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赵土司最后一代 岷州赵土司族谱(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临洮赵土司最后一代 岷州赵土司族谱篇一
一世祖
赵高峰(焦氏)二世祖
赵学海(林氏)
赵外政(李氏)
赵学政
三世祖
赵
宠(李氏)
四世祖 五世祖 六世祖 七世祖 八世祖 九世祖 赵杨绅(刘氏)
赵杨明
赵启桢(黄氏)赵启高(刘氏)赵启盛(罗氏)
赵启祥(杜氏)
赵启华(陈氏)赵启爵(刘氏)赵启禄(陈氏)
赵国链(陈、徐氏)赵国珠(张氏)赵国衍(徐氏)
赵国番(黄氏)
赵国宣(罗氏)
赵文安(蒋氏)
赵文宽(徐氏)
赵文林(阎氏)
赵文松(宋氏)
赵文彩(陈氏)
赵字强(蒋氏)
赵坤(黄、朱氏)
赵乾(陈氏)
赵塘(郑氏)
赵虞(刘氏)
赵绪(陈氏)赵雨土(杨、王氏)赵瑚(李氏)
赵琏(刘氏)赵篮
赵正明(陈氏)
赵正聪(梁氏)
赵正福(罗氏)
赵正品
赵正贵(罗氏)
赵正邦(张、陈氏)赵正信(周氏)
赵正堂(张氏)
赵正兴(梅氏)赵正文(陈氏)
赵正武(徐、彭氏)赵正刚(闫氏)赵正科(陈氏)
赵正举(周氏)
赵正右(汪、蔺氏)赵正春(夏氏)
十世祖 赵元兴(陈、周氏)
赵元发(吴氏)
赵元仁(王氏)
赵元财(罗氏)
十一世祖 赵汝斌(罗、杨氏)赵汝光(邹氏)赵汝奎(吴氏)
赵汝清(徐氏)
十二世祖
赵子敬(丰氏)
赵子明(陈氏)赵子均(陈氏)
十三世祖 十四世祖
赵子其(龙氏)
赵连举(汤氏)
忠
赵子忠(陈氏)赵连红(张氏)赵连品
临洮赵土司最后一代 岷州赵土司族谱篇二
临洮赵氏藏族土司(赵氏谱支文研论坛)
也许只有这沉寂的残垣废堡才见证过这个显赫家族的骄傲与荣光
土司制是中国古代政权中的“羁縻”现象,体现着古代王朝的民族政策。唐宋时称“羁縻”州、县,明清称土司,通称土官。
封于渭源会川镇的赵土司,是一个世系绵长,功名显赫,子孙兴盛的家庭。这个家庭,千百家来人才辈出,疆场驱驰,戎马征战,为朝廷效力,演绎了一幕幕悲壮的家国历史剧,名留史册。其事迹在宋、金、元、明、清的国史中都有记载。
根据满如天先生《会川赵土司》一文对吐蕃族的追溯:大约一千二三百年前,吐蕃东迁而来。据说西藏王业尺赞普后裔噶一喜达吉,率部落东下放牧。先至四川若尔盖地区,后经岷山到甘肃白龙江上游,再后来游牧于上下早格、洮河中游一带。
唐安史之乱后,西北吐蕃大举进入陇右,前部占据今甘肃天水一带,战火曾一度蔓延到陕西关中平原中西部。渭源赵氏的始祖能考知的是宋朝在青海、甘肃等地建立吐番政权的口角斯口罗。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物,本名欺南陵温逋,被人称“口角斯口罗”,藏语是佛的儿子的意思,《宋史》说他“绪出赞普”。被吐蕃人何郎业贤、耸昌厮均、李立遵、温逋哥略等拥立为吐蕃王。初立国在郭州,后迁宗哥城。
口角斯口罗在与西夏李元昊的战争中迭出奇计,经常获胜。宋仁宗景右年间,李元昊入侵青海。口角斯口罗收兵鄯州(今西宁),坚壁清野。避不与战。瞅准敌人暮气渐增,怠懈无备时,帅兵奇袭,奋击西夏兵,西夏兵溃败,争相逃命。那次李元昊本派人探测了黄河的深浅,做好了记号,口角斯口罗派人将记号暗中调换,颠倒了深浅标志。元昊败军在标有浅水的地方,争渡逃命,恰好水深没顶,被黄河淹死了十之八九。
口角斯口罗与宋朝保有较好的关系。向宋进贡马匹等物。宋对他的赏赐丰厚,有一次就赐他布帛二万多匹。有时他也对宋耍点小聪明,玩点计谋。有次他向宋廷上书,要从西北进攻西夏国。那时的西夏国是宋朝心腹之患,于是宋朝给了他厚赐。等赐物到手,他带兵到边界,捕杀了几十个西夏的巡卒了事。宋派人催战,他虚与逶迤,猴年马月的谈计划,决不行动。
口角斯口罗为波士顿蕃王时,特别注重与各国通商互市。《宋史》记载当时的商人皆趋鄯州贸卖,因此非常富有。
他的主要活动时期在宋真宗、仁宗年间,受宋封宁元大将军,爱州团练使。呈受宋封,却不拜诏旨,与宋使平等行礼,作个揖罢了。向使者问候宋皇“阿舅天子还安好吗?”
治平三年(1065年)口角斯口罗死亡,第三子董毡嗣位。
口角斯口罗共生三子,长子瞎毡、次子磨毡、三子董毡,董毡的母亲乔氏很受宠,故嗣位。瞎毡、磨毡母李氏失宠,嗣位无望。
渭源赵氏祖瞎毡所领之地在龛谷(今榆中县),与宋关系很好。受宋封澄州团练使。先其父而亡。
瞎毡有子六人,依次为木征、董谷、结吴延征、瞎吴叱、巴毡角、巴毡抹。渭源赵氏祖木征是瞎毡长子。
瞎毡失宠无势,木征无力自立,后来由青唐部落的酋长瞎药、鸡口罗、喇嘛鹿尊等接到洮州,立为首领。观后因受军迫胁迁到河州(今临夏)。熙宁七年,宋王韶经略熙河路。采用唐代李靖灭突厥之计,先派了智圆和尚向木征劝降,答应了许多优厚条件,却暗自派兵袭击。木征败后以洮州、河州二州之地降宋,并到汴京朝见了宋神宗赵顼。
宋赐木征汉姓“赵”,名思忠,官封荣州团练使,母郢成结封“遂宁郡太夫人”,妻包氏封“咸宁君”。他的弟弟们依次赐名“赵继忠、赵济忠、赵绍忠、赵醇忠、赵存忠”,俱有官职。
木征有三子。长子陇拶,汉名赵怀德。次子邦辟勿下,汉名赵怀义。三子盖口瓦,汉名赵秉义。赵秉义后来留守洮、河二州,或是渭源赵氏之祖。
木征死后,宋赠镇洮军节度使观察留后,谥“忠武王”。
木征的长子陇拶后得奇遇。这得从他的三祖父说起,口角斯口罗当年传位陇拶的三爷爷董毡。董毡一子早亡,传位给养子阿里骨,阿里骨传位已子瞎征。瞎征做王后,诸部落不服,起了内乱。瞎征离开了国都宗哥城,吐蕃国无主。于是在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被董毡旧部以口角斯口罗嫡长曾孙的身份迎往鄯州,立为国王。受宋封河西节度使,知鄯州,封爵武威郡公。二弟怀义被封郭州团练使,知湟州。
崇宁四年(1105年)赵怀德归居宋朝汴京,被封为感军节度使。并依次拜过宋太保、太傅、太尉等职,爵安化郡王。
终北宋一朝,渭源赵氏祖先为吐蕃王的五人,口角斯口罗、董毡、阿骨里、瞎征、陇拶。受宋封王位有五人。封太保、太傅、太尉三个衔的有董毡、陇拶等人。《宋史》为之立传,记载详尽。
赵氏在金、元交替时期著名人物有巴命、赵阿哥昌二人。
巴命是木征后裔,吐蕃酋长,统领着一支强大的部落,其势力范围兼有今渭源、临洮、漳县、卓尼、临潭直到迭部等地。他的先祖木征,在宋熙宁年间(公元1074年)归顺。一直受宋封。到了公元1130年,赵氏降金。巴命主要生活在金朝后期,任过熙河路节度使,迭州安抚使等职。
赵阿哥昌是巴命的儿子,生活在金蒙交替时期。公元1232年,金国中央政权在蔡州死亡。
两年后,即公元1234年,元统帅阔端在巩昌降服汪世显。这时赵阿哥昌任金国熙河节度使,率部退守莲花山,收集散众,后来也投顺了蒙古。归顺元朝的时间是元太宗窝阔台六年。被蒙古封为迭州安抚使。赵阿哥昌在迭州“招抚逃亡,立城垒,课农桑”,安辑人民,行了许多善政。一直活到八十岁,死于按抚使任上。
赵阿哥昌的儿子赵阿哥潘,是元朝有名的猛将,曾经跟着元宪宗蒙哥伐蜀攻宋,立有奇功。蒙哥赐号“拔都”。“拔都”在蒙古语中是勇士的意思。他曾经作为一路统帅,跟忽必烈取过大理。元宪宗蒙哥攻四川时作过蒙哥的先锋,也曾为蒙人攻开过西安等城。蒙哥曾赐他金符,授职临洮元帅。
赵阿哥潘做官勤谨,处事大方。有一年,当地发生了很大的灾荒,饥民很多。他调拨家族中的私仓粮食救济饥民。许多人因此而得活。在当地有些交通要道的驿站,运输能力很弱,疲于供给。他知道后,把家中的百十匹私马送给这些驿站,作为驿馆的坐骑。在他治下的有些人家,交不起官府摊派抵税牲畜。他也不强征,赶来自家的羊千余只。代替穷户完税。这些事情传到皇帝那儿。皇帝很感动,要给他折价付银。他恳辞了皇帝的赐予,说:“我怎么因为私事而接受皇家公赏呢?”
赵阿哥潘喜好收购饲养良马。他家常常畜有上千马匹,每年他都要从中精选最好的良马五匹,进献朝廷。后来,他的子孙一直遵循这条祖传规矩。从未间断的过。渭源大安乡有条沟叫选马沟,据传说,是赵氏为朝廷选马的地方。他与朝中重臣的关系也一直很好,忽必烈的国师八思巴来临洮时,他热情招待,陪侍其旁。八思巴在渭源、临洮一住四年,渭源、临洮修了不少密宗寺院。
在以前,据说有许多功勋世家的子孙们,在父亲死后,向元朝皇帝请求谥号,元帝经常勒勒肯肯的。而赵阿哥潘死后,却大大方方的让大臣们讨论个好谥号,最后赐了“桓勇侯”。他在元朝的任职是临洮元帅。《元史》中有他的列传。
赵阿哥潘的儿子赵重喜,在元朝任过巩昌等二十四处行军元帅,为元帝国打过许多胜仗。入觐皇帝时,朝廷赐给金铸虎符。直到年老解除军职时,按理应交纳虎符,元帝特旨让其永远佩带收藏。他最后死于巩昌二十四处宣慰使职任上。元朝赐褒,谥号“桓襄”,追封“巩昌郡侯”。
赵重喜的弟弟赵如砺,因军功被元朝授“镇国将军”,封爵“开国公”。是元代赵家封爵最高的一位。
元明之交时赵氏当家人为赵琦,他的蒙古名叫脱贴木尔。是元末名将李思齐的心腹部将,有说是李思齐养子。曾任过元朝荣禄大夫、陕西行省平章政事。跟着李思齐打过很多仗。李思齐当时统帅着陕甘劲旅,奉旨镇压朱元璋等元末农民起义军。却因为争夺权位,与元河南王扩廓贴木尔构兵征战,抗命争雄,打了个不亦乐乎。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兵北伐。李思齐弃潼关、走凤翔、退临洮。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四月,徐达驻兵陇西,派副将冯胜攻临洮。李思齐留赵琦守临洮城,自率大军在渭源决战。李思齐在渭源战败,步步败退。赵琦为了家庭利益,背弃了李思齐,暗与明军联络,从南部引明军截断思齐归路。李思齐前后受敌,归降于渭源庆坪。赵琦在关键时刻,以非常方式,保住家庭利益,客观上促使了战事结束。他在明代任过肃州卫指挥使,明洪武二十六年“坐罪”死。文史学家王继光先生考证赵琦是受兰玉一案的牵连而被诛。
明代赵氏最显赫人物,要数封为会川伯的赵安。
赵安是赵琦的堂房弟弟,受了赵琦牵累,被“谪戍甘州”。他在明永乐年间,向永乐皇帝进献许多马匹,得了临洮“百户”的职务。此后积极进取,为明朝做了许多要事。获得明王朝的充分信赖和任用。
他的主要劳绩是多次出使西藏。第一次是永乐四年。为朝廷与西藏地区的联系,社会的稳定,做了卓著贡献。另外他又是朝廷在西北边防的著名良将。与王骥、任礼、蒋贵等人,颉颃齐名。成为边防柱石,同瓦制、鞑靼等蒙古部落长期作战,以“勇敢有将略”而称著,积功甚多。
由于赵安为明王朝立下无数汗马功劳。有明英宗正统五年,被封“会川伯”爵位。赵安在《明史》中有传记,封爵事在《明史〃功臣表》记载。明英宗年号“正统”共十四年。在此十四年中,除了承袭先辈爵位的几位“侯”外。因功封爵,最高的爵位是“伯爵”,一共封了十位。也就是说,当年的赵安,属于明王朝“正统”十四年中封爵最高的十人之一。从个人立功看,应是最拔尖的人物之一。在册封的同时,还被赐予“免死铁券”。这在当时是一种殊荣与特权。
赵安是一位极其坚毅的人,从明洪武二十六年(1 393年)谪甘州,到明正统五年(1 441年)封伯爵,其间经历了四十九年。他忍辱负重,不悲观,不厌世,积极向上,寻找良机,报效朝廷,经漫长的磨练,终于脱颖而出。完成了他的罪人到功臣的蜕变过程。
赵安中兴,他的后代世袭临洮卫指挥使之职,成了明清两朝数丰提间雄据陇右的土司世家,又是众土司的“九土之王”,也有说“五土之首”的大土司。权势显赫。世系锦长。其土司联位世袭有十八代二十一人。赵氏子孙功绩大多以武功称,官秩多在二品、三品之间。为西北地区的稳定,曾有诸多贡献。
赵氏土司,从明代算起,共历明、清、民国五百五十七年之久。往前推溯,从木征归宋算,约有九百多年。从口角斯口罗称王建吐蕃国,及其子孙占有陇右临洮、渭源诸地,做为部落首领算,大约有一千余年。归宋以来,所封爵位有王、公、侯、伯等。如此绵长旺发达的世家体系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
明赵安免死铁券铭文
维正统五年岁次庚申七月辛丑朔越二十二日壬戍,皇帝制曰:“人臣以忠事为贤,人主以褒功为明,此古今之通义也。尔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赵安,以刚勇果毅为资,事我皇曾祖,多效功勤,继事皇考,益著边功。朕嗣大位,适西鄙未靖,命尔整饬边防,率师备御。乃能抒忠奋勇,斩首俘虏,厥绩茂焉。朕用尔嘉,特授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封会川伯,食禄一千石。乃与尔誓:除谋逆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免尔一死。呜呼!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其益逊乃志、持乃禄,朕无忘尔功,尔亦无忘朕训。常以暇逸,怀其艰难;常以戒惧,保其富贵。慎哉!钦哉!惟克永世。背面文字:“若犯死罪,初犯,将所食禄米全不支给。”
临洮赵土司最后一代 岷州赵土司族谱篇三
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
内容摘要: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作为我国土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区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相互妥协的产物。在藏族地区施行土司制度,加强了藏区、佛教与中央政府之间的联系,既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藏族地区的统治与管理,也有利于藏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宗教文化的保护,对藏族地区的历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字:藏族地区 土司制度 佛教 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
2002年,根据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上映后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其社会反响不言而喻。该小说于2000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亦可见其文学价值之大。《尘埃落定》通过对康巴藏区麦其土司家族两代人人生经历的描写,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为我们揭开了土司制度下藏民们的生活状况,同时也揭示了土司制度走向衰亡的历史必然。也是从看过该剧后,我便对土司制度,特别是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土司制度及藏区概括
1、“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用来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其义在于羁縻勿绝,仍效仿唐代的“羁縻制度”。政治上巩固其统治,经济上让原来的生产方式维持下去,满足于征收纳贡。因此它是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压迫少数民族的制度。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开始于唐代的“羁縻制度”,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结束于20世纪50年代,长达一千多年。土司制度是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各民族统治阶级互相联合、斗争的一种妥协形式。在土司统治下,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产生仇恨和战争。
藏族地区,简称藏区,意为藏族生活居住的地区。我国的藏区按照地形和地域特色主要分为卫藏地区、安多藏区和康巴藏区三个主要的藏族文化区。藏族地区占有我国版图的西南大部及西北一部,是我国除汉族文化区外最大的少数民族文化区。藏区较好的保存了藏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为深入研究藏族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二、藏族地区土司制度概括
土司制度在产生之初并不是就是为解决藏族问题而设立的,而是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而设立的。在藏族地区比较普遍而有力的政治制度是僧官制度,即通过佛教首领或者僧侣来统治人民的制度。之所以僧官制度普遍而有力,则是因为在藏区,可以说是全民信教,而且对于僧侣具有较高的崇敬感和信任感,同时由于僧侣以研习佛法为主,以此僧官制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可施行性。虽然说土司制度在藏区也有所施行,但是施行的力度和广度是不尽相同的。在卫藏地区,由于佛教各派别的大型寺院多汇聚于此,佛教对民众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该地区的土司数量明显少于另外两个藏区。在康巴藏区和安多藏区,由于离汉族文化区较近,深受汉族政治文化的影响,距离统治中心也要比卫藏地区近,同时有不少其他少数民族与之杂居,因此在这两个藏区的土司制度就比较发达,拥有众多的土司。这两个藏区土司的政治性色彩也比较浓厚,佛教对于政治的影响力也较弱,但是土司与佛教、中央政府之间还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藏族土司的职权
土司制度是中央政府为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和管理,与地方政权相互妥协的产物,因此,土司拥有一些汉族地区流官所不具有的特殊职权。作为土司制度的一部分,藏族土司的职权与其他少数民族土司的职权大致相同。
在明代时,土司是该区域内的最高管理者,在中央政府的官位称谓为土百户长、土百户、土知府等,土司人选一般为当地的大族,由中央政府或各地州府的册封文书或信物,并每年领受朝廷俸禄。藏区土司实行世袭制,一般为“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与中央政权皇室贵族传承方式相似,这是它与其他政治制度最明显的差异。土司拥有自己的官吏体质,一般以管家协助自己管理各种事物,另外拥有大量更低级别的管理人员管理更小的行政单位。藏区地区的文明程度较低,存在大量的农奴,藏族土司就相当于该地区的“土皇帝”,享有其管理区域内的生杀大权。同时,其还享有该区域的财政税收、军事等特权,各土司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战时可随朝廷出征,以此获取封赏或升迁。
2、藏区土司与寺院的关系
藏族是一个信仰佛教的民族,虽然各教派的教义不同,但是佛教在藏民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作为藏民的一部分,藏族土司也多是虔诚的佛教徒。藏族地区散落着数以千计的佛寺,僧侣人数众多,宗教生活是藏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虽然土司在该地区享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但是人民的思想却是由僧侣和佛教统治的,也包括土司本人。因此,土司对于其管理地区的寺院多给予优待,不仅为寺院捐赠大量的粮食和钱财,还为僧侣提供安全保护,以此来换取僧侣对于其统治的支持。藏区的土司与寺院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少有的。
3、藏区土司与僧官
僧官与土司都是藏族地区管理人员,两者共同组成了藏族地区政治统治的主体。不同的是僧官为寺院管理,土司为家族管理。僧官除具有与土司相同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外,还在思想信仰上管理着当地人民,这是土司所无法触及的。但是土司制度较僧官制度更具先进性,其更接近于封建制度统治形式,更有利于加强藏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促进藏区的开发和管理。
4、藏区土司与中央政府
土司制度作为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相互妥协的产物,其具有较强的政治独立性。藏族土司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在地方享有军事特权,常常彼此征伐,然而中央政府紧紧依据当地习俗给予物质上的处罚,可见中央政府对于藏族土司管理的乏力。但是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藏族土司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各藏族土司都委身与中央政府,接受其统治,并以此为自身寻求更多的利益。地方土司在历史上曾尾大不掉,中央政府也曾因此进行过“改土归流”,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改土归流”的地区大多为靠近汉族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对于藏区的“改土归流”是很少的,可见藏族地区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四、对藏区土司制度的评价
对国家而言,在藏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具有一定的无耐性和进步性。在藏区的一部分地区实行土司制度,能够限制僧侣日益增强的势力,保证国家的统一。同时,土司制度的实行,实际上是对藏族社会的以此重要改造,将较为先进的土司制度引入藏区,有利于加快藏族的封建化进程,从而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其统治。此外,中央政府将军政大权下放给土司,能够有效地利用土司来巩固边防,防范外族势力入侵。同时,土司制度其实是一种“以夷制夷”的方针,能够消弱
藏族人民的反抗意识,有利于藏区的社会稳定,从而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
对藏区而言,土司制度的实行促进了藏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总多方面的全面发展,促进了藏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然而各土司手握兵权,常常为一己私利而大动干戈,造成大量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给藏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土司在其辖区内作威作福,给下层农民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综上所述,藏族地区的土司制度作为我国土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区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相互妥协的产物。在藏族地区施行土司制度,加强了藏区、佛教与中央政府之间的联系,既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藏族地区的统治与管理,也有利于藏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宗教文化的保护,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其对藏族地区的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书目:
1、龚荫 《中国土司制度》
2、贾宵锋 《藏区土司制度研究》
3、陈绍举 《土司制度的建立及其历史贡献》
临洮赵土司最后一代 岷州赵土司族谱篇四
《赵氏孤儿》的故事本来就很俗2010年12月08日 13:46:50
陈凯歌的《赵氏孤儿》才一上映,果然不出所料,叫好声渐渐的就弱了下来。之所以不出所料,并不是对陈凯歌有什么偏见,而是觉得,在现在的中国之文化背景下,要出现一部有深度的文化作品,难于上青天。小说如此,电影亦如此。
推荐阅读:
《哈姆雷特》与《赵氏孤儿》:
陈凯歌其实并不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优秀导演。当年他的成名作《黄土地》得奖的时候,许多电影院里观众了了无几人,究其原因,故事讲得太枯燥。后来的《大阅兵》,故事讲得也很糟糕。唯一把故事讲成功的,是《霸王别姬》,那是因为小说的原作者是香港作家。
陈凯歌的《无极》之所以输给了恶搞《无极》的小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因为《馒头》的故事讲得比《无极》有趣多了。看电影,大多数人是来看你讲故事讲得如何生动的。从这点上来说,张艺谋的故事,基本上讲得就比陈凯歌动听多了。陈凯歌有艺术功力,却没有讲故事的才能,如果他能够得到一位擅长讲故事的高手辅助,那么他的导演才华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反之,他的导演能力就一直会被蹩脚的故事所束缚。
这一次,陈凯歌为了把故事讲得有趣一点,专门找了一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作素材,不是靠那种蹩脚的编剧吹出来的蹩脚故事了。但这故事的历史,已经不太适合这个现代化的时代了。从故事本身来看,《赵氏孤儿》其实是一个很俗气的故事。能把这样的故事讲好的大陆人应该是不多的。中国的影视界一直不重视编剧的地位,其实影视剧要把故事讲得完美,离开了专业的编剧是不可能的。张艺谋不愿意把讲故事的钱分给编剧分享,自己来讲故事,结果把《英雄》、《满城尽是黄金乳》等的故事讲得令人大倒胃口,《英雄》于是和《无极》不争第一,只争更二。
为什么大陆人讲不好《赵氏孤儿》的故事呢?因为没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深受儒教文化毒害的大陆文化人,其思想高度,还没有超出春秋时代留下来的文化典籍。
你想,赵家被灭门后,赵家的二个门客为了保护赵家唯一留在世上的一个婴孩,一个叫程婴的门客献出了自己的孩子,另一门客则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活下来的的程婴还要背着叛徒的骂名,把赵家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古代人这么做,的确很了不起,甚至可以说是伟大,但现时代要是仍然把这样的事迹当成是可歌可泣的故事,则未免愚昧。用自己的孩子的生命换来赵家孩子的生命,救一人杀一人,哪点值得歌颂?
虽然我们并不能够要求古人有现代思想,但现代人拍古代电影,最终还是为了拍给现代人看的,这程婴如此愚忠,现代人难以和他产生共鸣。在程婴把自己的孩子献出去的同时,程婴的行为就和现代人的思想产生了一道鸿沟。这鸿沟,如果只是把程婴救孤的故事简单的讲一遍,是难以填平的。因此《赵氏孤儿》也许可以圈点钱,但评价一定不会高。
如果有谁可以把《赵氏孤儿》的故事用《罗生门》的角度来讲一遍,那么《赵氏孤儿》的故事就有趣多了。程婴用自己的孩子换下了赵家的孩子赵武的生命,历史书上都这么说,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呢?假如有人怀疑程婴献出的那个孩子才是赵家的那个真赵武呢?假如活下来的那个赵武其实是程婴自己的孩子“程武”呢?那样讲故事的会怎么样呢?用现代科技,当然只要查一查dna就可以了。但古代没有nda检查,最后活在世上的赵武,到底是赵武还是程武呢,真相只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程婴。也就是说,讲故事的重点不是放在程婴救孤上,而是放在这“赵氏孤儿”到底是谁这一点上,故事才更有现代感吧?
千万不要以为掉换婴儿的故事只是现代人才会有的想法。讲宋代的故事,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和“掉换婴儿”有关。而更早得多的战国时代,有秦始皇的身份疑惑。秦始皇本来是秦庄襄王的儿子,但许多书上却认为,秦始皇其实是吕不韦的骨血,虽然说古人也
知道“十月怀胎”的道理,但牵涉到秦始皇的来历,很多书上却都说秦始皇的母亲怀胎了他十几个月。由此看来,假如有人怀疑赵武的真实血脉,理论上也是可能的。
《赵氏孤儿》如果能够把赵氏孤儿长大后报仇的简单故事,讲成程婴抚养的孩子,除了程婴自己,却没人知道他是谁的故事,也许才更吸引人,更有现代感吧?
临洮赵土司最后一代 岷州赵土司族谱篇五
赵氏起源
一、华夏起源
二、赵姓概况
三、赵姓得姓始祖
四、赵姓起源
五、赵姓史料
六、赵国历史
七、赵国政权
八、赵姓迁移史
九、赵姓名人
十、赵姓楹联典故
十一、赵姓郡望堂号
十二、赵氏格言
十三、赵氏世系
十四、赵氏图腾
十五、当代赵氏人口分布
十六、建谱概念
目录
华夏起源
赵姓概况
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赵姓是嬴姓十四氏之一,赵氏之先出于颛顼帝,周穆王时造父为御,攻徐偃王,大破之,以功封赵城,子孙因氏焉。
赵姓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秦、赵祖少昊氏,以少昊为白帝,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只。至汉唐宋明,则于立秋之日祀白帝于西郊。明朝仍延续其祀,于少昊之虚曲阜祀少昊。
赵姓起源
一、出自嬴姓,周穆王赐赵城,因邑为姓。
根据《姓纂》记载:“帝颛顼伯益嬴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以为氏。”
由此可见,最初以赵为姓的人,是颛顼帝的子孙造父,他以善于驾御,于周穆王的时候,得到了赵城这个地方为封地,就以封地的名称做为自己家族之姓,而世代相传下来。当时的赵城,现在的位置大致是在山西省赵城县西南。后来,这个家族曾繁衍到天水(今甘肃省)、南阳(今河南)、金城(今甘肃)、下邳(今江苏)、颍川(今河南)一带。
据历史记载,赵姓的血缘祖先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少昊金天氏。传说,少昊的女儿女修因吞玄鸟卵而生皋陶。皋陶的第十四世孙造父生活在周朝,因善于驯马和驾车,深得周穆王的宠爱。后由于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乱中及时驾车护送周穆王回京城,周穆王就赐给造父赵城(在今山西洪桐)作为封邑,造父的后世子孙以封邑赵城作为姓氏,形成赵姓。由此,中华民族姓氏大家族中最早的一支——“赵”姓形成。其后在战国初年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赵氏是我国六大姓氏(李王张刘陈赵)之一,有“王张李赵遍地流(刘)”的说法。
二、两度立国,皇帝赐姓。
到了宋代,随着赵姓王朝的建立,赵姓的地位更为显赫,且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宋朝时300多年,有18位赵姓皇帝。北宋太宗时,党项族拓拔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宋神宗时赐木荣姓名赵思忠;宋哲宗时赐河湟羌族隆赞青唐陇拶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丁受赐姓名赵怀义;辽政权光禄卿马植因有功于宋室,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南宋朝廷赐他姓赵。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尤以宋朝为最。犹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亲赐,据明弘治二年(1489)碑记,当时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等十七姓,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加入中国籍的犹太医生俺诚,以“奏闻有功,钦赐赵姓”。清朝康熙年间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赵泱乘也是犹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对归顺的蒙古贵族宽大优待,分别赐予汉族汉名以示褒扬。有个蒙古贵族其巴图,受赐名叫赵忠美,他们后代也就姓赵了。在古代,一人受赐国姓,举族以其为荣,全体族人均改姓国姓,这极大地扩充了赵姓人口。
三、少数民族改姓赵氏。
随着历史发展,本为汉姓的赵姓,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时云南白蛮部落、唐代胖柯蛮等中也有赵姓。如西汉匈奴人赵安稽,越族人赵光;五代白族人赵善政;元代蒙古族人赵国宝,藏族人赵阿歌昌;南宋瑶族人赵瑞封;清代壮族人赵克广、赵荣正、赵荣章等。辛亥革命后,满族爱新觉罗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塔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姓者。此外,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不少。
赵姓史料
据《史记》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之忘归。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青铜甬道铭文》载:“公元前960—前941年” “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徐国始强,率九夷攻周西至河,穆王驰师救周,与楚联合伐徐,逐徐偃王至彭城以北。”穆王十七年即公元前960年,造父为穆王御。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赵城后,以邑为氏,这是赵姓由来。
《姓纂》记载:“帝颛顼伯益嬴姓之后,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赵城,因以为氏。” 《史记·赵世家》载:“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乐之忘归。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而为赵氏。”
《史记·秦本纪》载:“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皆以造父宠,蒙赵城,姓赵氏。”
赵国历史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智氏的领地。
公元前437年,晋哀公去世,其子晋幽公继位。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23年,即晋烈公17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认为战国时代由此开始:“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赵国建国后,国土面积很小,人口也比不上其他大国,在地理上被多个强国包围,国势很弱,不得不经常向秦、魏等割地求和,并不断被林胡、楼烦骚扰掠夺。著名战例包括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攻打赵国,赵王只得以新近占领的中山国许以齐国以求救兵。齐威王帐下大将田忌用军师孙膑之计“围魏救赵”,在桂陵之战中战胜魏国。
赵国武灵王时期,赵国开始“胡服骑射”政策,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和单人骑兵战术,国力大强。赵于东北攻灭了中山国,西北打败了林胡、楼烦。在北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雁门(今山西忻州市代县)、代(今河北蔚县)三郡,并从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到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五原县修筑“赵长城”。
为了北抗匈奴,赵国开始修筑了赵长城。并派李牧仅率步兵5万、弓兵10万即平匈奴,且士兵多以边民为主。
赵武灵王在选定继位人的问题上犹豫反复,先立小儿子赵何为王,但后来封长子为代城君,后代城君密谋夺位。公元前295年,伏杀赵何时丞相肥义,代城君逃往武灵王行宫中,王叔赵成和李兑包围行宫,杀代城君,武灵王被围困在行宫中苦苦坚持三个多月后饿死。虽然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任用廉颇、蔺相如等能臣,然而秦国变法革新,逐渐超过赵国。
公元前262年,秦军55万与赵军45万战于长平,秦国使用反间计,使赵国以赵括替换了老将廉颇。赵国大败,三十万战俘被秦国坑杀。从此,赵国一蹶不振。
公元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将使用反间计使幽缪王杀李牧、司马尚。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攻赵,突破井陉口,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赵嘉逃到代城称代王,前222年代王降秦,赵国亡。
赵国政权
次序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谥号
赵烈侯
赵武侯
赵敬侯
赵成侯
赵肃侯 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幽缪王 代王嘉
姓名
在位时间
赵籍
前408年—前400年 ?
前399年—前387年赵章
前386年—前375年赵种
前374年—前350年赵语
前349年—前326年赵雍
前325年—前298年赵何
前298年—前266年赵丹
前265年—前245年赵偃
前244年—前236年赵迁
前235年—前228年赵嘉
前227年—前222年 年数
备注
前403年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称“赵侯 ” 13
又作“赵武公”,并未真正称侯,亦未更元
前323年称王,不久去王号,一生不再称王
即位当年改元
前228年秦灭赵,兄公子嘉自立为“代王 ”
前222年,王贲攻代,掳代王嘉
赵姓迁移史
先秦时期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秦汉时期
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赵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
西汉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西南),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
两晋南北朝时期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内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数民族)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这支赵姓从代又迁居洛阳。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徙居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天水西赵氏的一支迁居洛阳。北魏时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
唐代
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
两宋时期
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宋太宗赵匡义即位,并未按照赵匡胤生前拟定的“金匮之盟”的约定,将皇位传给魏王赵廷美,导致赵廷美阴谋篡夺皇位,阴谋败露后,魏王赵廷美被免除开封府尹一职,留守西京(今洛阳)。由此赵廷美一脉暂牵往西京。之后赵廷美暗中又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此事败露之后,宋太宗于雍熙元年(公元984年)将魏王赵廷美降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后不久,魏王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济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青城等地。
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迁蔡州。
元代至清代
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生,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后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明末,闽粤等地的赵氏族人陆续迁到台湾、南洋,更有人漂洋过海,移居到欧美各国。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赵姓形成了以东南亚和美国为主的两大聚居地。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赵姓名人
赵匡胤:本为后周大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为帝,建立宋朝,立国三百年,使赵姓的宗族声望达到最为辉煌的时期。赵文渊:北周著名书法家,擅长楷、隶书。当时碑文多是出自其手,又在西魏时奉命编订了一部《六体书法字典》。赵胜:平原君,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是赵氏有史以来最富盛名的人物。赵雍:即赵武灵王,他提倡“胡服骑射”,始创骑兵,这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进步。赵之深:清代“西冷八家”之一。
赵之廉:清代杰出书画家、篆刻家。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清末三大画家”。赵翼:明代史学家、文学家。长于史学,考据精赅,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家。精于正、行书和小楷,其笔法园转遒丽,人称“赵体”。赵云:三国时蜀国大将,为“五虎上将”之一。
赵公明:封神榜中被神化的人物,相传在秦时得道于终南山,人称“赵公元帅”,被奉为“武财神”。
赵普:蓟(今北京市西南)人,北宋初期的贤相,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
赵戴文:山西五台人,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民国时任国民党山西省主席。
赵登禹:山东菏泽人,国民党二十九军师长,长城抗战血战赤峰口,芦沟桥事变后,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壮烈捐躯,是抗战中最早牺牲的中国军队高级将领之一。
赵树理:山西沁水人,当代著名作家,著有《三里湾》、《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其语言朴实生动,多反映当时新农村生活。
赵元任:天津人,当代语言学家,通晓中、英、德、法等多种语言,诸多领域,颇有建树,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著述颇丰,有《中国语入门》、《现代吴语的研究》、《语言问题》、《赵元任歌曲选》等。赵宣子:名盾,春秋中期晋国的正卿,是晋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政治家,赵国的先祖。
赵简子:名鞅,春秋后期晋国杰出的政治家,赵国的奠基人。
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期晋国政治家,与其父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在位期间打败了强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赵奢:赵奢,赵国宗室名将,善用兵,因功被“封马服君”,成为汉族马氏大宗的始祖。
赵政:即秦始皇,杰出的政治家,秦朝的建立者。在位期间任贤用能,终翦灭六国,统一四海,被后人尊为“千古一帝”。
赵佗:秦朝著名将领,后南下百越,建立南越国。
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昏庸,丧权辱国,被俘后禁于金国,艺术上却卓尔不群,曾创立宫厅院体画派,其书法被称为“瘦金体”。赵尔陆(1905-1967)山西省崞(今原平)县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8团特务连党代表,中央苏区红一纵队教导队党代表、第二支队支队长,红四军第29团团长,红四军军需处处长,红一军团供给部部长,前敌指挥部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晋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张家口第五小组中共代表,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华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二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二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国家经委副主任,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兼国防工业政治部主任。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赵镕(1899-1992),字伯陶,云南省宾川县彩凤村人。1919年在昆明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赴广州投身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1924年在拱卫军任参谋。1926年入朱德创办的南昌军官教育团任副官、书记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总部军需员,红12军经理部会计科科长,红9军团供给部部长,红四方面军供给学校校长,红32军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供给部副部长,冀热察挺进军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副部长、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驻涞源办事处主任,晋察冀军区兵站部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后勤运输部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顾问,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3 岁。
赵启民(1910-1997)陕西省蓝田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西泾阳游击队第三中队队长、红26军第二团排长、三团副连长、连政治指导员、78师参谋主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科长、延安县军事部部长、红宜延军分区代司令员、独立第二团团长、独立师第三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参谋长、第五支队参谋长兼十团政治委员、新四军二师五旅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代政治委员,第七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34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兼国防科委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2月7日因病逝世,终年87岁。
赵杰(1913-),又名赵东斌,河南省商城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12师34团营部书记,团供给处政治指导员,红九军第25师25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27师80团作战参谋兼特务营营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部作战参谋,江北指挥部作战参谋,第4支队司令部参谋、副参谋长,新四军第2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第5师13旅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参谋长、第6纵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4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7兵团兼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副主任、主任、副司令员,志愿军装甲兵第一指挥所副司令员、主任,坦克3师师长,志愿军坦克兵司令员。率部参加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回国后,任浙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南京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赵俊(1915-1994)原名赵诗元,安徽省六安市人。1929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少年先锋队,参加了当地的打土豪劣绅活动和六霍起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3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华民族解放少先队分队长,六安县政治保卫局审讯科科员、副科长,红四方面军12师34团营部书记,第34团供给处政治指导员、团作战参谋,红9军25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侦察科科长,第27师80团作战参谋兼特务营营长。参加了鄂豫皖、川□苏区的反“围剿”和苏家埠战役及长征。抗日战争初期,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历任新四军军部作战参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作战参谋,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参谋、副参谋长,新四军第2师参谋处处长,淮南军区路东军分区参谋长,新四军第5师13旅参谋长。参加了开辟淮南抗日革命根据地和挺进敌后反摩擦、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渤海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华东野战军10纵参谋长,第6纵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4军参谋长,参加了中原突围、泰安、孟良崮、济南、豫东和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历任浙江军区兼第七兵团副参谋长、参谋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副军长。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回国后又参与指挥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任浙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毕业,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1月因病逝世,终年79岁。
赵峰(1914-?),原名赵世钦,河南省泌阳县人。1932年到国民党部队当兵,两年后回家。1936年为共产党做地下交通工作,1937年参加豫南红军游击队任卫生员。1938年任新四军第四支队8团队军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任第五支队10团卫生队队长,1940年任10团1营营长。1941年任第二师5旅司令部作战参谋,第14团参谋长,1942年任15团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到东北任东北松江军区哈东军分区独立1团团长,独立2师1团团长,第四野战军49军145师433团团长、师参谋长。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任广西军区钦廉军分区副司令员,第48军146师师长。1952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任越南军事顾问团顾问,1956年回国,任第26军副军长、军长。1978年到1983年任山东省军区司令员,1979年到1983年任山东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赵鹤亭(1914-199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骑兵连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骑兵排长,八路军东进纵队骑兵大队政治教导员,特务营营长,冀南军区特务团团长,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第3军分区32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2纵5旅副旅长、鄂豫军区第4军分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50军148师副师长。参加了上党、邯郸、鲁西南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148师副师长、代师长、师长。参加了第一至四次战役,1951年50军第二次入朝作战,参加了朝鲜西海岸攻岛作战和西海岸反登陆防御。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副军长,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2月5日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76岁。
赵姓楹联典故
四言联
系承造父;望出太原。
——全联典称造父为颛顼帝裔孙伯益十三世孙。
日联冬夏;雪梦罗浮。
——上联典出《春秋·贾季》,称赵衰为冬日之日,赵盾为夏日之日;下联典自隋朝赵师雄冬日过广东罗浮山遇一美人共饮,醉卧而醒,见身边乃梅树一株。
中令世泽;半部家声。
——上联典出宋朝赵普曾为中书令;下联典自赵普有“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太宗致太平”之说。
风高琴鹤;图绘麒麟。
——上联典出宋朝赵抃政清廉简易,知成都,一琴一鹤相随;下联典出西汉赵充国图绘麒麟阁之事。投书饮泣;留履遗爱。
——上联典出晋代赵至,少时诣师受业,闻父耕叱牛声,乃投书饮泣曰:我小未能奉养,使老父不免勤苦;下联典自明代赵豫,官松江知府,及去,老幼攀辕,留一履以志遗爱。
图麟世泽;金城标美。
——上联典出西汉赵充国图绘麒麟阁之事;下联典以七十余岁高龄,驰马金城。后罢兵屯田,振旅而还之事。金城标美;玉尺流徵。
——上联典出西汉赵充国,以七十高龄驰马金城,招降破敌;下联典自唐末赵光逢,以文行知名。时人以其方直温润,称之为“玉尺界”。
天潢华胄;德孝世家。
——上联典出宋代皇族为赵姓;下联典自宋太宗长子(太子)赵元佐玄孙朝请大夫江阴郡守赵世鹏后裔赵孝子事,及该支赵氏历代为地方多行善事之事。
派衍天潢;家传清节。
——上联典出赵匡胤为北宋开国皇帝;下联典自北宋赵抃,谥“清献”。箕骑天上;丝绣平原。
——上联典出南宋赵鼎,自题铭旌曰:“自骑箕尾归天上,乞作山河壮本期。”;下联典自赵胜,号平原君,礼贤下士。唐代李贺有诗云:“买丝绣作平原君。”
冀州世泽;天水人家。
——上联典出赵氏来历,西周赵父为周穆王驾车,去西方巡狩(传说去会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因徐偃王反叛,造父驾车日驰千里,得以大破徐偃王,赵父被封于赵成(今山西洪洞县),古代称冀州;下联典自赵氏郡望天水郡。
六言联
手持半部论语;胸罗数万甲兵。
——上联典出宋代大师赵普,世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下联典自南宋名相赵鼎,有《忠正德文集》。古为帝王华胄;今有琴鹤世家。
——清代文学家赵申乔撰(曾任何处官职待考)
——上联典出宋代赵姓氏皇帝后裔;下联典自宋朝殿中侍御史赵抃,清贫如水,只有一琴一鹤。清代赵翼《奉命出守镇安诗》:“剧郡剑牛觇史绩,傅家琴鹤本官箴。”现代革命家赵世炎故居中堂门匾“琴鹤世家”四字,即本此。
但愿民安若堵;何妨署冷如冰。
七言联
建宋光邦称雄主;工收擅画树大家。
——上联典出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下联典自元朝赵孟颊。常山骄子英雄胆;松雪道人绝妙书。
——上联典出三国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的常山赵子龙;下联典出元代赵孟颊。发棹唱持楫请命;推针绝绣帛成图;
——上联典出春秋晋国赵简子;下联典自三国孙权夫人赵氏。江上飞云来北固;湖连沧海欲东游。
——清代书法家、篆刻家赵之谦撰。跨虎执鞭号元帅;舍身抗日称英雄。
——上联典自传说中武财神赵公明元帅;下联典自抗日英雄赵一曼。
七言以上联
灵爽永护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
——三国蜀山名将赵云庙联。积善有徵,受德之佑; 笃心自守,与道合符。
——清代金石学家赵魏撰。虽有周亲,不如我同姓; 谁为宋远,率乃祖攸行。
——上联典出赵姓始祖得率于周穆王,赐予赵成;下联典自宋代皇帝之赵姓。乃祖曾将半部论语治天下; 后人当以千秋俎豆祭堂前。
——全联典出北宋军事谋略家赵普。
陛锡铜符,京兆之风裁夙振; 门迎珠履,平原之誉著昭宣。
——上联典出西汉赵广汉,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廉明有威;下联典自战国时赵国宗室大臣赵胜,即平原君,养士三千,下皆着珠履。
八百年聚族于斯,宋室同传宗室表; 二千石分符到此,明州来拜润州祠。
——赵佑宸撰 江苏省镇江赵氏宗祠联。定天下致太平,除非汉帝唐宗,谁堪伯仲; 说本来论当世,好似巨川大日,各自东西。
——佚名撰
祠溯南迁,踵世爵八传,有农部高文、太常恩敕; 门开东向,俯平原三面,见榜山叠翠、剑海回澜。
——赵藩撰 云南省剑川赵氏宗祠联。
赵姓传说。
一、赵氏孤儿
春秋时代,赵盾辅佐晋襄公,晋日益富强。晋襄公死后,其子灵公继位,荒淫无道,残害臣民,赵盾屡次进谏,灵公不仅不听,反而怀恨在心,派鉏鏖去刺杀赵盾,赵盾不得已而出逃。后来赵盾的兄弟赵穿发动政变,杀了灵公,拥立襄公的弟弟即位,为晋成公。
这时赵盾又被请回来,主持朝政。他的儿子赵朔娶了成公的姐姐为夫人。成公死后,儿子景公继位。大夫屠岸贾原是晋灵公的庞臣,一贯助纣为虐,对赵氏早就恨之入骨。他对景公说:“灵公遇难,祸首是赵盾,以臣弑君,应当灭族。”这时赵盾已死,景公就把赵朔一族全部杀死。赵朔的妻子因系公主身份,幸免于死。她躲到王宫,生下遗腹子。
屠岸贾听说后,到宫中搜索,想斩草除根。公主把婴儿藏在裤子里,屠岸贾没有搜着。赵朔的两个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知道屠岸贾决不会就此罢手,他们决心把赵氏孤儿救出来。公孙杵臼问程婴:“扶立孤儿与殉死哪个难”,程婴回答“死容易,扶立孤儿难”,公孙杵臼说“你受赵家厚待,就尽力完成难的,我担当容易的,让我先死”。
于是二人定计,买了别人一个婴儿,由公孙杵臼抱去藏起来,然后程婴去向屠岸贾“告密”,说赵氏孤儿在公孙杵臼处。于是公孙杵臼抱着那个婴儿被屠岸贾的手下搜到并处死,而于此同时程婴趁机偷偷跑到王宫,抱出赵氏婴儿,躲到偏僻的山林里抚养长大,取名赵武。
十五年后景公得了重病,让卜者占卜,卜者说生病的原因是错杀了功臣。大臣韩厥一向和赵氏关系亲密,此时便趁机向景公说:“赵氏世代有功,被错杀灭族,老百姓都为之不平,应当恢复名誉,给予重用。”于是景公听了韩厥的话,派人把赵武和程婴接进宫来,让赵武继承了赵氏原来的俸禄、封地。赵武又奉景公之命,杀死了屠岸贾。
到赵武长大成人报仇血恨后,程婴说:“当时许多人以身殉职,我不是不能死,而是我想保护赵氏的后代,现在我应随公孙杵臼他们去了。”完后就自刎了。
二、韩赵魏三家分晋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原的晋国智家的大夫智伯瑶对另三家的大夫,即赵武的曾孙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道:“晋国原味中原霸主,现在被吴越夺去了霸主的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们每家割出一百里土地和人口。”
三家都知道智伯瑶的野心,但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和魏桓子先后吧土地和人口割让出来,只有赵襄子不割让。赵襄子向智伯瑶道:“土地是上一代留下来的遗产,说什么也不能送人。”智伯瑶对赵襄子怀恨在心,马上命令韩魏两架出兵,三家攻打赵家。赵襄子自知不是对手,急忙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不久智伯瑶带着三家军队将晋阳团团围住。赵襄子对士兵道:“只可坚守,不可交锋。”每当三家军队攻城时,晋阳士兵就以弓箭将三家士兵打退,如此,晋阳坚守两年。
一日智伯瑶带着魏桓子和韩康子查看晋阳地形,决定掘开晋阳城东北的晋水,将晋水分水西南,直达晋阳。并在上游筑堤,正值雨季,智伯瑶命人掘开堤坝,大水冲进新挖的晋水的小河道,淹没晋阳城。
百姓被淹,爬到屋顶避难,在屋顶上悬挂锅灶做饭,恨透了智伯瑶。一日,智伯瑶三人查看水势,智伯瑶道:“原以为晋阳是多么坚固的城池呢,现在不也快完了吗,原来大水可以灭掉一个国家。”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他们害怕有朝一日智伯瑶用同样的方法灭掉他们两家。
晋阳被困,越来越危急。赵襄子对门客张孟谈道:“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就要保不住了。”晚上,赵孟谈悄悄出城,会见韩康子和魏桓子,陈说利害,并约同一起出兵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立马认同。
第二日晚,三更刚过,智伯瑶睡梦中被喊杀声惊醒,发觉自己全身,连同整个兵营已经被水淹没,以为是河坝决口所致,忙叫人抢修,这时,水势越来越大,水面上,韩赵魏三家士兵在韩康子、赵襄子和魏桓子的带领下,使着小船一路杀进智伯瑶的军营,将智家士兵杀死不计其数。智伯瑶也被擒住所杀。
接着,韩魏两家要回自己割让的土地和人口,并且三家平分了晋国的土地。公元前403年,三家使臣到洛邑东周烈王,三家正式被封为诸侯,与齐楚燕秦四国一起,走上了战国七雄兼并的道路。
三、宋朝的建立
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年少只有七岁,因此当时政治不稳。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当时主政的符太后乃一介女流,毫无主见,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后屈尊求救于宰相范质,皇室威严荡然无存。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危难,不料赵匡胤却推脱兵少将寡,不能出战。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几天后,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今河南开封),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赵匡胤将做天子,这个谣言不知是何人所传,但多数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谁也不敢相信,却已慌作一团。赵匡胤此时虽不在朝中,但东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而且这也是他的杰作。周世宗在位时,他正是用此计使驸马张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而由他接任。赵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夺走,所以他们的疑心很重。这次故计重施,是为了造成朝廷的慌乱,并使他的军队除了绝对听命于他外别无他路。
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离开都城,夜宿距开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兵变计划就付诸实践了。这天晚上,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将士的兵变情绪很快就被煽动起来,这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后改名光义即宋太宗赵炅)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一件事先准备好的皇帝登基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刚醒来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遂拥立他为皇帝。赵匡胤却装出一副被迫的样子说:“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拥立者们一齐表示“惟命是听”。赵匡胤就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守备都城的主要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当时在开封的后周禁军将领中,只有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在仓卒间想率兵抵抗,但还没有召集军队,就被军校王彦升杀死。陈桥兵变的将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即后来的宋太宗)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建立了赵宋王朝。
四、泥马渡康王
传说北宋末年,时为康王的赵构赴金营为人质,金兵押其北上,途中赵构逃脱,逃至磁州时,夜宿崔府君庙,梦见神人告知金兵将至,赵构惊醒,见庙外以备有马匹,遂乘马狂奔。这匹马居然载着赵构渡过了黄河,过河后即化成了泥塑之马。
金兀术追击康王到夹江边,康王的马跳入江中,原是浮在水面上的,金兀术为何看他不见?因有神圣护住,遮住了兀术的眼,故此不能看见。康王骑在马上,好似云里雾中一般,不敢睁开眼睛,只听见耳中是呼呼地水响声。
不到一个时辰,那马早已经过了夹江。又行了一程,到以茂密树林处,那马将康王耸下地来,往林中跑去了,康王道:“马啊,你有心,再驮我几步便好,怎么抛我在这里就自己走了?”
康王一面想,一面抬起头来,见日色坠下,天色已晚,只得慢慢的步入林中。原来有一座古庙在此,抬头一看,那庙门上有个旧匾额,虽然剥落,上面的字仍然可以清楚的看出,却是五个金字,写着“崔府君神庙”。康王走入庙中,却发现一个马槽,槽内卧着一匹泥马,颜色却与骑来的那匹一模一样,又见那泥马湿淋淋的,浑身是水。康王暗自想道:“难道渡我过江的,就是此马不成?”想了又想,忽然失声道:“那马乃是泥的,若沾了水,怎么不坏?”言未毕,只听得一声响动,那马马上化了。
康王走上殿,向崔府君道:“我赵构身荷神力保佑!若果然复得宋室江山,那时与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也。”说了,就走下来,将庙门关上,在旁边寻了一块石头顶住,然后走进来,在神殿里睡着了。这便是“泥马渡康王”的故事。
五、崖山祭奠
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春,元军攻陷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威逼健康,长江防线奔溃,朝野大震,各界都希望贾似道能出征,结果宋军大败,贾似道被贬,在赴任途中被监押官郑虎臣所杀。德佑二年十一月廿日,常州沦陷,元军举行大屠杀。不久平江也告沦陷,临安人心惶惶。德佑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临安成立举行受降仪式。宋恭宗赵显正式退位,但赵显的弟弟赵是和赵昺被大臣保护逃出了临安。赵是在福州即位是为瑞宗,改元景炎(1276年)。但是,小朝廷内部斗争不断,景炎元年十一月,元军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陈宜中。张世杰护送赵是和赵昺乘船南逃,在海上行朝。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达雷州。四月十五日,年仅十一岁的赵是去世。陆秀夫与众臣拥戴赵昺为帝,改元祥兴(1278年)、在元军的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迁往崖山。元军在南宋汉人叛将张弘范领军紧追其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无力抵抗,全线溃败。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世人不耻张弘范,特于此立碑“宋张弘范灭宋于此”嘲之,宋朝至此宣告彻底灭亡。崖山一战,宋军估计阵亡十万,海上尽是尸体,身在元营的文天祥亲自目睹惨状,作诗云:“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南宋灭亡于此,千百年来,每到这一天,来自全国各地的赵姓人都会到此进行祭奠,以告万千英魂。
赵姓郡望堂号
一、郡望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
涿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平原郡:治所在山东平原。
汉阳郡 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
二、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赵氏还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涣”等为堂号。
赵氏格言
古圣贤垂教立言,班班典籍。即我朝圣祖仁皇帝御制广训十六条,凡所以准人情而后风俗者至明且切矣。人苟能以心体力行。范围不过,则在宗族为循良子弟。即在乡党为端品正人。无如世风不吉。习俗移人名节稍乖,即身再扰贻口实,可不慎与。语云:子弟之率不谨,由父兄之教未先。倘不训而罚,不几与不教而杀者等耶!兹于族谱既成,特编家训数则,另镌谱首。词不必精深,惟切于目用身家以及关乎伦常风化者,俾人人易知而易行,凡我族人,各宜致意,女常力业,操勤谨于当躬,正已修身,树仪型于后裔。焘子弟子景行,维贤于焉.光辉族党矣:
一、敦孝悌 孝悌者,百行之原也。孩提知爱本诸良能,稍长知敬原于善,何以狃于习俗,顿失初心。为子弟者不知孝,当体父母生我之恩情,不知悌,当思长上待我之友爱,诚能服劳竭力,奉养无违隅坐徐行,恭让而不懈,则一门之内,和顺雍容,孝悌敦,而人伦斯重矣。
二、睦宗族 自古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异姓尚敦亲睦,矧同族之入而漠不之顾耶。务使视如一体,疴痒相关,庆吊必互相往来,缓急必互为通义。鳏寡孤独,必为之哀矜;困苦颠连,必为之照顾。能与祖宗济一日子孙,即能与祖宗免一日忧虑。若乃各顾身家,视同宗如秦越,甚则每因小事,辄起纷争,则怨积日深,其不视如仇敌者几希矣。书日:“以亲九族。”尚其念之。
三、力本业 士农工商,均有常业,所贵恒心自励而各勤乃业耳。盖人有一定之胜境,不拘所肆何业,即随在可自致,立收其效。若乃既居于此,又慕乎彼,则此心一纵,遂不免怠忽其业矣,无何身人他歧,依然故我。业精于勤,荒于嬉。事虽勤于始,尤贵励乎终。皇天不负苦心人,尚须自勉之。
四、慎交游 交接之际,不可不慎。正人入室,所讲者好话,所行者画龙点睛事。则子弟之所见所闻,即不得引入邪僻。不然,习俗移人,贤者不免,况子弟之庸愚者众乎。语云:学好千日不足,学歹一时有余。丽泽求益,尚慎旃哉。
五、和兄弟 见弟之间,原称手足,言人之有兄弟,即一身之有手与足,断不得隔膜相视者也。何今之人见识浅狭,或因兄弟弱于我,或因食口多于我,加以妇言唆拨,遂日思析箸而各烟。甚至每因小事,入室操戈,同气参商。外人因而构害,拆篱放犬之弊可胜道哉。昔有张公艺九代同居,江州陈氏七百口共食,均是人也,何弗思之。
六、训子弟 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凡子弟无论智愚贤否,均当以读书为上。即或赋质不齐,亦须为之谋成,立慎择术,以为久远计。断不可溺于姑息,听其放浪形骸。盖入惟年幼,每令人怜,偶有过失,恒以无知恕之。不知中人之性,成败无常,若不预加防微,则骄奢淫逸,鲜有不为俗所染者。其至寡廉没耻,无所不为,不大贻祖父羞哉。须知水随器为方圆,影视形为曲直。有父兄之责者,可不慎与?又,教子读书,须趁光阴,不可太迟。世人常谓,太幼则无知,俟其稍长读一年算一年。不知既长,则外旷多端,虽读而终难刻骨。无怪乎三四年庸师之教,念一转而尽归乌有矣。惟其幼则嗜俗未萌,心无旁鹜,际引一片之灵机,加以严师之提命,启其颖悟,收其放心,则成童之年,自可判其优劣之性。曾思十二岁之庠,人岂一二年工课哉?顽子切勿诿以家道艰难,遂渐往荒误子弟而不教也。凡我族人,共体此意。
七、尚勤俭 勤俭乃居家之本。勤者财之来,俭者财之蓄。常见好闲之辈,似乎惰气天成,稍盈余,即喜丰而好胜。不思一时侈欲转囊空,悔何及哉。故不勤不得以成家,即不俭亦不可以守家也。冠婚丧祭,称家有无,衣食人情,随分自适。与其奢隋而终嗟不足,何若勤俭而常欣有余,为祖宗惜往日之勤劳,为子孙计将来之生业。语云:一勤天下无难事。又日:有钱不可使尽。愿后人其敬听之。
八、戒争讼 居家戒争讼。凡是非之来,退一步,让三分,自然少事。盖以汝既有包容之度,彼必生隗悔之心。若乃因微逞忿,忘身及亲不顾,颂家尽产与人斗讼,则是鹬蚌相持,渔翁获利。纵令侥幸得胜,而家资受累矣。于是,所用不足,势必称贷,宿债莫偿,势必鬻产。此讼之所以终凶也。圣语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其试思之。
九、遵法律 朝廷定律例,以惩愚顽。凡酗酒赌钱,奸淫强盗,及一切不法之事,示谕煌煌,极为严肃。倘自蹈非僻,不畏三尺之条,一经发觉,身陷囹圄。爰书不宥,乡论不齿,上辱父母,下累妻孥,终何益哉。纵不明法律之严,亦当知身命为重,与其追悔于事后,何若远虑于事前。
十、禁非为 人生斯世须趋正道,始为正人。乃有一等丑类,学习法打,包抢包牵,外逞豪强,心怀狡诈,每每恃能挟制,藉径刁唆,坏名分而不辞,犯王章而不顾。此等败行,大辱宗亲。凡我族人,均宜惕戒,‘毋游手好闲,而失本业;毋博弈饮酒,以废居诸;毋身陷不法,以身罹于刑章;毋肆态胡行,而见憎于乡党。修其身,安其分,勤其业,不居然秩秩之佳子弟哉。右(上)家训十则,言疏而意切,词短而情深,所愿与我族人常以履簿临深而共相规戒者也。夫齐家之道,端在修身;而招尤之机,悉缘放辟。与其临时而始悔前非,何弗怀刑而预为警惕。则诲尔谆谆者,不得听之藐藐也。若乃视家训为具文,以自行为天性,诚恐习焉不察,自以为是,而背议者纷纷矣。其亦知家人犯法,罪归家长之说乎?贤人正士为乡党模范者,族与知家人犯法,罪归家长之说乎?贤人正士为乡党模范者,族与增荣;匪僻凶残为乡党憎恶者,族亦抱辱。爰于既训之后,复申规戒之词,小则传房族以责悛,大则出公庭而惩凶究。凡我族人,各宜惕励。
赵氏世系
第1世:造父,为周穆王驾千里马回国都平乱,被周穆王赐予赵姓,为赵姓始祖。
第2世:叔观(宜父)第3世:赵璋(仲父)第4世:赵登(季父)第5世:尔成(公仲)第6世:赵高
第7世:奄父,名公仲。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宣王下令代姜戎,奄父認為條件不成熟,勸阻宣王出兵,宣王不聽。結果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王師大敗,宣王聖駕亦被打翻,在千鈞一發之際,奄父之子叔帶護駕突圍。宣王為感謝叔帶的救命之恩,任其為執政。奄父生叔帶。
第8世:叔带,公元前781年周宣王去世,他兒子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昏庸無道,到處尋找美女。趙叔帶勸他多理朝政。周幽王惱羞成怒,革去了趙叔帶的官職,把他攆出去了。叔带逃往晋国,被任为国卿。
第9世:赵麟(守仁),叔带之子。第10世:子丰(知义),赵云,赵麟之子。第11世:赵射(慧明),赵云之子。第12世:赵壮(公明),公明是叔帶下傳四世孫。生二子,有共孟,趙夙。
第13世:赵夙,趙公明次子。叔帶五世孫,造父十二世孫,事晉獻公。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趙夙受命率晉軍伐霍、魏、耿三國,建立戰功。因找出晉國大旱的原因是霍太山的神靈作怪,獻公賜趙夙耿地(故址在今山西河津縣南)。子趙衰。
第14世:赵衰(?—前622年),即趙成子,字子余,亦稱趙成季。春秋時期晉國之卿。生年不詳,卒於晉襄公六年(前622年)。趙氏於晉文侯時遷至晉國,六世而至趙衰。其父趙夙,已進入晉國的統治階層,在晉獻公時為將,曾率軍伐霍。生子四趙盾(宣子)、趙同、趙括(不是紙上談兵的那個趙括)、趙嬰齊。
第15世:赵盾(赵宣子),趙衰妻叔隗所生,即趙宣子,謚號宣孟,亦稱趙孟。春秋時晉國執政。趙衰謝世前兩年,趙衰子趙盾(趙宣子)已接任國政,為“晉正卿”,後建立了趙國。趙盾子趙朔。
第16世:赵朔(?—前597年,趙莊子)趙朔為下軍元帥,娶妻莊姬。因晉權臣屠賈之謀,趙盾全家被殺。得韓厥庇護,門客孫杵臼舍死,程嬰舍子相救,將趙朔遺腹子,隱匿在山西忻州孟山,又名程侯山撫養成人,名叫趙武,報仇誅屠族。這就是歷史上“趙氏孤兒”的悲慘故事。
第17世:赵武(?——公元前541年),即趙文子。春秋時晉國大夫,歷任新軍,上軍之將。晉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任晉國卿,代屠岸賈職,拜為司寇。生趙成。
第18世:赵成(赵景叔、赵景子),名景叔,即趙景子,生趙鞅。
第19世:赵鞅(前517年――前476年,即趙簡子,又名誌父,趙孟)時晉國已形成趙、魏、範、韓、中行、智六氏,晉定公十八年(前493年)趙鞅聯合鄭國之兵,大敗範、中行兩氏,趙氏躍居晉國首位。趙鞅生趙伯魯,趙毋恤,趙桓子。
第20世:赵毋恤(前475年――前425年,趙襄子,其母為一狄人婢女)趙鞅死後,(《史記》記鞅死於出公十七年(前458年),《左傳》記“鞅死於定公三十七年(前475年),子趙天蘌繼嗣,趙毋恤,又稱趙無恤,即趙襄子,襄子繼位後聯合韓、魏,消滅了智伯。趙襄子死後,其弟趙嘉即趙桓子自立為君前424年――前424年在位。兄趙伯魯,弟趙桓子.趙襄子兄趙伯魯生趙周(代成君)。趙簡子選繼承人,選擇了個人能力各方面都很優秀的趙襄子為繼承人,而資質平庸的嫡長子趙伯魯就沒能當上繼承人。
第21世:伯鲁。
第22世:赵周(代成君)生趙浣。嫡長子趙伯魯就沒能當上繼承人,趙襄子一直耿耿於壞,所以他在選擇自己的繼承時,並不考慮自己的兒子,而選伯魯的兒子趙周為自己的繼承人,並有意栽培趙周。趙襄子在滅掉代國以後,立即任命趙周為代君。
第23世:赵浣(?—前409年,赵献子,赵献侯)生烈侯趙籍。趙周命不長,還沒等自己的叔叔趙襄子死掉就先死了,於是趙襄子又立代君趙周之子趙浣為繼承人,目的就是一個,那就是一定讓哥哥伯魯的後代當上趙國的國君。趙浣起初的地位並不牢固,不久,趙襄子的弟弟趙桓子就把趙浣趕走,自立為君。這令趙襄子的人馬很不高興,他們認為立趙浣是趙襄子的心願。所以他們很快殺掉桓叔,重新迎立趙浣。此後,趙浣在趙國的地位鞏固下來。趙浣在位十來年,死後謚號為獻子,但他的兒子趙烈候在被周王封為諸候以後,追尊趙獻子為趙獻候。
第24世:赵籍(?—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是戰國七雄趙國的開國君主,建都晉陽(今太原),後遷邯鄲與韓、魏三分晉地即周安王三十六年(前376年)趙、韓、魏“三家分晉”。生武侯趙□.第25世:赵趙□,趙□在位13年(前399年――前387年)武侯生趙章。第26世:赵章(?—前375年,赵敬侯),生成侯趙種。第27世:赵种(?—前350年,赵成侯),生肅侯趙語。
第28世:赵语(?—前326年,赵肃侯)生武靈王趙雍。
第29世:赵雍(?—前295年,赵武灵王)是趙國第五位國君,改革軍制,實行胡服騎射,建立了強大的騎兵隊伍,擴大疆界,國力大增。生惠文王趙河。子:趙惠文王(趙何)、平原君(趙勝),趙奢(趙武靈王第九子,馬服君,馬氏始祖)。
第30世:赵奢(赵武灵王第九子,马服君,马氏始祖)据《战国策·赵策》载,他对赵胜说:“奢尝抵罪居燕,燕以奢为上谷(燕郡,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辖今张家门以东,吕平以北)守,燕之通谷要塞,奢习知之。”据此,他可能参与过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而在惠文王四年(前295年)“沙丘之乱”后,赵成、李兑专权,迫害武灵王近臣,正值燕昭王召贤,赵奢亡命入燕,得信任,被任命为郡守。赵惠文王十二年(前287年)李兑失势,受其迫害者陆续回国,赵奢可能此时才回到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