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朦胧诗”(通用18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果。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避免模糊和歧义,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以下是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朦胧诗”篇一
【也许】。
舒婷。
——答一位读者的寂寞也许我们的心事总是没有读者也许路开始已错结果还是错。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也许。
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赏析】这首诗是给一个青年回信的内容,那个青年乐于助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身边的一些事情,但是每每遇到挫折,也许是别人对于他的帮忙没有给予肯定,也许是别人的心都很冷……于是他犹豫了,徘徊了,不知道自己坚守的东西还是不是值得自己去坚守。在这样的心态下,他选择了向舒婷请教,这首《也许》是舒婷给他的回复。诗歌的要表达意思大概就是,要沿着自己坚守的路走,不要在意别人的质疑或否定,这条路是不好走的,它是布满荆棘的,随时会有坎坷,随时会有人泼冷水,不过没有关系,人生就是一个自己理解自己的过程,举世负我,我也不惧,我也不悔。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一个人活着不能为自己活,要有责任感,这个责任感也是深沉的责任,有些共产主义的味道,就是我不仅要为自己活,也要为大家服务,这就是一个豪迈人生的召唤,一个你有选择却放弃选择的大气。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赏析】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三个重音点:第一节中的“黑夜”、“黑色”,第二节中的“光明”。“黑夜”象征着那场空前的浩劫,这种“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之象征;“黑色的眼睛”在这里具有双重寓意:一方面是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骗、所熏染,另一方面指这双眼睛在被欺骗之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一种觉悟,一种适应力和穿透力,它具有了全新的品质,最终成为“黑夜”的判逆,成为“寻找光明”的生命意志的象征。
有了这种语感,就会因“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得到一个意象:漆黑笼罩,夜己漆黑,眼己漆黑,一切皆黑,这个世界除了黑,一切皆无。但是“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却在这一片黑暗中显示出了一个亮点,这个亮点虽然也是黑色的,但是这却是黑得发亮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存,即使被最恶毒地摧残,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顽强于是就在对比中得到了彰显。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一代人就被顾城浓缩成两行,无尽话也被顾城浓缩成18个字。《一代人》既是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
“朦胧诗”篇二
粼粼的光波。
如无数鸟群。
翩翩飞升。
在天河一般的空气中飘浮。
有众多的色彩和芬芳,
起伏的山坡。
回环的道路。
恋人奔跑相迎。
飞扬的头发拍打天空。
周围流动金色的云,
在轩昂的眉宇下。
是静默无声的。
深沉的眼神。
花叶发出金黄的光芒。
把阴影和枝干燃烧,
不具形的欢乐。
无踪无影地来到。
从心到心。
“朦胧诗”篇三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1979年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诗坛,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冲击波。
舒婷《致橡树》《神女峰》。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五月的麦地》。
在内容上注重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不再是集体的代名词,而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尊严的人。“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
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
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其独特的诗质、题材、意象与语言是变革时代的诗歌特色的突出体现。
2.朦胧诗的时代意义“朦胧诗”在开启新诗那些被长久封闭的空间上,在激发诗歌探索的激情与活力上,在推动当代诗歌艺术视野的拓展,寻找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的对话,以及发掘现代汉语的诗歌可能性等方面,都有难以忽视的功绩。
3.朦胧诗的历史贡献“朦胧诗”的出现正是诗歌自身审美价值凸现的一种表现,诗的文本特性受到最大尊重的一种选择,它是一种不可扼止的体现着一代诗人强烈创新意识的现代诗流。“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评价。
一群被湮没的诗人,一段被湮没的诗史。他们是朦胧诗的先行者,他们为中国当代诗歌构筑了坚实的纪念碑——这是历史最终为他们镌刻的墓志铭。
——《被放逐的诗神》。
食指。
——“用诗歌冒犯时代的疯子”
食指,原名郭路生。原籍山东,生于1948。60年代末开始新诗写作,从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字词,郭路生经常向何其芳请教,在此期间,郭路生还写下了被一代人广为传颂的诗歌——《海洋三部曲》、《鱼儿三部曲》等。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
2001年,和已逝的海子共同获得了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历史地位。
1、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
2、现在,我们可以说:他是我们民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随着时间的磨砺,他的光辉愈发显现。
食指诗歌特色。
第一个是真实。
诗人敞开自己的心胸,面对世界,面对自己,面对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与人们。他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源于生命,都是以血泪作为代价的。
第二个是特立独行。
无论是在六、七十年代,那个充满政治口号的时期,还是在八十年代实验之风席卷全国的风潮中,诗人都以独立的、自由人的精神歌唱,他以直觉、经验、真情,以人的自由意志与人格的力量,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第三个是艺术美。
他对诗的形式美、节奏美、韵律美的坚守。四十多年来,他的诗基本上都是四行一节,而且节奏鲜明、韵律优美,特别适合朗诵,这种传统之美健康向上,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第四个是诗意美、意境美。
灵魂和诗意是食指一直所追求的东西,食指找到了属于他和他那个年代所有人所期待的灵魂,他用诗歌表达了青春的追求、困惑、痛苦、失落以及不悔。
第五个是高度宣扬个性意识。
食指的诗歌整体上是内向的,他始终对未来寄予希望,他的诗歌中有高度的英雄气质,在孤独中透着坚韧。
相信未来背景。
这首诗写于1968年,当时被称大街小巷工厂停工,学校停课,首都作“文化大革命”的红色风暴正席卷神州被“串联”的人潮和狂热的口号所淹没。
相信未来就是对现在的否定为什么否定现在,诗人运用那些意象来描写现在?
悲哀/凄凉——美好/憧憬。
被蜘蛛网查封炉台:希望被扼杀。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诗人为什么会相信未来?因为诗人坚定的认为:未来的人们会“拨开历史的风尘”、“看透岁月的篇章”,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最后一节,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执着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作品的内在情感在此得到发展,理想信念也得到升华。
诗歌赏析。
1、结构:
(1)前三节写诗人自己是怎样“相信未来”的,(2)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3)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
2、内容上:
食指对于当下的意义。
一是勇敢、独立的精神,包括对苦难的承受精神,这同样是一种勇敢;二是在这个物质化年代,执守寂寞,淡泊名利,不为物质所迷惑和诱惑。
小结。
诗人林莽:“《相信未来》是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和混乱中,人们为了命运哀叹时,食指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
他的诗歌直接影响了“朦胧派”诗人,如北岛、顾城、舒婷等。
“朦胧诗”篇四
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派”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派”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派”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诗刊》。
诗人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高中毕业。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幕,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两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1969年赴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务农,1971年应征入伍,历任舟山警备区战士,北京光电研究所研究人员。职业作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相信未来》(1988)、《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1993)、《诗探索金库·食指卷》(1998),诗歌《鱼儿三部曲》(1967)、《海洋三部曲》(1964)、《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1968)、《人生舞台》(1989)、《疯狗》(1978)、《热爱生命》(1979)、《我的心》(1982)、《落叶与大地的对话》(1985-1986)等。郭路生(食指)写于1968年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这种情绪的最初宣泄:“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2。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3。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朦胧诗”篇五
一位诗人曾经说过,如果把诗歌比喻成珊瑚,它晶莹剔透,多姿多彩,犹如诗人笔下的这些汉字,散发着无法掩饰的光亮,像星星,像一盏又一盏的小灯。
在当代中国的诗坛上,曾出现了一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变革并对中国诗歌传统和欣赏习惯带来强烈冲击的新型诗歌——朦胧诗。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顾城、舒婷、北岛、食指等,后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则有海子。
前些年有两句蛮搞笑的网络语十分流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装国宝”,这两句话其实是出自顾城笔下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求光明。”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敬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作为一个恋爱零经验的人,但我也有着自己的爱情观。一份长久真挚的爱情,忠诚、信任、深情、坚贞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一个很重要却经常会被不经意间就忽略掉的那点就是——独立。
我很欣赏这么一句话:在独立的基础上,我们来谈感情。思想家布莱兹·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个人认为,人在这世上最特别之处就在于人有思想及理智。所以我十分不赞同那种为了所谓的爱情而失去理智陷入到一种不正常的狂热,甚至完全抛弃一切的行为。生活中总是不乏各样的男子或女子因为爱情失意而选择自杀或者报复的新闻消息,在看到这些消息时,我们总是一边有所唏嘘,一边又在心里嘲笑他们的愚蠢。
真正美好真挚的爱情不应该掺杂太多的东西,《致橡树》第一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有一个优秀的对象固然是好,你可以骄傲,但却不应该自以为是而且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方就应该要为你贡献他所拥有的资源。你可以依靠我,却不该依赖我。有时候,人要有自知之明。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有必要一定要对你好的,连父母也不例外。爱情可以有骄傲,却不能有炫耀,爱情有小小的虚荣是很正常的,但千万要控制好度,一旦虚荣心过度膨胀,粉红色的梦幻气泡就会“砰——”一声爆破,在炸伤别人的同时也会狠狠伤害到自己。镜花水月,终不过一场空。《致橡树》第二节:“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爱情也需要尊严,没有谁应当成为对方的牺牲品或附属品。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底线,失去尊严的话,无疑一副没有灵魂的傀儡。比起“委曲求全”或者“拱手河山讨你欢”,我更欣赏的是——“拂去衣上雪花,并肩看,天地浩大”。《致橡树》第三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情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伴侣”二字就是指一个“双”,若是始终只有一方一头热,那这份感情绝对维持不长,哪怕能维持下去,那感情要么变味了,要么本来就不是真心。“同甘共苦”虽难做到,却并非做不到,重点就是看心。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个佳话:在革命的时候,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曾因无法生育而向周恩来提出过离婚,“我不能拖累你,你找过另一个更合适的女子当周夫人吧。”当时周恩来立刻厉声拒绝了她的提议,“你是我的夫人,就永远是我的夫人!”之后无论邓颖超怎么劝说,周恩来都坚决不同意离婚。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读到这里,我脑海里一瞬间想起了《凤于九天》里的容恬和凤鸣。凤鸣曾说过这么一番话,深深感动了我们——“虽然我对你一厢情愿的牺牲深恶痛绝,但为了你的微笑,我会好好保护自己,若我的生命不能为你付出,那么,我的生命属于西雷——那片你深爱并且拥有的大地。”没错,爱你,就要爱你的全部,无论优点缺点;还有你的工作、你的责任、你的为难,都应该一并包容和接纳。
《致橡树》是一首优秀的朦胧诗,每多读几遍,都能带给人一些新的感受。原谅恋爱白痴的我只能对着白纸写下一些粗浅的感受,但是我衷心强烈推荐大家去读一下这本《朦胧诗新编》,相信大家一定会受益匪浅,获得启发。
“朦胧诗”篇六
你的唇间有花语,眉间有清风,读过千遍万遍也不厌倦。你的心间有清溪,袖底有冷香,如花间一壶酒,未曾细品,早就醉了。醉了就醉了,生生世世都愿意这样一直沉醉,不愿醒!
你在我的眼中,我在你的心里。我在你的血液里,你在我的骨头里。你是我的花落香息,我是你的雨后春山。我是你的岸上清风,你是我的枕边明月。你送我一树繁花,我赠你一朵白云。我寄你一个江南,你给我一个春天。你与我相约一个来生,我与你相守一个今生。我是你的白子画,你是我的花千骨。
在物质到不了的地方,我们共建一个温馨的家。不问生死,不说悲喜,不言因果,不管是缘是劫。只愿与你在红尘里真心真意相爱一场。想你,不管天堂与地狱。爱你,明知是粉身碎骨的生死劫,也要飞蛾扑火。我什么也不要,只要你。用我们的灵魂,在心灵家园里,相知,相恋,相爱,相惜,生生世世,直到地老天荒。
求佛给我一滴怜悯的泪,让我在这滴眼泪里闭关,莲开心中,悲欣交集。在这尘世里,我不要富贵,不要荣华,不要长生,只要你。人生的悲喜苦乐,我都愿意承受,只要与你在深深的红尘里,有一个美丽的相遇。
在时光里打坐,岁月里参禅,只见你,不见佛。总感觉,你就是佛,佛就是你;你是莲,莲就是你。就这样自性清静地爱你,不叫沾染一丝尘埃。心灵的庙宇,住着如莲的你,用爱与真情,虔诚地把你供养。
一场雨,江南的雨,湿漉漉地,下在眼里,也下在心里。我们在烟雨里,也在青花里。人生,总有这样一场烟雨,淅淅沥沥,迷迷濛濛,下成一个天堂,落成一方净土。烟雨里,花开成诗,叶长成词,我们在流年的韵脚里,平平仄仄,吟唱如歌。石巷画桥,粉墙黛瓦,一袭青衫,一袭旗袍,一把油纸伞,携手并肩行走,只为花,只为爱。
你是朦胧诗,我是你诗中的句子。你是花间词,我是词里的章阙。一笔一笔写出桃花,又一笔一笔写出莲花,然后静静坐在书里,坐在水云间,你读着我,我读着你,依偎着,慢慢老去,老成漫山遍野的菊。
“朦胧诗”篇七
只有反抗的愿望。
我是什么?
它是什么?很可能。
它是我的渐渐老化的皮肤,
既感觉不到雨寒风霜,
也接受不了米兰的芬芳。
还有可能。
我只是株车前草,
装饰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缝里,
我偶然,它必然。
夜晚,墙活动起来,
伸出柔软的伪足,
挤压我,勒索我,
要我适应各种各样的形状。
我惊恐地逃到大街上,
发现相同的噩梦,
挂在每一个人的脚跟后。
一道道畏缩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墙。
呵,我明白了,
我首先必须反抗的是:
我对墙的妥协,
和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
“朦胧诗”篇八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芒克等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一代人》——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相信未来》——食指。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地炉台,
当灰烬地余烟叹息着贫困地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
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
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
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
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
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致橡树》——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绕,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回答》——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瞬间》——杨炼。
这一刻世界并不存在。
你问看那远处。
大海为什么晃动着阴影。
我无法回答你我不知道。
在月光铺成的道路尽头。
是什么等待我们。
那海和天空之间星星消失的地方。
连时间也没有确切的命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双桅船》——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雨夜》——北岛。
当水洼里破碎的夜晚。
摇着一片新新叶。
像摇着自己的孩子睡去。
当灯光串起雨雨滴。
坠饰在你的肩头。
闪着光,又滚落在地。
你说,不。
口气如此坚决。
可微笑却泄露了内心的秘密。
低低的乌云用潮湿的手掌。
揉着你的头发。
揉进花的芳香和我滚烫的呼吸。
路灯拉长的身影。
连接着每个路口,
连接着每个梦。
用网捕捉着我们的欢乐之谜。
以往的辛酸凝成泪水。
沾湿你的手手绢。
被遗忘在一个黑漆漆的门洞里。
即使明天早上。
枪口和血淋淋的太阳。
让我交出青春、自由和笔。
我也决不会交出这个夜晚。
我也决不会交出你。
让墙壁堵住我的嘴巴吧。
让铁条分割我的天空吧。
只要心在跳动,
就有血的潮汐。
而你的微笑将印在红色的月亮上。
每夜升起在我的小窗前。
唤醒记忆。
“朦胧诗”篇九
我没有留下遗嘱。
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
我并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一个人。
宁静的地平线。
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
我只能选择天空。
决不跪在地上。
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
好阻挡自由的风。
从星星的弹空里。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朦胧诗”篇十
《一代人》既是这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这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黑暗要扼杀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并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它的对立物:黑色的眼睛。是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正是这坚毅的寻找,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
北岛《回答》。
朦胧诗的创作环境都在十年的**之中,这首诗对那个变异社会表示了怀疑和否定,诗人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民族生存的忧患,面对黑暗和荒谬,以挑战者的身份发出“我不相信”的回答,与此同时,在挑战和摧毁现存世界的声音背后,诗人从历史和未来之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显示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强大的再生力。
舒婷《致橡树》。
这是一首爱情诗,舒婷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的认知: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附庸的爱情、奉献施舍的爱情是不可取的。
“朦胧诗”篇十一
被搅动的海水发出呼唤的声音。
夜晚的灯还在亮着。
酣睡的声音叫醒了黎明。
什么都不能熄灭你心里的那盏灯。
你渴望的温馨在孤单里回归了平静。
直视着远方渴望着燕子的啼鸣。
被暖热的心情早已变得冰冷。
蹒跚着寻找着快乐的回声。
心弦奏出的音符没人能懂。
只想把十指握在手中让心安宁。
少了哪一根心都会疼。
岁月的铅华足以把一生证明。
根根白发耗尽了带血的'生命。
凝视的目光透着千言万语的温情。
再苦再累也会默默无声。
该怎样换回。
原本就应有的温馨与笑容。
该怎样阻隔。
十指连心的牵动。
在你的花园里。
我种下了一棵樱桃树。
当熟透了的果实映红了天空。
那是我送给您的问候与思念的心情。
“朦胧诗”篇十二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啊,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我的理解:通读全诗,作者以一艘双栀船的角度,描写了它离开岸边的不舍与缠绵。表达了一位漂泊无依的游子浪迹天涯对故乡的痴恋,然而,心中的故乡却无时无刻不在我心中,在我的梦中,也许明天,就会与你相遇,我痴念这着故乡,故乡也牵挂着我。另一方面,我还认为这首诗中透露着诗人对未来美好阳光的憧憬,暂时离开岸漂泊,却会在明天,又与彼岸相遇。尽管途中会有风暴,美好的未来总会在风暴后与我们偶然邂逅。人生,也像这一艘双栀船,在不如意后,总会有光明、美好不期而遇。既然如此,不如扬上希望的帆,向着花开的明天远航!
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我的理解:在这首诗中,诗人化作一棵木槿,用紧紧相依诠释自己眼中的爱情——不是利用功名、不是无病呻吟、不是风花雪月。只是与相爱之人拥有同一形象,不卑不亢,含情脉脉,紧握双手,同甘共苦。爱,是两个人的契约。因爱一个人的某些特点而爱某个人,那便不是真爱,真爱是爱一个人的一切,爱一个人本身。就像木槿和橡树,永远相依,永不分离。
却为她铺开洁白的翅膀。
去吧。
让我也漂去吧让阳光熨贴的风把我轻轻吹送顺着温暖的海流。
漂向北方。
我的理解:这首诗与舒婷其余的作品相比,格调更添了一份淡淡的忧伤。在孤苦漂泊,历经坎坷的路上,诗人多了一份随波逐流,然而却是看淡一切,超脱自然的平静。更多的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北方,亦有阳光。
“朦胧诗”篇十三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诗注重自我表现,追求心灵的自由,诗作贯穿着以个性和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表达了对现代社会人的处境的关怀。她的诗富于想象,而且刻意有新的创造,能在一些常常被人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在艺术表现上往往采用暗示、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注重诗歌意象的组合,由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诗歌象征结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从而给诗歌带来了朦胧美、含蓄美、弹性美。
致橡树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注释】。
[1]凌霄花:又名“紫葳”,木本蔓生,茎攀援他物而高升,高可数丈。夏秋开花,橙红色。[2]木棉:常绿乔木,产于热带,高可数丈。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诗歌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双
桅
船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峰。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着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赏析:
《神女峰》是作者在长江上看到神女峰美景后,有感而发创作的。全诗分为三部分,第一段写了诗人看到神女峰的一系列动作,第二段写了诗人的情感,第三段则进一步抒发了澎湃的情感。神女峰是屹立在江边悬崖上的一座小山峰,它的命名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是古代女性*坚贞忠诚的化身。这座巫峡挺立的山峰,在一般游客眼里,只是一片美丽的风景,而作者却赋予了它新的意义。
“挥舞的花帕”代表了世俗中对女性贞洁的观念,而突然收回的手则昭示了诗人心中的惊醒与悸痛。从“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能看出诗人为神女说代表的手封建思想桎梏的古代女性*伤心落泪。在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的同时,诗人仿佛体会但当事人心中的凄苦和无奈。,“心真的能变成石头吗”一句,拨开了覆盖在神女峰传说中表面的虚化,揭示了女性内心不为人所知的悲凉。“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的“无数次春江月明”表示无限惋惜。并进一步对这种散发着男权气息的“妇道妇德”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作者从一个女性*的眼光,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出了复杂细致的情感,体现了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诗歌反应了女性对自身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同时批判了以人的幸福做为牺牲品的旧道德。在男权主义社会里,女性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男性按自己的道德标准把女性*定格在贤妻良母的位置上,以妇德来约束女性的行为。长期以往,女性不得不认同这些规范,并慢慢转化为自身道德律令。虽然被人赞誉为贞洁的典范,受后人膜拜,但却不能享受生命的快乐,这种荣誉是虚伪的。“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是对真正爱情和生命的向往和追求,是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也是对男权主义文化的声讨。这篇诗歌多愁善感,作者委婉的表达了作者由神女峰产生的一系列联想,和面对神女峰这千年流传的人间神话进行的“煽动性的背叛”。作为朦胧派的代表人物,全诗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全诗的思想核心。最后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的全新的观念,颠覆了古老的封建道德观念,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追求社会和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的剖示。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并不是一首闺怨诗,而是提出了新的希望,大胆追求幸福。
诗歌不仅在立意而且在艺术性*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挥舞花帕”、“突然收回”、“捂住眼睛”这些细微的传情动作,表达了诗歌的细腻和极强的抒情性。江涛,高一声,低一声展现了十足的韵律感和建筑美。作者以神女峰作为象征,把象征手法和一项手法相结合。作为朦胧诗一分子舒婷的《神女峰》体现了朦胧诗的艺术特色,而最后一句更是这种朦胧特点的一种聚焦。它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美的感受。
《神女峰》作为舒婷诗歌的一篇代表作,无论在诗歌艺术上和主题挖掘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成就。整首诗充斥着浓郁的女性主义气氛。体现了对封建思想的解构,对传统女性*观念的唾弃,现代女性*意识的充分张扬和释放。
始祖鸟从垣古俯瞰我们天空它无痕。
铐在进化史上据说这是永生没有自传也不再感想。
赏析:没人见过始祖鸟。生物课上的始祖鸟模型是根据化石制成的,生物课老师、生物学家甚至考古学家也没见过一只鲜活的始祖鸟。诗人舒婷笔下的《始祖鸟》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只鲜活的始祖鸟。一、一组始祖鸟的木板画:
第一幅:凌空展翅图。画面的主体是始祖鸟的翅膀。诗人主要选用冷色调的“阴影”,将“丛林莽原”都置放在阴影中,连“背景”——天空的曙光都被他的翅膀遮住了。
第二幅:走向永生图。这时,主画面是始祖鸟的倒下,画面一片模糊,像一幅低速快门的照相机拍摄的快速运动照。这时的背景有了“一幕混沌的黎明原始的曙光”,但画面的主色调还是冷色调。
第三幅:永生图。此时的始祖鸟成了一块化石,这化石可能暴露在地表,也可能深埋在地下,我们看到的只是他生命最后的情景。这情景被历史、被地质演变凝固成了石头。此刻始祖鸟不会复活,也不会再衰老,因而也“不再感想”。这幅画与前2幅相承相续,依然以冷色调为主。但作者并没有详写第三幅画,因为他面对的正是这第三幅画——一幅画或一块化石。
这三幅画都以冷色调为主,给人一种凝重、厚实的沉重感,如三幅连环式的木板画,让人感到冷峻、引人沉思。
二、精雕细琢的刀刻。诗人对始祖鸟的描写,十分细致。有对始祖鸟一生的概括:“屡遭强敌和饥寒/毁灭于洪荒/传奇于洪荒”,精炼、准确;也有对始祖鸟一个细节的特写:“俯瞰”“哑口”“沉默”“丑陋、迟钝、孤单”“倒下”“一片模糊”,细致、传神。
三、对比手法的突出。诗人将始祖鸟与“众鸟”进行对比。“众鸟只是复杂的模仿/他单纯的沉默”中,诗人用“复杂”“单纯”将“众鸟”的肤浅无知、将始祖鸟的深沉、丰富突出展现出来。所以,这也是诗人的思想意图所在。对比手法的运用,表明诗人对始祖鸟的情感色彩是褒扬而不是贬抑。
四、第三人称、拟人化的运用。诗人以第三人称的手法,用“他”,将始祖鸟拟人化。而且用“俯瞰”“沉默”“迟钝”“孤单”“倒下”“自传”“感想”等一系列词语,将始祖鸟充分人格化。拟人化的运用,表明诗人对始祖鸟的情感态度是肯定而不是否定。
舒婷的诗中,多用第一人称的“我”,如《双桅船》;或用第二人称的“你”,如《寄杭城》。而更多的是我、你兼用,如《祖国啊,祖国》《致橡树》《赠》《秋夜送友》等。目的是为了突出诗的主体(第一主体“我”或第二主体“你”),达到倾诉式、对话式或书信式的抒情效果,拉近主体与客体或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的距离。如果将《始祖鸟》中的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也能拉近诗的主体“我”与客体“始祖鸟”之间的距离。但是,这种既不符合全诗的格调、色调,也不适合展现一种深沉、丰富的内涵。
应当说,诗人是用第三人称“他”,是特意为了拉开“始祖鸟”与诗人、与读者的时空距离、情感距离,突出始祖鸟的原始、原初、久远、深沉等特定的内涵。与《始祖鸟》类似,舒婷的《船》采用的也是第三人称。作者的《船》表面写船的搁浅,其实是写作者自己的搁浅生活。作者1972年以独生子女的原因照顾返城,但一直找不到工作,连民办教师的名额都争取不到。但作者不用“我”直接写自己,而日也不用“你”,却用“他”“他们”来写船。这有什么好?用诗歌评论家蓝棣之的话来说“在这里,舒婷较好的完成了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而不是把生活真实直叙于诗中”。
应当说《始祖鸟》也是这样,采用第三人称“他”,正是诗人从生活到艺术的转化的结果。避免了将生活的真实直叙于诗中,也避免了将诗人的情感直接喧泄出来,而且使诗的格调更凝重,更深沉,更丰富。
第三人称手法的运用,表明作者对始祖鸟的情感方式是冷峻、深刻,而不是热烈、激昂。
五、时空倒置。
“从坦古,俯瞰我们”,采用的是时空倒置的手法。始祖鸟是化石,是垣古的一只始祖鸟;明明是现在的我们在俯瞰始祖鸟化石,诗人却写成始祖鸟“从坦古,俯瞰我们”。这里,作者将“现在”“垣古”两个时间颠倒,又将“俯瞰的我们”和“下面被俯瞰的始祖鸟”两个空间位置颠倒。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效果?我们先看杜甫的《福州望月》“今夜6l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明明是诗人自己在长安忆鹿洲的妻子儿女,却写成妻子儿女在鹿州忆长安的自己。采用空间倒置,将“我”对妻子儿女的思念隐在妻子儿女对“我”的思念之后。这是一种艺术的加工,使诗显得更含蓄更抒情更富想象力。不具备一定鉴赏能力的人还不一定读得出诗人“我”的思念之情。
致大海作者: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赏析.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
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1)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阐述主旨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人要象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主旨表达人面对生活要心胸豁达,极积向上的人生真缔.(2)指大海跟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则暗喻了生活就像大海一样变幻莫测,波涛汹涌。(3):作者在诗中把贝壳比作是夏夜的星,把勇敢的人比作疾飞的海燕。
(4)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把黑暗放下,就是光明把损失放下,就是收获面对现实生活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自己要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5)有勇气直面痛苦,有信念解决困难,有梦想塑造未来,有头脑有智慧,有思想有品格,面对坎坷,首先要有大海一样博大的胸怀去承担它随之带来的痛苦,其次要有决心毅力和智慧去化解困难,最后,要有一颗自由的心来储藏回忆,感恩这一切磨难给自己带来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灵魂,以及经历坎坷后的从容气质。
“思念”本就是一个极其美好的词。古往今来,无数的骚人墨客都曾写下流芳千古的华章丽句。“衣袋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扬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如哀似诉、凄婉低徊的诗句穿越了时空的局限,千百年来在无数的读者中引起共鸣。在当代女诗人的笔下,“思念”依旧以其纯美真率让多少人伤怀落泪。
诗的第一节,便以独特的构思和形式展现此诗与众的不同。“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能感其美却无法触其形;“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能晓其情却无法觅其果。如此无奈和悲哀不正是如烟似梦的思念所在吗?琴弦孤身只影,琴声破碎欲绝,希望与失望在若断若续“檐雨的念珠”中闪现。有桨却无法致岸,有情却无法会面,不正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及“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痛楚吗?缠绵悱恻的相思愁苦满溢诗里行间,令人不忍触摸。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默默”一词使“蓓蕾”这个意象更加形象突出,等待的热切和希望的深切之情溢于纸上;“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遥遥”更突出了等待的悲哀和思念的痛苦。
两个意象把人们思念的心定格在这暖和而温暖的画面里。而心的深处,是海洋。泪如海,思念如海,期待如海。最终翻腾不息的海语,溢满了两汪深湖,两颗晶莹剔透的泪珠,映现了世间一切的真情。思念的真切,在此从内到外,由浅及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思不是简单之物,诗人表现也从多角度多侧面出发,用形象帮助思维说话。四个意象虽无逻辑关联,但每一意象的本质都能让人联想起意味相似的相思。此时,诗作的思维是跳跃的、抽象的,找不到明显的逻辑痕迹,但给人情感感受空间是立体的,回味是深远的。
舒婷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赏析]《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歌颂祖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代诗人写出了不少佳作。与以往同类的诗作相比,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性*特色*——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的坎坷经历的青年诗人舒婷,面对凝聚着深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的不幸而哀伤、为祖国的不幸而忧虑,同时又为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这首诗,以一个普通女工的赤子之心,真挚、委婉地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吹奏出舒婷诗歌中最动人的乐章。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亲的歌。正如诗中所唱:“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诗人以赤子的目光,扫瞄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女儿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在沉迷的痛苦之后,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为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为表达这种赤子的深情,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低沉缓慢方能如泣如诉、似哀似怨;高亢迅疾才可热烈奔放、一往无前。为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交融感与献身感,全诗运用了主体与客体交错换用、相互交融的手法。主体是诗人的“我”,客体是“祖国”,而在全诗的进展中,让其合二而一——我即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我。祖国是我的痛苦,我是祖国的悲哀;祖国是我的迷惘,我是祖国的希望;我是祖国的眼泪和笑涡,而祖国正在我的血肉之躯与心灵上起飞和奔跑。
全诗无一字议论,皆以意象描绘,以情贯穿。所选意象既质朴又鲜明,既独特又贴切,每一个词也都与被描绘的景象紧密契合。抒情又非一览无余的倾泻,而很注意其波动的节奏,由悲哀、低沉到欣喜、高昂,又由亢奋到深沉,其中纠结着悲怆、忧患、炽烈,失望与希望,叹息与追求等多种复杂而凝重的感情,体现出诗人独有的委婉幽深、柔美隽永的抒情个性*。习惯上,人们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这也是一切》、《暴风雨过去之后》这类作品称为舒婷诗歌的“高音区”。由于它们直接表达诗人的政治情绪与时代理想,因而获得较多的称誉与赞许。
都是眼泪血印,而不展现欢容。一切的现在都在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甚至灾难,首先要学会承受,然后奋起。正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造自我,天高地阔。”
舒婷在《这也是一切》中表现出她特有的温情、浪漫和理想主义色彩。舒婷在《这也是一切》中希望在这片荒原上耸立起一座未来希望的高峰,让四周的原野和群山都聚拢而来。
呵,母亲-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紧紧拉住你的衣襟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本诗是怀念母亲的佳作。诗人借梦幻,通过“慈母泪,珍藏的红围巾,童年幼稚的哭喊,成年后的不敢呻吟”等,表达失去母爱的孤苦无依。诗人以“古井”形容“怀念”,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读后让人感到情浓、意切,难以忘怀。
“朦胧诗”篇十四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
代表诗人食指。
诗人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高中毕业。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幕,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两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1969年赴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务农,1971年应征入伍,历任舟山警备区战士,北京光电研究所研究人员。职业作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相信未来》(1988)、《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1993)、《诗探索金库·食指卷》(1998),诗歌《鱼儿三部曲》(1967)、《海洋三部曲》(1964)、《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1968)、《人生舞台》(1989)、《疯狗》(1978)、《热爱生命》(1979)、《我的心》(1982)、《落叶与大地的对话》(1985-1986)等。
北岛。
原名赵振开,笔名有“艾珊”、“石默”等。原籍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北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诗。1976年参加“天安门运动”,1979年在《诗刊》发表《回答》,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从此成为当时最有影响,也最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诗人之一。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是朦胧诗最引人瞩目的时期,也是北岛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这时期的创作,最突出地表现出一种怀疑和否定的精神,被看作是这一诗歌流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也是当时最有争议的诗人。80年代初,他的创作有过一个时期的中断,这与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有关,也与他自己的创作由于观念的变化而方法也有所调整有关。出版有诗集《北岛诗选》(1986)、《五人诗选》(1986)等。其中,《北岛诗选》获得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80年代末以后,他一直生活在欧美,并继续编辑文学刊物《今天》,90年代后,在欧美流浪,现居美国。
舒婷。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于福建泉州石码镇,长于厦门市鼓浪屿。1966年(14岁),因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和在作文中有抒情表现而受到批评。1969年(17岁)初中未毕业即下乡,到闽西北山区的上杭县插队落户,1971年开始写诗和散文,并得到当时被流放到闽西北山区的福建诗人蔡其矫的指导,其诗也在知青中流传。1977年,认识了北岛等北方的诗人,并成为《今天》的撰稿人,她的诗也开始在社会上流传。1979年4月,在《诗刊》上发表《致橡树》,这是她第一次公开发表的作品,虽然她的《流水线》和《墙》等作品也受到批评,但仍将她推上了朦胧诗代表人物的地位。1980年调福建文联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82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第一部诗集《双桅船》,并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新诗(诗集)评选的“二等奖”。同年,还出版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1982,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后,随着北岛的停笔,她也有一段时间的停笔。三年后重新执笔,创作数量有所减少,出版有《会唱歌的鸢尾花》(1986),《五人诗选》(1986)等,但兴趣已逐渐转向了散文创作。
顾城。
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其父是当时的著名诗人顾工。“文革”开始时才10岁,两年后,便随父亲下放山东北部某农场,在放猪的同时喜爱采集昆虫标本,并在那里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无名的小花》,还编有一册格律体的诗集《白云梦》。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因《远与近》、《弧线》等引起争议,被看作是朦胧诗的主要作家之一。其诗集除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和《五人诗选》外,还有《黑眼睛》、《雷米》、《城》、《水银》等。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国家,作文化交流。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于新西兰的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1993年,又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于新西兰所居岛因为离婚与其妻谢烨发生冲突(事关谢烨,详见顾城遗书),谢烨受伤倒地,过程成谜,顾城随即自杀,谢烨于其死后数小时不治。(媒体捕风捉影称“顾城用斧头杀妻”,令诗人在死后从童话诗人被妖魔化成精神异常的杀人恶魔,死后蒙冤。从顾城姐姐顾乡所做“顾城最后的十四天”中看,斧头只是偶然在场物件,跟案件根本无关。)身后出版有长篇小说《英儿》、《顾城诗全编》等。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在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江河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是他的一首重要诗作(现已被收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三课)。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这首《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发端。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批年轻诗人开始崛起于诗坛,给诗苑带来了一股新异的诗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他们中的主要代表有:食指、北岛、舒婷、芒克、多多、顾城、江河、杨炼、林莽、梁小斌、王小妮等。这批年轻诗人所引发的新诗潮之所以在7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诗坛上,是由特定的时代语境和历史积淀所形成的。就其发展过程而言,最早可溯源到“文革”时期60年代末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时许多知识青年普遍怀有一种模糊而又强烈的情绪:不解、怀疑、愤怒、无奈、对抗等交织在一起,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以及对幻灭了的理想的沮丧和坚执,对失去家园的牵系等,成了这一代人的主导情绪和情感基调。郭路生(食指)写于1968年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就是这种情绪的最初宣泄:“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郭路生曾被人们称作文革时期“地下诗歌”第一人,后来他借用西方现代手法创作的带有古典诗词韵味的《相信未来》,一度在知青中流传,对“地下诗歌”的发展具有开拓作用。
亮相。
当时,围绕某一知青点曾出现许多诗歌创作群落,其中尤以“白洋淀诗歌群落”最为有名。它是在1969年至1976年间,由北京赴河北白洋淀一带插队的一批知青构成的创作群体,主要包括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方含、宋海泉等。由于白洋淀距北京不足二百里,各种新思潮便很快波及这里,70年代初北京青年“地下阅读”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路上》等,也很快在白洋淀传阅,从而形成了适宜于“地下诗歌”生长的独特人文环境,也使许多成员日后成为新诗潮的主将。“白洋淀诗群”于1976年因芒克最后一个离开白洋淀而告终结。当他们陆续返城之后,在1978年12月刊印了民间刊物《今天》,这是他们作为朦胧诗群最初的半公开亮相。
走上诗坛。
1979年3月,《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由地下正式走上诗坛,从而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冲击波。由于这批年轻诗人大都经历过十年浩劫,有过激情和理想从狂热到幻灭的过程,所以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年少时天真和单纯的信仰被欺骗之后,不免有些失落和迷惘。由此,他们便开始产生一种悖逆心理,不仅怀疑“文化大革命”,甚至也怀疑起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北岛《回答》)“一切都是命运/一切都是烟云”(北岛《一切》)这就是一代人在特定时期所怀有的特有情绪。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沉落下去,而是开始了执着中的奋起,迷惘中的寻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求光明”(顾城《一代人》)。顾城笔下一代人的形象,正是这一代青年最真实的象征。因而,在他们丰富而又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中,既有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惊悸、恐怖、苦闷、激愤,又有心灵的痛苦、迷茫、空虚、失落,同时也有在反思过程中所孕育的新的希望和理想。当他们怀着这种情绪走近诗歌时,又不期然地与西方现代派艺术达成了某种程度的默契和汇通。于是他们一改传统直白浅露的抒情模式,而大量采用象征、隐喻、反讽、变形、通感、暗示等艺术手法,使之呈现出一种隐约朦胧,含混甚至歧义的诗意氛围,因此人们便把这类诗称作“朦胧诗”甚至贬称为“古怪诗”。
论争。
由于朦胧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变革,对中国诗歌传统和欣赏习惯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也由此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朦胧诗”这一称谓,最初是略含贬意的,它在当代诗坛流行,可前溯自1980年《诗刊》第8期发表的署名章明的《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该文是由老诗人杜运燮的一首诗《秋》所引发的,这首诗发表在《诗刊》1980年1期上:“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危险游戏中的细节回忆。”在章明看来,此诗用语让人感到稀奇、别扭,使人产生思想紊乱,接着他又举出青年诗人李小雨的《夜》作为例证,认为这类诗晦涩、怪僻,叫人读了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实在令人气闷,气闷之余,便写下这篇文章。为了避免粗暴的嫌疑,他将此类诗体姑且名之为“朦胧体”。从此,“朦胧诗”这个略含贬意的称谓,便成为日后新诗潮的具有普泛性的命名,并围绕着“朦胧诗”展开了一场热烈的论战。
论战一方持肯定,赞赏的态度,主要以谢冕、孙绍振、徐敬亚为代表。他们分别写了《在新的崛起面前》、《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崛起的诗群》等文,为新诗潮推波助澜,故被称作“三个崛起论者”。谢冕对新诗的探索和创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他指出,在新的挑战面前,一批新诗人在崛起,他们不拘一格,大胆借鉴西方现代诗歌的表现形式,写出了一些看似古怪实则新异的诗篇,这情景实在让人兴奋!这就给新诗的探索赋予了某种合理或合法性。几个月之后,孙绍振又发表了《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一文,他一方面支持谢冕的看法,另一方面又将此上升到“新的美学原则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这股诗潮的崛起“与其说是新人的崛起,不如说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所谓“新的美学原则”,即是“不屑于作时代精神的号筒,也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世界以外的丰功伟绩”。他们“不是直接去赞美生活,而是追求生活溶解在心灵中的秘密”,也就是表现自我。而徐敬亚于1983年发表《崛起的诗群》,更是对朦胧诗得以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诗人的诗学态度,文本实验及风格特征等,作了既系统又具体的阐释,犹如一篇中国现代主义的宣言书,在文学界激起了轩然大波,从而把朦胧诗的论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论争的另一方以丁力、郑伯农、程代熙等为代表。他们以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的视角观照诗歌,认为朦胧诗是晦涩诗,古怪诗,“崛起论”是古怪诗论,从而基本否定了朦胧诗的艺术朦胧。老诗人艾青、臧克家对朦胧诗和“崛起论”基本上也持一种批评甚至否定的态度。当然,更有许多批评家和诗人既肯定了朦胧诗所具有的探索精神及取得的成就,又指出其不足,认为对其作品应给予具体分析。论争结果,既更新了趋于封闭的诗学观念,又促进了朦胧诗的影响及新诗诸流派的繁荣。
繁荣。
在“朦胧诗”的论争中,“朦胧诗”影响迅速扩大,并确立了它在中国当代诗歌转折期的地位。诗歌革新者努力的基本点包括:推动当代诗歌打破自我封闭,探索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建立联系和对话的可能性;坚持诗的写作,放置在对个体的生存价值的确认的基础之上;开始当代诗歌语言的革新,激活现代汉语诗歌语言生命的试验等等。
自七十年代末起,北岛的名字就成为”朦胧诗“运动的象征。北岛前期的代表作有:《雨夜》、《回答》、《宣告》、《红帆船》、《结局或开始》、《走向冬天》等。北岛诗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具有鲜明的怀疑与否定的精神,那种毫不妥协的拒绝与超越的批判意识。对于从文革的极左路线阴影底下走出来的一代中国青年来说,北岛的诗歌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愿望。人们面对过去的历史,一时还找不到思想的起点,北岛则率先给出了他的回答。他的诗隐含着对过去的那些神化真理的大胆质疑和否定。
北岛诗歌在青年中激起强烈的反响,在于它以昂扬的格调创造了一个表达个人信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北岛意识到他所面对的历史和现实的困境,他知道要说出个人的信念要承受强大的精神压力,他知道自己置身于一个永久性的悲剧情节之中。北岛以坚定的笔墨率先描述了”大写的人“:“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北岛的诗感情充沛,怀疑、否定的不屈精神以及悲剧意识,使北岛的诗有着一种内在理性力量。也许北岛意识到他的诗承载着过重的历史焦虑,那种企望说出历史真相的压力,使得北岛总要扮演哲人和布道者的身份。因而北岛的诗也有摆脱表意焦虑之后的平静。在一系列的高昂格调之后,北岛的诗总有一种沉静的情调出现,它们象如歌的行板,使北岛的诗又总是转向另一片情感的空地。北岛的诗非常讲究节奏和韵律,情绪变化层次分明,那种理性的力量与明朗俊逸的情调结合得恰到好处。
舒婷和顾城在当时是以真挚清新的风格博得读者的欢迎。舒婷的诗情感丰富细腻,而又始终有一种清纯明净的气息。她的诗其实并不怎么复杂,只不过执着于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而采用了多种隐曲的修辞手法,正因为此,她的诗在当时却具有打开人们心灵窗户的功效,并且在艺术上显示了与正统诗歌截然不同的形式。这些显然是因为当时的意识形态背景过于封闭压抑而反衬出它的革命性。舒婷可能是最早正视个人内心情感的女性诗人,她的诗中总是隐约呈现着一种不可知而又不可抗拒的外在力量,而一种女性的哀愁带着祈祷穿越于其中,最终获得无可奈何的解脱,这可能就是舒婷的诗最具魅力之处。她的代表作如《致橡树》、《会唱歌的鸢尾花》等,就表现了这种特点。
作为北京人的顾城却有着异常细腻敏感的诗情,也许这与他早年随父亲下放到农村有关,乡村的田园生活在他的孩子记忆里蒙上了一层纯净优美的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后来的诗情与风格。顾城始终以孩子气十足的眼光来注视着世界,它的诗有一种清新可人的气质,那么脆弱而又倔强地表达个人极其幼稚的感受。在顾城的大多数诗中,传统的比兴手法象是从他的唯自然主义态度里随意流露出来的趣味。单纯、异想天开,洋溢着童稚的豪气与可爱。一些朴素的哲理从顾城的诗里流露出来,那么平静而又隽永:“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但顾城绝不是为时代寻求真理,它只生存于他个人的世界,乐于扮演长不大的角色。
衰落。
作为新诗潮第一次浪潮的朦胧诗,经过“文革”时期长时间的准备,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民间走上诗坛,并达到了它的鼎盛期。1982年之后,逐渐走向衰落。1986年,梁小斌写了《诗人的崩溃》一文,宣告了朦胧诗的最终解体。当然,朦胧诗的解体事实上还要更早一些,一般认为是1984年。在这前后,朦胧诗发展为以江河、杨炼为源头的后期朦胧诗或文化诗,主要包括“东方现代史诗”和带有“新古典主义”色彩的新传统主义、整体主义等;另一方面,又一次新潮诗歌的浪潮也开始处在酝酿和成长之中,这主要表现为以热态生活诗和冷态抒情诗为特点的校园诗歌创作,并在1985年酿成了又一次诗歌实验新潮。
后期朦胧诗或文化诗萌芽于一些诗人对东方现代史诗的探求,这在早期的江河、杨炼那里就有比较自觉的意识和追求。江河说:“我要写这个古老大陆的神话,写中国的史诗。”他的《纪念碑》,《祖国啊,祖国》和杨炼的《大雁塔》,就已内蕴着一种史诗的气魄和特质。随着整个社会现实政治和文化历史反思浪潮的深入,一股文化寻根思潮开始在青年诗人中蔓延,并逐渐波及小说等领域。杨炼继《大雁塔》之后,又写出了《诺日朗》、《半坡组诗》、《敦煌组诗》、《西藏组诗》等,江河也在1985年奉献出《太阳和它的反光》这组现代中国的神话史诗。学考古出身的王川平则写了《雩舞》、《大足石刻》等系列史诗作品。后来标榜新传统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新古典主义诗人,前者如廖亦武、欧阳江河,后者如石光华、渠炜等,更多的则是对人类整体精神的形而上观照或者幻觉体验,力图从自身体验的角度超升到人生与宇宙精神的汇通,从而使诗歌负载起一种文化使命。如廖亦武的《巨匠》、石光华的《结束之遁》等,这些诗作在整体上表达了一种对东方精神和东方艺术的回归。
歌流派。他们的主要阵地在南方,如四川的“非非主义”、“莽汉主义”,南京的“他们文学社”,上海的“海上诗群”,杭州的“地平线诗歌实验小组”等。
思想内容。
1.朦胧诗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2.朦胧诗注重自我表现。它之所以给人“新”的感觉,是因为出现了具有现代青年特点的“自我”。在艺术上,朦胧诗开始注意到汉语的诗意特质,讲究精练、暗示、含蓄,讲究意象的经营。即使是理性的思考,观念的传达,也能借意象的运作而完成。
3.追求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首先,对人的价值的重新审视,对人道的强烈的渴望,提供了对人的价值的新理解,促进了民族的历史性觉醒;其次,对历史本质的新探索,使其创作超越了具体的事件而进入了对抽象内涵和事件本质的剖析。
4.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朦胧诗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他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和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疑义。
艺术特征。
朦胧诗的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1.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2.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种“移情说”应用到文艺创作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
3.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
4.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相关作品。
回答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为了在审判前,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秋杜运燮。
在夕光里顾城在夕光里。
弧线顾城。
假日湖畔随想王小妮。
呵,母亲舒婷。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星星变奏曲江河。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感觉顾城。
一代人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朦胧诗”篇十五
她是他的小阴谋家。
祈求回答,她一言不发,
需要沉默时她却笑呀闹呀。
叫人头晕眼花。
她破坏平衡,
她轻视概念,
她象任性的小林妖。
以怪诞的舞步绕着他。
她是他的小阴谋家。
他梦寐以求的,她拒不给予,
他从不想望的,她偏要求接纳。
被柔情吸引又躲避表示,
还未得到就已害怕失去,
自己是一个漩涡,
还制造无数漩涡,
谁也不明白她的魔法。
她是他的小阴谋家。
招之不来,挥之不去,
似近非近,欲罢难罢。
有时象冰山,
有时象火海,
时时象一支无字的歌,
聆听时不知是真是假,
回味里莫辩是甜是辣。
他的,他的,
她是他的小阴谋家。
“朦胧诗”篇十六
今天我去外婆家吃了一顿年夜饭。晚饭过后,表妹吵着要去买薯片吃,我摇摇头,只好答应。
一出家门,夜幕已经降临,天全黑了。借着路灯的光,我发现表妹露出了一丝不安的神色。她死死地握住我的手,生怕我被抢走似的。那杂货铺在60米开外,才刚走出10米多,表妹细声细气地问:“姐姐,那儿有狗吗?我怕。”“没事,狗不会随便咬人的。”我安抚着妹妹,但心里也是没底儿。
街上一个人都没有,静的可怕,路上只有我们俩颤颤巍巍地向前走着。昏黄的灯光更衬托出了这个夜的可怕。我们向右一拐,看到了那条讨厌的母狗,它正在垃圾桶里拣着什么,边拣还边津津有味地吃着垃圾。那母狗看起来也算健壮,全身雪白,有些黑色的花纹,看起来不怎么漂亮。它似乎没有发现有人过来了,就算它发现了,它也不会见怪dd每天从这里经过的人有无数个!可对着这只对我们毫无兴趣的母狗,我们慌了神。突然,那只母狗转过身来,正对着我们,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死盯着妹妹,从它的眼神里,我仿佛看到了狼的深沉。妹妹倒吸一口冷气,嘴巴张着,想大叫却又不敢。她十分恐惧,小小的身子缩成了一团。“姐姐,既然这样,我们就走吧!”妹妹发出蚊子叫那样轻的声音。我拖住她那想回去的身子,对她说:“没什么好怕的,不就是一条狗嘛!走,我们走!”我刚一说出话,就立刻反悔了。我也很怕狗,我真想不通当时我怎么有这种勇气。我拉着妹妹,从狗的身边走了过去,妹妹差点哭出声来,我赶紧捂住她的嘴,怕狗听到了来咬我们。妹妹似乎惊魂未定,来到了杂货铺,声音还是那么轻。
匆匆地买好一包薯片后,妹妹有些心急,想跑回家。我赶紧对她说:“你越跑,狗越咬!狗以为你是小偷呢!”dd其实我也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理,只不过听妈妈说过罢了。妹妹急忙停下了刚要迈出去的脚,牵着我的手,一步步都走的那么塌实,显得小心谨慎。
回到家里,妹妹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还是那么活泼,好象她刚才根本没经历过什么似的……。
“朦胧诗”篇十七
助读资料。
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龚佩瑜,从小随父母定居于厦门,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曾获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庄重文文学奖。
名句集锦。
2、我们被挟持着向前飞奔,既无从呼救,又不肯放弃挣扎。——舒婷。
5、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舒婷。
6、如果我爱你,我不愿做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舒婷。
11、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舒婷。
13、因为是情绪,所以应是无迹可寻。——舒婷。
14、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舒婷。
15、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舒婷。
16、我的忧伤,因为有你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舒婷。
18、我在我的纬线上,却做着候鸟的梦。——舒婷。
19、我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的枯井。——舒婷。
20、春天之所以美好,富饶,是因为它经过了最后的料峭。——舒婷。
2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舒婷。
23、你没有察觉到,我在你身边的步子,放得多么慢。——舒婷。
25、因而我深信你将来临,因而我确信你已来临。——舒婷。
27、为了向天空自由的伸展,我们绝不离开大地。——舒婷。
28、两手相握,枕一夜惊涛。——舒婷。
29、你表达了自己,你才拥有了生命。——舒婷。
30、一戴上假面,我们不敢相认。——舒婷。
31、这个世界,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舒婷。
32、野火在远方,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舒婷。
33、再艰难的日子都有它无限留恋的地方。——舒婷。
34、喜欢一个人,往往是毫无道理,恋爱如是,友情亦然。——舒婷。
35、如果诗人心中没有太阳,又怎么能给花朵以颜色呢?——舒婷。
36、那远了又远的是他,那近了又近了是你。——舒婷。
37、在我微颤的手心里放下一粒珠贝,仿佛大海滴下的鹅黄色的眼泪。——舒婷。
38、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舒婷。
39、情到深处当是无话可说。——舒婷。
40、爱给你肤色和语言的国土,尽管她暂时这么冷淡贫瘠。——舒婷。
41、在那最好的时候,我们只该默默相望。——舒婷。
43、扶持旁人,同时自己也找到了支点和重心。——舒婷。
46、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舒婷。
47、离永恒最近的是瞬间。——舒婷。
49、为盼望远天的查鹤,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舒婷。
50、笑容锈在脸上很久了,孤独蚀在心里很深了。——舒婷。
53、这一路你可以哭,但是你不能停。——舒婷。
54、母爱如水,我的杯子却空了。——舒婷。
56、若得明月撞满怀,浅一声也有?深一声也无?——舒婷。
58、一手拿圣经,一生拿枪。——舒婷。
61、寂静犹如不打扫的轻灰,一层落了一层。——舒婷。
63、人到中年,朋友的多少和头发的多少成正比,友情之树日渐凋零。——舒婷。
65、看一茎弱草,端举群山。——舒婷。
68、鸟儿们吟咏远古蛮荒的长短句,鹧鸪啼得草尖尖直打颤。——舒婷。
69、该平复的波澜,就让岁月的海潮带走吧,重归众生的浩瀚大洋。——舒婷。
70、偶尔听到你的名字,我冷叮一哆嗦,那只是烟蒂烫伤了我的食指。——舒婷。
75、枝条都已见憔悴,花序仍此谢彼生,鞠躬尽瘁。——舒婷。
76、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舒婷。
77、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也许肩上越是沉重,信念越是巍峨!——舒婷。
78、在你欲明犹昧的画面上,醒醒,睡睡,直到我的脚又触到凉凉的水意。——舒婷。
79、风百无聊赖地翻动遗忘在钢琴上的乐谱,自鸣钟一下一下地测量着岑寂。——舒婷。
80、月色过分严肃,那么精雕细琢夜景,让人连心事也凹凸出来了。——舒婷。
83、心也许很小很小,世界却很大很大。——舒婷。
85、和书的缘分就像谈恋爱,越是遭到砍伐杀戮,越是生长得疯狂热烈。——舒婷。
87、也许我们歌唱太阳,也被太阳歌唱着。——舒婷。
88、寂寞像满地玻璃渣,一踩一重哗。——舒婷。
89、我在海潮与绿荫之间,做着与风雪搏斗的梦。——舒婷。
90、聪明人,无谓争意气。——舒婷。
91、爱得不够,才借口多多。——舒婷。
95、已去之事不可留,已逝之情不可恋,能留能恋,就没有今天。——舒婷。
100、凡事想别人感激,那是必然要失望的。《故园》。
102、能够说不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不算爱人。《开到荼靡》。
“朦胧诗”篇十八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特征及其立法状况。
(一)相关几个概念。
1、劳动关系的概念。
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表现形式有两种:直接实现劳动过程,间接实现劳动过程。大量的是直接形式,部分是间接形式如劳动力派遣,借调等。
2、劳务关系的概念。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之间就劳务事项进行等价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主体不确定,形式多样化。
3、实习制度。
实习制度是国家对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等学员实行的一种培训教育制度。是建立劳动关系之前的一种培训制度。
4、劳动争议的概念。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因实现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而发生的纠纷。
5、劳动争议的分类常用的分类方式有三种。
(1)按职工一方当事人人数分类,可分为集体争议与个人争议。(2)按劳动争议的内容分类,可分为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
(3)按劳动争议的标的分类,可分为辞退争议、辞职争议、工资争议、保险争议等。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出现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等民事法律关系相互交错的复杂性;
2、多种用工形式致使劳动关系出现了多样性(从事第二职业的现象与日俱增);
3、劳动合同制决定了劳动关系的动态性;
4、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益显性化(体现在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大幅上升、日趋复杂、内容多样、处理难度增大,特别是突发性、群体性利益争议多发)。
(三)劳务关系的现状与运用。
1、与劳动关系相近的一类劳务关系大致有以下六种情形。
(1)用人单位将某项工作发包给某个人员或某几个人员,形成劳务关系,但是这种情形属于极个别的情况。
(2)劳务派遣公司与派遣员工形成劳动关系,用工单位与派遣人员形成劳务关系,两者相互交叉。(3)已经办手续的离退休人员,又被用人单位聘用后,双方签订聘用合同。这种聘用关系应属于民事法律关系或者说是劳务关系,但国家有些规定又使之带有劳动关系的色彩。
(4)个人或家庭与从事非全日制劳动主体之间的关系。(5)在校学习的大、中学生利用假期勤工俭学所建立的关系。
(6)直销企业与直销员、保险公司与代理人员、证券公司与经纪人的关系。
2、劳务关系的运用应从三方面考虑。
(1)从劳务事项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对于以自己的技能、知识或设施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或服务,自行承担经营风险,与用人单位没有身份隶属关系,一般不受用人单位管理或支配的人员,双方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劳务性的关系)。
(2)从劳动主体的资格加以分析。(3)从法律特别规定加以分析。
(四)根据《劳动合同法》应认定为劳动关系的三种情形,注意第二劳动关系问题。
1、用人单位将某项工作发包给某个人员或某几个人员,双方建立的非全日制的劳动法律关系。
2、用人单位中的待岗、下岗、内退人员,在外从事一些临时性有酬工作而与另外的用人单位建立的法律关系。
3、用人单位招用自主择业转业退伍军人,双方建立的法律关系。
(五)国家根据劳动关系的新特征相应制定的新立法和新政策主要包括:
1、《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2、《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2011年11月30日人保部令第17号)。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法释〔2010〕12号)。
5、国务院《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2008年4月23日国务院令第522号)。
6、《直销管理条例》(2005年8月23日。
国务院令第443号)。
7、《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2005年5月25日。
劳社部发[2005]12号)。
8、《关于加强技工学校生产实习管理工作的通知》(2005年7月25日。
劳社厅函〔2005〕274号)。
国法秘函〔2005〕310号)。
国税函[2005]382号)。
二、做好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的基础性工作主要有哪些。
(一)企业需建立与员工沟通对话机制,并注意关心员工(预防劳动争议机制)。
沟通对话机制主要是通过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来建立,其外延包括:职工代表大会、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企业事务公开,以及民主管理委员会、民主议事会、劳资恳谈会、民主协商会等形式。
关心员工包括:改善劳动条件、建设企业文化、关注员工心理健康、加强法制教育使之理性维权。
(二)企业需建立劳动争议协商、调解制度,例如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企业内部解决争议的机制)。
(三)制定合法的规章制度。(以下是处理争议的依据)。
(四)订立完善的劳动合同,做好劳动合同管理工作。
(五)保留好日常管理的文书。
三、制定规章制度防范劳动争议须注意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以保证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和操作性:
1、紧密联系实际。
2、依法、依情、依理制定。
3、采用中观的方式起草,内容比较具体。
4、应严格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
5、惩戒员工的方式、程序尽量简便易行。
6、履行民主程序并向劳动者公示,并保留相关证据(合同法第4、80条)。
(二)实践中五种公示方式的提示。
通过劳动合同公示;通过宣讲会议或培训公示;签收《员工手册》;遵守企业规章承诺书;规定局域网公示。
四、订立劳动合同劳动争议的风险防范与处理技巧。
(一)未订立书面合同的劳动争议。
1、用人单位未按法定期限订立书面合同的风险。
(1)用人单位须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仲裁时效的思考)。
(2)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且应补签书面合同。
(3)用人单位未终止劳动关系,形成长期事实劳动关系的风险。
(二)未依法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风险。
1、注意保留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或固定期合同的证据。
2、注意准确理解劳动合同法第82条第2款和第14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案例分析1劳动者的仲裁请求事项:
2、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事实和理由:
1、申请人于2007.5.14入职,并与被申请人签订《劳动合同书》,约定工作年限为壹年。
2、2008.5.13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申请人继续在被申请人处从事劳动,但截至申请仲裁日,被申请人没有与申请人签订劳动合同„„。
五、履行劳动合同部分争议的风险防范与处理技巧。
(一)试用期劳动争议的防范(合同法第19、20、21、83条,条例第15条)。
1、试用期内如何依法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见附件1)。
2、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约定试用期的延长期限。
3、可约定试用期中止的条款,对试用期内长期休医疗期的员工有意义。
(二)调岗管理劳动争议的防范。
1、员工工作岗位及其调整的内容应在合同中约定。
2、调岗是有条件的,须保留相关证据。
3、调岗的两种方式:协商调岗与单方调岗(合同法40条第1、2项,劳办发〔1996〕100号)。
(三)劳动合同变更劳动争议的防范。
(四)劳动合同续订劳动争议的防范。
1、最好在合同期满前办理续签手续。
2、建议在合同期满前一个多月向员工发出《终止/续订劳动合同意向调查书》,根据调查的结果再决定与员工是否续签劳动合同,这样比较主动。
3、劳动者拒绝续签劳动合同,怎么办?
合同期满后,尚未续签合同的,应及时办理续签手续,如协商不一致,应按条例第六条第一款和劳社部发[2005]12号文件规定办理。
六、非全日制用工劳动争议的风险防范与处理技巧。
(一)期限较长的小时工,最好签订书面合同。
(二)发放工资的期间最长不得超过15天,另外为其缴纳工伤保险。
七、保留日常管理文件,做好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工作。
(一)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时效(见法第27条)。
(二)举证责任。
劳动争议仲裁活动中,当事人的举证责任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和“谁决定谁举证”的原则。《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对举证责任有了明确的规定(见法第6、39条)。
(三)证据采集。
1、规章制度公示证据的采集。
2、日常管理工作中证据的采集(重点说明奖惩决定,考勤状况等方面的证据采集)。
3、文书送达证据的采集[《关于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职工回单位并对逾期不归者按自动离职或旷工处理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5]179号、见附件2)。
附件。
1、如何约定录用条件(案例)。
2、《关于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职工回单位并对逾期不归者按自动离职或旷工处理问题的复函》(劳办发[1995]179号)。
2012年11月16日。
附件1:
如何约定录用条件(案例)。
李某是甲企业从某大学招收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双方签订了2年期的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为60天,甲公司公布的录用条件为具有大学经济管理学或法学士学位、英语6级、本市居民、计算机2级,党员、有驾驶执照。合同履行至45天甲企业发现李某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上班经常迟到、吃零食,对领导交办的工作总是漫不精心,工作中经常出现错误。甲公司欲依据《劳动法》第25条第一款与该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职工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事实和依据,人力资源经理陷入苦恼之中。
请问企业与新入职职工应如何约定录用条件,在约定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在试用期满如何对职工进行考核。
确定录用条件。
完善考核制度(文章)。
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是当前不少用人单位所遇到的难题。要想加以解决,需要花些气力、下点功夫把本单位招聘员工的录用条件确定好,同时建立较完善的考核制度。
作为用人单位首先应避免一种误解,即: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者的劳动合同。按照《劳动法》第25条第1项的规定,在试用期内,只有被证明不符合用人单位录用条件的劳动者,方可被用人单位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否则,用人单位就有可能违法。因此,用人单位一定要注意在招聘简章,或内部人事管理制度中将招聘员工的录用条件规定好,也可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相关的内容。案例中的用人单位确定的录用条件是:具有经济管理学或法学学士学位、英语6级、本市居民等等。我以为确定这些硬性的录用条件是必要的,然而还应从德、智、体、能诸方面规定一些较柔性、较具体、而又较概括的录用条件,例如:可规定“身体健康,无精神病、传染病及其它影响工作的疾病,能保证正常工作;各方面表现良好,没有吸毒、斗殴等各种劣迹,富有爱岗敬业精神;能够按照公司要求完成各项工作内容、工作指标、工作任务;向公司提供的个人材料(包括:离职证明、教育学历、个人简历、婚姻与生育状况、体检证明等)必须真实无误;„„”。确定这些条件时,一定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注重可操作性,切忌不加分析地完全照搬其它用人单位的规定。
有了录用条件还不够,因为用人单位不能只凭自己的感觉和嘴巴来确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是否符合录用条件,而应当靠事实来判断。为此,用人单位在确定录用条件的同时,还必须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当劳动者试用期满前夕,应对其进行考核或考评,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录用条件。完善的考核制度应当包括:考核组织的设立;对劳动者工作、考勤、纪律等多方面的指标与要求;考核的内容、方式和步骤;考核等级、结果及其对劳动者利益的影响程度等等。在考核过程中,有硬性指标的可作量化的考核,无法量化考核的可进行考评,作出评语。只有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才能保证考核过程和结果的公正性、真实性、可信性,才能作为判断劳动者是否符合录用条件的依据。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和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者,听到上述这番意见,总是面露难色。我认为,在当今的法制社会,用人单位只有下决心、费气力、花时间阵痛一下,做好这些基础性的建章立制工作,才能避免长痛,相对长久地省心、省力、赢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动权。
附件2:
劳动部办公厅。
关于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职工回单位并对逾期不归者按自动离职或旷工处理问题的复函。
劳办发[1995]179号。
吉林省劳动厅:
你厅《关于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职工回单位并对逾期不归者按自动离职或旷工处理问题的请示》(吉劳仲字[1995]5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按照《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国发[1982]59号)第十八条规定精神,企业对有旷工行为的职工做除名处理,必须符合规定的条件并履行相应的程序。因此,企业通知请假、放长假、长期病休职工在规定时间内回单位报到或办理有关手续,应遵循对职工负责的原则,以书面形式直接送达职工本人;本人不在的,交其同住成年亲属签收。直接送达有困难的可以邮寄送达,以挂号查询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只有在受送达职工下落不明,或者用上述送达方式无法送达的情况下,方可公告送达,即张贴公告或通过新闻媒介通知。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30日,即视为送达。在此基础上,企业方可对旷工和违反规定的职工按上述法规做除名处理。能用直接送达或邮寄送达而未用,直接采用公告方式送达,视为无效。
企业因故通知停薪留职期限未满的职工在规定时间内回单位报到或办理有关手续,也应按照上述规定的方式通知本人,在此基础上,企业方可按照有关规定及停薪留职协议对其做除名或自动离职处理。企业对停薪留职期满后逾期不归的职工,可按照劳动人事部、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企业职工要求“停薪留职”问题的通知》(劳人计[1983]61号)第六条和劳动部《关于自动离职与职工除名如何界定的复函》(劳办发[1994]48号)的规定做自动离职处理。
颁布日期:1995-7-31执行日期:199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