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1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一
摘要:该文指出,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课程的教学周期长,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压力均不足;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必要的渐进性和系统性;课程之间缺乏衔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习相互影响,教学效果无法保障;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该文提出对课程教学安排模式进行改革,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主要包括纯粹分段式和混合分段式2种形式。最后,该文针对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教师劳动的强度和密度加大、学生的疲劳感和厌学情绪增强、实验室相对紧张、各课程的教学安排不尽合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安排模式;纯粹分段式;混合分段式
园林设计类课程在园林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园林制图、园林设计、施工设计等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渐进性等特点。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涉及绘画、设计、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所以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不一定完全适合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要求。为此,笔者期望通过对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探讨,能够改进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安排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传统教学安排模式存在的问题
园林专业设置的课程可以按照园林植物类、园林设计类、园林施工与管理类三大模块来划分,其中园林设计类课程主要包括美术基础、园林制图、测量技术、园林史、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计算机辅助设计、园林工程等有关园林设计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课程,课程数量可达10门以上。目前,由于园林设计类课程较多,而教学时间只有4-5个学期,所以园林专业每学期都要同时开设多门设计类课程。
(一)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必要的渐进性和系统性
在园林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园林设计类课程的安排往往是从学期开始直至学期结束多门课程同步教学、齐头并进,最后统一考试。例如,在同一学期内,同时开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和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虽然学生同时学习这2门课,但在他们的思维中这2门课是彼此孤立的,所以在理论学习和园林设计中无法真正把这2门课的内容完全融会贯通起来。而事实上,这2门课的内容之间是有渐进性的。学生应该先学习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对整体园林有了全面的认识和具有了总体的设计能力之后,再学习园林中的重要元素――园林建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具系统性,才能使学生把握好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至于其他的设计课程,教学安排也应该遵循由基础训练到高级应用的渐进式原则。
(二)课程的教学周期长,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压力均不足
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特征是教学周期较长,每门课的教学时间至少要1个学期。但是,每周的教学课时较少,通常1门专业课程也只有4-6学时。这使学生平时的学习缺乏紧张感,存在应付思想;而且由于要同时学习多门课程,所以学生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很难完全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
(三)课程之间缺乏衔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
由于园林设计类课程存在多门课程同步教学、每门课的教学周期较长等特点,课程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所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有些问题往往要到学期结束后才能真正反映出来。这时教学过程已经基本结束,一些问题已经没有时间予以解决。而到了下学期,其他任课教师由于对学生了解不够,所以一切又要从头再来,存在的`问题容易被掩盖和忽略。这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事倍功半。
(四)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习相互影响,教学效果无法保障
园林设计类的专业课程一般都需要安排实习,实习时间穿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样,每门课程的实习都会导致其他课程的教学中断,从而影响其他课程正常的教学节奏。这最终导致各门专业课之间相互影响,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
二、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采取的主要形式
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是一学期内a、b、c、d等课程同时开设,学期结束前统一进行期末考试。本文所探讨的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主要考虑的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安排。其特点是在1个学期内几门专业课程分段逐个递进开设,各门课程在各自的教学时间段完成所有的课堂教学和实习以及考试等内容。考虑这一模式实施的可能性和各门课程的特点,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可以采取纯粹分段式和混合分段式2种形式。
(一)纯粹分段式
纯粹分段式,就是在1个学期里几门专业课程全部依次开设,各门课程相互衔接,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为4-5周,实习周紧随课堂教学之后,且这段时间不开设其他专业课程。例如,如果某个学期开设a园林制图、b园林规划设计、c园林建筑设计、d计算机辅助设计4门专业课程,那么在每周24学时、16个教学周的总学时里,按照渐进原则,第1个4周安排园林制图课程,第2个4周安排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第3个4周安排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第4个4周安排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每门课程每周24学时。每门课程在各自的4周内完成课堂教学、实习和考试等全部内容。
(二)混合分段式
混合分段式,就是在1个学期里部分课程按纯粹分段式安排,另一部分课程按传统的同时开设的模式安排。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相对灵活,便于在现有的课程安排模式下进行局部的调整,可操作性强,并且不影响学生素质教育课程、选修课程的教学安排。例如,如果某个学期开设a园林植物栽培、b园林植物保护、c园林规划设计、d园林建筑设计4门专业课程,那么在每周24学时、16个教学周的总学时里,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可以按照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同时开设园林植物栽培和园林植物保护这2门课程,16个教学周每周每门课各安排6学时;而按照纯粹分段式安排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建筑设计这2门课程,前8周开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每周12学时,后8周开设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每周12学时。如果有需要单独开设的课程实习,实习时间紧随课程教学时间之后。
三、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优势
(一)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渐进性
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使课程教学的安排更具系统性和渐进性。根据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确定各门课程开课时间的先后,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思路清晰、逻辑严谨、系统性强;也有利于教师授课时把握好教学的节奏,使整个教学活动稳步向前推进、一气呵成,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
(二)缩短课程的教学周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压力
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一个特点就是课程教学的周期较短,而周学时数增加。这必然要求学生增 强学习的紧迫感,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读懂、看透、练精”一门课程。同时,结束一门课,测试一门课,可以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促使其平时抓紧时间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便于教师灵活处理
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使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周期缩短,教学时间相对集中,还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处理,更为灵活地调整教学活动。而且,各课程之间相隔的时间短,也便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使课程间的衔接比较顺畅。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励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竞争意识。
(四)各课程之间的授课和实习互不干扰,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基本解决了专业课程实习干扰其他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节奏的问题。每一门课程从课堂讲授到实习都是可以在相对独立的时间内进行,既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又不影响其他课程的正常授课,从而使整个学期的总体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四、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一)教师劳动的强度和密度相对较大
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教师的劳动强度和密度相对较大。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应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性,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容易为教师所接受;而且在实施集中教学的同时保证把课余时间留给教师,使教师拥有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而提高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对教师的吸引力。
(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疲劳感和厌学情绪
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学生是否接受。集中教学固然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但是,由于学生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较为集中地面对同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难免会增加疲劳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趣味性,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气氛,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三)实验室相对紧张
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还面临着实验室相对紧张的问题。通常,比较理想的是上课的班级有固定的制图室、设计室和计算机室。这样,可以避免不断更换教室使学生的绘图工具和各种书籍难以携带等问题的产生。因此,学校应根据园林专业的特点增加一定数量的实验室。同时,由于园林专业的课程教学和实习都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所以可以减少普通教室的需求。这样,在整个教学资源没有增加、只是做一些结构调整的情况下,学校应协调好各实验室的使用,做到既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又不浪费实验室资源。
(四)各课程的教学安排不尽合理
实施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的关键就是系统地考虑各课程之间的衔接,然后予以统筹安排。首先是考虑课程安排的前后顺序,根据课程间内容的深浅和衔接渐进地安排课程,并严格禁止以任何理由随意调换课程顺序。
其次是在各个学期都要协调好以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设置的课程与以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设置的课程之间的关系,不仅要保证彼此间互不干涉,还要加强彼此间的互相促进和补充。尤其是要在保证素质教育课程、选修课程等教学计划正常实施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式教学安排模式设置专业课程。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二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采用了“行动导向”的“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在教学过程中,遵照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和工作过程顺序进行设计。学生通过对自身经验的反思和批判性检查,验证、丰富和更新自己的行动模式和认知结构,达到提升行动能力、解决职业活动中的问题的目的。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帮助的情况下围绕已经明确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起咨询和辅导的作用。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
2根据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规划教学内容
可将教学资料内容规划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方案、工作任务单、课程引导文、引导性教学ppt、学习参考资料清单。
2.1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职学生已经学过了独立的和分散的专业课程。如何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衔接,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是目前高职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以下的能力:能够完成中等复杂零件图的制作和输出,手工编制较简单的cnc程序,操作数控铣、数控车床,应用一种cad/cam软件完成零件的三维建模,手动检测零件的尺寸精度,编写数控加工工艺文件,使用专业术语交流,借助技术手册阅读图纸的相关技术要求。
2.2教学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课题名称:低碳环保风力装置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教学时间安排:10课时。学习/工作任务描述:学生根据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的部分图纸,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区内,以低碳环保的设计和制造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调试工作,并及时记录和总结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完成该项任务,需要进行必要的分工和合作,最终实现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每组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与设备管理员、工具管理员做好交流沟通,安排好加工时间段。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学生要明确低碳环保设计理念,注意使用现有设备、工装夹具、刀具和量具完成加工制造任务,注意设计的零件与现有零部件的配合关系,在几何精度方面查阅相关技术手册。该任务需要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和安全准则,规范设计制图和设备操作。在任务结束时要归纳整个设计和加工过程,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自觉保持安全作业,遵守“5s”的工作要求。教学/学习目标:学生以小组的团队形式,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根据低碳环保产品设计理念和思路以及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机床设备使用安全准则,提出对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的产品设计方案,并能够在小组内进行比较和评价,得到最佳实施方案。学生要能够对比和评价产品的数控加工工艺方案,最终确定最佳的解决方案,并实施加工。根据产品的装配和调试的相关技术标准,学生要对已完成的任务进行总结、评价和汇报。学习完本项目后,学生应能够完成低碳环保小型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包括设计原理分析、机械零件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数控加工工艺方案的优化与制订、数控程序的编制与调试、中等复杂零部件的数控车与数控铣配合的操作加工。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学生更加关注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其相关的环保意识也有所增强。教学对象:高职教育制造类专业的第五学期学生(制造类专业,例如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教学内容:根据低碳环保的理念,某企业设计出了低碳环保风力装置。现给定一风能,根据能量转换原理,创新设计与制造一风能驱动叶轮转动,进而带动传动机构和驱动机构,实现物料传送的机械装置。物料尺寸φ25mm×10mm,物料材质为塑料或尼龙;顶杆作直线往复运动,行程范围为30~50mm。教学过程:仅提供该装置部分工程图和部分零部件,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产品工程图(部分),分析、讨论该低碳环保产品的设计理念和使用场合,编写产品设计说明书。在掌握新产品的整体结构后,完成缺少的零部件设计,遵照国家标准完成工程图的制作;完成该产品的三维实体图的绘制,实现虚拟样机的装配;对设计零件进行工艺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工艺方案,按照工艺文件完成零件的数控加工制造;最终将产品所有零部件装配,进行装置调试。教师需要参与学生的设计方案和工艺方案的讨论过程,指出关键问题所在,如对于cad/cam软件使用能力、标准件的选用方法、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思路、数控加工操作尤其是数控车/数控铣的组合加工、装配调试的注意事项等。
2.3教学环境设计与资源配置
教学车间,学习讨论区与加工区以玻璃幕墙隔开,一是避免噪声,二是保护学习讨论区设备。中间区域为小组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场所,需要配备电脑和电源插座。该设计模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实施,学生可以在加工现场旁进行讨论和学习,这很好地解决了实践与理论分离的问题,有利于综合性教学课程的开展。
3结语
上述设计和规划能够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种行动导向的“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模式,通过近似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适应团队工作模式的综合能力。该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技能大赛引领教学改革的一次探索和尝试,是将技能大赛项目向课堂转化的一个典型案例,也是应用技术型学校进行行动导向课程改革探索的典型案例。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三
专业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
论文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定义及其结构,并指出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现实。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幼儿园教育活动 指导类课程 现场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主要包括幼儿园领域活动指导课程(其中又包括若干课程,如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和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等)、幼儿园主题活动指导课程和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具体设计、实施与实际指导。然而,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并没有很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归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相分离。再者,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经验不足,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学习中,对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指导两个方面的学习都表现出很大困难。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希望本研究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现场教学模式及其结构
(一)现场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现场教学模式是指课堂设在工作现场或模拟工作现场,将课程中抽象化、概括化的理论知识以现场实景、实事、事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直观地进行讲解和具体演练,促使学生在实际的体验和活动中学习抽象的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就是,将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设在模拟实训室或幼儿园中,将抽象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直观可触的真实场景,在幼儿园或模拟幼儿园情景中开展教学活动,达到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职业能力的双重目的。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实际现场教学,即将课堂搬到幼儿园,通过园校结合的途径,高效合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通过教师与学生同时面对真实的幼儿园场景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另一种是模拟现场教学,即在学校实训室中通过墙面布置、区角设计、小桌椅放置、室内装饰和多媒体辅助等形式创设模拟幼儿园情景,让学生直观感知幼儿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类型和过程,并身临其境进行教学活动演练,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现场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和教学评价等五个因素[1]。
1.理论依据。理论联系实际是人类进行认识或学习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2]。现场教学模式将知识学习搬到实际现场或模拟现场,使得理论与实际得到紧密的结合,不仅使知识学习变得易知易懂,也使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变得更加有效。另外,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认为,教学应该遵循“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原则[3]。
2.教学目标。现场教学模式要达到如下教学目标:首先,知识学习转化为能力,即所教所学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其次,技能练习要科学有效,即在现场教学模式中所实训的技能能够在学生日后的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
3.实施条件。采用现场教学模式应当具备如下条
件:第一,教学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第二,模拟现场的创设或实际现场的选择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第三,教师具备现场教学示范与指导能力;第四,学生的探究兴趣、设计与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愿和行动,此四者缺一不可。
4.操作程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包括初步感知现场(模拟现场或实际现场)并讨论→明确目标、学习理论→设计幼儿游戏活动方案→组织实施游戏活动(在实际现场或模拟现场中)→评价与反思→归纳总结等六个教学环节。下面以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课程中的 “角色游戏”为例[4],说明现场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第一步,播放《娃娃家游戏》录像片段,引导学生按小组讨论,重点讨论教学录像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针对情境中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设想。
第二步,明确教学目标,并组织学习幼儿角色游戏基本理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为了解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理解角色游戏的作用,掌握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方法;能力目标为能够科学地、恰当地引导幼儿参与游戏与自主游戏,并能够适时、恰当地介入游戏;情感目标是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和幼儿角色游戏观。理论学习可依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和谈话法等。
第三步,设计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方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分小组根据角色游戏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并形成文字简案。
第四步,组织实施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教师现场提供课件或教具,学习小组选派代表到模拟教学区(或在幼儿园)进行模拟现场教学(或实际现场教学)。
第五步,对幼儿角色游戏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各学习小组对模拟现场教学(或实际现场教学)进行自评与互评,并进行反思。
第六步,归纳与总结。学习小组根据模拟现场教学(或实际现场教学)归纳、总结出幼儿角色游戏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设计与组织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5.教学评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评促学”的评价原则,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侧重形成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主体看,包括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幼儿教师与园长的评价,目的是“找足学生的优点,找准学生的不足”,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和完善,让学生设计与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三、现场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一)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
现场教学模式将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设置在模拟现场或实际现场中,改变了以往从知识到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实际展开,提高了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了准幼儿教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培养。现场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由于面对真实的幼儿园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幼儿活动第一现场,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双师”意识,加快了教师“双师素质”的成长。
(二)提高学习效率,加快学生的专业成长
首先,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增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真实性、生动性和丰富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准幼儿教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其次,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分享与合作的团队精神。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现场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模拟解决或现场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他们动脑、动手解决幼儿游戏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场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往往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鼓励学生学会交流,共享学习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张扬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在现场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真正平等的交往与沟通,资源和观点可以共享,人人可参加讨论、设计和活动实施。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学好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学会了关心关注幼儿教育,学会了团队协作,为日后的幼教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开展现场教学,对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提高教师的培养效率、提高幼教师资的培养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对推动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园校合作,促进相互帮助与学习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的开展对高职学前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来说是双赢的、互利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需要“园校合作”,促进高校合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使高校和幼儿园教育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一方面,幼儿园提供教学现场,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的学习创造了物质条件,提供了可观察、可模仿学习的榜样,拉近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上岗工作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也给幼儿园带来了最新的幼教发展资讯,为在岗幼教工作者更新专业知识和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四)推动教学改革,丰富学前教学模式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纸上谈兵”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的开放性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它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其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刁维国.关于对教学模式研究的再认识――兼论多元统一的教学过程模式观[j].教育探索,,(12).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24-227.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74-475.
[4]杨枫.学前儿童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6-49.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四
音乐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谈起音乐学专业,当然要谈谈声乐课程,简单来说就是歌唱课程。音乐学专业声乐课程很受学生们的欢迎,老师们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中,本文对关于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教学模式展开研究讨论,仅供各位老师参考。
关键词: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高等学校;兴趣
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学好歌唱课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模式。只有正确的教学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帮助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学好歌唱课程。
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歌唱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
全国各大高等学校近年来在不断扩招,而音乐学专业被录取的学生对于歌唱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却参差不齐。有的学生从小就喜欢音乐,所以对歌唱课程的知识有所涉猎。有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好奇歌唱课程,并没有深入研究。更有甚者,不知歌唱课程为何物[1]。学生们掌握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而老师还是按照课标讲课,这会使得部分学生听不懂,影响这部分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浪费其他同学的时间,同时影响老师讲课的进程。
(二)老师重视技能培训,轻视理论知识
我国高等学校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大部分是教导学生歌唱技能,只有极少部分教导学生理论知识。由于歌唱课程的特殊性,技能培训是必须的,但同时理论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在理论知识指导下的技能培训才能更快的完成,也为学生学习歌唱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以后在音乐方面可以融会贯通提供思路。
(三)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的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的授课方式还是和以往一样,一个学生对应一个老师。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歌唱方式。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尽得这个老师真传[2]。但同时学生丧失了接触其他老师的机会,也就丧失了接触其他歌唱方式的机会。学生不能接触更多的歌唱方式,就不能发现自己更适合哪种歌唱方式,也就不能更好的`彰显学生的个性。而学生学习音乐学专业只能选择一种唱法。学生想同时学习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中的其中两种都不容易实现。这会使学生丧失主动学习音乐学的兴趣,也就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二、教学模式改进的方法
(一)利用互联网让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同步掌握歌唱课程
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歌唱课程基本知识掌握的参差不齐,就需要老师对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同学多关心、多辅导[3]。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把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都整理成一个一个小小的视频,没有掌握的同学可以去互联网上观看,尽快掌握,跟上老师讲课的步伐,保证课程按时进行。
(二)在重视技能培训的同时重视理论知识的培训
老师在重视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培训。老师在课堂上认真讲解理论知识,课下可以让同学们参加理论知识大比拼。只有学生的理论知识过硬,才能在未来遇到乐曲的时候给出最有价值的评价,而不是雾里看花。高等学校可以在歌唱课程中加入口腔知识的培训,只有了解口腔知识,知道怎么发出声音,怎么保护自己的嗓子等等才能保证学生拥有一个好嗓子,才能掌握科学唱歌的方法,才能保证音调的平衡,最后才能谈音乐修养高不高。
(三)优化授课的方式
高等学校要适当优化歌唱课程的授课方式。可以让学生多接触几位老师,多接触几种歌唱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然后深入学习。后期也可以更换老师学习歌唱。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总结。让学生参与到授课当中,有利于学生自学,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可以选择一种唱法为主要学习对象,其他的唱法为次要学习对象。高等学校就需要设立各个唱法的大课堂和小课堂。大课堂是针对次要学习唱法的同学,小课堂是针对主要学习唱法的同学。这样学生就可以同时学习多种唱法,为将来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人才打好基础。
(四)提高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
音乐学专业是一门艺术专业,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审美能力。只有拥有很强的审美能力,才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最有价值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让同学们多看、多听优秀的曲目,然后给出评价,老师在旁边辅助[4]。审美能力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这也需要学生要有耐心。音乐从来没有停止更新,音乐学专业的同学就需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音乐领域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不管老师教的多么好,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而且是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音乐的步伐。
三、结语
音乐学专业歌唱课程教学模式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优化,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音乐人,为社会提供合格的音乐人才。当然教学模式的优化需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在学生的身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加强训练,同时老师也要带同学们多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的学习歌唱,才能为自己未来的生活添加色彩。本次研究讨论受个人水平限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期待领导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丽.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率的方法之初探[j].戏剧之家,,11:204+206.
[2]周涵.浅谈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应用与实践[j].戏剧之家,2016,22:223.
[3]郑z华,徐艳芳,邹婷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艺术评鉴,,15:93-95.
[4]笪方能.新形势下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6(03):145-149.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五
创意策划专业设计基础类课程创新实践模式探讨论文
【内容摘要】文章在产业考察和同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设计基础和设计速写两门创意策划专业设计基础类课程的创新和教学改革实践,对创意策划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作者在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中首创了“合并创新,融会贯通”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两种技术合并使用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创意产业。
【关键词】计算机设计基础 设计速写 创意策划专业 创意产业
4月,北京市首部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类别划分的地方标准《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正式出台,意味着作为第二大支柱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会有清晰的界定与划分。12月,第一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优秀论文颁奖典礼暨“十三五”文化创意产业展望主题研讨会在国家行政学院召开。这是全国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领域首次举办专业性评奖,标志着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的创意产业在中国迎来了真正的春天。产业的蓬勃发展无疑是令人欣慰的,然而作为专业的一线教师,需要直面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如何科学合理地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人才成为当前创意策划专业教学亟需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创意策划专业设计基础类课程概述
(一)创意策划专业
早在,英国政府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根据这个定义,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13个行业确认为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创意产业是为产品或服务提供实用价值以外的文化附加值,从而达到提升产品经济价值的目的。基于此,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大量急需催生了创意策划专业在西方相关高等院校的开设。而我国也陆续出现了以培养创意产业专业人才为目的的设计管理类专业。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于成立创意策划与设计管理专业以来,很受学生和市场的欢迎,毕业就业率高达100%,产业反馈信息很好。但是不能因此忽视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如市场反映学生较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相关真实产业经验较为匮乏,以及对产业认识严重不足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创意策划专业教学进行实验教学的创新,以达到更科学、合理地培养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根本目的。
(二)设计基础类课程
在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创意策划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计算机设计基础和设计速写两门课程是在第二学年进入专业教学阶段的,是提高型和技能型的核心技术课程。对于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本科生而言,没有进行专业划分的第一学年主要是基础素描、基础色彩、平面构成、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和立体构成等一系列不具有专业相关性、主要目的在于普及和夯实艺术设计基础技术的课程。在划分专业的第二学年中,学生首次开始尝试学习计算机设计技术,此时的计算机设计基础课程不能像第一学年的设计基础课程那样概括和宏观,而应该具有专业特色,配合专业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专业所长,提高学生在专业素质上的技术技能。与此同时,设计速写课程是锻炼学生动手设计技术的课程,也不能与第一学年的手绘基础课程一样宽泛而简单,而应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设计技术,以满足创意策划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并锻炼学生创意思维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这两门课程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创意设计”,而不仅仅是技术能力的普及和讲授。因此,这两门课程虽然是设计技术基础类课程,也依然要以鼓励学生开展创意思维为宗旨,以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原则。
二、创意策划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独立,缺乏互动
因师资力量和教学团队的限制,专职设计类教师所专攻的技术不同。因此,在目前的教学体系框架内,计算机设计基础和设计速写两门课程通常由不同的教师担任,在教学指导和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各任课教师彼此独立、无任何联系,作业布置和评价体系也由各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图1)。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优势学科的积极性和专业性,擅长设计类计算机软件的教师可以更加熟练、有效地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各种快捷键的操作技巧的普及和讲授上;擅长手绘设计的教师可以更加顺利地开展手绘设计类训练,将其对各种手绘工具的理解应用在教学上。各取所长、各司其职,看上去是一个很好的状态。笔者通过对国内相关艺术类院校的同行进行采访调查得知,除个别高等院校会采取邀请综合设计能力十分突出的教师同时担任两门课程的教学之外,大部分院校均是采用这种由来已久的“独立负责,互不干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是由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可是并不意味着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更高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创意产业所反馈的调查结果显示出这种教学模式的潜在问题所在。真实的创意产业策划项目对于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并不是单独具备两种设计技术即可。通过对毕业三年的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被反馈只能熟练掌握一门技术,或者虽然掌握了两门技术,但是无法在项目策划中有机结合,并融会贯通地表达出来。行业反馈是对教学效果最现实合理的评价体系。超过三成的创意产业相关企业均反映学生在技术上“严重偏科”,表明这种“独立负责,互不干扰”教学模式存在显而易见的问题。在教学过程和作业训练中无法有机地融合两种实用设计技术,必然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执行策划设计项目时力不从心。
(二)“单向循环,缺少反馈”
这种传统的“独立负责,互不干扰”的教学模式直接导致教学过程“单向循环,缺少反馈”(图2)。任课教师在讲台上讲授设计方法,或在电脑上演示软件操作技巧,学生上课时按照教师的演示进行模仿和练习,下课后按照教师所规定的全班统一的题目进行制作,只要求“与教师做得一样即可”。学生仅仅进行临摹和复制,并不是设计和创作,更遑论创新和创意。伴随着网络资源的高速普及,许多学生甚至从网上下载现成的素材或模板进行作业制作。教师不能准确掌握作业的真实性和学生真实水平的高低,只能通过“像与不像”进行简单的二进制思维方式的评分。之后学生仅仅得到一个分数,而得不到实际有效的反馈,更不能得到技能上的提升和创意思维的锻炼。缺乏良性反馈体系的建立,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幅度降低,甚至直接导致上课不积极、作业不认真、课后没想法等一系列严重的教学问题。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从教师授课、布置作业,到学生听课、完成作业,都缺乏最为关键的教学评议和反馈建议环节。作业的高度复制性和单一加工性,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实际设计技术能力的反馈和建议,最终导致教学过程“单向循环,缺少反馈”,严重禁锢了学生实际设计能力的提高和创意思维能力的锻炼。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六
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提出高职园林工程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应以一个或几个典型工程作为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载体,按工程规划设计的实施顺序组织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阐述了突出该改革模式的必要性,基本框架,及其预期效果,指出针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该模式无疑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途径。
关键词:高职;园林;典型工程;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1 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
园林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动手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具备园林专业知识的大学专科层次的专业人才。
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严格、科学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对园林规划和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园林植物养护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以一个或几个典型工程作为传授知识和训练设计能力的载体、按景园工程的设计实施程序结合组织相关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这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现必定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1.2 课程建设的需要
要对学生进行系统、严格、科学的专业训练,课程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目前情况看,由于该专业涉足教育、园林植物、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各类课程一时又难以打破故有的独立体系,在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以下几点问题:
1) 教学内容在课程间的简单重复和遗漏;
2) 内容衔接不到位;
3) 某些重要内容,各课程间不能做到循序渐进,而是各自按照自身体系从头讲起,使有限的学时得不到充分利用;
4) 专业技能得不到完整、系统、有序的训练和提高。
以一个或几个典型工程为载体,将相关专业课的内容完整有序地组织起来,在分层次、按阶段分解到各门课程中去,明确规定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和技能训练标准,使整个教学以典型工程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向纵深方向发展。在完成三年学业的同时,也完成几项有代表意义的工程设计,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1.3 学生求知心理的需要
园林工程里面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教学更应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1.4 人才市场的需要
“能够下到生产第一线”是园林毕业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的第一途径。进入公司后毕业生接受到的培养方法基本上是“通过方案图的分析、领会并根据其进行施工图设计,来学习和领悟“大家”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丰富自己的设计理念、充实自己的设计手法,在实践中逐渐完成自己从毕业生到景观设计师的成长过程。”将典型工程引入到园林设计类课程中这一模式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需要的思考而提出的。
2 总体框架
这一教学模式的基本设想是(如图1):以一个或几个典型工程为载体,以必要的专业基础课为铺垫,按工程的作业顺序分阶段确定各课的教学目标,从内容和形式上保证专业教学的有序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使诸如园林艺术、植物造景原理、园林建筑、绘画、园林制图及计算机辅助园林制图等专业基础课和工具可得到充分的运用。
其中a由“测量学”完成。根据后续课程需要提供必要的地形图,首先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地形图。并明确指出“后续课要在这些图上完成必要的系列作业,直至毕业”。
b由“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来完成。至少要求学生通过作业在上述地形图上完成“现状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方案设计和详细设计(含图纸和设计说明)”。
c和d分别由“园林建筑”和“园林工程”完成。这两门课,要保证学生通过作业将上述“规划设计”做到相关内容的施工图阶段。尤其是“园林工程”,应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训练使学生达到能做“园林工程设计”的水平。
e由园林工程预算完成。在这一阶段至少完成上述工程设计之一的.“预算作业”。
至此,园林设计及工程类专业课课堂教学已基本完成。通过重新审视各项工程系列作业可以检查每个学生各科成绩的进步情况、可以检查各个教学环节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指出教学的薄弱环节。
f由毕业实习完成。毕业实习是专业课教学最后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多数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通过毕业实习产生质的飞跃;最后通过“毕业设计”全面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驾驭知识的能力水平。
3 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3.1 界定和规范各科内容
整个专业课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不到位都会影响到整个专业课教学。以“典型工程”为载体,按工程规范约束各阶段教学,既可避免专业必备知识的遗漏和简单重复,又可解决各课教学参差不齐的问题。由于作业是连续的,任何一科教学不到位都会被学生的后续作业所反馈。
3.2 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往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由任课教师个人掌握和检查。而这一模式就像工厂的生产线,学生和后续课程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先行课的检查者,从而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一种督促作用。
4 总结
综上所述,该模式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原则,对于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有效的实现手段,并且能够使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自主设计方案、指导施工,真正做到“下到生产第一线”,最快速度适应岗位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文.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人教育.(6):28-29
[2]冶建明,韩卫民,李应宾.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13-14
[3]张健夫.高等职业学校园林课程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探微.长春大学学报.2008(9):50-51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七
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管理课程教学论文
一、设计管理教学内容
现阶段,设计管理课程一般呈现两种形态:其一,将设计管理列为现行管理课程的一部分;其二,将管理注入设计课程。现行复合式、交叉式的设计团队人员组成往往存在以下问题:设计师被指派为设计项目的负责人或设计经理,但他们往往缺乏管理技能和训练,不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企业环境;而管理人员作为设计项目的经理或设计经理时,却往往不具有设计决策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教育中,一方面要加强传授设计人员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要深化管理人员的设计认知。因此,针对不同人员开设的设计管理课程的目的是不同的。针对市场管理人士开设的设计管理课程,其内容包括:增加视觉的感知度,传授设计程序的知识,培养设计管理技能,如设计审查与设计规范。而针对设计师开设的设计管理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管理概念、工具和技巧,如竞争者分析与企业策划,了解管理角色,洞察管理语言等。
二、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制订教学计划
各高校因设计的学科背景不同,培养的对象不同,使得同门课程对知识的权重有所不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设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习设计人员的管理知识。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实战指导环节,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学会应对不同的设计项目,寻找各种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高效的管理并制订合理的策略,使得对各种资源的使用能够达到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设计管理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具体包括拟定设计策略、撰写设计文案、选择设计师、界定与分析设计问题等。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出色的设计推动经营策略的实施,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提高设计项目的完成质量和效率。教师要让学生深刻明白设计管理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以及未来对自身的社会成长所起的作用。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特点,教师普遍重视设计技能,重视计算机的操作和手绘技能练习,而对设计理论的教学兴趣不大。而设计管理课程在设计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应该与市场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一样,属于理论类课程,尤其增加了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知识讲解过程会相对枯燥。如何在设计管理的理论讲解过程中引起学生的兴趣,无疑是一个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笔者将知识讲解、课堂讨论、外出调研、项目汇报等多样教学形式纳入教学计划。
三、设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1.专业教师和设计管理人员共同授课
专业教师与设计管理人员共同授课,是设计管理的教学方法之一。专业教师与设计管理人员各有专长,专业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讲解逻辑性较强,有一定的前沿理论思想,但缺乏设计管理经验;而设计管理人员能弥补这一缺点,他们没有授课的经验,但有配合设计工作的案例讲解,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实际工作。以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三年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管理课程为例,采取专业教师与设计管理人员共同授课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改善。课程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和装饰设计公司的老板、设计师组成专业的教师团队进行教学,专业教师讲解设计、管理、文案等相关理论,之后设计管理人员讲解项目设计流程、案例、公司和团队管理等具体内容。学生听课状态良好,课堂讨论进行顺利,效果显著。
2.结合企业项目,以小组讨论的方式
进行角色模拟基本理论、案例讲解之后,就是学生的实训项目阶段。由学生自己策划组成一家公司或承接一个项目,教师团队为投资方或老板。学生分成三到五人的团队小组,在小组中,要有主要负责人、策划人员、组织人员、设计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的主要分工。每个小组的组长就是这个团队或项目的负责人,组长要做到统筹管理,使各部分工作顺利衔接。学生从执行市场调查、分析项目工作流程、做计划书、设计企业整体形象到最后的室内设计装修,都需要自己动手动脑并以团队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完成企业项目或虚拟项目的过程中各自扮演产品设计、市场、生产、企划与财务各科人员的角色,并执行设计与开发新产品、生产、管理、销售等不同的任务。这样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会体会到团队的力量和竞争的精神。
3.给导师团队做总结性汇报
汇报环节是执行设计管理实训项目的点睛之笔,汇报得是否精彩,关系到整体的项目分数,学生为此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做准备,了解该行业的消费者特点、运作流程、设计思想等,从而进行完整的阐述。设计管理课程涉及设计管理学、设计心理学、广告策划学、企业形象设计、品牌推广、室内环境设计等多学科内容。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来说,做总结性汇报是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的一次细致的梳理。设计管理和各种设计样态(工业设计、视觉传达、景观设计、数字媒体)的良性结合,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能为高校培养“宽口径、厚基础、求创新”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八
文科类网站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在学生踏入大学校门的一瞬间,他们的生活轨迹和高中时代便大不一样了。在这里,同学拥有权利去选择听喜欢的课程,老师有时间和精力把每一节课讲得丰富多彩,同时让学生快速吸收运用。
因此,理想的授课方式,是大学老师应该去思索的事情。对于不同的课程,老师的授课方式也应不同。例如,笔者所教授的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库及程序设计课来说,本门课程主要是给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讲解数据库的应用、程序和页面的设计等,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一个简单网站。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程序语言是复杂的,还有许多应该注意的条条框框。学生们希望自己很快学以致用,因此老师最好能够先把主体讲清楚,构造出一个对于知识大体认知的一个框架,再去填写其他的细节。老师也需要激发同学的趣味性,这样的激发趣味性的方法就有很多,例如,把原本运行出来的矩形改成心形,一定会激发很多女生的兴趣,把类似的程序转化成贪吃蛇这一类游戏,相信很多男生也会对于计算机语言情有独钟。
这或许是程序设计的另一种魅力。同时,老师和同学们也要做好交流沟通,在课下可以让学生试着编一下趣味的小程序,在获得趣味性的同时,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另外,对于老师来说也可以把考试题设计成以游戏为载体,来考察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这样不失趣味性,也可以做到与时俱进。老师上课应该准备好思路,最好能用探讨的形式来替代枯燥的理论说教过程,让学生在感受网页设计魅力所在的同时还能够吸收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教学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向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教师授课则起到类似向导的作用,由此引发学生去思考。如果教师把什么问题都讲得“明明白白”,没有疑问,课堂上也从不提问,学生也没有问题可问,这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表面上没有问题,但实际上学生不一定理解和把握,问题可能还多着呢。因此,在授课时需要注意设置疑问并经常提问。通过提问和解答,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对问题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实现认识上的飞跃。一些程序设计很有难度,在2个课时的听课时间内,学生很难做到完全不溜号,不走神。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板书就很关键,学生溜号之后看到刚才讲过的部分,中间还能衔接上。如果老师仅用ppt讲解,那么如果学生溜号之后不知道老师讲过多少页,这样根本谈不上思维的连续性。所以,老师要将程序运行过程写在板书上,板书一定要尽量写得工整,思维不要有跳跃,要连续一些,把重要的思维方法都体现在板书上,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一些。另外,老师还应该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多例举生活中具体的例子,把抽象的程序分析具体化,让学生知道程序的运行及应用,从而激发学习计算机相关技术的信心与热情。一定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因为网页设计课在课堂上接受起来并不容易,为了保证学生们的听课效率和听课质量,预习阶段是重中之重,也是必不可少的。预习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告诉学生提前看一下有关内容,也可以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思考题在课前以作业的形式交上来,以达到预习的效果。
课后的时候,老师最好把自己上课所讲的例题,整理好做成ppt的形式,并且发送给学生,以便于学生的及时复习。当今信息时代,我们使用的通讯工具日新月异,过去人们使用的手机只有打电话、发信息的功能,上网只能依靠pc机终端,但近几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在我国的普及,使用手机上网的大学生与日俱增,几乎现在每一个大学生都拥有一台智能手机,通过智能手机连接移动互联网。与电脑这样的pc终端相比,手机携带更加方便,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上网功能,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基于智能手机的方便快捷,大学生越来越青睐于使用微信、微博这些新媒体,可以说微信已成为大学生手机上的必备应用,新媒体时代呼之欲出。在新媒体时代,应用新媒体加强教学建设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新兴课题。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一个学习微信群,让所有的同学加入进来,有不会的问题及时讨论,及时发布课后作业,以便于和学生的交流沟通。这些工作对于老师和学生之间都起着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作用。大学的课堂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做学问的地方。老师要给学生创造的良好课堂,与学生共同作用,形成精彩丰富的大学课堂。综上,老师需要激发同学生的趣味性,在获得趣味性的同时,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师上课时准备好思路,最好能用探讨的形式来替代枯燥的理论说教过程。老师要将程序运行过程写在板书上,把重要的思维方法都体现在板书上,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一些。可以组织学生建立一个学习微信群,让所有的同学加入进来,有不会的问题及时讨论,及时发布课后作业,以便于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九
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本文指出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介绍了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优点。
关键词:建筑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1、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习教师更关心实际操作训练,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存在着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习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新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则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模块式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自主构建者,积极行动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它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迫切的学习愿望,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行动,让学生在真实或方阵的职业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将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重构,逐步形成职业能力。它也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等教学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掌握了知识,具备了职业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模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加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突出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实践来构建知识。
3、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3.1 职业分析 确定构成建筑工程行业的各种工作岗位,按复杂程度说明行业范围内的具体工作――去建筑企业进行咨询。
3.2 工作分析 说明从事建筑工程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并将每一综合能力内的专项能力排出顺序――挑选从事土建工作的优秀人员进行。
3.3 专项能力分析 描述每一专项能力所要求最终达到的水平,即能力标准。写出实现的要求、步骤、工具、知识、技能、态度和安全措施,并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排出顺序――可由所涉及的土建岗位的优秀工作人员进行。
3.4 教学分析 在专项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划分教学单元或模块(一组专项能力),将每一模块内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按顺序排列,将每个模块排出顺序并认定核心课程,写出课程大纲――可由教学专家与专业教师进行。
3.5 教学设计与开发 设计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内容组织、基本环境、开发模块课程课件和学习指南。以工作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3.6 教学实施 包括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模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负责按各个工作任务提供学习资源,编制模块化课程的学习指南,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给学生注入“做”的信心,在所要求的工作习惯、态度、能力上起示范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边做边学,按学习指南的要求完成学习后先按考核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现场专家考核评定。
4、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
4.1 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 模块化课程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结构,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前提下,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将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形成综合化课程。
4.2 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 模块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发的,必须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场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只有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才能培养学生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3 实现课程评价企业化 每个一级模块课程教学结束时,学生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其评价是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与教师共同完成的,这就有效缩小了课程教学与生产现状及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毕业生岗位适应性与就业能力。
4.4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4.5 促进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工学结合” 为了达到模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学校必须主动寻求与现代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成功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办学。
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 “教师、教材、课堂”的纵向学科体系,构建以形成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横向体系――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突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特色。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块化教学有效克服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病,在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基础上,能更好地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3.
[2]刘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际的技术路线[j].职业技术教育,,12.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十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体育是高校专业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背景下,推动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是必然选择。以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较为陈旧,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所以应该与时俱进,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本文就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进行分析,从多种角度来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发挥多元化教学模式优势,以求切实提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
一、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概述
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为学生营造参与式、开放式的教学环境。通过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干预,切实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主要将参与式行动研究和行动学习和行动研究整合在一起,在公正、平等环境中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与协同探究方式来解决复杂问题,加深对复杂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认知,逐渐形成通识概念。通过行动、参与和协同学习,可以在探究和活动中学习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二、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的应用
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较为前沿,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创新性、创造性和思维逻辑等多方面创新思维方式。以往解决问题方法局限性较大,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新问题的不用涌现迫切的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实践。参与式行学研作为一种民主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个体意愿、兴趣和信念均可以得到不同程度上的发展,个体努力程度和发展幅度得到客观评价。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学习和研究。通过参与式行学研,可以切实提升学习效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局限性,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逐渐形成完善的体育专业理论。参与式行学研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专业理论体系。但是,面对高等教育环境和行政管理制度的制约,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极大的制约了新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三、普通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模式创新
1.精修必修课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教学中,应该精选必修课,适当的减少必修课比例,对于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所以,应该提高必修课的设置,必修课的学时和学分比例随之增加。但是,伴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中,课程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社会进步和发展需求,极大的制约了学生学习和发展。所以,必修课设置中,应该以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理念着手解决,选择必修课,从专业基础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着手设置,适当精简必修课比例。
2.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行开放式比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法,拓宽体育课程教学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营造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对于新时期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行探究式、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师生之间建立密切关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求改善传统理论课程教学的不足,为多种教学方法应用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调节时间,建立和谐的学习伙伴关系,促使学习共同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学习者行为方式在满足目标时,学习伙伴和学习者并未发生不同程度上的转变,如果学习者行为方式和学习伙伴目标冲突时,通过改变学习者行为方式,可以更好的满足学习需要。如果学习者行为方式和学习伙伴目标均需要调整,则为创造性学习。通过创造性学习,有助于促进学习伙伴目标进化,改变学习者行为方式,实现学习伙伴和学习者的创新。与此同时,通过参与式行学研模式的应用,可以建立qq,将课程教学进入大范围传输和共享,将专题研究内容在群众共享,根据学习时间自由学习。在qq群、微信群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沟通,针对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为学生答疑解惑,这种授课方式更为高效、可靠,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即便不在课堂上提供指导,仍然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有效性和便捷性,促使受教育者从中获益。
3.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应该根据人才培养方向和实际需求,针对性的推动理论内容创新,突出体育人才培养任务目标,满足地方体育人才培养需求。结合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管理,实现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推行专题式教学方案,合理优化授课学时,加强社会体育管理和俱乐部管理重点内容的学习。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俱乐部经营实际情况,将前沿的研究成果应用其中,对于其中的问题针对性研究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四、结论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推行多元化教学模式,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促使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可以养成终身体育运动习惯,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洛嵩.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讨论式教学初探——以《体育社会学》课程为例[j].科技信息,,20(23):214+264.
[2]王继帅,董永利.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以丽水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125(08):80-82.
[3]王继帅.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知识系统化的路径选择[j].当代体育科技,2015,5(09):83-84.
[4]陈德钦,在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钦州学院学报,,29(02):61-64+68.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十一
园林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除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广泛的社会接触和生活体验作为其较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支撑。然而我国设置园林专业的学校大多为地方性院校,其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因受地方财政及院校自身融资功能不足影响,存在着实践基地基础差、底子薄、水准不高等问题。很多高等院校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探讨学校与企业之间如何建立起长期、稳定、有效的合作关系,共同创办校企实践教学基地。
1、校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前提条件
1.1基本原则
学校在建设园林专业校企实践教学基地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才能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有效的合作关系。第一,示范性原则。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必须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且管理模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企业,才能保证学校和企业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合作,并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第二,多方筹措资金、逐步发展原则。在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努力借助于各方力量,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学生的积极性,多方筹措资金;此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必须坚持逐步发展的原则,有计划、有选择地逐步发展建设实习基地,保证实习基地的质量[1]。第三,保证企业、学校双赢的原则。实习基地的建立必须能够给企业带来发展,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效益等,学校通过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到共建、共享、互利、巩固发展。第四,以项目和技术服务作为纽带紧系校企关系的原则。只有坚持该原则,才能保证校企实习基地持久维持下去。第五,建设形式的多样性原则。在建立校企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和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努力达到多赢的局面。
1.2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园林专业的特点,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校企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必需能促进校企实习工作的实效性,保障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提高校企实习教学的质量[2]。鉴于此,在遵循前述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拟订具科学性、可比性、便于操作的园林专业校企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地建立时间、建设规划、管理制度、基地教辅人员情况、实习场地、仪器设备、饮食、住宿、环境和安全状况等。然后对照指标体系评审校企实习基地等级。对于评审为优秀或合格的基地,由学校制订统一的实习基地牌匾并举行授牌仪式。此外,对于评价结果为优秀的校企实习基地,今后将在建设经费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投入。对于限期整改的实习基地若再次评审的评价结果仍不能达到合格,则取消该校企实习教学基地的资格。
2、园林专业校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2.1建立“协作型”校外实习基地
“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模式,主要是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而建立起来。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主动与企业取得联系并进行合作,在长期的合作中双方建立信任,可进一步加强合作。然后由学校或院系以学校的名义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协商,签订协议挂牌建立的校企实训基地。此种方式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
2.2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
“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模式,是学校可以依托政府,吸收由企业家加入的专业委员会,以专业委员会为平台,学校可以适时了解与该专业发展有关的政策动向、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等信息,同时可以加强该专业师生与社会的联系,最终促成“合作制”校企实训基地的建立[3]。
2.3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质量与数量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直接输送到企业工作。该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符合企业的要求,又可以让学生消除毕业后对就业问题的顾虑。
3、园林专业校企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模式
3.1健全制度
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实现实习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为了保证实习基地教学的顺利实施,必须制订包括实习基地建立的原则、条件、要求以及管理方案、经费投入、协议签订等内容的一整套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制度或条例[4];建立学校与聘请顾问的联系制度,定期和不定期举行座谈会,交流情况,研究和解决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实习工作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修订和完善管理制度。
3.2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
建立校、系、基地三结合的管理机构。学校由教务处统一负责实习的组织工作,教务处会同院系聘请基地所在单位领导负责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对实习工作的领导,学校派出的指导教师应参与对实习生的管理。基地负责人应根据自己单位的工作需要和学校提供的实习计划对实习工作作出具体的部署和安排,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既保证实习工作计划的落实,又促进基地所在单位的工作能顺利地进行。
3.3加强管理,严格纪律
只有通过严格管理,才能提高劳动纪律和职责意识。在企业实习的学生首先应明确实习生的任务,实习生既是学校派出的学生,又是实习单位的工作人员,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入厂教育,要求学生遵守厂纪厂规,严守岗位职责,杜绝私自换岗、顶岗和缺岗现象。与此同时,实习学生也要了解企业、单位运行的基本规律、原则等,熟悉实习单位的内部管理,增强适应能力,为企业的发展投入自身所学,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3.4加强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为保证实习质量,校企双方必须对实习过程和实习结果进行严格考核。学生从进入实习岗位开始,企业就要对每位学生的岗前培训、上岗前考核、技能操作、岗上培训、实习岗位更换、职务提升、工作绩效等进行全面记录。为了尽量客观地反映学生工作的真实情况,学校应设计若干较为关键的行为指标,制订考核表,并跟踪调查学生的实习情况和实习纪律,敦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实习企业布置的实习任务,并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学生考核合格将获得学分,用人单位在学校颁发的实习鉴定上简述学生的实际实习工作情况,盖上公章,学生以此作为自己工作经历的凭证。
4、结语
校企实习基地是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重要补充,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桥梁。而校企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仍存在企业不热心、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等问题,使校企实习基地难以真正地发挥作用。因此,学校在建设校企实习基地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合园林专业特点的校企实习基地模式和管理模式,真正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有效的合作关系,共同创办校企实践教学基地,促进校企双方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水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13(1):108-109.
[2] 张烈平,吴晓鸣,李德明.工科校外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高教论坛,(3):30-33.
[3] 王艳丽.高职高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22(5):38-39.
[4] 王成银.关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的几点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3):89-90.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十二
民航飞行技能类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论文
摘要:针对目前航空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国外航校飞行训练的实际需求的现状,对飞行技能类课程进行了整合。本文基于工作实践导向模式,构建整体优化的飞行技能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结合国外航校训练实践,建设应用型特色教材;引进国外优质飞行导航软件,提高飞行技能类课程教学质量;开展双语或者全英文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模式。通过一系列飞行技能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逐步实现飞行学员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飞行技能类课程;工作实践导向;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
1引言
通过调查分析滨州学院飞行学院飞行技术专业级、级学生美国航校飞行训练结束回国的数名学生,以及正在美国接受培训的级学生的体会,发现目前的航空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国外航校飞行训练的实际需求,比如对于飞行中重要工具的使用培训、模拟飞行训练的力度不够,而这些问题亟待解决[2]。
学生希望教学过程中放弃大飞机理论的侧重,加强小飞机理论学习(塞斯纳172等),包括小飞机系统性能和faa飞行规则等;同时希望掌握扎实的模拟飞行实践,为更好更快地适应飞行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有鉴于此,作为以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滨州学院飞行学院,根据学校刚刚结束的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航空理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改革,为我国民航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
2民航飞行技能类课程整合
飞行技术专业民航飞行技能类课程包括5门课程。按照“多元整合,动态优化”的原则,将《空中领航》、《仪表飞行程序》、《航图》、《航行情报学》和《飞行性能与计划》5门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教学模块,去粗取精,以满足飞行技术专业(驾驶方向)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系需要。作为飞行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目前,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已实现学习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可以为学生提供便利、快捷的自主学习的平台。该平台信息量大,更新及时,有足够的扩展空间和开放性,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并且,这5门课程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及培养目标特色的关键所在。多元整合课程的综合化是全方位的综合化,不仅基础课、专业课要体现综合化。
课程的综合化不应是将两门或多门学科课程内容简单地拼凑、合并,而应该是在确定能力目标后对应能力分析构建职业知识技能体系时创设一门“新课程”。综合化课程内容还应包括如何动态地去学习专业知识,寻找和获取专业相关信息的途径、方法等思维训练与方法训练的内容。民航飞行技能类课程的整合打破了原有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在同一模块中将5门课程有机结合,相互连接,相互补充。《空中领航》是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仪表飞行程序》、《航图》、《航行情报学》和《飞行性能与计划》这4门课程是飞行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和面向成人飞行员的培训课程。这5门课程都是飞行人员执照考试的课程。《空中领航》是基础,是后4门课程的先修课程,尤其是为《仪表飞行程序》和《航图》两门课程的学习做好有效铺垫。《航图》是应用性极强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航图学习,达到真正理解仪表飞行程序的目的。
飞行员在执行具体的飞行任务前,需要携带大量的飞行资料,因此飞行学员需要熟悉航行资料汇编(aip)的内容。航行情报服务在现代民航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飞行任务的安全实施又离不开及时、准确和完整的航行情报服务。要执行一次完整的飞行任务,飞行人员在掌握领航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具备读懂航图并深刻理解仪表飞行程序的基础上,借助航行情报信息,来制定飞行计划,飞行路线的选择更需要满足飞机的性能要求。可见,本课程群内的5门课程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构成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链条。同时,各门课程环环相扣,资源共享,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3教学模式改革方案设计
3.1基于工作实践导向模式,构建整体优化的飞行技能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飞行技能类课程以“职业能力和素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根据民航局相关行业标准的规定来看,飞行员所应掌握的知识主要是从事飞行职业所需的实践知识[3]。基于此标准,构建以技能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校内学习与国外航校飞行训练的一致性,打破各课程间的壁垒,组织和协调各课程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调整重组专业课程,实现资源共享,不断充实国际化的教学内容,有效实现培养学生在校理论学习与国外航校训练的无缝对接。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讲义、多媒体课件等一整套教学资料。
3.2结合国外航校训练实践,建设应用型特色教材
在整合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国外各航校训练实践所需,编写一系列飞行技能类特色教材,课程应用型特色教材,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甚至全英文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为出国飞行训练打好基础,从教材层面实现理论知识和飞行技能与国外飞行训练接轨。
3.3引进国外优质飞行导航软件,提高飞行技能类课程教学质量
根据我院2011级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在美国aerosimflightacademy航校飞行训练的实践与反馈,引进美国公司开发的flightplango、flightawere、foreflight和jeppfd等飞行导航软件,并将其应用到航图、仪表飞行程序、空中领航、航空气象、飞行性能与计划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此外,也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航图和航空气象等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3.4开展双语或者全英文教学,逐步实现飞行员国际化培养
改变部分课程之前所用传统的中文教材,通过使用学生国外航校训练用原版英文教材及资料,以及自制的以该教材英文版为参考的全英文ppt课件,使课堂教学内容及时更新,并保持与国外航校训练项目相一致。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对象采用双语或者全英文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语言过程与思维过程逐步融合起来,实现在航空理论教学层面与航校训练接轨。
3.5考核模式的改革
飞行技能类课程改变传统的闭卷考核的形式,根据课程本身特点,选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例如,航图课程可采取全英文口头考核形式、重在知识点在飞行训练实践中的应用性本身的考核,以体现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4结论
通过以工作实践导向模式下的飞行技能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更好地实现课程内容与飞行员培养的行业标准的对接。通过飞行技能类课程教学模式多方面的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动性,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飞行实际相结合,贴近飞行实际,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学生出国训练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英.厦航飞行员培训进程加速[j].厦门航空,2011(1):40
[2]沈文厚,徐彦君,孙岩.信息化条件下航空理论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9(4):38-39
[3]魏林红.我国民航飞行员学历教育课程模式的反思与导向选择[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3):13-15.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十三
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1.教学环节多元化
(1)量身定制的项目教学项目化教学一般采用虚拟项目或真实项目。对于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而言,产品考虑的现实因素非常多,虚拟项目无法让学生获得足够的锻炼。产品造型设计课程采用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应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包括企业项目和竞赛项目。教师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要建立项目与教学的融通机制,让项目与教学有机结合。教师要为课程量身定制项目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项目不一定适合该课程,项目的选取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项目要和专业培养方向紧密相关。如专业定位是生活用品设计,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引入电子产品设计项目,虽然生活用品与电子产品同是产品设计的内容,但学生作为设计初学者,其在生活用品设计特别是形态设计方面,将会受到一定限制。其次,项目的难易度要适中,项目的难易度与学生的执行度相关。项目过于简单,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只能运用小部分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要在项目练习中运用课程的造型方法,才能更深刻地记忆和理解。如果项目难度过大,学生徘徊在项目周边,就很难投入项目。教师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如何选择项目、组合项目或分解项目,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应用。
(2)角色扮演教学英语中有句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在产品造型设计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通过参与设计,能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以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形态设计内容的练习为例,该练习的主题是设计一组调味瓶,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设计任务。接下来的教学设计是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展示作品的学生扮演推销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并通过销售量进行评比。扮演推销员的学生必须深入了解其设计作品的优点、美感的解读或使用方式的创新,将其介绍给所有顾客。扮演顾客的学生以消费者的身份对产品提出疑问与要求。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自己作品的不足以及优秀的设计所要达到的要求,这样的理解比单纯完成练习更加深刻而有效。
(3)团队合作与pk团队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并彼此信守承诺的群体。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设置团队合作与pk教学环节,能调动每个学生积极投入设计任务。以设计一套茶具为例,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任务,接着分工开展设计。团队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每位成员,让团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团队分工中,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任务。团队中很容易产生对胜利的渴望,设置pk环节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团队合作和pk环节能提高学生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4)引入综艺的元素综艺或游戏让人感到愉悦,在产品造型设计课程中加入这些元素,学生能更愉悦地进入学习状态。如设置几个能达到同样练习目的的设计任务,让学生分组以抽签的形式选择设计任务。这远比指定单一的任务有趣,学生也会认为手中的任务具有独特性而更用心地完成。再如设置竞速环节,哪个组最快找到某个任务的解决方法就可以优先选择设计项目。综艺或游戏的元素有很多,将其和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使课程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2.建设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1)评价方式多变性教学评价方式不应停留在教师评价层面,应该有多样性的教学评价,如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学生间互评等,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设置不同的教学评价。以小组接到一个设计任务为例,每位组员围绕设计任务画出设计方案,以小组内互评的方式选出小组最佳设计方案。该最佳设计方案再与其他组的最佳方案评比,以小组间互评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设计方案。这样有层次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反思。适当的评价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深刻掌握。
(2)作品展示与解说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对课程作业的考核与评价应包括作品的展示与解说方面。展示与解说是对作品的重新理解与表达,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整理设计思绪并巩固设计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与展示能力。
3.建设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的建设突破了以往产品造型设计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践与空间的限制,弥补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实现了产品造型设计教育资源共享的目标。
(1)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产品造型设计课程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包括课程基本内容、交流论坛、课程资源、学生作品欣赏、新闻等模块。课程基本内容是课程章节内容的呈现,学生可以课前预习或课后反思查看,随时查看理论知识点和案例。交流论坛为教师与学生提供设计交流,师生在此讨论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或设计观点。学生作品是历届学生在该课程的优秀作品的展示,当前学习的班级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参考学习。作业模块具有布置作业及提交作业的功能,教师在该模块查看每个学生的作业,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新闻模块发布上课班级的课程情况以及一些竞赛情况。
(2)网络课程的教学环节产品造型设计网络课程要与课堂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查看教师讲过的案例及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学习、借鉴到自己的设计中。当前班级的优秀作品和课堂情况能在新闻版面中看到,学生能够自我约束并积极投入设计任务,自觉让设计以更好的方式呈现。网络课程引进课堂提高了教学的成效。
(3)网络课程后续学习模式学生通过一个周期的产品造型设计课程学习并掌握了相应的知识与技巧,也通过项目实践提高了设计能力。课程结束后,继续通过网络课程进一步获得提高和巩固。网络课程网站成为学生职业生涯中一个长期伴随的辅助性工具网站。
结语
旨在探求更加立体化、多元化、有利于开拓学生对产品造型设计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扬长避短,相互补充,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产品设计综合素养,推动产品设计教育的发展。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十四
cbe模式下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课程论文
摘要:本文阐述了运用cbe教学模式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对比改革前后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实验综合素养等的变化,指出cbe教学模式是对以实验为主的操作技能性课程进行改革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cbe教学模式;高职职医学检验;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一、认真研究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
现有的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在这样一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
(一)实验教学内容不足
在传统实验中,教师完全依据教材制定实验目标,过分强调教材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应用性及针对性不强,不能完全体现专业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的不足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学习一些确定性的知识,而学生的任务是通过完成教师安排的实验来掌握这些确定性的知识,无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三)评价方法的不足撰写实验报告或简单的纸笔测验是传统实验教学常用的评价方式,其单一性无法有效地体现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以及实验过程中涉及的态度与情感状况。
二、基于cbe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
cbe是英文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的缩写,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是一种能力本位教育模式。cbe教学模式重点强调的是对某一职业所需的职业综合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及应用,其理论在开发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人才为目的,与我国职教的目标一致,有其先进性和借鉴的必要性。在cbe模式下进行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化学实验课程开发的思路为:检验专业职业综合能力描述→化学实验专项能力→专项能力分解→制定专项能力目标并进行具体描述,即各个学习模块。教师根据各个学习包与本学院的实际教学情况,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已有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强弱进行实验教学,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考察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掌握的化学实验技能以及完成具体实验操作的能力。
三、具体实施方案
(一)从职业角度出发,完成化学实验专项能力模块的描述按cbe教学模式的要求
笔者及同事访问了同学院的检验专业课程教师及学院附属医院的相关检验员,在分析的基础上,笔者综合归纳出了检验专业的学生在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必须掌握的具体实验操作技能。并将这些技能以具体的实验模式分模块制定出相应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附件为例),按照教材的进程及学生的学习规律进行组织学习。
(二)教学实施
1组织学习。笔者与同组教师认真学习cbe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并对试点检验班的学生进行cbe教学模式的具体讲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cbe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区别。2.实验材料准备。教师根据实验模块的需求准备各种学习资料,开发一些与实验模块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与纸质材料,如实验内容的操作步骤与方法、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化学仪器的操作方法等,发至班级的群文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观看,除此之外,还可利用学校的电视系统,在班级自习课的时间段,进行电视播放,帮助同学们建构相应步骤、仪器的操作方法与考核要求。3.实验课堂教学。在实验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演示—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并且在实验室完成整个教学过程。上述教学模式中的“演示”主要是指教师的实验操作演示,学生在教师的演示过程熟悉各实验模块所用到的.化学仪器与试剂的操作方法,以及各实验模块的操作步骤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在实验室用多媒体演示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实验的操作步骤,以此加深学生的主观印象。模式中的第一个“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实验步骤练习,以此帮助学生掌握各个实验模块的基本操作步骤、方法及操作技能。模式中的“理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与各个实验模块相关的且必要的理论知识,明确各个实验模块所采用实验分析方法的原理,以及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模式中第二个“实践”是指学生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从而更加熟练地掌握各个实验模块的实验操作方法与技能,最终能够达到提升自己分析和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4.实验的课后练习。实验模块的课堂教学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的实验课程学习的结束。为了巩固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一方面,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及晚自习的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相应实验模块的操作练习,补缺补拙,同样,教师要从旁进行指导;另一方面,继续让学生学习相关的视频资料,加深对各个实验操作步骤的主观印象。
四、成效
由于时间有限,笔者至今只进行了一学期的试点改革教学,但从学生们的考核评价中可以发现,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有所提升,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进行学习,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实验室工作素养都有所提高,实验规范意识增强。下一步笔者的会继续跟踪观察试点班学生的专业课程实验学习情况,以及实习及就业情况,以此来体现cbe教学模式在高职检验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参考文献:
[1]许文建.中职院校分析化学模块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内蒙古师范大学,.
[2]杜曦,唐斌,陈勤,杜军.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山西医科人学学报,,11(1):37-40.
[3]周芸.医学检验专业化学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5(3):66-68.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十五
教育技术学本科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技术学 教学模式 实践类课程
论文摘要深化教育技术学本科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是教育技术学本科实践类课程培养的重心。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尝试性提出教育技术学本科实践类课程“三结合”教学模式,并且对该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教育技术学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实证性的借鉴。
1引言
近年来,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是很好,多数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不能胜任相关工作。在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多种规格人才类型并存”的现实状况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外,更需要提高其处理教育系统工程所必需具备的实践能力。教育技术的内涵能否与时俱进,人才培养能否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对教育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不断进行探讨,而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应首当其冲。
综合己经发表的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并经过调查分析,目前教育技术学实践类课程教学依然存在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教学方法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实验基本上采用个人实验为主的方法;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其他形式为辅。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提出改革教育技术专业实践应用类课程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采用实践应用类课程“实例精讲和现场演示相结合、个人实验和小组配合相结合、实验考试和答辩考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建议。
2“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2.1教育技术学实践类课程简介
教育技术本质是应用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重要环节。加强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技术类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实践提供技术支撑。这部分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数字媒体设计、制作、传播与应用的基本技能;具备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多媒体素材制作能力、网站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多媒体素材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制作、校园网构建技术、教育网站设计与开发(asp)、xml及应用等。
2.2教育技术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灌输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到教育评价和管理等都比较陈旧。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成为改革的重点。传统实践类课程教学呈现出以教师讲解为主,并且实验方式简单、考核形式单一的状况,这并未起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真正作用,这与实践应用类课程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不符,这种教学模式己无法满足教育信息化对人才的需求。据此,笔者提出一个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实例精讲和现场演示相结合、个人实验和小组实验相结合、实验考试和答辩考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原来注重理论教学转向注重实践教学的目标上来,实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教学方法:实例精讲与现场演示相结合。传统的以理论讲解为主、以演示实例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但不能很好地掌握技能类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很难实现实践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践类课程应以实践技能的提高为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他们可以自己通过阅读来学习,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稍作点拨,教学重点应放在技能性知识的讲解上。因此,笔者采用实例精讲与现场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教师选择几个典型实例进行精讲的同时将操作演示同步进行,在讲解过程中对于学生在操作中可能进入的操作误区教师重点加以强调,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实例演习的情景当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技术带来的.震撼,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教师对相关内容的实际操作中由浅入深地逐渐理解教学内容的应用过程,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2)实验方式:个人实验与小组实验相结合。实验是实践应用类课程的一个主要环节,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重要手段。传统实验形式主要是以个人实验为主来独立完成相关实验,在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示,在完成实验时,对于一些较复杂或者难度较大的实验他们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并且压力很大,遇到问题很难解决。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一些复杂、难度较大的实验采取小组实验的形式,使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来完成实验任务,在精神上也大大减轻学生的实验压力,并且通过小组协作实验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对于较简单的实验,则可以采用个人实验的方式来独立设计并操作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因此,在实验方式的选择上,笔者采用个人实验与小组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方式,即:对于较简单、学生可独立完成的实验采取个人实验的方式,而对于相对复杂或者难度较大的实验采取小组实验的方式。
3)考试方法:实验考试与答辩考试相结合。考试是对实践应用类课程评价的主要方式,而实验考试为实践应用类课程考核的主要部分,是考核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是否达标的重要方式。传统的笔试为主的实验方法,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考核。教育技术实践类课程的考核应以实验考核为主,教师应在学生的作品中挖掘其创新点。为此,笔者采用实验考试和答辩考试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实验考试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上机完成相关实验作品,并提交教师邮箱;而答辩考试可以作为实践类课程考核的补充,要求学生对其作品设计思想和制作过程遇到的难点及作品的创新点进行简要说明,教师可以进行现场提问,然后由学生进行现场答辩,教师根据其作品的设计思想、难易程度、作品创新点及答辩表现现场点评,综合打分。通过答辩考试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实现经验共享。笔者采用实验考试
与答辩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注重考核学生设计技能和实际应用技能。
3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3.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评价较高
该教学模式是否能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在“三结合”教学模式实施一年后,对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如图1所示,对“三结合”教学模式的态度的调查中,21%的学生表示对该教学模式非常赞成,44%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较赞成,28%的学生认为一般,5%的学生表示不赞成,2%的学生表示很不赞成。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表示赞成该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践课教学模式,学生的积极性较低。在“三结合”教学模式开展一年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进行深入观察,在课堂上表现为很多学生能够被教师的精彩讲解配以实例演示所吸引,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在实验课上,学生对于较复杂的实验开展小组实验,合作积极;对于考试,学生能够按时提交电子作品,并进行精彩的答辩。在访谈中,有学生这样说:“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提高我们的实践技能,并且我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也得到了发展,对于实践操作性的知识不再恐惧,而是非常喜欢。”
3.2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
在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调查中,多数学生表示实施这种教学模式,他们的实践技能较之以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能够在业余时间常进行实践练习,具体表现为能够在教师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作品的制作;对于实践课的考试,大多数学生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作品并按时提交;在作品答辩的考试中,多数学生能够将自己作品的设计思路和创新点实现共享,相互学习。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表示运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对实践类课程更加感兴趣,能够完成较高质量的实验作品,并且能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类课程作品比赛,学期考核成绩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综上,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十六
浅析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论文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系一般都开设了网页设计、多媒体设计等结合计算机和设计的专业,这些专业一般设置一到两门与美工相关的课程,如网页美工、设计基础、平面设计等课程,开设此类课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专业。如网页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网站的开发方式,但是同时也要考虑网站界面的美观,这就需要对设计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而言,像艺术生那样上设计课程是不切合实际的,艺术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进行了严格的美术基础训练,对美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和感知,并具有使用绘图工具将感受视觉化的能力。理工科学生缺乏美术基础,对于平面设计这门课程,应针对学生特点不同,调整授课方式,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
一、软件技术融入设计课程
一般艺术生在入学第一年会学习设计基础或三大构成等课程,由于他们有一定的手绘基础,可以很轻松地把设计基础的理论知识通过手绘视觉化。所以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在上设计课时常用的教学手法是讲授设计的方法和形式等理论知识,学生根据理论,使用画笔和颜料绘制出设计画面。设计软件课程一般开设在设计理论课程之后,有些本科院校甚至不开设软件课程,全由学生自主学习。因此,艺术生的设计作业形式感较好,画面较美观,而且因为省略软件课程的教学,大大增加了设计课程的教学课时,学校往往开设多门设计课程,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设计课程进行系统讲授。
而对于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的非术科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往往行不通。非术科生没有绘画基础,难以把设计的理论转化为视觉的形式,所以,即便教师把设计课程讲授得十分详尽,也无法和学生产生共鸣,学生更无法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如果在入学第一学期给学生开设一门绘画基础课,可行性也不高。首先,美术能力不是一年半载可以提升的,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高强度训练,对高职非艺术设计生采取这种训练不切合实际;其次,由于学生是非艺术专业,如果把大量时间用在对美术基础的训练上,势必会耽误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合适这类学生呢?
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给设计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冲击。原先用画笔描绘或用其他特殊技法完成的效果图,现在只需用一台硬件配置较好的电脑和 autocad、photoshop、3dstudio等优秀制图软件相配合,便可使制图所花费的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并且图样美观、准确。电脑使往常占用教学4/5课时的技法训练锐减至少于1/10,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考虑设计的细节问题,这对设计及其教育体系是革命性的冲击。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快速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而学生是难以在一两个月的时间内熟练掌握设计软件的操作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不得不放弃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上。这正好和术科生的培养方式相反。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学生虽然有很强的软件操作能力,很多学生也有很好的创意,但是设计出来的作品美观度较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可以把一门软件技术课程和一门设计课程合并教学,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符合高职的办学宗旨。目前确实有很多教材也是这样编辑,一些教师在教学上也是把软件技术和实际的设计应用相结合。但是不管是教材也好,上课也好,多半以软件技术为主、设计案例为辅。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学生学会了软件技术,也能根据教师的案例做出设计作品,但是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教材和教师都没有设计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缺乏设计的理论支撑,只懂得依葫芦画瓢,设计缺乏形式感,排版和构图都不符合审美原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先介绍设计的理论知识,这与美术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是一致的。然后,教师要把软件技术和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通过软件技术实践本节课的设计理论。软件技术是非美术生的手和笔,是能迅速训练出来的“手绘技能”。这样,设计课的教学就和美术专业教学同轨道了,能较好地保证学生设计的形式感和美观度。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学生无法把设计理论视觉化的难题,也避免了同一节课设计理论知识太多,学生无法消化、应用的问题。因为设计的基础知识看似简单,却需要学生通过练习才能得以消化吸收。如,在造型元素点、线、面的教学中,教师把设计中的点、线、面含义和编排形式讲授给学生后,还要结合软件知识,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软件绘制各种不同造型的点、线、面,如何通过软件进行画面的编排。
上面几个案例都涉及photoshop软件中的滤镜的应用,便于把滤镜的知识点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尝试使用其他滤镜或工具,设计更多样化的点的造型。图2、3是学生本课的作业。
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教学的章节安排是以设计理论为基础的,软件依附于设计,从软件教学层面来讲,会导致软件技能教学比较散乱,不像单独讲授软件课程那么有条理。教师可以安排几个课时的时间,系统地把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知识模块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软件形成整体的把握和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提倡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软件弥补课堂的不足。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学生都比较喜欢自学一些易掌握的软件课程。这也是一些本科院校取消软件课程教学,学生依旧可以设计出高品质的设计作品的原因。
二、多门设计课程融合成一门课程
设计理论的课程涉及内容众多,包括版式设计、字体设计、海报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网页界面设计、书籍装帧、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每项内容在设计专业都可以开设一门独立的课程,艺术系的确也是如此分类教学的。但对于非艺术类学生则不可能开设那么多设计类课程,所以,学校经常统一开设一门综合的课程,如设计基础、平面设计等。对于本身设计基础知识就相对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融合了多门课程内容的某一课程时,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其往往会产生倦怠感,教学会非常吃力。
教师还可以把版面设计和书籍设计或网页设计绑定,因为书籍设计或网页设计所需要的素材最多,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编排的技巧,才能把资料有条不紊地编排在版面上。通过这种形式,教师可以轻易地把多门设计课程融合成一门课程,并且各种设计理论都有涉及。
结语
因为照搬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或过度注重软件技术等原因,如何上好非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课程,一直是一个教学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提高非设计专业学生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提炼了教学经验,以新的视角解决设计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期为各个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的设计教学提供参考。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十七
园林技术专业教学中能力教育模式的运用论文
摘 要: 以园林专业教学为例,分析在能力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园林技术专业实施能力教育教学模式的效果。对该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及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和归纳,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对其优缺点做出客观的评价分析。
关键词: cbe; 能力教育; 园林技术;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capacity basis education 译为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简称 cbe。该教育理论最先由加拿大社区职业教育中心提出,现已成为一套完整的教育方法,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收到良好效果[1]。哈尔滨师范大学在 cbe 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编制和实施了一套以能力为核心的模块教学体系,这种教学模式在教育理念上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培养出的学生专业能力强、理论扎实,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3]。
一、cbe 教学模式在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实施
1.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目标
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一定要和市场接轨,应以社会需求作为教育培养的终极目标。要保证教学必须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储备多方面的用人资料和信息,了解市场状况、经济发展动态及人才需求动向。通过对全国园林人才市场调研可知,目前各类园林公司虽然很多,但懂专业的技术人员并不多,工作效率和质量都存在严重问题,市场急需有专业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因此,确定该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可尽快培养出能够补充各个园林公司及与园林相关工作的技术型人才。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了相关的教学计划,四年重点完成基本能力培养的教学任务,突出掌握三个核心技能,分别为园林规划设计技能、园林工程技能、园林植物养护技能。
2. 根据教学目标编制教学计划,合理设置课程
把园林技术专业需要掌握的三项核心技能确定后,再根据完成每项技能所需的相关知识,确立了以核心技能为中心的相关课程。每一项核心技能与其相关的课程组成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就是一个教学核心,各门课程都要围绕核心能力来开展,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必须达到和完成该项核心目标。
( 1) 第一模块———园林规划设计技能模块园林规划设计技能模块的核心是园林规划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园林设计技能为中心,使学生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围绕该核心技能,开设了以下六门相关课程( 见图 1) 。
( 2) 第二模块———园林工程技能模块园林工程技能模块的核心是使学生掌握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同时做好工程预算和管理工作。以园林工程施工为中心,开设了以下六门相关课程( 见图 2) 。
( 3) 第三模块———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技能模块园林植物栽培养护技能模块是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的栽培养护技术。其中园林花卉、园林树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为模块的核心课程,是教学重点,其他课程是该模块的基础和外展内容部分( 见图 3) 。
3. 将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节课中
以完成核心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模块编制完成后,就要把具体教学目标落实到每一次教学中。每一次课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哪项技能,培养哪些思维理念。要完成这些教学任务,教师要充分考虑如何组织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运用哪些教学手段,这种目的性强、内容具体的授课使学生在每一次课中都能达到预期目标[4]。
4. 制订授课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农时和季节性
制订教学计划时,对于一些对季节有严格时间要求的课程,应随季节变化排课。如黑龙江省有很强的季节性,室内育苗一般 3 月份开始,露地种植在 5 月份,因此,排课时应考虑教学内容与季节相对应,以便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cbe 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1. 培养的学生能力强、技术全面,知识结构完整
cbe 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获得了全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经过四年的.教学,首届学生已经毕业,90% 的学生进入各地园林公司和与城市绿化工作相关的工作岗位,专业对口就业率达 95% 以上。在激烈的就业竟争面前,学生表现出了较强实力,充分证明能力教育体系具有显着的教学效果。
2. 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获得发展
此种教学模式使师生双向受益,近五年内课题组的全体教师累计发表论文 30 余篇。cbe 教学法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每一次课都要把与之相关的最新技术与成果,以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介绍给学生。教师要快速更新知识,掌握每一学科最前沿的信息,这也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带动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也要开展多项科研实践活动,师生一起开展研究活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提高教师的科研热情,推动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5]。
3. 教学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
cbe 教学法为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该教学模式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可引发学生思考,并启发其思维,督促学生查阅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由于加强了实践教学,增加了师生接触机会,使师生关系密切、融洽,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机会增多,学生受益也就更多。
三、cbe 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
1. 缩减基础理论,增加专业能力实践
为突出专业能力培养,缩减了园林专业教学计划中占课比重较大的基础课和公共课,加大园林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同时增开了一些与园林技术相关的专业选修课,使学生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上。
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园林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只接受课堂的理论教学是不行的,必须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只有把理论与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技能。所以,应坚持课堂教学的多元化,既有理论精讲和教师示范,又有教师指导下的实践操作,还要有学生的独立创新实验。这种多元化的教学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等都具有显着效果。
3. 对学生开放专业综合实验室实验室
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通常实验室不对学生开放,学生只有在上实验课时才能进入,其他时间实验室关闭。将专业综合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场地,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较好平台,为一些想进行实践的学生创造条件,提高实验室的利用效率。
4. 建立大学生创新活动实践团队
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团队是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中心、在教师参与和指导下的师生共建团队。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立了多个实践小组,如园林苗圃小组、园林设计小组、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小组等。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和开展了多项科学研究试验,累计开展实验项目 20 多项,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其中一些研发项目成果已被整理成科研论文,发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创新实践团队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工作能力有较大帮助。
四、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的国际化、市场化已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已成为学校的生命力,因此,现阶段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和实践相接轨。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出具有较强能力的学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因此,有必要对能力教育教学模式做更加细致、广泛、深入、具体地研究。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十八
关于fink模式的新开设课程教学过程设计研究的论文
1教学过程设计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教学,学生和教师都有很大的意见。老师们担心的是,学生出勤率低、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作业敷衍了事等;同时自己需要讲授的内容反而越来越多,教科书越来越厚。学生们则担心:教学质量的低下,对于应用课堂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间题没有信心,学习的知识比较零乱,课程间不同部分缺乏有效的衔接和整合。
这些间题的解决,则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需要考虑和应对的。l. dee fink在他的《创建深刻的学习经验:一种大学课程设计的整合方法》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只有当我们的大学教师都称为学习经验的设计者,而不是继续作原来意义上的教‘书’先生的时候,我们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由此可见,教学设计能力对于高校教师变得必不可少。我们需要从过去的参考教科书来讲授课程的惯性思维中脱离出来,对教学进行改革,课堂讲授方式多元化,评价标准多样化等,而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则要具体和量化。这样,才能为社会输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教学设计按照系统大小和任务的不同,教学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教学系统设计,涉及的教学系统比较大,如一所学校、一个新的专业、一个培训系统等;第二,教学过程设计,是对于一门课程或一个知识单元,甚至一节课的教学全过程进行的教学设计;第三,教学产品设计,对象包括网络课程、多媒体软件、学习指导手册、教学环境等。本文探讨的就是处于教学设计第二层次的,关于新开设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
2 fink整合模型
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提高能牵动全局,改善教师与学生交互的能力、教学实施与管理能力。同时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起了促进能力。因此,各个高校目前都很重视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提高,开设了各式各样的培训、研讨活动;同时,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工作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对比了迪克凯里的经典模式,华盛顿大学的badrul 的八维网络课程模式和l. dee fink的整合模式的基础上,认为fink的整合设计模型继承了既具有迪克凯里模型的关键要素和系统思想,同时又简洁、实用、富于整合性,因此选用fink整合模式指导《机场净空管理》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fink整合模式,由下述部分组成:情境因素,即与课程有关的信息,包括课程所处阶段、学生特征、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技能等;学习目标,即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后,能够达到的最终结果,可以分为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的目标,学习目标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化,一般认为学习目标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教学活动,即各种教学方式的应用,除了最终达到学生对于知识吸收,还要关注学生对于学习的思考;反馈与评估:在整合模式中,反馈与评估同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因此反馈与评估除了用来评定学生成绩外,最重要的作用则是用来及时的对于教学活动的支持和改进,与教学活动同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3《机场净空管理》教学过程设计
3.1情境因素
3.1.1教学对象
本课程主要是针对机场场务技术与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
在学习本课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大部分的专业基础课程,与本课程相关的例如民航概论、测量学基础、飞行区场地维护基础、机场鸟击防范与管理等,因此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机场相关知识和净空概念,以及机场净空管理所需要的测量操作技能。
另外,该专业学生具有上课纪律优良、求知欲望强、学习积极性较高,而且大部分学生已经确定了下学期的实习岗位,实习岗位对于该门课程的专业知识紧密相关,因此能够侧面激励学生认真学习该门课程。
3.1.2教师知识
本校该方向教师人员较少,缺少能够共同讨论研究的团队,年龄梯度整体偏小,优势是理论知识比较扎实,无论是从相关的测绘学知识、制图、还是飞行程序设计知识,还是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有相关背景支持,同时有多年的一线工作经验,行业知识丰富;弱势是机场一线实习机会较少,教龄偏小。
31.3教学资源
该课程教学环境包括教室、模型制作实验室、计算机机房、制图室等,拓展教学媒体包括课本教材、网络课程、相关法规、ppt课件、三维立体图演示等。面临的主要间题就是教材少,知识点多,数据抽象等间题。
3.1.4教学内容
通过分析教材、分析教学对象、与工作单位交谈等方式,确定本课程授课内容由为_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机场净空管理法规、概念、范围等;第二部分包括机场净空管理范围,主要指附件14障碍物面;第三部分包括航图、机场障碍物图等;第四部分包括障碍物航行程序;第为_部分包括了机场净空管理方法,障碍物的测量,净空软件的.需求分析等。
3.2学习目标
本课程以理论和实践应用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理解机场终端区的概念,理解飞机起飞和进近过程,掌握机场净空的概念,净空区域的构成,障碍物面的标准,能够使用和绘制机场净空区域图,同时理解障碍物航行程序,掌握净空区域内障碍物的测量方法。
3.2.1知识类学习目标
掌握飞机起飞和进近过程;掌握机场净空概念;掌握障碍物面标准;理解障碍物航行程序。
3.2.2技能类学习目标
熟练使用航图;学习制作净空区域模型;能够绘制机场净空区域图;掌握净空区域障碍物测量方法。
3.2.3思考类学习目标
净空区日常管理办法改进;实习机场的净空分析;净空软件的需求分析。
3.3反馈与评估
3.3.1课程前评价
课程学习前组织一次小型的测验,或课堂提间,用来测试学生相关课程的掌握情况,如飞行区的相关概念、飞机的相关概念、测量学的技能等。以便于在后续课程中有的放矢,针对薄弱环节学时增加。
3.3.2过程中评价
理论课程每一章节增加复习和间题环节,以把握各阶段学习的效果。实践环节跟踪要及时,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间题,并给与纠正和引导。安排小组完成模型制作,并做评比和交流环节。
3.3.3学生反馈
开学第一讲课后,收集学生关于课程学习目标的意见,及时进行修正。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网络平台,开放讨论板,收集学生对于课程的意见,以及对于老师讲课方式方法的意见,开通匿名留言,鼓励学生多提建议。
3.3.4总结性评价
期末正常考试。实践环节项目完成情况评价打分,引人学生参与作品打分,保证结果的公正性。
3.4教学活动
3.4.1教学方式
主要采取班级教学和实训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将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堂提间相结合来达到班级教学的较优效果,并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终端区简图的绘制,课后布置适当的实习作业。
实训内容包括净空区域模型的制作和电磁保护区的绘图工作,均有相应的实验室来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通过模型的制作,讲三维概念更换为具体的实物,便于学生理解。
3.4.2引人校外导师
引人校外导师,使用网络课程与学生进行沟通,回答学生关于实际工作的间题,将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3.4.3网络课程
开设网络教学平台,除了正常教学资源的上传外,可以开发习题库,让学生反复练习,行业相关法规、机场净空区演示等资料都有一个综合平台,更主要的是可以让教师跟踪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情况。
4活动的衔接
fink模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整合性,将情境因素、学习目标、反馈与评估和教学活动结合在了一起,三个椭圆之间的双向箭头则表示三个设计环节是紧密联系、整合一体的。反映在本课程的设计,则表现在首先分析情境因素,在课程开始前设计学习目标,然后在设计反馈与评价环境,最后设计教学活动;在第一次课后,就包括了加人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环境,然后来调整我们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活动;而教学活动的调整也必然引起学生反馈的相应改变,以及学习目标的促进实现过程。在每一章的课后,均设有测验环节,以及每一次课堂授课过程,也是一个反馈的过程,所以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特殊就是教学过程的整体性,不断的反馈,改进,达成,以其获得最优的学习目标,最优的反馈与评估,同时达到教学活动的最完善。
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篇十九
项目进入环艺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摘要 :文章针对本科环艺设计专业教育与职业类大专设计教育的差异性,阐述了由综合设计素质的培养方向向“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模式的转变。
关 键 词 :设计教学 项目设计 教学模式
一、实施“项目设计课程”的必要性
“整体空间项目设计” 课程教学模式就是将高年级的教学内容按项目类型分化,以课题为核心,结合相关的工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项目操作程序进行一体化教学。每个课题模块的专业理论内容和操作程序的讲授与指导均由同一教师承担。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结束后,实行综合评价,考核合格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分为整体空间项目设计和整体景观项目设计两门核心课程,强调本科设计专业教育与职业类大专设计教育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综合设计素质的培养方向向“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转变的思考。
二、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模式的积极意义
1.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实施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特长。可选最熟悉该课题的教师去任教,而且结合社会实际项目将知识融会贯通地教授给学生。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缩小学生与社会的差距,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打好基础。
2.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推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分成若干项目设计小组同步开展设计工作,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课题中的某一环节进行重点学习,如投标文件编制、文案编写等,充分发挥其爱好和特长。
3.课题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过去的教学模式,教师经常会根据新课题的教学需要,备新课,而熟悉新工艺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用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后,使有社会实际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专业老师相对固定在一两个课题教学上,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细化、精化。不同的整体项目课程由不同教师执教,学生可以在不同的项目课题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4.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实施有利于接受市场的考验。学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市场要求,在教师带领下完成项目设计课题。对学生采取教学主体、业主、行业管理方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实际评价,解决了许多在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学到一些在课堂里学不到的实践知识。
5.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实施有利于层次教学的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组合成不同的项目课题模块,如招投标文件及材料收集整理、现场环境与场地实际准确勘测报告、设计文件编制等,解决学生侧重技能和侧重组织管理等不同层次方向的学习需要。
三、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实施
1.项目实地勘察模块设置
为了使学生能学到多种技能,拓宽知识面,为今后就业打下较好的基础,课程第一阶段的设计是项目实地勘察。目的是根据标书要求,真正了解项目的实际状况、地理及气候因素,地形与建筑构造物的关系,空间尺度的比例关系,人文历史的状况等。时间为一周左右,是项目设计课程的开始模块。
2.设计专业技能模块设置
学生经项目实地勘察第一阶段课题学习后,教师根据标书要求进行专业知识讲授,结合相关工程项目案例分析,引导出该项目设计的可行性数个方向。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特长和兴趣及要求诸因素,对学生进行第一次设计分组辅导教学,进行三到五人的自由项目设计组合,每个项目设计组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完成项目方案设计。
“专业技能”中相关环节,可由具备较深专业功底的专家讲授有关该课题所涉及的投标知识、专业理论、项目操作与设计技能。如有可能,可以在专业技能课模块中再加上行业法规的学习,这些知识往往是学校的薄弱环节。时间为二到三周为宜,是整体项目设计课程的核心模块。
3.综合技能模块设置
学生在“专业技能”课题模块合格后,进入综合技能模块学习,按标书要求一项一项编制成正式设计文件。主课教师对设计文件的合理性与完整性进行指导,要求每个项目设计小组能顺利完成设计文件整合编制,而后接受“综合评述”。
综合评述也就是按项目要求向甲方进行设计陈述。由任课教师主持,业主参与,向业主讲解方案设计,包括设计依据、概念定位、设计风格与形式等。每个项目工作小组中一人进行设计陈述,业主会以自己的角度对方案进行评价。选用合适的方案,并提出进一步可实施性要求,任课教师辅导项目工作小组将设计方案深入细化。
该课题模块教学的综合技能将随市场需求而变化,担任该课题模块的教师知识面宽,实践科研能力强,而且贴近市场,经常主持项目设计,对新工艺、新技术熟悉,达到与市场同步的专业水平。
“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的模式,在培养学生实际项目操作技能的同时,又要进行就业的思想教育和方法讲授。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否独立操作,能否受企业欢迎就看这一环节进行的如何。过去忽视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认为合格完成全部课程就是学习的结束,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学完了大纲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后,与企业实际的操作技能脱节。造成在学校是“高分”,到设计单位是“低能”的结果。所以要强调项目设计课程,要让学生在教师或专家的指导下,将学校学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企业设计岗位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样上岗就能独立操作或很好地融入设计团队。能“干”的学生才会受市场欢迎。
4.项目进入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
教学是讲究方法的,探讨教学方法,首先要考虑教育的受众——学生。要把人教育好,首先自己要把种种关系想清楚、想明白。笔者认为,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与毕业设计不同,整体项目设计课程强调的是设计的实际可操作性,直接接受市场的考验,培育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的解决能力。毕业设计(毕业创作)更强调设计本身,即突出自己的设计观点、设计语言,以理想的设计效果来表达,充分展示设计思想理念。
整体项目设计课程从设计到实践,教学内容由三个层面构成。
第一层面是教学主体,授课式教学方法。解决与项目设计规律、设计程序、理论观念、项目实践直接相联系的问题。例如,理论讲授、项目实地勘测、专项资料收集等。
第二层面是业主参与,综合技术性教学方法。联系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可以与市场为主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构成操作性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体系中发挥着中介性作用。例如,讲授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实习作业法等。
第三层面是行业管理方参与,操作性教学方法。指学校不同学科教学中具有特殊性的、具体的方法。如景观规划设计的国家相关规范法、旅游项目开发管理法规等;空间项目设计的国家建筑制图规范、安全消防规范等。课程教学可采用三位制模式实施,三位制教学模式是在借鉴国外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应用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推出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模式。至于三个“层面”学习时间各占多少比例可根据教学效果和社会发展需要而随时调整。
5.项目引进课程的设计教学模式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本科学生在校学习四年,分八个学期。第一至第六学期以学习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为主。第七学期施行整体项目设计课程为主教学,课程时间安排五到六周为宜,本学期还包括施工图编制、装饰工程概预算课程,形成一个项目课程体系,完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学习和考核。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
四、项目课题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广西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教研室施行项目制教学模式三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项目课程中先后引入桂林象鼻山景观设计、北海银滩海泰园景观设计等项目,教学成果得到学校及社会好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1.课题模块间知识的衔接,时间安排及老师的分配有一定难度,要在教学中反复进行微调才会逐步趋于合理。
2.课题模块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必须是双师型的,既懂市场,又会专业理论,还要熟练掌握本课题模块的操作技能,并要熟悉相邻课题模块的技能并把握好知识技能的结合。
3.由于每个课题模块均要考评,对组织考核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人力,要逐步建立并完善考评办法。
4.课题制教学要求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添置新的教学设施,并经常安排教师参加国内国际相关学术交流会,并提供一定的专项考察机会,逐步建立一些校企挂钩的校外实训基地。
5.因为有实践的学习机会,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设计教育,面临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挑战,学校应担负起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适应现代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具有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良好职业道德的综合型人才的责任。为此,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结合市场需要和企业岗位需要,提出并施行“项目引入课题”教学模式,以适应设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实践证明,“整体项目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沟通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项目实地勘测及课堂上的讨论辩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综合分析能力。因此指导教师必须从“理论型”转变成为“教研型”“实干型”“经验型”。在面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时,不能遵循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还必须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合理地组织教学,灵活地采用各种新的课堂组织管理方法,优化教学要素,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