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语文味作文 传统文化的味道作文(五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味作文 传统文化的味道作文篇一
南京市上元小学 汪国宝
“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相对于其他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其中的内容(义理),而非语言文字本身来说,只有语文课主要是学习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叙事状物的。因此,“学习语言”才是语文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个性和本质特色。语文教学应当独当其任, 凸现语文教学的语文特色——语文性。
“语文味”是什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 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笔者以为,“语文味”就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以下,是笔者关于“语文味”的一点认识﹑体会与思考。
一﹑紧扣文本,凸显“语文味”的原点
课文是由一篇篇生动鲜活的语言文字所组成, 包括教材中的每一个练习, 每一道习题, 都体现着编者对培育学生语文能力的匠心独运, 它们都是产生和形成语文味的原始材料,是构成语文味的重要基础。可以这样说:语文味源于文本,扬于课堂。
这些文本, 有的抒发对祖国﹑对劳动人民﹑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有的反映历史人物与事件;有的歌颂我国革命领袖﹑英雄人物伟大品格;有的展示各族人民风俗习性﹑精神风貌等等, 文质兼美,饱含韵味。这些文本中, 有的情感浓烈,它适合于情感熏陶,如《母亲的恩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印度洋上生死夜》等;有的形象生动,适合于审美鉴赏,如《白鹭》、《哪吒闹海》等;有的条理明晰,适合于逻辑思维训练,如《北大荒的秋天》、《“东方之珠”》 等;有的语言丰富,适合于语言品味,比如《小露珠》、《石榴》,„„也有一些课文多种元素兼备。文本中的这种情感、形象、条理、语言等都是构成语文味的重要元素。充分利用文本的这种特点,在课堂上发挥其个性,语文味自然而然就能散发出来。
小学语文教材,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多种文体的整合。比如低中年级安排了较多的寓言、童话, 高年级则较多的安排了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 还有各年段都有的诗歌等。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文元素,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文味。像寓言、童话故事类,教学中要侧重指导学生感受其形象的鲜明生动;写人记事的文章,要侧重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法;写景状物的文章, 要侧重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描摹准确的技巧;学习说明文重于解释和说明;学习诗歌重于文字的精炼和诗歌的意境,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把握不同的文体特征,那么,语文味就能够得到体现。
二﹑品析词句, 体现“语文味”的过程
味,是嚼出来的,语文味也同样如此,嚼什么?就是咬文嚼字,就是嚼好词佳句。因为语文味就是包含在文
本的一字一词一句中的。咀嚼词句,这是体现语文味的重要形式之一。
有的好词佳句,文本中表现的比较显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里应该细细咀嚼。如《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的演唱。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这里的教学,就需要指导学生把“热闹非凡”加以具体化、形象化, 通.................过“哗啦啦的笑声”、“乐呵 呵地演唱”,体会丰收在望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通过“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体会出秋天气氛的热烈、人们情绪的高涨。
有的好词佳句,文本中表现的比较含蓄,需要教师对语言有独特的敏感。
如《小稻秧脱险记》(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 看了看天说:‘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教师问学生:“警觉”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警觉”就是感觉;另一学生补充道: “警觉”就是很机警地感觉到。老师说:小朋友们想过吗,杂草为什么这么警觉? 课文里怎么没有写小稻秧警觉呢? 学生被一时问住。这时,教师启发学生去读书并联系上下文好好..去想一想,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回答的: 这句话中的“警觉”并不是真的说杂草很机警,而是说杂草干了坏事抢了小稻秧的营养,它心里很不安,就像小偷干了坏事一样, 怕被人发现。教师追问学生: 那杂草怕谁呢? 农民伯伯会怎么惩罚它呢? 这样,一个不起眼的词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嚼得有滋有味。
再如《第八次》(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一文中第四自然段: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猛地跳起来”是怎样的跳起来? 从“猛地”这个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里的设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上文,再次让学生去感悟布鲁斯王子率领军队抵抗侵略军,七战七败,几乎丧失信心以及布鲁斯看见蜘蛛在风中结网,直到第八次才成功,从而受到启发和鼓舞。一字一词一句,这位老师没有放过,而是引导学生细细地咀,慢慢地嚼,生动地再现了布鲁斯王子由“唉声叹气”、“ 几乎失去了信心”到“感动极了”的心里变化,其间,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语感受到训练,语文素养得以有效发展。
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的精确、丰富和细腻,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无不是“吟得一字安,捻断数茎须”,文学史上,许多经典的推敲典故举不胜举、令今人为之叹服。可以这样说,语文味就是要善于“咬文嚼字”。
三﹑重视读写, 强化“语文味”的落实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这是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的。语文教学应始终贯穿听说读写训练,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视文本,重视诵读、重视语境、重视习惯、重视积累的宝贵经验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牢固树立语文教学根基的核心。因此,语文味的核心也就是听、说、读、写等最基本的语言实践。
具体说来,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并沉浸其中,让他们朗朗地读,静静地思,无拘无束地说,认认真真地写。透过语言文字,把握文旨,体味情感,同时抓住精彩的内容、精妙的语言,重锤敲打,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并积累语言,进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种咀嚼涵泳、感悟积累、表达体验等一系列语文心理操练,有利于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进一步凸现语文教学的语文特色——语文性。
《西湖》(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毋庸置疑,教学这样的课文,加强诵读是非常关键的。比如第一段通过设问“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第二段介绍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可以结合欣赏文中插图,通过“绿”、“青”、“浓”、“淡”等词语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美妙意境。再通过“银镜”、“掠过”、“一闪一闪” 等词语的品
读,感受“平静的湖面”那独特迷人的景色。第三段描绘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把朗读同想象结合起来,在感受想象“绿色镶边”、“葱绿”、“绸带”、“仙境”等画面之美丽的同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准确,领悟游人“心旷神怡”的美妙心境。第四段描绘月光下的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月光下的西湖画面,播放舒缓优雅的音乐,让学生把自己朗读的声音与画面、配乐融为一体,在“明月东升”、“湖水荡漾”、“华灯倒映”、“悠扬的琴声”中“泛舟湖上”。
上面例举的是加强朗读的教学示例,重视写作亦应如此。比如学完《“东方之珠”》(苏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后,根据教材要求,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让学生掌握围绕中心句构段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还应敏锐地挖掘那些易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元素,指导学生写作。比如认识了比喻、拟人、排比等造句方法后,也让学生学着去写几句;学了《狐狸和乌鸦》以后,启发学生想象:过了一段时间,狐狸又看到乌鸦叼了一块肉回来,这一次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小朋友们去续写一个童话故事;学了《北大荒的秋天》以后,让学生去写一写自己家乡的秋天等等。
听说读写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引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训练。
在这训练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去掌握语文这门工具的知识并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等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不难发现,原来语文味就包含在文本的一字一词一句中,包含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当然,它还包含在师生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心灵的相互沟通中;包含在教师的课堂语言中,教师教学手段的运用中„„ 其实,只要我们的眼中有了语文,我们的心中有了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自然也就会多一些语文味。
愿我们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浓起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好课三味》 王崧舟
3、《“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 吉春亚
语文味作文 传统文化的味道作文篇二
让作文有点文化味
选准角度
思想深刻
选材典型
结构匀称
一、他山之石
【201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例文1】
无用之癖伴人远行
山东考生
周作人有言:“人生需一些无用之乐。”斯言如是,或许是一杯清淡悠远的茶,或许是一支清瘦古意的笛子,人生路途漫漫,我们即使一生也用不上,借之而生,但它们却会滋养我们的心性灵魂,伴随我们一直走向远方……
张岱年少,好精舍,好诗好橘,精致玩物似乎不堪用途,但正如他自己所言:“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少年的繁华享乐,深入他灵魂,嵌入他文笔,让他在衰败流落的晚年,仍能以精致的语言写出篇篇隽永的架构。让他在艰难流顿的岁月里,仍能自嘲自乐。如此看来,其少年时的癖好,不也伴随其一生吗?
人生路长,所需甚多,人们在打点这份人生行囊时,往往莫衷一是。有实用主义者道:琴棋书画,棋淫茶谑,均为无用之物,绣花枕头罢了,曷反其本也!古诗云“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样看似无用之物,实际上可以滋魂养魄,塑造人格。物性决定人性,物镜塑造心境,人之性情品格,皆能从无用之癖中得到温润、滋养、改善、发扬。由此踏上人生旅途的我们,总会带着其带给我们的馈赠。跋山涉水,步向远方。
“书宜杂读”,梁启超如是说;“通才能成为大”,傅雷如是说。斯言如是。无用之癖虽杂,虽通泛,却不能让你在岁月的流逝中,发酵为一杯佳酿。李白好剑,虽无用武之地,却也练出了一颗“剑胆琴心”,飘逸侠气;爱因斯坦好提琴,虽不精通,却从中滋养了一颗悲悯博爱的心;林清玄爱茶,虽不借茶谋利,但那舒卷的茶叶,清浅的茶汁已然滋入其文字,字里行间茶韵悠然……他们带上了无用之癖,所以漫漫长途,相伴一路,受益一生。
然而,伴随我们一路的,有时却不是侠心、悲悯、茶意,有时也可能会是贪婪、怀疑、懒惰,盖其打点人生行囊时,有意无意地携上了坏癖。佳癖固也修身养性,坏癖亦可毁人一生,所以现世中的我们,定需时时勤翻检,莫令坏癖伴一生。
叶芝有诗云:“她劝我们从容生活,如草生堤堰;她劝我们从容相爱,如叶生树梢。”她,便可以是“无用之癖”,于漫漫路途中与我们默默相伴,成就我们从容的姿态,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靓点借鉴: 【例文2】
张岱的行囊 山东考生
公元一**四年,数声金角响彻京城,三尺白绫独悬眉山,大明王朝如一艘破蔽迷航的孤船,终于在最末一轮狂风暴雨中沉没。
与此同时,往日沉湎于西湖景致的张岱,不得不开始他生命中一段新的旅程。他决意遁入深山,可这行囊该如何打点?家中万卷藏书汗牛充栋,纵有扛鼎之力也搬不走,只得挑选了几本最钟爱的。金缕玉衣,平生尽享,此时国难当头人流窜,足以避寒可矣。1 古董架上的纷繁古物,若执意带走,定然会遭残损,只得长叹一声,忍痛割舍。平生浮华迷离带不走,只得做一流离荒山的野人罢了。西湖的弱桃天柳,舞榭歌台,亦搬不动分毫,只好在临行前凝望一眼,载入心中。
就这样,昔日的纨绔子弟背着行囊,化为深山野人,所剩何物?破窗敝几,秃笔残书,一方香炉一方琴,这便是他所剩的一切。毕竟行囊有限,人力亦不足,对于享尽锦罗玉宴的张岱来说,这些寒酸得可怕,但他终是撑了下来。因为他的行囊中,除了这些有形之物,还有一些无形无状,无声无臭,珍贵的东西。
张岱的行囊里,有对故国的深切缅怀,世事沉浮,王朝鼎革,张岱以一双穿越千山万水的眼,注视着他的城郭与人民。一村沦陷凋亡,他哀而不伤,因为他的行囊里没有前朝那些亡国移民哭哭啼啼的病态,他知道冬天来了,于是像亡命之鸟一般任时代的冬天掩上荒凉的帷幕。然而,他终究是放不下故国风华的,于是他幽思追忆,落墨化为一部《陶庵梦忆》,故国风物人情尽在其中,把他携往一个幽深的梦里,于是忘却了粗茶淡饭、短褐穿结的辛苦,只顾奋笔如走马,酿成一页页心血的结晶。
张岱的行囊里有对西湖的眷恋。久居西湖畔,湖中典故如数家珍,西湖于他更似一位形影不离的友人,这一别28载,西湖未尝不一日魂牵梦萦。张岱的行囊里,有倾尽心血以遗后人的壮志,你看那《石匮书》恢弘大气,《夜航船》包罗万象,《西湖梦忆》风华绝代,无一不是张岱在深山中,对着枯灯破几,用秃毫蘸着残砚写就的。亡国破家之痛,繁华散尽之痛,生活困窘之痛,一一痛得真切、深沉,张岱这一游手好闲的痴人,凭什么熬过这一重重痛楚?因为他的行囊里,装着一根属于文人的硬骨头!
是啊,是啊,装千金有何用?千金终有散尽时,不如装一捧热爱,一份坚忍,则纵使前方是蜀道的千回百转,悬崖峭壁,亦能一往无前,登顶为峰。靓点借鉴:
二、美文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如今,绿色派生出许多词语,如“绿色消费”“绿色计划”“绿色文学”“绿色能源”“绿色企业”“绿色软件”等等。
请你根据对“绿色”含义的理解,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表达你的思想。【例文一】
爸爸的绿色生活 ××考生
“云卷云舒”“闲云野鹤”,爸爸最喜欢的就是这两个词语。(以成语点题,交代爸爸的性格)
他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人,有一颗普普通通的心。从不强求什么,活得随性、自然、真实,过着绿色生活。(运用整句,对爸爸进行概括介绍,紧扣“绿色”)
记得上初中时,每天放学回家,进门就能听到爸爸哼着歌。走进厨房,就会发现他挥舞着铲子,唱着歌,炒着菜,见我回来,冲我笑笑,硬拉我过去尝尝菜的咸淡。有时候盐味把握得不好,他还会像个孩子似地嘟嘟嘴。看到这样的爸爸,我忍俊不禁,但还是会鼓励他两句:“不错,继续努力!”这时他就一张阳光灿烂的脸了——他总有绿色的表情。(说明爸爸生活是“绿色的”,语言具体、生动、形象)
爸爸对工作也很用心。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医术应该很好吧,不然点名找我爸爸的病人怎么那么多呢?能为别人服务爸爸也很开心。他常说,工作使人美丽,忙碌让人充实,成绩使人快乐。只是,他一直没有升职。不是因为他得罪了谁,而是他将一次次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妈妈为这件事没少和他吵过,说他呆;爸爸却不以为然。久而久之,妈妈拿他没办法,2 就索性随了他这绿色的性子。(说明爸爸工作是“绿色的”)
我上了高三,学习紧张,有时感到压力大,就打电话给爸爸以求指点迷津。他呢,听完我长篇累牍的诉说后,净说些不着边际的话。不是告诉我家里的君子兰花开得很好,就是说奶奶关节炎已基本痊愈之类的话。这样几次下来,我感到莫名的恼火。我希望得到的是关爱与支持,而爸爸回应的尽是这些花花草草的消息。于是我打电话的次数少了起来。
直到那天爸爸陪我去物理竞赛,我才明白他的苦心。初到省城那天,我给自己施加了太多的压力,一下车看到挤在学校里的摩肩接踵等待考试的学生,差点喘不过气来。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膀,对我说:“孩子,我希望你拥有一颗平和的心,别把压力看得太重,其实都没有什么。我们要做的只是平和地对待生活,而生活也会公平地对待你。记住,孩子,心如止水,方可气贯长虹。”(说明爸爸对待家庭、对待子女教育也是“绿色的”)
现在,生活依然紧张、忙碌,但身处其中的我并不感到压力很大。因为爸爸绿色的生活,也给了我一颗绿色的心,让我懂得了恬静的力量。爸爸的生活智慧在很多人的眼里都是不能理解的。其实,这种淡然的心境是很多人一辈子也求不到的。
我也相信,这种绿色会伴我走过一生,直到花开。(进一步深化主题,强调爸爸的“绿色”观的影响及意义)【例文二】
一抹绿色的告白 ××考生
亲爱的人类朋友:
我是山里一棵即将枯死的树,年逾不惑。四十年前,我的主人将我根植在此。我的生命,在这短暂的四十年里发生了怎样的沧桑巨变?想知道吗,人类朋友?让我细细道来:(造成悬念,语言亲切)
一
回忆起来,当时与我一同来到这里还有很多兄弟姐妹。我们一起欢呼着、涌动着,只为生命的茁壮成长。人类喜欢我们的颜色,从你们的口中,我知道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我们也为此自豪。于是用叶子集取太阳的光辉,用根汲取大地的养分,年复一年,我们从渺小到伟大,就这样一直坚定地成长着。
那时,我们所在的地方,虽说偏远,但时常出现白发老人和垂髫顽童的身影,他们的笑声和鸟儿的嬉戏声巧妙地结合成一曲动人的旋律。听着这些,我们也不禁随着咯咯地笑起来。哦,那时,我们与你们人类朝夕相处,谁也不觉得人类是可怕的动物。你们爱我们,我们敬你们!
绿色,充满人间。(点出当初环境的优美)
二
是的,人类喜欢绿色。因为在我们的耳语相传中,我得知了“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文化”这些词语,这些都是何等奇妙的东西呀!原来,我们的肤色,是健康的代表,是环境友好的象征,是人类行为规范的一条准则。哦,你们人类是真的喜欢我们呀!
大约过了几十年,有些陌生人来到了山里,是他们打乱了大山的宁静、毁灭了我们的幻想:他们是那样从容、那样不带一丝疚意和犹豫地用利斧砍断了我们的躯体,蹂躏我们的枝丫……那时,我们呼喊,我们流泪。哦,亲爱的人类,您真看不到我们泪流满面?你们是真的喜爱我们、保护我们吗?难道喜爱一抹绿色就是将他掠夺占为己有?不,你们或许只是无节制地利用我们、毁坏我们,令我们植物界心痛呀!
绿色,岌岌乎殆哉!(人类开始破坏大自然,环境质量出现危机)三 你们人类来过几次我记不得了,但是我清楚地记得你们足迹的数目,因为你们的每一步 3 都像炮烙一般印在我们心里。所谓“绿色”,所谓“生命”,所谓“环境友好”,就像浮华的假象、充满温情的谎言。现实,好严峻!
好在最近,你们认识到了与我们和平共处的重要意义,开始绿化荒山、退耕还林、保护农田……我们的家族在繁衍,地盘在扩大。(人类开始觉醒)
四
四十年来,我曾看见秋冬的转移,曾看见大雪的壮美,也曾听见风儿唱着歌的悠扬。生命的年月还未到,但我知道自己即将死去,或许哪天哪人看见了这样一棵已经枯死的悲伤的树,他会留下眼泪,进一步思考绿色的要义。
那时,人类真的又重新拥有了绿色……(寄予期望,看到光明)
行将就木的枯树 二〇一七年一月
【例文三】
汨罗访绿 张晓静
记不清从何时起,身边充满了“绿色”说法。人们都孜孜以求安全健康的“绿色食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gdp”……
而我,只想追求那思维深处的一抹绿色。
我把恼人的年岁付诸流水,踏着明亮却不刺眼的日光来到汨罗江畔。光摇细柳风自醉,月照沙岸水自清。我故意避开喧闹的人群,独立江边一隅,站在你踽踽独行时一定踩过的大路上,用和你一样的眼神打量这穿越千年的汨罗。我每走一步都感到有历史的重压笼罩着我。人,历史,这一刻自然早已融为一体。我想像你一样大喊,喊出“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愤懑,探寻一下它深处的色彩,但我又怕这无人应和之声惊扰了江南的青青梅雨,惊扰了楚天的水样忧伤。
汨罗的源头,是你染绿的吗?
拂面的春风、潺潺的流水,是你在倾诉衷肠。“帝高阳之苗裔兮”,你是如此骄傲!但一片忠心抵不过张仪三寸不烂之舌。“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你满身骄傲终被令尹子兰击溃。你低泣,徘徊,独伤。但你又振臂一呼“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这路是坚守——坚守理想、坚守信念。这是在冰冻三尺的寒冷中发出的对绿的期望,这是在狂风肆虐的夜晚中对黎明的期待,这是你以生命的余光为后人照亮的前程。你成功了,却也失败了。
如果你是大隐隐于朝、“安禅制毒龙”的王维也就算了,如果你是傲然不羁、“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也就算了,如果你是躬耕于亩、“悠然见南山”的陶潜也就算了。可你偏偏是屈原,那宁愿死也不妥协的汉子。汨罗的浪花冷冰了你的身躯,却澎湃了我的心海。对绿的追求,化作永恒。
汨罗的绿是坚守,可他绿得令人心悸。我注视着江边依旧存在的渔父,年年岁岁,说不上清苦,又谈不上享乐。却依旧荡漾着,冲涤一些过绿的色彩。我知道你是不会听的,但我要对自己说一句: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与世推移。
汨罗访绿,我明白了绿色也是对人生信念的坚持。绿色同样也是于世推移的灵活变通。人生,本就应该在这种绿色之下静听天籁。
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禅师将一杯水和一面镜子交给弟子,然后说:“以后它们就是你的老师。”弟子问:“向水和镜子学习什么?”禅师说:“无论把水倒进什么形状的容器,水都会随之改变形状,不加埋怨。镜子无论面对怎样的情境,都能如实映照,没有遗漏。”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语文味作文 传统文化的味道作文篇三
走语文的路,赏语文的景
北师大什邡附属外国语学校
曾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曾几何时语文课堂教学变脸层出不穷,大家对语文课堂的冠名也越来越多:情境教学、诗化教学等等。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始终应具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语文姓语,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语文课应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期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集在语言文字上,走带着学生学语文的路子,真正摆脱跟着内容跑的怪圈。”
一、抓住关键入文本。
真正的语文课堂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感情来自意蕴丰厚的文本,曼妙多姿的朗读,让课堂如不断拓宽的泉眼,引得学生思维的泉水欢快地向外奔涌。如在教学《搭石》一文时,教师抓住“脱鞋绾裤”一词。学生利用字典理解“绾”的意思后,教师说“脱鞋绾裤”的意思是......那就是说,如果小溪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得......,如果小溪没有搭石,人们收工就必须得......,如果小溪没有搭石,人们赶集就必须得......,如果小溪没有搭石,人们访友就必须得......,一句话,如果小溪没有搭石,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得......,从一次次的“脱鞋绾裤”中,你明白了什么?读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这样,一步一步,一层一层,一点一点,贴近儿童心坎,由词语到文本,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本来的意思,还潜意识明白了词语背后的含义,让词语的内涵变得丰厚起来,最终达到文字与儿童心灵融为一体。
特级教师朱先云在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时,首先抓住这三个词,引导学生想象:透过这三个词,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优美而略带忧伤的音乐在教室里轻轻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绪。“未成曲调先有情”,孩子们进入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情思中。
二、斟词酌句悟情感。
语文教学就是要品,在重点的词语上、在情感丰富的句子上学会逗留,多走几个来回,多搞几次摩擦,看能不能碰出一点听说读写的真“火”,品出一点语言文字的真“味”。(刘武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的一篇文章。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感悟德国绮丽的景象。一位教师对“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这样处理的:
1、想象画面,读着这两个词语,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吗?
2、练读并随机理解“姹、嫣”的意思,指导书写生字。
3、段落引领;你们的朗读,你们的想象,仿佛把我带入了这样的画面(出示)所有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样的景象就叫“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图片欣赏:你们的朗读仿佛又把我带入了这样的画面,请看(出示鲜花满街的图片并配乐)美读积累:让我们将这些美丽的画面带进句子中,把这份美丽永留心间。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词语通过多种形式将两个词语融合在一起读成了一幅画面,打破了传统词语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再语境中学习,同时,在以词带句,以读带讲的过程中,学生也将绮丽的画面和语言同时积累了下来。
三、有效拓展促运用。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对学生理解起着提纲挈领、点明中心的作用,我们应以这些中心句为生长点,有效拓展,从而使语文课堂向更精彩,更深入发展。请看薛法根老师在《槐乡五月》一文中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师:读了第一自然段,你觉得槐乡怎么样?
生:槐乡非常的美!(读)“槐乡的山„„似„„,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近看如„„”
师板书(似、像、如)有谁读懂了这三个字? 师:同样的槐花为什么有不同的样子?
师:是的,作者非常喜欢槐花,于是用了三个比方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似、像、如”写一写槐乡的美。
薛法根老师紧扣文本多用比喻这一语言特色,抓住文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打比方的句子,突出是你个比喻词“似、像、如”,层层深入,步步拓展。第一步,引导学生弄懂写了什么,明白把槐花比作三种事物;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白不同的观察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第三步,引导学生领悟这样写的好处,传达喜爱的情感。第四步,在教学的最后进行拓展。课堂中,薛老师既引导学生深入语言的肌理,又带领学生跳出语言之外;既启发学生领悟语言的运用之妙,又眷顾整体,迁移到语言的灵活运用。这种融理解、感悟、体验、运用一体的拓展走进了学生心灵深处,日积月累,学生的思维会日益灵活而深刻,语言便会日渐灵动而精彩。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教师应整体把握教材,以教材为蓝本,整合资源,加强对比阅读,拓展教学时空,让学生活学活用,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在教学《荷塘旧事》月光下荷塘的美景时。教师抓住几组词语:月朗风清,浮光跃金,繁星闪烁等。引导学生根据词语品读感悟,通过读、批注、议、想象体会荷塘美景,然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荷塘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此时,荷塘美景已进入学生心灵,这时,巧妙借用拓展阅读中的《荷塘月色》开展比较性阅读,更好地突出了语言表达特点,为培养学生语感,积累感悟提供了材料。这样的拓展为学生架设了阅读桥梁,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样的语文学习,教师做到了心中有语言,学生的语言学习必将获得有效生成。
“语文课应实现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我们要将视角瞄准在语文的本体上,把握语文的实质,让语文教学真正走在语文路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语文味作文 传统文化的味道作文篇四
回归本色,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
【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是散发着浓郁的语文味的。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还是空洞的情感说教?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教学到底从何而来?语文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教学课变了味。
【关键词】语文味; 情感体验; 教学语言; 多媒体教学2002年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改理念就像一股春风吹进了广大教师的心房,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入到“课改”的浪潮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检查教师是否践行新课程理念、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由此便有了公开教学就必定要有热闹的讨论场面,凡是教学比赛就必定要有多媒体的展示和合作互动的环节。大家尽量去诠释新的课程理念,演绎新的课程文化。可是,就在这诠释、演绎之中,又使我们许多人茫然不知所措。于是,出现了许多非语文课的现象,形式上的刻意追求渐渐冲淡了语文素养的本位要求,使语文教学变了味。语文教学变了味,失去了“语文味”
(1)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自然课。(2)语言训练不落实,课件代替了语言训练。(3)脱离文本的讨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4)合作探究流于形式。课堂上热闹非凡,对小组成员的任务落实不到位,不能各尽其责。
我在某市“新课标语文优质课大赛”中看到这样一个镜头:
师:下面就文章作者是小孩、中年人还是老人,请同学们分组展开讨论.”(《山中访友》)
于是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家七嘴八舌展开讨论…….看着轰轰烈烈的讨论场面,教师不禁喜形于色。面对如此热闹场面,我不由地问语文到底怎么了?难道这种无谓争论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吗?
同样,在教学《山中访友》这篇课文时,有一位教师运用课件,以卡通动画的形式,将作者在山中访友的全程编辑成动画片,整节课宛如动画片欣赏课,将课文的内在意境展现无遗,我在感叹课件制作的精致与用心良苦之余,不由又问:这种直白式的演示课件,难道就是我们所倡导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新课程理念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像上述“热热闹闹走过场,轰轰烈烈搞形式”的现象屡见不鲜。“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才算是一节真正的好的语文课?”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并亟待解决。
2回归本色,重拾“语文味”
语文味并非摸不着看不见、非常玄乎。我们要从语言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运用语言,在日常教学中,着眼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笔者认为:真正的的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突出语文本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另一次交流会中,我有幸听了我校一位年轻教师的一节新课程研讨课《山中访友》,其教学过程如下:
2.1感悟与熏陶
执教者以一幅幅山林美景,配乐朗诵课件,充分调动学生视、听等感官去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中唤起情感,体验意境。
2.2整体感知
作者文中访了哪些朋友?说说这些朋友各具什么特点?让学生走进意境,融入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2.3体验探究
“你喜欢山中的那些景物?为什么?说说你的感受。”融入课文,突出自我感悟,自我体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课文。
2.4拓展、创造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仅山林有友,身边也有许多可亲、可爱的朋友。一株小草、一朵野花、一座小石桥等,你能对他说几句话吗?”
从课文中走出来,进入生活,在课件的配合下,使学生用心去感受,体验世界,在学习课文之后,使语文的外延延伸,去拓展、去创造。
2.5现实与思考
“面对人与自然的现实,说说你的看法。”对此展开讨论,明辨是非,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整个教学过程,没有无谓的讨论,没有热闹的场面,在一些喜欢热闹的同行眼中可能会有互动性不够之类的评价,但本人认为这堂课处处扣住了《山中访友》的语文现象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了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并重视了学生的自我感悟和体验,提高了审美情趣,突出了语文的本位,确是一节不可多得的语文课。
3“语文味”从何而来
3.1品味语言,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师抓住文中几处关键而精彩的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切感悟品味出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感悟文字丰富的内涵与魅力。学生在这样品味、感悟的过程中,逐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获得体验与感悟的方法及能力。这样的执教,这样的课堂充满魅力。
3.2凭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积淀,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鉴赏课文。
语文味应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层次得到提升。
3.3语文味源于教师足以激发学生情感与美感的个性化语言。
我们知道,不管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语文课永远姓“语”,语文课永远是教师、学生和课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扎实、深厚的语言功底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品味作品语言”。记得在南宁市早年的创新语文技能大赛中,有的规范严谨,给人儒雅正宗之感;有的激情满怀,以激情唤起学生的激情。尽管教师的语言风格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学语言应该是因文而异,因意而别。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其实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其风格也是因文而异,因意而别的。因此,在教
学说明文时,宜以准确、简明、平实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去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在鉴赏诗歌时,应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去领悟诗歌当中所蕴涵的或哀伤、或思念、或憧憬、或谴责、或幸福的情感体验;在分析议论文时,教者语言更要严谨、周密等等。
综上所述,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回归本色,充满着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般的“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让我们提高自身素养,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彰显着聪明和睿智。
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散发语文的独特芳香,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我们呼唤新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本位教学,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16日
[2]《语文味品咂教学与教师修养》姜国忠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 2005.02 [3]秦建新:《个性化与语文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4.03 [4]陶成生:《语文教学承载不了这样多的重任》,《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2期
语文味作文 传统文化的味道作文篇五
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
——部编教材培训心得
烟花三月,再下扬州。走进千课万人的会场,享受了一场盛大的精神大餐,了解了部编教材的特点,感受到母语教育在两岸三地结出的硕果。
短暂的三天,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在此次活动中,聆听了“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如何用好‘部编本’教材”的报告,使我对“部编教材”的特点、与人教版教材的区别、新增内容的用意等有了全新的认识。从作为诗意语文倡导者王崧舟老师对“基础教育与阅读阶层”的报告中让我深深的震撼,原来一篇教过多次的一年级《秋天》一文,竟然藏着如此之多的语文元素:题目的读法,轻声、儿化、变调、节律、重音、意动、意象、标点、比较等包罗万象。两岸三地同课异构的《古对今》课堂,让我耳目一新,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时间,三位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渗透了相同的教学理念,让我真正明白“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真谛。从青年教师冯春燕《操场上》和许嫣娜老师《怎么都快乐》的教学中,我感受到拥有一颗童心是享受快乐课堂的源泉。从郭学平校长、何捷老师和作家雪野的写作课,我明白了想象力是儿童写作的源泉。从欧义赐老师和张林华老师的口语交际课上,我感受到为儿童创设适宜的交际情境是口语交际课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赵志祥老师的《古诗两首》和年逾古稀的贾志敏老师的《小壁虎借尾巴》让我感受到语文课就是要教给孩子们“扎扎实实学语文,踏踏实实学做人”的理念。另外专家的点评又给我们在课堂与研讨中搭建了桥梁,让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在这次的培训中令我深深折服、挥之不去的就是贾老师的课堂,赵志祥老师的古诗和薛瑞萍老师的经典诵读,让我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堂就应该具有语文味,上出语文味。
什么叫语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那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因此语文课堂要体现语文味,就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就是多读多说多写。语文教学就应当把读、说、写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这也是积累和运用的具体体现。
第一,就“读”而言。首先应该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一直读到正确流利,自知大意;然后围绕精彩内容理解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最后品味、鉴赏的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喜欢上语文并能熟读成诵。这一点在这次的千课万人课堂上感受最深,每位教师都采用形式多样的读代替了繁琐的讲解,真正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理念。特别是赵志祥老师的古诗教学,摈弃了繁琐的分析,通过自读、看图读、有节奏地读、挑战读等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读,读中玩、玩中学。快乐轻松的将两首古诗《望庐山瀑布》和《绝句》的读法、节奏、诗意等有机融合,并将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不同风格传递给学生,激起了学生读诗学诗的兴趣。真正让人感受到他“语文很好玩”的课堂。
第二,就“说”而言。不是师生的问答,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交际中独自进行言语活动时使用的语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说话。然而我们却发现一个怪异的现象:小孩两三岁左右学说话,六七岁入学,短短两三年时间,已经能够顺利地用口语交流。不论是和成年人还是和同伴对话,都可以运用自如,而且常语出惊人,妙语连珠。无怪丰子恺说“儿童语言是对境心自定,逢人语自新”。幼年时,仅在生活环境中,小孩的口语表达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奠定了基础,决定了发展方向。最根本、最基础、最具个性化特征的口语面貌,在童年已经形成。但进入小学后开始系统地学习说话、写作,孩子们却是张嘴说不了话,说话时忸怩作态,甚至词不达意。小孩失去了童言的本色,失去了言说的勇气,无法体验言语表达的趣味。其实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试图通过日积月累式的“讲”与“练”中,用太多规范的要求而代替了儿童言语无理而妙的发展特质。“训练”中的格式化表达,无异于封堵想象空间,捆绑触角,出现了“邯郸学步”的尴尬局面。因而,我们的口语交际课重在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孩子们感受到表达的乐趣,恢复儿童本真的语言。这一点在此次千课万人课堂上张林华老师的《请你帮个忙》和欧义赐老师的《敲门声响起》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
第三,就“写”而言。就是把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用笔记录下来,也就是“我手写我心”。写作需从内心深处唤醒惊异与渴望,这才是写作持续发展的可贵力量。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让孩子一开始就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心存推诿。对童言稚语进行成人化的评价,字数不够,语言不规范等,让孩子一直困囿于“语法规则”时,就已经逐渐丧失发现的本能、表达的本能,自觉增长认识的本能。我们用教学将小孩带到语言尸体的解剖台,观摩冰冷的字符尸体解剖过程,就为了掌握语言构造的机械原理,膜拜僵尸规则。在一次次的解剖中扼杀了孩子表达的欲望,让孩子变得谨慎、慌张、虚伪,失去了儿童语言的本色。这一点在何捷老师《读绘本故事,尝试表达快乐》一课和“长辫子”老师郭学平《月亮晚上做什么》的教学中,随性自然,奇思妙想的表达呈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富有童趣的语言。
短暂的三天匆忙而又充实,这次千课万人的活动让我明白名师之所以为名师的原因:他们深入地钻研教材,对教材有着自己独到的解读,同时又能以儿童独特的视角出发进行传授,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个性得以张扬,享受语文带给他们的快乐。让我们丢弃师者脑中所谓的标准答案,随孩子灵动的思绪而变,让孩子们体会课堂的乐趣,将语文上出趣味,上出本真,上出语文的情怀!
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
——部编教材学习心得
杜
冬
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