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文校核基本原则(3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公文校核基本原则篇一
第一行关于“”的 第二行心得体会
第三行
第四行经
第五行
第六行济
第七行
第八行管
第九行
第十行
第十一行
第十二行
第十三行
第十四行
第十五行
第十六行第十七行第十八行
第一行
第二行
开始写正文理 学 院班级:(行政班级)姓名: 日期: 心得体会 姓名:张三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六日
公文校核基本原则篇二
世间万物都有序。序,顺序,即规则,即条理。文件校核工作同样也具有内在的规则性。在文件校核工作的实践中,此种规则性经过提炼、归纳,逐步形成为程序。文件校核工作程序,就是从事文件校核这项工作所必须依循的规程和次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八个环节:
一、接收文件
这是整个文件校核工作的起始点,大体包括以下四项工作内容;一是签收。二是核对。三是编号。四是登记。
二、初步校核
这是一个重要环节,一般采取个体初校与群体初校两种形式。一般来说,较为简单、字数不多的文件,通常选择个体初校形式,由文件主校人自行初校即可;而事关全局的重大方针政策性文件,则大多数选择群体初校形式,由文件主校人把文件复制后分送众人共同进行初校。文件初校环节有三:一是对文件发布形式进行初校。二是对文件中的政策规定进行初校。三是对文件的文字和格式进行初校。
三、意见汇总
意见汇总就是集思广益。集思,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广益,是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意见汇总环节,同样是处理初校意见的环节。就作为初校对象的文件来说,初校后肯定会出现行或不行两种估价。对经过初步校核、认为可行的文件稿,文件主校人汇总出一个综合修改稿,在报经部门负责同志审核同意后径转下一工作环节。
四、送印清样
初校汇总后的文件综合修改稿大多比较杂乱,通篇涂改填删,字迹不易辨认。待文件清样印出后再予报批或送往有关部门征求意见。送印清样这一环节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送印清样前要将文件综合修改稿报请部门负责同志审定,不论文内改动多少,均应履行这一审批手续。二是要注明所需清样份数和限定退回时间。三是要进行登记。送印清样属于文件的移交,为了明确责任,一定要在送印时进行登记。四是要装信封或文件袋密封后送出文件印制部门。
五、征求意见
这是协调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即就文件内容所涉及的工作征求有关主管业务部门的意见。在党政领导机关发布的文件中,常常有些事项涉及主管业务部门的工作。对此,在文件校核过程中。要征求各有关主管业务部门的意见。
六、综合意见
征求意见后、就要对各方意见进行梳理、筛选和综合工作。综合意见是在对文讲稿征求意见后进行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实际上,综合绝非一件简单地把各方意见揉在一起的易事。要分析,要研究,要经过一个理性的认识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各部门的一些好的意见综合起来,以达到完善决策的目的。
七、送审签发
送审,即把文件校核稿送请部门负责同志审阅定稿。签发,即指领导同志对文件予以签批发出。送审签发是文件校核工作必须履行的手续。文件校核稿的送审签发是一个环节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紧密相联,互有交叉,不可分割。我们很难说领导签发文稿时没有审定的成份在内,实际上签发也是一种审定。送审签发这一环节异常重要。
八、送文注发
送文注发就是把经领导同志签发的文件稿送文件批抄部门注发。文件的注发工作具体由文件批抄部门负责。因此,校核并经领导同志签发后的文件稿,在办理文件移交手续后要转至文件批抄部门,由其具体办理文件的注发事项。送文注发是文件校核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要把领导同志的审批情况及批示意见详细地进行登记。二是进行送出前的最后一道检查,从文字到格式对文件稿再认真细致地检查一遍,然后再看看所有的文件是否完整。三是把文件的原件、文件的签批件和文件报批请示一并移交文件批抄部门,由其在文件校核登记本上予以签字接收。四是销号。文件送出后,表明该文件在校核工作阶段的运行已告结束,在登记本上注?quot;已办"的字样。一俟文件正式下发,只需在登记本上注明文件编号即可。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文件校核工作程序是死的.而文件校核工作中的情况是复杂多变的。文件校核工作程序中的八个环节,仅是从一般意义上总结出来的。在文件校核的实际工作中,允许根据情况作变通处理。
公文校核基本原则篇三
浅谈公文校核的要点
——江一坚
党的机关公文,是党的机关实施领导、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如果出现差错,其负面影响有时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务必要严把公文校核关。在工作实践中,我感到提升公文校核水平,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先排后校。公文文稿起草完毕后,首先按照规定格式排版,打印后再作校核,以避免校核时出现两个版本不一致的现象。如一次,有一份申报省级文明单位的报告,校核人员的是起草后打印的文稿,没有校核正式排版的文稿,结果正式印制时,由于印刷厂的同志不清楚使用何种文种,将“报告”误印成了“请示”,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逢文必核。校核公文时,不管篇幅长短、字数多少,内容如何,都要认真加以校核,不能因为有的文稿篇幅短、字数少,内容简单就放松校核,或者不去校核。如一次,遇到一份组织干部职工,通知要求各单位于10月15日前上报参观人数。由于通知的内容是参加摄影展,校核人员没太重视,没有认真校核,结果文中“9月15日前上报参观人数”的错误没有校出。使通知下发后,要求上报时间比下发通知的时间还早,闹出了笑话。
三、每字必核。一份公文文字表述是否准确、通顺、简练,人名、地名、时间、数字、引文是否准确、规范、严谨等,都要坚持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地校,一个字一个字地核。校核文字量大的文稿时更要精力集中,不能有任何疏忽。有一次,校核人员校核一篇比较长的文稿,由于到最后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对公文抄送范围的校核。该公文应抄送省政协党组书记、副书记,结果印出后却成了“省政协党组书记、副书记处”。一字之差,使收文单位产生了歧义。
四、校写分离。只要条件允许,公文起草和校核最好由不同的同志来进行。因为,公文起草人员在起草文稿过程中思维模式和视觉模式已经形成,若起草好的公文文稿再让其校核,就很可能发现不了存在的问题,甚至是明显的问题。
五、急文稳校。校核工作实践证明,出错率较高的公文往往是急着要发的公文。校核人员在校核时急于出手,往往不能平心静气,导致出错率较高。因此,在校核工作中,一定要调整好心态,越是急件越要沉住气、稳住劲。如一次,校核汇报去年工作的报告。报告中先后两次出现“今年工作如何如何”,很明显,时间上出现了错误。但当时由于报告急着发出,这个明显的错误并没有在初次校核中被发现。
六、发前再校。公文印好后,发出前还要进行最后一次校核,这可以说是公文校核无差错的最后一道防线。有一次,校核人员对一份报告认真校核后,送到印刷厂排版印发。印好后,工作人员又认真看了一遍,发现公文中出现一段和报告完全无关的内容,经了解是印刷厂的计算机在编排过程中出现乱码现象。幸而在发前再校了一遍,错误得以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