生怎样的个性?
明确:有趣
2、问题探究:金岳霖先生的有趣体现在哪里呢?有哪一处或几处描写给你印象最深?请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讨论)
3、多媒体课件以及板书配合归纳明确:
金岳霖先生是位有趣的教授:
1、奇特的外貌:帽子、姿态、眼镜、衣着
2、奇特的行为举止: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的跳蚤;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3、独特的教学风格:
提问方式别出心裁──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幽默的答问──以稀奇古怪的问题回答
稀奇古怪的提问
对话式教学──像苏格拉底一样,兴之所至、自由随意
4、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
枯燥的学问──他觉得好玩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
5、对友情独特的珍惜:
林徽因死后,他还给她过生日;林国达死了,他在课堂不再风趣幽默
6、对生活独特的热爱:
谁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东张西望的老人是这样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4、介绍金岳霖与梁思成以及林徽因之间的友谊,从中体会金岳霖的重情一面
(多媒体展示三人合照)
5、概括金岳霖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金岳霖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6、口头作文训练:请你把有趣的老师描绘出来,注意抓住人物富有代表性的特点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后请代表发言,学生猜)
7、小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汪曾祺用精彩的细节写出了金岳霖先生的真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风采每当那率真、怪诞又满腹经纶的金岳霖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就会有微笑情不自禁的挂上我们的嘴角
八、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把有趣的老师或同学写一写
【板书设计】
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
奇特的外貌
奇特的行为举止
有趣 独特的教学风格
对专业理论的独特理解
对友情独特的珍惜
对生活独特的热爱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情感内涵比较丰富的记人的散文,内容并不深,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大都能够发现并分析细节的作用,但大多数学生在鉴赏过程,仅停留于细节表层,非常浮泛本课在强化学生在感性体悟作品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养成咀嚼涵咏的习惯,尤其是要沉潜到作品的深处体悟细节之美另外,能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衔接,让学生通过探究来概括、提炼和积累鉴赏方法,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性分析评价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金岳霖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二是:作者汪曾祺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刻画金岳霖的这样的课题,答案不求深高、全面,只看重学习过程,获得一种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后应该经常这样做
一、务必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必须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学生答得不好或答得不全,以至于有时候不敢将课堂时间放给学生殊不知,正因为我们过于追求知识的终极结果,往往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思维探索过程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肯定,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事实上,语文教学有其本质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即有很强的主观性对同一问题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对事物的感悟因人而异,对文章的分析受生活的影响但是,一个人的思维只要存在合理性,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不必像数学、物理那些理科的习题那样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上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认识,并且鼓励学生的自我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具体的操作中,我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环境设置等方面都要努力创造让学生全体参与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参与研究、讨论比如说,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置,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层次的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已在这方面做了尝试,但是做的还不到位,希望以后能做得更好,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重视学生的认知与疑惑
在《金岳霖先生》一课的开始,我先将文题及作者板书至黑板,随即提出一个问题:看到这个题目,你得到什么信息?于是学生得出了诸如:这时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对金岳霖的尊敬之情等等信息,但也从中产生了为何作者会对金岳霖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之类的问题采取这种方式导入是因为,就这篇课文而言,我认为重点应是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出来的通过学生的认知和存在的问题,教师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达到解惑的教学要求但是,由于我自己对部分知识重点的把握不到位,使得对作者汪曾祺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写金岳霖先生的?即对细节描写手法的分析不是很突出,造成了顾此失彼的遗憾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弊端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仅在辅助两字,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体阅读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本身,有些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而必须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感悟、领会若过分依赖多媒体,滥用多媒体,就会在无形中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应对学生经验的盲区、知识的盲点、思维的堵塞处、情感的模糊处等方面起辅助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示的多媒体课件中尽量做到不可替代主要展示一些图文信息,但是,由于身为一名新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在课件的制作上忽视了实际场地的条件与限制,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多加留意。
精品教学设计比赛篇九
【课型定位】
朗读感悟式。
【教学对象分析】
1、虽然这篇散文可以挖掘的方面很多,但其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人所共知,因而教学时从美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感悟意境,梳理结构,应是可行的。
2、初一学生对现代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本文的内容相对较浅,完全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其美的所在,进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
理解作者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喜悦之情;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
2、知识能力目标:
从整体感知和理清思路着手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朗读能力。
3、过程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体会作品的语言、思路、主旨等。
【教学重点】
1、感悟文章的美。
2、以朗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方式】
声画同步,视听一体,营造优美的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法】
指导朗读,引导品位。
【学法】
反复朗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寻找生活中美的事物、景物等,并能用短语表现出来。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通过联想唤起学生对美的记忆
展示:多媒体放映大自然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美丽画面,迅速将学生带入美的氛围。
提问:生活中你能发现哪些美的东西,能用适当的短语表达出来吗?
点拨:坚强的意志、纯洁的心灵、漂亮的面容、潇洒的风度、辽阔的天空、金色的原野……当然还有:优美的文章。
引导:那优美的大自然景色,想看吗?抒情精彩的文章,想读吗?今天我们要学的抒情散文《春》就是这二者的结合体,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去领略、去欣赏。
二、内容呈现──通过三步朗读法让学生感悟文章之美
1、认知性朗读──走进美:
要求:读准字音,扫清障碍。
⑴ 抽四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让学生勾画出生难字词。
⑵ 另抽两名学生据其表现和预习成效分别评价朗读,评价标准为:
a、是否准确
b、是否流畅
⑶ 师生齐读全文。
点拨:我们初读了课文,踏入了这片美的领地。我们应知道,开始朗读课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准确流畅,声音明亮。作得好我们就完成了美的第一步。
2、涵咏性朗读──表达美:
要求:理解句子含义,感受优美语言,利用一定的朗读技巧表现美。
训练:
⑴ 教师教读前三节。
⑵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体会。
⑶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应怎样读,怎样表达感情。
⑷ 抽两名同学朗读课文章节,女:春花图,男:春雨图。
⑸ 男女声互评对方朗读,评价标准为:
a、是否读出情感
b、是否具有美感
提问:大家对朗读技巧有何体会?
引导:学生以本文为例畅谈感受,教师点评以鼓励为主。
点拨:再读课文,大家都在表达文章的美。朗读时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注重声音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停顿连贯,跟随文句的意思和情感自然变化;二是尽量以情带声,感知文句的情感含义,不要拘束。若能做到抑扬顿挫,我们便完成了美的第二步。
3、表现性朗读──创造美:
展示:多媒体播放清风流水的音乐,映出花红柳绿的画面,创设优美完整的情景氛围。
要求:通过音乐画面产生联想,将自己融入情景中,开启心灵去创造自己心中的春天。
训练:
⑴ 声情并茂,齐读全文。
⑵ 教师评价朗读:
a、成功何在
b、有哪些需要改进
点拨:所有文学作品的朗读(阅读),都应该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其意蕴、美感,我们既要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技巧去尽情发挥,又要力求突破,跳出限制与要求,达到更加完美的第三步。
三、整体感知──通过内容呈现,理清行文思路,体会文章设计精巧,构思严密之美
训练:
1、抢答:
⑴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描绘春天美丽动人的景色。
⑵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分层:把全文分成三部分,迅速标出起止小节并在括号内填上适合的数字及动词加以概括。
a、( )节至( )节:( )春
b、( )节至( )节:( )春
c、( )节至( )节:( )春
3、概括:绘春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天?
( )图 ( )图 ( )图
( )图 ( )图
四、阅读体验──通过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表达能力
训练:
1、学了本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个句子?为什么?课后写在积累本上。
五、欣赏品味──通过欣赏全文情景影片,陶冶情操,重温美的感受
要求:学生由静听到小声跟读,入情入景,再次感悟品味,深化所得。
六、作业
拓展创新──通过课外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求:联系现实生活,一定会有许多美的东西有待我们去发现,去体会,试写一段美的人物或景物,要认真体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七、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总体设想是,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情感价值目标,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教师可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入情入景。并重点训练朗读技巧以加深理解,又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以此培养其审美的趣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着活动主持人或引路人的作用。
精品教学设计比赛篇十
一、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韵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船,“我”正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想象奇特,易于激发儿童朗读的兴趣,驱遣他们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生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请大家猜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幅夜景图美吗?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美的歌曲,听完以后大家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欣赏《小小的船》)
(二)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这首歌词,大家借助拼音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2.四人小组配合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
(三)读好课文,想象中创新
1.指名读一、二行,说说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弯弯的?
2.放《小小的船》曲子,学生闭眼想象:听着乐曲,你的脑子里出现了什么?你觉得蓝蓝的天空像什么,闪闪的星星又像什么?
3.轻声哼唱《小小的船》这首歌,并自配简单的动作。
4.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四)趣味识字
1.(制作课件时,在星星图后隐藏生字)师:闪闪的星星多美呀,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你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吗?(老师点击课件上的星星,星星上显示出生字,学生抢读。)
2.你能告诉同学,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吗?(四人小组交流记字方法。)
3.结合语言环境,巩固生字。(内容见教学建议中的“小短文”)
(五)写字
1.教师范写,提示要点:“白、田、电”三个字的“口”,都要写得上宽下略窄。“田”要写得略宽一些,“电”中的“口”要扁一些。
2.学生描红,并认真临写。
3.展示有代表性的作业,让学生评一评,发现优缺点。
(六)朗读感悟
1.这篇韵文最大的特色在于用了许多叠词描写景物的形状和色彩。在指导朗读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美丽的插图,读好有修饰的词语,如,“弯弯的月儿”、“蓝蓝的天”,进而读好诗句,读好韵文。
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韵文所描绘的画面,让脑中的画面丰满生动起来,在轻柔的《小小的船》的音乐伴奏下有感而发,读出韵味。
3.小组合作学习,可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边读边做动作。
(七)课后练习
启发想象,完成课后练习。要启发学生由描写的对象的色彩、形状等方面去想象。如,“弯弯的月亮像镰刀”、“蓝蓝的天空像大海”、“闪闪的星星像宝石”,鼓励学生说出与别的同学不一样的内容。还可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形象鲜明的事物,说说“像”。
(八)实践活动
1.课前让学生了解有关月亮的传说或故事。
2.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月球知识的录像。
3.组织小小辩论会:月亮上面真的有嫦娥吗?
(九)课外作业
我会画:把你看到或想象到的星空画下来。
精品教学设计比赛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
2、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教学重难点:
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尊严,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课前预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不通的多读几遍)
2、正确朗读下面的词语:
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
3、我能概括课文主内容。
一个寒冷的冬天,一群逃难的人来到沃尔逊小镇受到 ,他们 。只有一个人例外,他 。
镇长杰克 。
二十多年后, 。
4、镇长杰克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了哈默是个有“尊严”的人?请抄在横线上,将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提示:抄录年轻人语言、动作、神态等句子)
第一课时
一、复习《万年牢》导入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万年牢》,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这位父亲让我们知道,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对我们的一生来说就是一笔财富,这就是做人的万年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尊严》,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学到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习词语:
尊严、逃难、善良、朴实、款待、例外、喉结、赞赏、捶背、僵硬、许配、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狼吞虎咽、骨瘦如柴
3、分段指导朗读课文。
4、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指导写生字
重点指导写:尊、瘦、僵、捶
“尊”字注意间架结构的特点,将偏旁写的扁些。
“瘦”字是半包围结构,里边的“叟”字写瘦些,一竖要出头。
“僵”字笔画较多,注意右边部分写瘦些使整个字看着匀称。
“捶”字注意四个横的长短变化。
第二课时
一、由词入手,理解“例外”
1、出示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狼吞虎咽、骨瘦如柴
都是描写难民的外貌。
板书:外貌
2、在课文中找出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1)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2)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3)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4)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3、从这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什么?
难民们非常饥饿,已经有好久没吃到过这么好的食物了。
4、第2句中的“狼吞虎咽”与第4句中的“狼吞虎咽”有什么不同?
其他难民连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而那位年轻人一定要为杰克逊大叔干完活再吃。
二、研读课文,感受哈默的尊严
1、读2—5段,画出描写人物对话与哈默神态、动作的词,思考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
2、第一处对话:
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1)从“仰起头”、及年轻人的话你,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有礼貌,真诚,不卑不亢,就是下文说的是个有“尊严”的人。
板书:动作、语言
(2)从杰克逊大叔的话中感受他的善良。
(3)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第二处对话: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杰克逊大叔想了想,说:“我想起来了,我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丙给您派活儿。”
(1)当年轻人知道杰克逊大步没有活给他做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从神态“目光顿时灰暗了”以及动作“喉结上下动了动”体会年轻人的失望。
(2)朗读年轻人的话,从读中体会年轻人的态度的坚定。
指导读好三个“不”。
(3)从这句话中,年轻人又留给你什么印象?
有志气,有尊严,不劳动坚决不吃食物。
(4)理解杰克逊大叔态度的变化,再次体会他的善良。
4、第三处对话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思量片刻后,杰克在叔说:“小伙子,您愿意为我捶捶背吗?”
(1)从“站起来”中体会哈默的心情。
高兴、愉快。
(2)哈默不劳动不吃食物的做法换来了什么?
杰克逊大叔赞赏。
(3)指导读好对话。
三、什么是“尊严”
师:哈默不劳动不吃食物的举动得到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将他留在了自己的庄园。过了两年后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杰克逊大叔是怎么评价哈默的?
出示句子: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讨论什么是“尊严”?
这里的“富翁”,并不是指拥有大批财产和亿万金钱的人,而是指拥有尊贵的人格的人。哈默正是具有这种尊严的人。他不因穷困潦倒而自悲、向他人乞哀告怜,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去换取应得的酬劳,只有这样,才觉得舒心、踏实。杰克逊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觉得这个年轻人有骨气,目前的穷困是暂时的,凭他的骨气和毅力,能创造出财富。在杰克逊眼里,一个懂得尊严的人就等于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四、总结学法
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形象,突出了人物的品质。
五、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收集、整理有关尊严的事例。
收集有关尊严的格言。
精品教学设计比赛篇十二
洋洋八千兵马俑
一、三维目标:
1、了解秦代兵马俑的来源和基本艺术特征,产生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学习观赏兵马俑中有代表性的塑像,尤其是通过对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身份的展现和衣饰、车马等的刻画。
2、认识作为写实雕塑的秦佣与我们人类生死观念、丧葬习俗、宗教信仰的密切关系。
3、在对兵马俑的观察和探索中,初步掌握制作面具的手法,学习一些与兵马俑有关的简单的表演动作,并以此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感受的体验“秦”文化的博大。
三、教学难点:
秦兵马俑头像的的观察方法,及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准备:
查找兵马俑的相关知识,卡纸、剪刀、画笔、颜料。
五、教学过程:
前言:本课是由美术切入的艺术课。通过对兵马俑艺术造型的欣赏和文化背景的探索,学生产生模仿、表演和创作的兴趣和愿望,
在教学和创作实践中,学生将美术、观赏、表演融合为一体,获得艺术的综合能力。
1、观察: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兵马俑”一词和教师预先准备好的一组兵马俑图片,以及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兵马俑的知识和信息,对秦俑的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有关动作的模仿等。
2、掌握:
(1)、展示一系列有关兵马俑及其发掘地的照片和影视资料片段,使学生充分领略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风采。
(2)观察秦俑人物性格、动态及服饰的特点学会采用由宏观到微观,以点带面的基本表现方法。
3、结合中国“古代画论”对秦俑的脸型极其特征进行总结归纳(秦俑“人物”头像表现方法归纳):
国:上(上额)下(下颌)同宽,五官紧凑。
申:两端略窄,中间(颧骨较高)稍宽。
根据脸型可分为: 用:上下同宽,面庞宽阔。
甲:上宽下窄
由:上窄下宽
目:上下同宽,五官比例匀称。
4、引导学生进行秦俑头像的“对号入座”游戏,在游戏中提高
学生的观察能力。
5、学生练习:
(1)根据观察和理解对秦俑头像进行临摹。
(2)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如用纸壳等材料制作兵马俑的面具,并可以自己的身体为媒介,创编关于兵马俑的多种动作雕塑和阵形进行表演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观察和理解能力。
六、1、举行学生绘画作品的小画展
2、师生共同参与表演的创编和彩排,并进行欣赏。
教学小结:本课重在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把欣赏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动手创造能力、人物造型能力等集于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有深度的知识挖掘又能涉及广度的知识层面,同时又由于本课的特性,教师易于授课,把握重点,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既定的预期效果,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精品教学设计比赛篇十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2、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似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指导预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feì(狗叫) 叱chì(大声责骂)
倾qīng(斜) 顷qīng(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 “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⑴ 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己”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哗 :喧闹,声大而杂乱。
⑵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二部分
(第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她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各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众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有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数,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二层: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延、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提问;课文中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
⑴ 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
⑵ 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声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
⑶ 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众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自选场景背诵(课后背诵全文)。
五、板书设计
【附:《口技》中写听众反应的高超艺术】
奇文《口技》中,所调动的各种写作手法,是各见奇效的。如首尾两段,极写道具之简,意在突出艺人一张嘴的精绝技艺;更多的是正面描述,把艺人口中发出的各种声音表现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绘声绘色,逼真传神;文末对口技的精彩表演给以高度的评价。
此外,传神之笔还在于,随着文章内容的千态万状,起伏跌宕,文中四次穿插听众的反映。这对侧面烘托演技之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试看,第一段在交待口技表演场地、道具之后,听众的反映是“满座寂然,无敢哗者”,这就预示着故事已从静中开始。第二段,正面写了犬吠声,一家夫妇和两个孩子在卧室中的各种响动。声音是由小到大,由寂静到喧哗,特别是描写五种声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时,这便将情节推向了第一个波澜,此后,写听众的反映也随之高涨,“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直至第三段,正面描写一家人渐渐入睡,室内的声音由高到低,由喧哗逐渐安静下来,听众的紧张情绪才稍适舒缓,即“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紧接着,第四段描写一家人的邻近,于深夜突然起火和救火的情景,而且极写声音之多,火势之猛,这便将情节一下子推向全文的高潮。这一段对声音的描写,是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特别是描写许多声音都是互相搀杂同时发出来的之后,再看听众的反映也随之进入了高潮。如果说前文为艺人的绝技而倾倒,赞叹其绝妙,但毕竟他们还区入了高潮。如果说前文为艺人的绝技而倾倒,赞叹其绝妙,但毕竟他们还清楚地知道自己是欣赏口技的听众,可他们现在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听众,已经被艺人奇妙的技艺带进了一片火海之中,于是一个个没有不变颜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哆嗦嗦,几乎想要是溜走的。原文即“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总之,上次描写听众反映的妙处在于:一是符合客观实际,因为评价任何一场演出效果的好坏,无疑是看听众(或观众)的反映如何,客观地讲,包括作者撰写此文,也应算是听众的反映;二是从侧面烘托了口技演员技艺之高,起到了进一步深化主题的作用。
(辅周)
【谈《口技》中两个声响场景之间的联系──点明失火时间】
《口技》一文中第二部分是描写精采的口技表演,其内容是两个声响场景组成的一次深夜火警。第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再由醒入睡的过程;第二个声响场景是表演一次从发现“失火”到“救火”的情况。原文好像“失火”是从“忽一人大呼‘火起’时开始的,其实不然。许多教学参考书中以及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不注意顺便讲明“起火”时间,造成学生印象中将两次声响场景割裂开来,进而对第一个声响场景产生和消失的原因不理解。
第认为讲解课文时应补充说明如下:
第一个声响场景(一家四口由睡到醒)是因“深巷中犬吠”引起(“惊觉”)的,而犬吠又是由失火引起的。此时就应讲清:“失火”时间,在“遥闻深巷中犬吠”之前,因犬的听觉和嗅觉特别灵敏,所以火灾初起时的微声和微光,能使“犬”惊而“吠”;此微火虽在蔓延,但其“声”、“光”不能使人惊醒,而“犬吠”声却惊醒了一些人,致使近处一家(口技只能表现一家,实为多家)由睡至醒。火势在不断蔓延,但“犬吠”数声之后,因无人响应,就习惯了火发出的“声”、“光”(或因产生疲劳)而停止了“吠”声,这一家又由醒入睡,结束了第一个声响场景(静→动→静),作为第二个声响高潮必不可少的前奏曲。其实,第一个声响场景就是因“失火”引起的。
火势继续发展的结果,光与声的逐渐增强,增强到一定的程度,总得要惊醒附近的某一个人(况且有许多人已被前次“犬吠”声惊醒,正处于半寐之中),一发现火光,必然“大呼‘火起’”,“俄而百千人大呼”……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声响场景。
以上内容在讲解口技表演时,用简单明了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交代清楚,既不耽误课堂时间(我只用一两分钟),又可使学生懂得,两个声响场景的内在联系是一次火警。前为“火惊犬吠”“犬吠人醒”,但人未发现火情而又入睡;后为火势扩大,“一人呼‘火起’”、“百千人”救火,引起“百千犬吠”……否则,为什么口技艺人要表演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声响场景呢?
这样说明,使学生对口技表演的情节的自然推进易于掌握,对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领会得更加深刻,从而进一步掌握本文的教学重点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高超艺术及其高度的智慧才能。
(汪中新)
【《口技》二问】
1、本文写作上是以正面描写为主还是以侧面描写为主?
课文的“学习重点”提示:本文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而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教学参考书中提出本文写作上的特点是“侧面烘托的运用”。初看两种说法似乎差不多,但细细想来,又有所不同。前一种说法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提并论;后一种说法强调了侧面描写。究竟哪种说法比较合适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方面是看文章中有关正面描写部分。文中以较多的篇幅刻划描写了口技人的精彩表演。如“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又如写火灾场面时,文中写到:“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这些描写,都从正面形象而生动地刻划了口技人表演的卓越技巧。由此可见,本文在正面描写方面,确有其“善画声”的独到之处,也是符合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的。
另一方面,文章为了衬托口技人表演的技巧之高,也同时在侧面描写方面有生动的刻划。如通过写听表演的宾客的神情动作来烘托口技表演的精彩,又如通过文章首尾两次写口技人表演道具之简单:“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表演内容中所摹拟的“百千齐作”之声,形成对比,等等。都是从侧面表现了口技人技艺的高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本文在写作上应该是以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为其主要特色的。
2、本文在文言词方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本文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也有一些文言实词可以引导学生注意理解其意义及用法,积累一些文言知识。
⑴ 古今异义词:
① 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② 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③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④ 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
⑤ 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⑵ 一词多义:
① 乳:“妇抚儿乳”动词,喂奶。
“儿含乳啼”名词,奶头。
② 绝:“以为妙绝”副词,极。
“群响毕绝”动词,尽、消失。
⑶ 词性活用:
① 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原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② 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原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精品教学设计比赛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分享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交流时做到语言简明,表达流利。
2.借鉴本单元故事梗概的写作方法,学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原文主要内容,保留原文主要情节,使它成为通顺连贯的短文章。
3.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归纳、整理的方法写梗概。
4.能根据别人的反馈,对梗概进行修改。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原文主要内容,保留原文主要情节,使它成为通顺连贯的短文章。
2.借鉴本单元故事梗概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归纳、整理的方法写梗概。
教学策略1.阅读理解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带领学生品味经典,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学会写故事梗概,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和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
2.表达运用通过分享交流阅读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并以此修改总结作文,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教学准备
1.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提前完整地阅读完一本书。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交流文学作品梗概,交流时做到语言简明,内容充实连贯。
2.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归纳、整理的方法写梗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复习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了几篇外国文学名著,谁来简单说一说《鲁滨逊漂流记》的梗概?
2.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阅读作品梗概,我们能更快地理清作品脉络,加深理解。会写故事梗概便于我们将自己喜欢的书籍推荐给别人。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交流写作品梗概的方法。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积极调动学生概括总结本单元课文,用所学课文的事例引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1.写故事梗概要注意什么呢?
2.交流明确:
(1)不改变原作品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2)语句简洁、通顺、连贯。
3.请同学们回忆自己最近读的一本书,写故事梗概,然后总结自己的写作方法。
4.小组内讨论交流,探讨交流写作方法。
5.全班交流,总结、归纳故事梗概的写作方法。
第一步: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内容的基本框架,把握要点。
第二步:筛选概括,合并成段。保留主干,去除枝叶。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删减次要的人物、次要的事件,去掉具体描写的部分,以及说明原文主要人物所经历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三步:锤炼语言,表达连贯。将抽取出来的部分连接起来,适当补充内容,自然过渡,使语意清楚、连贯,成为一段通顺的话。
三、运用方法,书面表达1.通过交流分享,总结作品梗概的写作方法。
第一步:读懂内容,把握脉络。
第二步:筛选概括,合并成段。
第三步:锤炼语言,表达连贯。
2.我们清楚了作品梗概的写作方法,现在就请大家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写一写、说一说最近读的一本书的梗概。
3.学生交流分享,教师点评。(点评中要关注故事的主要内容、主题和语言)四、回顾写法,布置作业1.谈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2.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写一写最近读的一本书的梗概。
写好作文,要选取适当的素材,然后通过教师的指导,明确自己的行文思路,这其实就是训练学生拟提纲,梳理文章层次脉络的能力。
第2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归纳、整理的方法写梗概。
2.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的反馈,对梗概进行修改。
1.范文赏析。
《格列佛游记》故事梗概1699年,外科医生格列佛随“羚羊号”出航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险,格列佛死里逃生,漂到利立浦特(小人国),被小人捆住。利立浦特人用专车把体积巨大的格列佛运到京城献给国王,他的出现几乎吸引了小人国所有人的注意力。格列佛温顺的表现逐渐赢得了国王和人民对他的好感,他也渐渐熟悉了小人国的风俗习惯。当时,另一个小人国不来夫斯古帝国准备从海上入侵利立浦特帝国,格列佛涉过海峡,把50艘最大的敌舰拖回利立浦特国的港口,立了大功。但是格列佛不愿灭掉不来夫斯古帝国,使利立浦特皇帝很不高兴。这时,皇后寝宫失火,格列佛急中生智,撒了一泡尿把火扑灭,谁知却让皇后大为恼火。于是,小人国君臣沆瀣(xiè)一气准备除掉格列佛。格列佛听到风声,赶快逃到不来夫斯古帝国,后来平安回到英国。
格列佛回家不久,就随“冒险号”再次出海,不幸又遇上风暴,船被刮到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格列佛被一位高达20米的农民捉住。农民带格列佛到全国各大城市展览,最后来到首都。这个农民发财心切,每天要格列佛表演10场,把他累得奄奄一息。当这个农民眼看无利可图时,便把格列佛卖给了皇后。由于小巧伶俐,格列佛在宫廷中非常得宠,但是也常常遭到老鼠、小鸟等动物的侵袭。面对国王,格列佛沾沾自喜地介绍了英国各方面的情况及近百年来的历史,但都被国王一一否定。
格列佛在该国的第三年,陪同国王巡视边疆。由于思乡心切,他假装生病,来到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天空中的鹰错把他住的箱子当成乌龟叼了起来。几只鹰在空中争夺,箱子掉进海里,被路过的一艘船发现,格列佛获救后,乘船回到英国。
在家待了一段时间,格列佛又随“好望号”出海。这一次,格列佛所乘的船遭海盗劫持,格列佛侥幸逃脱,被“勒皮他”飞岛上的人救起。飞岛上的人相貌异常、衣饰古怪,整天沉思默想。国王和贵族都住在飞岛上,老百姓则住在巴尔尼巴比等三座海岛上。格列佛离开飞岛后,来到巴尔尼巴比进行访问,并参观了岛上的“拉格多科学院”。这所科学院研究的都是些荒诞不经的课题,结果造成全国遍地荒凉,房屋坍塌,人民无衣无食。
接着,格列佛来到巫人岛。岛上的总督精通魔法,能随意召唤任何幽魂,格列佛因此会见了古代的许多名人,结果发现史书上的记载很多不符合史实,甚至是非颠倒。尔后,格列佛又游览了拉格耐格王国,见到一种长生不老的人“斯特鲁布鲁格”。离开该国后,格列佛来到日本,然后乘船回到英国。
格列佛回家五个月后,受聘为“冒险家号”船长,再次乘船出海。途中水手叛变,把他囚禁了几个月,然后把他放逐到“慧骃(yīn)国”。在这里,格列佛遭到一种形状像人的名为“耶胡”的畜生的围攻。幸亏一匹具有智慧的马——“慧骃”来给他解了围。原来马是该国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而“耶胡”则是马所豢养和役使的畜生。格列佛的举止言谈在“慧骃国”的马民看来是一只有理性的“耶胡”,因此引起了他们的兴趣。格列佛很快学会了该国语言,应主人的邀请,他谈到在世界其他地方马是畜生,而像他那样的“耶胡”则具有理性,并且是马的主人。这些话使“慧骃”感到很震惊。
在“慧骃”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骃”国。然而“慧骃国”通过决议要消灭那里的“耶胡”,所以格列佛的愿望无法实现。无奈之下,格列佛只好乘小船离开该国打道回府。格列佛怀着对“慧骃国”的向往,一辈子与马为友。
2.评一评:说说这篇作品梗概写得怎样。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评价。
4.学生交换欣赏习作:写好后读给同桌听,看他们是否能明白书的大意。
5.学生自主修改习作:根据同桌的反馈,对写得不好的地方进行修改。
6.二次交流分享:根据同学们的反馈修改自己的故事梗概,再次交流分享。
7.全班展示优秀习作。
8.收集优秀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9.小结:鼓励学生课后多读课外书,坚持写作品梗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1.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时我首先回顾所学的知识,揭示课题;
其次引导学生自主提炼方法;
接着实战演练,拓展提升;
最后总结收获,由课内到课外。这样设计的初衷是引导孩子们巩固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并能依据作品的不同类型进行合理运用,由课内到课外,由易到难,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注重语言表达,提升写作水平。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写法,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写作方法,使学生每次习作都有收获。课堂上根据同学们的反馈修改自己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体会双重角色,提高作文评改效果,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