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雾凇(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今天的雾凇篇一
云南省玉溪市第一小学 孙云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2.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魅力,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齐读课题。
2.在这寒冷的冬季,我们是多么想念春天的温暖啊!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春天的使者——梨花(多媒体出示梨花图)。看到这美丽的梨花,你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吗?
3.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四行)这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请大家读一读,看看这句诗是写梨花的吗? 4.小结:岑参以奇特的联想,把大雪纷飞的景象比作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的美景,使这句诗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雾凇》一课,也引用了这句诗。齐读课题。
二、切入重点,感受雾凇的形态美。
1.请大家拿起课本,自由地、投入地读读课文,找找这句诗出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用横线画出来,并想一想这句诗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读文,并勾画句子。3.指名口答,反馈。
这句诗出现在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是用来描写吉林的雾凇。4.隆冬时节,当我们走进吉林,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请大家拿起课本,再好好地读一读课文,看看文中描写雾凇形态美的哪些句子打动了你,待会儿请你谈一谈。
5.学生自由读文。
6.通过交流、朗读,品味关键词语,感受雾凇的奇特壮丽。片段一: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重点品读:“十里长堤、缀满”,说明霜花之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明霜花之美。
片段二: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重点品读:“千姿百态”“琼枝玉树”,通过观赏雾凇图片,句式训练来体味雾凇超凡脱俗的韵味;“情不自禁”,通过换词朗读,体会人们看到雾凇时的赞叹,进一步体味雾凇的奇特壮丽。
7.过渡:雾凇在很多地方都会出现,为什么只有吉林雾凇被誉为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呢?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三、合作学习,了解雾凇的形成及感受雾凇形成过程的美。1.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全班交流:
片段一: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重点了解:雾凇形成的条件一是要有饱和的水汽,二是遇冷凝结。片段二: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重点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特殊的地理位置。
片段三: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是银松雪柳了。重点品读: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镀上”说明雾凇形成过程很慢;从“银条”到 “银线”再到“银松雪柳”,体会雾凇形成时的美。
4.齐读板书,再次感受雾凇的美。5.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练习,内化语言。
雾凇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还送给人们很多的礼物,比如雨、雪、霜、雾、露,请大家课后选你喜欢的一种自然现象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来,可以画画,摄影,写几段优美的文字,或者作一首小诗。
第三届全国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
a11号选手:孙云湖(云南省玉溪市第一小学)上课内容:四上《雾凇》 时间:2010-12-2上午 地点:南京市金陵河西会场 实录:仓山一粟
学生:金陵河西分部四(1)班
一、导入
师:在这寒冷的冬季,我们是多么想念春天的温暖啊!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春天的使者——梨花(多媒体出示梨花图)。看到这美丽的梨花,你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吗?
生:雪白雪白的。鸟语花香
师:老师还想到一句诗,谁来读 生:忽如一夜——
师:这是岑参的一首读,我们看? 师读岑参诗,是写的是梨花? 生:是写的八月的雪。
师:岑参以奇特的联想,把大雪纷飞的景象比作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的美景,使这句诗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雾凇》一课,也引用了这句诗。齐读课题。
生:雾凇
师:我们来读一读课文,找一找什么地方写了雾凇。生读课文 二.新授。
师:他写的是什么呢 生:树
我觉得是冬天的雪 我觉得是霜
师:嗯,有一点沾边了。到底写的是什么呀?再读一读。生:我觉得是霜花,师:吉林的雾凇,它是它的美,到文中字里行间去找一找哪些词写了它的形态美,颜色美。
生学生读课文
师:你从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感受到形态和颜色美 生:洁白晶莹,感受到很白。
师:我把这个词写黑板上。一起写,洁白晶莹 还有其他词语吗,第一自然段。生: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哪些东西让你想到银光闪烁 生:星星,宝石。
师:我们把银光闪烁也写到黑板上。
这两个词写出了雾凇的颜色美,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教师修改 了一下。松花—— 生读。
如宝石般银光闪烁 如钻石般 如星星般
师:多美呀,像宝石、钻石、星星,把你的这种感受带到文中去读,读出这种感受。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我们来读第一自然段,起。生: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就是吉林雾凇奇观呀。还有哪些地方。生:第三小节,千姿百态,我感受到很多。
师:道不完的姿态,我们把这个词语写到黑板上。姿字是女字底,注意这一横要长点,托着上边。
第三自然段还有哪些词 生:晶莹剔透,师:我们也把这个词也写到黑板上。一起读读这个词
师:用这个句式表达出来。有的——有的——还有的—— 学生练习
生:人们漫步在——有的如钻石般洁白晶莹,有的 师:他发挥了他的想象,你想说什么,想做什么呀? 生:我想说这些树很美。师:你想说什么
生:这些树这么美丽,是怎么形成的呢 三.感悟。师:你会干什么 生:好美丽的画面呀 师:发自内心的赞美是哪个词 生:情不自禁。
师:是哪个词,发自内心的 生:赞叹
师:我们还是用岑参的那句诗,一起读。生:读最后一小节。
师: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把人们换成我来读一读 生:我不禁——
师:好的,还有谁想读一读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人们换成我们,一起读。生:清早——
师:我们漫步在松花江边,情不自禁地大声说—— 生:读
师:还弄懂雾凇,得好好地读书,应该到文什么地方弄懂这个问题呢? 生:第二自然段
师:你弄懂了什么,你可是默读,也可以轻声读。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生:是空气中遇冷凝结形成的。十二月形成的。形成的过程是慢慢的。师:对呀,慢工才能出细活呢 她从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 不但慢,而且美,你从哪些词感受到 生:从最初,逐渐,最后
师:镀上去呀,这个词语很有味道,似乎有一位能工巧匠慢慢地镀上了。图片演示,师先是,然后,最后是,跟老师一起写银松雪柳。谁是这位能工巧匠呀 生:我觉得是雾,四.小结。
师:雾也是大自然呀。就是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我们站在岸边仅仅是赞叹雾凇吗?还在赞叹谁
生:大自然
师:我们一起来赞叹一下这位大自然,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雾凇去得匆匆,不过大自然不仅仅只能我们雾凇,还给我们带来了雾、霜、雪 如果有兴趣,课后去看一看 让我们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词。生:读词 下课。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云南省玉溪市第一小学
孙云湖 地点:河西会场
记录:寻找方向
师:在这个寒冷天气里,老师给你们们带来了一些东西。生:梨树。
师: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诗。生:忽如一夜春风来„„
师:出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诵读。这些的是梨花吗? 生:雪花。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课,读课题。找一找文中什么地方出现了这句诗。【评点:这个问题不可以成为读全篇课文的理由。呵呵,因为,要找这个诗句,那是一眼就可以看到的,绕得太远了些。】 生读课文。
师:找到了在哪里了吗? 生„„
师:文中梨花指的是什么呢?是梨花还是雪景呢? 生:写的是冬天的一种雪景/是霜„„
师:我们来看课文,到底写的是什么呢?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生:霜花。
师:这句诗出现在这里,指的是吉林的雾凇。再次走进课文,找一找雾凇的颜色美,形态美„„ 生自读。
【评点:一听到颜色美,形态美,我个人以为就接近语文了。】 生:洁白晶莹。我感到雾凇很白。师:板书,洁白晶莹。生:荧光闪烁,美丽动人。师:还有什么也荧光闪烁? 生:星星、宝石„„ 师:板书:荧光闪烁。生:
师:你能加进去,读一读吗?
出示:„„如()般银光闪烁„„
【评点:此处的语言训练点抓得还是比较巧妙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怎么巧妙切入,这是需要教师细细考量的。】 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师:你还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千姿百态。
师:千姿百态,你感受到什么呢?(板书:千姿百态)辅导写字的方法。还有那个词语? 生:晶莹剔透 生:琼枝玉树。
师:想不想欣赏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评点: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一篇语言非常优美的说明文。】 学生说。
出示: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有的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 生练说。
【评点:这段说话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前面也有观赏图片作为铺垫,但是,这白花花的雾凇,孩子能看得懂什么呢?】 师:你想说说什么? 生:好美丽的画面呀!师:用文中哪个词说出来的? 生:情不自禁。生:赞叹。
生齐读“清早,寒风吹拂„„” 师:还有谁也想读一读啊!指读。
师:我们会情不自禁的赞叹(教师用了三段话,让学生说情不自禁赞叹的话。)【评点:这样的反复读的练习有没有意义?不过,到现在,说明文的特点还没有很好地体现。说明的是什么?怎么说明的?应该让孩子明明白白,我现在在学的是什么,我可以怎么学习,这样不就更好了吗?我发现现在很多老师教课,都采用了教散文的方式。】
师:雾凇怎么形成的,仔细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慢慢的。师:雾凇形成过程很美呢!生:„„
师:最初,逐渐„„和哪些词语是照应的? 生:学生没有能够找到镀。师:教师说出是镀。生:
师:谁是哪位耐心的能工巧匠呢? 生:雾 生:松花江。
师:雾、松花江都属于大自然。这就是大自然的杰作。这是大自然的杰作。读最后一段,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评点:说明文,如何来写的?这是应该考虑的。文体特点怎么体现?】 生:
师:布置作业从自然现象中选一种进行仔细观察,并写下来。
今天的雾凇篇二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四年级 茆春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教学准备:有关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严寒的季节里,走进吉林,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那就是雾凇。(齐读课题:23雾凇)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二、学习第一、三自然段,精读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1.欣赏雾凇奇观。(课件1出示雾凇图片,学生欣赏)
师:老师有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银光闪烁、琼枝玉树……)
2.是啊,多美的雾凇啊!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雾凇的美的?自由地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课件2出示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3.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老师听出来了,你读得真好!)(谁也能像他读得这么美?2—3人朗读,评读,赛读。)
4.雾凇不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而且是绵延了十里江堤,难怪作者要说“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板书:奇观)
5.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像,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6.课文第一节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1)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课件3出示:千姿百态(齐读)
“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象,看完后说一说它们像什么。(课件4显示几组雾凇姿态的画面)课件5出示: 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2)吉林雾凇真是千姿百态。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指名说,课件6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洁白、雪白)
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比喻雾凇)
(4)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5)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千姿百态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交流,课件7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3.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严寒季节、饱和水汽、遇冷凝结)
板书:严寒季节 饱和水汽 遇冷凝结
4.那么吉林具备这些条件吗?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
(1)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
(2)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5.交流汇报,指导朗读,体会雾凇的形成。(1)松花江上为什么有雾气?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
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
再齐读这句话,体会雾气的浓。
(3)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课件8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在课件8的句子上给“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词语下加圆点)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悄无声息)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
请你慢点,轻点,读一读这句话,用心体会雾凇的形成。(个别读,齐读。)
(4)这些词和句子告诉了我们雾凇是那样悄无声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引读:最初___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____。(课件9逐步出示最初——,逐渐——,最后———。)
四、拓展延伸
过渡:三九严寒,雾凇就这样慢慢地,悄悄地形成了,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
课件10出示:雾凇的全景,人们伴着音乐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图片、音乐)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布置作业。
(课件11出示)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结合课文,给吉林雾凇写一份导游词。
2.仿照本课雾凇形成过程的写法,按照下面的提示写一段话。现在,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浓雾。请你认真观察清晨的景色,写一写浓雾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
七、板书设计:
23.雾凇(奇观)严寒季节
饱和水汽 遇冷凝结
今天的雾凇篇三
《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1、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体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感受雾凇的奇特。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美:
1、猜一猜:高山和低洼,处处栽棉花,去年未留种,今冬又开花。(雾凇)(课件出示)(用幕布、放大镜)板书课题:
23、雾凇
2、师: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和作者一道去吉林,去松花江畔,看看奇特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3、请听课文录音(音频、视频雾凇图片)
(1)、边听边思考课文哪一段写到“洁白晶莹”?哪一段写了“琼枝玉树”?
(2)、汇报交流
①老师要考考同学们:课文哪一段写到“洁白晶莹”?哪一段写了“琼枝玉树”? 吉林人是怎样赞美雾凇的? ②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一、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出雾凇的美。
③吉林人是怎样赞美雾凇的?(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④谁再读读这句诗?(指名读)⑤师:雾凇像雪白的梨花一树树、一行行是那么美丽动人。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探究探究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二、细读课文,感知形成: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雾凇是由什么形成的?(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水汽→雾气→雾凇)① 你们知道吉林市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是哪儿来的吗?(学生根据课文或查阅的资料回答后,老师给予评价)② 出示丰满水库的资料:丰满水库,又称“松花湖”,位于松花江上游。建于1937年,大坝高95米,长1080米,储水量112亿立方米,是东北的主力电厂。巨大的水流从几十米高处冲下,溅起阵阵水雾。于是,周围的空气中就弥漫着过于饱和的水汽。
③ 饱和的水汽又是怎样变成雾气的?
三、精读语段,弄清雾气的变化: 课件出示语段:“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1、自己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想:在雾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在文中划出有关词语。
2、汇报:在雾中看到了什么?(雾中的江面、雾中的长堤、雾中的树木)
3、分别出示“雾中江面”图、“雾中长堤”图、“雾中树木”图,说说:雾中看江面是怎样的情景?(弥漫着阵阵雾气。理解:弥漫)雾中看长堤又是怎样的情景?(雾气随风飘荡,笼罩着十里长堤。理解:笼罩)雾中看树木更是怎样的情景?(被雾气淹没了。)
4、指导感情朗读:雾中的景物是物非物,多么奇妙。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些句子。(注意读出感情,读到位)① 自己试着读一读。②同桌相互读一读。③指名读④评读⑤再指名读⑥齐读这三句话。
5、假如这时你站在这个长堤上,还会看到什么?(雾中的人雾中的天、雾中的花、雾中的山、雾中的房屋、雾中的草……)
想象:雾中看人、看花、看房屋、看山、看草、看灯会是怎样的情景?
6、雾变化无奇,给万物披上了神秘色彩,从古到今不少诗人用诗赞美它。谁能吟一吟搜集到的描写雾的诗句?
7、老师也搜集了几句,一起来读一读。(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半浮半沉树头树,乍合乍离山外山。--查慎行《晓发胥口》)(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鱼船。--张旭《桃花溪》)(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山中留客》)
8、过渡:真是诗中有雾,雾中有诗。可雾气又是怎样形成雾凇的呢?
四、品读语段,了解形成过程:
1、请同学们拿出练习卡完成上面的练习。(媒体出示练习)
⑴读课文,填空:
这蒸腾的雾气,()地,()地,()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⑵谁愿意把你的答案读给大家听听?我们一起读读这道题。
⑶发现了吗,这雾气给松针柳树带来哪些变化?
2、(出示课件)白银→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⑴读读这几个词。
⑵读后你又发现了什么?(都含有“银”字,说明白、亮。从光泽上看:越来越亮。从大小上看:越来越大、越来越粗。从数量上看:越来越多。从形状上看:越来越美。)
3、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大、多、亮、美。
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话,看看怎么读,才能读出雾凇越来越粗,越来越亮,越来越多,越来越美。(自己试着读一读;指名试读;评读;再指名读;最后引读。)
4、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就是这样形成的。所以,吉林人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读板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瞧,多么富有韵味的雾凇。(欣赏雾凇录象)
5、欣赏了这美丽的奇观,你最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赞雾凇,升华美:
师:吉林雾凇,现在被誉为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每年都有二、三十万的中外游客到这里旅游观光。雾凇原来叫树挂,后来经过科学家论坛论证改名为雾凇。当地有很多用雾凇命名的产品、旅馆、商店、饭店,连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雾凇。猜猜看:这是我国哪位领导人题的诗。(贴诗)
这是江总书记1991年到吉林视察时恰逢雾凇奇观,写下的赞美诗。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媒体出示诗):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
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998年,他又为雾凇赋诗一首。谁想读读?(指名读)一起读读。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你还搜集了哪些赞美雾凇的诗?(指名汇报)师小结:我们的祖国名山胜水数不胜数,课后同学们可以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也可以用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和方法写一写、赞一赞我们周围的景物、风光。
六、拓展学习(自由选择)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
假如你是……,你会……?
板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水汽→ 雾气→ 雾凇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
吉林树挂,名不虚传。(雾凇图配诗)
课文:
22、雾凇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除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树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清晨,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安排两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①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
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
③会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来说话写话。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南方人来说很陌生,不要说学生,我自己也没见过,所以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要感受到雾凇的美,就要通过观赏图片与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去体会,因此,我把“边赏边读边感受”作为本节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们学语文,最终的目的不是学而是运用它。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我设定的第三个教学重点。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描绘的雾凇奇观很陌生,仅凭想象和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深刻感受、领悟。因此,教学时我将通过精美的课件,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
(2)质疑讨论法。课文重点部分介绍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我将紧紧扣住雾凇之奇,鼓励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很少出现?然后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反复阅读、小组合作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过程 1.自学成果分享,激发兴趣。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色泽、姿态美。这两个自然段直接从“色泽”和“姿态”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在教学时,让学生说说雾凇美在哪里?结合文中的词句谈感受,通过找词找句,品词品句,读词读句的方式,学生感受到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缀满”、“十里长堤”等关键词读好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雾凇颜色、光泽的美。
再通过一组雾凇美景的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雾凇奇景,激发学生对雾凇姿态无限的想象,在七嘴八舌的交流中感受“千姿百态”和“琼枝玉树”这两个美词背后的画面和情感,再把这种情感融会到赞叹的朗读指导中,对雾凇的“姿态多”这一节的美读换了一种引导的方式,学生也读得兴致昂然。
在学生的情感激起第一次高潮的时候再引领学生尽情地诵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当堂背诵的方式也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采用的,让课堂上背诵得热气腾腾,感觉很是不错。②学生比较激动地赏读了雾凇的色泽美,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就要学生沉下心来,静思默想,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雾凇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围绕句子,提出疑问:“饱和的水汽”说明水汽怎样?“过于饱和的水汽”呢?“遇冷凝结”中的“冷”是一般的冷吗?学生交流中激起了对探究雾凇形成的兴趣。然后我再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这过于饱和的水汽是哪来的呢?从文章的哪些字里行间能感受这水汽的确是过于饱和的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第二自然段,读读圈圈画画,课堂安静了,学生思考才会静得下心。
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由学生先谈自己的感觉,再去读文,由“银线、银条、银松雪柳”、“最初、逐渐、最后”、“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读出雾凇遇冷凝结的神奇变化过程,由词带句读,句带段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形成的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
最后整体朗读回顾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凇的过程,到此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难点的引导过程。由于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亲历解“奇”过程,学生不仅很快弄清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解决了课文难点,而且在探究过程中明白语言简洁、用词准确的重要性,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又感受到了朗读带来的乐趣。
3、争当小导游,巩固所学知识。
争当“小导游”向“中外游客”介绍吉林雾凇的景色,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要求包括景色描绘、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三个方面,并注意与“游客”的交流。
4、课外作业:小练笔:
已值冬季,有意识地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及融化的过程,仿照本课作一次小练笔。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维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板书设计:
景象美
十里长堤银光闪
温水布雾 雾凇
成因奇
雾笼万树
层层包裹
诱人赞
春风梨花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得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视学情现场生成,总之,我将以学生为本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好本课的教学活动。
今天的雾凇篇四
23课《雾凇》教学设计
南信大高新实小 陆莉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准备:
1、ppt课件,图片。视频、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0年1月9日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师背诵)
(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个别读、齐读诗句。【此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雾凇的美与奇特】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感受雾凇色泽美、姿态美。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一番---------雾凇。读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吉林雾凇是罕见、神奇、美丽的景观,文中用了一个词儿,称它是一个——“奇观”,(板书:奇观)【突出主题,突出主线。】(出示:雾凇图片,师配以解说)
2、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老师也送给你们一些词,让我们来读读 出示:(千姿百态、美丽动人、晶莹夺目、美丽奇特、银光闪烁、冰天雪地、童话世界、人间仙境、粉装玉砌、琼枝玉树)【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调动学生的深层记忆,并让学生准确地描述,积累词语。】
3.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轻声读课文第一段。
(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1).从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缀满”等词来读、感悟雾凇的色彩、光泽美及其壮观。
a:洁白晶莹:白得发亮,没有一丝杂质,晶莹剔透。指导读词,放进句子中再读,齐读。颜色多美啊!(板书:色美)
b:银光闪烁:在阳光下闪着光芒,像许多小星星在顽皮地眨眼睛,像走进了童话世界。指导读词或句,闪着亮晶晶的光泽(板书:泽)
c:缀满、十里长堤:数量很多,不是一枝,而是满枝满树,不是一树,而是千树万树,不是一里两里,而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十里啊!十里长堤,十里雾凇!何等壮观啊!指名,评价:你不仅读出了雾凇的壮观,还读出了惊讶和赞美的感觉呢!板书 壮观【一步一步的引
领,通过抓住读好关键词,让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又可以体现到雾凇的壮观,特别是分步骤的板书更能体会到雾凇的别样。】
谁再来?看得出来,你自己都陶醉在这美妙的图景中了。
出示词,指导读词===4人读句子、评===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丽。齐读
3、你们读得太好了,老师要祝贺你们。我们再欣赏几幅雾凇的美丽图景,想不想看? 那就来静静地观赏吧!【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感受到雾凇的美后,趁热打铁,及时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真正的雾凇,学生印象更深。】
提要求:边看边想雾凇是什么样的?
(1)瞧瞧,这些雾凇像什么呀?你可以挑一幅图说,也可以选择几幅图讲。
出示:写话,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读写结合,及时训练,及巩固了对雾凇的形象的记忆,同时也也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2)大家想象的翅膀都飞了起来,那么多的形态,各不一样,用书中的词说,就是——(千姿百态)
出示:千姿百态(指导朗读)
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各种各样、姿态万千、仪态万千……)【找近义词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此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掌握巩固词语的同时,又学会了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这些哪还是冬日里黑森森的树啊,它们分明是用晶莹的玉石雕刻成的——“琼枝玉树”,简直就是精美的工艺品啊!雾凇的姿态真多啊!
(板书:姿态美)
4、背诵
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文字,同学们一定想永远把它记在脑海里。给大家两分钟,尽情地读一读,记一记。自由练习背诵,指名背诵(配乐)。
配乐齐背
5、小结:老师都在大家的朗诵中陶醉了,这样壮观美丽,而又罕见的吉林雾凇景观可真称得上是一大“奇观”。
6、.难怪作者要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及时总结,又次突出主线】(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二小节:感受雾凇形成的“奇”
过度:欣赏了这么多神奇而又美丽的的雾凇,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呢?
1、学生说。出示问题:思考(1)形成雾凇的原因是什么?
(2)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2、学生自读思考问题。
3、集体交流;
a、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1)(预留:你能发现什么吗?)形成雾凇需要哪两个条件?说出后
板书显示红字:
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2)读一读体会。理解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3)那么吉林这里有这样的条件吗?
(4)这些水汽哪里来?学生回答后,问丰满水库有多大呢?
出示:丰满水电站资料:
(5)有饱和的水汽吗?从哪看出? 出示:“这样,松花江流经-------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引导学生从哪些词(弥漫、涌、笼罩、淹没)可看出,指导朗读。分别交流理解、读出感受。
(观看视频)看,多大的雾气啊,多浓的雾气啊!【利用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
你能读好吗?自练,指名一生读,(谁来读一读,让听课老师也仿佛看到这神奇的雾。指名朗读,齐读,(点:把水汽过于饱和的情景读得太妙了,使我好象在腾云驾雾一样。)齐读。
b、引导了解雾凇形成的第二个条件。(遇冷)
过渡:夜渐渐深了,松花江两岸的温度越来越低,这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就开始慢慢凝结成雾凇。.读读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雾气到雾凇的凝结过程。
(1)、(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柳枝镀上了白银。
用心读这句话,你读懂这一句话吗?谁来给我们说说自己的理解。重点指导: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一层地 的作用。
(2)正是由于雾凇是慢慢形成的,出示:最初-----逐渐------最后(引读)
指导读 预留:: 练习造句
4、现在我们知道了雾凇是怎么形成了吗? 预留(出示)引读
“每当(),气温下降到(),这雾气便(),涌向(),笼罩着()。树木被雾气()。渐渐地,()、()模糊了。这蒸腾的(),(),(),()地给松针、柳枝()。最初(),逐渐(),最后()。边读边填写【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很多,此方法既让学生一步一步的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同时又让学生根据板书学会了背诵,循序渐进,由扶到放】
5、小结:雾凇乘着夜的翅膀无声无息地来了,一点一点挪移着碎步来了,仿佛是夜间人们在做梦时天公给人间悄悄送来了一分神奇美丽的礼物,难怪早在宋代,黄震在《黄氏日钞》中就称雾凇为“梦送”,多么有诗意的称呼啊!这雾凇的形成过程又怎么能不是一个奇特的景观呢!难怪说这真是------奇观。(板书:形成奇)
6、让我们一起来再次走进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凇的神奇过程吧:(齐读)“每当……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过渡:欣赏这雾凇奇观还大有讲究呢!当地有句俗语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也就是说,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在清晨。清晨的松花江畔,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来看一看。【一句简单的俗语,一句巧妙的过渡把观看雾凇的最佳时间告诉了学生,学生兴趣就会更浓。】
四、赞叹奇观。
1、师引读1、3小节:(引读)所以,清晨,我们就看到——“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美丽动人。”
所以,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花。”
(看视频)看,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那样闪烁,十里长堤,一夜皆白,杨柳若玉枝垂挂,松针似银菊怒放,一片晶莹。
2、是啊,如果此时你就在观赏这一奇观,你会说什么呢?学生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从文中感受到的雾凇的奇,从视屏上看到的雾凇的壮观,真想发表自己的感慨,此时给学生一个抒发自己感慨的平台,激活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真是太神奇了,一夜之间让我们进入了童话里,真的如梦如幻。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难怪事隔八年,中央召开“两会”期间,江泽民同志见到吉林的同志,又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五、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是呀,雾凇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松花江畔留下了如此绚丽绝妙的奇观——雾凇。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感受了“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出示:这就是----------奇观。读【又一次突出文中的中心,又一次突出主题,一个“奇”字贯穿全文。】 其实啊,自然奇观还很多,与吉林雾凇齐名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
欣赏图片。看了这些有什么说的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所以老师留给同学们一点任务:出示作业。
六、作业:
1、课后搜集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云南石林的资料。
2、仔细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并注意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板书:
遇冷凝结
色泽美
壮观
饱和的水汽---------------------
22、雾凇
姿态美
奇观
形成奇
教学反思: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整体上把握住了教材,结构清晰,重难点突出。通过感知、评议、朗读、欣赏体会雾凇的“奇特”。全过程抓住“奇”来进行教学,创造舒缓而美的氛围。在研读文本基础上能打破教材结构,从雾凇的色泽、姿态和形成两大块让学生边读边悟,感受雾凇的奇特,激发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朗读指导能指导学生谈感悟,抓住关键词先理解通过读感受语言之美,感悟雾凇景观之美进行有效教学,并注重双基训练,感知学习文中好词好句的运用。指导学生用好词说好话。雾凇的形成抓住两个概括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同时,注意了
课件的有效运用,让学生直观感受,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重点达到如下效果:
一、在朗读中感悟 体验雾凇的美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文章的主线。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然后导入第一、三小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指导朗读体会。然后回到第二小节,由重点词语感悟,如: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抓住“最初……逐渐……最后” ……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在课堂上,阅读成了孩子的一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程,让孩子的心灵在读的空里自由放飞。
二、探究中朗读 感悟情感美
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于是我在学完第一、三小节的基础上,问学生:“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并总结成两个问题。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孩子两次带着问题默读、品味课文,除了找到了雾凇形成的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还找出相关的说明内容进一步朗读、体会,探究它的形成。这样,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双基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这时,再让学生读好“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进一步感受雾凇形成的奇特。
三、想象后朗读内化语言美
抓住文本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作合理的想象,开拓孩子思维,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对于雾凇的形态,文中没有具体描绘,给孩子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创设北国风光特有景观。结合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让孩子充分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完成了说话练习:在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雾凇景象图,让学生想象后,练习说话。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这样丰富了孩子的表象,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更助孩子内化了语言文字。此时再让孩子朗读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已经深入孩子的心。
教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一优美的课文,纵观整节课,课堂还是有点闷。课开始,当我就让学生看图,然后用词语来表示雾凇。可孩子们说的词语非常的单一,而且很多都是用了文中的词语。当孩子感受到雾凇的千姿百态时的说话练习,学生说的干巴巴的,完全体现不了雾凇的形态美。在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第二小节时,没有让学生感悟到雾凇在形成过程中的动态美,学生感悟不到位。这些片断让我不断反思,事后我就想:如果课前我多了解一下学生的实际;如果课前我多设计几套方案,以不变应万变;如果课上我能正确地疏导;如果我能在课上恰当地引导,这一现象是不是就不会存在。
今天的雾凇篇五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者卞国湘
教材分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观赏雾凇奇景,发出由衷赞叹。
本文科学性、知识性较强,抽象的知识较多。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学生无法找到可以建构的旧知,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欣赏,提供有关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了解、掌握雾凇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感受吉林雾凇的景色之奇和形成之奇。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欣赏雾凇美景的图片,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和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能力目标:借助课文及有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及运用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拓展赏读与课文相关的写景散文片段,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培养爱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体会作者写作的方法。教学重点:
感受吉林雾凇的景色之奇和形成之奇。教学难点:
知道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形成过程。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积累词语、欣赏雾凇的景色之奇。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雾凇》这课的首尾两段,一起来看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 出示词语:
松花江畔
十里长堤
洁白晶莹
雾气缭绕
寒风吹拂
琼枝玉树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情不自禁 指名朗读、齐读
(二)读着这些词语,你的眼前有没有浮现出雾凇奇观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组雾凇奇观的图片,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雾凇的奇异景象。(同桌练习说话,交流)
(三)教师相机拓展雾凇奇观的资料:(配乐、配图朗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而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夜看雾”,是在雾凇形成的前夜观看江上出现的雾景。“晨看挂”是早起看树挂。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晶莹多姿。“待到近午赏落花”,是说树挂脱落时的情景。微风吹起脱落的银片在空中飞舞,明丽的阳光辉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五颜六色的雪帘。
(四)将画面定格,请学生自由朗读首尾两段,读出教师小结:“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文章就是围绕雾凇的“奇”来写的。雾凇的奇仅仅表现在景色之奇吗?这节课,让我们具体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感受雾凇的形成之奇。(板书:景色之奇
形成之奇)
[设计意图:注重对学生进行词句积累训练,让学生练习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内化、运用。同时通过图片的欣赏、资源的拓展,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助于学生感悟美、欣赏美。]
二.品词析句、感悟雾凇的形成之奇。
(一)请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边记:雾凇在什么条件下形成,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自己思考的结论向小组同学汇报,形成一致意见后,2 小组讨论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学生选择方法,或用图示法,或用语言归纳法。教师在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并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三)请不同学习方式的小组汇报。
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句子:
1、形成的条件: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雾凇形成前后的温度变化很大、很快。
2、形成的过程:
(1)出示:“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读读这段话,思考: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中最吸引你的词句有哪些?它们为什么特别吸引你?(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2)教师引导: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3)教师小结: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导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背诵,记忆积累
1、出示填空: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最初像(),逐 3 渐变成(),最后()。
2、对照课文,先练习填写,再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读这段话吧!(朗读感悟雾凇的美。)
[设计意图:运用图示法、语言归纳法让学生知道雾凇形成的条件及逐步形成的过程。在交流中,让思维产生碰撞,互相启迪。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解决文章的难点,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三.拓展延伸、体会景美文更美。
(一)整合教材,欣赏祖国壮丽山河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北国的雾凇奇观,回想一下,我们在以前学过的课文中,你对祖国的哪些地方哪些景色印象深刻?(回顾《北大荒的秋天》、《拉萨的天空》、《西湖》、《九寨沟》、《泉城》等写景文章)
(二)拓展资源,介绍其它自然奇观
教师介绍:吉林雾凇与云南石林、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被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课件出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图片,学生欣赏)
(三)对比阅读,感受写景状物散文的魅力。
出示两段写《雾》的片段:(一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是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写的。)(见《补充习题》80页)与本篇文章对比、联系,写景状物的文章如何能够打动人心?
作者深入细致地观察、抓住景物的动态变化过程、作者真情喜爱景物的流露等渗透写作层面的体会。
[设计意图:树立整合的观念,联系学过的写景文章,拓展与课文相关的景观介绍,对比阅读名家的片段赏析,渗透写作层面的方法,让学生从本篇文章中有所获有所悟。]
四.作业设计
完成书后练习三的小练笔,运用书中的词语写一段雪景或雾景。
[设计意图:注重读写结合,在学生理解课文表达方法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片断练习,实现读写的迁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五.板书设计
景色之奇
雾凇(奇观)
形成之奇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抓住文眼,紧扣教学重点,直奔课文主题。]
2011年9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