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人读后感(3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摆渡人读后感篇一
放假时,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配发了一本教育经典,我有幸结识《使人成为人》,并与之成为形影不离的伙伴。
《使人成为人》是一本“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是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针对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一般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吸引了现代人力资源培训机构广泛使用的“体验式培训课程”和“教练技术课程”的精髓,研发的一种独立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
虽然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主要是针对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而研发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其中的很多理论对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也是有用的。因此,它对于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本书里介绍了新的时代对所需要的人才的要求:“具有可持续学习与发展的兴趣和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高的的情感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具有参与国际竞争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这就是:“多元文化价值观、全球思维、信息素养、人文素养。”这就对人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如健康的心态,积极自我调整的能力,不怕苦难挫折和挑战,责任心,进取心,爱心,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基础教育永远是未来的事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未来所需人
才的重任。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就要不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能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做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做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书里,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入活动教学,并将其作为这门课程的基本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通过主体活动、情境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形式,通过师生共同的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在活动中建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并以其促进学生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读了这本书,我自身也收获颇丰:
我知道了幸福其实就是人内心的一种感觉,一种人生的态度。1978年,国际初级保健大会发表了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宣言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而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满状态。”也就是说,在身体处在健康状况下,人有没有幸福感,将取决于他的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说,心理健康就是人生幸福的源泉。
读后,我知道了人生在世,需要不断地为自己的心灵除尘。拂净
心灵,让心灵在生活中优雅地驻足,平和的品味,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蛰伏这惊人的美丽。只有完满以乐观、平和、健康的心态泰然处之,完满就能享受生活回馈给我们的快乐。幸福人生,从“心”开始。
这本书对我的震撼很大,让我从中看到了“拓展训练营”的影子;让我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同时,开阔了我的眼野。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关注所有的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奠基。
摆渡人读后感篇二
老实人读后感
老实人读后感(一)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特别留意了作者伏尔泰的生平。伏尔泰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导师和精神领袖,青年时期因写诗讽刺权贵,曾两次入狱,并被驱逐出境,他曾抱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应邀来到柏林,终因失望而同普鲁士国王决裂。后在法国与瑞士交界的费尔奈庄园定居下来,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与欧洲各界人士保持频繁的通信联系,写了大量的小册子揭露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的黑暗。在反封建专制和同教会势力的斗争中度过了一生。
如此才不难理解《老实人》在阅读过程中带给我的离奇颠簸这明显来自于创作者本身的心路。书中老实人一连串的荒诞遭遇、所见所闻就像一面镜子,折射了当时腐朽愚昧的社会现实、世态人情。伏尔泰通过他三天即创作完成的故事告诉我们关于世界尽善尽美的哲学的错误,其宣扬的一切都是维护旧政权、旧社会、旧制度、旧礼教的欺骗人民的一类谎话,一种愚民的政策。从这点来看,我认为《老实人》的小说色彩削弱了不少,反倒更像是一部寓言。
在徐志摩先生(之所以选择这个版本,是因为语言文白相间有种特殊的趣味)的译者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不知道伏尔泰,就好比读《二十四史》不看《史记》,不知道老实人就好比读《史记》忘了看《项羽本纪》。并且把它比作西洋来的《镜花缘》时代的尊容在这里面描着,倒是十分贴切。书中潘葛洛斯的命运也应证了这样的一点被统治阶级价值观所裹挟,所洗脑,迎来的却绝不是尽善尽
美的结局。伏尔泰的反抗意识、启蒙意义在《老实人》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现。
我在作品中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点在于老实人这个个体在时代的洪流、社会的背景之下究竟从心态上、思想上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我从原文中挑出了不同时期的两句很有意思的话来展现这种转变:一句出现在老实人和居内贡萌发情愫之时他们的手迷路了,浪漫而又迷茫。那时候的老实人还相信他的老师潘葛洛斯,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合理,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将他的幻梦无情地击碎;另一句则是小说的末尾,老实人历尽艰辛,终于和大难不死的潘葛洛斯及被生活折磨得奇丑无比的居内贡等人在君士坦丁堡重逢。老实人信守诺言,娶居内贡为妻,并购买了地产和同伴们一起生活。但是,日子过得百无聊赖,老实人从一个土耳其庄稼汉那里受到启发而顿悟,告诫同伴种我们的田地要紧。从这一刻起,他已经经历了对天下十全十美的哲学的从怀疑到彻底否定。
回头再看这部作品的启蒙意义,就很明了了。在当时的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下层人民的生活离十全十美简直有万里之遥,宫廷与教会的双重欺压使得穷苦的老实人们犹如生存于狭缝之中,但是教会的谎言还在继续蛊惑着人心世界本是光明美好,现时受穷受欺日后可上天堂。在这种情况下,若要使任何思想上的改革有发生的可能,就必须先让最广大劳动者意识到自己生活的不幸,以及更重要的,这种不幸是他人强加于其身的。
换言之,潘葛洛斯所象征的虔诚却备受苦难的人们,必须舍弃掉那份头脑中虚幻的十全十美,才有可能真正觉醒,拿起工具或武器,创造或扞卫真正的美好。
从《老实人》到《1984》,这种告诫人们认清社会真相的小说,令读者开化的现实意义远大于使读者体味真善美的文学意义称启蒙也好,政治寓言也好,它们的存在跳出了文学史直接影响了历史的发展。
而且,比较有趣的一点是,这一类型的小说在结构上往往是具有共通性的,主人公先是接受多年来被灌输的固有观念(在这里是潘葛洛斯的说教),然后通过自己的经历达成一种蜕变,即与社会主流的决裂或是个人性质的革命。当然,为了能拥有最大量的读者,伏尔泰笔下老实人的经历颇有些当时冒险小说流行的怪力乱神的味道。
老实人读后感(二)
《老实人》的主题是批判盲目乐观主义哲学,小说的主人公老实人开始相信邦葛罗斯(他的老师)的乐观主义哲学: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完美的,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他是一位男爵收养的私生子,由于他爱上男爵的女儿,结果被赶出了家门,从此他四处漂泊流浪,一路上他遭遇种种的折磨和灾难,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陷害,迷信,可是他仍然坚信他的完美世界观。
直到他到了一个黄金国,国内遍地都是黄金、碧玉和宝石,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他终于慢慢认识到社会的残酷和冷漠,于是他抛弃了以往的哲学思想,并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因为劳动使人们远离三大痛苦:烦恼、过错和欲望,这是让生活轻松的唯一办法。
作品中揭露了封建君主的专制蛮横,天主教会的虚伪和压迫愚弄人民的残暴,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对人民悲惨的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的天真无知。作者用第三者的口吻在讲述着故事,笔调出奇的冷静,从容,我们看不到多少作者的评论,一切顺其自由的发展,目的在于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震撼感。艺术的反差让我们的内心为之一振,看到作者如此冷峻的语气,我们也才明白要严肃来读这部作品,而在阅读中严肃的思考关于人生的问题,冷静的审视着这一切。
老实人这个概念在作品中,作者赋予它一个特定的的内涵,除了说他生性温和,性格率直,思想单纯外,作者更多的是把老实人塑造成为一个盲目崇拜完美主义者,行为是愚蠢可笑的。作者是通过对老实人一路上不幸的遭遇,甚至近似于天方夜谭的旅程来表现社会现实的残酷,以至于老实人幻想破灭的必然性。像黄金国那样理想的国度,从某个意义上讲就是作者的理想,可是这与现实的冲突表明了它们是不会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直线。老实人不懂得去反抗,他的一生更多是在别人的掌控下过活,他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任由这世界伤害自己,他也无力甚至没有意识去抗争,这样的老实人其实是可悲的。
摆渡人读后感篇三
《尊重人、理解人》读后感
谭
卫
最近,通过拜读朱小丹常务副省长《尊重人 理解人》这篇文章,引起了我对“尊重人 理解人”这个问题的认真思考,我非常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不断寻求尊重、寻求理解的过程。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把人当商品买卖的奴隶社会,再到讲究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人是没有尊重、没有理解可言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人人生而平等”的呼唤;才有了毛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的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才有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才有了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诗经?王风?黍离》中“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惆怅;才有了电影《知音》主题歌“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慨叹;才有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理解万岁”口号的广泛流传。
一、尊重人
尊重人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以人为本的实质,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享受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受尊重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尊重人,就是确立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成为引导工作对象自我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切实做到尊重人,就要树立平等、民主的观念,以民主协商、讨论交流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就要尊重工作对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凡是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事,都要尽量让他们了解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地位,激发他们配合工作的热情。
尊重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爱人敬人,二是自尊自重。爱人敬人。尊重是双向的,你尊重了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能给人尊重,别人也报以欣赏,你若予人轻视,别人定还以鄙薄。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要相互尊重。下属要尊重领导,领导也要尊重下属。若下属不懂得尊重领导,领导不可能信任下属,更不可能重用下属,下属的事业和前途必然堪忧。若领导不懂得尊重下属,下属对他的尊重也必然是短暂的,或者表面的,“政声人走后”就是这个道理。能够尊重下属,尤其是能尊重有不同意见,甚至是下属反对意见的领导一定是值得下属敬重、有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的领导。
自尊自重。“人必自尊,而后人尊之;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一个自尊自重的人,他的言行举止能对身边的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并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同。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不能正视和解决好,就会逐渐产生自卑心理,觉得事事都不顺心,精神消极,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工作中我们有些同志因得不到提拔,就觉得单位对不起自己,认为领导对自己有偏见,从而不在自身找原因,开始消极工作,没有积极性,长此下去,对自己、对单位、对事业都没有好处。连你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自暴自弃,是很难得到别人尊重的,就如
“烂泥扶不上墙”一样。这就是“人必自尊,而后人尊之;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的道理。反之,“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有时候会因为不懂得自尊自重,而受人侮辱、轻视。如一些人在国外旅游时随处丢垃圾,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不讲卫生留脏迹等不文明行为,有损中国“礼仪之邦”形象。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都要学会自尊自重,言行举止都要体现出浩然正气。只有学会了自尊自重,才能受人尊重,免于受侮。
二、理解人
理解也是双向的,我们不仅要理解别人,更要理解自己。
理解他人就是要求我们平时待人处事要换位思考,发自内心地为他人着想。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遇事时都要多想想,如果我处在他人的位置,是不是也是这样说、这样做,或不该这样说、这样做,体会对方的感受。一是学会倾听。我可以不赞成你的思想言论,不喜欢你的作风作派,但必须尊重你的发言权。西方有句名言,上帝分配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那是因为人在世界上需要与人交往,更好地理解别人,就要通过嘴巴说和用耳朵听来达到交流、沟通和理解。二是宽容大度。古人云:“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多一些宽容就少一些隔膜,多一份宽容就多一份友爱。宽容意味着尊重、理解和信任。三是换位思考。很多人在处理问题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经常埋怨对方不理解自己,其实这是由于自己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看问题。
理解自己就是正确看待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应该怎么说、怎么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一是要做到既不越权越位,又不固步自封。踢球当守门员,就不能老跑到中场去,因为跑到
中场,球门就会大开,对手就会射空门,就会输球,但也不能因为自己是守门员就只待在球门线内,关键时刻该出击时还是要果断出击。二是要做到既不好高骛远,又不妄自菲薄,就是人要有理想,但也不能不切实际,同时也不能自弃自贱,把自己看得太低。三是要做到既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又不原地踏步失去人生的目标,就是我们做什么工作都要“干一行,爱一行”,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同时,还要想着进步,有人生的目标,比如今天我当科长,那么想明天做副局长,这是很正常的,不然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能更好地看待自己,摆正好自己的位置。
最后,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志都争做一个自尊自重的人民公仆,做一个懂得尊重人、理解人的人民公仆,做一个受人尊重、被人理解的人民公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