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十九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一
青岛北京路小学 王静
教材分析:
《送往小木屋的信》,是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书信》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文通过描写三名森林警察部队的战士为了保护祖国最北部九十七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在小木屋中过着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的原始森林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防战士为了保卫祖国的原始森林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哪位同学曾经有过给别人写信或者收到过别人来信的经历?(指2~3名学生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和信有关的,请大家齐读课题――送往小木屋的信。
二、检查预习。
1.请同学们打开书109页,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那么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你觉得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容易出错呢?谁愿意起来说一说,提醒大家。
2. 学生提醒大家哪些生字容易读错,教师相机出示“公顷”“疙瘩”“牛虻”,引导学生齐读,指名读含有“揣”字的句子,并让学生通过演示“揣”的动作,理解揣的含义。
3.出示“隔绝”。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词语吗?谁能来读一读。请大家认真观察“隔”这个字,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相机出示课件提醒学生右边下半部分里面是一条横,不要多写(1~2生)。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看出大家预习得非常认真。下面,请同学们来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想一想:送往小木屋的信和同学们收到的信有什么不同呢?
2.学生读完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同学们,谁来说一说,送往小木屋的信和同学们收到的信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相机引导。课文当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出信的珍贵呢?(家书抵万金)为什么这句话最能体现出信的珍贵呢,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你是从哪体会到的?还有哪位同学谈谈自己对“家书抵万金”这句话的理解?(1生)课文当中的家书为什么抵万金呢?(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课文,从课文当中寻找答案。
四、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1~5自然段,看看从这几个自然段当中,你能了解到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生活的困难和单调寂寞。
3.同学们,战士们的生活非常单调、寂寞,除了没有电、没有电视机、带来的书籍也十分有限外,还会因为什么呢?请大家结合我们现在的生活,想象一下。
4.学生交流,进一步体会战士们生活的单调和寂寞。(如不能和父母在一起,节假日不能和家人团聚等等)
5.同学们,战士们的生活这样单调、寂寞,他们为什么不从大森林中走出来,去享受外面丰富多彩的生活呢?(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的大森林,保卫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5.小结:同学们,为了保护祖国的原始森林,战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常年住在这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不仅要克服了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还要接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单调和寂寞,他们是多么了不起呀!
6.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战士们为什么觉得“家书抵万金”吗?(2~3名学生)
7.在这样单调寂寞的日子里,能收到一封信对战士们来讲真是太珍贵了,真是“家书抵万金”哪!
五、学习课文6~8自然段。
[1] [2] 下一页
1.・・ 请同学们默读6~8自然段,看看从这些自然段的哪些语句当中,你能体会出“家书抵万金”?
2.・・ 学生默读自学,画出相关语句,教师巡视指导,相机评价学生学习方法。
3.同桌互相交流,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出“家书抵万金”?
4.全班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谈到的句子或者段落随机出示,请学生谈体会。
随机出示:
a:只要不当班,他们就拼命写信,给战友写、给父母写、给朋友写。写完,还要在信封背后重重地写上“见信速回”的字样。
(1)你是怎么体会出家书抵万金的?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谈自己的体会,并相机板书(战友、父母、朋友)。
(2)小结:从战士们的表现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他们真是太渴望得到信了。同学们,你们能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吗?把战士们渴望得到信的心情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3)指名读,评价后再指名或者齐读。
b:半路上,他发现身上的汗把口袋里的信浸湿了。指导员懂得这些信对战士们多么重要,他不敢把信揣在口袋里了,而是用手捏着边走边吹。当他走到小木屋时,信被他吹干了。信封上留下了他的指印,也印着指导员对士兵的爱心。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看看指导员在送信的途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他又是怎么做的呢?(1生)
(2)同学们,在指导员捎给战士们的信中,有战友写的、父母写的、朋友写的,还有少先队员写的(板书:少先队员)。指导员要把这些信送到森林深处的小木屋当中要走很长的山路。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指导员在送信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事?他又会怎么做呢?
(3)引导学生想象,指导员在送信途中遇到危险或困难时,会怎样对待手中的信。
(3)学生谈自己的想象。(2~3名)
(4)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指导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小心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二
有关《送往小木屋的信》的教学反思
本课注意落实“三个维度” 的目标,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注重情感体验。
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会战士们最大的困难。本课中多次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体验,如: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夏天炎热、冬天寒冷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自己舍不得做一件事时的做法,理解战士们看信时的感受。从而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个人思考、自由表达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体验到自主学学习的乐趣。
有意识地让学生寻找重点词,通过对重点词的捕捉,训练学生的语感。明白这一自然段交代的要点。如:抓住词语体会疙瘩山的位置和驻守在这儿的警察部队肩负的重任。学生抓住了“九十七万公顷”,知道他们的责任重。抓住了“常年”,知道他们无论严寒酷暑,无论节假休息,他们都必须驻守在疙瘩山上。他们是神圣的。
由扶到放,理解指导员的具体动作在表演和比较句子中进行。再引导学生进行对本文的体会和感悟。再理解战士们读信的过程时因为有了前面的理解过程,学生就能在独立、合作的理解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使得文本的体会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
评价比较及时、准确,具有激励作用。评价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答案,更注重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同时发挥评价的导向和调控作用,适时地把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向深入。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三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礼物》教学设计2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学生习作必须回归生活。本课教学选择的话题“礼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事,使学生易于捕捉到写作材料,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他们能讲真话,抒真情。
二、设计目标
1、能回忆生活,从亲身经历中选取写作素材。
2、能以“礼物”为话题写一件事,写出真情实感。
三、所用时间
本课教学共计60分钟,大致分为三个时段:指导选材30分钟,学生写作20分,讲评10分钟。
四、所教年级
五年级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
1、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的天气真好,太阳出来了真让人高兴,老师想为大家唱首歌,你们想听吗?
2、师生互赠礼物。
(1)教师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后,学生鼓掌。
(2)引题:谢谢大家的掌声,你们的掌声鼓励了我,使我充满了信心,相信这节课我们一定能合作得非常愉快。同学们,刚才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歌,大家送给我热烈的掌声,其实我们已经交换了一份礼物。(板书:礼物)
(二)指导选材
1、理解“礼物”的内涵。
(1)同学们,你觉得“礼物”代表什么?
(指四―――五名学生说说)
(2)过渡:对,礼物能传递人间的亲情、友情,它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心贴得更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更加深厚。每一份礼物都表达着一份心意,每一份礼物都藏着一个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聊聊礼物的故事吧!
2、说说礼物的故事
(1)同桌交流
同学们,请你回忆一下,你曾经收到过什么礼物?或者送出过什么礼物?把你经历的事和同桌交流一下。
(2)说说收到的礼物
①我们先来聊聊收到的礼物。(板书:收到)谁来说说你的故事?
(引导学生从收礼的时间、对象、内容上多角度说,说清一件事的主要内容。)
・ 时间:生日、节日、其他(生病、离别、做客……)
礼物 对象:同学、朋友、长辈、亲戚、父母……
・ 内容:吃的、穿的、用的、 玩的……
②层层拓展:
a、你收到过自己非常喜爱的礼物吗?(板书:非常喜爱)
b、你是否收到过意想不到的礼物?(板书:意想不到)
c、你收到过梦寐以求的礼物吗?(板书:梦寐以求)
d、教师补充事例:《教师节的礼物》
每年的教师节是我最开心的日子,因为我总会收到学生的礼物,今年也不例外。我收到了许多礼物,最多的还是贺卡。这些贺卡有的是学生精心选购的,有的是亲手制作的,每张贺卡上都写满了对我的祝福,这些贺卡我一张也舍不得丢掉,我把它们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空闲时翻一翻,看一看,心里总觉得美滋滋的。这时候,我就会想:做老师真好,做老师真幸福。
e、在你收到的礼物中,有没有什么礼物被你好好保存着?(板书:精心保存)
(以上a、b、c、e环节,教师随机追问,重点从礼物蕴含的情意及喜爱的理由、表现上进行挖掘。)
(3)说送出的礼物
①拥有是快乐的,付出也是美好的,下面我们来聊聊送出的礼物,谁来说说你的故事?(板书:送出)
(教师点评,随机引导学生说出如何精心准备礼物,怎样送出礼物,送出后对方和自己的表现、心情)
②拓展礼物的范围:你觉得礼物必须是一件东西吗?说说你的见解。
③对,礼物并不一定是一件实实在在东西。比如刚才老师送给大家的歌声,你们送给我的掌声,甚至一句祝福、一声问候、一个电话都能作为礼物。这样的礼物往往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你们送过这样的礼物吗?
④小结:听了那么多礼物的故事,让人觉得礼物真是件好东西。的确,有位诗人就曾这样说过:“礼物是一缕冬日的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心田;礼物是一丝柔柔的春风,吹走了心中的烦恼;礼物是一条涓涓的溪流,唱响了深情的赞歌;礼物更是一杯芬芳的美酒,陶醉了我们的生活。”
(4)说其他的礼物
①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非常希望拥有但还没有得到的礼物?(板书:期盼)
(教师了解为什么想得到这样的礼物?打算怎样得到它?如何对待它?)
②同学们有没有打算送但还没有送出的礼物?(板书:未送)
(教师了解原因,鼓励学生大胆送出礼物,敢于表达自己的心意。)
[1] [2] 下一页
(三)学生写作
1、提出写作要求:
礼物的故事多得说也说不完,那么就让我们拿起笔写下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印象深刻的关于礼物的事,请写出礼物的由来,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大家可以以“礼物”为题,也可以另起一个漂亮的题目,希望大家的题目和文章能像大家的故事一样丰富多彩,精彩生动,给大家20分钟时间。
2、学生起草,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评议习作
请三至四名学生读习作,其余学生担任评委,说说同学写的作文有什么成功之处,你想给他什么建议。(引导学生从选材是否新颖独特,构思是否巧妙,表达是否生动等方面进行点评。)
附:学生作文题目《特别的礼物》、《珍贵的礼物》、《惊喜》、《昂贵的礼物》、《一颗钻石》、《一副手套》、《一个甜蜜的吻》、《这样的礼物我喜欢》、《礼物,我想对你说》。
(五)欣赏教师下水文:《一份珍藏的礼物》
六、预设效果
能以“礼物”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话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捕捉到各种各样的写作材料,使人人找到自己要写的内容,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七、特色提示
1、选题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收到许多礼物,或是节日礼物、生日礼物,或是某种特定情况下赠送的礼物,“礼物”这个话题源于学生的生活,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关于礼物的亲身感受,都经历过礼物带来的喜悦,感受过礼物的传递的情意。因此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四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炮手》教学设计2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实验学校 凌军霞 唐宁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在一百多年以前,德国军队入侵法国,强行侵占了巴黎郊外的小山村,并在这所山村的人家中驻扎部队,企图下一步袭击巴黎,霸占法国领土。但是一位普通的法国的士兵,一位爱国的士兵,一位默默无私奉献的士兵,用心血谱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课文写的就是在这场正义的保卫家园的自卫战争中一名普通炮手的感人故事。当将军发令向德军的驻地――一座红瓦白墙的.房子开炮时,炮手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命令,向那座房子开炮,而那座房子却是他家唯一的财产,多么令人赞叹,多么令人震撼啊!
这个故事不长,全文以人物的外貌、神态的描写并以对话为主贯穿全文。他们的对话完全是一个长官与一个严格执行命令的士兵之间简短的一问一答,文中在写对话的同时描述炮手的神态变化,他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形象地表现了炮手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句子的理解和感悟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本年的阅读要求中提到:要指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阅读,我设想通过充分地读,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走进炮手的内心世界,感悟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从作战的全局着想,而牺牲“小我”的默默奉献精神。
二、课前准备
1老师:课件、课文故事录音、vcd光盘、歌曲《奉献》。
2学生:搜集德法战争故事的有关图片等资料。
三、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通过学习课文,感悟炮手为了国家利益而默默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
3、能够抓住文中士兵神态、外貌的描写体会炮手当时的内心世界。
4、展开想象,写一写炮手回到故乡后的故事。
四、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对话描写和神态变化描写的句子,体会炮手当时的内心世界。
五、教学难点
想象炮手回到故乡后发生的事。
六、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背景,引入新课。
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了解课文故事背景,然后看图,听课文故事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1、出示生字学习指南:自己找――自己拼――自己读――组内看图说生字――小老师考试――互说记字形(多种方法结合)。
2、小组根据学习指南学习生字词。
3、检查小组学习生字词情况。
(1)读词语。(抽读――齐读)(2)默写词语。
[点评:识字教学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环节设计较好地引导了学生自主地识字,充分地利用了学生资源,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促使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1] [2] 下一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同学们,课文故事感人肺腑,炮手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在老师看来,他已经是一位英雄,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课文说他流泪了,说明他一定很伤心,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一定想知道吧?那么我们开始再读读课文吧。
2、想想、分组说说全文主要写一件什么事?
[点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一位合作的好伙伴,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语感,此设计教师让学生通过读去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读中评议,评议中再读,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构建了交流的平台,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凸现学生主体性原则。]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 自读课文,想想、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可以体现插图?是用什么形式来写的?
(二)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在对话中突出描写人物外貌、神态变化、体现人物内心世界是这篇课文的表现特色,你能从这些地方走进炮手的内心世界吗?
2、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文中对话及神态变化描写的有关句子。
3、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你感受到的炮手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4、指导分角色感情朗读。
5、想想、说说、议议、评评①炮手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五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大禹治水》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第十单元“奉献”的一篇主体课文,与后面的《炮手》和《小溪的歌》共同组成一个主题,从不同体裁(神话传说、记叙文、诗歌)、不同国籍、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奉献”这个主旨,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禹治水》是一篇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洪水肆虐,冲毁了庄稼,冲没了房屋,大禹的父亲偷息壤用“堵”的方法治水,没有成功,反受处罚,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历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用“引”的方法治水成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的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2、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文章简短易懂,语言精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禹的赞美,一个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有两个思考题:1、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意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大禹治水奉献精神的感悟。2、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才”、“仅仅”、“就”、“却”表达的语气。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用法及表达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可能听过许多神话故事,对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也许并不陌生,因此很容易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所以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把握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就重点内容进行引导点拨。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课前的资料收集与课上的资料交流可以放手给学生。
对于生字词语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识字的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本课出现的10个要求会认的字和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生均能自学掌握,教师只需在个别字形、字音上加以强调即可。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1、运用综合识字的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在课文情境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3、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以上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去实现:讲故事,导入新课;初读故事,整体感知;细读故事,体验感悟;搜集故事,拓展延伸。整节课由故事开始,至故事结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调动听、说、读、悟多种感官参与,力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课前自己阅读,做到能用简练的语言说出大概的意思。
教师准备:大禹治水的历史及视频资料,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文中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认真地读了,把你读的`故事简单介绍给大家。【这一设计旨在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师:是的,《后羿射日》、《夸夫逐日》、《女娲补天》……等等神话故事都歌颂了真、善、美,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动人的传说――《大禹治水》。
【通过读故事、讲故事的体验,学生对神话传说这一文学体裁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初读故事,整体感知。
师:(板书课题)如果让你针对课题来提问,会有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疏理板书:为什么治水?怎样治水?结果如何?)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边读边为自己的问题找答案。
1、生自读课文,同学互动,检查识字情况。
2、课件出示生字,师生评点正音。
3、分小节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解决提出的三个问题。
【学生已经具备自主识字的能力,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检查学习效果时,注意发挥学生自己的评价作用。让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并通过读书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能力,又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 (三)细读故事,体验感悟。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这个小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信再细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1] [2] 下一页
师:究竟哪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六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李时珍》教学设计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编写了“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
2、学习生字新词。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读懂自然段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好思想。
2、学习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中表现出来的严谨的态度和忘我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着重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写作准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二)解决办法
运用“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了解句与句间的联系,归并分层,归纳出整个自然段意思”的方法解决重点、难点。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在初读、导读课文过程中,找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
(三)重点、难点问题,全班交流。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挂板、字卡。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问:你知道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2、简介李时珍。
李时珍是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一生为穷人治病,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读800多中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访问,采集药物标本,行程达一万多里。《本草纲目》被国内人们视为至宝,在国外用法、营、的、日、拉丁文广泛刊印,称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范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勾划出不懂的地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质疑,教师点播,师生交流。
(1)字(出示字卡)
①读准字音。
诊、症、凑、栽、积累的“累”
②认清字形
拜、籍、酷、载
(2)理解词义。
世代:世世代代,祖祖辈辈。
诊费:看病所收的费用。
完善:完美。
拜访:敬词,访问。
品尝:仔细辨别,尝尝味道。
判断:断定。
疑难病症:指病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疾病。
严寒酷暑:非常寒冷的冬天,非常炎热的夏天。
流行:传下去,传开去。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四)初步感知自然段的意思,理清层次。
1、铺垫孕伏。(出示投影片)
(1)自学。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2、教师点拨,理清层次。
第1自然段:讲李时珍是明朝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第2、3自然段:讲李时珍立志学医。
第4、5、6自然段:讲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
第7自然段:讲《本草纲目》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著作。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栽择()纲()珍()
载()译()钢()诊()
2、填空。
(1)查字典。
查带点字要查部首再查几画选正确解释
记载①年.()②记在书报上。()
严寒酷暑①残酷。()②极,程度深。()
(2)选择恰当的词填写在括号里。
药方药材药物药效药物书
①李时珍暗自记下不少()。
②他一面行医,一面研究()。
③《本草纲目》是一本()。
④他亲口品尝了许多(),判断()。
3、熟读课文。
[1] [2] 下一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李时珍》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理清了层次,了解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问:
(1)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什么样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能被称为伟大的呢?
2、齐读。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轻声读2、3自然段。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李时珍的父亲为什么不愿意让儿子当医生,后来为什么又同意了?
(2)李时珍为什么要立志学医?
(3)李时珍为什么能说出一张对症古方?想像一下李时珍当时是怎样“处处留心”,“暗自记下”药方的?
(4)李时珍的父亲是不是仅仅因为李时珍说出了一张古方而同意他学医的呢?
(5)从这两自然段中你体会到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2、齐读第2――3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重、难点)
1、默读第4自然段
2、学生自学、质疑,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说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层?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2)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话起什么作用?(过渡)
(3)李时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七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天外来客―陨石》教学设计2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描写陨石知识的诗歌,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了解陨石的奇妙,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天外来客――陨石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积累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三、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天外来客――陨石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四、教具准备
学生:提前搜集有关陨石的资料,可以问爸爸妈妈,可以看课外书、电视节目。
教师:搜集有关陨石的图片及其它资料。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观察法、谈话法、以读代讲。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谈“石”激趣,导入新课。
1、谈“石”导入
同学们,这是一个“石”字,谁能变个字形小魔术,在它的上、下、左、右任意一边加一部分,使其成为一个新字?(学生自由说)一个小小的.“石”字就这么有趣,大自然中的石头就更有趣了。
[以游戏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在课开始就充满兴趣]
2、教师出示“宇宙来客”陨石图
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块石头,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发现:这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它上面写着醒目的四个大字“宇宙来客”……)的确,这不是一块一般的石头,它来自浩瀚的宇宙,是天外来客(板书:天外来客)它的名字叫陨石(板书:陨石)
[教师出示“宇宙来客”陨石图,巨大的石块,赫然醒目的“宇宙来客”四个大字,给学生视觉带来巨大的冲击,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探索欲望增强。]
(二)展示资料,了解陨石
1、关于陨石你了解了哪些知识?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教师展示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出示:流星雨)1976年 3月8日,在我国吉林省下了一场奇特的雨,从天空中降落下来的不是雨滴,而是大块的石头,景象十分壮观,这就是流星雨。在这次流星雨中降落下来的石头共有100多块,最大的重达1770千克。(出示各种形状的陨石)陨石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的如米粒,有的似龟壳,千姿百态。
[通过展示资料,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对陨石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诗歌做好了铺垫,由于农村学生受条件所限,搜集的资料总是有限的,教师补充一些资料是非常必要的。]
(三)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关于陨石我们课本上有一首诗歌,同学们想读吗?
2、学生边读边标出不认识的生字,采用识字方法独立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辨别重点字词。
3、学生反复读诗歌,要求:读后告诉大家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读书收获,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点评。
[通过自读诗歌,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
[1] [2] 下一页
(四) 再读,理解内容
1、同桌合作读书,要求一人读一小节,读后互相评一评。
2、同桌合作读展示,集体评议。
3、教师范读。
4、学生评价教师朗读情况。
5、学生自读:注意每句话后最后一个字的读音。
6、指名读,集体评议。
7、集体交流读懂的内容。
(教后补记:我知道了陨石是石头也是星星、我知道了陨石是与大气摩擦产生的、我发现这首诗歌的每小节后的字的读起来非常顺口,让人越读越能读出其中的韵味来……)
[注重了以读为主,读的形式多样,同桌读、教师读、自己读、指名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陨石的奇妙。]
&nbs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八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爸爸和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1.在预习中能读准文中生字的字音,同过查字典理解“珍宝”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了解“我”将那本又薄又破旧的书视为“珍宝”的原因,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3.通过想象说话理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的意思,体会“我们”的爱书之情。
4.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并激发学生与书交上朋友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了解“我”将那本又薄又破旧的书视为“珍宝”的原因,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子。
2.通过想象说话理解“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的意思,体会“我们”的爱书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说“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的这番话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课题引入
师:英国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是最好的营养品。”同学们,你们觉得读书有哪些乐趣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与读书有关的阅读课文《爸爸和书》。板书课题:5 爸爸和书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3)在不懂的问题旁做上记号“?”,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解答。
二、指导阅读,引导质疑。
1.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的第几小节写了这件事的经过?
爸爸很喜欢给我和姐姐买书,但《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却比任何一本都珍贵。(3―13小节)
2.根据学生质疑总结出示问题。
一本又薄又破旧的书,为什么小作者却觉得它是“珍宝”?
三、研读课文,领悟方法
1.出示问题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寻找答案。
(1)寻找重点句
尽管这本书很薄很薄,我捧着它还是像捧着一件珍宝似的。
(2)理解关键词
1)“珍宝”是什么意思?(珍贵的宝贝,泛指有价值的东西。)你觉得那些东西可以称得上珍宝?
2)又破又薄的书怎么会成为作者心中的珍宝呢?让我们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体会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3)体会句子含意。
爸爸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给我买这本书的?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出示句子a.
那时候我还小,爸爸所在的那家公司倒闭了。爸爸只好去做临时工,妈妈也要出去干零活。
品读理解:
临时工的活是很辛苦也很不稳定的,随时都有被解雇的可能,因而爸爸不可能有稳定的收入。而妈妈干零活也只能赚取微薄的收入。由此可见小作者家的时的生活是很贫穷、困苦的。对勉强维持生计的一家来说,书实在是一件奢侈品。
板书:生活窘迫
2)出示句子b.
“不过,给你买一本书,今天就不能乘汽车回家了。你愿意走路,就给你买。”
品读理解:
当时小作者家的生活实在太艰苦了,拿不出多余的钱来买书,要买书,就得省下坐车的车钱,买这本书真是不容易啊!)
板书:省下车钱
3)出示句子c.
我跟着爸爸往回走。路真远啊!我有些走不动了,爸爸把我背了起来。过荒山大桥时,寒风呼啸,我冷得直发抖。
品读理解:这一段是环境描写,不坐车的代价就是受累,挨冷,从侧面写出了这本又薄又破旧的.书来之不易。
4)出示句子d.
“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但是不这样做,爸爸就没法给你买这本书了!”
品读理解:看着孩子走这么长的路,收这么多的累,父亲也不忍心,可是为了让孩子有书看,为了孩子能成为爱读书,有知识的人,父亲又不得不这么做。所以这本书更显珍贵。
(4)体会人物情感
出示: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泪说这番话的。
含着热泪说明爸爸的自责和无奈,这里体现了一位父亲的良苦用心和对子女的殷殷希望。
2.分角色朗读3―13节,加深体会这本书的珍贵。
四、拓展说话,揭示中心
爸爸给我们买的一本旧书都是如此不易,那么我们书架上的100多本书又是怎么来的?请你用文中的两个词语来概括。
板书:节衣缩食,省吃俭用
1.为了买书,我们可能还会省下那些钱呢?请大家展开想象,说一说。
我们可能省下了的钱去买书;省下()的钱去买书;省下()的钱去买书。听着爸爸念书,我们渐渐懂得了读书的乐趣,读书可以(),可以(),可以()。
在爸爸的引领下,我们一家人都爱上了读书。虽然我们家的物质生活是贫穷的,可我们在精神上却是富有者。
五、课外拓展,积累名言。
学了这篇课文,你对书一定又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有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高尔基
读书如吃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
板书:
5 爸爸和书
视为珍宝
生活窘迫
节衣缩食 节省车钱 省吃俭用
受累挨冻
流着热泪
(热爱学习)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9个字。
2、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4、了解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主要事件,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ppt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送往小木屋的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是啊,战士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就是“信”,课文中有一句诗表达了战士们这种深切的渴望,那就是--“家书抵万金”。
二、学习古诗,理解“家书抵万金”
1、你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
2、介绍诗歌背景:这句诗是杜甫所作的《春望》中的名句。它写于唐朝的安史之乱,当时战事紧张,烽火不息,杜甫坐困长安,与家人音讯隔绝,他日夜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他多么想知道远方的亲人是否平安,他多么盼望能收到一封家信呀!因此他发出了--“家书抵万金”的感慨!
3、齐读诗歌,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
4、理解“家书抵万金”的意思。
5、在那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一封家书显得弥足珍贵,而现在,和平时期我们要传递信息非常方便,那么是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说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吗?
6、生质疑。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课文1-6自然段
1、默读1-6自然段,边读边想,为什么说“家书抵万金”?生默读思考。
2、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指导朗读。
(1)任务艰巨: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通过刚才的默读,你知道为什么“家书”会“抵万金”呢?
②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看出?战士们常年驻守在这里,为了什么?
③朗读体会。
(2)生活条件艰苦:
①你抓住哪些词看出战士们生活条件艰苦的?
②指名朗读体会。
③任务的艰巨,战士们勇于承担;生活条件的艰苦,战士们也克服了。可摆在他们面前更大的困难是什么?
(3)生活单调、寂寞
①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②理解隔绝、单调、寂寞的意思。
③从哪些词句具体看出他们渴望收到信呢?
④写信,就是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最好办法,写信、收信,才能使他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变得丰富、生动。让我们用读书声来表达我们深深的敬意。生齐读。
(二)学习课文7--8自然段
3、刚才,我们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7-8自然段,边读边划出能体现出“家书抵万金”的词语和句子。
4、生自主读书体会课文。
5、交流汇报:
⑴指导员了解战士们的心,他是怎样把信送到小木屋的?
①“揣、捏着、边吹边走、留下了他的指印”
②他为什么这样小心?他拿着这些信,走在大森林里,他会想些什么呢?
③用动作演示指导员送信的经过。
④朗读体会。
⑵战士们收到信后又是怎样拆信、读信的呢?
①指名读。
②比较句子。(语文天地d4)
三个战士谁也舍不得立刻拆开信,实在憋不住了,就从口袋里慢慢掏出慢慢撕开慢慢地读。从这天起,他们每天把信掏出来读一遍,直到一字不差地把信的内容都背下来。最后,信纸折叠处都烂了,才被小心地夹在笔记本里。
他们没有立刻拆开信,过了好几天,才把信掏出来仔细地读。从这天起,他们经常读信,最后把信的内容都背下来了。
③哪个句子好?为什么?从这些词中你看出什么?
④你能把战士们小心翼翼地读信的样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⑤指名读,小组读,师生接读。
6、战士们是这么渴望得到信、他们对自己收到的信竟是如此珍爱,我们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家书抵万金”哪!哦,孩子们,为了保卫森林,我们的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坚守自己的岗位。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四、拓展延伸
1、你想跟森林战士说什么呢?
2、假如你是指导员,你拿着这些珍贵的信,会怎么对战士们说?生练习说话。
3、总结:你们说得太精彩了,守卫森林的战士们一定盼着早日收到你们的来信,这节课后就请你们拿起笔,把你们刚才说的写下来,早点给战士们寄去吧!在他们心中--“家书抵万金”哪!
[《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十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4、了解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2、了解到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2、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导学过程:
一、导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讯方式越来越发达,可在偏远地区,他们唯一的通讯方式还是写信,而且信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二、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1、自渎课文,想办法解决文中生字。
2、检测字词:对照一类、二类生字条,同桌一起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概括总结主要内容。
2、分小组讨论:为什么“家书抵万金”?这封家书和平常的家书一样吗?
(1)抓重点词句体会森林战士生活艰苦、单调、寂寞。
(2)鼓励学生把自己理解到的读出来。
(3)用语言渲染:信可以使他们消除寂寞,与外界取得联系,点明信对战士来说多么重要啊。
3、当他们得到信时,又是什么表现?
(1)指导员怎样送信?战士们又是怎样拆信、读信?体会指导员对战士的一片爱心,以及战士们对信的珍爱。
(2)怎样才能把那种感情读出来呢?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主要事件,并体会怎样把事件写具体。
2、进一步体会课文,激发学生为森林战士写信的热情。
3、完成语文天地d4。
4、指导写字。
导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的是什么?
体会三名森林警察是为了保护祖国最北部九十七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宁愿自己过上这样艰苦的生活,他们是多么伟大啊。
二、读了作者写的这篇课文,我们深受感动,想想作者为什么能写这么感人?他怎样把事情写具体的呢?结合语文天地d4 。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抄写生字。
四、布置作业:
[《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十一
教材分析:
《送往小木屋的信》,是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书信》这一主题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文通过描写三名森林警察部队的战士为了保护祖国最北部九十七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在小木屋中过着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体会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的原始森林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并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保护森林的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及渴望得到信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热爱边防战士的思想感情。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家书抵万金”的深刻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防战士为了保卫祖国的原始森林勇于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为边防战士写信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哪位同学曾经有过给别人写信或者收到过别人来信的经历?(指2~3名学生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和信有关的,请大家齐读课题--送往小木屋的信。
二、检查预习。
1.请同学们打开书109页,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那么在读课文的过程当中,你觉得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容易出错呢?谁愿意起来说一说,提醒大家。
2.学生提醒大家哪些生字容易读错,教师相机出示“公顷”“疙瘩”“牛虻”,引导学生齐读,指名读含有“揣”字的句子,并让学生通过演示“揣”的动作,理解揣的含义。
3.出示“隔绝”。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词语吗?谁能来读一读。请大家认真观察“隔”这个字,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相机出示课件提醒学生右边下半部分里面是一条横,不要多写(1~2生)。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看出大家预习得非常认真。下面,请同学们来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想一想:送往小木屋的信和同学们收到的信有什么不同呢?
2.学生读完后,引导学生说一说:“同学们,谁来说一说,送往小木屋的信和同学们收到的信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相机引导。课文当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出信的珍贵呢?(家书抵万金)为什么这句话最能体现出信的珍贵呢,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你是从哪体会到的?还有哪位同学谈谈自己对“家书抵万金”这句话的理解?(1生)课文当中的家书为什么抵万金呢?(板书)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课文,从课文当中寻找答案。
四、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1~5自然段,看看从这几个自然段当中,你能了解到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生活的困难和单调寂寞。
3.同学们,战士们的生活非常单调、寂寞,除了没有电、没有电视机、带来的书籍也十分有限外,还会因为什么呢?请大家结合我们现在的生活,想象一下。
4.学生交流,进一步体会战士们生活的单调和寂寞。(如不能和父母在一起,节假日不能和家人团聚等等)
5.同学们,战士们的生活这样单调、寂寞,他们为什么不从大森林中走出来,去享受外面丰富多彩的生活呢?(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的大森林,保卫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6.小结:同学们,为了保护祖国的原始森林,战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常年住在这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不仅要克服了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还要接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单调和寂寞,他们是多么了不起呀!
7.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知道战士们为什么觉得“家书抵万金”吗?(2~3名学生)
8.在这样单调寂寞的日子里,能收到一封信对战士们来讲真是太珍贵了,真是“家书抵万金”哪!
五、学习课文6~8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6~8自然段,看看从这些自然段的哪些语句当中,你能体会出“家书抵万金”?
2.学生默读自学,画出相关语句,教师巡视指导,相机评价学生学习方法。
3.同桌互相交流,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出“家书抵万金”?
4.全班交流。
5.教师根据学生谈到的句子或者段落随机出示,请学生谈体会。
随机出示:
a:只要不当班,他们就拼命写信,给战友写、给父母写、给朋友写。写完,还要在信封背后重重地写上“见信速回”的字样。
(1)你是怎么体会出家书抵万金的?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谈自己的体会,并相机板书(战友、父母、朋友)。
(2)小结:从战士们的表现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他们真是太渴望得到信了。同学们,你们能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吗?把战士们渴望得到信的心情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3)指名读,评价后再指名或者齐读。
b:半路上,他发现身上的汗把口袋里的信浸湿了。指导员懂得这些信对战士们多么重要,他不敢把信揣在口袋里了,而是用手捏着边走边吹。当他走到小木屋时,信被他吹干了。信封上留下了他的指印,也印着指导员对士兵的爱心。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段话,看看指导员在送信的途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他又是怎么做的呢?(1生)
(2)同学们,在指导员捎给战士们的信中,有战友写的、父母写的、朋友写的,还有少先队员写的(板书:少先队员)。指导员要把这些信送到森林深处的小木屋当中要走很长的山路。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指导员在送信的途中还会遇到哪些事?他又会怎么做呢?
(3)引导学生想象,指导员在送信途中遇到危险或困难时,会怎样对待手中的信。
(4)学生谈自己的想象。(2~3名)
(5)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指导员克服了重重困难,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手中的信,指导员为什么这么做呢?(生谈)他为什么这么爱自己的战士呢?
(6)小结:同学们,为了保护祖国的原始森林,战士们远离了家乡和亲人,他们付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指导员太爱这些可爱的战士们了,所以才会克服重重困难,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些信。送往小木屋的每一封信中,不但寄托着指导员对战士们的爱,同时,也寄托着远方的亲人、朋友对战士们深深的爱,这些寄托着爱的信是多么珍贵呀,难怪战士们感觉到“家书抵万金”哪!
c:三个战士谁也舍不得立刻拆开信,实在憋不住了,就从口袋里慢慢掏出慢慢撕开慢慢地读。从这天起,他们每天把信掏出来读一遍,直到一字不差地把信的内容都背下来。最后,信纸折叠处都烂了,才被小心地夹在笔记本里。
(1))同学们,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话也是描写战士们拆信和读信的情景的,请你认真读一读,和书中的句子比一比,你觉得哪一段话写的好呢?
(2)学生自由读,谈体会。
(3)问:“你从三个慢慢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4)小结:同学们,在单调、寂寞的日子里,读信是战士们生活中是最幸福的事情,他们想让这幸福的时刻无限制地延长,于是才会慢慢掏出慢慢撕开慢慢地读信。可见,战士们是多么珍爱他们收到的每一封信呀!
(5)请学生再来谈一谈。随机把学生谈到的词语点击变红。
(6)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战士们对信的珍爱。
(7)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一段话,边读边想象战士们拆信、读信的情景,把战士们对信的珍爱读出来。
(8)学生练习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评价,配乐朗读(2名)。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这些年轻的战士们保卫着祖国的原始森林,他们默默地无怨无悔地奉献着。他们用行动表达着对祖国的爱,他们通过信,传递着对远方的战友、亲人、朋友的爱。在单调寂寞的日子里,他们更加渴望能收到更多的人的来信,因为,每一封信都寄托着大家对战士们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对战士们来讲真是抵万金哪!同学们,也许,此时此刻,战士们正在小木屋中反反复复地读着一封封来信,也许,此时此刻,战士们正在期盼着你们的来信呢。同学们,你们想给战士们写信吗?如果你给战士们写信,你会说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和纸,把你的心里话写出来,让我们把心中对战士们浓浓的情和深深的爱通过信,一起寄给守卫着祖国原始森林的战士们。(完成板书)同时,也让我们共同呼吁(出示课件)学生齐读“所有热爱大森林的朋友,请拿起你手中的笔,给守卫森林的战士们写信吧!
[《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十二
《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
1.将预设目标转化为生成型目标。主要体现在,抓住文本中的主要段落,将理性的文字转化为感性的理解。使预设的教学目标呈现出立体化、个性化,从而转化为生成型。
2.变“教教材” 为“用教材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地进行了文本重组,不是循规蹈矩地、按部就班地逐段学习,而是抓关键,舍小处,使得教材为“教”服务。
主要的教学模式
主要的教学模式(名称):板块教学
主要的理论依据(基本理念):
1.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
2.读写结合,在语文实践中积累运用语言。
主要的教学环节:
1.情景渲染,导入新课。
2.初读感悟,自主识字。
3.抓住重点,细读研究。
4.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具体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绵延的海岸线上,在寒冷的雪山之巅,在荒芜的戈壁滩上,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到处都有我们最可亲可敬的战士们在驻守。在我国北方原始森林深处的疙瘩山上,就有一座平平常常的小木屋。在那里一封信就会给战士们带来无尽的快乐。想知道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送往小木屋的信》。(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识字
1.请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希望你能借助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之后,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字音都读准了吗?有信心接受我的挑战吗?请一组同学开火车来读,其他同学跟读。注意,火车开动了--(读词)
疙瘩 公顷 蚊子 牛虻 隔绝 书籍 揣在 憋不住 署名
疙瘩:这个词你读得很准。第二个字要读轻声。全班一起读!
牛虻:这个字的字音你读得很正确。谁能带领同学再读一遍。我们都见过蚊子,它吸食人的血液;而牛虻是一种吸食动物血液的昆虫。
揣是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它另一个读音吗?组词。(揣摩)揣摩就是--(反复思考研究。)
家书抵万金:谁给谁写信,可以称之为“家书”。
“家书抵万金”的意思就是--(一封家书能代替千万两黄金。)
“抵”在这里的意思就是--(相当、能代替
学习第7自然段
1.扫清了字词的障碍,我相信再读课文你们一定能读得更正确、更流利。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了3名森林警察战士的生活单调、寂寞。信,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
2.我们要往小木屋送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有关这封信的事呢?
3.请你默读这两段课文,边读边想,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这是一封怎样的信?(珍贵)
4.那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两个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语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封珍贵的信,把它们画下来。
(a.汗水--说明路途遥远,走的很急。因为指导员想让战士们尽快看到信。 )
汗水能把信都浸湿了,联系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去想一想,那里的环境怎样?
(第一自然段写到小木屋在“原始森林深处的疙瘩山上”说明指导员送信很不容易。原始森林就是很古老的,没有被开发的森林。而战士们又是在原始森林的深处,可想而知,指导员要走很远的路。这些路很不好走,而且没有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只能靠走路,走的都是林阴小路。所以汗水把信都能浸湿了。)
(我从“小木屋在半山腰上”,体会到指导员送信还要翻山越岭,很不容易。)
送信都这样艰难,可想而知,那里战士们的生活条件有多么艰苦。 你还从哪感受到信的珍贵。
(a.不敢把信揣在口袋里--指导员怕汗水把信浸湿了,这样就影响看信的内容了。)
(b我从“捏”也感受到这封信很珍贵。)
5.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你都没放过,读书可真认真啊!我们也来把桌上的信封捏起来。指导员就像你们这样很小心地捏着,而且还是边走边吹。
咱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指导员小心翼翼送信的情景表现出来。
[课件出示:指导员懂得这些信对战士多么重要,他不敢把信揣在口袋里了,而是用手捏着边走边吹。]
先自己练一练。指1名读。
这信对于战士来说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指导员是“不敢”放在口袋里。谁还想读?想读的同学,我们一起来读!
学习第8自然段
1. 指导员送信是这样小心翼翼,可见这信是何等的珍贵。再看看战士们拆信、读信的情景,你还从哪感受到信的珍贵?
(1.谁也舍不得--三个战士任何一个人都舍不得立刻拆开信,说明士非常珍惜它,否则一封信早就随随便便拆开了。)
人们对最珍爱的东西,才能舍不得,而战士们却舍不得拆信。[板:不得]
(2.实在憋不住了--说明战士忍了很长时间,确实忍不住了才把信拆开。)
你体会得很深。
(3.慢慢地--说明战士拿信、拆信、读信都很小心,生怕把信弄坏了。)
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战士对这封信的珍爱之情?先自己读读。谁想读?
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三个慢慢地应该读得再慢一点,要读出很小心谨慎的感觉。)
作者连用了三个“慢慢”写出了战士们一系列的动作,读这样比较长的句子时,我们还要注意停顿。
[课:就从口袋里慢慢掏出/慢慢撕开/慢慢地读。]
自己练习读一读。我们一起读!
2.听了你们的朗读,我感受到了战士们把信当成了珍宝。你还从哪感受到了信的珍贵
(1.每天看、直到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可以看出战士们把这封信读了很多遍,信的内容都牢牢地印在脑子里。
说得好,还有吗?
(2.折痕处--说明战士们把这封信看了无数次。即使折痕处都烂了,还生怕把它弄坏,要小心地保管起来。)
怎么读才表达出战士们视信为珍宝的那份感情呢?自己先读一读,体会体会!
谁来读?
读得很好。谁有信心超过她?你先说说她哪读得好,值得你学习。
(重点的词语都突出出来了。而且“小心”一词读得很慢,很轻。读出了那种小心翼翼的感觉了。)
让我们带着战士们对信的珍爱之情,一起读读这段话。(第8自然段)我来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话,第三句话女生读。
3.少先队员写的一封普普通通的信为何这样珍贵?谁能结合整篇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战士们的生活是单调的、寂寞的。因为郁郁葱葱、无边无际的林海,隔绝了小木屋和外面的世界。)
(那里没有电、没有书籍。)
所以战士们对信如此珍爱有加,因为
[课件:在这样平静寂寞的日子中,信,就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学习第6自然段
1.认真看,仔细想,在这句话中,哪个标点引起了你的注意和思考?
把这个逗号去掉,你再来读读这句话。指读。意思变了吗?
加上这个逗号,应该怎样读?指读。
你从中感悟出这个逗号的作用了?(去掉,意思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加上逗号,是为了突出强调信非常珍贵。)
2.谁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3.我觉得渴望这个词,你体会出它的含义了,读得很好。
“渴望”在这里还可以换成哪个词?(希望、盼望)比较一下,换成我们刚才说的这几个词,好不好,为什么?
(渴望的程度更深,是迫切地希望。)
4.战士们,如饥似渴地盼望着信,这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出战士们对信那份特殊的感情。
5.这真是--家书抵万金啊! 所以,作者向所有热爱大森林的人们发出号召
[课:最后一段]
少先队员们快拿起笔吧!先说说你们想写些什么呢?
(我想向战士们表达敬佩之情。我想长大也当一名解放军。)
6.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这张信纸上吧!写信时,希望你注意书信格式。
7.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8.回家以后,我们把信写完,可以按照这个地址寄出去。
[课:伊春市森林支队友好大队 战士收 153031]
快写在信封上。我建议我们的信不要一起寄出去。而是每天寄一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吗?
(战士们每天都能收到我们的信。他们每天都有希望。)
愿我们寄往小木屋的信,能给那里战士们单调、寂寞的生活带去一丝快乐。以此来回报战士们对我们的无私奉献。
[《送往小木屋的信》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十三
《送往小木屋的信》三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在学生和我共同找出学习这篇课文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后,我让学生读一遍课文,争取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全班同学大多采取默读的方式,读书相对比较快,只有坐在前排的一位女生大声朗读。其他同学都读完了,这位女生还有三个自然段没有读,虽然时间已经很紧,但我没有让她停下来,而是要求其他同学再看一看黑板上的问题,想一想自己找的问题对不对。一直等到这位女生全部读完以后,我才开始下面的教学环节。对此举动,我很满意。
后面的教学环节,基本上是先让学生说黑板上问题的答案,然后说说在书上哪一自然段,并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考虑到刚才是默读,这一次是齐读。学生读完以后找出关键和重点的词,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也有的段落是先找出字词后朗读。安排了一次用“渴望”的造句,三个学生就此问题作答,其中第三位同学说到农村小朋友渴望读书,我们应该给予帮助,我给予了特别评价,从学生眼神看,这位学生对这种鼓励很满意。但是,只是开始的几个问题处理得相对从容,后来发现时间不多,包办代替就多了一些,而且后面三个自然段也再没有安排学生读过。
我曾经说杨玲老师看表的事,就我这一节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我估计自己至少看了四次手表,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因为心里毕竟装着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且就我预先对自己的估计,会有一种闲适的心态,但走进教室才知道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我自己认为,与中小学教师交流也罢、与中小学校长交流也罢,我现在都不会在台上惊慌失措,但来到小学生的课堂上,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惊慌失措。自己上课时也努力地在追求闲适,但在这节课上,我感觉自己无法闲适。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自己准备很不充分,比如自己在读“浸”字时,读成了“侵”的音,自己觉得很没有把握,估计读错了,心里就有了犹豫和慌张。另一方面,和中小学教师交流不同,教师是成人,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判断力,我和他们交流,只要大的方面不出问题,一点小问题大家能够判断和修正,所以自己讲得大胆和放松(所以不怕在他们面前暴露自己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自己从来没有把自己看成专家);小学生不同,他们的判断能力和水平都还很不够,我讲错了,就可能使他们把错误的东西认定为正确的东西,所以就更加难以闲适。总起来说,发展到后面,学生也就很少有主体性了。
相对而言,我在关注教学内容、关注课本上花的时间比较少,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状态和学习要求上。我认为,这是一个处于教学成熟期的教学能手必须具备的素养。在这一节课,有成功的例子,比如在讨论谁写的信时,我不知道其他语文老师是否集中在署名“几个少先队员”这封信上,反正我自己一直想的就是“几个少先队员”,没有想到一个女孩说:“有家人的信、朋友的信,少先队员的信”,我问她理由,她说:“书上说捎去的是各自的信。”这使我大为感动,我坦白的告诉她,老师没有想到而她读出了这样的答案,我表扬她,并希望大家向她学习,学习她读出文字中没有明说但包含着的意思。但这个表扬也给后面的教学带来了一点麻烦——学生在后面的分析中纠缠于家信,这使“少先队员”会写什么,大家应该给战士写什么的讨论引入显得困难。又比如,指导员发现身上的 “汗”把口袋里的信浸湿了,我在巡视指导时,听到一位同学小声说:“那么冷,为什么汗浸湿了。”我感觉这是一个好问题,于是引导学生讨论,讨论中,大家说了这样几个原因:“路太远了,因为小木屋非常偏僻。”“可能夏天,天气热。”“指导员很着急,因为他知道战士们盼望尽快看到信,说明指导员关心战士。”此时我心里非常得意。失败的例子是:反思时,在课堂上,我听到学生说战士生活环境恶劣时,一位学生说到“小咬”,可是我听成了“小鸟”,当时我没有拿课本,书放在讲台上,过于托大,心想:“小鸟怎么会说明恶劣呢?”就没有理这位同学,也没有去看课本。事后,为了更好的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请杨老师复印教材给我,我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我才更清楚的理解了于永正老师的一句话:“好的教学来自于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其实,在没有完全熟悉教学内容的时候,奢谈把主要精力放在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关注上,根本就不可能。可以说,预先充分备课的意义被自己亲身感受和体验了一盘。
事后,杨玲说,读得不够。我自己感觉,重点字词关注也显得不够,也就是语文知识终究落实不够。黑板上的问题是基本解决了,学生在下课时很礼貌的给了掌声,这真是一群好孩子!
对于这堂课,自己感觉离预先设想的可能的效果实在太远,估计刚及格吧。但我很兴奋,因为我毕竟走出了直接面向学生上课的第一步,而且更重要的是,这节课使我想了比写在这儿更多的问题。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十四
选择在杨玲老师班上课,是因为经过近两年的交流和接触,我们已经能够平静坦诚地讨论和接纳彼此在教学活动中的不足。选择这样的听众,彼此可以少很多顾虑。这样说,可以以我在《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一段文字为例:在《新课程的故事与解读》“教师在课堂上忙什么?”一篇中,我写了一位小学教师在课堂上看了八次手表的事,为了体现对这位老师的尊重,我没有在书中说学校和老师的名字。没想到,在一次研修活动过程中,成都师范附小的杨玲老师在她们学校的“教师论坛”上,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报告:“陈老师在书中写看了八次手表的就是我,陈老师当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杨啊……’”
一方面,我为成师附小的这位敢作敢当的巾帼英雄叫好,另一方面,我觉得杨老师对我尊重的表达容易导致误解。会议结束以后,我和杨老师交换了意见,她建议我写进下一本书。
只有20分钟准备,我只能就大的教学思路和要引导学生讨论的主要问题进行思考。选择的结果是从读题目质疑开始,也就是课前学习质疑和生疑,以学生生疑的问题作为线索引起教学;课中解疑,用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和回答相关疑难;在解疑过程中,紧紧抓住相关的字、词、句,把语文知识落到实处,并相机渗透价值观念引导和健康情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在读题目以后,可能提出的问题,我相信能够提出来。
事先我给杨玲说,不要告诉其他人。听课的只有她和另外一位教师李琳老师,而且因为中途有事,她们也没有听全。
问候以后,我直接进入主题。刚板书完课题,我就发现自己不象小学教师,我在书写“的”字是用的是平常常用的行书,而下面坐着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于是我忙着纠正。课后,杨玲老师说,一上台,就可以看出我不是教小学的,还说,班上的学生有包容心,并没有因为看见这样书写就嚷起来。这是我自己也意识到的,另外一处不象小学教师是从学生眼中感觉到的,平常和教师交流,我有一个手势是希望老师们动心,把这种手势带进小学课堂,我发现一些小学生很好奇,检查自己,发现自己这种手势太多,后半截课我注意了收拾。这件事使我对面对不同对象,应该有变化,应该基于学生的经验和实际有了切身的体会。
如我期望,当我提出:“读课题时,我们想到了那些问题?”后,学生积极而踊跃的提出了他们的问题(也是我想以此展开教学的问题):小木屋在哪里?为什么送到小木屋?送给谁(小木屋的主人是谁)?谁送的信?这是一封什么样的信?谁写的信?信里写了什么?……同学们提问结束后,考虑到课文的内容,我又提出了两个问题:怎么送的信?送到信以后发生了什么?考虑到要以这些线索展开教学,我把这些问题都板书出来。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我都预料到了,我没有预料到的是学生提出了“信里写了什么”这个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很高兴,因为它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引发学生想象:“信里会写什么?”“如果你要写信,学了这一篇课文,你会写什么?”以此引出最后一段“哦,所有热爱大森林的朋友,请拿起你的笔,给守卫森林的.战士写信吧!”
但是,板书出了问题,一方面,自己本来字不好,暴露的是自己的短处;另一方面,我必须照顾小学生的学习经验,改写楷书,字太多,板书就比较慢,这就会损失很多时间,这个环节用掉七分多钟,这是我第一次看表,我意识到了时间的紧张。
对于这种导入和展开方式本身,我是比较满意的。所以杨玲问我感觉如何,我说我一直感觉好,说感觉好主要是对这种设计思路感觉好,并不是对细节感觉好。因为这种思路主要立足于教会学生如何在读书前读出问题,并在以后的阅读中扣住问题分析和体会字、词、句、段,尽管实际处理出现了很多问题。怎样才能减少时间浪费呢?事后想一想,觉得可以概括简写。如:就写“小木屋”、“谁写”、“谁送”、“怎么送”、“结果”等等。
上完课以后,又想,是否可以采用从“记叙文”结构分析入手,比如:“《送往小木屋的信》是一篇记叙文,从题目看,记的人还是记的事?”“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这件事发生在怎样的环境或者条件下?”围绕这样的问题展开可能也会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对于这篇文章学习有其特殊性,因为《送往小木屋的信》本身的事件很简单,而背景渲染篇幅很长,浓墨重彩,这样处理会突出体现环境描写的价值和作用,这是本文应该有的一个教学目的。必须承认,这是事后想到的一种方法,课前20分种没有想到这些。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十五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和氏献璧》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读本课11个生字,规范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条理清楚地讲述故事。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搜集资料理解“鉴赏”“坚贞”“价值连城”等词语和课后“古文”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使学生懂得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二、教材分析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说的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写了卞和三次献璧的过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在教学时,要重点理解卞和第三次献璧的过程,体会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的句子。让学生感受“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三、学生分析
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的识字方法,识字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他们能够阅读浅显的文章,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懂得文章蕴含的浅显道理。本班学生对于这种历史故事很感兴趣,思维比较活跃,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前准备
在教学前,教师与学生一起搜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感知。教师提前制作相关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把握文题,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和氏献璧》,生齐读课题。
1、师:通过预习课文,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和氏?
生:和氏是楚国人,它的名字叫卞和。
理解“献”和“璧”的含义。
生:“献”是指把东西送给别人。
师:我把这支钢笔送给同学可以说“献”吗?
生:我觉得不准确。
师:送什么东西用“献”?
生1:我觉得应该是送珍贵的东西。
生2:送给值得尊敬的人。
师:在这里是献什么?(师指板书中的“璧”)
生3:是指古代的一种玉,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
师:可以用“璧“组词吗?
生1:白璧微瑕。
生2:完璧归赵。
2、教师小结:从题目,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楚国人卞和献玉的事。那么,你想了解这个故事的哪些内容?
生1:我想知道卞和为什么献璧?
生2:我想知道卞和怎样献璧?
生3:我想知道卞和献璧的结果怎样?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试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有的同学查字典、有的同学查认字表、还有的同学问老师和小伙伴……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保护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其他同学听后评价朗读情况。
(评议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同学的长处,给同学提善意的建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欣赏他人。)
讨论汇报:读了课文后,刚刚同学们读题后提出的问题能解决了吗?通过读文,你还知道了什么,也可以说一说?
指名汇报。
生1:我知道卞和因为得到一块含着珍贵美玉的石头,所以要去献璧。
生2:通过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十六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2
青岛市市北区广饶路小学 何鸿
一、教材分析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的信,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和喜爱。通过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有关书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巴金爷爷的信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本课紧密的与主题相联系,以书信体的形式,用简明、清楚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出写信的基本格式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信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三年来的语言积累,可以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讲的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能够结合相关的词语和句子谈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其中的情感。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留言条和请假条的写法,因此对写信格式的掌握不是难点。相反,在学习巴金爷爷信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因为语言含义较为深刻,在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道理时,将会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会运用生字进行组词、造句。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并背诵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书信的一般格式。
4、能结合文章的重点词句,围绕中心句谈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加深对巴金爷爷的认识。体会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同时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同时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道理。
2、能结合文章的重点词句,围绕中心句谈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加深对巴金爷爷的认识。
五、教学设想
阅读教学中“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学习。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递进式”的阅读教学设计,可以为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提供一个好的渠道。“递进式”就是采用“初读”“细读”“品读”由浅入深的方式一步一个要求,目标逐层提高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感受,表达学习的感想。
六、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出示(巴金爷爷的照片):同学们认识他吗?(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2、你对这位老爷爷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3、老师:巴金爷爷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拜访的主人公,让我们来了解他《给家乡孩子的信》。(板书)
(二)讲授新课:
初读课文,扫清识字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出示词语课件,检查读词情况。
3、小组内轮读词语互相检查字音,老师指名朗读词语。
4、这些字大家认得又快又准确,有什么秘诀?(预习中多读几遍,遇到不会得字请教工具书)。
5、老师小结:大家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及时的请教工具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那巴金爷爷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了什么?我们来听听。(播放录音)
要求:认真听,想一想信中都说了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信中的内容。
要求:认真听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发言,如果大家交流的内容有相同的,那么就一起再去找找信中其他的内容。
[1] [2] 下一页
3、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4、以小组为单位,集体交流学习情况。
指一个小组进行集体交流,要求:其他小组认真听,如果有不同的地方可以给他们进行补充。
5、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了解信中的内容。
[这个环节只需要学生在熟练的朗读中明白每一段所讲述的内容即可,为下一步的理解,谈感受作铺垫。]
6、老师结合学生的表达,及时地总结文章表达的意思。
1―3段:表达写信的原因;4―5段:回答家乡孩子的提问。
6段:巴金爷爷对孩子的祝福。
&nb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十七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用冰取火》教学设计2
青岛贵州路小学 徐燕妮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一支探险队到南极去考察,在一个孤岛上,他们的打火器找不到了。探险队员用冰做成“冰透镜”,点燃了火,从困境中走出的故事。故事表现了探险队员的意志品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聪明与智慧。课文共七个自然段,一、二自然段主要讲探险队员在南极遇到了困难,也就是事情的起因。三到六自然段交代了用冰取火的过程,其中第三自然段用一句话点明了火的重要性;第六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怎样取火。第七自然段结束在探险队员欢快的气氛中。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
二、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特点,学生对生字的认知主要以自学为主,对课文的掌握要以各种形式的朗读为主要方法,对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也要融入到朗读课文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要学会复述课文。
三、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词,掌握一定的识字方法,积累优美的词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汉字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2、通过指导,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并了解其中的道理。
3、通过阅读课文,体会探险队员们的聪明与智慧,并结合实际,谈谈运用知识和智慧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道理。
四、学前准备
教具:课件、生字卡片、图片・学具:教科书、生字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火”,看到了火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根据经验回答。
是呀,同学们,火可以产生热量,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火,(边说边展示南极的图片资料)
2、你们来看,这是地球的最南端――南极,(课件展示)通过预习,你们已经对南极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谁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南极是什么样的?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南极的气温很低、风很大,到处都是冰天雪地。
3、在南极这样烈风、酷寒、暴雪的环境里,人们更需要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发生在南极的与火有关的文章:“用冰取火”。板书:“用冰取”,补充课题。
4、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齐读课题。学生谈对课题的质疑,用冰可以取火吗?在什么情况下想到的这个方法?怎么取得?是谁想到的这一方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探险队员是怎样用冰取火的。
(二)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小声读课文,要求:(1)注意你的读书姿势;(2)把你掌握不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3)把不明白的地方划出来。学生自读课文,解决不会字的读音。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课文的内容。
查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开火车读(出示课件)
摄氏度 徘徊 几乎 赐给 一筹莫展 束手无策 绝望 恢复 驱散 跳跃 一缕 焦点 茫然 干燥蓬松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2、学生朗读课文,指名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他们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谁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学生自评,互评。
4、谁来说一说你在读课文的时候,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学生质疑,并互相解疑。
(三)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火的作用非常大。同学们积极动脑,各抒己见,总结出第三自然段。“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体会火的重要性。
2、请同学读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指名读,一起读,在读中体会火的重要性。
3、既然火的作用如此大,那么在南极这样的环境中,如果打火器找不到了,会发生什么事呢?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年轻的队员望着惨白无力的太阳和茫茫的冰原,久久地思索着。”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柔和的太阳,为什么现在却说是惨白无力的太阳呢?这个队员在思索,他在想什么呢?从中你都看出了什么?
(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对课文的理解,理解“思索”的含义及内容,通过理解惨白无力的太阳,体会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十八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苏珊的帽子》教学设计2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爱心小测试。
你看到班里有一位同学家庭困难,双休日在街上卖报,你会选择什么方式来对待这件事?
a.・当作新闻告诉同学。
b.・组织班级捐款,帮助这位同学。
c.・组织同学和他一起卖报,帮助这位同学。
(二)初步感知:
师:从同学们的选择,老师看出来,大家都是富有爱心的好孩子,没有对别人的困难漠不关心的,这真令老师感动。实际上,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感动构成的,老师也是这样,这几天,我又被一顶“帽子”感动了。
师板书:帽子
奇怪吗?你奇怪什么?生答。
好,先来请几位同学读读书。大家仔细听,看她们的字音读准了吗?
出示词语。重点强调“落”字
读一读这两句话。
小明跑得真快,不一会就把我落在后面了。
豆大的雨点从空中落下来。
读完这遍课文你都了解到些什么?
相机补充课题:苏珊的帽子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一、二自然段
1、同学们只读了一遍课文就读懂了这么多,想不想去探望一下苏珊?
仔细读读一、二自然段,圈一圈,画一画,用你的心去看望苏珊、去理解苏珊,体会苏珊不得不戴着帽子上学的心情,好吗?
师:刚才的一番探望,你了解到苏珊是个什么样的小女孩?
出示图片(苏珊病前)
2、老师看出来了,大家都希望为苏珊做点什么,减轻她的痛苦。我们一起来讨论看看苏珊现在又遇到了什么难题吧。这句话挺长,大家自己小声多读几遍,体会一下。
出示:
虽然她那蓬勃的生命力和渴望生活的信念可以与死神――癌症一争高低,她的聪明和好学也足以补上落下的功课,然而,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对于她这样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来说,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为什么要用残酷这个词?
出示图片(苏珊病后)
当我们在学校快快乐乐地学习的时候,一个6、7岁的小女孩已经经受了癌症、化疗这些大人都难以忍受的身体的痛苦,可是让再去忍受孤独、忍受同学们惊讶的眼光,像看怪物一样看她的眼神,这种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实在――太残酷了。
(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可是苏珊病刚好一些,实在想念同学们,好学的她又怕落下功课,等不及头发长出来,就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快乐地小伙伴中来。爸爸妈妈找出苏珊生病前最喜欢的一顶帽子给苏珊戴上,鼓励她勇敢地回到日夜想念的小伙伴中间。但是口头的鼓励和一顶帽子就真的能让苏珊像以前那样无拘无束地回到小伙伴中间吗?
出示:
但是,她站在教室门口却迟迟没有进去,她担心,她犹豫,因为她戴了一顶帽子。
板书:担心、犹豫
挡住了光秃秃的脑袋,苏珊为什么还是迟迟没有进去?闭上眼睛替苏珊想一想,为什么要因为戴着一顶帽子而担心和犹豫?联系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
板书:担心、犹豫
[1] [2] 下一页
2、可是苏珊的担心是多余的。大家看看苏珊走入教室的时候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呢?老师请一位同学起来读一读。
但是苏珊终于硬着头皮走进了教室,意想不到的是,她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场景?请一生读一读。
见到这场景,如果你就是苏珊,你会怎样想?
3、正因如此,苏珊的.担心和犹豫都没有了,
出示:
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了。
什么原因让苏珊“自如”?
板书:自如、轻松
如果你就是苏珊,你会怎样向妈妈说一说那种场面和感受呢?
(将这一段中的“她”都换成“我”来读。)
师:我的孩子,上帝保佑你如此的幸运,使你能和同学没有什么两样?
三、体会第三段
1、咦?别只顾着替苏珊高兴去了,大家想没想过,怎么这么巧?老师恰好布置每个同学都戴帽子,才使得苏珊的担心和犹豫一扫而光,才保护了苏珊那颗被癌症折磨得更容易受伤的心灵?
怎么不是巧合呢?说说你的根据。
你们真像名侦探柯南,老师只说了一句话,你们就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当然你们不是在断案,而是用你们的敏锐看到了苏珊的老师那颗关注自己学生心灵的爱心,帮我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做你们的老师是幸福的。
2、那么,老师让大家都戴帽子的目的是什么?她为什么不告诉大家苏珊的情况?(回顾刚才看苏珊图片同学们的表现)
引导学生体会平等的关爱。(板书)
3、你现在如果是老师,心中已经有了这个计划,你会以怎样的语气来怎么布置这个作业呢?
出示:老师的一段话。
五、回到第五段
1、站在老师的角度读第五自然段
正是老师为苏珊创造了和其他同学平等的氛围,才使苏珊终于与同学们自如地见面了,那么老师看到这个场面又会怎样想呢?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词来形容她此时的心情:欣慰。
好,现在你就是老师,向大家描述一下这个由自己导演的爱的喜剧的成功的欣慰和高兴。
再读。音乐起。
2、一位充满爱心和细心的老师,一个巧妙的作业,在班级中建立了一种平等的关爱的气氛,保护了苏珊的自尊,一顶顶帽子展示了一个温暖和谐的集体,同学们想不想也加入这个集体?
大家也来戴上你们的帽子,再读一读,共同感受在这个平等的环境里的送给苏珊轻松和自如吧。
师引:日子――
戴着的帽子可以忘记,但是大家记住了:(大家谈)
师小节:当你要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忘了先想一想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以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需要你帮助地人,这样的帮助才是真正的帮助。
师:再让你做那道爱心测试题你的答案会不会变呢?
(根据时间,灵活控制让不让学生具体回答。)
师:我想同学们学到这里,除了感动之外还应该有一点自己的思考,老师就喜欢将平日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写下来
送给小木屋的信阅读答案篇十九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 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准是,编队”等词语,能把反问句改・ 成陈述句。
・ 2.能用读懂儿童科普文章的读法读懂文章,培养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兴趣。
・ 3.能初步背诵2-5小节,会仿写诗句。
教材重点和难点:
・ 1.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 2.学会仿写诗句。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揭示课题
1.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你们是怎么知道秋天已来到我们身边?(树叶黄了,树叶落了)
2.出示课件,逐幅展示一年四季的变化,并提问:从这几幅图画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3.对,燕子妈妈从南方飞回来了,她在屋檐下找寻她从前的家,欢快的歌唱,我们知道春天来了;然而在蔚蓝的天空中,一群大雁,恋恋不舍的离开故乡,去寻找另一片天空,我们知道秋天到了。这都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话,她时时刻刻都在悄悄地对我们说话,而他的语言也是各种各样的,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 《大自然的语言》 (出示课题)
读了课题之后你会提出那些问题? (教师总结归纳)
(用课件出示)・(1)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 (2)这些语言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3)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二.组织初读 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 给诗歌的各节标序号,并想想从诗中你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诗句。
三.研读品味 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 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并完成练习:我读懂了第( )小节,知道了。
( ).
2.互动交 指导点拨 。(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
(第二小节) (1)课件展示(蓝蓝的天空,白云高高的飘)看到蓝天,白云,草地你有怎样的感觉。
(2)一词“高高”怎样,“高高”换成“很高”好么?
“准是”换成“一定”好么,“准”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读高高声调高而上扬,准是读得肯定.
(第三小节) (1)课件展示 (蚂蚁搬家)为什么下雨前,蚂蚁要搬家呢?
(2)指导朗读. 也读重音.先自由练读,再点评指导.
(第四小节) (1)课件展示 (一个个静态的“逗点” 一“逗点”, 摇着尾巴游动)这是什么?(逗号)仔细看看.这是什么?(小蝌蚪).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啊!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啊?
(3)自由练读,结合点评指导朗读。
(第五小节) (1)课件展示 (一行大雁编队南飞)为什么大雁南飞就是秋天到了呢?
(2)什么叫“编队”?编了什么队?
(3)指导朗读。
学习“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和“大雁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两句反问句。
把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用课件出示)
(第六小节) (1)课件展示 (一圈一圈的年轮)。什么叫年轮?
树木和我们一样都有自己的年龄,树的主干每长一年就有一圈环行纹理,这就是年轮。
(2)从年轮中你还知道什么呢?
(3)指导朗读。
3.・(1)现在我们知道白云,蚂蚁,蝌蚪,大雁,树木的语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从2-6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读一读。(可以个人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