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四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篇一
一个人在朋友家吃饭,问朋友这餐吃的是什么肉?朋友说是企鹅肉,他不信,朋友于是带他去厨房,发现朋友家确实有死企鹅。他立刻跑去另一个朋友家,杀死那个朋友,然后回到自己家,抱着他妻子的遗相自杀了。
为什么?
第二个故事:跳火车
一个人坐火车去邻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
为什么?
第三个故事:水草
有个男的跟他女友去河边散步,突然他的女友掉进河里了,那个男的就急忙跳到水里去找,可没找到他的女友,他伤心的离开了这里,过了几年后,他故地重游,这时看到有个老头的在钓鱼,可那老头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水草,他就问那老头为什么鱼身上没有沾到一点水草,那老头说:这河从没有长过水草。说到这时那男的突然跳到水里,自杀了。
为什么?
第四个故事:葬礼的故事
有母亲和三个女儿一起生活,母亲死了,三姐妹去参加葬礼,三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pp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但是葬礼后那个男子就不见了,后来大姐不幸去世,在葬礼上三妹又遇见了那个男人,但葬礼后又消失了。三妹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后来过了一个月,三妹把二姐杀了。
问为什么?
第五个故事:半根火柴
有一个人在沙漠中,头朝下死了,身边散落着几个行李箱子,死者赤身裸体,四周沙地上没有任何脚印和痕迹。这个人手里紧紧地抓着半根火柴,推理这个人是怎么死的?
第六个故事:满地木屑
马戏团里有两个侏儒,瞎子侏儒比另一个侏儒矮,马戏团只需要一个侏儒,马戏团里的侏儒当然是越矮越好了.两个侏儒决定比谁的个子矮,个子高的就去自杀可是,在约定比个子的前一天,瞎子侏儒也就是那个矮的侏儒已经在家里自杀死了.在他的家里只发现木头做的家具和满地的木屑.问他为什么自杀?
第七个故事:夜半敲门
一个人住在山顶的小屋里,半夜听见有敲门的,他打开门却没有人,于是去睡了,等了一会又有敲门声,去开门,还是没人,如是者几次。第二天,有人在山脚下发现死尸一具,警察来把山顶的那人带走了。
为什么?
答案:
一:几年前,那个人带着他妻子和一个朋友去南极旅游,遇海难漂到一个冰岛上,所有的食物全部吃完了,差不多快饿死了。朋友和他妻子出去找东西,带回了烤好的企鹅肉,朋友说他妻子在抓企鹅时遇害了。他们吃了肉以后恢复了体力,没有死在南极。现在他吃到真的企鹅肉,知道那时候朋友给他吃的不是企鹅肉,是他妻子的肉。是他朋友为了活命杀死了他妻子。于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好的朋友也会为了生存背叛你。二:这个人从小有眼疾,看不见东西,他刚去医生那里用所有积蓄治好了眼疾。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隧道,一下子眼前一黑,以为自己又瞎掉了,经受不住打击,所以就绝望地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素质不好的人过隧道,应该带手电。
三:几年前,他女友在这里不慎落水,他跳到水里找女友的时候,自己的腿被一些东西缠住了。就拼命的蹬,总算挣脱了那些东西。他以为那是水草。现在他终于明白,那是女友的头发。
这个故事告诉女孩子们:和男朋友去河边散步的时候,不要留长发
四:因为那男人只有在她们家族的葬礼上才出现,妹妹想再见到那个男人,只能是家里再死一个人举行葬礼,所以她就制造了又一次的葬礼,妹妹就可以见到他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长的帅的人,不应该去参加别人的葬礼。
五:几个人乘热气球旅行,路过沙漠,气球漏气,很危险.大家把行李全都扔下去了,还不行.只好扔下去一个人,大家决定拿几根火柴决定.谁抽到半根的把谁丢下去.这个可怜的家伙抽到了那根短火柴,事情就是这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乘热气球的时候,应该在口袋里准备一根长的火柴,以备不测。
六:因为另一个侏儒把矮个侏儒家里的所有家具的脚都剧了一截。矮个侏儒看不见,一摸家具都突然矮了许多,以为自己长高了,觉得失去了竞争优势,从此生计无处着落。从今往后,他的演出再也上不了票房排行榜,他再也当不上嘎那最佳男主角,大伙儿看了他的演出不再兴奋的歇斯底里的大叫;他好绝望,于是就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你认为你最近工作效率比别人高,进度比别人快的时候,要搞清楚同事是不是出去吃烤羊腿、看烟花大会去了。
七:因为他的门开在悬崖边,门是向外开的,那个人好不容易爬上来,他一开门,那个人就被推下去了。如此几次而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你一身铁布衫横练,要求救时,还是应该从窗户入手的。
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篇二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问题解决是最常见的思维形式,有些问题解决活动可能比较“常规”,只是延用了常用的解法,而有些问题解决活动则可能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当今各国教育改革所追求的共同目标,而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一)创造性思维的性质
创造性思维是指用超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形成新颖的、有价值的方案或结论。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具有新颖性,它通过富有新意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新的观点见解,或者做出了新的产品。
创造性思维在思维过程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流畅性:即在给定的时间内能产生、联想起更多的观念,它反映了思维的敏捷性;第二,灵活性:是指能超越以往习惯的思维方式,在更广阔的视角下开创各种不同的思路,展示众多的思考方向,体现了思维的广度;第三,独特性:指善于对信息加以重新组织,产生不同寻常、与众不同的见解;第四,精密性:指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信息,进行精密细致的思考,对各种想法进行扩展和引申。
(二)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称为辐合思维,它是一种有条理、有方向、有范围的收敛性的思维,追求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聚合思维主要包括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两种方法。
发散思维则试图沿着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来分析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案。与聚合思维不同,发散思维是一种无确定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它不依赖于确切的逻辑推理,而是主要凭借个人的直觉和洞察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推断,因而与直觉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相辅相成、不可缺少的两个侧面。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在内,而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的答案;而发散思维则围绕着问题从多种角度来寻找解决思路。聚合思维强调在已有信息和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逻辑的推理,从已有信息推演出结论,而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关注于“新信息的形成”。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强调问题答案的唯一性和标准化,造成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之间严重的不平衡。由于这种不平衡,学生常常过分依赖于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在头脑中形成了太多的心理定势,用单一的、固着的、常规的心理准备状态去应付各种问题,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富有新意的想象。所以,大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现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平衡发展是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方式
瓦拉斯(wallas,1926)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这一分析得到了一些科学家的创造活动的印证。新近的研究对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方式做了更深入的探索和解释,对其中具有关键意义的认知活动做了专门研究,这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如果一个人没有直接相关的知识,那他可能会通过类比的方法把不直接相关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当前的问题中。
类比思维涉及到两种观念之间的对应映射,其中一个观念是“源领域”(比如上面的“太阳系”),另一个观念是“靶领域”(比如这里的“原子”),类比思维就是把源领域中的观念框架映射到靶领域中,从而形成对该领域的新理解、新洞察。
在类比映射过程中,我们所迁移、推论的是那些融会贯通的、整合性的知识,而不是那些只言片语式的“小零碎”。
(二)假设检验与科学发现
类比思维是生成新假设、进行科学发现的一种方式,除此之外,科学发现还需要其它活动,尤其是假设检验活动。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完成科学发现任务时常常会犯各种典型的错误,比如,很多学习者在设计实验时不是去“检验”自己的假设,而是总想“证实”自己的假设,他们只是用实验去获得那些符合自己的假设的资料。
另外,很多学习者对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缺乏了解,常常在一次实验中改变太多的因素,因而实验的结果不能说明任何规律。
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在传统教育中,实验教学片面强调操作程序的训练,强调对已经学过的结论的验证,学生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假设,也没有真正抓住科学实验的核心思路,他们只是按照课本上要求的操作步骤去做实验,好象根本不需要去“探索”,去“发现”,因为结论早已经定好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
三、影响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
(一)智力与创造性思维
高智力是高创造性的有力条件,但它们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总体而言,智力水平与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之间具有正相关的趋势,但随着智商越高,智力与创造性之间的相关越低。
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但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者可能具有较低的智商,但也可能有较高的智商;高创造性必须有中等以上水平的智商,创造性和智力具有一定相关,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品质,高智商并不必然带来高创造性,反之亦然。
马斯洛提出,人的创造性可以分为作为特别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是与科学发现和发明联系在一起的,是有个体差异的,而后者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能。教育应该认识和珍惜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积极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二)知识与创造性思维
知识经验的量的多少并不足以决定创造性思维的水平,理解的深度以及知识经验的组织方式对创造性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对知识形成了深层的理解,而不只是表面的理解,只有在知识经验之间建立了丰富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学习者获得的知识才是灵活的,才可以广泛地迁移应用。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知识学习的深度和灵活性以及良好知识结构的建立是一个重要环节。
(三)个性因素的影响
首先,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驱动力。
其次,较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创造性思维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积极的心理承受力,不怕错误和失败,善于在挫折面前进行自我调整,以及有决心,敢于前进,好表现,等等,这些也是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个性特征。
(四)环境
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大量研究中,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点:①创造性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②过于严格、过于要求服从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③过于强调纪律和规范、过于强调唯一标准答案、缺乏自由和开放气氛的学校环境会妨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④某些社会文化特征对创造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一个社会过于强调社会规范,因循守旧,不敢尝试、探索那些失败可能性比较大的未知事物,个体创造性就会被限制。如果团体压力过大,不能容纳那些标新立异的人,那个体就会有更多的从众行为。另外,在一个社会中,工作和游戏常常被截然分开,使工作现场过于严肃,过分紧张,这也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因此,创设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空间的成长环境,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尊重他们的差异,这是创造性培养中的另一重要环节。
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要问题也许是教师对创造性的积极态度,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他在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希望他们能有越来越多的创造性的表现,而在这个课堂中,学生的任何创造性的想法都会得到认可和鼓励。
(一)脑激励法(brainstorming)
脑激励法,又称为头脑风暴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不必考虑方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对所提出的想法做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方案都被提出来为止。然后,学生和教师开始对这些想法进行讨论、评价,修改、合并某些想法,形成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想法的产生和对想法的评价分开。
(二)吉尔福特的创造性培养方法
吉尔福特在总结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前后有序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他强调,创造性思维中有两个关键的智力活动:发散思维和转化(即对信息的重新组织),所以他的培养方案着重对学生的发散加工能力和转化能力进行训练。
吉尔福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这包括:
1.拓宽问题
2.分解问题
3.常打问号
4.快速联想,暂不评价
5.持续地努力思考
6.列举属性
7.形成联系
8.捕捉灵感
(三)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几条建议
1.接受并鼓励发散思维
在班级讨论中,经常问“谁能对这个问题提出不同的方法?”。
鼓励学生用不平常的方法解决问题,哪怕其结果并不完美。
2.容纳异议
要求学生尊重、容忍不同的见解。
确保唱反调的学生能得到尊重、得到鼓励。
3.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判断
学生问教师一个问题,实际上他往往自己有可能回答上来,这时,教师要重复或明确该问题,把问题推给学生,鼓励他形成自己的分析判断。
布置一些不做对错评价的作业
4.强调每个人都能以某种形式进行创造
避免过分夸大艺术家或发明家的才能,仿佛他们都是超人。
承认每个学生在作业中的创造性的努力,有时可以对作业的新奇性、创新性做等级评价。
5.为创造性思维提供丰富的刺激
一有可能,就在班级或小组中采用脑激励法进行讨论。
给全部学生提示不平常的解答方法,演示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推迟对某一个具体建议的评价判断,直到所有的可能想法都被提出来为止。
6.为创造性思维提供自由开放的气氛
放宽对思考活动的时间限制。
适当放宽创造活动中的纪律约束。
为学生提供沉思的机会和场合。
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想真正的做到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我们的老师创造性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第四节 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一、智力及其培养
(一)智力的定义
智力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机能。一般认为:①智力是认知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兴趣、爱好等其他非认知领域的心理特性;②并非所有的认知能力都是智力,智力是指认知活动中最一般、最基本的能力。
(二)关于智力结构的观点
心理学家对智力结构提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论:
1、二因素论
该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与20世纪20年代提出。他认为智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任何一种智力活动的进行,都有共同的一般因素,同时各自又有独特的特殊因素,任何一种智力活动都必然有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
2、群因素论
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认为,人类智力由七种主要因素(或称心理能力)组合而成:①语词理解能力(v);②一般推理能力(r);③语言流畅性(w);④计算能力(n);⑤记忆能力(m);⑥空间关系(s);⑦知觉速度(p)。
3、智力的层次结构论
英国心理学家弗农(vernon)在斯皮尔曼和瑟斯顿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智力的层次结构理论。他把斯皮尔曼的一般能力因素作为智力的最高层次,在次级层次上又存在两个大的组因素:言语-教育方面的因素(v:ed)和操作-机械方面的因素(k:m)。两大组因素下又分出几个较小的组因素。弗农的层次几个理论事实上是二因素论和多因素论的结合和进一步深化。
4、智力的三维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guiford)认为,由于任何一种智力都不过是对一定内容(对象)进行操作产生一定产品(结果)的过程,所以,对智力结构的分析应该从智力活动的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区考虑。
5、智力理论的新发展
(1)多重智力论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认为现代的智力测验因偏重对知识的测量,事实上窄化、甚至曲解了人类的智力。
他认为,智力应该是指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或生产创造时所需的能力。据此他认为,人类的智力应该至少包括以下的七种类型:
语言智力,即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逻辑-数学智力,即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空间智力,即凭知觉识别距离判定方向的能力;
音乐智力,即对音律之欣赏及表达能力;
技能智力,即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人际智力,即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自知智力,即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2)智力三元论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ternberg)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认为智力乃是个体对内外情景中信息刺激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包含三个子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获得成分。
经验性智力,指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统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
实用性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知识经验处理其日常事务、适应环境的能力。这一理论从人的内部世界、外部世界及经验与智力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智力的结构,并集中强调了元成分在智力结构中的核心作用,代表着当今智力研究的发展方向。
6、我国学者关于智力结构的观点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一般性认知能力,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等五种基本因素组成。但它又不是五种基本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其中以思维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每一因素的水平都会影响着整个智力的水平以及其他诸因素作用的发挥。
(三)如何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1、提高认识,积极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
2、通过教学活动发展个体的智力
3、创设智力发展的情境,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和课外活动
4、注意根据智力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发展
二、创造力及其培养
(一)创造力概述
1、创造力的定义
目前,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和基础。
这一定义主要根据结果来界定创造力,其判断标准有二:一是产品必须新颖或独特,或者是前所未有,破旧立新(相对历史而言),或者是不同凡俗、别出心裁(相对他人而言);二是产品或者具有社会价值,或者具有个人价值,如果某一产品或设想既无社会价值又无个人价值,我们就只能称其为空想或胡思乱想。
2、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推孟、吉尔福特、托兰斯发现:①低智力者难以有创造性;②创造力高的人,智商多在100~130之间;③智力高的人未必都有高创造力;因此说,智力是创造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3、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
(1)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思维灵活,喜欢钻研一些抽象问题;(2)自信心强,看问题常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满足于书本知识和教师讲解;
(3)独立性强,常独自从事活动,对自己的事有较大责任心;
(4)有较大的主动性,对新信息的接受较少防御;
(5)有较大的坚持心和恒心;
(6)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与抱负,希望能面对更复杂的工作,能摆脱传统和习俗,不怕风险和压力。
(二)如何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
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3、鼓励个体进行独创,敢于标新立异
4、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
5、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6、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分享
0
顶
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篇三
《逻辑思维》观后感
选修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罗振宇的《逻辑思维》,主讲人从人工智能这个话题讲起,讲到了马斯特、霍金,讲了对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讲了人工智能对未来的影响,我们能否通过人工智能预测未来。
首相我们先了解一下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
其次,谈谈我对人工智能的看法。我认为人工智能应该是最接近act like human的,在很多人看来,人工智能系统和人类最大的差别就是没有创造性,没有主观感情之类的东西。但是我觉得人其实就是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每个人都是由其他人制造的,这里的制造不仅仅是生育,也包括后期的培养。试想一下,一个人如果生来就没有进入社会,就下个曾经盛传的狼孩的故事,那么他在人类看来智商也就不那么高了,即使他也有神经反馈系统,但是因为骂我iyouhe人类的交往,所以他的系统函数库里缺少社会函数,在这里我是应用函数;另外一点,人类教育创造性也是讲过后天学习深造出来的,甚至实践以获得更多的函数和反馈,然后利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创造,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丰富我们的函数库和反馈系统库。我认为其实人的喜怒哀乐也是有固定的联系的,他是由每个人长期函数(比如长久的习惯和性格)和瞬间函数(当时的客观情况所定),即使说一个人某个时刻的精神状态有偶然性,那也是在概率的范畴里面。所以,现阶段的人工智能系统就好比是一个还很不发达的人类,函数库简单,反馈系统不发达.很久以前我认为我们应该无条件地模拟生物的一切,从算法上来实现智能是不可能的,但这个想法的基础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并不知道生物的脑细胞确切的联系方式,因此我们即使是模拟也是困难重重。也许我们可以做简化,可是没有人直到应该简化什么,因此直到现在我们出现了很多的人工智能的东西但却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如今我赞同的是我们不必要坚持去模拟大脑的一切,事实上,大脑的神经元过于复杂模拟在近百年内都是不现实的,相反我们却能够了解智能的形式,因为我们只需了解我们本身就行,虽然做一个充分的了解也不容易,但这却是在先有物质条件下的最佳解决方法。因此问题又回到了出发点,我们该如何看待我们的智能模式呢?事实上,你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感受一下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你一定能够发现脑海中充满了语言文字,如果你试图抛开这一点你将发现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有人归纳说人类的思维就是自己与自己对话。这也被称作为意识。
但是,这真的是意识吗?我不这样认为,意识是多方面的,并不是说语言的表示形式就是意识,我们可以说有意识说明你能够有语言组织能力,但意识不等于语言组织能力,而将这一点混淆就是如今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通病。或许我们可以说计算机能够在交流上模拟人的很多行为,但计算机却没有认知能力,计算机会说,却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这不是说我们在这一点上走多远就能把这个事情纠正过来一样,而是说在如今人工智能建立的基础是有问题的,而问题的关键就是:一个事物的代表名词并不是这个事物,这就是重点。
虽然现在的弱人工智能没有威胁我们生存的能力,我们还是要怀着警惕的观点看待正在变得更加庞大和复杂的弱人工智能的生态。每一个弱人工智能的创新,都在给通往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的旅途添砖加瓦。用aaron saenz的观点,现在的弱人工智能,就是地球早期软泥中的氨基酸——没有动静的物质,突然之间就组成了生命。
我们现在还处于在人工智能低级阶段,但是已经够让我们平常人感叹一下的了,像智能人工心脏,人工肾脏等等。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会不会就像人的演化一样,从无到有,从直立到行走,变的有思想有能力。现在人工智能还在我们的掌控之下,随着发展,人工智能会不会超出我们的掌控范围之外呢,超级人工智能定义是“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最聪明的人类大脑都聪明很多,包括科学创新、通识和社交技能”。照我的逻辑来想,他都比我们人类聪明了,还会社交,肯定也有他自己的思维啊,他还会甘心受我们的控制,他会不会积蓄力量,把人类灭掉,自己来统一这个地球呢,一切都是可能的,所以现在我们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才会如此谨慎,因为一旦脱离我们的控制,人工智能就不在是为我们利用的人工智能了。而是成了统治人类的武器。
人工智能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希望人工智能可以朝着我们预想的好的方向发展,就像我们可以制造有情绪和社交能力的机器人,这样我们就可以让他来替我们陪伴我们的家人,照顾我们的父母,缓解现在年轻人的压力。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就肯定能找到一个解决我们现在担忧的方法,相信人工智能的前途是光明的。
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是指篇四
浅议创造性思维
李俊蓉
创造性作为民族自主之本、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科学研究的第一要义和生命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起到了灵魂的作用。学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高素质、富有创造力,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摆在教育面前的一件大事。
一、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及本质
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的思维过程。通俗地说,凡是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思维活动,都可以称为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果。
现在,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某些方面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笔者认为,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涵义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创造性思维是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它并不是脱离其它思维的另一种什么特殊的思维。第二、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而绝不是多种思维机械相加的结果。而且,在不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总是以某一种思维为主导而进行的。第三、创造性思维固然有它独有的活动规律,但它也必须遵循其它思维的活动规律。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而不同的思维方式既互为排斥又互相补充,也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而,可以说创造性思维本质上就是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对立统一。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要振兴,一个民族要自立,就要培养大批创造型的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创造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要敏锐地抓住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发明的萌芽,鼓励他们积极投入于创造发明活动中去。
二、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应注意:
l、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
2.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各种出类拔萃的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心理学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心理上的“自我调解”,有意识地从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1.独立性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几乎完全依赖教师,从思维的培养方面,只要求按教师和书本之导向去记忆和容纳知识。学生既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要求和压力,也缺少相应的训练,因此创造心理逐渐淡化,养成了依赖思维心理,基于此,培养独立思维的心理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当务之急。
培养独立性思维品质,应在教学过程注意强化学生三个方面的心理意识:
(1)大胆而合理地怀疑。
(2)增加其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独立思维往往会有别众人,有异于常规,因而会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培养不随波逐流的抗压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3)培养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
2.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学生的创造心理诸品质中,发散性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种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维过程。
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循序渐进着力于三个层次:
(1)流畅性。流畅性是发散思维的第一层次,即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枚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
(2)变通性。变通性是较多层次的发散特征,即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灵活考虑问题的良好品质。
(3)新颖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层次,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即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3.想像力的培养
“创造”一般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有意识的想象产生出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因而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大多数创造都是经过“想象--假设--实践”这样的三段式递进实现的。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想像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像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为此。想像力的培养则应落实在两个方面:
(1)保持和发展好奇心。
(2)拓宽知识面。想像力是多种知识相互启发而生的。为此,要引导学生涉猎多领域的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四、优化教学过程
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有利条件教学过程的一切条件、环境、手段和管理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直接有关。所以我们应使整个教学过程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富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此,目前最主要的是:
1.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特征、趋势,来重新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过去太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在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即使在一个很窄的专业领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输”给学生。不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就不可能培养创新能力,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其次,要从传统的文化角度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杨振宁先生根据中西文化系统的不同,比较了中美的教学方法。他指出,中国传统教学方法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肃认真、基础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而美国的教学方法重归纳、分析和渗透、综合,是一种“体会式”的教学法,其优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强,易于较快进入科学发展前沿,但基础不够扎实。
因此,我们在发扬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吸收和借鉴外国教学方法的优点,取长补短。采用双向教学法,提倡课堂讨论,开设研究型、计算型实验,采用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创造性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法。
2.转变传统教育中的考试观念。教育需要评估,没有评估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切不可因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而废弃考试。考试作为测试人的素质差异的一种手段,在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作为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对教育的培养目标承担着具体责任。教育的功能和目标,从根本上说是要提高学生迎接挑战的生存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考试的内容与之相适应,从考核知识的记忆、定向理解、运用,转变为考核捕获、处理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这会促使原有考试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与素质教育协调,有利于人才全面成长和发展的现代化的考试体系。
3.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等方法的培养训练为主,多种具体知识的传授为辅。压缩课本,使它由“厚而精”变为“少而精”。
前苏联剧作家克思雅日宁告诉大家说:“读书要读懂书上所没有的东西”。这就是说要懂得从明看出暗,从静看出动,从是看出非,这是读书的最佳境界,需要发散性思维的参与,从各个角度观察问题、深化问题。
4.加强课堂讨论从课堂讨论入手,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学生都有一定的竞争欲和表现欲,在课堂讨论中,对不同观念和见解的争论,正是引导他们展现健康的竞争欲和表现欲的极好机会。
5.积极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实际经验和体验目前在教育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不能很好地组织和实现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活动等都比较注意于语言材料、符合材料、抽象材料的学习,忽视图形材料、形象材料、非语言材料的学习。因此,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着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十分重要。要在教学观念上进行变革,在让学生学好抽象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实践环节训练,建立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重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要改变实验方法,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加设计性、创新性试验。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制作活动。
6.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阿瑞提(s.arieti)对个人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与集体生活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应适度为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创造学术上自由争鸣的气氛,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才会有自主学习,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激情。爱因斯但在回忆他的学生生活时曾这样感慨道:“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7.建立宽松的目标管理机制。从管理角度而言,宽松的环境应建立在目标管理基础之上。我们现在实行的过程管理,卡得学生过死,不宜于创造性人才培养。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实施目标管理,形成强有力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学生内在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创新,教育者本身应有创新的素质和创新的教学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参与科研,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总之,未来需要青年一代去创造,而他们需要教师去培养,我们教师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造志向和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人的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