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4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篇一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课程思政”的内容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师德风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二)政治导向
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不在课堂上传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或言论,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三)专业伦理
“专业伦理”教育是对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即未来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明确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以此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情商能力。
(四)学习伦理
“学习伦理”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人伦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应遵守的法则,是基于对类、群的伦理性认识和对学习内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伦理反思和构建。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应有良好的学习伦理,尊师重教、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遵守纪律,在学习过程中体悟人性、弘扬人性、完善修养,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
(五)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教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理工、经济、人文、艺术等各专业门类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四、“课程思政”的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每门课都要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也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而是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应坚持如下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创新思维原则 3.突出重点原则 4.注重实效原则
五、“课程思政”的要求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而且也应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根据“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原则,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1.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而非被动的注入、移植、楔入,更非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主动将之付诸实践。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未来的历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4.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二者不是一种具体、单个方法的名称,而是一种类型的方法称谓。其中,前者指的是教师组织实施的,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现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在此,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5.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融洽。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共性、统一性,个体的独特体验则是事物的个性、差异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正面说服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念和道德评价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课程思政”教育和教学,必须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教育,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导学生品德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篇二
word格式
第九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本堂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承接第八课内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本框内容共分两目,分别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本框主要内容是学习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通过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 含义,进一步揭示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同时为第二框 内容“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做铺垫。
2.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具备一定求知探究能力,他们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对于“矛盾”等哲学概念有着 自己生活化、经验化的感性认识,不够全面、准确、理性。与此同时,之前讲授的 唯物论、认识论与联系观、发展观对于学生接受矛盾相关内容有一定的铺垫作用。本课借助一些生活素材来启发学生,让学生由社会生活切入,在老师的引导下,对 “矛盾”形成比较理性全面的认知。
3.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和动力,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揭示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 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增强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含义。
教学难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5.教学方式讲授法、活动教学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流程
教学设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
计意图
更好的了 解学生
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让我们 对 一起来简单回顾一下:
唯物辩证 法前两个
1.联系观:(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性、性、观点的学习和掌握
性。(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的统一、掌
握的方法。
情况,另新课导入
2.发展观:(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性,包括:自然 (2min)
界是发展的、是发展的、复习联系 是发展的。(2)发展的实质是,是。
外,通过
观与发展
观,有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 利 根本动力也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这节课,于学生
明
我们通过了解正在读高二的小明同学的生活,一起来学习矛盾观。
白前后知
识点之间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的关系。
新课讲授
十一假期的第一天小明同学跟大多数同学一样看了阅兵仪
式,看到祖
国如此的强大,内心十分的震撼,有太多印象深刻的画面。比如说当
1/
5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35min)
他看到女排队员们时想起9月29日,在日本大阪举行的2019年女排
通过以世界杯赛第三阶段a组循环赛比赛中,中国队以3比0战胜阿根廷队,高
二学生的取得十一连胜,成功卫冕。十一假期
视频播放:《2019年女排世界杯赛》中国队和阿根廷队3比0获胜画
生活为线 面。索,结合设置问题: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中国以3;0战胜阿根廷,在这场比赛 中,中国和阿根廷是一种什么关系?很好,是竞争对手是对立的,但如 果没有了其中任何一方,这场排球赛还能打得下去吗?这说明他们还有 什么关系?
时政热点 和一些生 活事例,促进学生
更好的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这种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在哲学上我们就叫矛 理 盾。
解本课知 识点,提
(一)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6.矛盾的含义: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关系的哲学范畴,简
高学生的 上课热情 度。
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与参与 过渡:
十一假期的二三四这几天,小明同学想把学习中的薄弱点再强化 一下,尤其是一些像哲学这样比较难懂的知识点,所以向他姐姐求助,姐姐也非常有耐心的给他讲解了一些原理。这一天的姐弟的教学活动 中,有过两个人非常有默契,快乐的地方,也有意见不合,吵过架的 地方,姐姐: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点小问题还不懂,还做错。弟弟: 你没有教我这个呀,我哪知道等等,虽然学习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到 每天晚上有了那么多的收获,两个人都很开心。这几天就在欢乐和痛 苦中度过了。(配相关图片)
教师联系两个国家女排在比赛时“对立”、“统一”的关系进行概念分 析,并请几位同学介绍说明自己想到的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事例。学生结合生活与学习提出例子,教与学、黑与白、好与坏、善与恶等 等。
教师结合学生的举例加以点拨: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 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
日常生活中说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
而哲学上指的是矛盾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即对立统一,那么根据小明同学和女排的例子,让我们来概括一 下什么是矛盾的对立的属性和斗争的属性。
7.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统一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 性和趋势。两层含义:
a.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相互转化。
2/
5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②矛盾的斗争性(对立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独立的 属性。
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二分法。
教师提问:大家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对立、斗争着的矛盾双方? 学生回答并老师总结: ①排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②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教与学; ③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④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 后,战争与和平;
⑤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和变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⑥哲学上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注意】生活中的斗争仅仅是指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 上讲的斗争是对具体矛盾斗争和政治用语中的斗争的概括和总结,而 具体矛盾斗争和政治用语中的斗争是哲学上讲的斗争的具体表现。两 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过渡:国庆的第六天,小明一家人去看爷爷奶奶,刚好,其他亲戚 也都陆陆续续地来了,大家齐聚在一起,吃了午饭,午饭之后大家开 始闲聊,聊得可热闹了,大几说完开心事之后,开始说起各家的烦恼 了,各种矛盾涌现出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大家都有各种各样矛 盾。
小明爸爸(70后):当我们出生的时候,奶粉买不到;当我们长身 体的时候,吃肉要靠票;当我们要买房子的时候,福利房没了; 小明叔叔(80后):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 要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
通过举出 不同年龄 段的人的讲心的;当我们我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钱的。
不同的烦小明表姐(90后):当我们长身体的时候,只能吃垃圾食品了;当
恼,加深
我们要上幼儿园的时候,开始乱收费了;当我想努力赚钱的时候股市 学生对矛 倒了。
盾的特殊 教师提问:大家看出矛盾的什么性质了吗? 性的理
解。(二)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①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 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全面的观 点)。
过渡:我们都知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每个家庭的矛盾各不相
3/
5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同,同一个家庭在不同时期也在面对不同的矛盾。就像70后,80后,90后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矛盾一样。(三)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主要有 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 殊性。(购买东西时买方和卖方)
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入为 出、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过渡:国庆的最后一天,小明的妈妈叫他去买点水果。在水果店,一个小朋友和水果店老板之间的对话,引起了小明的注意。(配相关图 片)
小朋友:我要买水果
老板给他指了梨子,小朋友说:我要水果不要梨子; 老板给他指了香蕉,小朋友还说:我要水果不要香蕉; 老板给他指了苹果,小朋友仍然说:我要水果不要苹果;
教师提问:请思考,水果和梨子、香蕉、苹果是什么关系?小朋友 错在哪儿?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水果的共性是从苹果、香蕉、梨子等不同 水果概括总结出来的。水果(共性)寓于葡萄、苹果、香蕉、梨子(个 性)。因此,可以得出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8.两者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
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括普遍 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9.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苹果→水果→ 食品→物质)
方法论: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该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 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提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 问题的精髓。
今天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3.回顾课堂小结
课堂,引(1)矛盾即,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性,普遍性和性;
4/
5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1min)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
过程的始终,即有矛盾。
导学生 对 本框学习内容形成 全面的认 知。进 一 步了解本
(2)①矛盾的同一性(统一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相互的 属性和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对立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相互的属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性和性、一般和的关 系,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容的重难
框学习内
点。
“黎明前的黑暗,在充满信念的人 眼中与白昼何异”这句话提示我们:
课堂练习
a.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信念在社会发展中有时起决定作用
c.黑暗就是白昼,矛盾双方无分彼此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开始完成练习册相关部分。
■板书设计
与巩固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5/5
专业资料整理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篇三
附件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课程思政”的内容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师德风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二)政治导向
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不在课堂上传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或言论,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三)专业伦理
“专业伦理”教育是对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即未来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明确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以此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情商能力。
(四)学习伦理
“学习伦理”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人伦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应遵守的法则,是基于对类、群的伦理性认识和对学习内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伦理反思和构建。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应有良好的学习伦理,尊师重教、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遵守纪律,在学习过程中体悟人性、弘扬人性、完善修养,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
(五)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教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理工、经济、人文、艺术等各专业门类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四、“课程思政”的原则
“课程思政”不是每门课都要体系化、系统化地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也不是每堂课都要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而是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寻找德育元素,进行非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应坚持如下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 2.创新思维原则 3.突出重点原则 4.注重实效原则
五、“课程思政”的要求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而且也应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根据“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原则,提出如下基本要求:
1.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而非被动的注入、移植、楔入,更非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主动将之付诸实践。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是现实的前身,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是未来的历史。“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4.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二者不是一种具体、单个方法的名称,而是一种类型的方法称谓。其中,前者指的是教师组织实施的,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的道德教育的正规工作方式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教育性环境中,直接体现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活动方式及过程。在此,通过隐性渗透、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5.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融洽。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共性、统一性,个体的独特体验则是事物的个性、差异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应遵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正面说服教育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念和道德评价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课程思政”教育和教学,必须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积极疏导,启发教育,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导学生品德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篇四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学校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学校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的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具体活动受到社会需求影响,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承担着对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主要分为五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一)师德风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二)政治导向
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不在课堂上传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或言论,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三)专业伦理
“专业伦理”教育是对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即未来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明确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以此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情商能力。(四)学习伦理
“学习伦理”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人伦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应遵守的法则,是基于对类、群的伦理性认识和对学习内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伦理反思和构建。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学生应有良好的学习伦理,尊师重教、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遵守纪律,在学习过程中体悟人性、弘扬人性、完善修养,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
(五)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教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理工、经济、人文、艺术等各专业门类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