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便车行为的解决方法(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搭便车行为的解决方法篇一
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现。当前,学校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满嘴脏话、粗话、庸俗话; 买饭不排队;考试作弊;上网不文明,在网上说脏话,乱发电子邮件;在校园内抽烟;破坏宿舍公物…… 二.不文明行为出现的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出现不文明行为的原因很多,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生生源素质偏低,缺乏礼仪文明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学校有10%的学生来自外地,有 9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缺乏礼仪文明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导致道德普遍滑坡现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影响很大,外地借读生和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由于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家庭文明程度不高,就决定了学生接受家庭的基础文明教育和训练层次较低,内容也是不全面的,因此导致学生文明意识的下降。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受到经济体制改革中遗留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开通使学生与外界的联系越来越频繁,社会上的各种思潮都会给学校带来影响,特别是一些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等非文明现象严重腐蚀学生的灵魂,造成学生道德素质的下降。
3.意识教育和文明行为培养的措施不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学校仍然采用老一套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加上教育方式单一呆板,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过程中空洞教学,没有真正去解决学生思想意识中深层次的问题,再加上一直以来学校把不文明行为存在的原因过分地归结在学生生源素质低等主观原因上,没有很好地进行教育引导和教育管理,没有把教育和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导致学生认为讲文明都只是讲讲而已
4.学生对提高文明素质的认识不够。部分学生认为只要学好成绩,其它都是次要的,错误地认为文明礼仪都是些小事、琐事,无碍大局。其实这些“小事”确实反映了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学生的认知与行为、观念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反差。从现实情况看,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同其基础文明修养的程度不成正比,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认知与行为之间、观念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学生对文明与否的判别标尺失准。部分学生盲目地追求“自我”,错误地把许多不文明的行为当成了“有个性”、“有性格”、“潇洒”,如有的学生认为散散漫漫、不修边幅、浓装艳抹、奇装异服等是追求个性发展,是一种新潮,甚至认为是“有品位”;有的学生认为几个要好的聚在一起时,脏话连篇,才显得“哥儿们”,才有兄弟情,才够人情味。殊不知这些都不是高尚文明的行为习惯。
矫正学生不文明行为教育的对策 1.加大高雅文化进校园的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
校园环境是中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精神活动起着规范、引导、示范、激励和约束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个文化文化景点都对学生的教育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学校应该重视校园的文化景点的建设,并对文化景点的内涵进行宣传,让学
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同时,要加大高雅文化进校园的力度,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大力开展以诚信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报告会、学术讲座、大讲堂、演讲比赛、辩论赛、文艺汇演、高雅音乐欣赏等为主要形式的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追踪和引导校园热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促使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意志与情感等方面受到感染。
2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引导
以学校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阅报栏、报刊、学生文学社刊等舆论阵地为依 托,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及时准确地向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事等 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勤奋学习,文明修身,并通过总结校园内的典型事例和各种争创活动,如在学生当中开展每月班级之星的评选、优秀学风班的评选、优秀学生的评选、优秀学风班宣讲会等活动,宣传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使更多的学生崇尚文明、追求进步、争当先进。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的课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应发挥的作用。首先,转变观念,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也改变学生“背多分”的思想。把理论教学与是实践教学相结合,把中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把学生的思想与社会的实际、与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起来,鼓励辅导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教育;再次,开设基础文明课程,如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纪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就业指导教学、心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文明礼仪等课程。
4.加强教育管理,狠抓落实,培养学校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1)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校纪校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和行为,教育是前提,管理是关键,只有把教育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教育卓有成效。
学校必须根据《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制定和完善本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并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学生班风、学风建设等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懂得在校遵守校纪校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作为一名中学生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他们行动有规矩、办事有准则,做到知之而行之,并将学生掌握和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纳入学生素质拓展考核的内容。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习惯,不断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质。如成立文明督导检查小组,深入学生生活区、教室进行检查,把学生的文明行为纳入学生考核和各班工作评比的考核体系中,促使大家都重视学生的基础文明教育。
(2)发挥学生“三自”作用,突出学生文明习惯的培养。文明行为教育在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必须以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主要内容,如礼貌习惯、守纪习惯、卫生习惯等。要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积极主动性,特别是学生会、食堂管理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学生文明督导检查小组、班委等学生组织的作用,通过他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文明评比活动、监督检查活动、学生文明工程教育等,在学生群体中倡导自律自爱的同时,能使学生自觉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并最终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5.以教职工的表率作用影响学生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全面的人才,而在培养人的过 程中往往培养者对被培养者的影响非常的重要,所以我们应该重视教职工的表率作用。教职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水平甚至衣着、交往、言行举止等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每位教职员工,包括专任教师、行政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甚至是学校饭堂的员工都应该自觉担任起育人的责任。并把这些责任体现到自己的行动中,真正以优良的工作态度、优质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优雅的个人行为、言行举止来影响、教育和引导学生,把对学生的教育作为每个教职员工的责任。
搭便车行为的解决方法篇二
“搭便车”行为之我见——读《集体行动的逻辑》的一点启示
搭便车,是一句俗语,意思是自己不出钱而坐上他人的车并由此达到自己方便的目的。也泛指一切自己不付出而坐享他人之利的行为。1965年,美国教授曼瑟尔·奥尔森出版了《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首先从理论上对“搭便车”现象进行系统研究。
奥尔森最独特之处,在于他对研究集体行动问题的执著。他一生专门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奥尔森看到的是亚当·史密夫所推崇的“看不见的手”的失灵。社会科学家往往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但公共选择理论奠基者奥尔森教授却发现,这个假设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许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发生。相反,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极其有害的结果。“看不见的手”为什么会失灵?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的理想为什么常常无法实现?原来,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集体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
对此,奥尔森专门研究了罢工行为。他说,工人们为了增加工资而奋起罢工。有人积极组织甚至成为这种行动的领导者,有人积极参加成为这种运动的中坚力量,另外有些人却徘徊、观望直到胜利在望时才加入这种行动,也有些人虽然加入了行动却始终没有出力,等等。后来,罢工胜利了,工人们获得了加薪。加薪作为这种罢工的胜利成果,当然是全体参加者集体行动的公共产品。在奥尔森看来,凡是参加这种集体行动的成员都可以而且应该享受这种公共产品,在分享这种集体行动的公共产品时,那些出力甚少甚至根本没有出力的工人都可以而且应该享受加薪的胜利成果。但问题在于,参加罢工这种集体行动的成员有人出力多些,有人出力少些,有人甚至根本没出力。可是在享受公共产品时这些没有为集体行动“付出成本”的成员不仅也享受了一份,甚至他享受到与那些出力多的成员同等的待遇,即他获得了与那些出力多的成员同等的加薪机会和成果。这就出现了所谓“搭便车”。那些出力甚少甚至根本没有出力的工人为什么要搭便车呢?或者说他为什么对于这种不出力而享受公共产品的行为安之若素丝毫不感到愧疚或不安呢?奥尔森认为,这是由于人的自私本性所决定的。在奥尔森看来,社会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是自己单独生活的,是完全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个体,因而必不可免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因此,在分享罢工胜利而加薪的集体成果或公共产品时,每个人都会自觉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为自觉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这种自私性,他在这种集体行动中必不可免地成为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搭便车正是其经济人本性使然。
就像奥尔森本人所说“尽管我只是一个经济学家,但这一研究所作出的结论不仅是对经济学家是有用的,而且对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也同样有用。”
生活中普遍存在搭便车现象。例如,厂家就经常采用此策略,一些弱势产品跟进强势产品,借力“铺货”,最大限度地减少新产品进入市场的阻力,使新产品快速抵达渠道的终端,从而尽快与消费者见面。传媒市场上也存在搭便车的例子:比如,一部《穿越时空的爱恋》电视剧的高收视率,各种穿越剧便接踵而至,从《寻秦记》到《神话》,从《宫心锁玉》到《步步惊心》,一部部穿越题材的电视剧和小说便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视线中;再如,歌手海鸣威就借助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名著所具有的影响力,创作《老人与海》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并凭借其获第六届劲歌王颁奖典礼暨第六届全球华人乐坛年度总选颁奖典礼“最具潜质歌手”。
搭便车行为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古代有,现代更甚。这样的行为如果泛滥成一种社会现象,就会对社会的健康发展造成极大危害。那么,如何消除搭便车行为呢?在奥尔森看来,必须在集体行动中或者说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中实行相互作用的两种“激励”:一种是“集体性激励”,即通过各种积极办法激励全体成员竭尽全力地参加这种集体行动,并由此而使他们共同分享这种公共产品。比如,通过各种办法使工人们完全明白这种罢工对于自己利益的厉害关系,并由此而消除一切徘徊、观望尤其是参加而不出力的行为。另一种是“选择性激励”,即通过各种办法使全体成员明白,如果你不参加或不能积极参加这种集体行动,你将不能得到或者失去这种公共产品的分享。
奥尔森的理论合理地解释了滥竽充数的搭便车行为产生的原因并由此提出了消除这些行为的途径和方法。准确理解和完善搭便车理论,最大可能地消除搭便车行为,是我们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
搭便车行为的解决方法篇三
中国人喜欢搭便车 不敢当出头鸟
鄢烈山:“凤”代表一种反抗精神与独立人格
鄢烈山:这是凤凰网举行的校园行活动,去年就开始举行,叫“青年中国说”,还有一个副题叫“你可以改变世界”,我觉得这个非常好,我也很喜欢这句话,我们每一个都要看重自己,人不能轻视自己,自信者强,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这是从先贤那里得到的教训。
我非常感谢凤凰网邀请我来跟大家交流,也非常感谢华科,这是我第二次到华科,上一次是06年,是人文讲座,郭老师邀请我来,我的记忆还很深刻。这一次我们讲的是“网络时代的公民素质”。
今天中午我们在吃午饭的时候就讲了,说凤凰网的“凤凰”标志是楚国的一个图腾,在北方或者其他地方,他们的总部是在北京的,都是借楚国的图腾,我也为楚国的楚风感到骄傲,我为我是楚人的后代感到骄傲。
李白是巴蜀人,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楚人就有一种独立的人格,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反抗暴政,那也是我们楚人。还有一句是公安才子袁宏道,他写过一首诗,叫“怀龙湖”,是麻城的那个龙湖,也叫龙潭,是怀念李贽的,其中有一句,叫做“老子本将龙作性,楚人元以凤为歌”。所以凤是楚人的图腾,它标志着一种反抗的精神,一种独立的人格。所以我特别强调这一点,因为时间紧凑,又是命题作文,我扣着“网民时代的公民素质”来讲。
鄢烈山:追求自由与平等是人的本性
什么是素质?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
第一,从人的本性来讲,人的本性是追求自由、平等,甚至还有博爱精神,所谓哲人之性人皆有之,特别是追求平等和自由是人的本性,你说要素质,这是最根本的素质,只要你是一个人,你就会有这个素质。
湖北有一个四祖寺,黄梅禅宗六祖就是从这里出家的,大家现在玩ipad,乔布斯就是从禅里面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是间接的从日本学的,这是在禅学里面,我们知道六祖禅经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欲学无上菩提”。菩提就是智慧觉悟的意思,轻视人就有无量无边的罪,这个话说得非常重,如果你轻视普通人,你就有无量无边的罪,下下人有上上智,为什么上上人要磨意志,你被自己的私欲贪欲所支配的时候,你就可能会失去理智和智慧。
这一点在民主国家做到了。哈佛大学的教授和街上一个文盲老太婆,都是一人一票,这就是人的本能,他根据自己切身的利益出发作出判断,这是一个方面,素质的第一要素,这就是普世价值的根本,相信人性是追求自由,追求平等的。
第二,毛主席讲过“要在游泳中学习游泳,要在民主实践中学习民主”,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如果你把你的小孩呵护过度,不让他走路,那么他永远不会走路,这个要学习,成人要有素质、要有妥协精神、要有理性,所有这些要有一个训练过程,但这不是拒绝民主和拒绝自由的借口。像越南,两个人里面选一个总书记,搞一个差额选举;也可以搞分权制衡,市长、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都是共产党员,为什么非要把权集中到某一个人头上去?非要书记把什么都兼起来,一个人说了算?
邓小平在80年就说了,“中国的最大弊端就是权力高度集中”,可是90年代以来是不断集中。所以这次温家宝在答记者问里面强调,政治改革关键就是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还有80年代提出的问题,权力高度集中,没有制衡。一个人说了算,才有买官卖官的可能,这是讲素质。
鄢烈山:如何做到从臣民社会到公民社会
什么叫公民素质?我觉得公民应该是一个现代概念,它的源头在西方,在古希腊。我在1999年,50年大庆的时候,南方周末要我写一个编辑部文章,我自选了一个标题,叫“从臣民社会到公民社会”,现在确实不是一个公民社会,我也不是一个公民。前不久我在香港参加了一次“两岸三地对话”,他们跟我说你就代表臣民,台湾来的嘉宾代表公民,香港的叶老师是居民。
公民、臣民、居民,这种说法也只是某些人在底下说,现在我对这个概念有一个阐释,首先我把自己要当人,别人不把你当人,我可以把我当人,我不能自轻自贱。所以我在《中国的心病》里面列了几句话,“我作为一个人我尊重我自己”,所以我引了苏轼给他弟弟苏辙的一首诗,叫《戏子游》其中的一句话,叫“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虽然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是我自己的内心是不会屈服于你们的,我把自己当人,我也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叫《禽虫十二章》,“兽中刀枪多怒吼”,就是一个兽类的动物中了刀枪一定会狂吼几声,你打一只狗它也会嗷嗷叫,“鸟遭罗戈尽哀鸣”鸟被射中了它也会哀鸣,“羔羊口在缘何事,暗死屠门无一声”,不可做羔羊,我是人,我首先要反抗,我受到伤害就是要吼,我有痛苦就要叫出声、就要哀鸣,所以不平则鸣,我觉得这是一个公民最起码的出于人本能的东西,这是最低层次的东西。
我说的公民,第一我不是草民、不是奴才,毛主席当年说过很漂亮的话,叫做“共产党员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刘少奇讲“驯服工具论”,我们讲“螺丝钉”,那就是把人工具的,就是当奴才的,我不是草民、不是贱民、不是奴才,我也不是暴民,现在暴民的暴戾之气非常盛行,动不动就打打杀杀。
我不想做帝王师,不会说什么中央领导接见我了,我去中南海给谁讲课了,我的什么政策被中央吸收了就洋洋得意,这种人我是瞧不起的。我一个公民,我跟你是平等的,我有什么话可以表达出来,这就是我的自由和权利,我不说就是放弃我的权利,这是讲公民的自我定位。
在古希腊的时候,那个城邦里面,相对于奴隶来说三种人,一个是享有公民权利的人,第二个是奴隶,第三就是像农民工一样外邦来的人,比如工匠,那个时候还不包括妇女,后来又发展了。在我看来,公民素质最重要的是三点,一是主体性,把自己当人,这个主体不是君室王朝的主体性,什么主体思想,骗人的,他们叫的口头非常好听。我是有尊严的人,主权在民,这是出发点,这是主题思想。用温总理的话来讲就是独立人格,我特别感动于他的这句话,大家不要误会了他的话,大家要好好体会,他是说“我这些年当总理谣诼不断,但是心里也不免感到有些痛苦”他痛苦的是什么,他也有一个解释,“我并不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只是人家对我有一定恶性的,我的独立人格不为人们所理解,我为这个社会感到担忧,这是超出了自己的得失,并不是说自己不被理解就担忧了。这个社会有两种人,一种是说我有独立人格,而你没有,还有一种人是根本不存在有独立人格,人都是随大流的,为了自己的利益,特别在国际问题上,很多同学深受民族主义毒害,好像美国打越南和朝鲜都是为了石油一样,哪有那么多的石油?
鄢烈山:民族素质基于人性全世界都在追求
后面还有一句话,他说改革必须要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参与和人民的创造。每个人都要觉醒,要有这种公民意识,我觉得这种公民意识既是普世价值,也有文化传承在里面,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来看,民族的素质是基于人性,全世界的人都有这种追求,特别是楚国人。当然楚国在春秋战国是小的楚国,大的时候就是河南、安徽一直到江苏、上海等,其实就是大半个中国都是楚国,这里面讲独立人格的首先就是屈原,大家知道他的《橘颂》、《涉江》,《橘颂》里面最明显,“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离骚》里面的“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渔父》里面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那就是强调一种独立人格。荀子讲的“从道不从君”。所以这种独立人格是自古以来先贤就具有的,我们要加上现代的东西。因为那个时候的人再怎么追求独立人格,他不可以想象一个没有君王的世界,就像现在的西方国家一样,包括欧洲很多发达国家,他觉得国王是必要的,他对王室的憧憬是发自内心的,我们的文化不一样。
鄢烈山:乌坎事件是一次公民的集体表达
所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我认为我们要改变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出力量,就楚地来讲,我们说陈胜吴广,陈胜是楚国人,阳城人,现在的河南,当时也是楚国的。他就是一个普通的民工,他带头起事,推翻暴政,所以司马迁也很尊敬他。再就是辛亥革命的吴兆麟,是鄂城人,现在鄂州市的人,他也是一个下级军官,是一个营长。反正每个人都可以为你自己的理想奋斗,做出一些改变世界的行动。
我认为有三种:
第一种是公民的表达,每一个人都可以争取去表达,就像胡适说的“争取你的权利就是争取国家的权利”。我非常清楚,当你挺身而出争取你的权利的时候,你就阻止了那些不义的人,那些违法乱纪的人,那些滥用权势的人,他在你这一关就过不了,他就没有那么得意,那么他就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这是公民的表达。
第二种叫做公民行动,比较大一点的,比方说最近的坞坎事件,公民的集体行动。大家看过台湾的一部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教官要学生们揭发可能偷了班费的同学,站起来的首先是男主角柯腾,还有他暗恋的女生叫沈佳宜,最后大家一起说这个老师是烂人,扔书包,这是一种群体性的反抗。还有央视近日播的湘潭的学生集体烧书,半个小时停电,国家规定的是5天学习时间,7天只有星期天的上午可以睡下觉,大家忍无可忍,一起烧书,这种是小规模的,乌坎是稍微大规模一点的,再大规模的像厦门px项目事件,广州的反垃圾焚烧事件这样的公民行动。
第三种是公民运动。四五运动那种表达,是指的1976年借着清明节悼念周恩来的机会表达对四人帮的不满,呼吁邓小平上台的运动。在台湾学生搞的“野百合运动”,08年叫“野草莓运动”这都是公民运动,这些公民运动对改革国家的政治生涯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鄢烈山:欧伯、邓飞这样的公民推动社会进步
下面我讲网络时代的公民素质,为什么强调网络时代?也就是信息飞速发展和传播的时代,年轻人就不用多说,我们举一个最老的例子,是广州的欧伯,跟我年纪差不多,他就搞随手拍,专门拍公车私用的,第一次追到公安局的一个公务员,一直追到他家不放过。我在武汉之前,市局就请他去,所谓监督公车是不是真的叫让他去看,把公车安装了定位仪,全程监控的,因为他确实做了这方面的工作,才有这个底气把欧伯请去,确实是公车什么时候到了什么地方,但是他了菜场,这个公车停了,这究竟是干什么呢?那就不知道了,他说我看到他是去买菜,公车顺路下班的时候去买菜,他也觉得是不可容忍的,这是老一辈的,他就是用手机,在这个网络时代、信息时代拍照。
大一点的,像新闻界的邓飞的“免费午餐”活动。他其实个人能力非常有限,他搞了qq群,原来他做调查记者的时候有500个同行,因为调查记者特别艰苦,要跟官方、警方、黑社会做斗争,所以他们要互相呼应和照应,大家一起到某个地方调查这个事情,互相搭救,互相提供情报等等,所以500个人都支持他,这个事情越来越大,这个免费午餐活动就起来了,很快筹资就过千万了,后来对政府也造成了压力,政府温总理也表了态。这是一个推动社会的作用,这是指邓飞这样的人。
还有国际上的,大家看媒体比较多的就是美国人,叫杰森·拉塞尔,他看到非洲人互相杀来杀去,他就办了一个“看不见的孩子”的组织,因为在网络时代和社交媒体,这个组织声势很大,连我这种不太上网的人都知道了,而且他得到了比尔·盖茨等企业家的支持,在全世界造成了压力,对美国政府,对国际刑警组织,对整个舆论界都构成了压力。要关注这件事,不能让这种杀人放火的事情逃脱惩罚,这是一个网络时代,他是世界公民。
鄢烈山:中国人爱抱着“能忍就忍”心态
我说有三种,首先特别强调的是公民的主体性、独立人格。还有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我觉得公民素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你要明白你的权利,我的这个权利是天赋人权,这个天赋人权在法国的人权宣言又叫人权和公民权利,里面讲了四点:就是生命权、财产权、安全感和反抗压迫。在美国的宪法里表达是生命权、财产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比较概括一些。
如果你说法国和美国都不算,我们中国在《世界人权宣言》已经签字了,我们的两个宣言,一个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宣言,中国政府签了字,人大常委会也批准了;还有一个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1997年中国签了字,但是一直没有提起全国人大批准,因为里面对我们有一些政治障碍,有些条款我们不能接受,但是毕竟中国政府已经签字了,这个基本的价值观我们还是承认的,只是某些条款我们觉得还要讨论,后来就搁下来了。
这些权利你要明白,权利不是别人赐予你的,是你自己去争取的,特别是在中国,责任意识很重要,你有权利你就有责任。在古希腊、古罗马的时候享受公民权利,有表达权,你选执政官员、选统帅他有分赃权,政府到外面搞殖民地,抢了东西回来占领,他有分赃权。当然是那个时代的东西,如果这个国家对外宣战了,你不从军,那你就不是一个好公民。
总之,权利和责任是对等的,你有权利就有义务,这一点在很多中国人中是缺乏这种意识的,维护社会秩序,总是抱着“算了算了,能忍就忍”的心态,另外就是搭便车,不敢当出头鸟。还有公益意识比较淡薄,也可以说是责任意识的一部分,人家很多公民都参与公益活动,是一种很自觉的行为,他们觉得是理所当然的。比如奥巴马大学毕业之后就搞社区服务,报酬也很低,刚刚维持自己的生活,他有一种公益精神,不像我们天天喊学雷锋,而实际做的事情很少。
我写过一篇文章,本书里面抄下来了,叫做《言论自由,没有宪法底线》,我是批广州日报上的一篇文章,言论自由哪来什么宪法底线,因为宪法都改好几次了,美国的宪法有20条修正案,中国的54年的宪法和文革中的宪法,后来80年代又优先发,后来又有宪法修正案,比如“保障尊重人权、保障私有财产”等等,所以宪法也不是底线,如果不可以批评,它怎么会有修正呢?我们的改革当时都是违法的,比方说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违法的,因为法律本来就是要不断修改的,我们的法律没有完全定型,所以我也不能说忠于宪法,我就是忠于我的良知。谢谢大家!
搭便车行为的解决方法篇四
教学行为改变之我见
西定乡小学杨杰
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前的准备、课堂的教学与课后的反思等教学环节。因此,教学行为的转变不能仅仅体现在课堂的教学中,还要体现在课前与课后等教学环节之中。
(一)课前教学行为的转变
我国以往的课程目标更多的体现了社会的要求,各学科的目标大都是为升入高一级的学校而设置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重视不够。在具体目标上偏重认知能力的发展,造成了学生知识面过窄,缺乏个性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等片面发展的现象。
新课程根据时代发展对人才素养提出的要求,对传统“双基”进行了重新确定。新课程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不仅是为了加强教学目标的基础性,更为了学生未来发展;过程与方法注重的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目标不仅超越了传统课程目标,也顺应了21世纪的人才需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渗透到各个具体目标中,通过学生的个体参与去体验,目的是关注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多维性使教师从各个方面关注学生,也就是说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从“三维”的角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原有统一的教学设计思想,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思维方式去关注每个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二)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这种以教师讲为主体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中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认知需要和发展需要出发,遵循学科的学习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课堂后教学行为出现的新特征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观察和思考,它可以沟通教师“所倡导的理论”和他在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的理论”,从而达到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目的。
教师通过对实际教学的反思,意识到自己教学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关于教师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看自身,反思自己的思想是否与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经过这种分析,教师会对问题情境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在通过分析观察认识了问题的成因之后,教师重审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针对特定的教学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再进行验证。在这样的反思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会更符合新课程的标准。
搭便车行为的解决方法篇五
学校管理者行为之我见
“向管理要质量,出效率”是如今叫得最响的口号,大家都有这么一个共识: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学校工作的成败。马克思也曾经说过:“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运动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67~368页)。学校管理能否象一个乐队那样,协调一致,演奏出和谐或激动人心的乐章,无疑是取决于学校教育管理者的素质的高低。
一、重视人文关怀为基础
作为学校管理者,我深有体会:得人心者得天下。管理者的职责就是服务教师。通过服务教师赢得教师的心。人心齐,泰山也可移。如何凝聚人心呢?我的理解是: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关心爱护、以心换心、尊重理解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
有这样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因为觉得春意上身,始而解开纽扣,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则寓言说明了一个道理:温暖胜于严寒。学校领导者在管理中运用“南风”法则,就是要尊重和关心下属,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使下属真正感觉到领导者给予的温暖,从而去掉包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关怀——这是学校产生凝聚力的必经之路,也是一种领导者不可缺少的管理行为,这不是懦弱的表现,也不是小恩小惠笼络人心,是一人心换取众人心的同心举措。学校慰问退休老教师、探望生病住院的教职工、给每位教职工送生日贺卡等形式都不失为有效的做法。
坦诚——在学校管理中,在与教师交住中,始终以诚待人,以心换心。我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不搞“防人之策”,公正待人,信任同志,以真诚爱护教师,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尊重——尊重教师,这是管理人员最基本的素养,教师不是交由我随意指挥役使的“兵”,他们是我志同道合的同道、支持者,是成就我事业的同道和得力
1助手。学校在出台改革方案前,反复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吸纳其中有益的成分等做法,都是尊重教师的表现。
多年的管理工作经验也告诉我们:以关心教师作为出发点,充分尊重教师,跟教师坦诚交换看法,这样的谈话往往是成功的,而且对教师的行为有持续的促进作用。
二、创设组织氛围为重点
我曾经写过一篇《基于开发教师工作潜能的思考》的文章,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创设,有一番认识,文章中写过这么一段话:对于管理者来说,人际关系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创设和谐的工作环境;反之,紧张的人际关系,将极大地阻碍管理工作的进程。现实情况是:有的学校人际关系紧张,表现为:领导与领导、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职工之间的关系紧张,由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马克思曾经提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515页)。也就是说,人的发展,自始自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更要强调学校管理者的“设计师”角色,淡化“指挥家”角色,尤其是要创造一个尊重的环境。反之,会极大阻碍领导、教师潜能的发挥,极大影响青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今天看来,这段话还有他的现实意义,借此文重提旧话。
不容讳言,学校是人才集聚的场所,教师喜欢思考问题,这是教师群体的优势所在。但也有部分教师善于扩大事态,将小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加以看待,把问题复杂化,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当将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工作难点,想办法破解难题,争取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
三、完善规章制度为保证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必需的。马克思认为:管理工作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人们共同协作劳动的产物。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在一起协作劳动,就要有管理。要管理,就要按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学校管理也是如此,大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与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通过立规矩、建标准来实现制度管人,这正是实行人性化管理的前提,这正是管理者懂得管理艺术的一种体现。但是,我们绝不
能把规章制度当作是惩罚人的工具,绝不能把规章制度当作是制约人的法宝,绝不能把规章制度当作是发泄私愤的凭借。
应当指出的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形式固定下来,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说是动态的,需要不断地充实完善,使之适应学校的改革发展,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当然,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管理者要做的是:尽力使学校规章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为好的制度。好的规章制度应该有一定的衡量标准,我个人认为,好的规章制度,应该能让团队成员感觉到规章制度的存在,但并不觉得规章制度是一种约束;好的规章制度,应该是团队成员逐渐形成的行为习惯及办事规范,是团队成员自发的一种积极状态;好的规章制度,应该是一个团队的行为风格与准则的体现;好的规章制度,应该是一个团队健康成长、发展壮大的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与法制的社会,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管理者在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最佳结合点,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四、分权协同管理为原则
讲究分工合作,就是要求管理者依据一定的模式,将管理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相关责任人,让相关部门或责任人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例如:我们按照能级管理模式管理学校,就要切实地明确校长的职责是什么,副校长的职责是什么,各部门及部门负责人的职责是什么,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是什么,班主任职责是什么,科任教师职责是什么等等。当然,作为学校管理者本人,角色定位要准。每一个干部就像足球场上的运动员一样,要十分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是“后卫”,还是“前锋”?自己这个位置活动范围有多大?自己在这个活动范围内要完成哪些任务?什么时候不能“越位”?什么时候需要“补位”?什么时候加入“助攻”?这些,都要求保持清醒的头脑。
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明白,实施集体领导,倡导团队合作,在学校构建一种“团结、和谐、合作、宽松、上进”的浓厚氛围,是现代领导成功的一大特征;此时,作为主要领导一定要学会“弹钢琴”,善于分配,善于分权,有所为,有所不为,牢牢把握住学校阶段性工作目标的重点。
五、奖优罚劣艺术为机制
首先,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利用手中的权力,在评先、评职、增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对教师的发展性要求进行积极的引导,让自己的学校形成一种“敢干事,肯干事,爱干事”的良好氛围。从另一方面说,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力就是学校的创新力。学校的创新力就体现在教师的创新上。教师的创新来源于“敢干事、肯干事、爱干事”的实践之中。管理经验告诉我们:激励机制是一个学校能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原因就在这里。
再次,学校管理者要正确地使用批评这个武器。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适度的惩罚可以使人产生适度的紧张不安感,激发人的学习、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当然,批评武器要慎用,在管理中应该树立“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的思想。批评时要讲究对事不对人等“批评要素”,考虑被批评者的心理承受力、批评实施的场合、批评的语言等“批评策略”。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应该注意研究: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可以采取“热炒热卖”的“热定塑”式的批评,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可以采取“放一放”的“冷处理”式的批评;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可以采取“疾风暴雨”式的批评,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可以采取“和风细雨式”的批评;等等。通过这样的研究,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我们的批评艺术才会得不断的提高。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管理经验和智慧才会因此得到不断的丰富。我们也因此才会成就我们的事业,我们也因此才会完成好我们的历史使命。
管理者要求教师“做人民满意的教师”,而作为管理者应该首先考虑“做教师满意的领导”、“做善于管理的领导”。要把“向管理要质量,出效率”作为经常督促自我的信条,时刻提醒自己、完善自我行为,较为出色地管理好学校,则人聚校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