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家园共育心得体会(五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园共育心得体会篇一
家园共育
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家长对孩子大声地呵斥:“你怎么连这都不知道。”“快点过来,听到没有?!”……这样的事在我自己身上也时有发生,我们做父母的往往认为这样居高临下,命令式的语调能体现自己的威严,能让孩子更听话。可是你试过另外一种方法吗: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无论是在自己、亲戚、朋友家里还是在公共场合,当你要对孩子说什么的时候,请试着蹲下来,让自己与孩子处在同一高度,用你的手握住孩子的小手,用亲切的目光看着他,然后和颜悦色地对孩子说出你的要求。你是不是发现,用这样的方式对孩子说话,孩子同样听你的话,而且还会更开心地去执行你的“指示”,而且完成得更快更出色呢?达到的是同样的甚至是更好的效果,所不同的只是你说话的方式而已,而孩子却更开心了,对你的“命令”同样是执行的。这就是因为你蹲下来了,你用和蔼的口气和他说话。
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当着生人和外人的面教训孩子最科学育儿知识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其实,小孩子的领悟能力相当强,当你不想让他做某事时,只要轻轻地摇摇头,或悄悄地对孩子瞪瞪眼睛,他幼儿园托班育儿知识就会明白的,完全没有必要大声说出来。如果你还是不放心,也可以在出门前和孩子达成默契,就当是你们之之间的秘密:“如果你看见爸爸摇头,那就说明不能那么做;如果爸爸点头,那就是同意了。”
三、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的自主意识也会随之增长。当你喂他吃饭时他说“我自己吃”,当你帮他穿衣时,他说“我自己穿”,可能他会弄得满身是饭,可能他会把衣服穿得一团糟,但我们不要打击你的兴致,而要信任他,鼓励他,给他学习的机会,否则孩子将永远不会“长大”。
四小班育儿心得、适时调整关爱的方式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关爱方式,不要把孩子当成永远长不大的人,事事都包办代替。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好时机,对孩子提出新的要求,帮助他成长,这样不会压抑孩子的才智。例如,当孩子过两岁生日时,你可以对孩子说:“宝宝又长大一岁了,从明天开始就要自己刷牙洗脸了”;又如,当准备送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你可以对孩子说:“宝宝下个月就要上幼儿园了,从现在开始要自己一个人睡觉,学会盖好被子。”
家园共育心得体会篇二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大大高于幼儿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育的大环境,建立一种合作、和谐、一致、互补的关系,对幼儿的成长教育起到同步、共育的作用—(家园共育),是建设高质量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对于身处在农村的家长来说,文化程度低,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职业、思想、状况,对孩子的期望各不相同,千姿百态。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可以说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种家庭教育,所以农村幼儿园如何开展家园共育尤为重要。
一、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提高科学育儿水平。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亿万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幼儿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保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应放在首位。而目前,经调查表明,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不少家长对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认为上小学后才是教育的开始。
2、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存在着重知识技能(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与智力发展),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良好的性格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3、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纵,过度保护,样样事情包办代替等等,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要转变教养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亲子观、成才观等),只有这样家园在教育上才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使家长掌握科学育儿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提高科学育儿水平。
我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利用家长学校:由老师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或由园长或专家教授给家长授课,可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家长的实际情况举办不同层次的小型讲座,分别授课,并将讲课与讨论相结合。
(2)采用“家长教育家长”的方法:由幼儿园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请在该方面教育有方的家长摆观点、谈经验、作骨干发言,进行传经,让家长相互交谈、相互启发、取得共识。
(3)开展丰富多采的亲子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家家乐亲子游戏活动”、“水果品尝会”、“庆六一游园活动”等。
(4)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家长园地、家教杂志、广播等进行宣传幼儿期教育的重要性,如何教育孩子等等。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更新家长教养观念,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
{page}
二、通过阶段性的开放日活动,促进家园共育工作。
开放日是邀请家长来园观摩和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家长具体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与方式,亲眼看到自己孩子在园内的表现,双方相互商讨、沟通,取得共识,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由于孩子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动态渐进的过程,因此这种沟通要经常性、连续性、双向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开放日活动。
(一)小班阶段:做好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工作
1、家访:保教人员进行优化组合,对每家每户的幼儿进行家访工作,了解不同孩子在家的生活表现、成长过程、个性发展情况等,让家长填写幼儿调查问答卷,和孩子们认识、交流、做游戏成为朋友等。
2、召开新生家长会:由家长带幼儿一起来园,认识幼儿园各方面的环境,和保教人员再次接触,做游戏、玩大型玩具、和家长做亲子游戏等,为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同时,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概况、教育教学情况、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家园共育,为孩子做好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及物质准备,以此缩短幼儿园与家庭的距离、老师与孩子的距离,也缩短了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时间。
3、开放半日活动: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园的适应情况、学习生活情况,真实在再现孩子的发展水平,幼儿在进园2个月的适应期后,开放半日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课堂,参与观摩老师是如何组织孩子做游戏和开展教学活动的,将集体教育活动从不同的侧面展现在幼儿家长面前,使家长看以了孩子在园的生活,了解到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发展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活动之后,安排时间让保教人员与家长座谈、交流、探讨,然后每个家庭填写一份《家长参与半日活动的记录表》,最后让家长给幼儿园留下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促进家园共育。
(二)中班阶段:进一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这个儿童小社会中的种种表现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看清孩子在园的优、缺点和个性特点,从而有助于对自己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例:我园通过“角色游戏”的开展,组织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发挥家长这一重要资源的作用,请各行各业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特长的家长到幼儿园来当“老师”,担任医生、导游、照相师、点心店的厨师、汽车驾驶员、交警、农贸市场、百货超市的营业员等等,请他们进课堂,给孩子们讲述表演,使幼儿感到新鲜,增强学习兴趣,丰富知识与感受。针对农村幼儿园条件差的特点,发扬勤俭办园的优良传统,家长和幼儿、老师一起制作游戏材料,一起开展游戏,教师积极指导,并在引导家长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从家长处获得有关的教育物质资源以及其它方面的支持,同时也使家长在参与过程中,学会如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等。通过家长的参与,提高了幼儿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大大提高了家园共育,共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三)大班阶段: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学习、生活,幼儿园教育幼儿的方法及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及时做好入小学前的准备工作。结合日常教学内容,举行“幼小衔接”系列活动。
1、召开大班幼儿家长会:请梅里小学低段教师来园给家长授课,《幼儿入小学前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等,观看录像,相互交流。
2、家长参与观摩半日活动:请梅里小学低段教师来园听课、观摩参与半日活动。从我园开展情况看,家长非常重视,参加人数在96%以上,活动后,让小学低段教师、家长谈谈参与观摩半日活动的感受、体会,大家互相探讨,交流意见、看法,取长补短。
3、请小学低段教师给幼儿园小朋友上课、玩游戏活动等,缩短小学教师与孩子、家长之间的距离,产生深厚的师生之情。
4、带领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让小学里的领导、老师为孩子们介绍小学的基本情况,教育教学设施,和小学生、少先队员一起坐坐、聊聊,参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脑房、音乐室、风雨操场等,使幼儿产生当小学生的强烈欲望,以及能早日带上红领巾成为少先队员的愿望。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为孩子们顺利跨入小学之门打下了良好基础,实现家园共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家庭、社区与幼儿园紧密合作,相互配合,实现家园共育,是农村幼儿园提高幼儿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家园共育心得体会篇三
怎样有效评语,做好家园共育
每周,我们老师都要通过《家园联系手册》详细向家长反馈孩子一周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用评语对孩子的总体情况进行恰当、全面的评价。评语,尤其是有效评语,是孩子成长征程途中的航标灯,是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南针。它虽短短百十个字,却饱含者教师对孩子深深的爱和深入的了解,也包括对孩子殷切、诚挚的厚望,所以带给孩子的是自信和激励,带给家长的是指引与建议——以期明确以后家园共育中需要着重注意的方向以及可操作的办法。然而,无效的评语却不仅仅是无关“痛痒”的没有任何“价值”的废话,还会造成家园共育的“隔阂”,而有效的评语,将是家园共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将使家园共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有效;评语;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四部分: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1】
幼儿园的教育评价,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适宜的途径,对幼儿园教育的各要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使教育者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从而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而评语,是教育评价的一个方面。
评语,即评论的话,含有说明、解释或评论的话,以作说明或讲解用的话。评语是老师对幼儿品德、生活习惯、学习等的总结和评价性语言,它对幼儿今后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作用上看,评语是家园沟通的基础,是师生沟通的桥梁。从概念上看,我们必须明确我们的评语是写给谁的。写给不同的人看,评价不同的对象——评语当然也就因人而异。然而,在我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无效评语满天飞
我们很多老师按照《纲要》教育评价标准来写评语,由于对孩子的了解不太深入,对写评语不太重视,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家园联系手册匆匆忙忙地发给幼儿完事,并不对幼儿评语进行充分思考、精心设计、及时反思,造成我们无效评语满天飞,无法发挥家园联系手册的“链接”作用。
(一)没有抓住特点,重点不突出
诚然,每位幼儿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先天的发展水平和家庭教养环境都是不一样的,然而,我们有一部分教师给予幼儿的的评语却是千篇一律,既没有抓住特点,重点又不突出。如下图二的评语:“幼儿各方面都不错。”这样的评语,一定然让家长觉得云里雾中,不知所言。我们应该分析不同幼儿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家庭教养建议和配合方式,把家园配合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得到家长真心的认可和支持。
(二)缺乏亲切感、亲和力
有的教师还没有掌握写评语的技巧,因而写评语时,对幼儿的称呼不恰当,如,“张三,你上课不能认真听讲,听老师的话,老师觉得你很吵闹,很不喜欢你这样的表现!”这样的评语,家长读了,不乐;孩子听了,不快。可见,如果使用合适的称呼,温馨的口吻,不仅能充分体现孩子与教师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也能拉近家长的心理距离,有助于更好的沟通。如,“小浩浩(小名)”或称呼孩子的小名作为开头,采用第二人称,会显得更亲切,颇有亲和力。可以参考下列图二的写法,这样有利于拉近家长、幼儿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缺乏客观公正,批评语气太重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的孩子当然也是如此。对幼儿的发展情况,教师应客观地反映,幼儿在园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切忌片面的反映幼儿的情况:好的孩子,也许他的潜能还未充分发挥;能力差的孩子,也会有许多闪光的地方,关键在于你平时如何去观察了解。写评语应力求客观反映幼儿的实际情况,既不把人夸得完美无缺,也不把人贬得一无是处。写评语时应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对幼儿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以鼓励替代批评,孩子、家长心理上就容易接受多了。
【2】
三、豪华落尽见真淳,有效评语在赏识
怎样解决时下评语失效的问题,这是我们必须思考与研究的。我认为,我们写评语前观察必须细致,写的评语指向必须明确,用语必须恰当,注意前后呼应。
(一)有效评语源于善于观察
老师周周写评语,写中要有讲究;幼儿周周读评语,读完要有所获。这需要我们多花一些精力,平时多观察幼儿,变得更细心,更富有爱心,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才能为家长、为幼儿奉献一份好评语,一份值得珍藏多年的评语!
写好一条评语并不难,关键是要靠我们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心中要始终装着孩子,这是对孩子有没有爱心、有没有责任心的表现!俗话有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要写一份好的评语,一定离不开我们日常生活的观察记录,我们有了这些“米”才会有依据和题材,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在日常生活的观察记录,我一般把幼儿的表现分为六类,第一类:性格方面,性格方面一般指性格开朗、孤僻、不说话、或者、热情等;第二类:自理能力方面,自理能力方面也就是指自己能不能穿脱衣服、鞋子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三类:学习方面,学习方面还可以分为:接受能力、学习积极性、完成作业等;第四类:进餐方面,进餐方面是指幼儿的进餐习惯、进餐的分量和对食物挑不挑吃等;第五类:交往能力方面,交往能力方面一般是指,幼儿之间的交往懂不懂得谦让,会不会自己解决问题等;第六类:其它方面,其它方面指的是喝水、上厕所、睡觉等。一个班几十个孩子,他们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爱好、特长,写评语必须要有针对性,要写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于观察,更要善于进行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归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写出众人一面的评语。
【3】
(二)评语讲究前后呼应,承上启下。
我们老师每一次写评语的时候,都要考虑上次的评语及幼儿这一阶段的发展——评语要前后呼应,承上启下。例如:我班的浩浩小朋友第一周总是喜欢哭闹,我给他的评语是:“老师想跟你说说悄悄话,好吗?你大大的眼睛,胖乎乎的圆脸,真可爱!要是你以后能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上幼儿园,老师一定会更喜欢你的!”果然,第二周他渐渐地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开始“沉迷”于玩具,爱不释手。第三周,我给他写了如下这样的评语:“老师很高兴地发现你越来越喜欢上幼儿园了,玩玩具时真的很认真!可是你忘了,我们不仅要学会玩,还应该学些知识,这样你才会更聪明„„”。从以上两则评语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是前后呼应的,这样既能充分肯定幼儿的进步情况,同时又针对幼儿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幼儿得到我的注意和表扬,因而对我提出的要求就会乐于接受。
我们的评语不仅仅要与时俱进,不断变化,以发展观的眼光看待幼儿的成长与进步。
(三)评语指向要明确
我虽然是一位老师,但也是一名家长,我非常了解家长们老师给予孩子的评语的心态,其实家长非常看重老师对孩子的评语,往往会拿着评语琢磨上半天,希望能在字里行间读懂老师对孩子的印象,读出孩子的在园的表现。所以,我每一次都很重视看自己孩子《家园练习手册》上老师写的评语。
我也问了一些老师:“我们写的评语是给家长看的还是写给孩子看的?”有的回答:“写给家长看的,因为家长很想知道孩子在园的学习、生活表现情况。”有的说:“写给孩子看的,让孩子知道这一周哪些地方表现好,哪些地方还做得不足?”而我认为,评语既要面向幼儿家长,更要指向幼儿。评语评价的是幼儿,我们要通过评语让家长了解幼儿各个方面的情况。同时,也要借助家长之口——读评语,让作为听众的幼儿了解到老师对他(她)的肯定和期望。明确了评语的指向,我们写起评语才不会失去方向,才能让评语作为一种与家长交流的渠道,把评语当成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
【4】
(四)评语用语要恰当
既然评语是给幼儿家长读和给孩子听的,那我们的评语就要注意用语是否恰当——考虑评语是否让孩子和幼儿乐于接受。
1.家长乐意接受,是家园共育的基础
家长是幼儿评语的主要读者,我们评语中所用的文字就必须考虑家长能否理解、接受,并且能否让家长产生共鸣、引起重视。为此,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家长——因人而异,巧妙地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具体的操作建议。(1)对于不同文化素质的家长
幼儿评语的流行格式一般是“你是一个„„”,这种格式确实比较委婉、亲切,但我认为不能以此为统一格式,而应该根据家长的文化素质而定,否则也会造成误会。如:记得有一年,我在写评语时全部采用“你是„„的格式”,差点闹了个笑话。我们班有一位卖菜的家长就觉得很不理解,还向我提意见:“杨老师,我怎么变成小朋友了!”弄得我哭笑不得。这个例子说明,写评语的语气、用词也应适当考虑家长的文化素质和接受水平
(2)对于不同类型的家长
幼儿评语虽然只有短短几行字,但对家长来说,却是“句句是宝”。因此,我们在写评语的时候:对于较熟悉的家长,可采用较自然、直接的语气来写;对于较不了解的家长,则较少用比喻句,如“像个小画家”、“像个聪明的一休”等;对于通情达理的家长,适当地增加一些新的要求;对于较自私的家长,则先以真心的表扬赢得了他们的好感,然后才委婉地提出一些“不足”。这样,我们每次的评语都能被大多数家长接受
(3)评语也要有“个性化”
我们老师都知道,孩子个性鲜明,写评语也应该充满个性化。常见的“遵守规则、爱学习、爱劳动”等评价式语言言简意赅,但这对于多数幼儿来说都是用之不错、品之无味,毫无个性可言,家长也不能从中清晰地认识到孩子的表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评语应展示孩子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事例,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具体表现,明显变化,点滴进步。如:天真、可爱的嘉明,在学习中你的反应总是那么敏捷,常常带给我们惊喜;在游戏中,你兴趣广泛,爽朗的笑声不时回荡在教室的各个角落。知道吗、如果你多听听其他小朋友的想法,没准儿能让你的游戏更有趣儿呢!喜欢下棋吗?和爸爸、爷爷进行比赛吧,看看谁能遵守规则,赢得胜利!你会帮妈妈做一点你能做到的家务吗?收拾饭菜,老师知道这些都难不倒你,对吗?”这样的评语,可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帮助家长认识了解孩子,与教师达成共识,并在产生共鸣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
总之,家长乐意接受,这是家园共育的基础。
2.幼儿乐意接受,是师生沟通的桥梁
美国学者格朗兰德认为:“评价=行为方式的描述‘行为方式的判断。’”恰当的评价能够让幼儿产生一种焦虑感,从而激励幼儿在实际活动中改正自己的不足,努力取得进步。在书写评语的过程中,我一直认为评语写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家长对幼儿的了解,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要重视评语的重要作用。
(1)评语充满感情色彩
由于孩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平有限,所以,评语中所用到的语言要尽量浅显易懂,要充满感情色彩。比如,“你唱歌的声音像小小百灵鸟”,“看你跳舞多像美丽的小孔雀”,“你的笑脸像太阳,照得老师和小朋友心里暖洋洋的”,“你是我们班的‘齐天大圣’,任何困难都难不倒你”„„类似的语言,能然孩子从中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和喜爱。
(2)评语必须把握分寸
我们常说“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所以,在评语中,如果对孩子要提出期望和要求,语言一定要委婉,把握分寸,技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又不伤害到他们稚嫩的自尊心。比如,“在困难面前,你也能像个男子汉一样去勇敢的面对与挑战。但美中不足的是:你做事时还是有些丢三落四。赶紧改掉这个坏毛病吧!让‘认真’陪伴着你,‘成功’也就会成为你的朋友!”再如,“要是你能让椅子陪你一起安静听讲,那你的本领可就大了!”这些评语,属于期望,指出展望,加以鼓励,而且比较委婉,把握了孩子“心理”分寸,对幼儿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希望,他们是乐意接受的。
【5】
(3)根据年龄特征,有的放矢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我们老师在写评语的时候,要根据幼儿年龄段有所侧重,有的放矢,这也是写好评语的一个“秘诀”。
对于小班幼儿,我们要侧重写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小班幼儿刚入园,家长更不放心的是孩子的吃、睡问题,虽然每天的接送时间家长都有机会和教师面对面,毕竟教师只能简单的反应一下情况,如果能用书面的形式进行恰当地描述,效果会更好。
对于中班幼儿,我们要侧重于写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中班幼儿已逐渐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家长转为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能否学到很多本领。所以,我们要在评语中可重点提及此方面的内容。如,“老师真的很喜欢你!因为你特别聪明、可爱,每次见到老师,你总是笑眯眯地拉着老师的手,不停地说一些有趣的事,也很喜欢问‘为什么’,真像‘聪明的一休’。老师还发现你的普通话说得很好听,争取当个故事大王,好吗?”
对于大班幼儿,我们要侧重于写幼儿的思维习惯及与同伴的关系。如是否善于交往,是否学会解决一些同伴间的小纠纷等。如。“童童小朋友,聪明、伶俐、活泼、开朗,是你的个性写照;你是如此的善良、以至于你的朋友数也数不清。本学期在课堂上,你能用清晰、响亮、标准的普通话回答老师的每一个提问,充满了求知欲。”又如,“小铭,你知道吗?经过你灵巧的双手描绘出来的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图画,真是让人对你刮目相看!在你的每幅绘画作品中,还体现着你的聪慧、你对色彩的审美能力、对画面布局的独特构思。”再如,“你的记性特别好,认识很多的字宝宝,你每天总是有那么多的‘为什么’。老师希望你在新的一年加强锻炼身体,使自己的动作更加协调。”以上这些评语,能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提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具体要求与期望。
【6】
我认为我们老师写幼儿评语,是老师深入洞察幼儿在园表现最好的表达方式。一个老师重视写评语了,认真写评语了,对幼儿的情况了如指掌,才能引起家长对幼儿进行及时的指导、改进——在有效的评语中渗透“赏识教育”,那我们家园共育的这座桥梁就架起了。有效评语才成为孩子成长征程途中的航标灯,成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南针。我们的孩子的进步才会更明显,更显著!
家园共育心得体会篇四
六、家园对话
在进行家园对话的过程中,应制订一些有效的策略,我们打算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交流、沟通为前提,与家长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发挥家园播报站的作用,提醒家长要以大班的孩子来要求孩子如关注幼儿的注意力,任务意识、关心家人、乐于助人等的品质培养;
2、实践过程中,激发家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让家长充分体验、认识到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的价值,拉近心理距离和感情,才能达成共识,使家园共育达到应有的效果。交往是互动发生的前提,在交往中,交流的深入程度直接影响着互动质量,就此,我们有以下几点想法:
1、建立一个有凝聚力的家园共育的集体,让家长充分体会自主感、主动感和控制感,促进家长和教师从态度、感情上彼此走近,真正成为平等合作的教育伙伴。引导家长群体主动关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促进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互相学习,就共同关心的幼儿教育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作为老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亲职工作:
①、补发新生通讯录。包括教师联络电话;
②、进行必要的新、老生家访;
③、邀请家长参加园内、班内的各种活动;
④、每日迎接孩子时做简单的沟通;
⑤、收集、汇集有班级特色的家长育儿经验文章,整理家
长资源档案。
2、引导家长要做个倾听、观察与支持的教育者:
①父母多抽出时间关心孩子,教育孩子;
②在家园统一的教育理念下,家长应主动参与学校教育:
a)在教师预设每个主题活动的意向、教育目标时,家长应积极主动引导幼儿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提供主题活动的资源。
b)经常与孩子一起探讨主题的进行、及相关内容,也可藉此了解幼儿学习的情况。
c)提供幼儿园教学活动开展所需的各项资源(力所能及的)如:提供信息、联络场地、亲身示教、帮助幼儿使用某种技能或日常生活经验等。
d)积极反馈意见。
1, 以寻找孩子的闪光点为家园共同关心的问题,教师用自身的教育行动影响着家长对幼儿的了解和交往。如:积极参与主题活动,一同掌握幼教动态。与家庭共同收集各类信息资源积极开展班级的家长助教活动,使其发挥自身的特长,与孩子们展开互动,递进家园的情感交流。
2, 在筹备、展示主题的活动过程中,引发家长、孩子的积极体验,带动全班幼儿与家长的主动参与。
在家园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应抓住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呈现给家长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效果差异,促进及时的各方反馈与相互影响。
幼儿是在家庭、幼儿园、社区三大环境影响下成长的。其中,家庭和幼儿园对孩子的影响力最大。如果家园携手合作,就能形成1+1>2的强大合力。家园平等的对话关系一旦形成,你我之间就感悟到了“对话”的真谛。那将是一件造福于社会的大工程。从你我做起吧!
以上是本学期的班务计划。我们三位老师将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团结合作、认真学习、不断进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并创建出富有特色的教学新路子。
[1]
家园共育心得体会篇五
孩子的双休日怎么安排
在托儿所或幼儿园都有自己的生活表,对孩子的生活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孩子们在学校都会严格遵守,形成了一定的规律,这样就能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双休日也应该这样。
具体体现在孩子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睡眠习惯、排便习惯这几方面。
卫生习惯:1-3岁的孩子可在父母及其家人的训练和影响下逐渐养成爱卫生的习惯。每天洗手、洗脸、洗脚;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睡眠习惯:卧室应保持空气新鲜,避免对流风,光线应略暗,环境要安静。床垫铺设要软硬合适,过软会影响孩子脊柱的正常发育。2-3岁孩子睡眠的时间约为12-14小时;4-6岁孩子睡眠时间约为11-12小时;7岁以上约需9-10小时。要训练你的孩子养成定时睡眠的习惯,不要抱着、拍着、摇着让孩子睡或让孩子含着乳头或吮手指入睡。
饮食习惯: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定时让孩子进食。2岁时可让孩子逐步学会自己拿杯子喝水,用小勺吃饭。要孩子从小养成不吃零食、不挑食、不撒饭等良好习惯。但不应强迫孩子进食,若孩子食欲不好,应查找原因。
排便习惯:婴儿到1岁左右即可养成自行大小便习惯,尽量不再便溺裤内,要逐渐使孩子养成上所的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能适应托(幼)集体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孩子要上幼儿园家长应该注意什么?
(一)上幼儿园是孩子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集体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孩子适应社会的关键一步。由于幼儿自身的条件和所年生活环境的不同,幼儿新入园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的幼儿一开始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对新环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而随着新鲜感的消失,他们开始想家,开始哭闹;有的孩子一入园就表现为大哭大闹,不肯上幼儿园;有的孩子则整天眼泪汪汪,轻声地自言自语“我要回家,我要妈妈”;还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和种种不适,如头痛、肚子痛、尿频等现象,一回家则上述症状马上消失。孩子这些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表现,如不及时地加以纠正,会严重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尽快帮助孩子适应的环境,家长应分析造成孩子入园不适应新的环境,家长应分析造成孩子入园不适应的原因,及早帮助孩子做好入园准备。
行为科学认为,适应是指个体以各种心理活动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以便使自己能够顺应环境的过程。幼儿年龄小,身体机能的发育尚不完善,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完善,使他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能力、适应能力都比较差。而且幼儿园和家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环境,幼儿已适应了家庭那种比较宽松、自由的环境,进入幼儿园后,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伙伴和教师以及幼儿园的一套常规,孩子往往表现出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幼儿不愿上幼儿园,想回家也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现象。
幼儿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亲人朝夕相处,建立了依恋情感,一旦离开家庭和亲人,孩子会因缺乏情感上的依恋和安全感而产生焦虑。有的孩子甚至会因为担心父母是否不喜欢自己了,是不是不来接自己了而不安心在幼儿园生活。有的孩子由于在家庭中处于中心位置,处处受到成人的保护,缺乏独立交往能力,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产生恐惧,因而来到群体生活的幼儿园这一新的环境就不能很好地适应。有的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吃饭要喂,走路要抱,这使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产生畏惧心理,到吃午饭、睡午觉的时候就会想家、想妈妈,孩子那本来就不够稳定的情绪又会波动起来。除了孩子这些本身的原因,还有一些客观因素也会影响幼儿园入园时的表现。陌生的环境是造成幼儿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一个刚刚进入新环境的人都有一个渐渐适应的过程。幼儿园是个集体的生活环境,集体对个人而言意味着某种约束,孩子不可能像家里那么自由。一个刚刚3岁的孩子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有约束的新环境,会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压力,对幼儿园产生逃避的心理。而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一些误导,如有的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时,拿幼儿园和老师来吓唬孩子,用“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叫老师把你关起来,不接你回家”之类的话来教训孩子,使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就对幼儿园产生恐惧感,认为幼儿园并不是一个快乐的地方,这也是孩子人园后不适应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孩子入园的适应,说到底是个家园衔接的问题,家园过渡自然了,幼儿入园困难就容易克服,幼儿也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新的生活。孩子要上幼儿园家长应该注意什么?
(二)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幼儿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
1.创造条件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环境。孩子入园前,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幼儿园玩,使他逐渐熟悉这个陌生的环境。家长也可以有意识地在家中和孩子玩“幼儿园”游戏。如果家长本人不熟悉幼儿园的生活,可以请邻居中已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家里玩,使孩子在游戏中熟悉幼儿园的生活,了解幼儿园的一些常规。另外,家长事先可以去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的作息制度来安排孩子的生活,使孩子的生物钟能和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吻合,以便孩子更容易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利用故事和儿歌,使孩子向往幼儿园的生活。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给孩子讲讲有关幼儿园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乐园,是他们学习本领的地方,使他们对幼儿园的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
3.鼓励孩子出去交往。家长可以采用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鼓励孩子与陌生人交往,尤其是和同龄的小伙伴玩,以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和合群性。
4.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等,以便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
5.主动和老师接触,使孩子在入园前能认识老师,并帮助孩子对老师产生好感和信任感。
进入幼儿园是孩子生活的一个重大转折,只要引导有方,相信孩子是会很快适应幼儿园的新生活的。
养个懂礼貌的宝宝
对于宝宝,说教是苍白无力的。从根本上来说,需要爸妈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撤消溺爱与纵容;同时,也要讲究方式与策略,才能马到成功。为此,我们给爸妈提供以下一些高招让爸妈养出聪明懂事的乖宝宝。
林爸爸跟我们分享他的经验:“有一阵子,我女儿总是把爱吃的东西全霸在手里,给她讲道理也不管事。于是我宣布,以后再独霸就不给她买了。有一次,女儿霸占一包巧克力独自吃光了,以后,无论她怎样请求我都不给她买,并且让她知道这是对她独霸的惩罚。又有一次,女儿把香蕉分给大家,全家人都表扬她,我高兴地告诉她,因为她让大家吃到了好吃的香蕉,明天我还要买来请她分。就这样,我坚持赏罚分明,很快就扭转了女儿独霸食物不给人吃的毛病。”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一位姓尹的家长也这样说:“我的小孩也吃独食,我就用他的行为反过来教育他。我买来一些他最爱吃的食物,当着他的面我独自有滋有味吃起来。宝宝向我提抗议了,我就用他平时拒绝的话对待他,并且让他意识到这就是学他的样,他难过地低下了头。我趁热打铁给他讲道理,他真心点头了。”
充当爱心小使者
另外一位戴爸爸说:“我和爱人商量了一个治本的办法,让宝宝体验爱心。如妈妈吃香蕉时说:‘香蕉真好吃,爸爸一定喜欢吃,宝宝,麻烦你把香蕉送给爸爸吃。’爸爸削好苹果说:‘妈妈多辛苦啊,来,宝宝请你把这个苹果送给妈妈吃’等等。宝宝反复当爱心小使者,就慢慢懂得了心中要有他人,常省下自己爱吃的送给我们,并且因此感到非常高兴。
还有其他方法,例如称赞其他小朋友懂得分享,让宝宝学习等,都是纠正宝宝吃独食的策略。其实,宝宝的行为与爸妈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碰到独占食物、不愿意与人分享的宝宝,爸妈更要利用一些有创意的小方法让宝宝了解这样做是不好、不对的,宝宝也才会更懂事、体贴。
从幼儿园回来,你提问了吗
当您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时,问孩子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什么呢?有人曾经做过调查,将中外父母的问话进行了对比:……幼儿园老师对宝宝来说=?
在中国,父母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时说的第一句话通常是:
1、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
2、你们今天学什么了?
3、有人欺负你吗?
4、今天老师布置作业了吗?
国外父母问孩子的那一句话通常是:
1、今天你快乐吗?
2、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吗?
3、你有什么作品吗?
4、今天和大家玩得高兴吗?
不同的问话体现了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中国的父母比较多地关注孩子的 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而国外的父母则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绪情感、兴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和与伙伴交往上。前者的关心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可能会让孩子自己对生活和学习过程有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了情绪情感的变化、成功感的建立等。而后者的话,更容易让孩子有倾谈的欲望,有表达的意愿,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作为有所感触,并且会对今后的幼儿园生活产生向往。
专家指出,父母每天接孩子回家时,是孩子思维最活跃、最兴奋的阶段,也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时间,父母可以好好利用这一段时间,开发孩子的思维,给孩子的表达创造良好的机会。譬如:可以提一些这样的问题:
你今天最快乐的事是什么?为什么它是最快乐的事?
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戏?
你听见了/看见了哪些有趣的事?
你的好朋友是谁?他有什么优点?
像这样的问题,提问内容具体,孩子知道从何而答。如果父母每天一出园第一句话就问:“你今天吃什么了?”在孩子思维最兴奋的阶段,他不会理清思路,回答一天三餐是什么,可能只给您一个简单的回答,比如面条,因为面条是孩子最易记住的词汇。如果您想了解孩子每天吃了什么,您可以把孩子领到园里的食谱园地,按照食谱问一问孩子,孩子就会把思路理清,认真告诉您。这样您不仅能了解孩子饮食情况,还能大大增加孩子的讲述欲望。孩子讲述的多,就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这样的问话,还能激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在表达的过程中,有时还会附带上他自己的见解,这会让孩子的思维更加活跃。
父母在提问时,需要注意一点的是,提问时最好使用开放性的语言,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要用“是不是”这类封闭性的语言。因为,封闭性的提问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惰性,而问“为什么”,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开阔孩子的思维,而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也会得以发展。同时,这样的提问还能练就孩子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本领。
家长还成长一点“空间”
小花小草要长好需要一个足够它枝叶伸展的空间。其实孩子成长也一样。0岁到学龄前儿童的身体及心理都处于刚刚发育的启蒙期,更需要父母的精心关注和扶持,需要一个不受束缚的、能够自由自在成长的空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像小鱼儿一样顺畅地呼吸,像小鸟一样快乐地飞翔,像小草一样茁壮地成长。
活动的空间 盛夏,一场大雨冲去了天气的闷热。院子里出现了许多水洼,尽管稀稀拉拉的小雨还没有停歇,张家的小胖、李家的小强戴着草帽迫不及待地来到院子里,张开双臂拥抱凉爽的雨滴,一双小脚丫在水洼里趟出串串水花。苗苗穿上雨衣也急着想往外跑,奶奶一把抓住她:“雨没停,不能去。趟水要生病的。”可怜苗苗如同只被捆住手脚的小猫站在门后,只能扒着窗户看别的小朋友尽情地玩耍。
峰峰生来是个小帅哥,妈妈整天把他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可就是有一样,限制他活动。在家里,妈妈让他安静地看书、看电视、摆积木、玩车模,不能玩激烈的对抗游戏,更不许登高爬低;到公园,只能乖乖地牵着妈妈的手散步,或者坐安全的电动火车,不能在儿童游乐园自由活动,更不许和淘气的小朋友玩摸爬滚打的游戏。峰峰就像妈妈养在笼中的一个小宠物,虽然白白胖胖的,可是缺少了活动,身体平衡性不好,四肢力量弱,体质也比同龄的孩子差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高峰期,从头脑、内脏、躯干到四肢都在快速成长,需要全面的营养加充足的活动。宝宝从会爬时起,活动的范围一点点扩大,当他学会走路后,就会不停地跑来跑去,蹦跳登高、翻跟头,拉拉这儿,碰碰那儿。他的这些活动有利于躯干和四肢的发育,使胳膊和双腿的骨骼与肌肉快速生长,具备灵活的控制力和协调力。所以,限制幼儿的活动、不给其活动的空间会影响其身体正常的发育。
探索的空间 3岁的童童对什么事情都十分好奇。一天她拿了一个玻璃杯子去问爸爸:“杯子掉在地上会不会摔碎?”爸爸说:“会的。”还没容爸爸解释,童童的手一松,“啪!”杯子掉在地上摔得粉碎。震惊之下爸爸刚要发火——这孩子太不听话了,应该好好管教。但他转念一想童童为什么这样做,还是听听她的想法吧。于是他平声静气地问:“你为什么要把杯子摔在地上呢?”童童若有所思地说:“哦,它真的能摔碎了。”原来她是想亲自试一试杯子能不能摔碎。
玲玲按照幼儿园老师的要求在家中的花盆里种了几颗黄豆。她天天浇水等待小苗出土。两三天后,她终于忍耐不住,用小棍扒开土取出豆子看看,再重新埋进土里。此后,她每天都要这样看看那几颗黄豆。妈妈轻声劝说:“不要再扒拉豆子了,要把它扒拉死了。”玲玲天真地回答:“我在观察呢。老师让天天观察的。豆子埋在土里,不扒拉出来,怎么看见呢?”
看来幼儿的思维方式确实与成年人有很大差异,出于好奇心他们不轻易相信别人说的,总要自己亲自试一试,总要自己做。如果童童的爸爸当时大声呵斥:“都告诉你了,你怎么还成心把杯子摔碎?”那真是冤枉她了。如果玲玲的妈妈提出坚决不许她再扒拉豆子,极有可能泯灭幼儿的好奇心,把探索的兴趣扼杀掉。所以父母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用孩子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
失败的空间 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有失败后,几经努力获得成功的经历。可是,轮到对年幼的独生子女却总是过度保护,怕他们受到伤害,怕他们承受不了失败的滋味,结果使他们上学后一遇挫折就束手无错。其实及早给幼儿创造一个尝试失败的空间,让其体验失败的痛苦、郁闷,积攒努力战胜失败的信心和百折不饶获取成功的勇气,是非常必要的。
走马路牙子是许多幼儿喜好的活动。楠楠和爸爸妈妈上街时最开心的事,就是用一双小脚沿着马路牙子走。有时他平伸两手摇摇晃晃地走.1 嘴里叨念:“过独木桥了。”有时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像螃蟹似的横着身子挪步。即使走不好,一只脚掉下马路牙子或摔倒,他站起来高高兴兴继续走。爸爸妈妈从不干涉他,掉下去再重来嘛,没有失败哪有成功?朵朵就没有这份幸运了。他也想走马路牙子,可是爸爸训斥:“放着好好的路不走,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淘气。”妈妈倒是和颜悦色哄着说:“马路牙子这么窄,你能走好么?别逞能了,走不好掉下来,歪了脚、磕破了腿怎么办?”摆出一大堆肯定要失败的后果来,就是不想让朵朵去尝试。于是,一个对孩子来说很有趣的探索过程被扼杀了。
美国儿童专家法斯乐看到自己的朋友让3岁的孩子在海边布满怪石的小径行走。那条路对3岁孩子的确十分曲折难行,可是孩子喜欢走,为了不扫他的兴,父母让孩子跟在后面走。法斯乐说:“孩子的母亲肯让他走,让他有跌跌撞撞的体验,这是最好的教育机会。不要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体验生活,这就是人生。”
在家庭生活中,类似失败的尝试处处可见。比如,10个月的宝宝用勺子吃粥,弄得满身满脸,最后还把粥碗打翻了;两岁的宝宝自己穿裤子,把两只脚插进一条裤腿,拔不出来了。这些难道不是失败吗?但是就此不让他再尝试,他永远也学不会最基本的生活本领。大人包饺子,宝宝也要包,就让他包嘛,谁天生就会呢?宝宝要学着扫地,扫不干净可以再来一遍;宝宝做手工,剪坏了纸样,鼓励他修补好就行了。父母要是怕失败什么都不让他干,到头来会害了他。什么事都有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失败可以积累经验,失败可以体验生活百味,失败可以锻炼意志,一次次跨越失败就会迎来成功的曙光。
思考的空间 现如今的宝宝小脑袋都十分聪明,只要你给他足够的思考空间,会迸发出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可是有些父母不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和需求,总在按自己的模式去塑造孩子。他们或是盲目超前培养,揠苗助长;或是不顾孩子的兴趣,强制执行填鸭式的计划;全然不给孩子留下自主思考的空间。
乐乐的妈妈最喜欢家中来客人的时候,让乐乐露一手——表演讲故事的绝活。乐乐故事讲得有声有色,还可以编出不同的结尾,就是他一遇生人会紧张,一紧张就忘词。妈妈比乐乐更着急,总在边上提词。长久以往,乐乐也不动脑了,反正有妈妈提词呢。结果他讲的故事再也没有新的创意了。
幼儿园的许多小朋友都上了兴趣班,甜甜妈妈认为画画文静,不征求甜甜的意见给她报了画画班。甜甜对图案和色彩悟性慢,老师布置的画画作业她总要问妈妈:“大树怎么画?”“房子是什么颜色啊?”妈妈赶紧告诉她,有时看甜甜画得太慢还帮她画两笔。爸爸说:“你应该启发她想一想,自己画。”妈妈不以为然,我在帮助她有什么不好?其实,我们身边像乐乐妈妈和甜甜妈妈这样的父母还真不少,他们一点儿也不清楚,他们这样做是剥夺了孩子思考的空间。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代替孩子培养兴趣,代替孩子选择玩具,代替孩子回答问题,代替孩子完成老师留的各种需要创意、需要动脑筋的作业。结果当别的孩子想出房子装上轮子,汽车长出翅膀,树上结鸡蛋,天空架彩虹桥的大胆幻想时,他们又在埋怨自己的宝宝笨。事实上,不是孩子脑子不好使,是他不动脑不思考使然。人的大脑像一部机器,不用就会生锈,越用才能越灵活。培养聪明孩子的关键是使孩子养成积极思考、爱动脑筋的好习惯。某地在一项“什么样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的问卷调查中,排在前两位的回答是:有想象力的孩子和头脑灵活的孩子。这说明大多数父母知道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保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为重要。只是一遇到具体的问题,父母就容易集体失意——不知道如何去做,往往用主观的想当然束缚孩子大脑思考的空间。
几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曾经提出儿童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与时间。斗转星移,现在都到了21世纪,陶先生解放儿童的主张依然是我们家庭教育要遵循的思想。破除传统的父母统治意识,给儿童自由成长的空间,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新世纪父母切切实实的行动.让宝宝学会物归原处
身边的故事: 明明有个坏毛病,经常喜欢乱扔东西,用了什么都随手一扔,所以每天都要问奶奶:“奶奶,我的画笔放到哪儿了?”“奶奶,我的衣服找不到了。”奶奶天天围着他转,不是帮他找东西,就是帮他收拾残局.这天,明明在房间里玩,一会儿就将房间折腾得乱七八糟,铅笔躺在床单上,积木撒在地板上,图画书摆在了鞋柜上……
第二天,该上幼儿园了,明明却发现自己的彩色笔不见了,“彩色笔哪儿去了呢?我昨天还用了呢!”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那天,小朋友们画画的时候,明明只能向别的小朋友借彩色笔用,心里真不是滋味。
专家诊断
生活中,许多幼儿缺乏物归原处的意识,喜欢随手乱扔东西。
√ 幼儿期由于自制能力较差,常常为图一时痛快而随手乱扔东西,意识不到将物品物归原处,不仅整洁有序,还能方便自己和他人对物品的使用。
√ 幼儿乱扔物品的毛病,往往和家长的教育引导有关系,如家长经常替幼儿收拾东西,使其认为乱了也无妨,收拾是大人的事情,因此缺乏物归原处的意识。
您的孩子是否这样
√ 用完东西随处乱扔,没有将物品放回原处的习惯。
√ 经常找不到自己玩过的东西,“忘性”较大。
√ 不愿整理自己的物品,喜欢依赖大人。
√ 不知道如何整理自己的物品,越整越乱。
支您一招
1让宝宝懂得物归原处给他人和自己带来的便利
经常告诉宝宝用完东西后,应按类分别摆好并及时整理。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宝宝亲身体会物归原处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便利。可以用发生在宝宝身上的一件事,告诉宝宝如果图一时省事,而将用过的东西随处乱扔,不仅会给自己也会给他人造成麻烦。
2让宝宝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
对于宝宝的个人物品和玩具,家长应及早放手让宝宝自己学会整理。
开始时,家长可以带宝宝一起整理,让宝宝知道物归原处的简单道理,告诉宝宝每件物品和玩具的大致归位。
待宝宝适应后,家长可教宝宝自己学会整理和归类。很多情况下,宝宝因为不知道该怎样做而不愿意整理。给宝宝新添一件物品时,家长应及时告诉宝宝归放的位置,让宝宝学会物归原处,并有意识地保持物品的条理和整洁。
3为宝宝创设一个整洁的家庭环境
一个温馨整洁、错落有致的家庭环境,往往会潜在地传递给宝宝做事整洁、条理清楚的健康信息。反之,一个凌乱不堪的家庭环境,则会让宝宝养成随意乱扔、不讲条理的坏习惯。
因此,为宝宝创设一个干净利落的家庭环境,比教育宝宝如何去做更有价值。
让音乐充满了孩子的生活
1、播放各种类型的音乐
对成年人来说,音乐好象是自然而然地流淌着,将要演奏的下一乐章和我们心里设想的一模一样。而一旦我们已知的那种音乐构建被打破,就会感觉非常痛苦。听到其他民族文化的旋律、节奏或和声,我们常常会感到极不舒服。生长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往往倾向于听那种带有西方音乐特征的旋律,相反,西方人很少会称赞亚洲的乐曲,在他们看来,东方的音乐只不过是有序的发出声音罢了。如果你的孩子对音乐涉猎广泛,他们日后往往会欣赏和享受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所以,还是让你的孩子聆听“雅克兄弟”的音乐,拉脱维亚的民间音乐,以及莫扎特的音乐吧!这些音乐都非常好,也能训练孩子的大脑。通过玩耍嬉戏,以及生活在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中,你的孩子会有最佳的学习表现。孩子们会自然地接受音乐,把音乐编进他们自己的玩耍,以及与大人的游戏之中。尽管他们的年龄还不适合进行正规的器乐训练,但已经到了和他们进行音乐游戏的年龄了,所以请广泛地给孩子们听音乐,唱歌,跳舞,吹口哨和哼小曲吧!
2、播放复杂的音乐
为你的孩子播放风格迥异的音乐是你能给他的一份珍贵礼物,但为他选择某些特定风格的音乐似乎更为明智。例如,莫扎特的音乐可能就比莫特利·克鲁的音乐要好一些。这是由于音乐的谱写往往与脑的复杂结构形式相联系,比如经典音乐就与脑电波十分吻合。记住,当人们谈到婴儿与音乐的关系时,总避免不了谈到莫扎特这个作曲家,而其他诸如巴赫和秘鲁民间音乐这样的复杂音乐形式,也被认为具有相同的效果。
3、用音乐来开发孩子的记忆力
圣约翰大学心理学系的杰弗理·费根及其同事证明,3个月大的婴儿就能以音乐为线索来记忆事物。研究人员在让婴儿聆听音乐的同时,交给他一个汽车模型让他记忆。7天后,当播放同一首曲目时,婴儿能较好地回忆起汽车模型,而播放其他音乐时其记忆的效果则不是太好。费根认为,提供诸如音乐之类的适当记忆线索,就能帮助婴儿检索先前的记忆信息。这为父母向孩子暗示记忆信息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方法。在给小孩洗澡、穿衣时,哼上一段小曲,每次都哼同一首,重复哼唱有助于孩子理解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曲,还可以帮助孩子们预见下面的旋律与歌词该如何变化。这一方法还有助于更为容易地调节日常生活。
4、开始为音乐学习打基础
婴幼儿还不会弹钢琴,拉小提琴和吹单簧管,但最好在适当的时候尽可能早地(最有可能的是6岁左右时)将乐器交给他们。一个明显的好处是,早期聆听音乐与接受音乐训练将为他们以后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像语言的学习过程一样,一个置身于魅力无穷的音乐中的孩子,就获得日后学习乐器的基础。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埃德温·e·戈登发现,婴儿接受的音乐熏陶,如果时间和顺序安排得当的话,将培养起孩子的音乐才能。在适当时候为孩子播放音乐,那么在以后的音乐学习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
5、轻哼,舞动,跳跃,打拍子
对你的宝宝来说,开始正规的音乐学习确实显得太早,但你仍然可以将许多有关音乐的活动引入孩子的生活。像听音乐时随着节奏轻哼,舞动,跳跃或者打拍子等。下面狂想曲的奠基者林恩·克莱纳给我们提供了五种小孩最喜爱的音乐游戏,而翻到本书的年龄与阶段部分,你还会看到有关这方面更多的内容。
1+1+1的家庭游戏法则
游戏是一种快乐、活泼、自然丰富和极富创造性的活动,也是孩子学习的一条直接途径。游戏是有趣的,虽然有时也显得有些漫无目的,甚至显得有点简单,但是它是你培养孩子认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关键方法之一。
这个深秋,让我们和宝宝一起游戏、一起happy吧……
1+1:妈妈+宝宝
宝宝出生后,妈妈要给孩子喂奶、换洗尿布、洗澡,要与宝宝一起游戏,给宝宝讲故事,逗宝宝开心,教宝宝认识周围事物和社会常识等。因此,可以说与宝宝交往最多的是妈妈。然而,宝宝在与妈妈交往过程中,学会最多的还是与人分享、谦让、合作、团结、友爱、关心别人、有礼貌等行为习惯以及最初的情感社交技能。
专家评述:
妈妈的性格比较温柔细腻,耐得住性子,根据这一特点,妈妈们可以用简单的小游戏来促进宝宝的各项智能的发展,比如过家家、滚球、玩各种套叠玩具等。妈妈与宝宝之间的游戏相对来说比较静,以培养直接的情感体验和基本智能为主。
妈妈宝宝游戏设计:
游戏例子:挑珠子(适合2岁以上宝宝)
准备一盒彩色珠子,两个盘子,让宝宝先将红色珠子挑出放入一个盘子内,再找出黑色的放入另一个盘子内。看看宝宝能否把红色和黑色的挑干净。
目的:宝宝挑红色珠子的能力会比挑黑色的好,因为认识黑色是最近的事。一来使宝宝更准确认识颜色,二来可以锻炼宝宝有目的地挑选和分类的能力。
1+1:宝宝+爸爸
曾见到过这样一幅图片:一个粗旷又具品味的年轻父亲怀抱光着小身子的幼儿,风度款款,神态自然。谁都会喜欢这样的父亲,他在给人一种对比的同时传达出一个信息:成熟男性对幼儿的关爱是衡量他公众形象的标准之一。就像鸟儿起飞的两个翅膀一样,母爱和父爱都是宝宝的心理需要,缺一不可的。
专家评说:
爸爸和宝宝游戏时,经常鼓励宝宝尝试新鲜的游戏,鼓励宝宝勇敢探索、独立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爸爸的个性特征和游戏精神,会让宝宝有形无形中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宝宝在和爸爸的游戏过程能从一种绝对的力量中感觉一种安全的依托。
爸爸宝宝游戏设计:
游戏:打笨熊(适合1岁以上宝宝)
爸爸帮宝宝把被子裹在身上变成“笨熊”,爸爸也裹上一条被子,与宝宝展开战争。笨笨的动作,就像狗熊在移动,宝宝一定会喜欢的不得了。
游戏:蹦蹦跳(适合一岁半以上宝宝)
用手扶宝宝腋下让宝宝在膝上学习蹦蹦跳,边跳边念“爸爸抱,宝宝跳,一跳一跳哈哈笑”,蹦跳一会儿家长握紧宝宝的腋下悬空提起说:“摆啰,摆啰!”让让宝宝左右摆动,宝宝会适应摆的方向,配合爸爸的摆动,最后将宝宝举高。
游戏:跳高投篮(适合2岁以上宝宝)
可以在家准备一只小篮筐,让宝宝将小球投入篮筐中,可以练习跳起来投球。要求宝宝可以投准篮筐,同时练习跳跃。
1+1+1:妈妈+宝宝+爸爸
每个周末相信是宝宝们最开心快乐的时候,一家三口一般会选择去附近的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玩;或是爬爬山、划划船,累了饿了就在外面吃午餐。其实重要的不是玩什么,而是让宝宝感受到家的温暖,让宝宝知道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
专家评说:医学与健康告诉我们:家庭游戏可以使大人和孩子都保持情绪兴奋状态,它能激发各自体内细胞的活力,有益身心健康。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家庭游戏可以培养幼儿与父母的亲和力,影响他对身外世界和人际关系的认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家庭游戏可以健全孩子的人格,有助于开放性格的养成。
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家庭游戏可以增进今后家庭教育的良好效果。
文学家告诉我们:家庭游戏是大人体味理想化温馨童年,并培育宝宝爱的良机。
一家三口的游戏设计:
游戏2:“冰冻”舞蹈(适合2岁以上宝宝)
用音响播放一些宝宝爱听的音乐,节奏可以欢快一点的。爸爸妈妈和宝宝一起随着音乐跳舞,然后突然暂停音乐,让宝宝把动作“冰冻”在音乐停止的那一刻,并保持安静,不出声响。听音乐跳舞对宝宝的智力发展起着非常有益的作用。在跳舞过程中加入“冰冻”,可以提高宝宝的听力和反应能力。
游戏3:波涛汹涌(适合2岁以上宝宝)
1、准备一条床单,在床上铺平,爸爸妈妈各执床单的一头,宝宝或坐或趴在中间。爸爸妈妈开始抖动床单,一开始可以幅度小些、慢些,让宝宝先熟悉一下,鼓励宝宝勇敢、不害怕。慢慢地,可以加大抖动的幅度和力度。
2、床单离开床或地面一段距离,爸爸妈妈拿着床单的四个角摇晃,象是在海里的小船,宝宝在当中乘船,开始可以幅度小些、慢些,逐渐加大幅度。
3、爸爸妈妈手拉床单相对站立(放在距离宝宝头一定距离的地方,上面可以放一些响铃),鼓励孩子自由跳跃,用手、头努力触碰床单。或是爸爸妈妈还可以上下舞动,让宝宝在下面钻进钻出,甚至可以忽然蹲下将宝宝罩住。
*母婴世界小提示:由于被床单遮挡,宝宝看不见床面,所以在玩这个游戏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比如,爸爸妈妈撑开的床单要在床的正中央,如果爸爸妈妈没有抓好被单,宝宝就能落在软软的床上。
游戏4:递减爬坡(适合2岁以上宝宝)
把孩子带到有一定坡度的草地上,比如说小区的绿化区或是附近的公园让他手脚着地,依次向上爬10步,向下爬9步,然后再向上爬8步,向下爬7步……直至0为止。在爬的时候,可别忘了要求孩子每爬一步都要数“1、2、3……”哦。(向上爬和向下爬时的计数,都以单脚一步为准。)当然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参与,必要时给予鼓励。
目的:让孩子练习数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高手脚协调用力的技能。
游戏5:荡秋千(适合2岁以上宝宝)
爸爸和妈妈走在孩子两边,三人并排走路。爸爸妈妈分别抓住孩子的一只手,一边走,一边说:“一二三,提起来!”孩子被爸爸妈妈提了起来。因为爸爸妈妈走路的时候有一个惯性,所以孩子的身体会“荡”起来。只要爸爸妈妈有力气,就可以前后“荡秋千”,如果妈妈手臂力量不够的话,也可以双手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