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针疗法 平衡针灸38个图解(五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平衡针疗法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篇一
平衡针灸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针灸调节大脑中枢系统的平衡,达到对各脏器生理功能修复的科学。它所阐明的规律是通过研究发现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中枢靶位调控下,依靠病人自我修复的现代针灸学。
平衡针灸学的特点
1、突 出 人 体 自 身平衡
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通过针灸来调整、完善、修复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从而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2、突 出 人 体 信 息 系 统平衡
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
3、突 出 单 穴 疗 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 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
4、突 出 快 速 针 刺
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慢性疾病、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给予留针。
5、突 出 即 时 效 应
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
6、突 出 针 感 效 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
7、突 出 离 穴 不 离 经
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要求的是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8、突 出 穴 名 通 俗 化
穴位名称通俗易懂。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
9、突 出 安 全 无 副 作 用
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
a、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不易晕针。
b、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不会刺伤脏器。1 升提穴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 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急救穴 定位: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胃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偏瘫穴 定位:耳尖上3厘米。鼻炎穴 定位:此穴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牙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明目穴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
醒脑穴 定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翳风与风府之间1/2处。肺病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碗关节至肘关节上1/3处,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痔疮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挠骨之间,前臂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1/3处。胸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背侧,尺挠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降糖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1/3。
踝痛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咽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颈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 与第五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指麻穴 定位:位于手部,半握拳第五掌骨中点处。感冒穴 定位:半握拳,此穴位与中指与无名指指掌关节之间凹陷处。痛经穴 定位:在胸骨柄正中线,1/2处,相当于四肋间隙。面瘫穴 定位:位于肩部,锁骨外1/3处斜向上二寸。神衰穴 定位:位于脐窝正中。痤疮穴 定位:位于第七颈颈椎棘突下。疲劳穴 定位:位于肩膀正中,相当于大椎至肩峰连线的中点。乳腺穴 定位:位于肩胛骨中心处,肩胛内上缘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肩背穴 定位:位于尾骨旁开4--5厘米处。耳聋穴 定位:位于股外侧,髋关节于膝关节连线的中点。肩痛穴 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即足三里穴下两寸,偏外一寸。腹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阳陵泉处)。过敏穴 定位:位于屈膝位的髌骨上角上2寸处,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肘痛穴 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癫痫穴 定位:位于胫骨与腓骨之间,及髌骨下沿至踝关节连线的中点。
精裂穴 定位:位于委中穴于足跟连线的中点,腓肠肌腹下正中之凹陷的顶端。
肾病穴 定位:位于外踝高点之上8厘米,腓骨内侧前缘,即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1/3处。
腕痛穴 定位: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头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太冲与行间之间)。
降压穴 定位:位于足弓,划一个十字交点即为此穴。
膝痛穴 定位:相当于曲池穴外1寸处。
平衡针疗法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篇二
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八个常用穴
1、肩痛穴
定 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至外踝高点连线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交点处。局部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总伸肌之间分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神经。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针 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针刺手法:(滞针)上下提插针刺手法。功 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
主 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椎病,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按语: 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肩关节,内脏病变为主。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该穴是平衡穴位的代表穴位,也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更为理想,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穴位的名称先后经历了肩周穴,中平穴,肩痛穴三个阶段。歌诀: 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片腓侧。交叉取穴经,肩部病变与落枕。胸痛腹痛与偏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2、腕痛穴
定 位:足背踝关节的横纹中央(解溪穴)。
进针点位于内外踝最高点连线中点的位置旁开各一寸处。
局部解剖: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分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层腓深神经。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平刺进针1.5—2寸从肌腱下走针,可采用滞针手法。
针 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或向足面足趾放射。功 能: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 治: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痪,眼肌痉挛。
按语: 又称光明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病变和眼科疾病为主。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用于早期混合性白内障。近视主要指青少年假性近视。歌诀: 腕痛学位踝外部,交叉取穴能退热,腕部病变与,近视眼部疾病用指妥。
3、肘痛穴
定 位:髌骨与髌韧带外侧的凹陷中。(即犊鼻穴。外膝眼屈膝取穴)局部解剖:分布有膝关节动静脉网,股神经前皮支及肌支。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股神经的前皮支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 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整个膝关节酸麻胀痛为主 功 能:消炎止痛,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 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内上髁炎及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痛,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偏瘫,荨麻疹。
4、臀痛穴
定 位:肩峰至腋后皱襞连线的二分之一处,(也可是上三分之一处)。针刺手法:针尖朝腋窝中心方向斜刺进针2—3寸(上下提插手法)。局部解剖:分布有旋肩胛动静脉,上臂外侧皮神经和第一.二肋间神经,深层为桡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桡神经和上臂外侧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 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功 能: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 治:臀部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偏瘫。进针方向靠外不靠内。
5、.踝痛穴(又叫失眠穴)
定 位:此穴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即大陵穴)进针点在大陵穴桡侧旁开1寸处。局部解剖:分布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及前臂内侧皮神经双重分布,深部为正中神经本干。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平刺进针1-1.5寸。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
功 能:消炎止痛,镇静安神,调节内脏,调节心律,(心动过速)。主 治: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跟骨骨刺,足跟痛,足底痛,此外临床还可用于,心律不齐,心动过速,顽固性失眠,腕管综合症。
治疗失眠的配方:(顽固性失眠)主穴:踝痛穴(双侧),配穴:升提穴(留针2—4小时)胃痛穴(双侧),胸痛穴(双侧),腹痛穴(双侧),头痛穴(双侧),肾病穴,降压穴(双侧)。
6、.颈痛穴
定 位:此穴位于手背部,半握拳第四掌骨与第五掌骨结合之前的凹陷处(即液门穴)。局部解剖:在第四掌骨背侧肌中,分布有第四掌骨动脉,皮下有手背静脉网和尺神经的手背支,指掌侧固有神经。取穴原则:交叉取穴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指掌侧固有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平刺进针1.5—2寸。针 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功 能:舒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 治:颈部软组织损伤,落枕,颈肩综合症,颈肩肌筋膜炎,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眶上神经痛,三叉神经痛。
7、膝痛穴
定 位: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即曲池穴)。局部解剖:分布有桡返动脉分支,和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干。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桡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直刺进针1.5—2寸(针刺在肘关节下方,能看到或摸到效果更明显)针 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痛为主或向腕关节放射。功 能:消炎止痛,退热,抗过敏,增加机体免疫力。
主 治:膝关节软组织损伤,骨性膝关节炎,髌骨软化症,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此外临床还可用于治疗神经性皮炎,急性荨麻疹,牛皮癣,腓肠肌痉挛,网球肘。
8、腰痛穴
定 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治疗时腰部以下或腰部疼痛者针尖向印堂方向刺;左边腰痛针尖朝右刺,右边腰痛针尖朝左刺;向上平刺1.5—2寸治疗颈7到腰2的疼痛,向上平刺也可治疗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尿急尿频的症状。
局部解剖:分布有眉间肌,两侧有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和三叉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前额两侧均有眶上神经分布。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或交叉取穴,针尖向下平刺1.5—2寸,针刺特点:以针刺滑车上神经或眶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平刺进针1.5—2寸。针 感:以局限性出现的酸麻胀痛针感为宜。
功 能:活血化瘀,调节神经,消炎止痛。
主 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及不明原因的各种腰痛。
平衡针疗法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篇三
关于平衡针灸学及最新理论研究(转)2008-02-18 21:11 1平衡针灸学的定义
平衡针灸学是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学。是以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其特点突出人体自身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通过针刺机体的信息高速公路——神经,实施对能量物质的再分配、再调整,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2平衡针灸学的特点
2.1 突出人体自身平衡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就是突出人体自身平衡。这种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这种平衡机制就是大脑高级调控中枢。针灸就是调整、完善、修复这个系统,来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第二,这个平衡系统还具有被动加强的特性,能够接收外界给予的合理良性刺激。因此,人体出现的生理失调及病理改变,均为人体内平衡调控系统失衡的反应。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去直接治疗病人的疾病,而是把针刺作为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通过患者自身调整达到恢复机体的平衡,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平衡针灸充分地发挥了机体自身调节平衡的独立性,同时产生异向思维,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2.2 突出人体信息系统平衡针灸学充分利用了人体的信息系统。人体信息系统传统医学称为经络系统、现代医学称为神经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共同点都以信息传递为主。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据有关资料报道,针刺神经干的传导速度为每秒钟100米。因此,平衡针灸取穴原则选择了最佳捷径即人体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信息传递。
2.3 突出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 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因为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直接去治疗患者的疾病,而是利用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间接依靠患者自身不断修复、不断完善,恢复患者机体内的平衡系统去治疗自己的疾病。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不足传统穴位的1/10。
2.4 快速针刺 亦称三快针法,即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如果人体解剖层次清楚,针刺穴位准确,不足3秒钟即可出针。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穴位选择不一定都那么准确,因此留出3秒钟的时间把穴位找准确。因为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如不怕针刺而喜欢留针,可以给予留针,以满足患者的心理要求。
2.5 突出即时效应 即时效应亦称一针见效。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平衡针灸学的疗效不是取决于医生,而是取决于病人自身的平衡系统调节能力。其中发病时间的长短、病情的轻重、年龄结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直接决定疗效的好坏。
2.6 突出针感效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因为效应来源于针感,针感产生于效应。不同的穴位有着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通过提插手法将不同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了针感就是有了疗效。
2.7 突出离穴不离经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而是要求针刺到相应的穴位即神经相应的节段上而出现针感即可。平衡针灸要求针刺的是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在实际临床中不可能对每个人的取穴都十分准确,所以针刺穴位的部位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此,进针后一旦取穴未准,可根据自己的判断,利用针体的提插从左右或上下方向来寻找针感,如肩痛穴针刺的腓浅神经上下10厘米内均可。
2.8 突出穴名通俗化平衡针灸学的穴位名称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灵。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胸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胸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治疗半身不遂的平衡穴位叫偏瘫穴。传统穴位由于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和历代医家,穴名繁多各异,五花八门,给临床普及带来一定困难。
2.9 突出安全无副作用 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在针刺患者时最为常见的副作用是晕针,而采用平衡针灸治疗,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所以患者来不及晕针,针体就迅速退出,针体出来以后患者立即解除了紧张害怕心理。针刺过程中常见的医疗事故是刺伤脏器,而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
2.10 突出临床实用性平衡针灸来源于临床,应用于临床。先有临床实践,后有科学理论,然后根据这种平衡调控理论指导于临床。先后经过国内80余期培训班培训、3000多家医院,6000余名平衡针灸骨干的临床应用,证明了平衡针灸是一门经得起重复,深受患者欢迎的实用临床医学。特别受到开设特色医院、特色门诊的医生、西医离退休医生、出国医生、来国内参加中医院校学习的外国医生的欢迎。
3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来源
平衡针灸学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这两个调控学说阐述的就是人体内固有的自我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也是一种高度精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这种平衡系统是天生的、高效的、自然的、神奇的、强大的,这种系统也是人类适应内外环境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通过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管制作用;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nei)网络中心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调控作用。传统医学是从宏观来认识的,现代医学是从微观来认识的,中西医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都存在一个平衡系统,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具体讲人体的平衡系统就是人类大脑高级指挥中心对待一切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本能反应,平衡针灸学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的这个平衡系统核心原理,通过人为的外因刺激,促使患者机体达到人体自我平衡,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平衡针灸还是心理学、哲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力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现代针灸学,其学术思想充满了信息论、相对论、系统论、调控论、耗散结构论、矛盾论、实践论、整体论、平衡论。其理论主要从心神调控学说、神经调控学说、阴阳整体学说、心理平衡学说、生理平衡学说、生态平衡学说6个方面进行阐述。
3.1 心神调控学说 人的心理活动实质上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均是大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则把大脑生理功能活动归属于心,心既是生理上的心,又含概了大脑的思维功能。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统归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论》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化生五气,五气化生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但五志过极能损伤心神,引发出神志病变,所以“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邪气脏腑病形》),“忧愁思虑则伤心”(《素问?本病论》)。古人把心 作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藏神而主神志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淮心所使也”。从以上论点来看,人的大脑思维活动从现代医学讲直接影响到五脏的生理功能。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能对外界信息作出及时的正常反应。相反,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则可出现精神意识活动的异常,思虑多梦,神志不宁,甚则谵狂,或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至昏迷等各种病理表现。中医讲的心神调控学说是人对无数外界客观事物或现象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判断所采取的态度反映。人类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要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外环境如何必然影响到内环境的平衡,它给人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情绪变化及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重大的影响。
3.2 神经调控学说 神经调控学说是以神经高级中枢指挥系统对内外事物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来保持体内生理的相对平衡系统而称之。调控系统就是指大脑的最高指挥部和总开关。人类与高等动物都是具有形成条件反射的功能。但人类最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皮层,有思维和语言功能,这是人类与动物在条件反射上的本质区别。实质上是人类参与社会活动后逐渐形成的这种调控功能,也就是人类通过对外界环境事物和现象进行抽象概括、产生概念、进行推理判断,做出合理正确的结论来认识一切事物,借助语言来表达思维,通过行为来进行思维活动。
机体的神经调控系统是在大脑高级中枢神经的参与下,完成对机体内外环境刺激规律的应答。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高级中枢系统每分钟可接收6000万个信息,其中来自视觉信息2400万个,来自触觉信息3000万个,来自听觉、嗅觉、味觉的信息600万个。这些信息都贮存在神经细胞的化学反应器上,通过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来完成对环境刺激的应答。简而言之,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作用下,首先使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传入神经传到中枢,通过大脑高级中枢的分析与综合作用,产生的兴奋或抑制过程再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的过程。平衡针灸的作用原理就是利用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传入大脑高级中枢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对接收外界给予的较强信息立即作出应急反应,充分调动体内所贮能量物质——中枢递质,以最快的速度、最佳捷径,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传出神经和一切可利用的其他信息通道,到达病变的子系统。
3.3 阴阳整体学说 阴阳是传统医学心神调控学说的理论基础,阴阳平衡学说是一种哲学的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个事物或现象及人的机体相互对应、相互统一、保持相对平衡的高度概括。因此阴阳是信息,是物质,是能量,是功能,是矛盾,是整体,.是平衡。按照系统制动促动原理,阴阳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功能是相吻合的。
从现代医学讲,阴阳的生理平衡是在大脑中枢调控系统作用下,通过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下丘脑体内交感中枢(阳)及副交感中枢(阴)系统完成对机体的调节管制作用。相反,大脑中枢调控系统平衡失调,造成子系统的平衡失调,甚至破坏,发展为阴阳失调的病理过程。阴阳代表了自然界的一种客观规律,是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总纲,也是贯穿于人类生、长、老、亡整个生命过程中作用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的理论。
3.4 心理平衡学说 心理平衡是指每个人通过神经调控系统对一切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正确认识和反应。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具有高级的心理行为能力,参加社会活动,从事生产劳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这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平衡医学研究的主体是人,人的研究主体是心理(也指人的大脑高级指挥系统),心理的研究主体是与心理因素相关的其它因素。如年龄、性别、文化、职业、遗传、体质、生活习惯、职业行为、性行为、道德规范等,都将不同程度地对心理平衡产生反效应。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通过人体的感觉、听觉、味觉、感受器初步接受外来刺激,迅速将刺激转换为信息,然后通过信息系统快速反馈于中枢调控系统。由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不一样,所以对待工作中的得失、同事的误解、同行的嫉妒、工作的失误、事业的挫折、亲人的亡故、无端的是非等,都会不同程度地给心理带来创伤,时间久了必将造成生理上的功能失调,甚至造成亚健康状态或器质性病变。
3.5 生理平衡学说 生理平衡学说是反映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人体的组成由结构和机能不同的组织器官和系统构成。无论从完整的机体内在或在完整的微小细胞中,都能反应在结构上严密组织,机能上密切配合、协调,适应着生存环境的变化。人体内的这种调节机制就是生理平衡系统。具体讲这种平衡是人类进化几百万年来在地球表面生存,通过呼吸、饮食、代谢等活动,反复调节机体来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进而使人体与地球表面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例如元素平衡系统,酸碱平衡系统,体温平衡系统,体液平衡系统,免疫平衡系统,血糖、血脂、血压、生化、肝功、肾功等正常生理值的波动范围。
3.6 环境平衡学说 环境平衡主要是指生存环境,狭义上讲是指人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广义地讲是指地球生物因素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与非生物因素的气候、水、土、光、热之间相互赖以生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以人类为主体的生物群所处的生存环境主要维活动进行分析判断所采取的态度反映。人类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要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外环境如何必然影响到内环境的平衡,它给人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情绪变化及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重大的影响。
4平衡针灸学的作用原理
平衡针灸学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给予患者一种适当的良性刺激信号,这种刺激信号既不针对病原体,也不直接针刺病变部位的组织器官,而是把医生的指令性信息通过针刺神经直接输给信息高速公路,以最快速度、最佳路线输送到高级中枢系统。这种来自人为的超强刺激信号,迅速传递于大脑中枢调控系统,大脑中枢调控指挥中心积极接收了医生给予的指令性信息,迅速对高级中枢指挥系统进行应激性调整,调动体内贮存的中枢递质,再通过神经指挥系统对失调与病变部位的子系统进行对症性调控,释放大量的能量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镇痛效应,增强机体消炎和代谢作用等。对原来失调的病理状态和物质代谢紊乱过程,进行间接干预,通过自我修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的形成是利用针灸外因刺激手段激发调动患者机体的平衡调控系统的功能来实现的。5平衡针灸学取穴原则
传统针灸以循经取穴、辨证取穴为基本原则。平衡针灸主要采用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对应取穴为基本原则。临床中也配合男左女右取穴、左右交叉取穴、双侧同时取穴等取穴原则。
5.1 定位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原则主要是指针对某一病变的部位来选取特定穴位。如腰痛穴(bp-hn2)、升提穴(bp-hn1)、精裂穴(bp-le8)、痛经穴(bp-a1)等。也就是说通过针刺特定部位的特定穴位达到治疗另一部位疾病,同时又不能用交叉、对应来解释的取穴原则。
5.2 交叉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的原则主要是指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如臀痛穴(bp-ue1)、升提穴(bp-hn1)、膝痛穴(bp-ue2)、踝痛穴(bp-ue7)、肩痛穴(bp-le6)、肘痛穴(bp-le4)等穴位主要分布于上下肢,上肢的病变取下肢的相应穴位治疗,下肢的病变取上肢的相应穴位治疗。
5.3 对应取穴原则
对应取穴原则主要是指前后、左右、上下对应的取穴原则。如乳腺穴(bp-b3)为前后对应取穴,偏瘫穴(bp-hn4)鼻炎穴(bp-hn6)为左右对应取穴。
5.4 男左女右取穴原则
男左女右取穴原则主要是指在人体上治疗疾病的穴位有两个,男性取左侧穴,女性取右侧穴,而且一次性治疗可以治愈疾病的取穴原则。如感冒穴(bp-ue10)、头痛穴(bp-le11)、腹痛穴(bp-le5)。
5.5 左右交替取穴原则
左右交替取穴原则主要是指未定性疾病,又不能一次治愈,而且是人体有两个穴位的情况下采取的取穴原则。如痔疮穴(bp-ue3)、癫痫穴(bp-le7)。
5.6 双侧同时取穴原则
双侧同时取穴原则主要是指急症,又是人体有两个穴位的情况下采取的取穴原则。如降压穴(bp-le12)、精裂穴(bp-le8)。
此外,对非炎症性、渗出性、外伤性、疼痛性疾病,以麻木为主的病症可采取局部取穴原则。如指麻穴(bp-ue11)、耳聋穴(bp-le2)以局部取穴为主。6 临床常用平衡穴位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其中头颈部平衡穴位9个,上肢部平衡穴位11个,胸腹部平衡穴位3个,脊背部平衡穴位3个,下肢部平衡穴位12个。转自:http:///
平衡针疗法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篇四
平衡针常用穴位图解
2009年7月31日人民日报报道30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推广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在广东电台举办了《杏林寻宝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展示会》。国家973平衡针发明人王文远教授3秒钟治疗高血压15分钟下降10个毫米汞柱,受到与会者的关注。在展示会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洪涛提问,王文远教授重点作了回答。
一、什么是平衡针灸?
答:
1、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50%以上的疾病不看医生自己也会好。
2、按照生命科学规律,大脑通过神经系统来管理我们的内脏机体,如果我们的身体健康,必然反映我们的大脑司令部管理程序正常。一旦大脑管理程序失常,就会失去对内脏机体的科学管理,引发各种疾病。
3、平衡针灸就是利用人体内的神经系统达到调整失调紊乱的大脑管理程序,依靠病人自己重建新的平衡。
4、平衡针灸不治疗病人有病的地方,而是治疗管理这些脏器的地方。
二、平衡针灸的产生?
答:
1、平衡针灸来源于临床,产生于临床,先有的临床后上升的理论。具体时间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
2、平衡针灸产生于部队,服务于部队。因为部队军事医学突出的是战伤医学,急救医学。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中医怎么能围绕军事医学做文章?最后选择只有针灸最适合部队,最适合急救。于是病种选择了部队训练伤。经过20多年的临床研究终于发现了在外周神经上11个平衡穴位可以治疗全身各个部位的训练伤。
3、在军队各级首长的关怀下,先后治疗部队训练伤10万余人,举办训练伤培训班60余期。
4、“十五”、“十一五”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列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国家级推广项目、国家级973课题。
三、平衡针灸治疗哪些疾病?
答:
1、疼痛性疾病。
2、常见病、多发病。
3、疑难病。特别对“三高”的临床研究,已经找到了单穴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四、平衡针灸治疗高血压能不能请您给一位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做一个示范治疗?
答:降压穴定位在内踝高点下两寸,神经定位足底内侧神经。治疗时间3秒,15分钟90%以上见效。就诊的是一位50多岁的中年人,高血压8年多,护士测量血压152╱95mmhg,王文远在他的双脚快速针刺,不足3秒钟宣布治疗完毕。15分钟时洪涛主持人询问护士病人血压是多少?护士回答“142╱91mmhg”,全场爆发出一阵掌声!
平衡针疗法 平衡针灸38个图解篇五
平衡针灸疗法
------广东省中医院
传统疗法中心
陈秀华
共38个穴位,其中: 头面部穴位
9个 上肢部穴位
11个 下肢部穴位
11个 胸腹部穴位
7个
头面部穴位
共九个穴位
1、升提穴:
定位: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直上10cm,后发际直上16cm,双耳尖连线中点前2 cm处。针刺特点:以针刺枕大神经分支与额神经分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针尖沿皮下骨膜外向前平刺4 cm左右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 以局部强化性针感出现的麻胀紧沉为主
功能: 升阳固脱、益气固本、助阳止泻、补肾健脾 主治: 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等中气下陷性疾病
2、腰痛穴
定位:位于前额正中,人为地划一个“十”字,十字交点即为此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滑车上神经或眶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淤、调节神经、消炎止痛
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等
3、急救穴
定位:位于人中沟与鼻中隔连线的中点
针刺特点:以针刺眶下神经或面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向上斜刺,进针约0.5寸。
针感:以局部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醒脑开窍、回阳救逆、抗休克、疗昏迷 主治:休克、晕车、晕船、晕机等
4、胃痛穴
定位:位于口角下1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cm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三叉神经第三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1.5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健脾养胃、活血化淤、健胃消食
主治: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性胃溃疡、膈肌痉挛等
5、鼻炎穴
定位:位于颧骨下缘中点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颧支或下颌神经耳颞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1.5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止痛、消炎、调节n抗过敏
主治:鼻炎、三叉神经痛、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
6、牙痛穴(又名失语穴)
定位:位于耳垂正中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面神经下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1-1.5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通牙关、开窍祛风、止痛
主治:龋齿、牙外伤、牙齿过敏、急慢性牙髓炎等引起的各种牙痛
7、明目穴
定位: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在下颌角与乳突之间凹陷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耳大神经或面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斜刺,进针约1-1.5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或向面部放射。功能:通窍明目、消炎止痛、调节视神经(2周内效佳)
主治:18岁以下的假性近视、早期混浊性白内障、青光眼、花眼、沙眼、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
8、醒脑穴
定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段之间的凹陷处及颈后枕骨下两侧(医风及风府之间1/2处)(或风池穴)
指针特点:运用手指作用于枕大神经及枕小神经后引起的指感为宜 指刺方法:采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指腹作用于患者相应的穴位上。指感:以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调节心理、调节神经内脏、醒脑明目、镇静安神、抗衰老保健 主治:神经、呼吸、消化、循环、内分泌等系统引起的脏腑功能紊乱
9、偏瘫穴
定位:位于耳尖直上3cm处(约1.5寸)
针刺特点:以针刺耳颞神经分支或枕大神经吻合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或滞针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向太阳穴方向斜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壮肾、化痰祛风、醒脑开窍 主治:脑血管意外的中风、昏迷、偏瘫等
上肢部穴位 共11个穴位
1、颈痛穴
定位:半握掌,第4、5掌骨之间,即指掌关节前凹陷处(或八邪穴)针刺特点:以针刺指背神经或指掌侧固有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或向上放射 功效:舒筋活血、清咽利喉、消炎止痛、退热、调节神经 主治:颈部软组织损伤、颈肩综合症等
2、感冒穴
定位:半握掌时,第三掌骨与第四掌骨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 针刺特点:以针刺出尺桡神经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解表散寒、消咽止痛、消炎退热 主治:感冒、鼻炎等
3、咽痛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桡侧缘中点(或合谷)
针刺特点:以针刺指掌侧固有神经或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
针刺方向:向掌心方向直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消炎退热、镇静止痛、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急慢性咽痛、喉炎、扁桃腺炎等
4、指麻穴
定位:半握掌时,位于第五掌骨中点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尺神经的手臂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向掌心方向刺入1-1.5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止痛止麻、消炎 主治:末梢神经炎引起的手指麻木等
5、胸痛穴
定位:位于前臂背侧尺、桡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
针刺方向:斜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消炎止痛、扩张冠状动脉、调节神经与内脏、调节血压心率、调节血糖血脂、调节内分泌 主治:胸部软组织损伤、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心绞痛、心率不齐等
6、痔疮穴
定位: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桡骨之间,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1/3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骨间、背侧皮神经或前臂背侧神经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向上直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泻火解毒、退热通便、消炎止痛 主治:内外痔、混合痔、肛裂等
7、膝痛穴
定位:手心向下,上臂伸直于肩关节与腕关节连线的中点(或曲池上1cm)针刺特点: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或桡神经干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退热抗过敏、消炎止痛、增加机体免疫机能
主治:膝关节软组织损伤、骨性膝关节炎、髋骨软化症、风湿性关节炎等
8、臂痛穴
定位:位于肩峰至腋后皱臂连线的1/2处(或肩贞)
针刺特点:以针刺桡神经或上臂外侧皮神经后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针尖向腋窝中心方向,斜刺2.5-3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活血化淤、理气散结、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臂部软组织损伤、腰椎疾患引起的坐骨神经痛、梨状肌损伤综合症、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等
9、踝痛穴(又名失眠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面、腕横纹正中央桡侧端,即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或大棱)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产生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0.5-1寸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向中指或食指方向放射,以中指、食指麻胀感为主 功能:镇静定神、消炎止痛、调节内脏、调节心律
主治:踝关节软组织损伤、踝关节扭伤、跟骨刺、足跟痛、足底痛等
10、降糖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掌长肌腱之间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或前臂掌侧骨间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益气安神、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降糖降脂、降压降酶 主治: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等
11、肺病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1/3处,掌长肌腱之间 针刺特点:以针刺正中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理气润肺、止咳退热、消炎止血、抗过敏
主治: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下肢部穴位 共11个穴位
1、头痛穴
定位:位于足背第1、2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或太冲)针刺特点:以针刺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角度150-450之间,进针约1.5-2寸。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痛为主
功能:活血化淤、舒肝理气、健脾和胃、醒脑开窍
主治:偏头痛、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颈性头痛(颈椎病)、鼻窦炎等
2、腕痛穴(又名光明穴)
定位: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外侧旁开一寸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深神经或腓浅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滞针手法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1.5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消炎退热、镇痛镇静、舒筋通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治: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等
3、降压穴
定位:位于足弓划“十字”,“十字”交点即为此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足底内侧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1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调节神经、降压、止痛、镇静
主治:高血压或低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
4、肾病穴
定位:位于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1/3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1-1.5寸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向足背、足趾放射 功能:镇静安神、补肾壮阳、益气健脾
主治: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5、肩痛穴
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最高点连线的上1/3处(阳陵泉或足三里外1cm)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触电式针感向足面、足趾或外踝关节方向传导(必须有针感才有效)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神经、胃肠和内分泌 主治:肩关节软组织损伤、颈椎病、颈肩肌筋膜炎等
6、腹痛穴
定位: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或阳陵泉)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或腓浅,腓总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1-1.5寸 针感:以触电式针感向足面、足趾放射
功能:舒肝利胆、健脾和胃、通经活络、扶正培元
主治: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等
7、肘痛穴
定位:位于髋骨与髋韧带两侧的外侧凹陷中(或外膝眼)针刺特点:以针刺股神经前皮支及肌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向上斜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整个膝关节×胀、沉重感为主
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舒筋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内外髁炎等不明原因的肘关节疼痛
8、癫痫穴
定位:位于胫骨与腓骨之间,即髋骨下缘至踝关节连线的中点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深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1-1.5寸
针感:以局部性或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醒脑开窍、舒筋活血、理气和中 主治:癫痫等
9、精裂穴
定位:位于委中与足跟连线的中点
针刺特点:以针刺胫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向内踝关节传导 功能:舒筋活络、活血化淤、清热解毒 主治:精神分裂症、癔症、癫痫等
10、耳聋穴
定位:位于股外侧,髋关节与膝关节连线中点(大腿外侧中点)针刺特点:以针刺骨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2-2.5寸
针感:以刺至股骨膜上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充耳开窍、强腰膝、理气血
主治:神经性耳聋、暴震性耳聋、美尼尔氏综合症等
11、过敏穴
定位:位于股骨内侧中点(大腿内侧中点)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或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2-2.5寸
针感:以局部性、强化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定喘止痛止痒、抗过敏、增加肌体免疫机能
主治:支气管哮喘、急性寻麻疹、风疹、湿疹、牛皮藓、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瘙痒
胸腹肩背部穴位 共7个穴位
1、痛经穴
定位:位于胸骨体的正中线1/2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向下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温中散寒、活血化淤
主治: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月经前期紧张综合症等
2、面瘫穴
定位:位于肩部锁骨外1/3处,向内斜上2寸 针刺特点:以针刺锁骨上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针刺方向: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祛风通络、活血化淤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等
3、神衰穴
定位:位于脐窝正中(或神阙周围旁开10公分)
指针特点:以指腹点压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和腹腔小肠后产生的指感为宜 指针方法:⑴采用双手并拢,掌心相对,利用中指、食指、无名指瞬间点压;
⑵用一手掌心贴于此穴,另一手掌心压于手背上随腹式呼吸有节律地按压49次。指感:以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健胃消食、益气健脾
主治: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4、痤疮穴
定位:位于c7与t1 棘突之间(或大椎)
针刺特点:以针刺局部肌肉血管、末梢神经为主
针刺手法:⑴中心点刺法,即在相对应的中心点进行快速点刺或用拇、食指将局部肌肉捏起再点刺放血.⑵“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左右两侧1cm处各点刺一针。针感:以局部性出现的局部微痛为主 功能:退热解表、清热解毒、调和阴阳 主治:痤疮等
5、疲劳穴
定位:位于肩峰与大椎连线的1/2处(或肩井)
指针特点:以指腹按压局部分部的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指针手法:采用双手拇指指腹放于相应的穴位上瞬间点压 指感:以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调节神经内脏、解除疲劳、增加机体免疫力
主治:疲劳综合症、旅游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神经衰弱等
6、乳腺穴
定位:位于肩胛内上缘与肩胛下角连线的1/3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肩胛上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方向:向下平刺,进针约1.5-2寸
针感:以局部性针感出现的局部酸、麻、胀为主 功能:舒经通络、活血化淤
主治:急性乳腺炎(3天内效佳)、乳腺增生、产后缺乳、乳房胀痛等
7、肩背穴
定位:位于尾骨旁开3寸处
针刺特点: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
针刺方向:直刺,进针约2-3寸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疏经通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 主治:颈肩综合症、颈肩肌筋膜炎等