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楼梦《黛玉葬花》(精选14篇)
总结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目标与计划。总结的语言要简洁明了,条理清楚,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通过情感表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并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红楼梦《黛玉葬花》篇一
黛玉葬花情节:那天正是芒种节。前一天宝玉和薛蟠他们去喝酒,晚上才回来,宝钗去怡红院造访。黛玉晚上也过去了,叫门,但是当时晴雯和碧痕吵嘴了没好气,没听出是黛玉叫门,就说是宝玉吩咐的不管是谁来都不许开门。黛玉这时偏偏听到了宝钗和宝玉说话的声音,并且看到他们开门出来,她躲起来伤心,第二天宝玉去潇湘馆她也没好气。她出门去找姐妹们。然后就去花冢葬花了,就有了葬花吟。
春逝花落,本是人间常事。残花飘逝,落红无踪,本是人间常态。
可是在黛玉心中,偏偏与他人不同。桃花树下,葬下花魂。已是消逝的花,在她心中仍就珍贵。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凄婉的无奈中,是寄人篱下的辛酸,是前途渺茫的悲歌。她不是葬花,而是葬了自己的迷惘,葬了自己的一生。花落人亡两不知,花逝了,无人怜爱,而她自己终究也不过如这一场落花,就那样死去。
《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
著名的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用他美妙的乐谱为世人重新演绎了《红楼梦》,被誉为“用音乐写《红楼梦》的人”。他谱写的《葬花词》及红楼十二曲,旋律优美动听,凄婉深沉。音乐有着文学所无法比拟的感染力与震憾力。但愿,通过他的音乐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真正体会《葬花词》的黄钟大吕之声。
每天在劳作之余,读一点《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休息方式,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
红楼梦《黛玉葬花》篇二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品,其主题涵盖了家族兴衰、人性沉浮、爱情悲欢等多个层面。其中,黛玉葬花这一章节成为了众人津津乐道的经典场景之一。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代表性女性形象,她在葬花的过程中表达的情感、意义印象深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将对黛玉葬花的心得体会进行探讨。
第二段:背景与分析。
“黛玉葬花”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这一章节描写了黛玉为小红葬花的情景。黛玉在散心与思考的过程中,意外发现贾宝玉对自己的深情,同时也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于是决定为花献上“一片心”。这一章节主旨深刻,黛玉的感情在葬花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黛玉葬花,既是一种与自然交流的方式,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思考。在这一过程中,黛玉把自己生命中的美好与花朵相联系,表达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悟。黛玉用自己的爱心将花朵安葬,并借花寄意,将自己对生命的愿景表达出来。这种敬生爱物的行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黛玉的葬花,我们不仅了解花朵的生命力与价值,也意识到美好的环境与自然的连系。
第四段:现实意义。
黛玉葬花,其实并不只是一个文学事件,更是一种人文事业。生态保护、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都需要以黛玉葬花的精神为基础。从花朵的种植、花生的制作、再到花生的销售和使用,都与自然的保护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黛玉葬花的微小情感出发,倡导保护环境、亲近自然的新型社会。
第五段:结论。
黛玉葬花这一经典场景,鲜明地表达了人与自然的交流方式与价值观念。在学习黛玉葬花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认识到了自然的宝贵与生命的珍贵,还对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自己身边的点滴做起,保护环境,珍爱生命,让黛玉葬花的故事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
红楼梦《黛玉葬花》篇三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地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念。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如要说前世报答是为了报恩,那今世泪只为一人流因为她对宝玉的爱。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林黛玉的栩栩如生是由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写出,他所书写的红楼也正是他一生的历史,无真情实感怎能写出这样伟大的作品,这也告诉我们,写作文时一定要用真情倾注,虚情假意永远只是敷衍。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红楼梦只是梦,我愿醉在梦中。
红楼梦《黛玉葬花》篇四
授课教师:汉风。
姓
名:董良。
内容提要。
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文中经典桥段黛玉葬花,通过《黛玉葬花》凸显当时年代气息下的黛玉宝玉爱情跌宕起伏的纠葛过程。通过文中唯美诗词歌赋彰显主人公凄惨惹人怜爱特征,从各个方面展示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文、社会风貌!
关键词。
共读西厢花冢葬花《葬花吟》。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章回体长篇小说,由曹雪芹编写前八十回,后人有无名氏编写后40回,最终完结。《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为一部成书于封建社会晚期,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该书系统总结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在读过《红楼梦》之后对于全篇仅仅是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而当本学期通过上《红楼梦解读》进一步加深对于红楼的理解之后,对于文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特地重温了红楼里面我最喜欢的桥段-----------黛玉葬花。如果文中有言论不当的地方,望老师能予以帮助。
共读西厢。
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将自己比作张生。黛玉比作崔莺莺。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本段落只为交代前因,故不多加赘述。
花冢葬花。
《红楼梦》当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总是经历着不同大小的坎坷,不时地会出现争吵,但最终仍然会和好如初。这一次次的争吵无疑是让宝黛的爱情不断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基石,而在所有的“事故”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黛玉葬花了。这也自然成为了宝黛爱情当中的高潮所在。
首先,黛玉葬花的地方发生在大观园,更准确的说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底下。而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林黛玉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而间接原因则是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在贾政那里受到责骂,便在饭后去宝玉的住处看望宝玉,却正巧丫鬟晴雯在屋里生气,黛玉喊了2次门都不给开门;恰巧黛玉被关在门外的时候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有说有笑,还亲眼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碰巧第二天是“饯花之期”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黛玉葬花。
第二日正当林黛玉在林中准备葬花的时候,贾宝玉兜着一袋花瓣前来葬花,贾宝玉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林黛玉悲戚的原因是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看见落花之后联想打自己的身世,顿时就觉得自己内心的凄凉之苦,林黛玉之所以为残花“修筑”花冢,也是暗指“残花”便是自己,残花从树上凋落犹如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黛玉想为像自己一样可怜的“残花”营造一个逃避世俗泥潭的堡垒,让自己不被世间的污浊所污染。甚至从上下文联系当中可以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黛玉不甘在这混沌的世界当中沉灭,但是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这一段落的人物描写是十分有艺术价值的,作者曹雪芹在描写黛玉凄惨身世以及黛玉和宝玉的凄美爱情的同时,并非用直白的语言来进行描述,而是运用周边的氛围以及侧面描写来凸显主人公的性格和经历。在黛玉葬花当中,作者利用黛玉葬花来暗指黛玉便是那残花,残花的命运也便是那黛玉的最后命运。并且作者通过葬花这件事情从环境上渲染了宝黛爱情上凄美的气氛,这也正印证了黛玉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千金的凄惨人生经历。黛玉葬花这一部分最为重要的就属林黛玉在葬花时随口吟出的诗词,通过这些诗词很好的抒发和表达了主人公林黛玉内心的孤独和伤感。我认为最巧妙的一点在于,《红楼梦》原文当中并未出现任何夸赞林黛玉这首诗词做的好的文字,而是在第二十七回的末尾写上“宝玉听了不觉痴倒.”这短短的八个字,这八个字远比上百字的华丽夸赞,从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吟赋之后的表现来凸显黛玉葬花的悲伤之情,结尾以贾宝玉作为陪衬,因为宝玉听到了黛玉的诗而恸倒(过度悲伤)在山坡上,宝玉的这一个动作为黛玉葬花添上了精妙的一笔,使得更有感染力!
从情节结构来说,作者在描写宝钗扑蝶之后,接着又写黛玉葬花,这对于表现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来说,正好起到了相互映衬的作用。这样的对比,使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各自表现的更加生动、鲜明,也能够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葬花吟》。
其实林黛玉在葬花的同时吟诗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前几回当中宝黛二人共同葬花之后,宝玉离开而黛玉却侧耳倾听姑娘们的戏曲歌赋,从中引发了无限的惆怅。黛玉对于自己未来的担忧在诗中也得到了体现,黛玉对于自己对宝玉的爱已然明朗,但是黛玉开始担忧宝玉对自己的爱是否并不那么认真专一。
黛玉葬花当中着重被世人所关注的是林黛玉在葬花时的诗句,诗句当中不仅仅描写了她个人的情感、人生感悟,更是隐喻了整个朝代下社会出现的巨大问题,而更为具体来说,便是对于大观园的未来预示,也是对于黛玉自己未来的一个预示。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句话明显的是用花来比做人,柳条与榆荚钱都是既不芳香又不鲜艳的植物,却如此繁茂,美丽芬芳的桃花李花却要凋零。黛玉用桃花李花这样美丽动人却存在时间不长的花代指自己才华横溢美貌动人却要经历丧父丧母体弱多病的摧残,在言语当中也包含着一丝丝的嫉妒之情,将宝钗比作并不鲜艳动人却长久不衰的柳条与榆荚钱,体现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这句话意味深长,等到明年花儿再次开放的时候,即使可以筑巢;却不知道人已离去,房梁已空,燕巢已倾落!这句话细细品味甚是有一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味道,旨在告诉故人,明年今日时过境迁,地方也不是原来的地方了,故人也不是原来的故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句子当中预示着黛玉未来的悲惨境地以及曾经兴盛的家族即将衰亡。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杜鹃曾有典故写明杜鹃啼血的典故,对应上文“洒上空枝见血痕.”当中的血痕,暗语自己爱情的凄苦悲戚。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描写黛玉希望自己能摆脱世俗,到达一个纯洁的地方,不受干扰。意欲感叹当时朝代下的思想沉沦,混混沌沌,自己愿意保持着自己的一方纯洁,可是却找不到一个能够使得自己仍旧纯净的地方。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无疑是整个《葬花吟》当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意思为花儿的品质本来洁净,如今仍旧回归洁净;不让它污浊肮脏地陷落在水渠泥沟里。表面在替花儿惋惜感叹,保护纯净的花儿不受世间污浊的氛围所污染,实质是感叹自己如此洁净的本质,诗句实际上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和凄凉悲苦身世的反映,也是林黛玉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标傲世的性格特点。所以这几句诗既是黛玉怜惜桃花,更是黛玉自怜身世。这着实是黛玉葬花当中最为精妙的艺术手法。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是整个《葬花吟》的结尾,等到有一天春天已尽,美丽的少女老去;那时花儿凋落、人儿逝去,都无从得知!这无疑是黛玉最真实的内心独白,整篇诗以这句话为结尾,奠定了悲凉的主题基调,渲染了悲戚的氛围环境,升华了黛玉以花喻人,以花代人,以花指人的主旨。更是在字句当中隐约暗示着黛玉未来的命运,暗示着黛玉与宝玉两人之间的爱情命运,暗示着整个家族的兴衰败落,暗示着整个朝代的思想封建!
《黛玉葬花》当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高潮时期,是我在《红楼梦》当中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宝玉和黛玉两人从初识的一见钟情到共读西厢记的爱情表露,到后来的黛玉葬花将两人爱情引向巅峰,都是非常精彩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突破束缚做到如此的也恐怕只有书中的这二人了。一对前世有着不解姻缘,后世当中又具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两人,对爱情的如此专一钟情着实是十分难得的,特别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以娶三妻四妾为荣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感情专一更是难上加难的了!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红楼梦》部分简介。
感悟:曾经阅读过《红楼梦》,并不是很了解其中具体的人文特色,本学期通过上红楼梦解读这门课程,在老师的帮助与引导下逐渐理解了《红楼梦》,学习到了阅读红楼梦必须结合它的时代背景等等来一同考究。在老师上课精细的解读当中我理解了曾经不理解的词句,体会到了曾经没有体会到的韵味,总体来说这门课对我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谢谢老师。
红楼梦《黛玉葬花》篇五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最广为流传的`故事。众人皆认为黛玉太多愁善感了,有些痴病,可我并不这么想。
黛玉是高冷孤傲的,她如一朵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哪怕在大观园这样充斥着金钱权利的大染缸里,她也仍旧不自大轻浮。她何需在《葬花吟》里“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本就有一双翅膀,只不过末梢飘了几根羽毛,只得被困在人间罢了。她就如东坡居士笔下的那只孤鸿,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夜晚里吟道:“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令。”
黛玉如一朵血梅,她虽寄于冰雪之中,却在冰天雪地里独领风骚。她是红色的可却不似朱妃、胭脂般红得耀眼,艳得生辉。她的红是血色的红,不容一丝尘杂,永远在寒风中绽放最美的笑靥。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总是香飘玉散;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柔柔弱弱;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触指可破;她似花般娇艳,却用那红在一片洁白里绽放,永不凋零。
黛玉如一簇兰,有着旷谷幽达。她哪怕没有水仙般冰肌玉骨,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可她从杂草中而生,却绽放出了最美的花朵。
黛玉如橘梗花,在无园丁照料下生长,却仍旧开出了金黄的花朵。她同简。爱一般,为了爱,可以不顾生死,不惧困难,哪怕再不可实现,也要放手一搏,努力去追寻。
柔弱又何妨,只要心坚强,就会有一双翅膀,飞向梦想的彼岸。哪怕你折翼,也仍会有灯光。
黛玉似花,花却不如黛玉。
红楼梦《黛玉葬花》篇六
没有了那份清高的孤傲,她躲开众人,“手把花锄出绣帘”而去,你道是她尖酸刻薄,却不知她有多少泪珠儿在漆黑的夜晚落寞的流下,她的悲哀同这些落花一般,质本洁来却要深陷污淖渠沟,这样的女子如何能忍受,她宁愿拾一抔净土掩风流。
即使没有人来明白她,她也依旧那样傲然于世,并非一味哀伤凄恻,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抒发,可惜命运却让她无从逃离,即便满腹才华,即便是世外仙姝,即便是有众人的疼爱,她到底魂归太虚,时代的“风刀霜剑”让她避无可避,连同她的爱情也无可避免的幻灭在肮脏的尘世。
假如要去演绎她的一生,再精湛演技也难以来真正诠释,因为她就是她,难以让人去模仿的真女子性情。
但是若让我来说另一个女子,与她又是何其的相似,才情洋溢,智比天高,傲视于一切,但同样将自己的一生葬送,葬送于不能永恒的爱情,葬送于一样不堪的尘世,她是张爱玲,她又像是另一时代的林黛玉,一样是满腔的哀愁,无从化解,只剩下满是哀伤的文字来证明她们的存在,黛玉葬的是花也是情,也许在看到黛玉葬花是她也有些同感,也许就在那时改变了她的路。
一样花开为底迟,为底迟呢?或许我们无从解释这些相似,却能明白这其中的悲哀,花落,葬了伊人泪。
永远都会有人在看完葬花后发出同情的感慨,却没有多少人会想去为她拂去眼角的泪,别说她是个不存在于世的女子,但她却真真的让你为她哭泣,让你为她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而折服,《红楼梦》里有太多的悲哀,黛玉的葬花让这份悲哀升华,渲染着那个家族即将到来的萧条。为黛玉葬花而哭泣,为她幻灭的爱情而哭,也为她的愤然之气而哭。
一段葬花吟,亦是一曲离人之殇,愁断了千古女子的悲伤泪。
红楼梦《黛玉葬花》篇七
第二十六回:芒种节前夕,黛玉来到怡红院,见门已关了,便上前叩门。谁知晴雯方才与碧痕拌了嘴,正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串门(就在黛玉到来之前十几分钟),便把气移到宝钗身上,偷着跑到院子里发牢骚:“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叩门,晴雯越发来气,也不问来者是谁,没好气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吧!”
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性情,她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这丫头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道:“是我,还不开门么?”
晴雯偏偏又没听清:“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气愣在门外。一番思忖:“虽说舅舅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居。若是认真怄气,也觉得没趣”。不免又滚下泪来。真是回去也不是,站着也不是,正尴尬着,又听得里面传来一阵宝玉与宝钗笑语之声,于是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得伤悲,也顾不得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她这一哭,附近树上的宿鸟栖鸦,俱“扑棱棱”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正是: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传说中的四大美人,西施“沉鱼”,昭君“落雁”,貂蝉“羞月”,玉环“闭花”,各占一项。而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以一当四,力压群芳,“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黛玉因夜间失寝,次日起来迟了,闻得众姐妹都在园中做饯花会,恐人笑她痴懒,连忙梳洗了出来,刚到院中,只见宝玉进门陪笑道:“好妹妹,你昨儿告了我没有?叫我悬了一夜的心”。黛玉根本不理他,回头吩咐紫鹃:“把屋子收拾了,把帘子放下来,烧了香,就把炉罩上”。一边说,一边往外走。
宝玉见她这样,还以为是因为昨日晌午和紫鹃开玩笑,“若与你多情小姐共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惹她生气的事,哪里知道昨晚那件公案?还打躬作揖的。黛玉正眼儿也不看他,径直出了潇湘馆院门。宝玉心中纳闷:“看光景不像为昨儿晌午的事,莫非昨日回来晚了没去见她?别的并没有冲撞她的`地方啊”。一边想,一边随后跟了出来。
路上,宝玉遇着探春、宝钗。说话间他因不见了黛玉,便知她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她的气消一消再去赔不是也罢”。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落了一地,遂叹道:“这是她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她”。然后,便把那落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埋香冢(地名很不吉利,暗寓宝黛爱情悲剧结局),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煞住脚步,听她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葬花吟》是《红楼梦》塑造黛玉形象的重要篇章,是红楼诗词中的杰作。这种诗文结合的写法在其他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中亦不少见,但结合如此紧密而非堆砌之作却是前无古人。如果没有《葬花吟》和《芙蓉女儿诔》,黛玉与晴雯的形象便大打折扣。
红楼梦《黛玉葬花》篇八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红楼梦黛玉葬花的读后感1。
看过很多诗词,最令人由感悲伤的还数林黛玉的葬花诗。
在红楼梦中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也是令人悲情。“丢弃了不离不弃黄金琐,忘记了莫失莫忘通灵玉”,好一个多情潇洒的贾宝玉,娇嫩多病的林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爱情悲剧。
作者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渐渐与贾政之与生俱来通灵玉而性格顽劣的公子贾宝玉相恋,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使得贾宝玉娶带有黄金琐的薛宝钗,让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故事。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最广为流传的故事。众人皆认为黛玉太多愁善感了,有些痴病,可我并不这么想。
黛玉是高冷孤傲的,她如一朵白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哪怕在大观园这样充斥着金钱权利的大染缸里,她也仍旧不自大轻浮。她何需在《葬花吟》里“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本就有一双翅膀,只不过末梢飘了几根羽毛,只得被困在人间罢了。她就如东坡居士笔下的那只孤鸿,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夜晚里吟道:“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令。”
黛玉如一朵血梅,她虽寄于冰雪之中,却在冰天雪地里独领风骚。她是红色的可却不似朱妃、胭脂般红得耀眼,艳得生辉。她的红是血色的红,不容一丝尘杂,永远在寒风中绽放最美的笑靥。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总是香飘玉散;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柔柔弱弱;她似花,却不如花那般触指可破;她似花般娇艳,却用那红在一片洁白里绽放,永不凋零。
黛玉如一簇兰,有着旷谷幽达。她哪怕没有水仙般冰肌玉骨,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可她从杂草中而生,却绽放出了最美的花朵。
黛玉如橘梗花,在无园丁照料下生长,却仍旧开出了金黄的花朵。她同简。爱一般,为了爱,可以不顾生死,不惧困难,哪怕再不可实现,也要放手一搏,努力去追寻。
柔弱又何妨,只要心坚强,就会有一双翅膀,飞向梦想的彼岸。哪怕你折翼,也仍会有灯光。
黛玉似花,花却不如黛玉。
这几天看了《红楼梦》,黛玉葬花颇有些感受,看到她的身世也不免联想我现在的处境,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葬花词,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我看到这儿的时候,眼睛都会泪湿。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剑雨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酒,洒上空枝见血痕……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看到伤心处不禁会悄悄落泪,多愁善感也越发的骄纵了。时常联想到不久将来老去之后的事情,我还没有到老的年龄却提前伤感起来。通常有两种事情让人们感觉到自己老了:第一就是越来越爱钱了,第二就是常常联想到老去的事情。感觉到最近一两年来,我的心态没以前那么乐观了,也有可能眼自己的处境有关。
人都有感情脆弱的时候,每当我受欺负的时候就会倍感人生之凄凉,当我郁闷的时候也会感到孤独无助,当我受到欺骗和伤害的时候,就会对全人类的男人感到失望。
女人无论再怎么坚强,她的内心还是渴望拥有一种安全感和依赖感,这是由女人的“劣根性”决定的。我看到那些成功的女强人,她们的事业很辉煌却也没有成家,依然也很快乐,她们快乐的理由又是什么呢?我不明白,看来我是做不了女强人,因为我摆脱不了内心对男人的那种依赖,我也不能允许自己这样的活着。
四月二十六,正是芒种节。按照风俗要祭饯花神。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早开始忙碍了,吾独不见黛玉。而宝玉见到黛玉总是躲着自己,正奈闷自己哪里得罪了她,却发现地上有许多落花,于是他兜起落花,奔到那天和黛玉葬桃花的地方。
再说那黛玉因昨夜到怡红院遭拒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吟起了《葬花吟》。声音凄美动人,让人好不伤感。
林黛玉为何能吟出这么一首凄凉唯美的诗呢?这就要提起她的身世了,林黛玉是林如海和贾敏的独生女,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到荣国府抚养。她生性孤傲,天性率真,与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她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贾宝玉把北京网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所以昨夜宝玉没有和黛玉相见,自然让黛玉心中又气又悲,吟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由落花无人怜爱哀叹自己身世苦。
而黛玉自从进贾府第一天,知道这里不同于别处,自是做事处处小心。虽有贾母等人的疼爱,而敏锐的她更多感受到自己被人冷落,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更真实的表现了自己寄人篱下处处提防。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老落人之两不知!”感叹青春易逝,纵使自己如今拥有稀世容颜,也逃不掉岁月的侵蚀。且自己现在身在他人家中,即使老死也无人知晓,感叹自己的身世。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林黛玉诗书精通,所以性格不免有些孤傲,她以为自己原本高洁的情操也能不被这腐朽污浊的社会所浸染,表现出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她希望自己可以像鸟儿一样拥有一双翅膀可以飞翔,也表明她不受封建束缚,背离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的精神。
每件事物都有魂,诗魂是诗人赋予的,而在曹雪芹笔下,他赋予花最洁的花魂——林黛玉。
在那个昏暗的朝代,到处弥漫着腐朽的气息,但在一角,却绽放出一朵洁白的花。
她体态娇弱,风流标致,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身体面庞虽怯弱,却有一种自然的风流态度。
她像缕轻烟,需小心翼翼去呵护,否则一丝微风,她就会消香玉陨。似琉璃的她则是仕宦家的掌上明珠。
她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是林如海和贾敏的女儿,但因母亲过世,又无亲生兄弟姐妹,外祖母便接来荣国府抚养,结识了宝玉宝钗等许多人,虽然府上人都对她不错,但一种寄人篱下的凄感却笼罩着她,常暗暗流泪,身体更加病弱。
黛玉葬花是曹雪芹最好的一笔。一次,花儿落了,宝玉要把他们丢进水里,黛玉怕它们流到臭水沟,便把落花放进锦囊中,埋在土里,这是黛玉第一次葬花。第二次葬花,是因为和宝玉发生误解,借葬花来表达本身的苦闷,芳华易逝的伤豪情绪,于是便有了《葬花词》,来暗示自己。
她的葬花,是近乎完美的行为艺术。洁白的花,经历艳丽的一生,最终落下,落下后,远远离开那充满昏暗的世界,静静回归大地,去一个没有喧嚣,没有阴谋的地下,她就是这种艺术。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落花曾经一时惊艳,但待春秋已过,便纷纷落下,却没有谁会去怜惜,唯有她……华丽的登场,最终却落寂的离去。
黛玉身上有一种浓浓的贵族气质,她清高孤傲却超凡脱俗宛若仙子,她身世凄苦却才情过人诗冠群芳,她敏感多疑正是她高贵而又自尊的表现,她时时刻刻维护着自身的人格尊严,从不向世俗礼法低下高贵的头,她孤苦无依的生活境遇造就了她清冷孤傲的贵族气质。如果宝钗属于朴素高洁黛玉就属于高雅浪漫。
黛玉葬花情节:那天正是芒种节。前一天宝玉和薛蟠他们去喝酒,晚上才回来,宝钗去怡红院造访。黛玉晚上也过去了,叫门,但是当时晴雯和碧痕吵嘴了没好气,没听出是黛玉叫门,就说是宝玉吩咐的不管是谁来都不许开门。黛玉这时偏偏听到了宝钗和宝玉说话的声音,并且看到他们开门出来,她躲起来伤心,第二天宝玉去潇湘馆她也没好气。她出门去找姐妹们。然后就去花冢葬花了,就有了葬花吟。
春逝花落,本是人间常事。残花飘逝,落红无踪,本是人间常态。
可是在黛玉心中,偏偏与他人不同。桃花树下,葬下花魂。已是消逝的花,在她心中仍就珍贵。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凄婉的无奈中,是寄人篱下的辛酸,是前途渺茫的悲歌。她不是葬花,而是葬了自己的迷惘,葬了自己的一生。花落人亡两不知,花逝了,无人怜爱,而她自己终究也不过如这一场落花,就那样死去。
《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著名的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用他美妙的乐谱为世人重新演绎了《红楼梦》,被誉为“用音乐写《红楼梦》的人”。他谱写的《葬花词》及红楼十二曲,旋律优美动听,凄婉深沉。音乐有着文学所无法比拟的感染力与震憾力。但愿,通过他的音乐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真正体会《葬花词》的黄钟大吕之声。
每天在劳作之余,读一点《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休息方式,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
红楼梦《黛玉葬花》篇九
黛玉身上有一种浓浓的贵族气质,她清高孤傲却超凡脱俗宛若仙子,她身世凄苦却才情过人诗冠群芳,她敏感多疑正是她高贵而又自尊的表现,她时时刻刻维护着自身的人格尊严,从不向世俗礼法低下高贵的头,她孤苦无依的生活境遇造就了她清冷孤傲的贵族气质。如果宝钗属于朴素高洁黛玉就属于高雅浪漫。
天气渐渐凉了,看着花的凋谢和叶的飘落,我思绪绵绵,想起了电视剧《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那一情景,那种忧伤的画面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难以忘怀。
那是秋风乍起,落花纷飞的季节,贾府花园里到处一片花谢花落的景象,满园子的粉色花瓣,如同冬天的雪花纷纷飘落。画面中黛玉满目凄凉,手执锄头,肩挎小布袋,捡起落在地上的一片片小花瓣,慢慢的放进小布袋内,并不时的低声哭泣,落花的凋谢使她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与命运,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她不断的感慨,忧伤的音乐旋律随着她的哭泣声此起彼伏,我仿佛身临其境,融入了那落花缤纷的世界,泪水不断涌了出来。
这一幕结束后,我久久未动,无法立即从那忧伤的旋律中清醒,不记得过了多久才回到现实,并顿时醒悟:花落归根,这是自然规律.不必缅怀这一自然现象,这些飘落的花儿,她们毕竟曾经有过辉煌,生命虽短暂,但她们没有虚度,而是在绽放的时候尽情绽放、尽情美丽。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她们的飘落既是对大地母亲的回报,也是为了来年的更加繁荣,所以她们的飘落只是无声无憾的归隐,在归去的时候她们是行色匆匆的,因此,我们实在没有伤感的必要。
好比人生,我们在乎的应是人生旅途中的沿途风景,不必感怀过去的每一天,只要不忽略途中的任一风景,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将是充实的。
红楼梦《黛玉葬花》篇十
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文中经典桥段黛玉葬花,通过《黛玉葬花》凸显当时年代气息下的黛玉宝玉爱情跌宕起伏的纠葛过程。通过文中唯美诗词歌赋彰显主人公凄惨惹人怜爱特征,从各个方面展示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文、社会风貌!
共读西厢。
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将自己比作张生。黛玉比作崔莺莺。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本段落只为交代前因,故不多加赘述。
花冢葬花。
《红楼梦》当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总是经历着不同大小的坎坷,不时地会出现争吵,但最终仍然会和好如初。这一次次的争吵无疑是让宝黛的爱情不断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基石,而在所有的“事故”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黛玉葬花了。这也自然成为了宝黛爱情当中的高潮所在。
首先,黛玉葬花的地方发生在大观园,更准确的说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底下。而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林黛玉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而间接原因则是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在贾政那里受到责骂,便在饭后去宝玉的住处看望宝玉,却正巧丫鬟晴雯在屋里生气,黛玉喊了2次门都不给开门;恰巧黛玉被关在门外的时候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有说有笑,还亲眼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碰巧第二天是“饯花之期”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黛玉葬花。
第二日正当林黛玉在林中准备葬花的时候,贾宝玉兜着一袋花瓣前来葬花,贾宝玉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林黛玉悲戚的原因是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看见落花之后联想打自己的身世,顿时就觉得自己内心的凄凉之苦,林黛玉之所以为残花“修筑”花冢,也是暗指“残花”便是自己,残花从树上凋落犹如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黛玉想为像自己一样可怜的“残花”营造一个逃避世俗泥潭的堡垒,让自己不被世间的污浊所污染。甚至从上下文联系当中可以把贾府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比喻为污淖,黛玉不甘在这混沌的世界当中沉灭,但是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这一段落的人物描写是十分有艺术价值的,作者曹雪芹在描写黛玉凄惨身世以及黛玉和宝玉的凄美爱情的同时,并非用直白的语言来进行描述,而是运用周边的氛围以及侧面描写来凸显主人公的性格和经历。在黛玉葬花当中,作者利用黛玉葬花来暗指黛玉便是那残花,残花的命运也便是那黛玉的最后命运。并且作者通过葬花这件事情从环境上渲染了宝黛爱情上凄美的气氛,这也正印证了黛玉这样一位体弱多病的千金的凄惨人生经历。黛玉葬花这一部分最为重要的就属林黛玉在葬花时随口吟出的诗词,通过这些诗词很好的抒发和表达了主人公林黛玉内心的孤独和伤感。我认为最巧妙的一点在于,《红楼梦》原文当中并未出现任何夸赞林黛玉这首诗词做的好的文字,而是在第二十七回的末尾写上“宝玉听了不觉痴倒.”这短短的八个字,这八个字远比上百字的华丽夸赞,从贾宝玉听到林黛玉的吟赋之后的表现来凸显黛玉葬花的悲伤之情,结尾以贾宝玉作为陪衬,因为宝玉听到了黛玉的诗而恸倒(过度悲伤)在山坡上,宝玉的这一个动作为黛玉葬花添上了精妙的一笔,使得更有感染力!
从情节结构来说,作者在描写宝钗扑蝶之后,接着又写黛玉葬花,这对于表现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来说,正好起到了相互映衬的作用。这样的对比,使宝钗和黛玉的性格特点各自表现的更加生动、鲜明,也能够使人读后难以忘怀。
《葬花吟》。
其实林黛玉在葬花的同时吟诗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前几回当中宝黛二人共同葬花之后,宝玉离开而黛玉却侧耳倾听姑娘们的戏曲歌赋,从中引发了无限的惆怅。黛玉对于自己未来的担忧在诗中也得到了体现,黛玉对于自己对宝玉的爱已然明朗,但是黛玉开始担忧宝玉对自己的爱是否并不那么认真专一。
黛玉葬花当中着重被世人所关注的是林黛玉在葬花时的诗句,诗句当中不仅仅描写了她个人的情感、人生感悟,更是隐喻了整个朝代下社会出现的巨大问题,而更为具体来说,便是对于大观园的未来预示,也是对于黛玉自己未来的一个预示。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句话明显的是用花来比做人,柳条与榆荚钱都是既不芳香又不鲜艳的植物,却如此繁茂,美丽芬芳的桃花李花却要凋零。黛玉用桃花李花这样美丽动人却存在时间不长的花代指自己才华横溢美貌动人却要经历丧父丧母体弱多病的摧残,在言语当中也包含着一丝丝的嫉妒之情,将宝钗比作并不鲜艳动人却长久不衰的柳条与榆荚钱,体现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这句话意味深长,等到明年花儿再次开放的时候,即使可以筑巢;却不知道人已离去,房梁已空,燕巢已倾落!这句话细细品味甚是有一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味道,旨在告诉故人,明年今日时过境迁,地方也不是原来的地方了,故人也不是原来的故人了,物是人非事事休。句子当中预示着黛玉未来的悲惨境地以及曾经兴盛的家族即将衰亡。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杜鹃曾有典故写明杜鹃啼血的典故,对应上文“洒上空枝见血痕.”当中的血痕,暗语自己爱情的凄苦悲戚。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描写黛玉希望自己能摆脱世俗,到达一个纯洁的地方,不受干扰。意欲感叹当时朝代下的思想沉沦,混混沌沌,自己愿意保持着自己的一方纯洁,可是却找不到一个能够使得自己仍旧纯净的地方。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无疑是整个《葬花吟》当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意思为花儿的品质本来洁净,如今仍旧回归洁净;不让它污浊肮脏地陷落在水渠泥沟里。表面在替花儿惋惜感叹,保护纯净的花儿不受世间污浊的氛围所污染,实质是感叹自己如此洁净的本质,诗句实际上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和凄凉悲苦身世的反映,也是林黛玉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标傲世的性格特点。所以这几句诗既是黛玉怜惜桃花,更是黛玉自怜身世。这着实是黛玉葬花当中最为精妙的艺术手法。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两句是整个《葬花吟》的结尾,等到有一天春天已尽,美丽的少女老去;那时花儿凋落、人儿逝去,都无从得知!这无疑是黛玉最真实的内心独白,整篇诗以这句话为结尾,奠定了悲凉的主题基调,渲染了悲戚的氛围环境,升华了黛玉以花喻人,以花代人,以花指人的主旨。更是在字句当中隐约暗示着黛玉未来的命运,暗示着黛玉与宝玉两人之间的爱情命运,暗示着整个家族的兴衰败落,暗示着整个朝代的思想封建!
《黛玉葬花》当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高潮时期,是我在《红楼梦》当中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宝玉和黛玉两人从初识的一见钟情到共读西厢记的爱情表露,到后来的黛玉葬花将两人爱情引向巅峰,都是非常精彩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突破束缚做到如此的也恐怕只有书中的这二人了。一对前世有着不解姻缘,后世当中又具有相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两人,对爱情的如此专一钟情着实是十分难得的,特别又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以娶三妻四妾为荣的情况下,能够做到感情专一更是难上加难的了!
红楼梦《黛玉葬花》篇十一
我觉得黛玉葬花这一章是对整部书的高度概括和暗示。作者安排林黛玉将那些落花葬入土中,让其化作春泥更护花,而不是飘入一些肮脏的水潭里污染了她们。
在这里曹雪芹将那种世俗之物欲、权谋的东西比作了肮脏的臭水塘。主人公又如何能落入那些肮脏的环境中被“污染”呢?不能,绝对不能,因为那种至情至性的东西太美好了,如何可以被污染呢?于是,只有让主人公去死掉,或者进如空幻世界了事。因为,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之纯情,实在没法生存于现实之中,但却又不能永远生活在大观园中的理想幻境之中。于是,作者只能安排他们两个在被污染却还没有污染之际让他们都有个归宿吧!
《红楼梦》太过伤情而没能有结局,曹雪芹不愿意看到那个令人伤感悲壮的结局。作品只能就此打住。
文档为doc格式。
红楼梦《黛玉葬花》篇十二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锄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夹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天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g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看过了多少诗词歌赋,最让我揪心回味的还要数《红楼梦》中的《葬花词》。
我对《红楼梦》的接触始于《红楼梦诗词注解》这本书。记得那本书原先是放在我姑丈的书架上的,那时我年纪虽小,可早已有了偷书的嗜好。我趁他们不注意,就偷偷地私通了我表弟,把它猫到了我的家里。及至姑丈发现,我又摆出一付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嘴脸,软磨硬泡,居然就这样占为己有了。这本70年代出版的《红楼梦》诗词注解书,陪我度过了许多的时光,书架上的许多书,我常好久都懒得去翻看一回,独独这本书,一直都随身带在身边。记得恋爱时,我妻子只要随手翻一页,说出题目,我就可以立马把里面的诗词背出来,让她佩服不已,或许,当初她对我的'芳心暗许与这书也不无关系。可惜,在南平做生意时,竟然碰到了比我更不要脸的客户――当代孔乙己,居然暗暗的把书带走了,使我黯然伤神了许久。《红楼梦》的诗词,我还能记得许多,而现在,我是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好书了。那让人泪下的《葬花词》,还有那些委婉细腻的注解,将随时光的流逝,慢慢地在我记忆里消失。于是,我伤心。
前些年,在工地上开车,每天都固定在一个小饭店吃饭。其实,小店的饭菜是不见得好的,好就好在他们的柜台上放着一本正版《红楼梦》,书的封面脏兮兮的,油光滑亮。那时我还没有看过《红楼梦》的正文,想着那里面的美妙诗词,于是心里活络起来,书的标价为十六元,我想把它买下来,结果出了五十元,老板依旧不肯相让。无奈,我就想故伎重演一回,就每天来到那店里吃饭,细看一回,顺便寻找时机。小店的老板贼精,只要我吃过饭,他就不忘从我的手里把书与饭菜钱一并收好,从不同意我把书带回来看,而我也只能干着急而已,直到看完了一百二十回。其实,每天在劳作之余,看一回《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休息方式,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我甚至在开车的时候也不忘猜测:假如林黛玉不死,那两位娇生惯养的情痴是不是能经受生活的磨砺?是不是还能保持那一份真情?从工地回来,我就专程跑到县城,跑了好几家的书店,终于买回了一套盗版的四大名著,好在里面的红楼诗词还是很齐全的,《葬花词》也是一字不漏。而今,我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摆在我面前的还是这本《红楼梦》。
据《红楼梦》书中所说,《葬花词》是“黛玉因晴雯不开门,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在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秋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已,哭了几声,便顺口念了几句”的一时感慨。然而就是这样的随口所吟,竟然让曹雪芹的朋友,一直为《红楼梦》作批注的脂砚斋举笔再四,无法加批了。《葬花词》可谓是字字含愁,句句带泪,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哀叹;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倾诉,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我想,人们之所以喜欢《红楼梦》,喜欢林妹妹,这和《葬花词》对林黛玉叛逆性格的生动体现,与其寄人篱下的凄苦心境的高度凝括是分不开的。
红楼梦《黛玉葬花》篇十三
哎!说来也真惭愧,都初三了,四大名著只读了其中的一部《水浒传》,一部充满战争、血腥的小说,但还是蛮容易理解的。人人都说《红楼梦》是四部名著中最难理解的,我觉得一本书只要用心去读,花时间去读,怎么会不理解呢?我一定要试试。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角,人们常用一些“体弱多病”、“瘦骨如柴”、“病怏怏”的这类词来形容她,也确实如此。我也觉得这个人像一根枯草,被风吹一下就会倒。但当我看了《黛玉葬花》,我觉得自己错了。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只是一个脆弱无力的美女,只读了《红楼梦》的冰山一角,我却感受到她是一个诗化了的奇女,她的《葬花词》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我越来越被她吸引。她作的每一句词,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充满了她真实的内心情感。即使是一草一水,一山一石这些平凡的景物,她都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自己的命运联想在一起,感人肺腑。
感觉她就是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莲。尤其是从她那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出了她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
感觉她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其中一员,是与陶渊明志同道合的一类人。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十分向往、追求的人。特别是那句“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总感觉她又像刘禹锡一样有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这种高雅情操。据说她住的地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但我觉得这与她的性格也是十分相符的。
此时,我感觉她与诗是一体的,是诗展示了她的迷人光辉,是诗抒发了她的悲伤,是诗发泄了她的愤懑,是诗使她表现出了超凡脱俗。
林黛玉悲惨的身世让我感动,娇美的姿容让我羡慕,多病的身体让我怜惜,横溢的才华令我折服,我陶醉于从她身上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清香,可惜天妒红颜。
红楼梦《黛玉葬花》篇十四
黛玉葬花情节:那天正是芒种节。前一天宝玉和薛蟠他们去喝酒,晚上才回来,宝钗去怡红院造访。黛玉晚上也过去了,叫门,但是当时晴雯和碧痕吵嘴了没好气,没听出是黛玉叫门,就说是宝玉吩咐的不管是谁来都不许开门。黛玉这时偏偏听到了宝钗和宝玉说话的声音,并且看到他们开门出来,她躲起来伤心……第二天宝玉去潇湘馆她也没好气。她出门去找姐妹们。然后就去花冢葬花了,就有了葬花吟。
春逝花落,本是人间常事。残花飘逝,落红无踪,本是人间常态。
可是在黛玉心中,偏偏与他人不同。桃花树下,葬下花魂。已是消逝的花,在她心中仍就珍贵。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凄婉的无奈中,是寄人篱下的辛酸,是前途渺茫的悲歌。她不是葬花,而是葬了自己的`迷惘,葬了自己的一生。花落人亡两不知,花逝了,无人怜爱,而她自己终究也不过如这一场落花,就那样死去。
著名的作曲家王立平先生,用他美妙的乐谱为世人重新演绎了《红楼梦》,被誉为“用音乐写《红楼梦》的人”。他谱写的《葬花词》及红楼十二曲,旋律优美动听,凄婉深沉。音乐有着文学所无法比拟的感染力与震憾力。但愿,通过他的音乐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曹雪芹的内心世界,真正体会《葬花词》的黄钟大吕之声。
每天在劳作之余,读一点《红楼梦》真是一个极佳的休息方式,陶醉于十二钗的悲欢离合,生死荣辱,陶然于红楼诗词的雅律美韵。
蕙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