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育专业背景(4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育专业背景篇一
在应试教育长期影响下,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老师、家长看重的仍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偏爱的还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逻辑性”,因为这些都密切关系到试卷上的分数。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是否把数学学习做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探索和渴望,则很少为孩子想过或努力过。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不禁让人不断自问: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让孩子们走出学习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学习数学的绿洲?走入新课程的我们该如何体现课堂轻负担,高质量?通过课堂教学能促进孩子有怎样的发展?能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奠基哪些数学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去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试图寻找通向学生自主发展的一座桥梁、一种有效的途径,是否能通过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呢?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主动意识的进取精神,帮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得以自主发展,创新学习。
2、帮助教师逐渐成为科研型教师。
通过课题研究这一载体,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用科研促教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三、课题的界定
以人为本,以创设教学情境为抓手,以促进儿童和教师的发展为目标。通过研究,恰当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数学思考与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科研,体会其中的乐趣,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关于创设情境、自主发展的论述,早见于各种理论文章与教学专著中。不同的理论研究者和课堂教学实践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设情境进行了诠释。
1、教育人本论指出,在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个人的基础上,一是发现人的价值,二是发挥人的潜能,三是发挥人的个性。教育人本论是素质教育的前提,素质教育是培养人的素质的教育,是以人为核心说的,要有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与相信每一个人,这样,人们才会自觉地接受素质教育,主动地提高自己的素质。
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
3、现代教学论观点认为,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4、《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出发,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这些理论和新课改的相关精神,给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让孩子们在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主动地体验与建构,不断提升数学思考与综合素质,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能力和素质的探索者和开拓者。
2、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通过课题研究,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实实在在做课题,在做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能促进学生哪些自主发展。
2、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要素。
3、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类型。
4、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理论研究 调查 行动研究 经验总结 案例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4年8月~2004年11月
(1)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师日常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与方法。(2)学习有关同类课题已经形成的经验以及有关情境的专题研究。(3)学习课题实施方案(低年级组试行)。
2、实施研究阶段:
(1)2004年11月~2005年11月
带领刚踏入新课程的低、中年级数学教师认真进行课题研究,全员参与,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积累素材,在实践中不断成长。(2)2005年11月
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进行梳理,总结,交流经验,探讨问题,为课题中期汇报作准备。(3)2006年1月~2007年1月
启动中高年级的子课题研究,把低中年级总结的经验进行推广,把遇
到的困惑进行交流并努力寻找合适的途径。并逐渐向“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这一提升的课题进行研究。
3、总结阶段:2007年2月~2007年6月
把几年来研究的经验以及问题和相关的材料进行梳理、总结。为课题结题作好充分的准备。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在课题研究进程中,课题组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与课改相结合,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创出了特色,干出了实绩。
(一)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课题确定以来,成立了校领导、低年级组数学教师共同参与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以及有关情境教学的多篇文章。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一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加深对课题的认识,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二)以课堂教学为抓手,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1、把课题研究与家常课相结合
学期初,带领组内老师围绕研究课题确定子课题下自己意向研究的小课题,教学中紧密结合课题来认真设计好每堂家常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征、兴趣爱好等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促进学生的各方面发展。
2、把课题研究与各类研究课相结合
把课题研究与实验课、优质课、示范课相结合,与个人实践课、小组实践交流课、大 组实践汇报课相结合。在听课中发现组内老师坚持从教学内容入手,大胆废除一些呆板、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代之以趣味、开放、真实的教学情境,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老师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使学生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使数学变得更鲜活、更有吸引力。
3、把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改变以往单
一、固定的教研活动模式,建立灵活、互动的教研形式,在教研组下分设备课组,采用分散、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研活动。(1)建立每月一次的“教改论坛”,由一位教师主讲,介绍课改信息,探讨教学,也可以结合课题研究谈教学中的感想与困惑。每一位教师都主动参与。我们对及时总结、筛选、提炼的研究经验,加以推广、学习。每次论坛时,老师们总是侃侃而谈,畅所欲言,大家也在倾听与表达中不断提升地自我教学能力。(2)结合课题研究,加强集体备课,通过备课组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既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又帮助新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方向。
(三)注重反思,不断积累
依据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研究过程,让老师对照自己或别人的课堂、对照问题、对照案例进行反思、揣摩、比较,教师们定期围绕情境创设中的成功或失败以及教学前后的初衷、感悟、设想等进行反思和交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各项活动中让普通的一线教师感到以前遥不可及的教科研变得如此亲切,通过各自不断地尝试,感受到课题研究只有与课堂真正融合在一起才能相得益彰、熠熠生辉。在课题组带领下,组员们积极参与,认真研究,并把科研氛围辐射到身边的其他数学教师。渐渐地,把课题研究融入自己的课堂几乎成为每个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更让人欣喜地是教师们对课题的理解正在丰富地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反思和提升。今天我们的教师学会了思考,大家正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教学思想,迸发着教育智慧。
(四)专家的点拨和指导加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学校领导全程参与课题研究,积极参与课题论坛、听研究课、组内交流等活动。给予我们不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学校还尽力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学习的机会,让老师与专家近距离地交流,除了能让老师很快获取最前沿的教育信息,还能为我们答疑解难,帮助我们指点课题研究中的迷津。我们定期开展研讨展示活动多次,主动邀请市教研室林老师、区教研室教研员以及多位教学专家、骨干、同行前来指导、切磋。每次活动都能使老师们颇有感触,并引发深深的思考。在积极地互动交流中、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老师们不断前进。
(五)发现问题,积极寻找对策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情境创设”已越来越被老师们所重视。然而,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情境创设中的一些问题和偏差也随之出现。
1、盲目提高趣味性而忽略了价值。我们会发现在刚开始课题研究那会儿,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吸引孩子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往往想标新立异,把教材中的情境进行刻意地改动,为创设情境而设境或为标新立异而设境,创设的情境虽然能让孩子们兴奋但却缺乏真实感,不能很好地体现教材的意图,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如果仅仅为了追求课堂形式,刻意去制造一种华而不实的效果,随意地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以上一些情境,不仅不会起到促进的作用,相反会有消极作用。这样的情境显得苍白无力,毫无价值。
2、盲目加重“生活味”而缺乏“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
3、思考。
实践中出现的偏差让我们不禁思考,该如何有效地呈现“情境”。运用“情境”,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的发展。情境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更得注意它的实效性。我们呼唤一种原始的、生活的、活动的教学情境,呼唤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让“情境”在“时尚”中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最终我们达成了共识: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最终是要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要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要为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服务;要为提升学生的数学眼光服务„„,于是我们开始围绕“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情境”“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进行深入地研究。
十、课题研究成果
(一)创设科学有效的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
1、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
在教学“6、5、4、3、2加几”时,创设“小兔乖乖”的童话故事贯穿整堂课,学生在美妙的童话情境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教学中还创设了“小兔乖 乖跳不跳”的游戏情境,先出示7+7=14,要求小兔子们不计算,估计下面这些算式得数会比14大的就竖起耳朵跳一跳,如果比14小就乖乖地坐在那儿。然后一一出示6+7、7+3、8+7、7+5、6+6、8+9并问:“小兔乖乖跳不跳”,学生马上根据判断做出相应的动作。学生兴趣高涨。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玩得高兴,学得主动。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 ”的道路。
2、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认识厘米:一课时这样设境:(1)猜一猜:拿出人手一个红色小方块,猜猜它的每条边有多长?学生中有的猜是1厘米。教师肯定这小方块的每条边的长度就是1厘米。请你摸一摸。(2)学一学:请你跟老师学一学:轻轻夹住小方块,慢慢抽出来,这时拇指和食指间的小缝大约就是1厘米。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记一记,闭上眼睛输入你的小电脑——1厘米大约有多长。(3)比一比:1厘米大约有多长?请你用手指比划比划。同桌再互相用小方块检验。(4)选一选:拿出数学书,问:长、宽、厚(依次摸一摸)你认为哪个最接近1厘米?伸出手,手掌的宽度、手指的宽度、一柞的长度(做动作)想一想,这次你会选哪一个?(5)找一找:请你再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我们的身上,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观察思考后发现:“手指的宽度大约长1厘米”;“眼珠的宽度大约长1厘米”;“纽扣的宽度大约长1厘米”;“指甲的长度大约长1厘米”;“牙齿的宽度大约长1厘米”;“投子的长度大约长1厘米”“拉链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课程表上的字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对长度单位1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撑,通过创设看一看、指一指、猜一猜、学一学、比一比、选一选、找一找等一系列感知体验活动情境,使学生了解了1厘米大约有多长,比较清晰正确地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只有目有所视,耳有所闻,心有所想,获得了“感”的印象,并和已有感知经常相碰撞、接通,才能豁然开朗,心有所悟。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有所感悟,就应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科学地创设多种体验的经历与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和思考过程中,去主动地发现,构建新的知识,这比教师硬塞给他们要强百倍,胜千倍。
3、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第33页练习五题9时,教材创设了买篮球的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这样教学:出示情境图,问: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观察后交流:我发现排球要35元,篮球要68元;我发现篮球比排球贵;排球比篮球便宜。教师问:了解了这些信息,你能解决哪些问题?学生迫不及待地积极交流: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多少钱?一个排球比一个篮球便宜多少钱?买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共要付多少钱?买排球的钱再添上多少钱就能买一个篮球?买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带100元够不 够?买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至少带几张十元的?„„出示小男孩提出的问题: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多少钱?这个问题你会怎样解决?为什么?„„在右边的情境图中教师先出示排球的价钱和小女孩提出的问题:一个篮球多少元?问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你认为阿姨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说着: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33元(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已经知道了);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便宜2元;一个篮球的价钱是排球的2倍;一个篮球的价钱是排球的一半(一学生反驳:没这么便宜的而该生的回答是此时正在打折);用100元就能买下这两个球„„让我们听听阿姨怎么说——“一个篮球比一个排球贵33元”,你会怎样解决小女孩提出的问题呢?„„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能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从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
4、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自主交流与合作能力。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精神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感到自由、轻松。他们感到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我们认识的数”中告诉学生:“老师今年31岁,今天我乘15路来学校。小朋友仔细找找生活中藏着的数,用100以内的数来说几句话。”接着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的发言让教师领略到他们眼中的数竟是那么丰富多彩。如:东林小学有6层楼高、我的文具盒38元1只、我们大约有30只牙齿、爷爷60岁,今年做寿、我的生日是3月26日、灵山大佛高88米,今天的最高温度是9℃、我们班共有36人、我家住风光里20号、我的校服90公分、金龙大客车可以坐45人、文具盒里共有12支铅笔、1块橡皮、我的蜡笔共有25种颜色、今年二月有28天、我们每天上7节课、我的储蓄罐里有67元5角钱、东林小学2002年100周年校庆、我家的电视能收30个频道、篮球比赛的比分是74:83、3月8日是妇女节、一天有24小时、我的学号是36号、一年有12个月、人的生肖有12种。在充分的交流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交流,可以自己发表对数的理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的同学,并倾听其他同学的发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学习交流的亲密伙伴,快乐地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在乘法那一单元的复习中让学生音乐声中,小组合作按限价25元配一束鲜花,使数学融入了生活。学生将个体智慧转化为群体的智慧,实现了智力互补。在实践、合作活动中,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了合作交流的能力。
5、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自主思考。
在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中的单元练习后,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数学思考。教师这样设境:从讲 台里先拿出一捆铅笔,举在手中,神秘地问:“请你看一看,猜一猜,这一捆有几支?” “9支”,一个学生答到,我轻轻提示:“比9支多些”。一学生又答:“12支”,“比你猜的还要多一支”。孩子们顿时兴奋地答到:13支。随后我们一起数“一、二、三„„
十二、十三,”验证了这捆的确就是13支。接着教师又从讲台里拿出了一些,问:“老师又拿了几支?”孩子们一看便机灵地答到:“4支。”“那老师这儿一共有几支铅笔呢?你会怎样解决?你又是怎样想的?”孩子们顿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起来。明确了“当我们知道了一部分,后来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添上一部分时,要我们解决现在的总数时,我们就可以用原有的一部分加上添上的一部分就是最后的总数。”此时继续设疑:“13支的基础上再添上4支是13再加4是17支铅笔,那如果在13支铅笔的基础上添上6支、8支、10支,你认为结果在17的基础上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是怎样想的?” “我认为会越来越多。” ;“我认为同样的数量,添上的越多,结果就越大。”;“我认为结果会一个比一个2,因为加上的数相差2” „„孩子们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
拿出一盒饼干,问:“如果给来听课的老师每人分一块,你认为该分掉多少?”“ 2块”,学生们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从盒里拿出2块分给听课的老师。教师继续设疑:“要想知道原来饼干盒里共有多少块饼干,你现在能确定吗?”只见大家纷纷摇摇头。“想一想,你还必须知道些什么信息呢?”一学生立即答到:“让我们数数现在盒子里还剩多少块。”教师随即把饼干盒放到投影仪上,“1、2、3„„地数了数,8块、8块”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嘀咕起来。“现在你能解决原来盒里共有多少块饼干这个问题了吗?你准备怎么解决?你是怎样想的?”学生们立刻表达:“当我们知道了分掉的一部分和还剩的一部分,要我们解决原来的总数时,就可以把分掉的一部分和还剩的一部分合起来。” 教师继续问:“刚才我们分掉了2块饼干,还剩8块,原来是10块,那分掉3块,剩下7块,原来有几块?”“10块”。“分掉4块、5块、6块„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分掉的越多,剩下的越少。”一学生答到,“我还有发现:不管怎么分,但总数总是10块饼干,总数不变。”„„学生们个个兴高采烈地发表着自己的发现,体验着发现的喜悦、思考的快乐,并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不仅增进了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而且学生逐渐会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实,用数学的头脑来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引导学生有高度的情感投入,有明确的目标追求,不断的反思和检视自我,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积极地寻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这些内存动力的支持去达成目标的实现,这样的学习就是非常有效的,可以说是高品质的自主学习。
(二)情境创设的要素。
1、生动有趣
教师无论用哪种方法设置情境,都要注意体现情境的趣味性。一个学生对学习数学是 否具有动力,决定于他对数学是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最强烈的学习动力就是对数学学科产生内在的兴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比较枯燥的概念课,学生对抽象的东西往往不太容易流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有趣的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对学生概念的理解、消化有较大帮助。为此,教师特意找了一些生活事例:你们用细绳量一量自己的拳头的周长与脚长,就会发现他们的长度之比大约是1比1。你们自己身上还有许多有趣的比:心肺体积的比大约也是1比1;身高与胸围长度的比大约是2比1;体重与血液重量的比大约是13比1„„知道了这些有趣的比,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大用处:如果你当了公安人员,只要发现了坏人的脚印,你就能估计到坏人的身高;如果你想知道自己身上血液的重量,只要你称一称自己的体重,就可以计算出来。这样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2、真实性
教学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在将来更好地做人、做事,更好地生活。教师只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达到“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目的,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一次家长会后,第二天数学课上“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这一课。教师灵机一动,进行动态数据调查,形成相关问题。
(1)全班()人,昨天有家长来参加家长会的学生有()人,(2)家长对讲座满意的人数有()人,占参加家长会的几分之几?
(3)家长会后有时间与你交流的人数有()人,占参加家长会的几分之几?家长会后会在有空时再与你交流的人数有()人,(4)通过家长会,你感觉到父母对你的关心程度各占全班人数的()a、很关心 b、比较关心 c、一般 d、工作忙无法多关心
(5)、通过这次家长会,你认识到自己有更高的努力方向或有一定的改进设想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a、有 b、没有
这样一个真实的情境,使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不仅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而且让学生感到家长对自己充满着希望,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地朝更高的目标努力,使学生获得发展的动力——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3、有价值
数学教学的价值体现,不在于数学本身,而在于教师如何组织这些数学材料,让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所必须的基本原料和养份。因此数学情境教学的价值,不在于浓重的“生活化”这个表象,而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一种策略,经历一种过程,学会一种眼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设计这 样的情境:一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得了这块地的3/12,二儿子分得了这块地的6/24,剩下的的分给小儿子,老爷爷的这种分法公平吗?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3/12和6/24的大小相等,对于大儿子和二儿子来说是公平的,但是小儿子分得了多少呢?,这不禁引起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为通分及分数加减法作了铺垫。学生在有价值的情境中积极地思考,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享受着成功的愉悦,带着问题主动投入新的思考与学习中。
4、探索性
情境要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探索性是有效情境的根本特征。在教学《找规律》一课中创设了“帮助爸爸解决领带衬衫搭配问题”这一情境中,引导学生用符号代替实物解决了领带与衬衫的搭配问题,得出“把3件上衣和3条衬衫进行搭配,一共有9种不同的搭配方法”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提出“如果领带数不变,衬衫减少一条,搭配的总数是多少?”、“如果衫衬数不变,领带增加一条,搭配的总数又是多少?”的问题。连续的变化中,学生既巩固了解决类似搭配问题的能力,又逐渐产生了建立数学模型的需要。教师趁势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刚才的变化,你发现搭配的总数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诱发学生深入研究领带数、衬衫数和搭配总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凸现了搭配的规律。在这一情境中,教师采用了“变式教学”的方法,在“求变”中突出了数学知识中不变的因素(本质)。将“解决爸爸的领带与衬衫的搭配总数”这一情境充分地利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理性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地选配,有序地探索出选配的方案,不仅提升了数学思考,而且为提炼计算方法作铺垫。
5、开放性
设计开放的情境,就是把学生投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唯一的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七色花店》时教师先出示各种花,并标上价钱。先让学生自主提问,并由学生帮助解题。如:5枝百合花多少钱?6×5=30(元);2枝康乃馨、一枝剑兰,一共多少钱?4×2+1=9(元);2枝马蹄莲、6枝玫瑰、3枝菊花,一共多少钱? 2×2+5×6+3×3=43(元)„„接着,教师提出:今天是小丽的妈妈过生日,小丽要用25元买一束花送给妈妈,如果你是售货员,将怎样为小丽配花? 学生畅所欲言,方法极多,有:5枝玫瑰,5×5=25(元);5枝康乃馨、5枝剑兰,4×5+1×5=25(元);2枝百合、2枝玫瑰、一枝菊花,6×2+5×2+1×3=25(元);4枝康乃馨、3枝马蹄莲、一枝菊花,4×4+2×3+3=25(元)„„我指定几个学生代表上台根据他所说的进行配花,然后由下面的学生对他们所配的花进行评价。结果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提出不同的看法:“只选一种花太单调了。”“多选几种花看起来比较漂亮。”“因为是要送给妈妈的,应该多选康乃馨比较有代表意义。”„„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充分展开,并在互相交流中不断地得到创新。
6、活动性 在教学《认识直角》一课时,在感知直角都是一样大的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设境:用一张圆形纸你能折出一个直角吗?想一想,怎样折?交流后发现用先对折再对折的方法能折出一个直角。接着鼓励验证:展示学生折出的直角,怎样知道这个角是不是直角?得到要想知道一个角只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并指导方法,此时教师让学生不断旋转自己折出的直角,并用手比画出直角,让学生在脑中留下不同方向直角的形状。随后教师用另一张不规则的纸,再折出一个直角;把两个折的直角重叠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当学生发现两个直角一样大时,教师质疑:是不是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呢?鼓励学生操作:同桌各拿出自己折的直角比一比,这两个直角大小相同吗?学生对于平放的直角比较容易辨认,对于多角度摆放的直角,在辨认时就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后,组织学生玩直角,把直角旋转,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直角,在头脑中防止学生形成对直角的片面认识——直角是平放的,斜着的不是直角。这样教学可以为下面量直角作好准备,学生也会像刚才一样旋转直角尺量。在教学量直角时,教师注意从细处入手,在学生讨论得出量直角时必须点对点,边对边量后,教师让学生把直角尺上的直角不断摆放位置,确定不同位置的直角该怎样量。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折的直角按不同的方位摆放,学生用直角尺上的直角上来量,在这样的变式操作下,在学生的一次次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量直角的方法,而且还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直角。
7、丰富性、发展性
情境创设是丰富和多样的。情境创设如果是单
一、格式和程序化的过程,是很难赢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的。学生也容易厌倦、乏味。情境创设可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手段、不同的教学过程而选择和组织不同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学习的情境是鲜活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学习的热情也随着情境的变化而不断高涨。创设情境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它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深入钻研、精心设计、努力探索。无论如何,只要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要求灵活设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积极地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积极高昂的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并做到学以致用,就能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包含三个维度,即“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将这些目标都有机地整合在所创设的情境中,通过情境,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情境,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三)情境创设的类型。
1、创设充满趣味的“游戏”情境,开启“乐学”的大门
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教师设计巩固练习时,设计了3个游戏情境——
1、学了 口诀,有什么用呢?对,可以计算乘法。你能让降落伞安全降落到相应的草坪吗?
2、乘法大转盘,转盘转到相应位置学生以抢答方式自己起立回答,逐渐提高学生运用口诀进行计算的速度。
3、乌龟赛跑,适当放一些以前的口诀乘法,答对小乌龟就往前走一格。三个充满儿童情趣的游戏来帮助学生熟悉口诀,同时在快乐的游戏情境中体会到口诀的用途。
2、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发现观察物体这一活动本身就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较强的联系性,但如何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必要的生活实践,创设有价值的情境?于是在认识长方体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再现真实的长方体物体:学生常用的卷笔器、水彩笔,学生看到过的香烟盒、磁带。这些物体学生凭借生活常识能准确地分辨正面、上面和侧面。在学生分辨微波炉的三个面时,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小知识:通风口通常在微波炉的上面和后面。在解决“老师与公交车“的问题时,正是因为以鲜活的生活实例呈现数学问题,才实现了学生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同时,他们也从中体会到了“是否能看见长方体物体的上面决定于观察位置的高低”。这两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设计不仅完善了学生的观察认知体系,而且精彩地再现: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轻松主动地学习与思考。
3、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在教学成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谈话引入:老师在《小学生数学报》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在2500年前,有一位科学家名叫泰勒斯,他在数学、自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一日,他去参观金字塔,与其它游客一样,被金字塔的雄伟、美丽而感动。但没有人知道金字塔的高度。出于专业的特点,泰勒斯思考着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金字塔道底有多高?夕阳下,看到自己和手杖的影子,他想到了巧测金字塔的方法,同学们你知道他是怎样测量金字塔的高度的吗?学生们兴趣盎然,人人积极参与,讨论着、比划着,„„生:泰勒斯巧测金字塔用的方法是:他是利用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影子和物体高度成正比例的方法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的。师:如果已知手杖的影子长1.6米,手杖长0.8米,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的影子长度是300米,你能算出这座金字塔的高度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计算着,还快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约是150米。师:同学们,你们与泰勒靳一样,充满着智慧。正反比例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六年级学生对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不宜接受,老师通过让学生与伟人同行,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这部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紧密联系,比较自然地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一定的探究欲望。给学生一些时间,学生们会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获取更多的感知与体验,最终得出答案。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些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4、创设“学以致用”的情境,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整节课教学活动围绕情境书签展开,通过发书签——剪书签——为书签围金线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周长知识,寓教于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在课末,设计了“小鬼当家”这一有意义的情境,每个小组各有一个任务,需要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方法,进行测量,解决问题,这既是对测量周长的方法的一个综合运用,又是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的整体反馈。这一情境既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综合运用与反馈,又使学生再次以极大的热情用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投入活动,加以应用,可谓“点睛之笔”。
5、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圆的圆长的计算练习后,教师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用两个一样的一元硬币,将其中一个硬币a固定,让另一个硬币b沿
硬币a的周围滚动一周,那么硬币b自身旋转了几圈?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与同学讨论着,有的学生在摆弄着桌上的硬币。大部
分的同学很快就回答:硬币b旋转了1圈。教师问:你是怎样想的呢?学生答:两个圆的周长相等,绕圆a一周,圆b也走了一圈。教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想法来验证这些想法,可以通过尝试等方式。过了一会儿!个别学生却在下面反驳道:“不对,我刚刚用硬币实际操作过,硬币b旋转了2圈”“硬币b旋转了2圈不到”,„„大部分学生都开始进行实际操作了,最后大家都知道硬币b转动了2圈。师生都问:为什么呢?共同讨论,一番争论后,全班同学终于露出了笑容。生
1、硬币b滚动的路程不是硬币a的周长,而是它两倍的周长,所以转2圈。生
2、硬币b滚动的路程与其圆心的路程相同,而圆心的运动路线正好是个大圆,这个大圆的半径是两个小圆半径之和,也就是硬币a的半径的2倍,所以硬币b滚动的路程是2个圆周长,自转一圈是一个圆周长,所以自转了2圈。„„这些环节中,学生根据现象提出猜想(假设)后,教师没有把学生的思维硬生生地向书本靠拢,而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开动脑筋论证并尝试解决问题。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抽象思维需要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学生通过想想、摆摆、说说等实践活动,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实践中感受、探索、发现未知。才有了学生在课堂中呈现出那么多不同的精彩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得到充分发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们进行交流,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的发现与别的同学进行交流,也希望知道别人的想法是什么,从中得到启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吸纳与提升。
6、创设“挑战”情境,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两道题同时出现在屏幕上,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题解答。
1、请你用圆规画一个内半径为3厘米,外半径为5厘米的圆环,并计算圆环的面积。
2、高致病性禽流感是比非典病毒传染速度更快的传染病。为了防止禽流感蔓延,政府规定:离疫点3千米的范围为疫区(捕杀区),所有的禽类全部捕杀深埋;离疫点3到5千米的范围为免疫区,所有的禽类强制免疫,同时对捕杀区和免疫区内的村庄,道路实行全封闭管理。请你以a点为疫点,根据以上描述画出捕杀区和免疫区范围,用阴影部分表示免疫区,求出免疫区的面积。显然,题1简单明了,可老师发现多数学生选做的是题2,他们耐心地读题、尝试着作图,还小声地交流,终于发现了两道题目给出的数据和解决方法完全相同,这让他们感到欣喜万分。教师让大家对照两道题目谈谈自己的解题体会。学生争着说:题2的题目和计算结果告诉我们许多信息;题1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做了,没意思;通过解答我们真正认识到禽流感的危害确实非常大。最耐人寻味的回答是:题2比题1有趣多了,我们喜欢做这样的题目。很多时候,学生学会了一个计算公式,接下来就是大量枯燥无味的练习,对于老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题,他们会自觉地接受挑战,其实他们更渴望那些充满挑战的情境,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提升、发展他们的思维。
7、创设“开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探索
在教学“利息”一课时,教师提问:假如某位同学已经攒了1000元零用钱,他想三年后上高中时用,你们帮他出个主意吧。生1:可以存3年定期。生2:我建议一年一年存。生1:这样很麻烦。生2:可以使用银行的自动转存业务。生3说:关键是以上两种存款方式哪种获得的利息多。教师立即拿出计算器,在屏幕上展示了整个利息计算的过程,这样直观的显示过程,让学生相信:直接存三年要比一年一年存的利息高。生3:应该参加教育储蓄。我的压岁钱就是这样。教育储蓄是国家为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推出的新型储蓄品种,它的存款方法和零整一样,但是所采用的利息又是定期利息,并且国家不征收利息税,所以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储蓄品种。生4:可以购买三年期国债。国债的利率一般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高,并且也不收取利息税。生5:关键是要让钱生钱,要学会投资。投资方式除了储蓄、购买国债外,还有集邮、炒股等。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大力开发 “利息”这一生活话题,选择“利率、利息计算、投资、分期付款”等内容,让学生研究。由于涉及的问题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学生反映强烈,非常感兴趣。
(四)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
1、不断学习,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要有较高的素养,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与反思,才能以新颖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才能把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才能在教学中创设出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情境。
2、讲究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情境,师生共同参与实践,共同提高。
教学中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小学生就会主动与教师亲近,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帮助。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改善教学进程中传统的师生活动方式,尽量不用一般“命令式”、“问答式”语言,而改用对学生充分信任,充满 感情的“谈话式”语言,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实践,参与活动,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究,相互交流,并逐渐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并逐渐懂得合作的价值与快乐。这样不仅为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提供空间,为合作交流提供机会。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积累知识与技能的感性材料,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的有利因素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提供积极的影响。
3、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愿望,发展数学意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有效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数学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发展学生数学意识和能力。另外情境本身对一节课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易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也不易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精心设计情境中的问题、活动,真正挖掘出它的价值。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学得更透彻。情境应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由师生共同建构的,不能由教师单方面提供给学生。在创设情境时,应仔细甄别与筛选,充分考虑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
总之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升数学思考与数学能力。
4、创设情境实施有效引导,促进数学思维和创新。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问题中,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因此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情境时更加重视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合理的、多维度、深层化地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在有效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易于打开,开展的实践、交流需结合内容有目的地、科学地、有价值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应该结合数与代数的教学,训练思维的有序性、灵活性;结合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训练思维的形象性、深层性;结合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训练思维的严谨性、简洁性;结合实践与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教学,训练思维的合理性、科学性、开放性、独特性。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深化对知识的体验,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清晰,明化。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积极的影响与发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时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不能让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课上浪费时间,也不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陪着那些快的学生,这也是浪费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学还将存在着其他的负面影响。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方面创设的情境要有层次、有坡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探索空间,使处于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提供适宜的感性材料期待着创新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同时使学生体验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5、创设情境既重过程也重结果,发展学生数学素质
过分重视学习的过程而忽略了学习的结果也是不可取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太乐观的,以至于对后面的教学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让他们切实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不能一味的重过程而轻结果,这样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与掌握的不落实。
6、正确处理情境创设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即不是教师单方面决定的,也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跳跃着的思维火花,往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惊奇”。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因为这些“智慧之光”将可能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情感与思维的发展。
十一、成长与收获
回首课题研究的近几年间,不禁感叹老师们的教学理念正不断地得以更新、教学实践正不断趋于实效!播种是希望,收获是喜悦。
1、通过实验与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数学素养。
2、通过实验与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得益于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有效的情境,学生在探索、交流、思考中积极参与,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实验与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有多篇有关子课题的论文、案例、经验小结分别在省、市级获奖交流。承担各类观摩活动二十余次,在对国内、外的教育代表团的多次观摩活动中深得好评。自制的有关情境的教学具达千余件。通过平时的点滴思考、点滴积累,课题组成员人人参与,纷纷撰写了有关情境的论文、案例、教学设计等,为今后参与这一学段的老师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4、课题研究过程中硕果累累
大家在参与教科研过程中品尝着快乐,我们欣喜地发现老师们正与课题研究一同成长。多名教师在课题研究进程中在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总结、提炼,在全国、省、市级论文、案例比赛中多次获奖,并多次上展示、研究课。
在研究过程,问题总是会随着研究地深入而孕育而生,我们将继续投入新的研究,向更高、更新的目标奋进。
语文教育专业背景篇二
定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骨干作用的同时,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化解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的一项系统工程。
目录
编辑本段方针
一、“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方针的提出
1982年8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纪要,分析了社会治安形势,初步总结了部分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经验,明确提出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1983年8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同意印发的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宣传提纲》中强调指出,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是一致的。综合治理的手段有很多,有专政的手段,有行政的手段,也有教育的、感化的手段。但运用专政手段,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分子,是综合治理中的首要手段,只有在坚决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再辅之以其他手段,才能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1985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通知,明确提出关心和教育青少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1986年2月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质上就是一项教育人、挽救人、改造人的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根本的方法是走群众路线。不能只靠哪一个部门,而是要靠全党全社会;不能只用哪一种方法,而是要用千百种方法;不能只抓一阵子,而是要长期坚持。”至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初的“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思想基本形成。
1991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指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必须坚持打击和防范并举,治标和治本兼顾,重在治本的方针。其基本任务是:一方面要打击各种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
动,依法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采取各种措施,严密管理制度,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压缩违法犯罪活动的空间。另一方面要从解决根本问题人手,加强对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文化、道德素质,增强法制观念,鼓励群众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积极调解、疏导民间纠纷,缓解社会矛盾,消除不安定因素;加强对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挽救、改造工作,妥善安置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二、“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方针的提出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这是针对一个时期内出现的“重打轻防”倾向,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表述作出一定调整,但仍然包含了原方针的基本内涵。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是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方针。要坚持打击与防范并举,治标和治本兼顾,重在防范,重在治本。
《意见》指出,打击犯罪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必须毫不动摇地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整治治安混乱的地区,解决突出的治安问题。各级政法部门要把“严打’’落实到各个执法环节,把集中打击、专项整治和经常性打击紧密结合起来。要重点打击有组织犯罪和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流氓恶势力犯罪,爆炸、杀人、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打击盗窃、抢夺等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打击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金融犯罪、走私犯罪等严重经济犯罪。要加强协作配合,形成打击合力,始终保持对各种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要正确执行法律和政策,坚持“稳、准、狠”的原则,切实提高“严打’,整治斗争的实效。
《意见》指出,预防犯罪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积极措施,要进一步把严打、严管、严防、严治有机结合起来。要坚决纠正“重打轻防”的错误倾向,切实把思想观念、工作重点、警力配置、经费投入、考核奖惩机制等真正落实到“预防为主”上来;要集中力量,切实解决好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重点、难点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群防群治工作,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下力气做好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工作。
三、“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方针的提出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这是在总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的重要补充。从此,“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明确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方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针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针的演变和发展,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提炼,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逐步走向科学的发展过程。同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方针的确立和贯彻执行,也是在不断克服和纠正各种片面认识、错误观点的过程中曲折前进、逐步深化的。
编辑本段主要目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是:社会稳定,重大恶性案件和多发性案件得到控制并逐步有所下降,社会丑恶现象大大减少,治安混乱的地区和单位的面貌彻底改观,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有安全感。
编辑本段工作范围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六个方面。
编辑本段简史
综合治理是解决我国社会治安问题的一个战略方针。
中共中央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199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是解决中国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
1991年3月2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强调:为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同年,中央成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指导和协调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两个《决定》颁布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开。1992年中共十四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持社会长期稳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写入了党章的总纲。
199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提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基本任务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整治社会治安,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996年3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1996年——2000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五年规划》,提出了未来5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要开展的重点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各项综合治理措施逐步得到贯彻落实,为改革开放创造了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为两个文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育专业背景篇三
亚信峰会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亚洲安全观引起强烈关注
专家解析亚洲安全观提出背景及深刻内涵
(2014-05-22)稿件来源: 法制日报视点
对话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
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特邀研究员刘跃进《法制日报》记者余 飞
对话动机
5月20日至21日,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在上海举行。作为致力于共同维护亚洲和
平与安全的多边论坛,此次亚信上海峰会在召开前就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会议有望成为
亚信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盛会。
5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信上海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提出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
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
之路。围绕亚洲安全观提出的背景和内涵,《法制日报》记者与相关领域专家展开了对话。
亚洲安全形势既复杂又严峻
记者:亚信上海峰会引发了各方高度关注,尤其是对峰会将提出的亚洲安全观,各方均抱有很大期待。这
种关注与期待源于当前亚洲地区的安全态势。目前,亚洲地区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面临哪些挑战?
刘跃进:当前亚洲各国面临的安全挑战是多方面的,既有一些传统的安全问题,也有不少复杂的非传统
安全问题。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可以说是“既复杂又严峻”。
在传统安全方面,领土争端等问题依然存在,军事方面也出现了危险的苗头,一些国家之间由于互不信
任,在某些方面陷入传统的“安全困境”。
在非传统安全方面,暴力恐怖活动防不胜防,生产生活领域的人身伤害事故也不断发生,马航事件、土耳
其矿难、老挝空难等都说明亚洲国家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多样化、复杂化。此外,信息安全、网络安
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在亚洲地区有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表现,其中有些问题是亚洲国家之间的问题,也有些问题是亚洲国家与非亚洲国家之间的事。例如,美国利用高技术手段窃听全世界的通讯,包括
各国领导人的手机电话通讯,这对亚洲国家安全来说也是一种新挑战。
许利平:从传统安全领域的领土之争、核危机到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三股势力”、偷渡贩毒犯罪、金融安
全、网络安全,当前亚洲安全面临着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影响的局面。我个人认为,亚洲安全
形势虽然比较严峻,但处于可控状态。
记者:在此次峰会上,卡塔尔和孟加拉国从观察员国转为成员国。有分析人士认为,各方的重视及成员国的增加,这是否说明中国的亚洲安全新观念有着巨大吸引力。
刘跃进:这次亚信峰会可以说是谋求信任、谋求协作、谋求安全的地区性国际会议。一些有不同意见的国家能够走到亚信这样一个地区性国际会议上,谋求协作、合作、信任和安全,这本身就具有非常重要的象
征意义,当然也有其重要的实质意义。
如果说在中国担任亚信峰会轮值主席国之前,亚信峰会和整个亚信机制一直在缓慢而坚实地向前迈进的话,那么当中国积极主动推进亚信机制进一步发展时,我相信亚信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效果也会越来越
好。
卡塔尔和孟加拉国从观察员国变为成员国,是亚信峰会发展壮大的一个具体表现。今后,会有更多的国
家正式加入到这样一个重要的多边论坛中来。中国作为轮值主席国,会努力促进亚信成员的扩大,扩大亚信机制的作用范围和领域。
落实亚洲安全观关键在合作
记者:在21日的会议上,习近平在发表主旨讲话时强调,应该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能否解释一下,为何要强调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
许利平: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是亚洲地区安全的核心内容。共同安全,是指亚洲各个国家应连成一体。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一国安全必须依赖其他国家的安全;合作安全,是指通过合作促进一国及一个地区的安全;综合安全则是指统筹考虑政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建立综合安全体系;所谓可持续安全,是指不能为了安全而安全,不能为了安全而损坏其他方面的利益,应着眼于建立更长远、更有效的机制。
刘跃进: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都不是近期才出现的安全观念,而是在冷战后期就开始萌芽,在冷战结束后迅速扩展的不同形式的非传统安全观。此次峰会提出的“亚洲安全观”包容了不同方面的安全思维和安全观念,这也说明了只要有利于亚洲地区安全的思想理论、安全模式、治理方式,都可以为我所用,为亚洲所用。
这些安全观念与我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也是一致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强调要“以国际安全为依托”,就是指要充分扩大国际安全,只有在他国安全、国际安全有保障的大环境下,一个国家自身的安全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记者:有分析人士认为,“合作”是亚洲安全观的一个重要内涵。习近平在讲话中也强调“推动亚信成为覆盖全亚洲的安全对话合作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立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亚信成员国之间的安全合作应如何推进?
刘跃进:推进安全合作的关键在于增强互信,形成高度互信。
许利平:之前说到亚洲安全形势虽然严峻,但处于可控状态,这种可控就需要共同合作来实现。亚信成员国之间开展安全合作,根本问题在机制建设。目前亚洲地区的安全合作还没有特别有效的合作机制,大多是双边合作,缺乏多边合作机制。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冷战思维有关。受冷战思维的影响,安全合作多是在一国与一国之间进行,这种方式与国际潮流不符。我们提倡多边合作,并不是排他,而是将各方面角色纳入到合作机制中。
建立亚洲安全机制,还需要亚洲大国为机制的建立提供公共产品,即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培训及相应的场所。
建立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的核心是增加互信。增加互信,可以通过建立社会人文交流机制、领导人热线、媒体交流等多种形式来推动。
制图/李晓军
语文教育专业背景篇四
四个全面
提出背景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尽管此前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但在公开报道中,将“四个全面”并提,还是第一次,意义深邃。
此外,习近平在江苏将“全面从严治党”加入到“四个全面”中时,特别采用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比喻,“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1] 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2014年10月8日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来的。[2] 2基本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但其主要精神总书记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3逻辑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个过程中,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一:总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关键词二:姊妹篇。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闸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姊妹篇。
关键词三: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3] 4本质意义 本质
就是“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4]。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4]。
意义
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