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一
---浅析计算机辅助教学
单 位:宾川县金牛镇第三初级中学
作 者:李志成
电 话:***
邮 箱:lzcwjllyf@
邮 编:671600
时 间:2010年9月
---浅析计算机辅助教学
(宾川县金牛镇第三初级中学 李志成)
摘要:当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时,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其它电教媒体(幻灯、投影)相比,多媒体计算机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它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但使用中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去钻研业务,教书育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教学观念、教学思想,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关键词:计算机 辅助教学 促进 教学发展
随着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和“减负提素”工作深入开展,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其它电教媒体相比,将多媒体计算机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手段,它将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因此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的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媒体辅助,优化教学环境
一种好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教学环境,使教与学双方始终处于“活化”状态,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知识信息的相互传递。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概念、应用题、分类、几何等知识教学中,发挥媒体特有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直观、生动地对学生心理进行“催化”,将起到优化教学环境的作用。
1、优化概念教学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概念教学的过程是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由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概念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往往不易掌握。因此,概念教学成了教学中的一大难关。突破这一难关,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将多媒体引入教学中,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对一些易错的概念,学生要改正过来或是辨析清楚,往往是困难的,就是这次改正过来,下次又会忘记。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辨析,既具体又形象,又易懂易记,能起到纠一正百的作用。在解答应用题“需要多少时间?”时,有的学生总是答成“ 需要8时间。”,虽然教师多次纠正,但还是有学生“固执己见”。为了纠正这样的问题,可设计这样一个动画故事软件:一次妈妈在检查小明的作业时,发现小明把问题“需要多少时间?”答成“需要8时间。”,就问小明为什么要这么答,小明说“老师说过,问什么就答什么”。妈妈接过话头:“那么问你多重?你就说30重;问你多高?你就说3高;问学校离家有多远?你就说有50远……”还没有等故事放完,下面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举手叫了起来:“错了,错了……”教师因势利导,及时给予纠正,指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印象非常深刻,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类似的错误了。可见,利用cai进行概念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拓宽学生的思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对应用题教学的优化
在数学应用题中,有些题目的情景比较简单,或学生比较熟悉,数量关系比较明显,只要通过老师的讲解或通过一般教具演示、线段图分析、投影手段等辅助教学,就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但有些应用题的情景和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不易理解,对这类应用题,使用计算机辅助
教学就容易多了。
例如: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运用软件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相距、相遇、相向、路程、速度和时间等词语,从而理解了题意。这时,教师通过操作,屏幕上出现一条笔直的铁路表示“全程”,铁路的两头各有一列火车在两地准备开出,一阵长鸣后,两列火车在汽笛声中相对开出,直至相遇,线段图上也同时标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形象化的火车动态演示与直观的线段图构成了一个整体,原题中的条件、问题以及数量间的关系动态地呈现于屏幕中,直观、真切、可视、可思。同时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化抽象为形象,将问题的条件与情境联系起来,既增加了情趣,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将难点趁机有效突破,同时学生思维高度集中,很快理解并完整地表述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这样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对有理数认识及分类教学的优化
“有理数的认识”是初一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两种不同分法的含义,正确区分两种分法,在学生初步学习两种分法后,运用课件提供较大容量的感知材料,作为学生思维整合,获取知识信息的感知材料,通过思维过程的对比展现,强化学生逻辑思维的整合度,努力实现综合贯通,形成知识结构网络。
如:在cai演示中,一阵愉快的音乐声中,屏幕上出现一排12名背上分别记有5.2、-3.5、1、-3、2、0、-2/
3、-
1、1/
3、1/
2、-3/
2、-2的卡通战士列队演习的场面,教师操作,正数集合:出现记有5.2、1、2、1/
3、1/2的五名卡通战士跑步集合的画面;教师操作,正分数集合:出现记有5.2、1/
3、1/2的三名卡通战士跑步集合的画面;教师操作,非正数集合:出现记有0、-3.5、-
3、-2/
3、-
1、-2/3,-2的七名卡通战士跑步集合的画面;教师操作,负数集合:出现记有-3.5、-
3、-2/
3、-
1、-3/2,-2的六名卡通战士跑步集合的画面;教师操作,非负分数集合:出现记有0、5.2、1/
3、1/2的四名卡通战士跑步集合的画面…这样通过媒体的演示增加密度,强化表象,不断出现思维过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从而进行抽象概括,学生能有效地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在头脑中较深刻地留下两种分法的过程表象,以至闭上眼睛都能在头脑中呈现出分类的过程。在比较、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一种分法是按数学意义来分,另一种是按几何意义来分,从而建立起知识结构网络,使学生的认识过程由局部扩展为整体,形成了正确合理的认知结构。
4、对几何教学的优化
中学几何与高中几何不同,不是一般的论证几何,而是直观的几何和实验几何,只是让学生逐步形成简单的几何形
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利用cai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并指导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计算机图形演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直线认识”时,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无限”概念难以理解,教师又无直观的教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表象,此时我通过计算机演示如下:
图中第二条直线慢慢地延长。学生由此形象地感受到直线可以无限地延长、没有端点、不可度量的特征,最后通过总结形成直线的概念。
(2)计算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画图是几何教学中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学生有了画图操作能力,不仅有助于巩固几何图形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动手能力的发展。运用计算机软件分解画图的过程,可使画图步骤清晰,动作明确,学生便于观察和模仿。特别是在画位置不同的图形时,学生能清楚地看清作图的方法,正确运用作图工具。
例:在作图形的高线时要求学生画直角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试画一个直角,发现学生握三角尺的位置及画直角边的方法有错,这时电脑里也可设置一个类似
情节,用三角尺的斜边画直角边,这时“电脑老师”就会评判做错了。然后通过学生探讨正确的方法后再作演示。由此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三角尺来画高线。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渗透到数学各种知识的教学,优化教学环境。能有效地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觉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学习过程中,自己的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这也是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活用媒体辅助,优化教学过程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cai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恰当运用 cai手段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时效大有裨益。几年来,通过实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试验课的实践,总结了一些体会和认识: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
老师,是学习动力之一。当学生一进入电教室,那些现代化的设备对学生产生的“初态吸引”就足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能将这种兴趣引到教学内容上来,那么这种辅助教学的独特魅力就能显示出来。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这一课时,可设计一开始屏幕上出现一个绿草茵茵的环形操场,在操场环行跑道上拉有绕操场一周的彩带,彩带旁插了一面小红旗,屏幕动态显示一只小兔扛起红旗,绕着操场边的彩带跳了一周。学生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到画面上,观察得特别仔细。紧接着老师提问:“小兔绕着什么跑?”、“怎样跑才算是一周?”“绕操场一周就是操场的什么?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学生反应热烈,从而对操场的周长有了初步感知。这样,色彩明快、生动有趣的画面,强有力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寓抽象的数学概念于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中,从而起到利用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
2、显示过程,形成表象
利用cai可向学生展示丰富、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察觉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射线和角》时由cai演示,先出现两个点,再出现一段从其中的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直线,这样就出现了一条线段。电脑继续演示,一个点消失了,从剩下的一个点引出一条直线向一边无限延长,这样形成的
图形,又叫什么呢?从而自然地得到了“射线”的概念,再讲解“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这一知识点。cai生动有效的演示规律、模拟过程,将抽象定义形象化,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的,而这又恰恰是数学教学的关键一环。
3、架设桥梁,突破难点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如果某种东西能同时用好几种感觉去接受,生活就能同时用好几种感觉去接受它。”对学生来说,生活经验不十分丰富,观察事物不容易全面。在教学中,往往遇到重、难点不易解决,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采用他们喜欢的活动方式,让他们通过接触、试验,把听觉、视觉、触觉、嗅觉、运动觉等协同利用起来,刺激感官,强化记忆,巩固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特征。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从形象到概念,从感性到理性的感知过程,运用微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如先前所述对长方形“周长”概念的讲授,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后建立“周长”的表象,为学生的思维方式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了桥梁,从而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
4、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已越来越受到重 9
视,因为通过操作可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的感性认识。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操作呢?cai就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教学画直角时,如用传统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学生看,这样存在学生走神的问题,教师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等缺陷。而用电脑显示画的过程,学生就容易观察。教师可控制电脑画图的步骤,由学生一起跟电脑来完成,这样画的方法清楚,教学效果好。
三、慎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当前cai教学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仍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在制作课件时,不能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多媒体成果展示。这样就会走入两个误区:计算机中心论和cai至尊论。这是偏离了cai教学的初衷的。cai教学既然称作“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在于它是起到辅助作用的手段。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运用最科学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的现代化,要远胜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所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计算机运用水平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不难想象,一个教育思想落后,业务水平低下的教师运用cai,对提高课堂时效会有什么效果呢?
另外,有的教师对cai看得过于神秘甚至有些“崇拜”,这是不对的,因为祟拜就意昧着距离,因而也就谈不上随心所欲的运用。其实,多媒体计算机只不过是自己学习和教学的一种工具,就像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当教师把多媒体计算机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教学中去的时候,多媒体辅助教学也就真正提高了课堂时效。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现代化媒体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虽然可以使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大,但更应注意控制教学过程的时间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是现代教学的趋势和需要,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转变观念,认识到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投身到现代教学改革中,使现代化教学技术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现代教学方法
2、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基础
3、教育心理学
4、北师大版 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 七年级 数学 上册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二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创新
镇平县马庄乡中心小学
小探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方式等领域体现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方便的信息传播技术使得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被各个角落的教学工作者们共同分享。这对新课程改革和现代教学中突出创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革新,优化,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育工作者们一直探索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语言,实验演示,板书设计方面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结合进行了具体分析。正文:
在中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浪潮下,教育工作者们积极响应政府把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积极配合政府对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规划,进行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探讨和研究,其中,如何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各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如:教学多媒体,网络教育等很好的结合到教师自身教育技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当中来成为今天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
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随着新教育时代的要求,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专门研究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在以后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更加有效合理地开展教学工作。现代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师语言
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工作之一。教师能否清晰,准确运用语言将课本知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描述,同时又保证课堂上对教学语言设计的艺术性,连贯性决定了一节课的是否生动,形象,有趣,于是也相应的决定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注意程度和满意度。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们会逐渐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语言,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各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来开展教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互联网资料,共享教学资源数据库等等来充实和完善讲课时所具备的教学语言,确保教学语言内容的准确性和丰富程度。比如:在讲解牵涉物理学史的相关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备课阶段的网络资源查阅,得到更加准确,丰富多彩的物理发展历史课外知识,使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更多的趣味性知识,从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
另外,语言教学是教师通过声音来引起学生注意,讲授知识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讲授、解释、讨论、提问、回答、复述、概述、等方式存在。但毕竟声音转瞬即逝,在学生头脑中所产生的记忆效果与视觉效应相比来说较差。所以如果教师能够将一些
重要的问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形式投影在屏幕上,同时在问题提出学生思考得出答案后将答案也公布在问题下方,会让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同时看到这一问题,看到问题的答案,更好的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所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语言的创新结合是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语言改革中的一个典型成功案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演示实验教学
在以往的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演示在课堂上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其形象的实验场面再现远远比书本上语言文字对实验现象,物理过程的描述更加生动形象的解释效果,并且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动手操作,模拟实验的兴趣,使课堂学习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动性。但是,在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实验无法很好在课堂上进行实物演示,或者根本无法演示,如:在讲解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问题时,电流作为一种只能从效果来认识的物理量,根本无法直观的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所以,如果教师能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电流流动实验现象的物理过程,便能够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识别实验现象发生及变化的条件,然后再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规律并且找出物理现象的共同特征。
下面是一些教育工作者利用具体的利用信息技术在实验演示教学中应用的案例:
1将微观化为宏观,将不可见化为可见。在物理演示实验中,很多现象是微观的状态存在的,只能从现象,物理效果上推测具体的物
理过程。运用现代的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很轻松的实现将微观粒子形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具体的物理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如,滑动变阻器原理。即使教师拥有各种类型的变阻器实物,即使将实验器材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中,学生因无法真实的看到电流如何在电阻丝中的流动,只能通过电流计的示数上来连判断电流是存在的,移动变阻器划片时,电流时变化的,但对电流在滑动变阻器上电流路径的具体流向和流动过程仍然无法清楚的看到,造成学生对知识印象不够深刻,容易遗忘,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flash课件可以实现利用模拟电流如何从电阻线的一端流入,经过若干圈电阻丝后,通过哪个接线柱流至滑片,然后又从哪一个接线柱流出的整个实验过程。将无形的,不可见的电流化作实实在在的实验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他们对滑动变阻器接线柱选择不同,电流不同路径这一物理过程的认识。实验过程中器材细节部分展示
在游标卡尺的正确使用及其示数读取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游标卡尺的刻度细微、精度高,一旦超过距离肉眼无法正确辨认读数的原因,给教学中利用真实器材演示带来很大的麻烦,尽管一些教学用具厂家开发了较为放大版的游标卡尺模型,但是相比利用实物操作,演示并教授学生读数的效果仍旧相差很远,如果此时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将游标卡尺的实物测量过程进行完整演示,并且对局部读数进行dv录像特写,将能够很直观的让学生看到真正卡尺的具体方法和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更加亲切让学生感觉到言传身教的
良好教学氛围。利用测量之随机多变,具有真实感,并将仪器尺寸和刻度线充分放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所以当由于受到实验器材的限制,实验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出现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课件模拟过程,实物操作视频演示,通过大屏幕投影展示,可以弥补这类实验的不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板书设计教学
板书作为一种对课堂内容浓缩,精华部分抽取,画龙点睛的教学设计部分,一直都是在教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元素,板书通过运用文字、符号、线条、图形等构成图文并茂的语言信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口头语言起到很好的归纳总结,相辅相成的作用。如何将现代的信息技术与板书设计很好的结合起来,使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体现到课前教师对板书的设计,课上对板书的展示,课下为学生做好知识点备份称为现代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素质之一。
对于板书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字体端正、图形规范、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等。
更好层次要求:有机地把三维目标融合展示,成为教学内容的点睛之笔,为各种其他的教学方法做好总结,为学生课堂上抓住主要内容,课下复习有理有据,轻车熟路打下扎实基础。
板书设计技能是每一个教师教学的基本技能之一,在长久的教学过程中,好的板书设计案例在各个学科,各个不同教学区域不胜枚举,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板书设计与讲解的关系最常用的策略是边讲边写。高水平的教师嘴到手到。但是毕竟手写速度较口语慢,遇到
较大篇幅的物理定义或者重要物理意义展示,将会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板书空间有限,便无法体现出板书的精炼,点睛的优势!
如:在讲解机械波图像的物理意义:波的图象可以看作是“位移对空间的展开图”,即波的图象具有空间的周期性;同时每经过一个周期波就向前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虽然不同时刻波的形状不同,但每隔一个周期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所以波在时间上也具有周期性。
如此篇幅但又很重要的物理意义如果通过课堂上临时板书将会占用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这时,如果能够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多媒体课件技术,将该段机械波的物理意义课前准备好,在课堂上利用投影仪展示在学生面前,既能达到边说边对应波形图讲解,加深学生对机械波物理意义理解的效果,又解决了课堂时间的占用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课堂上教学效率的良好效果。
除此之外,板书板画作为课堂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成为有经验,或者拥有绘画技能基础教师们施展身手的一大亮点。流畅的书法,娴熟,逼真的简笔画技巧为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成为课堂上吸引学生眼球,课下学生津津乐道的特殊素材。但很可惜毕竟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下笔通灵,妙笔丹青;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信息的互通,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在课堂上通过课前认真备课实现这一目的,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共享手段,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动画资源足以在课堂上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每一分钟都成为教师教学的最佳时机。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三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创新
在中学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它将逐步成为中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中学开设信息课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通过学习能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能用编制一些简单的程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1、变异性。信息技术课不像语文、数学、英语,同一本教材的内容可以反复使用,它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需要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要更新,教学方法要更新,教学设备也要更新。我平常给学生上理论课的时候,每次会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把一些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最新动态及时的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的新鲜感、亲近感,也就拉近了学生的学习距离。同样教学方法上我们也要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时候,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理解硬盘是什么,主板又是什么,而一个新的软件出来通过上机演示来表现该软件的特点和用处。教学硬件设备的更新相对来说周转时间长一点,只要原来的硬件基本上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为学校不可能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来不断的更新硬件设备。
2、实践性。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更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上的许多知识,特别是软件的应用,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者演示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通过亲手操作,解决在操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才会把概念理解的更好。比如学“磁盘操作系统”时,要求学生用dir命令查找文件,让学生操作时带上各种参数dir/p、dir/w、dir/w/p等,学生就会对p、w的参数含义理解的更深刻。在讲basic程序设计时,学生只有通过对程序的不断调试才会达到最终正确结果,这远远比让学生在纸上谈兵好的多。
3、创造性。信息技术课又具有很强的创造性,但它又不像其他发明创造那样复杂,它只需要一台电脑,而且立竿见影。比如在讲basic程序设计时,让学生通过已知的程序输入,运行之后在屏幕上显示出图1的图形,那么有些学生就会想要显示图2怎么办?要显示出图3怎么办?这样就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他们便会举一反三的自己去尝试修改程序。结果当然由消极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学习。
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1、对比讲解法。比如在刚开始讲解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时,我先用中、英、日文讲一句同样意思的话,然后再引入计算机也和人类一样有各种各样的语言,再通过说明英语有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祷使句四种语句,从而解释计算机语言也有顺序、分支、循环三种基本结构。这样由学生平常接触到的事例再联想到计算机语言,使学生更快进入到学习计算机语言的状态。
2、直观感知法。信息技术课相对来说还是一门比较新颖的课程,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过,因此对计算机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电脑怎么工作的,主机箱里面到底是些什么东西。于是我就把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硬件一样样实物展示给他们看,然后再简单的加以解释其作用,让他们看得清楚,弄得明白。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
3、自由作业法。数学作业同一个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解法。计算机作业也一样,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也可以用不同的操作内容。我给学生上五笔字型的时候,不是纯粹的要求学生在五笔练习软件中练习,而是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在wps环境下用五笔输入法输入一定数量的汉字,但内容可以是书中的课文或是自己的习作。这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间的竞争性。有些学生自己预先写好了作文片断。这样,学生在学五笔的同时也学会了一点wps软件的操作,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举三得。在程序设计中也经常可用这种方法,给学生一个大概的题目范围,让学生自由作业。这种方法既可以避免学生抄袭作业的现象,又使学生思维得到更好的自由发挥。
三、信息技术课与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
1、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首先对信息
技术课有了兴趣,充满好奇心,就会主动的去探究它,想方设法知道其所以然。这跟其他课程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因为许多软件跟实际生活比较接近,学生学起来就比较感兴趣。用超级解霸可以播放vcd,学生就会自觉去操作怎么应用;通过幻灯片的应用,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也想自己制作几张幻灯片;通过桌面属性的设置,学生就想方设法把自己的桌面弄得漂亮一点。
2、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学生对计算机有了兴趣,解决了“为什么”之后,就会想要去“怎么做”。通过教师的课堂简单演示分析,学生自己就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多方寻求答案。比如在学习《艺术字》时,学生就会想方设法使自己的字的颜色、大小、位置、形状多选择、修改几次,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和展开各种丰富的想象。
3、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主要包括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及坚韧顽强的性格。程序设计中的程序调试最能达到这个目的。因为程序要运行成功,很少是一次就能成功的,而是需要通过对程序中语法错误的不断修改,反复运行调试才能得到最终正确的结果。有的学生就是在语句中缺少一个分隔符号,经过好多次的检查才得到正确的答案。看到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学生当然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促使下次上机投入更大的热情。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尽可能利用的软硬件资源,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四
信息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创新整合
内容摘要:当今音乐教学不再是唱唱歌曲、听听音乐那样枯燥和被动,信息技术也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学科,而是一种能给学习方式带来根本变革的工具型学科。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对音乐教学的改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加强了教学的情景性、直观性、示范性,融视听为一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复杂的乐理知识生动化,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了学生理解音乐的思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能深刻地理解音乐形象,感受音乐内涵,亲切、自然地表现音乐,满足了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要求,培养了音乐审美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音乐教学 创新整合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而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经,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招一式地教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一定高,有的教师死扣教材,造成学生机械模仿的现象,忽视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形象思维的个性化特点,阻碍了学生在思维空间的扩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正逐步走进课堂教学,成为现代信息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载体。一种全新开放的教学模式取代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随着素质教育在常规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正与各科教学进行整合,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取代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在音乐教学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易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变枯燥为形象,图文、音视、动画栩栩如生,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音乐活动和游戏中,情绪盎然的学会音乐知识,提高了欣赏美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的整合即“使用多种电教多媒体组合优化的音
乐课”,就是在音乐课中运用多种艺术形式结合音乐课教学内容整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扩大容量。它使音乐语言和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相对单一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的熏陶,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容量,加强了教学的情景性、直观性、示范性;它融视听为一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它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复杂的乐理知识生动化,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它拓宽了学生理解音乐的思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能深刻地理解音乐形象,感受音乐内涵,亲切、自然地表现音乐;它满足了学生情感和心理上的要求,音乐审美力得到培养。事实证明:采取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比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更有效果,音乐课堂因为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更加富有魅力。
魅力一:信息技术的利用使学生的注意力聚焦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但学得好与不好,兴趣是关键。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员对所学的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即便是像音乐课这样富有艺术魅力的课堂,如果缺乏生动,缺乏形象,音乐的魅力同样无法展现,也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了。在音乐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将音乐课堂变得更加有趣,更加引人入胜,那么学生自然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并自始至终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例如在教学《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曲时,首先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学校到处张灯结彩,并布臵会场举行文艺演出的场景,让学生猜猜要过一个什么节日,以此引起他们的好奇,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在学习歌曲这一环节中,我再将根据歌词意境制作成的种种情景展现在学生眼前:草木葱茏,鲜花开放,鸟儿高歌飞翔,小朋友们尽情欢畅•这样的情景把学生带入悠闲自得、心旷神怡的意境之中,学生们的情绪很快被吸引而高涨起来,原本学唱歌词的单调现在变得有趣且有活力;接下来在给歌曲伴奏、创编这一环节,我将学生进行分组,各组自编伴奏和动作,然后用多媒体分段播放歌曲,使
每个学生都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艺,这样学生不仅乐于参与音乐活动,还乐在其中,乐不思蜀呢!
魅力二:信息技术的利用使学生得到眼耳口的享受
一直以来,学生对单一地听老师演奏、范唱或放录音磁带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往往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显得很被动,教师也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而充满美感的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不仅能自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能使学生饱眼福、耳福与口福,满足学生眼耳口的需求。如学习《小小雨点》一课时,我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雨娃娃顽皮地从空中落下,和花园里的花儿跳舞,和池塘里的鱼儿嬉戏,和土壤里的种子说悄悄话等动画,使学生感到既新奇又兴奋,在视觉上得到愉悦的享受。在欣赏《月儿高》这首民乐合奏的乐曲时,为了让学生对民族乐器有更多的了解,能分辨各种民族乐器的音色,且对于合奏乐曲的艺术效果有清晰的认识,于是我不仅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形象直观地介绍了各种民族乐器及它们的发声效果,还播放了《月儿高》中几种相关乐器的独奏曲让学生欣赏,然后再过渡到《月儿高》这首民乐合奏曲中,从而满足了学生听——辨——赏的享受过程。在音乐活动课《金梭与银梭》中,我同样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通过唱、说、朗诵等各种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时光的理解。
魅力三:信息技术的利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音乐在一般人的认识里也许就是一种声音,但实际上它所包含的知识范围很广。在小学阶段,学生需了解的音乐知识包括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音乐结构、音乐体裁、乐器的认识等等,而这些连大人都觉得无趣的音乐知识,如何让孩子乐于接受呢?最好的办法还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势,引导学生学习音乐。比如在音乐欣赏时,常常会介绍作曲家和歌曲的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只以教师介绍为主,学生补充为辅的教学方式,存在着知识量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的弊端,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这些相关图、文、声资料分别呈现给学生,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还能从中了解更多音乐知识。除此外,信息技术 的利用对学生其他方面的知识也有着一定的拓展作用。如学习一些少数民族歌曲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将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舞蹈、乐器、体育运动等剪辑成小影片,在音乐教学中展现给学生,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对各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魅力四:信息技术的利用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对音乐教学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还对学生的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阿细跳月》的音乐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感受这首民族乐曲的特色,我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了有关云南彝族阿细人的资料和音乐舞蹈音像,以此加强学生对《阿细跳月》这首节奏明快、欢乐热烈的乐曲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在篝火舞蹈的感染下自编热情洋溢的动作,在音乐中律动。
魅力五:信息技术的利用促进了情感效应的发挥
在音乐教学中,情感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音乐教学应建立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情感”这一因素,以情激情,以情施教,利用情感资源点燃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之火,才能让音乐教学收到实效,否则将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信息技术在音乐课中的运用很好地促进了这种情感效应的发挥,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受到爱的教育。比如,学习《七子之歌》一课,我首先为学生播放了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有关封建社会腐败落后,将我国土地割让给帝国主义列强,人民受尽凌辱的短片,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情感体验,真实地感受到人民被迫离开自己祖国的痛苦,接着在《七子之歌》深情的歌声中,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自心底油然而生。
魅力六:信息技术的利用引导学生的艺术创新
演唱歌曲是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歌曲技能的练习,应结合演唱实践活动进行。创设与歌曲表现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例如:我在处理歌曲《保护小羊》时,播放flash动画,我是这样激发学生情感的:“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天气非常的晴朗,花儿张开了笑脸,小草随风舞蹈,几只小羊离开了妈妈的怀抱兴高采烈的来到草地上,他们有的在吃草,有的在顶角,玩的可高兴了……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来演唱第一乐句?”学生看着美丽的动画情不自禁地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出了第一句。接着画面上突然出现了三只狼,小羊边跑边叫,小鸟急得拍翅膀,正在这时大象来了,举起了长鼻子;狗熊举起了大手掌;小刺猬、小猎狗都来了,最后三只狼叽哩咕噜滚下了山坡。学生禁不住欢呼起来……演唱热情极为高涨,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力,同学们还创造性地使用了自制打击乐,如用铅笔有节奏地敲小盒模仿小羊的温驯,用手拍书、用筷子敲纸盒等模仿各种动物,边演唱边敲击,培养了学生演唱的自信心,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要让学生不仅听音乐,还要通过积极的联想和想象,以及视觉、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美。
我在教学《小动物唱歌》的最后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出大森林的一些画面,营造出一个与音乐相符的环境气氛,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每人扮演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有好多同学喜欢扮演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鸟,起伏有致,好似鸟儿在树林中尽情地对答歌唱;有的同学扮演可爱的小猫;有的同学两手指竖起放在头顶,扮演可爱的小兔子;有的扮演小树在微风中随风摇摆等等,他们边演唱
边自由地舞动,全身心地融人音乐情绪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使传统课堂教学不便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扩大了信息,充实了容量,加快了节奏,提高了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巧妙地把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鉴赏体验紧密结合,水乳交融,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歌曲中美的形象,获得美的体验,引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想像力,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殿堂里放声歌唱。当信息技术走进音乐课堂,就如冬去春来,生物焕发出勃勃生机。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篇五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陈彦文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也应随着技术的发展进行探索和创新。高中学生学习驱动力主要来自高考,缺乏这一动力的信息技术课在教学活动中充满了困难,它是非高考科目,课堂上的信息技术教师也常常面临尴尬处境。本文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低效的现象.在新课程环境下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模式;创新
《信息技术基础》作为高中的必修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技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上课总是怀着复杂的心情,希望信息技术也如高考学科一样受学生重视。为了使每堂课尽量的精彩,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中普遍存在“喜欢玩电脑,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不正常现象,尽管我们一再强调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要参加全省的学业水平考试,并通过上课监管学生机、设立用户权限、禁止游戏安装、禁止usb接口等手段来强化管理,让教师头痛的是有部分同学找到漏洞绕过限制上网并告诉别的学生,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这种现实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期望不对称,其结果是教学效果低下。这种情况除了制度性原因之外,个人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
一、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探索
1、讲授教学法
它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同样适合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高中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高一阶段的教学中我深有体会,高一的新生刚入学,学习方式上还处于对高中教师新教法的适应和接受的阶段,初中阶段接受的是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十分有利。
2、示范与实践操作结合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通过这种方法就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学。比如,在ppt制作演示后,设计一个相关知识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最后请做得比较好的学生演示给其他学生看。这样对演示的学生有鼓舞作用,对其他的学生也有激励作用。演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就可以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大大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任务式教学法
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制定的任务,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容易,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灵活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要求,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探索
1、“主题活动”教学评价。
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评价方法,使学生不再是面对试题进行作答,而是通过参加特定的主题活动,重视对活动的过程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并在活动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体现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生学完word软件后,组织了一次以“我的军训生活”为主题的电子报刊制作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军训为主题,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报刊。学生根据军训期间在自己身边发生的感人事迹以及自己的体会完成这次制作活动,除了制作出作品外,还要写一份制作报告,详细记录制作的过程、制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除了以作品的完成情况外,更重要是考查作品的制作报告,对学生的制作的过程进行客观评价。评价以能力方面为主,具体分四个方面能力的评定:⑴评价学生搜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⑵评价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⑶评价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⑷评价学生创新的能力。
这种评价方法体现了新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⑵体现了学生是课堂评价的主人;⑶体现出学生的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⑷在评价体现了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⑸灵活运用多种处理信息手段;⑹学生在活动实践中积累经验。
2.“文件夹”教学评价。
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地导向、诊断、调整和强化中进行。针对学生参加信息技术课的表现、体验及取得的活动成果所进行的评价,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的检验,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如知识水平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增强等),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及思想和情感的积极变化。为此,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信息技术课的“文件夹”,在这个特别的“文件夹”中,记录有学生信息技术作业、上信息技术课时对学生的观察所作的记录、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映某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取得的进步,作为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记录,以此作为评定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文件夹”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在创建文件夹的过程中,要挑选、提炼、评价自己的学习样本,成为自己进步的积极评定者,积极地思考、评价他们自身的学习过程,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三、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发展
1、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原来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主要包括windows的基本操作、常用软件的入门介绍、互联网使用三个方面,教学活动停留在应用技术的层面,仅仅是“为了教而教”。而现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新教材内容更加多样化,更加符合学生的求知需要。高一开设的《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来说其中就涉及到“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等,需要向学生介绍多种软件的应用,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开设选修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要学而教”。其中涉及的一些技术与软件平时接触的机会很少,这就要求教师为了更好的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不断鞭策自己提高信息技术的专业水平与修养。
2、教师应进一步打破学科本位,增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和互动。
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时效性和应用性决定其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新精神。”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信息技术教育更要跳出“学科本位”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利用
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所需的信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的目的。同时,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切勿成为为了整合而整合,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整合知识,避免生硬地将别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因此,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应是一种观念,而不是模式。
四、结束语
教学是动态的、发展的。我们也要以发展的态度开展教学探索和创新。在信息技术教学探索和创新上,要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乐教、好教、能教;学生会学、好学、能学。今后,除继续探索和创新外,还要进一步总结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形成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任学宾:《浅论我国21世纪的中小学信息教育》
[3]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4]赵海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实践》
[5]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0.10)
[6]吴娟:《网上协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教育技术通讯2000.10)
[7]李艺,李冬梅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庄小云:《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创新教学实施策略研究》(广东华侨中学)
[9]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三——教学评价[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6)
作者简介:
陈彦文: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